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唐太宗的纳谏

党的文献2008年第1期

LITERATUREOFCHINESECOMMUNISTPARTY

No.I,2008

【文章编号】1005—1597(2008)01—0092—02

O曾

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重臣们,励精求治,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代盛世“贞观之治”,其治政要略一直为后人所赏鉴。贞观盛世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唐太宗的虚怀纳谏之风是密不可分的。

唐太宗的纳谏之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昭示闻谏之诚,倡导直谏;二是纳谏方法得当,兼听则明;三是注重纳谏效果,择善而从;四是完善制度措施,畅达言路。

第一,倡导直谏。关于纳谏,即所谓“匡正君主,谏诤得失”,我国古代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对君主的言谏制度。《孔子家语・辨政》提出了忠臣“谏君”的五种方式:一日谲谏。正其事以谲谏其君;二日戆谏,戆谏无文饰也;三日降谏,卑降其体所以谏也;四日直谏;五日风谏,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到了唐朝,

《唐六典》记载,“谏有五:

一曰讽谏(风之以言),二日顺谏(顺其君之所欲,以微动之),三日规谏(陈其规而正其事),四日致谏(致物以明其意),五日直谏(直言君之过失不得已,然后为之者)”。唐太宗即皇位后,十分重视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鼓励并倡导大臣直谏。但在“尊尊君为首”的封建等级社会,直谏又谈何容易!针对臣子“龙可扰而驯,然喉下有逆鳞”的担心,唐太宗即位之初即从思想上打消群臣的顾虑。显示自己闻言听谏的诚心诚意。他对大臣们说:“人欲自照i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万 

方数据92

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

言规谏。”唐太宗还大力奖赏敢于直谏的人,鼓励谏诤。贞观元年,一个叫元律师的人犯了罪,被判死刑。司法官孙伏伽不同意这种判法,进谏说:依据现行法律,元律师不该被处死,法官不能因为憎恨而滥加刑罚。唐太宗听后。不仅不怒,反而将价值百万钱的兰陵公主园奖赏给了他。一些大臣表示不理解,唐太宗解释说:我刚刚即位,需要在朝堂上下形成敢于直谏的风气。孙伏伽是我登基以来第一个敢于批评朝政的,所以要重赏。在唐太宗虚己纳下的恳切诚意下,贞观朝出现了前所未见的直谏之风。以直谏闻名的魏徵说:

“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

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这实在是句真心话。在封建社会中,即便是

像魏徵这样的大臣也不是不怕‘祀龙鳞”。而

是因为他辅佐的是一位倡导直谏的君主。这才在思想上消除了顾虑。从这个角度上说,唐太宗的确有其他封建帝王不及的一面。

第二,兼听则明。贞观二年正月的一天,唐太宗突然问魏徵道:“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徵对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殊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唐太宗听了非常赞同。目睹隋朝灭亡的唐太宗。深知“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的道理。他常向大臣们提起“好自矜夸。护短拒

谈谈唐太宗的纳谏

谏,诚亦实难犯忤”的隋炀帝。这位偏信虞世基的亡国之君。在农民起义已经风起云涌之时却什么也不知道,给后人留下了“身不闻过,恶积祸盈。灭亡斯及”的笑柄。前车之鉴让唐太宗更加明白兼听的重要性和偏信的危害性。唐太宗重视“兼听”的事例很多0‘从贞观初年始,他就诏令五品以上的官员必须轮流在禁中的中书省值宿,以备随时召见。每次召见时,唐太宗都赐坐交谈,详细询问外面的情况,力求掌握朝廷政策对百姓是利还是弊,了解政令的得失与教化的成败。唐太宗认为“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为避免个人局限性,要“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唐太宗主张群臣献策献计,集思广益,目的就是要消除政事“独断一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第三,择善而从。对臣下的诛议,唐太宗“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作为一个君王,有这样反省自己错误的心胸和气魄是难能可贵的。贞观元年,太宗诏令,官员凡假造官阶和阅历的,不自首就处死刑。后来,果然查出有造假的人。唐太宗判他们死刑。大理少卿戴胄认为依照唐律不应该处死刑,反对皇帝一生气就杀人的做法,唐太宗收回了成命。贞观三年,唐太宗下诏“关中免二年租税,关东给复一年”,但不久就变了卦,魏徵批评他“追悔前言,二三其德”,唐太宗虚心接受了魏徵的意见。贞观五年,唐太宗在盛怒之下轻信谗言,错杀了大理丞张蕴古,经房玄龄澄清事实后,十分后悔,随后诏令:“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贞观六年,唐太宗欲封禅泰山,魏徵屡次劝说太宗:百姓生活尚未十分殷实,仓廪尚虚,国力尚弱,此时祭告天地,以为帝王功业已就,十分不妥。唐

[作者曾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助理馆员,北京100017]

(责任编辑:戚义明)

