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卷第4期
2010年7月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en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
V01.50No.4
Jul.2010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胡守勇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03)
摘要:群众文化既是有史以来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当前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群众文化对于社会群体具有娱乐、交流功能,仪式、团结功能,群体认同功能,象征、符号功能。对于文化建设而言,群众文化为主导文化建设提供平台,是精英文化的母体和基础,为文化产业开辟市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支撑,这些体现了它的文化价值。从两个层面展开对群众文化功能和价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化价值;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G123
收稿日期:2010—0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一5242(2010)04--0062--07
作者简介:胡守勇(1975一),男,湖北利川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
群众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加强对群众文化的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长期以来,由于对群众文化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国学术界对群众文化的理论关注比较欠缺,主要表现为重视群众文化实际工作的研究i缺乏对群众文化基础理论的研究。要明确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就应该科学分析它具有的功能和价值。从笔者检索到的文献来看,学术界还少有专门针对群众文化功能和价值的研究。其中,涉及到群众文化社会功能研究的专著主要有:郑永富的《群众文化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年版)用一章的内容把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概括为精神调剂、宣传教化、普及知识、团结凝聚;牟光义的《群众文化社会学概论》(学苑出版社,1989年版)从社会学的视角审视了群众文化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认为群众文化发挥着社会学校、人际交往、社会规范、传播手段、审美活动、休闲娱乐等几个方面的作用;奎曾的《民族群众文化学通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认为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的社会价值包括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学术论文主要有:梁伟玲的文章《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
62
的作用》(《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7期)认为群众文化活动是公民道德建设的载体,并发挥着推动作用。覃广周的论文《群众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4期)提出,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李锦坤、杨立新的文章《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指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群众文化活动有娱乐审美、宣传教育、文化传递、生活实用等功能,如启迪和教育人民群众,增强人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
笔者认为,这些研究成果,有的是从社会文化的整体角度进行的研究,有的是从文化建设某一方面进行了探讨,对于群众文化功能和价值的研究缺乏完整性和准确性。为了更好地展开对群众文化功能和价值的研究,可以从文化现象和文化建设两个层面来分别进行考察。就文化现象层面而言,群众文化这一古老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几乎贯串了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渗透于各个时代世界各地民族的生活、生产活动之中[131它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具
万方数据
有社会功能。从文化建设层面论,则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包含着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和群众文化队伍在内的一个集合概念o[13lO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事业中,群众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两个层面分别展开对群众文化的功能和价值分析。在文化现象层面,运用人类学的整体观,分析它的社会功能;在文化建设层面,立足于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实际,探讨它的文化价值,试图对群众文化的功能和价值有更深入的认识。
一、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在人类学界,有对文化现象进行功能分析的传统。人类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包括一
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
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一切文化要素,若是我们的看法是对的,一定都是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质指示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就在研究文化的功能。近来,在人类学中发生了一个新的学派,他们注重于制度、风俗、工具及思想的功能。这派学者深信文化历程里是有一定法则的,这法则是在文化要素的功能中。这派学者认为把文化分成原子及个别研究是没有希望的,因为文化的意义就在要素间的关系中,他们亦不同意于文化丛林是偶然集合的说法。”[2]14群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应该把它作为文化整体当中的一部分来对待,研究它在整体中所发挥的作用。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的核心,这里面包括艺术、游戏等内容。马林诺夫斯基早就发现了群众文化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重要性,他指出:“此外,尚有一种文化现象也必须研究一下。这种文化现象,乍看起来,似乎是一种额外之事。因为,它除掉娱乐外,并无其他用处,所以好像老是自居于文化之外的。游戏,游艺,运动,和艺术的消遣,把人从常轨故辙中解放出来,消除文化生活的紧张与拘束。即以此而言,这一方面的文化已有了它的功能,使人在娱乐之余,能将精神重振起来,再有全力去负担文化的工作。不过,事实上,艺术和游戏的功能,实较此复杂得多,广(阔)得多。,,C23so受前人的启发,笔者认为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群众文化具有如下重要的社会功能。
(一)娱乐、交流功能
娱乐和交流功能是群众文化最基本的社会功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个人独自休闲固然为不
万方数据
少人所喜爱,但是群体性的娱乐活动却是人的一种本能需要。群众文化活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群体性的娱乐活动,它的艺术要求不高,老少皆宜。能同时参与的人数多,往往是兴趣爱好相同的人在一起娱乐,而且是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带给人们真正的快乐。包括群众文化在内的丰富的文化生活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方面。有了丰富的文化生活,充分享受了文化权益,才有可能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前提下具有真正的幸福感oD]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群众的闲暇休息时间越来越多。但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又往往造成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感情越来越淡薄。在城市,由于社会劳动分工细密,人们认识的人往往局限于自己工作或者学习的小圈子,交流越来越少。在农村,传统的村寨田园生活已经被市场经济的大潮冲淡和瓦解,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涌进,成为定期往来于城乡的流动人口。城市经济逐渐向农村扩展,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这使得我国整个的传统熟人社会逐渐被解体。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而群众文化活动则为人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轻松的平台。
总之,不管什么时代,人们都需要群体性的娱乐活动和交流。传统社会向工业、后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我们都会感觉到娱乐和交流对于个人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意义。群众文化活动能满足一定的娱乐和交流需要,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二)仪式、团结功能
人类社会生活需要各种类型的仪式。无论是人类早期的巫术仪式,较为先进的宗教仪式,民间世俗生活中的仪式,还是社会群体以及国家政权组织的政治性仪式都需要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比如音乐、舞蹈等。对于个体而言,一生经历了出生、成人、婚嫁、生子、老退、病死、丧葬等阶段,其礼仪贯穿于整个生命过程的始终。我国各民族极为重视人生礼仪,举凡生、死、婚、寿以及日常交往,都有各具特色的规矩、礼仪和习俗,并也常常和群众文化活动结合在一起o[4]75在仪式中,需要群众性文化活动,一方面,它能够防止仪式活动的单调,达到娱神与娱人的目的;另一方面,一定的群体性歌舞、群体性游戏等群众文化活动有着特殊的含义,它使仪式更具正式性和严肃性。
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凝聚社会成员,增强社会团结。格罗塞在谈到原始舞蹈时指出:“在跳舞的自热中,许多参与者都混合而成一个,好像是被一种感情
63
所激动而动作的单一体。在跳舞期间他们是在完全统一的社会态度之下,舞群的感觉和动作正像一个单一的有机体。”因此他认为“原始舞蹈的社会意义全在乎统一社会的感应力”,“它至少乘机介绍了秩序和团结进入了这些狩猎民族的散漫无定的生活中。除了战争以外,恐怕舞蹈对于原始部落的人是唯一的使他们觉着休戚的相关,同时也是对于战争的最好准备之一”。[51180--181马林诺夫斯基也注意到了群众文化的团结功能,“另一种完全非生产和非建设性质的游戏,如公开游戏、体育比赛、凡俗舞蹈等,似乎是没有这种创造的功能。不过,它们在社会团结上却有它的很重要的贡献。松弛和自由的空气,及此种公共游艺需要众多的参加者各点,都可促成新的社会团结。友谊和爱情的联络、远亲或族人的
相会、对外的竞争和对内的团结——这些社会的品
质,都可以由公开的游艺中发展出来。而这种公开的游艺和竞赛,乃是初民部落生活和文明社会组织中共有的特征。在原始社会里,当举行大规模的游艺和公开表演的时候,社会关系常因而得到重新调整的机会。氏族体系或因而转为重要,家族和地方团体的分野或反趋消灭,而且非地域性的情操亦可得到发展的机会。”[2]90在当代中国的一些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村寨,一些人生礼仪性质的群众文化活动,往往是一个宗族、村寨、社区的人们增强团结的一个重要时机。就是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大都市,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也常常发挥着增强人们友谊的作用。
(三)群体认同功能
认同(identity)又被称为统一性、身份等,它是一个反思性的自我意识概念,是“对某事物区别于其他所有事物的认可,这包括在其自身统一性中的所有内部变化和多样性。该事物被视为保持相同或具有相同性”o[61504作为社会历史概念,认同是对我是谁、我在哪里的反思性理解。这一概念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从社会的层面看,认同包括个体的自我认同、群体的集体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超国家的国际认同等,从而形成了自我意识、集体意识、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国际或世界意识;从社会的部门看,认同包括经济认同、社会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等,从而形成了认同的诸多方面。[71
随着人类的发展进步,各种认同观念逐步出现,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社会趋同性越来越强,同质化趋势越来越严重。但是,与此同时,人们也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彰显自身与群体的不同。群体性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特性,所以群众文化具有
64
万方数据
群体认同的功能。在多民族地区,我们会发现,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无论是风格、类型还是艺术形式都各不相同,而且在发展群众文化活动中,不同的群体都在尽量通过特色来彰显自己。在城市社区,在公园,在广场,我们会发现不同的民族表演文艺节目都具有差异性。这充分体现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认同功能。我们国家疆域广阔,民族众多,地域环境相差大,各民族各地的群众文化活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人口流动特别频繁的今天,特别是在大城市或者沿海发达地区,群众文化活动成为了群体认同的工具,同一民族的、同一地区的、同一年龄的都具有不同的娱乐方式,充分体现了群众
文化活动的认同功能。
(四)符号、象征功能
在现代社会,不同的民族和社区,都比较莺视自己文化形象的塑造。好的形象能够扬名万里,在市场竞争中给自己带来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而文化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名片”或者能够代表某民族或地区的“符号”。群众文化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或者地区的风土人情。要塑造一个城市的良好形象,要找一个“符号”,显然离不开文化特别是直接反映大众生活的群众文化。由此也可以认为,一个城市群众文化的质量与状况,便成为这个城市形象最普泛、最直观、最生动、最具活力的显性标志o[83要甥造某个民族某个地区的文化形象,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就是把群众文化发展好,尤其是历史形成的具有传统色彩的民间文化和因地域环境、民族生活方式形成的民俗文化。形象塑造作为现代化的一种历史要求,同时也就意味着必须在传统的群众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而群众文化的这种传承和创新,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个民族、这个社区的历史形象得到了延续和更新。在这里,群众文化具有了符号意义。
在我国当前不少民族地区,都在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Q)的历史机遇加快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正在积极发展传统的民族民间群众文化,并且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广为宣传,向世界宣传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群众文化活动被作为一种符号和象征,代表着一个地方、一个民
①我国学术界曾经使用过“无形文化遗产”、“传统民族民间文
