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影响。通过国家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采取的管理措施,未来的水生态环境将会得到很大改善。
关键词 水资源 生态环境 保护 措施
1建国以来我国水资源管理的经验与教训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建成了8.5万余座大中小型水库,水闸3万多座,有效灌溉面积8.2亿亩,水电总装机容量接近1.3亿千瓦,机电排灌设备8000万千瓦,机井、塘坝均以百万计。这些水利设施为抗御水旱灾害,保障城乡生活和生产用水,促进工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水资源的供求矛盾也日趋尖锐。我国水资源供应和使用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二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水资源使用量大,但利用效率低。三是水资源污染严重,污水的处理和利用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2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是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用水大幅度增加。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高峰,接近16亿,城市化水平达到40%,生活用水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用水将适度增长。21世纪上半叶,我国工业化进程明显,2030年前后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达到最高值,逐步成为工业化国家,届时工业需水量达到 2000亿立方米左右。
三是农业用水将逐步趋于稳定。在粮食立足自给的基本国策下,按人均占有粮食450千克计算,人口高峰时的粮食产量要达到7亿吨,通过节水措施提高农业水有效利用率,力争农业灌溉用水维持在现状水平,每年4000亿立方米左右。
四是生态环境用水逐步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估计全国生态环境用水量约800亿~1000亿立方米,其中约600亿立方米由各河流目前尚未控制利用的地表和地下水供给,约200亿立方米由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退水量供给,尚有110亿立方米的缺口。
综上所述,预计我国将在2030年左右出现用水高峰,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全国实际可能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8000亿~9000亿立方米,预计的用水量已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的上限,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我国有可能在未来出现严重的水危机。
3水资源管理措施及对策研究
3.1人水协调共处,建立完善的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要确保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保证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中下游干流及重要支流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特大城市能够防御200年一遇的洪水。要继续建设一批防洪控制性枢纽,初步完成重点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抓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基本消除隐患。
3.2开源节流并举,建立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保障体系。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与经济结构,有限满足生活用水,基本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用水,逐步改善生态用水。要新增供水能力800亿立方米,基本解决华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重要城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解决现有24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饮水困难,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状况得到初步改善。在积极开源的同时,大力推行节约用水。
3.3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利保障体系。采取措施切实保证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水资源保护,搞好城市河湖水系的综合治理,为广大人民提供优美的水环境。
3.4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新型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是建立水权制度的重要前提,更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体制保障。目前,水资源配置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对其进行体制改革和不断创新。
3.5要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客观需要,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就是打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水管理界限,建立起城市与农村、水源和供水、供水和排水、用水与节水、治污与回用一体化管理的城乡水务管理体制。
3.6推进水利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一定的流域或区域内,要根据当地的水资源条件,确定适当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和规模,以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只有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会造成生态系统破坏,最终经济社会发展也失去了基础。要努力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主要途径:一是节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二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在水资源充裕和紧缺地区打造不同的经济结构,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
3.7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一定的水域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是有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水环境承载能力,确保各种水域能够永续使用。既要满足经济用水、生活用水,也要充分考虑生态和环境用水。要全面节水,推进清洁生产、污水处理和污水资源化,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
3.8积极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一套体制、机制。界定并明晰水的使用权,逐步建立水资源的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体系。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逐步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实行水权有偿转让,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推动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
4我国未来水资源管理与水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防止水质污染,充分挖掘水资源潜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采取各种措施,提高重复利用率,降低工业用水定额,实行废水净化再利用,节约生活用水,防止浪费,逐步建立科学的节水型社会生产体系,人类的的生存条件就会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吴季松.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3]林洪孝.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4]左其亭,陈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5]姜文来.初论水资源管理学[J].中国水利,2004,(3).
[6]刘斌.水资源管理与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恢复[J].水信息网,2002,(6).
[7]陈梦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M].新华出版社,2003.
摘要 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影响。通过国家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采取的管理措施,未来的水生态环境将会得到很大改善。
关键词 水资源 生态环境 保护 措施
1建国以来我国水资源管理的经验与教训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建成了8.5万余座大中小型水库,水闸3万多座,有效灌溉面积8.2亿亩,水电总装机容量接近1.3亿千瓦,机电排灌设备8000万千瓦,机井、塘坝均以百万计。这些水利设施为抗御水旱灾害,保障城乡生活和生产用水,促进工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水资源的供求矛盾也日趋尖锐。我国水资源供应和使用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二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水资源使用量大,但利用效率低。三是水资源污染严重,污水的处理和利用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2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是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用水大幅度增加。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高峰,接近16亿,城市化水平达到40%,生活用水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用水将适度增长。21世纪上半叶,我国工业化进程明显,2030年前后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达到最高值,逐步成为工业化国家,届时工业需水量达到 2000亿立方米左右。
三是农业用水将逐步趋于稳定。在粮食立足自给的基本国策下,按人均占有粮食450千克计算,人口高峰时的粮食产量要达到7亿吨,通过节水措施提高农业水有效利用率,力争农业灌溉用水维持在现状水平,每年4000亿立方米左右。
四是生态环境用水逐步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估计全国生态环境用水量约800亿~1000亿立方米,其中约600亿立方米由各河流目前尚未控制利用的地表和地下水供给,约200亿立方米由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退水量供给,尚有110亿立方米的缺口。
综上所述,预计我国将在2030年左右出现用水高峰,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全国实际可能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8000亿~9000亿立方米,预计的用水量已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的上限,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我国有可能在未来出现严重的水危机。
3水资源管理措施及对策研究
3.1人水协调共处,建立完善的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要确保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保证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中下游干流及重要支流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特大城市能够防御200年一遇的洪水。要继续建设一批防洪控制性枢纽,初步完成重点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抓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基本消除隐患。
3.2开源节流并举,建立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保障体系。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与经济结构,有限满足生活用水,基本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用水,逐步改善生态用水。要新增供水能力800亿立方米,基本解决华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重要城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解决现有24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饮水困难,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状况得到初步改善。在积极开源的同时,大力推行节约用水。
3.3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利保障体系。采取措施切实保证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水资源保护,搞好城市河湖水系的综合治理,为广大人民提供优美的水环境。
3.4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新型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是建立水权制度的重要前提,更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体制保障。目前,水资源配置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对其进行体制改革和不断创新。
3.5要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客观需要,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就是打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水管理界限,建立起城市与农村、水源和供水、供水和排水、用水与节水、治污与回用一体化管理的城乡水务管理体制。
3.6推进水利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一定的流域或区域内,要根据当地的水资源条件,确定适当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和规模,以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只有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会造成生态系统破坏,最终经济社会发展也失去了基础。要努力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主要途径:一是节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二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在水资源充裕和紧缺地区打造不同的经济结构,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
3.7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一定的水域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是有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水环境承载能力,确保各种水域能够永续使用。既要满足经济用水、生活用水,也要充分考虑生态和环境用水。要全面节水,推进清洁生产、污水处理和污水资源化,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
3.8积极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一套体制、机制。界定并明晰水的使用权,逐步建立水资源的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体系。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逐步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实行水权有偿转让,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推动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
4我国未来水资源管理与水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防止水质污染,充分挖掘水资源潜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采取各种措施,提高重复利用率,降低工业用水定额,实行废水净化再利用,节约生活用水,防止浪费,逐步建立科学的节水型社会生产体系,人类的的生存条件就会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吴季松.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3]林洪孝.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4]左其亭,陈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5]姜文来.初论水资源管理学[J].中国水利,2004,(3).
[6]刘斌.水资源管理与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恢复[J].水信息网,2002,(6).
[7]陈梦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M].新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