太宗随即打消了封禅的念头。

第四,畅达言路。唐太宗从制度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保证谏议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强化三省职能。唐初继承了隋朝的三省制,中书省负责签署中书舍人的诏敕。然后交门下省封驳,论其得失,最后由尚书省执行。但是中书省、尚书省的部分官员常常碍于情面或拖沓-踌懒,并没有就决策正确与否提出意见.而是充当了照抄照转诏令的收发员的角色。为此,唐太宗强调:“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他要求大臣们要敢于说真话。可以驳回不适当的政令。三省应分别担当的决策、封驳和执行作用的全面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言路的畅通和政令的恰"-3。其次,重视谏官作用。贞观元年。唐太宗诏令:今后凡是宰相进内廷商议国事时,必须安排谏官跟着一起来,让他们了解政事。谏官发表的意见,一定要虚心听取采纳。唐太宗让谏官听政,从而能够听取朝中不同的声音,为自己的朝政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此外,唐太宗还将杰出的谏官提拔到重要的岗位上来。比如贞观时期的魏徵、.王硅、褚遂良、马周等都是因为敢于直谏而后被委以重任的。

当然,作为一个封建君王,唐太宗的纳谏是具有时代和阶级局限性的。他的纳谏只是迫于“覆舟”的恐惧,臣下进谏也必须以忠君为前提。然而,从治政方法和艺术的角度看。唐太宗的别具特色的纳谏之风,还是值得后人研究和借鉴的。

万方数据 

93

谈谈唐太宗的纳谏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曾珺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100017党的文献

LITERATURE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2008(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ddwx200801021.aspx

党的文献2008年第1期

LITERATUREOFCHINESECOMMUNISTPARTY

No.I,2008

【文章编号】1005—1597(2008)01—0092—02

O曾

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重臣们,励精求治,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代盛世“贞观之治”,其治政要略一直为后人所赏鉴。贞观盛世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唐太宗的虚怀纳谏之风是密不可分的。

唐太宗的纳谏之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昭示闻谏之诚,倡导直谏;二是纳谏方法得当,兼听则明;三是注重纳谏效果,择善而从;四是完善制度措施,畅达言路。

第一,倡导直谏。关于纳谏,即所谓“匡正君主,谏诤得失”,我国古代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对君主的言谏制度。《孔子家语・辨政》提出了忠臣“谏君”的五种方式:一日谲谏。正其事以谲谏其君;二日戆谏,戆谏无文饰也;三日降谏,卑降其体所以谏也;四日直谏;五日风谏,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到了唐朝,

《唐六典》记载,“谏有五:

一曰讽谏(风之以言),二日顺谏(顺其君之所欲,以微动之),三日规谏(陈其规而正其事),四日致谏(致物以明其意),五日直谏(直言君之过失不得已,然后为之者)”。唐太宗即皇位后,十分重视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鼓励并倡导大臣直谏。但在“尊尊君为首”的封建等级社会,直谏又谈何容易!针对臣子“龙可扰而驯,然喉下有逆鳞”的担心,唐太宗即位之初即从思想上打消群臣的顾虑。显示自己闻言听谏的诚心诚意。他对大臣们说:“人欲自照i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万 

方数据92

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

言规谏。”唐太宗还大力奖赏敢于直谏的人,鼓励谏诤。贞观元年,一个叫元律师的人犯了罪,被判死刑。司法官孙伏伽不同意这种判法,进谏说:依据现行法律,元律师不该被处死,法官不能因为憎恨而滥加刑罚。唐太宗听后。不仅不怒,反而将价值百万钱的兰陵公主园奖赏给了他。一些大臣表示不理解,唐太宗解释说:我刚刚即位,需要在朝堂上下形成敢于直谏的风气。孙伏伽是我登基以来第一个敢于批评朝政的,所以要重赏。在唐太宗虚己纳下的恳切诚意下,贞观朝出现了前所未见的直谏之风。以直谏闻名的魏徵说:

“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

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这实在是句真心话。在封建社会中,即便是

像魏徵这样的大臣也不是不怕‘祀龙鳞”。而

是因为他辅佐的是一位倡导直谏的君主。这才在思想上消除了顾虑。从这个角度上说,唐太宗的确有其他封建帝王不及的一面。

第二,兼听则明。贞观二年正月的一天,唐太宗突然问魏徵道:“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徵对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殊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唐太宗听了非常赞同。目睹隋朝灭亡的唐太宗。深知“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的道理。他常向大臣们提起“好自矜夸。护短拒

