小学数学教材解读三部曲

小学数学教材解读三部曲

在教学中深入解读教材是十分重要的。现行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有时只是一个情境图,或者是几个小精灵之间的对话,其他的什么都没有,这都给解读教材增加了难度。那么,如何解读数学教材呢?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来谈谈平时教学如何解读教材。

一、走进教材——理解教学内容

教材中的每一个例题、每一个习题、每一个要求,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在解读教材时要仔细揣摩教材中的各个例题或习题,思考为什么要出这样的题目,出这样的题目目的是什么,教材中都呈现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呈现这些内容。多问几个“为什么”,让自己走进教材,吃透教材。

1.解读编者的意图

在解读“比的应用”内容时,我就在思考,为什么例2中出示的是一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通过仔细研读,我们不难发现编者的意图:教材选取了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中提出比的问题,让学生以例2为基础,学习比的应用,并为后继的学习打好基础。然后通过“做一做”中的2道题强化了比的应用。练习十二中安排了6道习题,是从基本题到能力题逐步提高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能运用比解答一般性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思考题,就是对比的应用进一步深化,是比的知识灵活运用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实施教学,不能照本宣科,一字不掉地专讲解教材内容,而要丰富、延伸教学内容。

2.解读教材中的提示

目前的教材中常有一些解题思路、方法的提示语,一般由几个学习伙伴或数学小精灵说出来。比如,本节内容中由2位学生说出了2种计算方法,女生说把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时,就是提示我们一瓶500 ml的稀释液,水占4份,浓缩液占1份,从而让学生理解份数在比的应用中的重要性。而男生说浓缩液占总体积的,意图是让学生明白比的应用也可以用分数来解答。我在此确定了教学重点是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自己想出各种比的计算方法,并从中总结计算规律。所以,要重视这些提示语,认真去解读。

3.解读练习的层次

一般来说,教材的练习既有整体的构思,也有局部的思考,每道练习题都有编排的意图。在解读教材的时候,要弄清哪些是与例题雷同的基本题,哪些是由例题变化而来的变式题,哪些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题、发展题。如“比的应用中”的“做一做”,一共有两道题,第一道题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这与例2基本上是类似的。第二道题就是例2的延伸,也许有的学生会按班级来分,但是题目要求按各班的学生数来分配植树任务,这样就把比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就能更进一步总结出这类题目的计算规律。练习十二中的6道题从基本题到变式题再到提高题,都有一定的训练指向,在做题时不能草草了事,而是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从而总结出这类题目的计算规律。所以,教师只有读懂了这些题的设计意图,才能更好地驾驭这些题,让练习题充分为教学服务。

4.解读知识的关联

解读教材时,还要注意数学知识的相互关联性,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等相互联系起来,了解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关联性,从而让教学内容形成一个整体。比如“比的应用”这一节教学内容,从例2中就可以看出比与分数的联系,比的问题也可以用分数来解答,分数的问题也可以用比来解答。这样,在教学时就可以有意识地把比的问题与分数问题的解答联系起来,做到融会贯通。

二、走出教材——审视教学内容

新课程下的教材已经不完全是学习的范本了,它呈现给学生的不再是现成的东西,它要求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数学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有所发展。所以,在解读教材时,还要走出教材,用另外一种眼光来看待教材内容。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比的印象,如在喷农药的时候农药与水的比例,这些已经在学生的脑海中以知识呈现出来了,那么在教学“比的应用”时,如果设计1克农药需要多少千克水这样的问题,学生就已有的经验就能很容易解答出来。由于这些题目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虽然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梯度,但是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还是乐于去做。这样的教学内容虽然是教材中没有设置的,但是只要走出教材来解读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计教学内容,会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重构教材——超越教学内容

由于时空的限制、地域的区别,教材内容往往不能够适应所有的学生。比如,第56页的第5题:用120 cm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对这样的题目,如果学生还只是简单地按比例分配方法来做,就会是错误的,因为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有4条。这时,教师就要在解读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演示,从直观的角度来说明要先除以4,然后才能按学习过的方法来做。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服务于最近发展区的条件来让学生进行探究,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可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地完成教材上的内容,而是在完成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解读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培养目标,为学生提供一个富有个性的学习平台,那么,数学教学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小学数学教材解读三部曲

在教学中深入解读教材是十分重要的。现行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有时只是一个情境图,或者是几个小精灵之间的对话,其他的什么都没有,这都给解读教材增加了难度。那么,如何解读数学教材呢?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来谈谈平时教学如何解读教材。

一、走进教材——理解教学内容

教材中的每一个例题、每一个习题、每一个要求,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在解读教材时要仔细揣摩教材中的各个例题或习题,思考为什么要出这样的题目,出这样的题目目的是什么,教材中都呈现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呈现这些内容。多问几个“为什么”,让自己走进教材,吃透教材。

1.解读编者的意图

在解读“比的应用”内容时,我就在思考,为什么例2中出示的是一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通过仔细研读,我们不难发现编者的意图:教材选取了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中提出比的问题,让学生以例2为基础,学习比的应用,并为后继的学习打好基础。然后通过“做一做”中的2道题强化了比的应用。练习十二中安排了6道习题,是从基本题到能力题逐步提高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能运用比解答一般性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思考题,就是对比的应用进一步深化,是比的知识灵活运用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实施教学,不能照本宣科,一字不掉地专讲解教材内容,而要丰富、延伸教学内容。

