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可持续发展看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摘要 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影响。通过国家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采取的管理措施,未来的水生态环境将会得到很大改善。

  关键词 水资源 生态环境 保护 措施

  1建国以来我国水资源管理的经验与教训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建成了8.5万余座大中小型水库,水闸3万多座,有效灌溉面积8.2亿亩,水电总装机容量接近1.3亿千瓦,机电排灌设备8000万千瓦,机井、塘坝均以百万计。这些水利设施为抗御水旱灾害,保障城乡生活和生产用水,促进工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水资源的供求矛盾也日趋尖锐。我国水资源供应和使用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二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水资源使用量大,但利用效率低。三是水资源污染严重,污水的处理和利用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2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是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用水大幅度增加。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高峰,接近16亿,城市化水平达到40%,生活用水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用水将适度增长。21世纪上半叶,我国工业化进程明显,2030年前后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达到最高值,逐步成为工业化国家,届时工业需水量达到 2000亿立方米左右。

  三是农业用水将逐步趋于稳定。在粮食立足自给的基本国策下,按人均占有粮食450千克计算,人口高峰时的粮食产量要达到7亿吨,通过节水措施提高农业水有效利用率,力争农业灌溉用水维持在现状水平,每年4000亿立方米左右。

  四是生态环境用水逐步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估计全国生态环境用水量约800亿~1000亿立方米,其中约600亿立方米由各河流目前尚未控制利用的地表和地下水供给,约200亿立方米由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退水量供给,尚有110亿立方米的缺口。

  综上所述,预计我国将在2030年左右出现用水高峰,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全国实际可能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8000亿~9000亿立方米,预计的用水量已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的上限,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我国有可能在未来出现严重的水危机。

  3水资源管理措施及对策研究

  3.1人水协调共处,建立完善的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要确保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保证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中下游干流及重要支流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特大城市能够防御200年一遇的洪水。要继续建设一批防洪控制性枢纽,初步完成重点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抓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基本消除隐患。

  3.2开源节流并举,建立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保障体系。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与经济结构,有限满足生活用水,基本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用水,逐步改善生态用水。要新增供水能力800亿立方米,基本解决华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重要城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解决现有24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饮水困难,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状况得到初步改善。在积极开源的同时,大力推行节约用水。

  3.3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利保障体系。采取措施切实保证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水资源保护,搞好城市河湖水系的综合治理,为广大人民提供优美的水环境。

  3.4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新型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是建立水权制度的重要前提,更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体制保障。目前,水资源配置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对其进行体制改革和不断创新。

  3.5要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客观需要,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就是打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水管理界限,建立起城市与农村、水源和供水、供水和排水、用水与节水、治污与回用一体化管理的城乡水务管理体制。

  3.6推进水利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一定的流域或区域内,要根据当地的水资源条件,确定适当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和规模,以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只有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会造成生态系统破坏,最终经济社会发展也失去了基础。要努力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主要途径:一是节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二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在水资源充裕和紧缺地区打造不同的经济结构,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

  3.7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一定的水域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是有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水环境承载能力,确保各种水域能够永续使用。既要满足经济用水、生活用水,也要充分考虑生态和环境用水。要全面节水,推进清洁生产、污水处理和污水资源化,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

  3.8积极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一套体制、机制。界定并明晰水的使用权,逐步建立水资源的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体系。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逐步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实行水权有偿转让,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推动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

  4我国未来水资源管理与水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防止水质污染,充分挖掘水资源潜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采取各种措施,提高重复利用率,降低工业用水定额,实行废水净化再利用,节约生活用水,防止浪费,逐步建立科学的节水型社会生产体系,人类的的生存条件就会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吴季松.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3]林洪孝.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4]左其亭,陈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5]姜文来.初论水资源管理学[J].中国水利,2004,(3).

  [6]刘斌.水资源管理与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恢复[J].水信息网,2002,(6).

  [7]陈梦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M].新华出版社,2003.

  摘要 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影响。通过国家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采取的管理措施,未来的水生态环境将会得到很大改善。

  关键词 水资源 生态环境 保护 措施

  1建国以来我国水资源管理的经验与教训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建成了8.5万余座大中小型水库,水闸3万多座,有效灌溉面积8.2亿亩,水电总装机容量接近1.3亿千瓦,机电排灌设备8000万千瓦,机井、塘坝均以百万计。这些水利设施为抗御水旱灾害,保障城乡生活和生产用水,促进工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水资源的供求矛盾也日趋尖锐。我国水资源供应和使用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二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水资源使用量大,但利用效率低。三是水资源污染严重,污水的处理和利用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2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是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用水大幅度增加。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高峰,接近16亿,城市化水平达到40%,生活用水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用水将适度增长。21世纪上半叶,我国工业化进程明显,2030年前后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达到最高值,逐步成为工业化国家,届时工业需水量达到 2000亿立方米左右。