化”、“民间传统文化”、“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概念。虽然这些概念之间有细微的差别,但使用时的意思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由于学术界还有习惯用“民族民间文化”.而且“民族民间文化”概念还被我国一些地方性法规所采用。所以本文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的表达形式,毛要是为,表明这嚼个概念在实质七的一致性。不过,现在我国国务院和政府有关部门的一系列文件中都使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称谓正逐步走向统一。
族的形象对外彰显。云南是个多民族省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性歌舞。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就是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作为一台既有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台新作,将最原生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展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成为云南多民族省份的符号和象征。可以说,这已经给云南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效益。湖北恩施州利川市的优秀民歌《龙船调》也是在传统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基础上经过创作提炼出来的。《龙船调》是利川灯歌的代表,它由《灯歌・花灯・种瓜调》演变而来。1956年2月,经利川I县文化馆干部周叙卿、黄业威收集整理后,以《龙船调》为名搬上舞台后越唱越红,后来多次在全国性的比赛中获奖;特别是近几年来,《龙船调》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更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扩大了它的魅力和影响。2004年,当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高唱这曲优美的灯歌《龙船调》时,其把整台演出推向了高潮,在世界乐坛引起了极大的轰
动oE9340现在利川市政府正在大力普及和宣传《龙船
调》,在春节期间开展“千人同唱《龙船调》”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还举办“中国‘龙船调’艺术节”来巩固《龙船调》故乡的地位,其最终目的是打造“文化大市”。这些典型的事例,充分说明了群众文化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发挥着符号和象征的功能和作用。
二、群众文化的文化价值
群众文化作为我国文化建设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如下四组关系中。
(一)群众文化与主导文化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文化建设层面,文化是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它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一个社会的主导文化是该社会的支配文化和领导文化,如何发挥主导文化的文化领导作用,是一个策略问题。在当前我国,主导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态,亦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四大部分组成。它是支撑社会政治生活大厦的精神支柱,也是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还是多元价值观念、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保障。运用文化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巩固和维
护全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已经成为社会的共
万方数据
识or103104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应该为全国各族人民所掌握。主导文化可以改变严肃、呆板的说教方式,策略性地利用群众文化活动参与人数多,轻松愉快的特点,通过雅俗共赏的文化活动形式,寓教于乐,用主导文化价值观武装群众。这样,群众文化相对于主导文化而言,就发挥了提供平台的作用。
(二)群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文化建设历来存在着群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分。群众文化建设是普及性的,精英文化建设是提高性的。前者的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的普通老百姓;后者则是少数的知识分子,时代精英。在我国,精英文化和群众文化具有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关系。早在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著名讲话中,就指出了群众文化对于专业文化或者精英文化的重要性,“我们的文学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墙报,注意军队和农村中的通讯文学。我们的戏剧专门家应该注意军队和农村中的小剧团。我们的音乐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歌唱。我们的美术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美术。一切这些同志都应该和在群众中做文艺普及工作的同志们发生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帮助他们,指导他们,一方面又向他们学习,从他们吸收由群众中来的养料,把自己充实起来,丰富起来,使自己的专门不致成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毫无内容、毫无生气的空中楼阁。9,[111863--864对于群众文化和专业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他提出:“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111862“就算你的是‘阳春白雪’吧,这暂时既然是少数人享用的东西,群众还是在那里唱‘下里巴人’,那末,你不去提高它,只顾骂人,那就怎样骂也是空的。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11]865在当前的文化建设中,我们依然要处理好群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问题,充分展现群众文化的文化价值。群众文化最接近群众的生活,它是专业文化或者精英文化的母体和源泉。发展群众文化,是发展专业或精英文化的基础。
(三)群众文化与文化产业
我国的文化建设分为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建设两个方面。文化事业以公益为目的,基本是由国家提供。文化产业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结果,它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以营利为目的。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文化市场,它最终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市场与其他市场的
65
重要区别在于,最终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消费能力和鉴赏能力。文化艺术消费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必然会继续得到提高。而文化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则需要文化艺术的教育和普及,普及程度越大,文化产业的市场潜力也越大。
我国艺术教育因其接受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专业的学院式艺术教育,针对亲少年素质教育的艺术普及教育,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扫盲和艺术常识普及宣传。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理想化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此来丰富人的想象力,培养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培养艺术、文化、道德全面发展的人oE1231az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是由国家主导的。它立足于对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普及、辅导和研究,普及群众的文化艺术素质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艺术扫盲和艺术常识普及宣传仍然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普及能够提高群众的文化艺术鉴赏水平,最终可以为文化产业开辟市场。这充分体现了群众文化对发展文化产业所具有的价值。
(四)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的界定还存在争议。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的实际,国务院办公厅在2005年12月颁发了国办发C2005)18号文件《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附件l《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这样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这里的“文化空间”指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和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风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
间。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已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
66
万方数据
文化)的保护离不开“活态的传承”,在当前急剧变化的社会,“活态传承”离不开适度的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实质上就是一个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问题。学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研究基本形成了学术共识。祁庆富教授认为,“代代相传”、“世代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异在于它的“活态性”。“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
魂”。[13]
从国务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的界定,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存在于或者曾经存在于群众文化活动中,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当前群众文化领域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与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中断有关。在群众文化建设领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符合各民族基层群众的趣味,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民俗礼仪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生活性,所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发展群众文化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创新,一定能为新时期的群众所热爱,只要为群众所热爱,就一定会在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中“活态传承”、“世代传承”,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群众文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平台,发挥着支撑作用。
三、主要意义
群众文化的价值和功能的含义相差不大,鉴于群众文化既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领域。分别从这两个角度,用两种视野来分析其整体的社会功能和具体的文化价值,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由于群众文化工作长期以来都是附属于国家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缺乏独立性,所以对群众文化的研究绝大部分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群众文化现象进行原则分析和探讨,研究方法也主要是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只是强调群众文化建设是怎么样的重要,然后强调怎样做好群众文化工作,所以群众文化的理论研究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的薄弱环节。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对群众文化功能或价值的认识不足,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是缺乏理论和方法支持,很难做到深入研究。
重要区别在于,最终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消费能力和鉴赏能力。文化艺术消费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必然会继续得到提高。而文化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则需要文化艺术的教育和普及,普及程度越大,文化产业的市场潜力也越大。
我国艺术教育因其接受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专业的学院式艺术教育,针对亲少年素质教育的艺术普及教育,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扫盲和艺术常识普及宣传。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理想化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此来丰富人的想象力,培养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培养艺术、文化、道德全面发展的人oE1231az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是由国家主导的。它立足于对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普及、辅导和研究,普及群众的文化艺术素质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艺术扫盲和艺术常识普及宣传仍然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普及能够提高群众的文化艺术鉴赏水平,最终可以为文化产业开辟市场。这充分体现了群众文化对发展文化产业所具有的价值。
(四)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的界定还存在争议。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的实际,国务院办公厅在2005年12月颁发了国办发C2005)18号文件《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附件l《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这样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这里的“文化空间”指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和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风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
间。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已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