谈谈唐太宗的纳谏

谏,诚亦实难犯忤”的隋炀帝。这位偏信虞世基的亡国之君。在农民起义已经风起云涌之时却什么也不知道,给后人留下了“身不闻过,恶积祸盈。灭亡斯及”的笑柄。前车之鉴让唐太宗更加明白兼听的重要性和偏信的危害性。唐太宗重视“兼听”的事例很多0‘从贞观初年始,他就诏令五品以上的官员必须轮流在禁中的中书省值宿,以备随时召见。每次召见时,唐太宗都赐坐交谈,详细询问外面的情况,力求掌握朝廷政策对百姓是利还是弊,了解政令的得失与教化的成败。唐太宗认为“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为避免个人局限性,要“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唐太宗主张群臣献策献计,集思广益,目的就是要消除政事“独断一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第三,择善而从。对臣下的诛议,唐太宗“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作为一个君王,有这样反省自己错误的心胸和气魄是难能可贵的。贞观元年,太宗诏令,官员凡假造官阶和阅历的,不自首就处死刑。后来,果然查出有造假的人。唐太宗判他们死刑。大理少卿戴胄认为依照唐律不应该处死刑,反对皇帝一生气就杀人的做法,唐太宗收回了成命。贞观三年,唐太宗下诏“关中免二年租税,关东给复一年”,但不久就变了卦,魏徵批评他“追悔前言,二三其德”,唐太宗虚心接受了魏徵的意见。贞观五年,唐太宗在盛怒之下轻信谗言,错杀了大理丞张蕴古,经房玄龄澄清事实后,十分后悔,随后诏令:“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贞观六年,唐太宗欲封禅泰山,魏徵屡次劝说太宗:百姓生活尚未十分殷实,仓廪尚虚,国力尚弱,此时祭告天地,以为帝王功业已就,十分不妥。唐

[作者曾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助理馆员,北京100017]

(责任编辑:戚义明)

太宗随即打消了封禅的念头。

第四,畅达言路。唐太宗从制度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保证谏议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强化三省职能。唐初继承了隋朝的三省制,中书省负责签署中书舍人的诏敕。然后交门下省封驳,论其得失,最后由尚书省执行。但是中书省、尚书省的部分官员常常碍于情面或拖沓-踌懒,并没有就决策正确与否提出意见.而是充当了照抄照转诏令的收发员的角色。为此,唐太宗强调:“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他要求大臣们要敢于说真话。可以驳回不适当的政令。三省应分别担当的决策、封驳和执行作用的全面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言路的畅通和政令的恰"-3。其次,重视谏官作用。贞观元年。唐太宗诏令:今后凡是宰相进内廷商议国事时,必须安排谏官跟着一起来,让他们了解政事。谏官发表的意见,一定要虚心听取采纳。唐太宗让谏官听政,从而能够听取朝中不同的声音,为自己的朝政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此外,唐太宗还将杰出的谏官提拔到重要的岗位上来。比如贞观时期的魏徵、.王硅、褚遂良、马周等都是因为敢于直谏而后被委以重任的。

当然,作为一个封建君王,唐太宗的纳谏是具有时代和阶级局限性的。他的纳谏只是迫于“覆舟”的恐惧,臣下进谏也必须以忠君为前提。然而,从治政方法和艺术的角度看。唐太宗的别具特色的纳谏之风,还是值得后人研究和借鉴的。

万方数据 

93

谈谈唐太宗的纳谏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曾珺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100017党的文献

LITERATURE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2008(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ddwx200801021.aspx


相关文章

  • 七年级历史贞观之治教案新人教版
  • 第2课贞观之治 [课标内容]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轻徭薄赋.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贞观之治. ①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 ...查看


  • 总结贞观之治间和谐表现
  • 篇一:第2课 贞观之治 知识总结与梳理 第2 课 贞观之治 知识总结与梳理 1. 隋朝灭亡与唐 朝建立: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同年李 渊(唐高祖)建立 唐朝,后传位于李世民(唐太宗),改年号为贞观. 2. 贞观之治局面 的形成原因: ...查看


  • 关于唐太宗任贤纳谏的论述
  • 关于唐太宗任贤纳谏的论述 唐太宗在即位之初,便定下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又规定了具体的政策.在人治社会里,必须要用人得当,这些方针.政策才能贯彻执行.唐太宗对用人问题,十分留意.他认为"致安 ...查看


  • [家国天下]教案
  • 家国天下 教学目标 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两本书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从中汲取有利于现代社会的成分. ...查看


  • 初一历史下册导学稿2
  •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班级 : 初一 ( ) 班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提高梳理历 ...查看


  •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 自主学习 (- )填空 1.唐太宗即位时间是年. 2.唐太宗治国措施: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改善系,开放对外交流. 3.唐太宗用人原则: 4唐太宗政治特色. 5 二 展示交流 1 列举, 唐太宗说: ...查看


  • 6年级历史下册问答题附答案
  • 6年级下册历史问答题及答案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1.隋朝为什么能够统一南北?有何意义?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客观条件: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 ...查看


  • 1.2.3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冀教版七年级下册
  •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隋亡的原因,识记唐朝的建立. 2.理解把握唐太宗的主要事迹. 3.掌握贞观新政的主要原因.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贞观新政" ...查看


  • 皱忌讽齐王纳谏
  •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4.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