  三是农业用水将逐步趋于稳定。在粮食立足自给的基本国策下,按人均占有粮食450千克计算,人口高峰时的粮食产量要达到7亿吨,通过节水措施提高农业水有效利用率,力争农业灌溉用水维持在现状水平,每年4000亿立方米左右。

  四是生态环境用水逐步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估计全国生态环境用水量约800亿~1000亿立方米,其中约600亿立方米由各河流目前尚未控制利用的地表和地下水供给,约200亿立方米由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退水量供给,尚有110亿立方米的缺口。

  综上所述,预计我国将在2030年左右出现用水高峰,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全国实际可能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8000亿~9000亿立方米,预计的用水量已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的上限,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我国有可能在未来出现严重的水危机。

  3水资源管理措施及对策研究

  3.1人水协调共处,建立完善的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要确保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保证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中下游干流及重要支流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特大城市能够防御200年一遇的洪水。要继续建设一批防洪控制性枢纽,初步完成重点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抓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基本消除隐患。

  3.2开源节流并举,建立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保障体系。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与经济结构,有限满足生活用水,基本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用水,逐步改善生态用水。要新增供水能力800亿立方米,基本解决华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重要城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解决现有24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饮水困难,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状况得到初步改善。在积极开源的同时,大力推行节约用水。

  3.3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利保障体系。采取措施切实保证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水资源保护,搞好城市河湖水系的综合治理,为广大人民提供优美的水环境。

  3.4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新型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是建立水权制度的重要前提,更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体制保障。目前,水资源配置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对其进行体制改革和不断创新。

  3.5要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客观需要,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就是打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水管理界限,建立起城市与农村、水源和供水、供水和排水、用水与节水、治污与回用一体化管理的城乡水务管理体制。

  3.6推进水利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一定的流域或区域内,要根据当地的水资源条件,确定适当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和规模,以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只有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会造成生态系统破坏,最终经济社会发展也失去了基础。要努力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主要途径:一是节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二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在水资源充裕和紧缺地区打造不同的经济结构,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

  3.7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一定的水域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是有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水环境承载能力,确保各种水域能够永续使用。既要满足经济用水、生活用水,也要充分考虑生态和环境用水。要全面节水,推进清洁生产、污水处理和污水资源化,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

  3.8积极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一套体制、机制。界定并明晰水的使用权,逐步建立水资源的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体系。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逐步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实行水权有偿转让,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推动节约用水,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

  4我国未来水资源管理与水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防止水质污染,充分挖掘水资源潜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采取各种措施,提高重复利用率,降低工业用水定额,实行废水净化再利用,节约生活用水,防止浪费,逐步建立科学的节水型社会生产体系,人类的的生存条件就会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吴季松.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3]林洪孝.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4]左其亭,陈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5]姜文来.初论水资源管理学[J].中国水利,2004,(3).

  [6]刘斌.水资源管理与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恢复[J].水信息网,2002,(6).

  [7]陈梦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M].新华出版社,2003.


相关文章

  • 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 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张建云 王小军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29) 摘要: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保障.水生态文明建设遵循人水和谐的理念,坚持节约和 ...查看


  • 整理精品全国水资源保护_十二五_规划工作会议纪要
  • . . . . . . . 附件1: 全国水资源保护"十二五"规划工作会议纪要 2010年6月23-24日,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以下简称水规总院)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全国水资源保护"十二五" ...查看


  • 水与生态文明
  • 水与生态文明 全球范围内,以湖泊.河流等形式存在的跨国水共有260多条(处),其流域面积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5%,贮存的水量约占世界淡水资源的一半,若加上地下水则数量更大.全世界有44个国家至少80%的国土面积位于国际河流流域之内,全球约有 ...查看


  • 基于生态系统方法的海洋生态补偿管理机制
  • 作者:俞虹旭余兴光陈克亮 生态经济 2012年12期 生态系统方法(ecosystem approach,EA)是处理人与自然资源利用和开发之间矛盾的有效工具,它改变了传统上资源管理的部门分割和以行政辖区为管理边界的弊端[1,2,3]:EA ...查看


  •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来源: 中国海洋报 更新时间: 2012-04-18 国务院批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 年)> (公开版) 2012年3月3日,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 ...查看


  • 关于吉林省湿地生态功能区划分方法的探讨
  • 第8期(总第264期) [文章编号]1009-2846(2004) 08-0001-04 吉 林 水 利2004年8月 关于吉林省湿地生态功能区划分方法的探讨 王国才, 何春光, 盛连喜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吉林 长春 13 ...查看


  • 海岛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 第27卷第9期2012年9月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Vol.27,No.9Sep .2012 海岛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高艳静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摘要 ...查看


  • 习近平治国理政生态文明思想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著作,共有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79篇.该书将这79篇文献分为18个专题.其中第八个专题是建设生态文明,收入了谈话 ...查看


  • "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2011-2015)
  • 附件: -2015年)水利发展规划(20112011- 二〇一二年六月 前言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基础支撑.重要保障,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