66
万方数据
文化)的保护离不开“活态的传承”,在当前急剧变化的社会,“活态传承”离不开适度的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实质上就是一个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问题。学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研究基本形成了学术共识。祁庆富教授认为,“代代相传”、“世代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异在于它的“活态性”。“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
魂”。[13]
从国务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的界定,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存在于或者曾经存在于群众文化活动中,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当前群众文化领域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与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中断有关。在群众文化建设领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符合各民族基层群众的趣味,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民俗礼仪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生活性,所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发展群众文化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创新,一定能为新时期的群众所热爱,只要为群众所热爱,就一定会在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中“活态传承”、“世代传承”,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群众文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平台,发挥着支撑作用。
三、主要意义
群众文化的价值和功能的含义相差不大,鉴于群众文化既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领域。分别从这两个角度,用两种视野来分析其整体的社会功能和具体的文化价值,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由于群众文化工作长期以来都是附属于国家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缺乏独立性,所以对群众文化的研究绝大部分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群众文化现象进行原则分析和探讨,研究方法也主要是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只是强调群众文化建设是怎么样的重要,然后强调怎样做好群众文化工作,所以群众文化的理论研究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的薄弱环节。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对群众文化功能或价值的认识不足,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是缺乏理论和方法支持,很难做到深入研究。
从文化现象层面讨论其社会功能,它是一种民族学或人类学的整体观,从文化建设层面探讨其具体价值,它是一种更加具有操作意义的认识过程。这一方面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学术界对群众文化功能和价值的认识,引起对群众文化研究的重视,从而推动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另一方面或许能起到对群众文化研究范式的启发作用,即对群众文化的研究可以采取两种范式:一是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把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整体的一部分或者一个侧面展开研究。文化世界虽然是一个有独立意义的世界,但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人的发展、社会群体与社会关系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o[14]在目前的中国社会转型阶段,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的联系密不可分,要从根本上促进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就必须树立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统筹安排和协调发展的观念。民族学、人类学以文化研究为己任,它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在于对文化进行整体性的立体研究,从一个民族或社区的历史渊源、生态环境、生计方式、社会组织、意识形态等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综合研究。[151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该学科体系已经成熟,在我国逐步生根发芽,具有了明显的中国特色。群众文化作为各民族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它与各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密切联系,借用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展开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能给群众文化的理论研究开辟新的境界。二是立足于我国群众文化工作的实际和针对当前国家在文化建设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研究。我国当前几项重大的文化建设战略任务,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都与群众文化建设息息相关。从群众文化建设与这些重大文化工程建设的关系人手展开对群众文化建设的研究,无疑能够拓展群众文化研究的新领域。
(二)实践意义
从文化现象和文化建设两个层面展开对群众文化功能和价值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能够引起全社会,特别是政府部门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视。长期以来,群众文化工作一直被简单地认为是政治宣传的载体,群众文化活动被局限于说说唱唱、蹦蹦跳跳、画画写写之类,轻视组织、指导、辅导群众文化活动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改革开放以后,一段时间内还出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Et渐式微
万方数据
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认识到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即没有对群众文化活动功能和价值进行完整和准确的认识。经过对群众文化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的分析,可以看出群众文化工作无论是对于个人文化权益的保障和全面发展,还是对于国家文化建设,甚至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能让实际工作者明确群众文化工作的理念。认识到群众文化的完整社会功能以后,就会知道群众文化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群众文化工作必须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相适应,在这样的基础上提供群众文化服务,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达到激发群众文化的内部活力,真正做到繁荣群众文化生活的目的。最后,能给实际工作者提供几个抓手。在今后的群众文化工作中,根据它具有的功能和价值,可以从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文化精品工程的创作、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群众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宝贵历史机遇。但我国的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特别是基础理论的研究一直比较滞后。鉴于群众文化既有普遍意义又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本文从文化现象和文化建设两个层面展开对它的价值和功能研究。从文化现象层面,运用人类学的整体观,可以窥见它在人类社会特别是当前中国社会中发挥着娱乐、交流,仪式、团结,群体认同、象征符号等社会功能。在文化建设层面,立足于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实际,我们发现群众文化为主导文化建设提供平台,是精英文化的母体和基础,为文化产业开辟市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提供支撑,这些都体现了它的文化价值。在实践上则体现为能引起全社会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使实际工作者明确群众文化工作的理念从而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永富.群众文化学l-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3.
Ezl[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l-M].费孝通,等,译.北京: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3]杨剑龙.幸福感与文化权益ENI.光明日报,2008—05-13.I-41奎曾.民族群众文化学通论I-M"1.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
出版社,1993.
E5"1[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
67
书馆,1996.
2005.
ofPhilosophyandPsy—York:The
[6]JamesM.Baldwin.Dictionary
chology:volumeCompany,1998.
[13]祁庆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魂在于“活态传承”——
由“徽州词祭”引发的一点思考rj].三峡学院学报,
2009,(2).
1[M].New
Macmillan
[7]张乃和.认同理论与世界区域化研究口].吉林大学社会
科学学报,2004,(3).
[8]曹廷华.论群众文化与城市形象[J].探索,1998,(4).[9]胡萍.蔡清万.武陵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献集成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0]高占祥.文化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李豫闽.艺术文化学[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143聂华林,李莹华.中国西部农村文化建设概论[M].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5]胡守勇.文化建设:人类学应用研究的新领域[J].云南
社会科学,2009,(I).
[责任编辑王华生]
AnalysisoftheSocialFunctionandCultnralValuesofMassCulture
HUShou-yong
(InstituteofSocialLaw,HunanAcademyofSocialSciences,Changsha。410003,Hunan,China)
Abstract:As
a
socialculturalphenomenon,thehistoryofmasscultureis
very
long.andis
a
an
importantpartofthefieldof
culturalconstruction,whichhaveandcommunicationconstruction.the
importantsocialfunctionsandcuhuralvalues.As
function,groupidentity
to
eulturalphenomenon,ithasentertainment
andsymbols
plays
a
function,ceremonyandunity
a
functionfunction.Forculturerole
ofthe
masscultureprovides
platform-building
the
dominant
culture;andmotherand
infrastructurefortheeliteculture,andopensup
themarketforcultural
industries;andprovides
Or
support
fornon-material
culturalheritage,whichreflectsitsculturalvalues.FromthetWOlevelsoffunctionality
valueofthemassculturestudies,
importanttheoreticalsignificanceandpracticalsignificancewereproduced.Keywords:massculture:sociaIfunction;culturalvalue
68
万方数据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胡守勇, HU Shou-yong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0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10,50(4)0次
参考文献(15条)
1.郑永富 群众文化学 1993
2.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 文化论 19873.杨剑龙 幸福感与文化权益 20084.奎曾 民族群众文化学通论 19935.格罗塞.蔡慕晖 艺术的起源 1996
6.James M.Baldwin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19987.张乃和 认同理论与世界区域化研究 2004(3)8.曹廷华 论群众文化与城市形象 1998(4)
9.胡萍.蔡清万 武陵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献集成 200810.高占祥 文化力 200711.毛泽东选集 199112.李豫闽 艺术文化学 2005
13.祁庆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魂在于"活态传承"--由"徽州词祭"引发的一点思考 2009(2)14.聂华林.李莹华 中国西部农村文化建设概论 200715.胡守勇 文化建设:人类学应用研究的新领域 2009(1)
相似文献(9条)
1.期刊论文 胡守勇.HU Shou-yong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1)
群众文化作为有史以来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当前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于社会群体,具有娱乐、交流功能;仪式、团结功能;群体认同功能;象征、符号功能.对于文化建设而言,群众文化为主导文化的建设提供平台;是精英文化的母体和基础;为文化产业开辟市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支撑,这些体现了它的文化价值.
2.期刊论文 祁志国 浅谈基层群众文化的现状及其对策 -活力2009,""(8)
一、基层群众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基础部分,并且决定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面貌和走向,是由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基层群众文化在时代的呼唤中脱颖而出,走上前台,成为中国两个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最核心的动力是"三个代表"的提出.由此开辟了有关文化价值和功能的新的阐释空间.
3.期刊论文 王源 浅析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 -科技致富向导2010,""(18)
群众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群众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宝贵历史机遇.
