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论文

社会学概论

内容摘要:

一、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人口、资源、环境、文化是社会的基本构成。

二、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关键词:社会学、中国社会传统向现代转型变迁的特点、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特点

“社会”思想早在战国末年《大道之行也》中就有记载,在当时人们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一个“大同” 社会。但通过分析人们发现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东西方之间文化的传播,社会学一词被人们提出并被广泛传播开来。作为专门的社会学科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并且研究的是其他社会科学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问题——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机制。所谓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的体现,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理想模式。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可以因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出多样性。

一、自1840年以来不同阶段的社会状态分析

(一)、1840年—1911年

这个阶段社会处在恶性运行状态。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主权等一系列主权遭到严重破坏,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大众深受鸦片的毒害,民不聊生,社会运行发生严重的障碍、离轨、失控。官吏勾结严重、以强凌弱、大量白银外流、沉重的苛捐杂税、清政府腐败无能,这些变化引起了国人价值观念的变化:金钱至上、金钱关系的观念代替了宗法等级观念,“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社会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快节奏的恶性运行状态。

(二)、1911年—1949年

这个阶段社会处在中性运行状态。国人进行爱国救亡运动,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让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它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还有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爱国运动”,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中国大陆一直存在纪念五四运动的活动,尤其在党活动中被视为重要纪念,各级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学校、机关都对其形式非常重视,每年都有大型的纪念活动。可见其对政治、文化等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1949年—1966年

这个阶段社会处在中性运行状态。我国在1957--1959年期间、1962--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的时期,社会处在一种良性运行和恶性运行之间、协调发展和畸形发展之间的中间状态,反右斗争扩大化、反右倾运动、片面强调阶级斗争,是政治上的障碍和不协调因素;

超越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阶段,片面地、频繁地进行生产关系方面的调整和革命,如公社化、割“资本主义尾巴”、“提前进入共产主义”以及“大跃进”之类,是经济上的障碍和不协调因素。

(四)、1966年—1976年

这个阶段社会处在恶性运行状态。文革时期,政治斗争被扩大化,许多无辜干部群众受牵连,甚至遭受迫害,挨批斗、挂牌子游街、被打、劳动改造已成为家常便饭,人的权力和尊严受到践踏。人们的文化生活过于单调,甚至枯燥无味。许多珍贵文物和名胜古迹被毁,优秀文化传统和悠久历史出现大断层。特别是取消高考长达十年,耽误了一代人才的成长。

(五)、1976年—今天

这个阶段社会整体处在良性运行阶段。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5)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6)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7)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二、中国社会传统向现代转型变迁的特点,探讨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特点

中国社会传统向现代转型变迁的特点归结如下:

一、礼仪习俗的变迁

由过去的作揖、拱手、跪拜到现在的握手、鞠躬;由过去的“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到现在的“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总之,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此外,在城市中交际舞的流行、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际习俗的新变化。

二、消费习俗的变化

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业余剧社、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不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变。

三、服饰习俗的变化

由清代的长袍马褂、旗袍到19世纪50年代的洋装、易服,再到20世纪初期的西服、中山装,再到现代各式各样、五法八门的服饰,显示出服饰习俗的巨大变化。

四、饮食习俗的变化

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等各种菜系以及其它各地方风味菜肴及小吃。但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入,西方的一些饮食也逐渐传入中国,至19世纪中叶以后西式饮食开始在一些沿海通商城市流行。总之,在以“洋”为时尚中,具有西方风味的食品渐受中国人的欢迎,如啤酒、香槟酒、奶茶、汽水、冰棒、冰淇淋、面包、西点、蛋糕等皆被国人接受。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五、节日习俗的变化

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民国初年的新纪念日除了民国成立日(元月1日)和国庆(10月10日)纪念以外,还有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植树节(清明节)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国际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4月4日)、国际劳动节、学生运动纪念节(5月4日)、教师节(8月27日)等等。特别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

参考文献:

1.《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李强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国当代社会问题》 朱力.北京: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罗荣渠.北京: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4.

