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思考及其意义

  重视理念引导、尊重客观规律,是习近平总书记思想论述的一个显著特征。他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再次强调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五中全会还特别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这些重要思想,不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引领指导作用,而且从哲学思维的视角看,同时也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思想理论意义。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创新发展”理念,抓住了时代精神的内核,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对于指引我国不断繁荣强大、全民族科学创新思维的提高以及党的思想路线内涵的丰富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时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理念   从哲学意义上,“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和重要概念。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都处在运动中,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科学地揭示和阐述了这个伟大的思想。比如,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可见,发展的观点和认识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创新”是运动的一种形式和过程,是发展量变到质变的跃进。马克思精辟地指出:“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创新,是新旧的更替,是从量变上升到质变,是发展的剧变式、飞跃式、革命式的形式,是“渐进过程的中断”。创新即是发展的质变、飞跃形式,这种突破前人已成结论和认识极限的形式,是运动发展的更高形式的辩证法规律。   “创新发展”,从根本上揭示了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也是对发展辩证法的具有当今鲜明时代特点的新阐述、新概括、新理念,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的科学理念。这一理念,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同时又强调了质变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既强调了发展的本质,同时又强调了创新对发展的革命性意义。可以说,创新发展理念,用新的时代语言生动、客观、深刻地揭示出事物运动的本质、规律和特征。创新发展的这一深刻意义,从根本上是由事物的矛盾构成、两个相互矛盾方面对立统一运动过程决定的。矛盾运动,总是不断地从量变转化为质变,发展就是这一矛盾运动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的运动过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创新发展,就是遵循矛盾运动的规律,从量变到质变、从渐进到突变,又从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新的渐进到新的突变,以至无穷。发展过程中的这种质变、否定,就是发展的创新。这种创新发展、辩证地否定,正是一切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当代新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是时代精神的呼唤、特征和集中表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发展极为迅速、急剧变化的时代。创新发展以倍数的意义推动社会生产力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甚至使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变革,推动社会和人类历史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发展新理念突出地提到全党面前,鲜明地表现了我们党对时代精神的科学认识和把握。   创新发展要始终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创新发展是有原则和条件的,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创新发展的科学性,就在于既要克服落后于实际的守旧思维,又要避免违背规律的主观意愿,始终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不断在实践中开辟向前发展的正确道路。   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发展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规定性,都是有规律地运行。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性的思想和行动,都不会得到应有的、合乎规律的效果。违背客观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创新发展,其思想基础是对事物规律的科学深刻地认识和把握,是事物发展合规律性的突破性展开。人们只能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和正确运用规律,而不能盲目违背规律、更不能否定规律。自然界的运动有自然发展的规律,人类只有科学地认识自然规律并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绿色发展时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同理,经济发展有经济发展的规律,只有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协调、有效地发展,否则就会阻碍和破坏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发展亦是如此。创新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适应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破除不符合规律的观念和体制制度障碍,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符合客观规律性和目的性。创新发展的条件和原则,就是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符合于客观规律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性,并不是否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而且在尊重科学规律上必须重视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二者是对立的统一、是一致的。不管是认识规律还是正确运用规律,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目的就是为了适应规律、科学运用规律,更好地改造世界。人类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不仅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并且能够创造性改造世界。人类的实践,都是自身自觉能动性的发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自觉能动的过程。人的这种特有的能动的因素和能力,起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创新发展理念和思维,完全符合和反映了人的认识对推动事物发展、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高度重视、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创新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在实践中实现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都离不开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际的结合,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毛泽东曾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创新发展,从理念到实践,一刻也离不开实践。实践,特别是人们的创造性实践,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唯一途径。发展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创新发展是在人们的创造性实践中实现的突破性发展。即使是创新发展理念,也不是凭空而来,归根到底是来自实践的经验,对实践的创造性认识。创新发展的成果,更需要在创造性实践中取得,甚至需要多次反复的实践过程。其成果和成效如何,也还要在实践中检验,并在实践中再发展、再突破。实践和创新发展是一体的运动,实践是发展的动力,创造性实践是突破式发展的推动力量。我们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最根本的力量和源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根本的是要依靠人民群众在创造性实践中所激发、调动起来的无穷智慧和力量。   “创新发展”理念的时代意义   “创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发展的思想引领。这首先是由当代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调整的大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作为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走向现代化,绝不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就可以办得到的。特别是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总体上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不以创新发展的理念引领发展,特别是通过科学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创新而实现突破性科学发展,创造更高更先进的生产力,就难以赶上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上就会永远落伍。其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只有自己通过创新发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走向成功,创造人类文明的奇迹。30多年的改革开放虽然已取得成功经验,但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任重道远,更深层次矛盾的解决,更艰难繁重的任务,都需要通过创新发展才能实现。从现实看,面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突破已不适应的发展动力、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深层次的问题,就必须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真正让创新发展理念成为国家意志,形成全社会风气,贯穿于国家建设和全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在实践中全面深化改革,不断破除思想理念和体制制度方面的障碍和阻力,才能使国家始终保持持续发展动力,胜利跨过中等收入国家困境,向着更高目标的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国家迈进。   提高和增强中华民族的科学理性思维素养和能力。创新发展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一个民族创造人类辉煌的不竭动力。我们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民族,曾经创造过人类文明的辉煌。但是,由于我们的民族长期处于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其思维也有其社会历史的局限性。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进的思想解放和建设、改革实践,使我们的民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创新发展理念,就是适应当今国际国内新形势,放眼世界大趋势,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提出的新理念。他指出:“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在当今世界,一个民族只有牢固树立起全民族科学的创新思维理念,强化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善于调动各方面的创新要素,才能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和理论的高峰,以其最先进的科学理性思维和强大力量自立于当今世界民族之林。培育和形成全民族的创新发展意识和理念,是一个民族不断迈向思想和实践高峰的科学大道,是一个民族文明素养不断提高、升华的重要根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和思维革命。   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发展。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党的思想建设上的创造性应用,是党的建设的灵魂和精髓。党的思想路线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不会变,但其内涵的表达是随着党的中心任务、时代特点而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的。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主要是针对当时党内教条主义、主观主义以及经验主义而确立的。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要是针对“极左”横行、思想僵化而确立的。在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新形势新特点的历史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发展”理念,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脉相承,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又是对党的思想路线内涵的丰富发展。从认识论来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也是创新发展;创新发展,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如果没有实事求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可能走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胜利道路。如果没有解放思想,也就不可能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哲学认识论和实践的意义上,这都是创新发展的结果。所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本质上相一致,都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的重要内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发展,是我们党思想路线不断丰富发展的重要成果,是党永远保持生机活力的重要思想保证。   (责任编辑:张纪)