4.期刊论文 沈望舒 城市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运作--以北京市为例 -城市问题2001,""(2)
城市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中心,是文化消费的中心,是文化产业的集中地带,也是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社会区域.在历史悠久、人文遗存积淀深厚、拥有各民族文化漫长的交融传统的古都北京,文化建设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显著成就,无论是文化设施、经典艺术、群众文化,还是文化产品、文化服务都有长足进步.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超大型都城,北京的文化形象日益焕发出现代感和多彩性的魅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齐头并进,不仅使北京市民和近万家外国、外地驻京机构及其人员享受到多方面的文化消费,而且每年吸引了近亿人次的国内游客和超过250万人次的境外游客.北京靠文化立城,靠文化价值和文化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越来越突出.因此,分析研究城市文化资源的市场化运作是适时和必要的.
5.学位论文 乔春霞 东路二人台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2009
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人台作为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其中(序号为217)。既为“文化遗产”,一方面说明它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二人台艺术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二人台是晋陕冀移民“走口外”而形成的以汉族艺人为主体,同时吸收一些游牧民族文化,间有少数蒙古族艺人参与的农耕文化艺术,它属于移民文化。二人台是融民歌、舞蹈、曲艺、牌子曲、戏曲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有西、东路之分。西路二人台主要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鄂尔多斯、乌海市并晋陕冀宁(晋北、陕北、冀北、银北)五省区;东路二人台则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为中心,同时流行于晋北,冀北等地。西、东路二人台的流行地域覆盖90多个县旗,1500多万人口。从所翻阅到的资料中发现,研究中国地方音乐的国内外学者对二人台的研究层出不穷,但
相比较而言,东路二人台研究比西路二人台的研究略显逊色。本文另辟蹊径,力图深刻挖掘东路二人台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
全文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从东路二人台这一地方小戏形成的历史背景入手探讨东路二人台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现状情况,从文化视角的角度对东路二人台艺术进行研究。东路二人台经过上百年无数民间艺人的加工创造,由民歌小曲儿、打坐腔、打玩艺儿、抹帽戏发展成了现在这样一个比较完美的艺术形式和独特风格的地方剧种。但是,目前的状况是东路二人台艺术发展呈下降趋势,急需拯救。
第二大部分是东路二人台的音乐概述,从旋律特点、演唱特点、伴奏乐器、唱词句式及语言形式来全面分析东路二人台这扎根于泥土之中的草根文化艺术之魅力。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东路二人台已经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演唱特点:以枚、四胡和扬琴为主奏乐器;演唱语言生动、形象、风趣诙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还不乏元杂剧精辟语言的存在。本部分从多角度探究东路二人台的音乐特点,深层挖掘它的艺术内涵。
第三大部分通过调查研究,深入探讨如何对东路二人台进行传承与发展。笔者认为,要想发展东路二人台这个具有浓郁的地区特色的地方剧种,需要创编有代表性的现代剧目;重视东路二人台青年演员的培养;成立东路二人台艺术发展研究所;在继承东路二人台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把继承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让“东路二人台”再现辉煌。
东路二人台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小戏,是广大劳动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的,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研究东路二人台对抢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民族团结,活跃僻远地区群众文化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期刊论文 余玉花 论文化软实力观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3)
约瑟夫·奈所讲的国家软力量并非我们现在所翻译的"软实力"而是"软权力",其软实力理论体现着他的软实力观,即美国掌控世界的霸权观、冷战对抗的思维观,以及利己主义的价值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因而也有自己的软实力观.如果缺乏对软实力观的研究,很可能在软实力问题上落入"软实力陷阱".中国的软实力观是与中国的国际关系观、特别是文化价值观紧密联系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目的性非常明确,那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又可称之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能力.
7.学位论文 柳春松 和谐文化的价值及其实现 2009
中国共产党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我们不仅取得了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而且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进方向,建设和谐文化,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是以和谐文化的价值及其实现为研究对象。从和谐文化与和谐经济、和谐政治、和谐社会的关系;从文化自身发展;从文化价值取向多个角度对和谐文化的内涵给予界定,指出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是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体:一是物质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等不同形态文化的内在和谐及相互和谐;二是和谐的理念和价值体系;三是运用和谐理念和价值观念引导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三者协调发展所达到的和谐状态,也就是我们理想的和谐社会。通过对和谐文化涵义的分析得出和谐文化是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统一;多样性与主导性的统一;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和谐文化的提出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对促进文化自身和谐,是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凝聚人心、建设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并践行科学发展观有重要的价值。
和谐文化价值的实现是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作出积极的努力。和谐文化价值实现要坚持: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后本文从八个发面探讨了和谐文化价值科学实现的具体路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保证;在我们党内形成全新的和谐理念,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和文化和谐;重视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建设和谐文化中的积极性;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中心环节;发展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基本途径;实现文化自身和谐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要求;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制度保证;把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最为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8.期刊论文 高阿影 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家庭文化不容忽视 -青年文学家2006,""(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的家庭已由温饱型转向奔"小康",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之在文化上的需求也日益高涨起来,这虽然不能说是"富则思乐"的结果,但应当肯定的是,我国正向文化时代迈进,也可以说下个世纪是文化时代的世纪,这是因为,本世纪末的文化价值观开始影响人们的消费和决策,文化在社会、政治和经济中有了特殊地位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于是在此背景之下群众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9.学位论文 江足宁 弘扬真善美——影视艺术建设和谐文化的价值审视 2007
真善美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和高层次的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要坚持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并特别强调:“文学艺术要弘扬真善美,创作生产更多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显然,“文学艺术要弘扬真善美”,内在地包括了影视艺术也必须弘扬真善美。因此,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真善美尺度来认识、检验、发展影视艺术,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努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本文除导言和结语外,共分五章,具体阐述影视艺术弘扬真善美及对建设和谐文化的价值。导言部分,简要说明了写作本文应该具备的“问题意识”,主旨在于从真善美、影视艺术、和谐文化的三重维度及其关系来进行具体研究,从理论上探索影视艺术只有大力弘扬真善美,才能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同时,也扼要介绍了本文的内容构架、基本意旨、学术价值、实践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等。
第一章从“视阈”切入,专门就真善美、影视艺术、和谐文化三个核心范畴进行综合性或“全景性”的文本解读。影视艺术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科学探讨,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指导。因此,必须从认识论高度,首先阐明真善美统一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普遍尺度;再密切结合影视艺术的特殊社会本质,着重论述人们在影视艺术领域里所进行的一切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也应无例外地自觉坚持这个根本尺度,发挥其服务人民和推动社会前进的伟大作用,实现时代赋予文学艺术的崇高价值诉求。在此基础上,联系我国影视艺术界现状,探讨了大力弘扬真善美,努力使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动力,使影视艺术充分发挥其时代功能。
第二章到第四章,采取单列式或“分镜头”式的深入分析。第二章讲“启真”,阐明影视艺术对和谐文化的认知价值。和谐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即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中有着主观能动性的人民群众。这就要求影视艺术在创作、录制等制作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这就是影视艺术坚持求真务实、恪守和谐文化的科学认识论基础问题。因此,论文在对“真”进行理论追思与和谐文化“求真”内涵诠释的基础上,联系现实状况论述了真实是影视艺术之魂、求真务实是影视艺术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的现实着力点等。第三章讲“扬善”,阐明影视艺术对和谐文化的道德价值。如果说,文艺中的“真”追求的是合规律性,那么,文艺中的“善”则追求的是合目的性。影视艺术中“善”的内容,对社会上伦理道德关系起着调节和范导作用。论文以扬善抑恶是道德的根本社会功能入手,着重论述了道德对建设和谐文化的规范作用、影视艺术与道德的内在关系以及影视艺术对道德发展的促进价值等内容。第四章讲“弘美”,阐明影视艺术对和谐文化的审美价值。美表征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人们对美的追求及其满足。论文在论述美是建设和谐文化价值目标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影视艺术要弘扬美、抵制丑以及发挥影视艺术现实的审美价值功能等内容。
第五章概括论述“进路”,阐明影视艺术坚持真善美统一对和谐文化的构建价值。影视艺术坚持真善美的统一,做好构建和谐文化的工作,必须认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当前,特别要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使影视艺术在建设和谐文化途程中,始终保持科学的价值取向。并以此为基础,着重论述了影视艺术坚持真善美统一的当代背景、真善美统一的价值本质、真善美统一的价值取向、以及真善美统一的价值目标等方面的内容,作为本论文的落脚点。从而,使真善美尺度在文艺理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系统和深入的阐述。
本文试图使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艺术的一系列基本理论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具体的展开和实际运用,从真善美统一的独特认识论视角,既在影视艺术特殊领域完成了一项真善美问题的专门研究,又以影视艺术弘扬真善美为平台初步构建了一个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新的理论体系,从而为影视艺术理论建设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在实践上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时代要求。影视艺术弘扬真善美就是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从“动力源”上实施有效的思想激励,努力整合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思路和力量,坚持用科学的文艺理念统一认识,紧密结合人的发
第50卷第4期
2010年7月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en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
V01.50No.4
Jul.2010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胡守勇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03)