4.《社会学》戴维•波普诺.辽宁人民(或华夏)出版社

5.《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华夏(或上海译文)出版社

6.《西方社会学》W.D.珀杜.河北人民出版社

7.《社会学理论》D.P.约翰逊.国际文化出版社

8.《现代社会学理论》马尔科姆•沃特斯.华夏出版社

9.《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乔纳森•H•特纳.华夏出版社(及天津、浙江)

10.《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1.《共同体与社会》费迪南•滕尼斯.商务印书馆

社会学概论

内容摘要:

一、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人口、资源、环境、文化是社会的基本构成。

二、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关键词:社会学、中国社会传统向现代转型变迁的特点、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特点

“社会”思想早在战国末年《大道之行也》中就有记载,在当时人们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一个“大同” 社会。但通过分析人们发现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东西方之间文化的传播,社会学一词被人们提出并被广泛传播开来。作为专门的社会学科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并且研究的是其他社会科学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问题——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机制。所谓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的体现,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理想模式。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可以因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出多样性。

一、自1840年以来不同阶段的社会状态分析

(一)、1840年—1911年

这个阶段社会处在恶性运行状态。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主权等一系列主权遭到严重破坏,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大众深受鸦片的毒害,民不聊生,社会运行发生严重的障碍、离轨、失控。官吏勾结严重、以强凌弱、大量白银外流、沉重的苛捐杂税、清政府腐败无能,这些变化引起了国人价值观念的变化:金钱至上、金钱关系的观念代替了宗法等级观念,“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社会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快节奏的恶性运行状态。

(二)、1911年—1949年

这个阶段社会处在中性运行状态。国人进行爱国救亡运动,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让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它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还有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爱国运动”,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中国大陆一直存在纪念五四运动的活动,尤其在党活动中被视为重要纪念,各级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学校、机关都对其形式非常重视,每年都有大型的纪念活动。可见其对政治、文化等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1949年—1966年

这个阶段社会处在中性运行状态。我国在1957--1959年期间、1962--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的时期,社会处在一种良性运行和恶性运行之间、协调发展和畸形发展之间的中间状态,反右斗争扩大化、反右倾运动、片面强调阶级斗争,是政治上的障碍和不协调因素;

超越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阶段,片面地、频繁地进行生产关系方面的调整和革命,如公社化、割“资本主义尾巴”、“提前进入共产主义”以及“大跃进”之类,是经济上的障碍和不协调因素。

(四)、1966年—1976年

这个阶段社会处在恶性运行状态。文革时期,政治斗争被扩大化,许多无辜干部群众受牵连,甚至遭受迫害,挨批斗、挂牌子游街、被打、劳动改造已成为家常便饭,人的权力和尊严受到践踏。人们的文化生活过于单调,甚至枯燥无味。许多珍贵文物和名胜古迹被毁,优秀文化传统和悠久历史出现大断层。特别是取消高考长达十年,耽误了一代人才的成长。

(五)、1976年—今天

这个阶段社会整体处在良性运行阶段。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5)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6)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7)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二、中国社会传统向现代转型变迁的特点,探讨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特点

中国社会传统向现代转型变迁的特点归结如下:

一、礼仪习俗的变迁

由过去的作揖、拱手、跪拜到现在的握手、鞠躬;由过去的“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到现在的“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总之,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此外,在城市中交际舞的流行、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际习俗的新变化。

二、消费习俗的变化

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业余剧社、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不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变。