  重视理念引导、尊重客观规律,是习近平总书记思想论述的一个显著特征。他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再次强调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五中全会还特别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这些重要思想,不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引领指导作用,而且从哲学思维的视角看,同时也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思想理论意义。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创新发展”理念,抓住了时代精神的内核,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对于指引我国不断繁荣强大、全民族科学创新思维的提高以及党的思想路线内涵的丰富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时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理念   从哲学意义上,“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和重要概念。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都处在运动中,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科学地揭示和阐述了这个伟大的思想。比如,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可见,发展的观点和认识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创新”是运动的一种形式和过程,是发展量变到质变的跃进。马克思精辟地指出:“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创新,是新旧的更替,是从量变上升到质变,是发展的剧变式、飞跃式、革命式的形式,是“渐进过程的中断”。创新即是发展的质变、飞跃形式,这种突破前人已成结论和认识极限的形式,是运动发展的更高形式的辩证法规律。   “创新发展”,从根本上揭示了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也是对发展辩证法的具有当今鲜明时代特点的新阐述、新概括、新理念,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的科学理念。这一理念,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同时又强调了质变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既强调了发展的本质,同时又强调了创新对发展的革命性意义。可以说,创新发展理念,用新的时代语言生动、客观、深刻地揭示出事物运动的本质、规律和特征。创新发展的这一深刻意义,从根本上是由事物的矛盾构成、两个相互矛盾方面对立统一运动过程决定的。矛盾运动,总是不断地从量变转化为质变,发展就是这一矛盾运动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的运动过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创新发展,就是遵循矛盾运动的规律,从量变到质变、从渐进到突变,又从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新的渐进到新的突变,以至无穷。发展过程中的这种质变、否定,就是发展的创新。这种创新发展、辩证地否定,正是一切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当代新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是时代精神的呼唤、特征和集中表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发展极为迅速、急剧变化的时代。创新发展以倍数的意义推动社会生产力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甚至使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变革,推动社会和人类历史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发展新理念突出地提到全党面前,鲜明地表现了我们党对时代精神的科学认识和把握。   创新发展要始终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创新发展是有原则和条件的,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创新发展的科学性,就在于既要克服落后于实际的守旧思维,又要避免违背规律的主观意愿,始终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不断在实践中开辟向前发展的正确道路。   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发展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规定性,都是有规律地运行。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性的思想和行动,都不会得到应有的、合乎规律的效果。违背客观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创新发展,其思想基础是对事物规律的科学深刻地认识和把握,是事物发展合规律性的突破性展开。人们只能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和正确运用规律,而不能盲目违背规律、更不能否定规律。自然界的运动有自然发展的规律,人类只有科学地认识自然规律并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绿色发展时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同理,经济发展有经济发展的规律,只有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协调、有效地发展,否则就会阻碍和破坏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发展亦是如此。创新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适应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破除不符合规律的观念和体制制度障碍,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符合客观规律性和目的性。创新发展的条件和原则,就是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符合于客观规律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性,并不是否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而且在尊重科学规律上必须重视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二者是对立的统一、是一致的。不管是认识规律还是正确运用规律,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目的就是为了适应规律、科学运用规律,更好地改造世界。人类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不仅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并且能够创造性改造世界。人类的实践,都是自身自觉能动性的发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自觉能动的过程。人的这种特有的能动的因素和能力,起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创新发展理念和思维,完全符合和反映了人的认识对推动事物发展、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高度重视、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创新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在实践中实现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都离不开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际的结合,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毛泽东曾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创新发展,从理念到实践,一刻也离不开实践。实践,特别是人们的创造性实践,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唯一途径。发展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创新发展是在人们的创造性实践中实现的突破性发展。即使是创新发展理念,也不是凭空而来,归根到底是来自实践的经验,对实践的创造性认识。创新发展的成果,更需要在创造性实践中取得,甚至需要多次反复的实践过程。其成果和成效如何,也还要在实践中检验,并在实践中再发展、再突破。实践和创新发展是一体的运动,实践是发展的动力,创造性实践是突破式发展的推动力量。我们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最根本的力量和源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根本的是要依靠人民群众在创造性实践中所激发、调动起来的无穷智慧和力量。   “创新发展”理念的时代意义   “创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发展的思想引领。这首先是由当代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调整的大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作为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走向现代化,绝不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就可以办得到的。特别是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总体上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不以创新发展的理念引领发展,特别是通过科学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创新而实现突破性科学发展,创造更高更先进的生产力,就难以赶上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上就会永远落伍。其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只有自己通过创新发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走向成功,创造人类文明的奇迹。30多年的改革开放虽然已取得成功经验,但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任重道远,更深层次矛盾的解决,更艰难繁重的任务,都需要通过创新发展才能实现。从现实看,面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突破已不适应的发展动力、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深层次的问题,就必须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真正让创新发展理念成为国家意志,形成全社会风气,贯穿于国家建设和全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在实践中全面深化改革,不断破除思想理念和体制制度方面的障碍和阻力,才能使国家始终保持持续发展动力,胜利跨过中等收入国家困境,向着更高目标的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国家迈进。   提高和增强中华民族的科学理性思维素养和能力。创新发展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一个民族创造人类辉煌的不竭动力。我们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民族,曾经创造过人类文明的辉煌。但是,由于我们的民族长期处于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其思维也有其社会历史的局限性。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进的思想解放和建设、改革实践,使我们的民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创新发展理念,就是适应当今国际国内新形势,放眼世界大趋势,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提出的新理念。他指出:“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在当今世界,一个民族只有牢固树立起全民族科学的创新思维理念,强化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善于调动各方面的创新要素,才能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和理论的高峰,以其最先进的科学理性思维和强大力量自立于当今世界民族之林。培育和形成全民族的创新发展意识和理念,是一个民族不断迈向思想和实践高峰的科学大道,是一个民族文明素养不断提高、升华的重要根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和思维革命。   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发展。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党的思想建设上的创造性应用,是党的建设的灵魂和精髓。党的思想路线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不会变,但其内涵的表达是随着党的中心任务、时代特点而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的。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主要是针对当时党内教条主义、主观主义以及经验主义而确立的。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要是针对“极左”横行、思想僵化而确立的。在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新形势新特点的历史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发展”理念,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脉相承,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又是对党的思想路线内涵的丰富发展。从认识论来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也是创新发展;创新发展,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如果没有实事求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可能走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胜利道路。如果没有解放思想,也就不可能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哲学认识论和实践的意义上,这都是创新发展的结果。所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本质上相一致,都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的重要内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发展,是我们党思想路线不断丰富发展的重要成果,是党永远保持生机活力的重要思想保证。   (责任编辑:张纪)


相关文章

  • 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哲学论
  • 论当代中国科学发展 姓名:陆金成 学号:[1**********] 学院:物理与广电能源·学部 专业:凝聚态物理 [摘 要] 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 展开对其政治哲学的研究, 从发展哲学与政治哲学的统一角度, 从丰富的"关键词&qu ...查看


  •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教育学毕业论文选题(1084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 ...查看


  • 论公民社会价值理念对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有限意义
  • [关键词]公民社会:社会管理:社会整体三分法:价值理念 [摘要]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西方现代化之重要成果的狭义的"公民社会",在实践范围上与我国社会管理所说的"社会& ...查看


  •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 2009年第7期2009年7月经济与社会发展 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VOL.7.No.7 JUL.2009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宋 娜 [摘 要]企业文化是美国人最早提出来的,,实现经济腾飞,主 ...查看


  • 体育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体育教育毕业论文选题(1449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 ...查看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 ...查看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 ...查看


  • 2013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 2013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一.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查看


  • [教育测量与评价]李爱娟
  •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学方案 (2008-2009学年2学期) 李爱娟 一.课程简介 1. 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测量与评价>是一门新兴的.独立的综合应用学科,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理解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