摘要:群众文化既是有史以来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当前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群众文化对于社会群体具有娱乐、交流功能,仪式、团结功能,群体认同功能,象征、符号功能。对于文化建设而言,群众文化为主导文化建设提供平台,是精英文化的母体和基础,为文化产业开辟市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支撑,这些体现了它的文化价值。从两个层面展开对群众文化功能和价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化价值;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G123
收稿日期:2010—0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一5242(2010)04--0062--07
作者简介:胡守勇(1975一),男,湖北利川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
群众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加强对群众文化的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长期以来,由于对群众文化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国学术界对群众文化的理论关注比较欠缺,主要表现为重视群众文化实际工作的研究i缺乏对群众文化基础理论的研究。要明确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就应该科学分析它具有的功能和价值。从笔者检索到的文献来看,学术界还少有专门针对群众文化功能和价值的研究。其中,涉及到群众文化社会功能研究的专著主要有:郑永富的《群众文化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年版)用一章的内容把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概括为精神调剂、宣传教化、普及知识、团结凝聚;牟光义的《群众文化社会学概论》(学苑出版社,1989年版)从社会学的视角审视了群众文化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认为群众文化发挥着社会学校、人际交往、社会规范、传播手段、审美活动、休闲娱乐等几个方面的作用;奎曾的《民族群众文化学通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认为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的社会价值包括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学术论文主要有:梁伟玲的文章《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
62
的作用》(《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7期)认为群众文化活动是公民道德建设的载体,并发挥着推动作用。覃广周的论文《群众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4期)提出,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李锦坤、杨立新的文章《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指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群众文化活动有娱乐审美、宣传教育、文化传递、生活实用等功能,如启迪和教育人民群众,增强人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
笔者认为,这些研究成果,有的是从社会文化的整体角度进行的研究,有的是从文化建设某一方面进行了探讨,对于群众文化功能和价值的研究缺乏完整性和准确性。为了更好地展开对群众文化功能和价值的研究,可以从文化现象和文化建设两个层面来分别进行考察。就文化现象层面而言,群众文化这一古老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几乎贯串了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渗透于各个时代世界各地民族的生活、生产活动之中[131它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具
万方数据
有社会功能。从文化建设层面论,则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包含着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和群众文化队伍在内的一个集合概念o[13lO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事业中,群众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两个层面分别展开对群众文化的功能和价值分析。在文化现象层面,运用人类学的整体观,分析它的社会功能;在文化建设层面,立足于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实际,探讨它的文化价值,试图对群众文化的功能和价值有更深入的认识。
一、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在人类学界,有对文化现象进行功能分析的传统。人类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包括一
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
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一切文化要素,若是我们的看法是对的,一定都是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质指示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就在研究文化的功能。近来,在人类学中发生了一个新的学派,他们注重于制度、风俗、工具及思想的功能。这派学者深信文化历程里是有一定法则的,这法则是在文化要素的功能中。这派学者认为把文化分成原子及个别研究是没有希望的,因为文化的意义就在要素间的关系中,他们亦不同意于文化丛林是偶然集合的说法。”[2]14群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应该把它作为文化整体当中的一部分来对待,研究它在整体中所发挥的作用。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的核心,这里面包括艺术、游戏等内容。马林诺夫斯基早就发现了群众文化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重要性,他指出:“此外,尚有一种文化现象也必须研究一下。这种文化现象,乍看起来,似乎是一种额外之事。因为,它除掉娱乐外,并无其他用处,所以好像老是自居于文化之外的。游戏,游艺,运动,和艺术的消遣,把人从常轨故辙中解放出来,消除文化生活的紧张与拘束。即以此而言,这一方面的文化已有了它的功能,使人在娱乐之余,能将精神重振起来,再有全力去负担文化的工作。不过,事实上,艺术和游戏的功能,实较此复杂得多,广(阔)得多。,,C23so受前人的启发,笔者认为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群众文化具有如下重要的社会功能。
(一)娱乐、交流功能
娱乐和交流功能是群众文化最基本的社会功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个人独自休闲固然为不
万方数据
少人所喜爱,但是群体性的娱乐活动却是人的一种本能需要。群众文化活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群体性的娱乐活动,它的艺术要求不高,老少皆宜。能同时参与的人数多,往往是兴趣爱好相同的人在一起娱乐,而且是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带给人们真正的快乐。包括群众文化在内的丰富的文化生活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方面。有了丰富的文化生活,充分享受了文化权益,才有可能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前提下具有真正的幸福感oD]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群众的闲暇休息时间越来越多。但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又往往造成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感情越来越淡薄。在城市,由于社会劳动分工细密,人们认识的人往往局限于自己工作或者学习的小圈子,交流越来越少。在农村,传统的村寨田园生活已经被市场经济的大潮冲淡和瓦解,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涌进,成为定期往来于城乡的流动人口。城市经济逐渐向农村扩展,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这使得我国整个的传统熟人社会逐渐被解体。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而群众文化活动则为人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轻松的平台。
总之,不管什么时代,人们都需要群体性的娱乐活动和交流。传统社会向工业、后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我们都会感觉到娱乐和交流对于个人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意义。群众文化活动能满足一定的娱乐和交流需要,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二)仪式、团结功能
人类社会生活需要各种类型的仪式。无论是人类早期的巫术仪式,较为先进的宗教仪式,民间世俗生活中的仪式,还是社会群体以及国家政权组织的政治性仪式都需要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比如音乐、舞蹈等。对于个体而言,一生经历了出生、成人、婚嫁、生子、老退、病死、丧葬等阶段,其礼仪贯穿于整个生命过程的始终。我国各民族极为重视人生礼仪,举凡生、死、婚、寿以及日常交往,都有各具特色的规矩、礼仪和习俗,并也常常和群众文化活动结合在一起o[4]75在仪式中,需要群众性文化活动,一方面,它能够防止仪式活动的单调,达到娱神与娱人的目的;另一方面,一定的群体性歌舞、群体性游戏等群众文化活动有着特殊的含义,它使仪式更具正式性和严肃性。
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凝聚社会成员,增强社会团结。格罗塞在谈到原始舞蹈时指出:“在跳舞的自热中,许多参与者都混合而成一个,好像是被一种感情
63
所激动而动作的单一体。在跳舞期间他们是在完全统一的社会态度之下,舞群的感觉和动作正像一个单一的有机体。”因此他认为“原始舞蹈的社会意义全在乎统一社会的感应力”,“它至少乘机介绍了秩序和团结进入了这些狩猎民族的散漫无定的生活中。除了战争以外,恐怕舞蹈对于原始部落的人是唯一的使他们觉着休戚的相关,同时也是对于战争的最好准备之一”。[51180--181马林诺夫斯基也注意到了群众文化的团结功能,“另一种完全非生产和非建设性质的游戏,如公开游戏、体育比赛、凡俗舞蹈等,似乎是没有这种创造的功能。不过,它们在社会团结上却有它的很重要的贡献。松弛和自由的空气,及此种公共游艺需要众多的参加者各点,都可促成新的社会团结。友谊和爱情的联络、远亲或族人的
相会、对外的竞争和对内的团结——这些社会的品
质,都可以由公开的游艺中发展出来。而这种公开的游艺和竞赛,乃是初民部落生活和文明社会组织中共有的特征。在原始社会里,当举行大规模的游艺和公开表演的时候,社会关系常因而得到重新调整的机会。氏族体系或因而转为重要,家族和地方团体的分野或反趋消灭,而且非地域性的情操亦可得到发展的机会。”[2]90在当代中国的一些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村寨,一些人生礼仪性质的群众文化活动,往往是一个宗族、村寨、社区的人们增强团结的一个重要时机。就是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大都市,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也常常发挥着增强人们友谊的作用。
(三)群体认同功能
认同(identity)又被称为统一性、身份等,它是一个反思性的自我意识概念,是“对某事物区别于其他所有事物的认可,这包括在其自身统一性中的所有内部变化和多样性。该事物被视为保持相同或具有相同性”o[61504作为社会历史概念,认同是对我是谁、我在哪里的反思性理解。这一概念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从社会的层面看,认同包括个体的自我认同、群体的集体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超国家的国际认同等,从而形成了自我意识、集体意识、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国际或世界意识;从社会的部门看,认同包括经济认同、社会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等,从而形成了认同的诸多方面。[71
随着人类的发展进步,各种认同观念逐步出现,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社会趋同性越来越强,同质化趋势越来越严重。但是,与此同时,人们也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彰显自身与群体的不同。群体性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特性,所以群众文化具有
64
万方数据
群体认同的功能。在多民族地区,我们会发现,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无论是风格、类型还是艺术形式都各不相同,而且在发展群众文化活动中,不同的群体都在尽量通过特色来彰显自己。在城市社区,在公园,在广场,我们会发现不同的民族表演文艺节目都具有差异性。这充分体现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认同功能。我们国家疆域广阔,民族众多,地域环境相差大,各民族各地的群众文化活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人口流动特别频繁的今天,特别是在大城市或者沿海发达地区,群众文化活动成为了群体认同的工具,同一民族的、同一地区的、同一年龄的都具有不同的娱乐方式,充分体现了群众
文化活动的认同功能。
(四)符号、象征功能
在现代社会,不同的民族和社区,都比较莺视自己文化形象的塑造。好的形象能够扬名万里,在市场竞争中给自己带来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而文化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名片”或者能够代表某民族或地区的“符号”。群众文化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或者地区的风土人情。要塑造一个城市的良好形象,要找一个“符号”,显然离不开文化特别是直接反映大众生活的群众文化。由此也可以认为,一个城市群众文化的质量与状况,便成为这个城市形象最普泛、最直观、最生动、最具活力的显性标志o[83要甥造某个民族某个地区的文化形象,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就是把群众文化发展好,尤其是历史形成的具有传统色彩的民间文化和因地域环境、民族生活方式形成的民俗文化。形象塑造作为现代化的一种历史要求,同时也就意味着必须在传统的群众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而群众文化的这种传承和创新,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个民族、这个社区的历史形象得到了延续和更新。在这里,群众文化具有了符号意义。
在我国当前不少民族地区,都在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Q)的历史机遇加快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正在积极发展传统的民族民间群众文化,并且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广为宣传,向世界宣传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群众文化活动被作为一种符号和象征,代表着一个地方、一个民
①我国学术界曾经使用过“无形文化遗产”、“传统民族民间文
化”、“民间传统文化”、“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概念。虽然这些概念之间有细微的差别,但使用时的意思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由于学术界还有习惯用“民族民间文化”.而且“民族民间文化”概念还被我国一些地方性法规所采用。所以本文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的表达形式,毛要是为,表明这嚼个概念在实质七的一致性。不过,现在我国国务院和政府有关部门的一系列文件中都使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称谓正逐步走向统一。