三、服饰习俗的变化

由清代的长袍马褂、旗袍到19世纪50年代的洋装、易服,再到20世纪初期的西服、中山装,再到现代各式各样、五法八门的服饰,显示出服饰习俗的巨大变化。

四、饮食习俗的变化

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等各种菜系以及其它各地方风味菜肴及小吃。但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入,西方的一些饮食也逐渐传入中国,至19世纪中叶以后西式饮食开始在一些沿海通商城市流行。总之,在以“洋”为时尚中,具有西方风味的食品渐受中国人的欢迎,如啤酒、香槟酒、奶茶、汽水、冰棒、冰淇淋、面包、西点、蛋糕等皆被国人接受。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五、节日习俗的变化

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民国初年的新纪念日除了民国成立日(元月1日)和国庆(10月10日)纪念以外,还有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植树节(清明节)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国际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4月4日)、国际劳动节、学生运动纪念节(5月4日)、教师节(8月27日)等等。特别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

参考文献:

1.《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李强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国当代社会问题》 朱力.北京: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罗荣渠.北京: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4.

4.《社会学》戴维•波普诺.辽宁人民(或华夏)出版社

5.《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华夏(或上海译文)出版社

6.《西方社会学》W.D.珀杜.河北人民出版社

7.《社会学理论》D.P.约翰逊.国际文化出版社

8.《现代社会学理论》马尔科姆•沃特斯.华夏出版社

9.《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乔纳森•H•特纳.华夏出版社(及天津、浙江)

10.《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1.《共同体与社会》费迪南•滕尼斯.商务印书馆


相关文章

  • 山东自考科目一览
  • 一.商务英语(本科) 专业代码050218 主考院校:山东财政学院.曲阜师范大学 本专业共设置12门课程和毕业论文.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学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学分) 3.日语(6学分) 4.高级英语(12学分) 5.英 ...查看


  • 华南师范大学远程教育课程
  • 华南师范大学珠海远程教育各专业简介及主要课程设置 珠海远程教育 注:以下各专业主要课程仅供参考,学生入学后以学院安排的教学计划为准. 高起专 公共基础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英语预备级.大学英语精读(1).远程学习方法.计算机基础 会计 ...查看


  • 安徽大学毛概下论文要求
  • 关于实践教学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 教学安排的有关说明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科政[2005]5号)及<实施 ...查看


  • 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第一阶段实施方案(2014)
  • 安顺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实践教学第一阶段实施方案 一.实践教学的目的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让大学生深人实际.深人社会生活,成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方面.<中 ...查看


  • 南京师范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 2009年成人高等教育招生简章 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地址: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邮编:210097 咨询电话:025-83598134 83598275 网址:http://202.119.98.7 南京师范大学简介 南 ...查看


  • 毛概论文题目和要求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 参考题目及论文要求 参考题目 1.谈谈我对科学发展观与自身发展的认识 2.浅谈大学生与节能环保问题 3.如何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4.试论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浅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构 ...查看


  • 土木工程概论结业论文
  • 土木工程概论结业论文 专 业: 勘查技术与工程 班 级: 0124092 学 号: 0124092-25 姓 名: 倪 艳 宾 老 师: 雷 颖 占 土木与材料工程系 2011年12月 我对土木工程概论的认识 其实大学四年过得挺快的,在眼睛 ...查看


  • [安全科技概论]论文考核方式及要求
  • <安全科技概论>课程考核及说明 1.考核方式 总评=平时成绩50%(平时考勤20%+实验20%+课程评论10%)+期末50% 各项如若空项,做不及格处理. (1)平时考勤20% 学生上课须有听课笔记,每个专题讲座结束,当堂以班级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大学生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使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我们的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与作用. 在我的脑海里,马克思主义似乎离我很远,平时总觉得是我们的上层建筑用来给大家讲大道理的,好像没有什么很 ...查看


  • 华中科技大学选课必备
  • 艺术 体育类 课程 点名否 结业方式 备注 声乐入门 不点名 唱歌 简单 无论唱歌好听与否 绝对能过 中外名乐欣赏 不点名 交论文 好过 有意思很享受 桥牌入门 点名 考试(开卷) 平常要抄笔记 篮球裁判 点名 开卷考试 边抄边过 还有科比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