2.解读教材中的提示

目前的教材中常有一些解题思路、方法的提示语,一般由几个学习伙伴或数学小精灵说出来。比如,本节内容中由2位学生说出了2种计算方法,女生说把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时,就是提示我们一瓶500 ml的稀释液,水占4份,浓缩液占1份,从而让学生理解份数在比的应用中的重要性。而男生说浓缩液占总体积的,意图是让学生明白比的应用也可以用分数来解答。我在此确定了教学重点是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自己想出各种比的计算方法,并从中总结计算规律。所以,要重视这些提示语,认真去解读。

3.解读练习的层次

一般来说,教材的练习既有整体的构思,也有局部的思考,每道练习题都有编排的意图。在解读教材的时候,要弄清哪些是与例题雷同的基本题,哪些是由例题变化而来的变式题,哪些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题、发展题。如“比的应用中”的“做一做”,一共有两道题,第一道题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这与例2基本上是类似的。第二道题就是例2的延伸,也许有的学生会按班级来分,但是题目要求按各班的学生数来分配植树任务,这样就把比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就能更进一步总结出这类题目的计算规律。练习十二中的6道题从基本题到变式题再到提高题,都有一定的训练指向,在做题时不能草草了事,而是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从而总结出这类题目的计算规律。所以,教师只有读懂了这些题的设计意图,才能更好地驾驭这些题,让练习题充分为教学服务。

4.解读知识的关联

解读教材时,还要注意数学知识的相互关联性,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等相互联系起来,了解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关联性,从而让教学内容形成一个整体。比如“比的应用”这一节教学内容,从例2中就可以看出比与分数的联系,比的问题也可以用分数来解答,分数的问题也可以用比来解答。这样,在教学时就可以有意识地把比的问题与分数问题的解答联系起来,做到融会贯通。

二、走出教材——审视教学内容

新课程下的教材已经不完全是学习的范本了,它呈现给学生的不再是现成的东西,它要求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数学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有所发展。所以,在解读教材时,还要走出教材,用另外一种眼光来看待教材内容。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比的印象,如在喷农药的时候农药与水的比例,这些已经在学生的脑海中以知识呈现出来了,那么在教学“比的应用”时,如果设计1克农药需要多少千克水这样的问题,学生就已有的经验就能很容易解答出来。由于这些题目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虽然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梯度,但是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还是乐于去做。这样的教学内容虽然是教材中没有设置的,但是只要走出教材来解读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计教学内容,会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重构教材——超越教学内容

由于时空的限制、地域的区别,教材内容往往不能够适应所有的学生。比如,第56页的第5题:用120 cm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对这样的题目,如果学生还只是简单地按比例分配方法来做,就会是错误的,因为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有4条。这时,教师就要在解读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演示,从直观的角度来说明要先除以4,然后才能按学习过的方法来做。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服务于最近发展区的条件来让学生进行探究,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可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地完成教材上的内容,而是在完成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解读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培养目标,为学生提供一个富有个性的学习平台,那么,数学教学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相关文章

  • 教学论文题目
  • 初中数学教与学(2012.12) 1 培养直觉思维 促进智慧发展 缪宏敏; 初中数学教与学 2 "组块理论"视角下的几何教学 郑松茹; 初中数学教与学 3 数学课堂提问贵在巧 彭秋兰; 初中数学教与学 4 一堂几何复习课 ...查看


  • 刘文 解读小学数学教材的学习体会
  • 解读小学数学教材的学习体会 刘文 在解读文本之后,教师应根据解读文本中获得的自己所需数学教学资源,疏理授新知识点,真正确立起"教什么",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着手进行构思具体的教学设计,确定教学流程,牢牢把握&qu ...查看


  • 小学数学课程简报
  • 2012年山东省小学教师远程研修 数学(第一批) 小学数学课程简报 第二期 主编:吴正宪 郑庆全 朱良才 责编:陆泽贵 李秋焕 吕洪芹 滕云 魏淑霞 卷首寄语 体验·感悟·反思 省专家 郑庆全 2012年暑期的小学数学教师远程研修是教师专业 ...查看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千克.克和吨"教材解读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千克.克.吨"教材解读 解读人:王风琴 第三单元"千克.克.吨",这单元内容安排了"有多重"和"1吨有多重"两个情境活动,两个&q ...查看


  • 小学课改工作计划
  • 良屯小学课改工作计划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 使新课程改革实验由形式走向实质,搞好小学的课改,现结合我校教育实际,特制定出各学科课程改革计划如下: 一.主要任务 1.解读.试用和评价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 ...查看


  • [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教学进度(2)
  • <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教学进度表 总课时:36 授课时间:2013.10.15 -2014.4.30学期 有关交互时间的注意: 考虑到周一至周五,同学们有自身的工作安排,请同学们将需要跟我们交互的问题提到交互平台上,我们每周 ...查看


  • 教师个人教科研工作总结
  • 教师个人教科研工作总结 教研工作是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教育改革中日益显出不可缺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经常地进行学习.研究,才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本年度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年的教育科研工作情况,现 ...查看


  • 教师个人教科研工作总结 1
  • 教师个人教科研工作总结 教研工作是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教育改革中日益显出不可缺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经常地进行学习.研究,才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本年度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年的教育科研工作情况,现 ...查看


  • 培养小学生模型思想的策略及思考
  • 培养小学生模型思想的策略及思考 岳口小学 蔡加晓 摘要:数学模型思想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是数学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协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利用数学模型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妙处,进而对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