族的形象对外彰显。云南是个多民族省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性歌舞。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就是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作为一台既有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台新作,将最原生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展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成为云南多民族省份的符号和象征。可以说,这已经给云南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效益。湖北恩施州利川市的优秀民歌《龙船调》也是在传统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基础上经过创作提炼出来的。《龙船调》是利川灯歌的代表,它由《灯歌・花灯・种瓜调》演变而来。1956年2月,经利川I县文化馆干部周叙卿、黄业威收集整理后,以《龙船调》为名搬上舞台后越唱越红,后来多次在全国性的比赛中获奖;特别是近几年来,《龙船调》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更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扩大了它的魅力和影响。2004年,当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高唱这曲优美的灯歌《龙船调》时,其把整台演出推向了高潮,在世界乐坛引起了极大的轰
动oE9340现在利川市政府正在大力普及和宣传《龙船
调》,在春节期间开展“千人同唱《龙船调》”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还举办“中国‘龙船调’艺术节”来巩固《龙船调》故乡的地位,其最终目的是打造“文化大市”。这些典型的事例,充分说明了群众文化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发挥着符号和象征的功能和作用。
二、群众文化的文化价值
群众文化作为我国文化建设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如下四组关系中。
(一)群众文化与主导文化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文化建设层面,文化是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它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一个社会的主导文化是该社会的支配文化和领导文化,如何发挥主导文化的文化领导作用,是一个策略问题。在当前我国,主导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态,亦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四大部分组成。它是支撑社会政治生活大厦的精神支柱,也是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还是多元价值观念、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保障。运用文化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巩固和维
护全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已经成为社会的共
万方数据
识or103104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应该为全国各族人民所掌握。主导文化可以改变严肃、呆板的说教方式,策略性地利用群众文化活动参与人数多,轻松愉快的特点,通过雅俗共赏的文化活动形式,寓教于乐,用主导文化价值观武装群众。这样,群众文化相对于主导文化而言,就发挥了提供平台的作用。
(二)群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文化建设历来存在着群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分。群众文化建设是普及性的,精英文化建设是提高性的。前者的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的普通老百姓;后者则是少数的知识分子,时代精英。在我国,精英文化和群众文化具有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关系。早在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著名讲话中,就指出了群众文化对于专业文化或者精英文化的重要性,“我们的文学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墙报,注意军队和农村中的通讯文学。我们的戏剧专门家应该注意军队和农村中的小剧团。我们的音乐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歌唱。我们的美术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美术。一切这些同志都应该和在群众中做文艺普及工作的同志们发生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帮助他们,指导他们,一方面又向他们学习,从他们吸收由群众中来的养料,把自己充实起来,丰富起来,使自己的专门不致成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毫无内容、毫无生气的空中楼阁。9,[111863--864对于群众文化和专业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他提出:“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111862“就算你的是‘阳春白雪’吧,这暂时既然是少数人享用的东西,群众还是在那里唱‘下里巴人’,那末,你不去提高它,只顾骂人,那就怎样骂也是空的。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11]865在当前的文化建设中,我们依然要处理好群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问题,充分展现群众文化的文化价值。群众文化最接近群众的生活,它是专业文化或者精英文化的母体和源泉。发展群众文化,是发展专业或精英文化的基础。
(三)群众文化与文化产业
我国的文化建设分为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建设两个方面。文化事业以公益为目的,基本是由国家提供。文化产业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结果,它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以营利为目的。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文化市场,它最终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市场与其他市场的
65
重要区别在于,最终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消费能力和鉴赏能力。文化艺术消费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必然会继续得到提高。而文化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则需要文化艺术的教育和普及,普及程度越大,文化产业的市场潜力也越大。
我国艺术教育因其接受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专业的学院式艺术教育,针对亲少年素质教育的艺术普及教育,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扫盲和艺术常识普及宣传。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理想化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此来丰富人的想象力,培养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培养艺术、文化、道德全面发展的人oE1231az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是由国家主导的。它立足于对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普及、辅导和研究,普及群众的文化艺术素质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艺术扫盲和艺术常识普及宣传仍然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普及能够提高群众的文化艺术鉴赏水平,最终可以为文化产业开辟市场。这充分体现了群众文化对发展文化产业所具有的价值。
(四)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的界定还存在争议。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的实际,国务院办公厅在2005年12月颁发了国办发C2005)18号文件《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附件l《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这样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这里的“文化空间”指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和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风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
间。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已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
66
万方数据
文化)的保护离不开“活态的传承”,在当前急剧变化的社会,“活态传承”离不开适度的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实质上就是一个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问题。学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研究基本形成了学术共识。祁庆富教授认为,“代代相传”、“世代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异在于它的“活态性”。“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
魂”。[13]
从国务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的界定,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存在于或者曾经存在于群众文化活动中,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当前群众文化领域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与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中断有关。在群众文化建设领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符合各民族基层群众的趣味,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民俗礼仪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生活性,所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发展群众文化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创新,一定能为新时期的群众所热爱,只要为群众所热爱,就一定会在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中“活态传承”、“世代传承”,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群众文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平台,发挥着支撑作用。
三、主要意义
群众文化的价值和功能的含义相差不大,鉴于群众文化既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领域。分别从这两个角度,用两种视野来分析其整体的社会功能和具体的文化价值,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由于群众文化工作长期以来都是附属于国家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缺乏独立性,所以对群众文化的研究绝大部分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群众文化现象进行原则分析和探讨,研究方法也主要是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只是强调群众文化建设是怎么样的重要,然后强调怎样做好群众文化工作,所以群众文化的理论研究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的薄弱环节。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对群众文化功能或价值的认识不足,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是缺乏理论和方法支持,很难做到深入研究。
重要区别在于,最终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消费能力和鉴赏能力。文化艺术消费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必然会继续得到提高。而文化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则需要文化艺术的教育和普及,普及程度越大,文化产业的市场潜力也越大。
我国艺术教育因其接受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专业的学院式艺术教育,针对亲少年素质教育的艺术普及教育,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扫盲和艺术常识普及宣传。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理想化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此来丰富人的想象力,培养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培养艺术、文化、道德全面发展的人oE1231az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是由国家主导的。它立足于对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普及、辅导和研究,普及群众的文化艺术素质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艺术扫盲和艺术常识普及宣传仍然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普及能够提高群众的文化艺术鉴赏水平,最终可以为文化产业开辟市场。这充分体现了群众文化对发展文化产业所具有的价值。
(四)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的界定还存在争议。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的实际,国务院办公厅在2005年12月颁发了国办发C2005)18号文件《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附件l《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这样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这里的“文化空间”指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和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风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
间。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已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
66
万方数据
文化)的保护离不开“活态的传承”,在当前急剧变化的社会,“活态传承”离不开适度的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实质上就是一个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问题。学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研究基本形成了学术共识。祁庆富教授认为,“代代相传”、“世代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异在于它的“活态性”。“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
魂”。[13]
从国务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的界定,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存在于或者曾经存在于群众文化活动中,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当前群众文化领域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与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中断有关。在群众文化建设领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符合各民族基层群众的趣味,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民俗礼仪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生活性,所以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发展群众文化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创新,一定能为新时期的群众所热爱,只要为群众所热爱,就一定会在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中“活态传承”、“世代传承”,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群众文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平台,发挥着支撑作用。
三、主要意义
群众文化的价值和功能的含义相差不大,鉴于群众文化既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领域。分别从这两个角度,用两种视野来分析其整体的社会功能和具体的文化价值,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由于群众文化工作长期以来都是附属于国家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缺乏独立性,所以对群众文化的研究绝大部分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群众文化现象进行原则分析和探讨,研究方法也主要是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只是强调群众文化建设是怎么样的重要,然后强调怎样做好群众文化工作,所以群众文化的理论研究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的薄弱环节。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对群众文化功能或价值的认识不足,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是缺乏理论和方法支持,很难做到深入研究。
从文化现象层面讨论其社会功能,它是一种民族学或人类学的整体观,从文化建设层面探讨其具体价值,它是一种更加具有操作意义的认识过程。这一方面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学术界对群众文化功能和价值的认识,引起对群众文化研究的重视,从而推动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另一方面或许能起到对群众文化研究范式的启发作用,即对群众文化的研究可以采取两种范式:一是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把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整体的一部分或者一个侧面展开研究。文化世界虽然是一个有独立意义的世界,但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人的发展、社会群体与社会关系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o[14]在目前的中国社会转型阶段,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的联系密不可分,要从根本上促进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就必须树立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统筹安排和协调发展的观念。民族学、人类学以文化研究为己任,它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在于对文化进行整体性的立体研究,从一个民族或社区的历史渊源、生态环境、生计方式、社会组织、意识形态等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综合研究。[151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该学科体系已经成熟,在我国逐步生根发芽,具有了明显的中国特色。群众文化作为各民族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它与各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密切联系,借用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展开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能给群众文化的理论研究开辟新的境界。二是立足于我国群众文化工作的实际和针对当前国家在文化建设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研究。我国当前几项重大的文化建设战略任务,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都与群众文化建设息息相关。从群众文化建设与这些重大文化工程建设的关系人手展开对群众文化建设的研究,无疑能够拓展群众文化研究的新领域。
(二)实践意义
从文化现象和文化建设两个层面展开对群众文化功能和价值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能够引起全社会,特别是政府部门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视。长期以来,群众文化工作一直被简单地认为是政治宣传的载体,群众文化活动被局限于说说唱唱、蹦蹦跳跳、画画写写之类,轻视组织、指导、辅导群众文化活动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改革开放以后,一段时间内还出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Et渐式微
万方数据
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认识到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即没有对群众文化活动功能和价值进行完整和准确的认识。经过对群众文化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的分析,可以看出群众文化工作无论是对于个人文化权益的保障和全面发展,还是对于国家文化建设,甚至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能让实际工作者明确群众文化工作的理念。认识到群众文化的完整社会功能以后,就会知道群众文化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群众文化工作必须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相适应,在这样的基础上提供群众文化服务,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达到激发群众文化的内部活力,真正做到繁荣群众文化生活的目的。最后,能给实际工作者提供几个抓手。在今后的群众文化工作中,根据它具有的功能和价值,可以从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文化精品工程的创作、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群众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宝贵历史机遇。但我国的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特别是基础理论的研究一直比较滞后。鉴于群众文化既有普遍意义又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本文从文化现象和文化建设两个层面展开对它的价值和功能研究。从文化现象层面,运用人类学的整体观,可以窥见它在人类社会特别是当前中国社会中发挥着娱乐、交流,仪式、团结,群体认同、象征符号等社会功能。在文化建设层面,立足于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实际,我们发现群众文化为主导文化建设提供平台,是精英文化的母体和基础,为文化产业开辟市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提供支撑,这些都体现了它的文化价值。在实践上则体现为能引起全社会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使实际工作者明确群众文化工作的理念从而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永富.群众文化学l-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3.
Ezl[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l-M].费孝通,等,译.北京: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3]杨剑龙.幸福感与文化权益ENI.光明日报,2008—05-13.I-41奎曾.民族群众文化学通论I-M"1.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
出版社,1993.
E5"1[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
67
书馆,1996.
2005.
ofPhilosophyandPsy—York:The
[6]JamesM.Baldwin.Dictionary
chology:volumeCompany,1998.
[13]祁庆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魂在于“活态传承”——
由“徽州词祭”引发的一点思考rj].三峡学院学报,
2009,(2).
1[M].New
Macmillan
[7]张乃和.认同理论与世界区域化研究口].吉林大学社会
科学学报,2004,(3).
[8]曹廷华.论群众文化与城市形象[J].探索,1998,(4).[9]胡萍.蔡清万.武陵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献集成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0]高占祥.文化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李豫闽.艺术文化学[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143聂华林,李莹华.中国西部农村文化建设概论[M].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5]胡守勇.文化建设:人类学应用研究的新领域[J].云南
社会科学,2009,(I).
[责任编辑王华生]
AnalysisoftheSocialFunctionandCultnralValuesofMassCulture
HUShou-yong
(InstituteofSocialLaw,HunanAcademyofSocialSciences,Changsha。410003,Hunan,China)
Abstract:As
a
socialculturalphenomenon,thehistoryofmasscultureis
very
long.andis
a
an
importantpartofthefieldof
culturalconstruction,whichhaveandcommunicationconstruction.the
importantsocialfunctionsandcuhuralvalues.As
function,groupidentity
to
eulturalphenomenon,ithasentertainment
andsymbols
plays
a
function,ceremonyandunity
a
functionfunction.Forculturerole
ofthe
masscultureprovides
platform-building
the
dominant
culture;andmotherand
infrastructurefortheeliteculture,andopensup
themarketforcultural
industries;andprovides
Or
support
fornon-material
culturalheritage,whichreflectsitsculturalvalues.FromthetWOlevelsoffunctionality
valueofthemassculturestudies,
importanttheoreticalsignificanceandpracticalsignificancewereproduced.Keywords:massculture:sociaIfunction;culturalvalue
68
万方数据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胡守勇, HU Shou-yong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0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10,50(4)0次
参考文献(15条)
1.郑永富 群众文化学 1993
2.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 文化论 19873.杨剑龙 幸福感与文化权益 20084.奎曾 民族群众文化学通论 19935.格罗塞.蔡慕晖 艺术的起源 1996
6.James M.Baldwin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19987.张乃和 认同理论与世界区域化研究 2004(3)8.曹廷华 论群众文化与城市形象 1998(4)
9.胡萍.蔡清万 武陵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献集成 200810.高占祥 文化力 200711.毛泽东选集 199112.李豫闽 艺术文化学 2005
13.祁庆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魂在于"活态传承"--由"徽州词祭"引发的一点思考 2009(2)14.聂华林.李莹华 中国西部农村文化建设概论 200715.胡守勇 文化建设:人类学应用研究的新领域 2009(1)
相似文献(9条)
1.期刊论文 胡守勇.HU Shou-yong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1)
群众文化作为有史以来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当前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于社会群体,具有娱乐、交流功能;仪式、团结功能;群体认同功能;象征、符号功能.对于文化建设而言,群众文化为主导文化的建设提供平台;是精英文化的母体和基础;为文化产业开辟市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支撑,这些体现了它的文化价值.
2.期刊论文 祁志国 浅谈基层群众文化的现状及其对策 -活力2009,""(8)
一、基层群众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基础部分,并且决定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面貌和走向,是由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基层群众文化在时代的呼唤中脱颖而出,走上前台,成为中国两个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最核心的动力是"三个代表"的提出.由此开辟了有关文化价值和功能的新的阐释空间.
3.期刊论文 王源 浅析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 -科技致富向导2010,""(18)
群众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群众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宝贵历史机遇.
4.期刊论文 沈望舒 城市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运作--以北京市为例 -城市问题2001,""(2)
城市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中心,是文化消费的中心,是文化产业的集中地带,也是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社会区域.在历史悠久、人文遗存积淀深厚、拥有各民族文化漫长的交融传统的古都北京,文化建设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显著成就,无论是文化设施、经典艺术、群众文化,还是文化产品、文化服务都有长足进步.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超大型都城,北京的文化形象日益焕发出现代感和多彩性的魅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齐头并进,不仅使北京市民和近万家外国、外地驻京机构及其人员享受到多方面的文化消费,而且每年吸引了近亿人次的国内游客和超过250万人次的境外游客.北京靠文化立城,靠文化价值和文化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越来越突出.因此,分析研究城市文化资源的市场化运作是适时和必要的.
5.学位论文 乔春霞 东路二人台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2009
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人台作为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其中(序号为217)。既为“文化遗产”,一方面说明它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二人台艺术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二人台是晋陕冀移民“走口外”而形成的以汉族艺人为主体,同时吸收一些游牧民族文化,间有少数蒙古族艺人参与的农耕文化艺术,它属于移民文化。二人台是融民歌、舞蹈、曲艺、牌子曲、戏曲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有西、东路之分。西路二人台主要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鄂尔多斯、乌海市并晋陕冀宁(晋北、陕北、冀北、银北)五省区;东路二人台则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为中心,同时流行于晋北,冀北等地。西、东路二人台的流行地域覆盖90多个县旗,1500多万人口。从所翻阅到的资料中发现,研究中国地方音乐的国内外学者对二人台的研究层出不穷,但
相比较而言,东路二人台研究比西路二人台的研究略显逊色。本文另辟蹊径,力图深刻挖掘东路二人台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
全文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从东路二人台这一地方小戏形成的历史背景入手探讨东路二人台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现状情况,从文化视角的角度对东路二人台艺术进行研究。东路二人台经过上百年无数民间艺人的加工创造,由民歌小曲儿、打坐腔、打玩艺儿、抹帽戏发展成了现在这样一个比较完美的艺术形式和独特风格的地方剧种。但是,目前的状况是东路二人台艺术发展呈下降趋势,急需拯救。
第二大部分是东路二人台的音乐概述,从旋律特点、演唱特点、伴奏乐器、唱词句式及语言形式来全面分析东路二人台这扎根于泥土之中的草根文化艺术之魅力。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东路二人台已经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演唱特点:以枚、四胡和扬琴为主奏乐器;演唱语言生动、形象、风趣诙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还不乏元杂剧精辟语言的存在。本部分从多角度探究东路二人台的音乐特点,深层挖掘它的艺术内涵。
第三大部分通过调查研究,深入探讨如何对东路二人台进行传承与发展。笔者认为,要想发展东路二人台这个具有浓郁的地区特色的地方剧种,需要创编有代表性的现代剧目;重视东路二人台青年演员的培养;成立东路二人台艺术发展研究所;在继承东路二人台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把继承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让“东路二人台”再现辉煌。
东路二人台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小戏,是广大劳动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的,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研究东路二人台对抢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民族团结,活跃僻远地区群众文化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期刊论文 余玉花 论文化软实力观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3)
约瑟夫·奈所讲的国家软力量并非我们现在所翻译的"软实力"而是"软权力",其软实力理论体现着他的软实力观,即美国掌控世界的霸权观、冷战对抗的思维观,以及利己主义的价值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因而也有自己的软实力观.如果缺乏对软实力观的研究,很可能在软实力问题上落入"软实力陷阱".中国的软实力观是与中国的国际关系观、特别是文化价值观紧密联系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目的性非常明确,那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又可称之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能力.
7.学位论文 柳春松 和谐文化的价值及其实现 2009
中国共产党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我们不仅取得了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而且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进方向,建设和谐文化,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是以和谐文化的价值及其实现为研究对象。从和谐文化与和谐经济、和谐政治、和谐社会的关系;从文化自身发展;从文化价值取向多个角度对和谐文化的内涵给予界定,指出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是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体:一是物质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等不同形态文化的内在和谐及相互和谐;二是和谐的理念和价值体系;三是运用和谐理念和价值观念引导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三者协调发展所达到的和谐状态,也就是我们理想的和谐社会。通过对和谐文化涵义的分析得出和谐文化是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统一;多样性与主导性的统一;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和谐文化的提出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对促进文化自身和谐,是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凝聚人心、建设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并践行科学发展观有重要的价值。
和谐文化价值的实现是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作出积极的努力。和谐文化价值实现要坚持: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后本文从八个发面探讨了和谐文化价值科学实现的具体路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保证;在我们党内形成全新的和谐理念,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和文化和谐;重视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建设和谐文化中的积极性;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中心环节;发展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基本途径;实现文化自身和谐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要求;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制度保证;把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最为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8.期刊论文 高阿影 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家庭文化不容忽视 -青年文学家2006,""(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的家庭已由温饱型转向奔"小康",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之在文化上的需求也日益高涨起来,这虽然不能说是"富则思乐"的结果,但应当肯定的是,我国正向文化时代迈进,也可以说下个世纪是文化时代的世纪,这是因为,本世纪末的文化价值观开始影响人们的消费和决策,文化在社会、政治和经济中有了特殊地位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于是在此背景之下群众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9.学位论文 江足宁 弘扬真善美——影视艺术建设和谐文化的价值审视 2007
真善美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和高层次的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要坚持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并特别强调:“文学艺术要弘扬真善美,创作生产更多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显然,“文学艺术要弘扬真善美”,内在地包括了影视艺术也必须弘扬真善美。因此,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真善美尺度来认识、检验、发展影视艺术,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努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本文除导言和结语外,共分五章,具体阐述影视艺术弘扬真善美及对建设和谐文化的价值。导言部分,简要说明了写作本文应该具备的“问题意识”,主旨在于从真善美、影视艺术、和谐文化的三重维度及其关系来进行具体研究,从理论上探索影视艺术只有大力弘扬真善美,才能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同时,也扼要介绍了本文的内容构架、基本意旨、学术价值、实践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等。
第一章从“视阈”切入,专门就真善美、影视艺术、和谐文化三个核心范畴进行综合性或“全景性”的文本解读。影视艺术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科学探讨,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指导。因此,必须从认识论高度,首先阐明真善美统一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普遍尺度;再密切结合影视艺术的特殊社会本质,着重论述人们在影视艺术领域里所进行的一切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也应无例外地自觉坚持这个根本尺度,发挥其服务人民和推动社会前进的伟大作用,实现时代赋予文学艺术的崇高价值诉求。在此基础上,联系我国影视艺术界现状,探讨了大力弘扬真善美,努力使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动力,使影视艺术充分发挥其时代功能。
第二章到第四章,采取单列式或“分镜头”式的深入分析。第二章讲“启真”,阐明影视艺术对和谐文化的认知价值。和谐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即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中有着主观能动性的人民群众。这就要求影视艺术在创作、录制等制作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这就是影视艺术坚持求真务实、恪守和谐文化的科学认识论基础问题。因此,论文在对“真”进行理论追思与和谐文化“求真”内涵诠释的基础上,联系现实状况论述了真实是影视艺术之魂、求真务实是影视艺术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的现实着力点等。第三章讲“扬善”,阐明影视艺术对和谐文化的道德价值。如果说,文艺中的“真”追求的是合规律性,那么,文艺中的“善”则追求的是合目的性。影视艺术中“善”的内容,对社会上伦理道德关系起着调节和范导作用。论文以扬善抑恶是道德的根本社会功能入手,着重论述了道德对建设和谐文化的规范作用、影视艺术与道德的内在关系以及影视艺术对道德发展的促进价值等内容。第四章讲“弘美”,阐明影视艺术对和谐文化的审美价值。美表征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人们对美的追求及其满足。论文在论述美是建设和谐文化价值目标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影视艺术要弘扬美、抵制丑以及发挥影视艺术现实的审美价值功能等内容。
第五章概括论述“进路”,阐明影视艺术坚持真善美统一对和谐文化的构建价值。影视艺术坚持真善美的统一,做好构建和谐文化的工作,必须认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当前,特别要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使影视艺术在建设和谐文化途程中,始终保持科学的价值取向。并以此为基础,着重论述了影视艺术坚持真善美统一的当代背景、真善美统一的价值本质、真善美统一的价值取向、以及真善美统一的价值目标等方面的内容,作为本论文的落脚点。从而,使真善美尺度在文艺理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系统和深入的阐述。
本文试图使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艺术的一系列基本理论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具体的展开和实际运用,从真善美统一的独特认识论视角,既在影视艺术特殊领域完成了一项真善美问题的专门研究,又以影视艺术弘扬真善美为平台初步构建了一个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新的理论体系,从而为影视艺术理论建设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在实践上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时代要求。影视艺术弘扬真善美就是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从“动力源”上实施有效的思想激励,努力整合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思路和力量,坚持用科学的文艺理念统一认识,紧密结合人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