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外部资源实现成本的最小化,是企业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外包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应势而生。不过中国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发展路径却是一个例外,从政策“喂养”到“傍大款”式的另类崛起,都充满了“野蛮生长”的时代特色 如武侠小说一样,人力资源外包领域如今也是一个江湖。 30年前,对于大多恪守传统的中国企业而言,人力资源外包还是新鲜事物。而如今,这个新兴产业却“门派”林立,市场竞争主体已经出现了国有机构、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三分天下”的格局。 有意思的是,真有人把国内人力资源外包企业用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人物作为类比:“东邪”科锐国际、“西毒”上海外服、“南帝”深圳菲斯克、“北丐”北京外企(FESCO)、“中神通”CDP集团、“郭靖”中国四达、“黄蓉”易才集团等。除此之外,还有以诚通人力领衔的“全真七子”以及蓝海集团为主的“江南七怪”。 “目前这个行业确实竞争很激烈,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人力资源外包所创造的价值逐渐被企业认可;二是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对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需求相应增长。”有“江湖黄蓉”之称的易才集团,其总裁李浩告诉《环球财经》记者,市场的利好和投资热情与创业风潮的涌动,催生了一批投资者在这个领域“淘金”,而中国市场成为全球角逐最热的桥头堡。 据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研究成果显示,2009年全球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收入达到1134亿美元,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9.6%。而在国内,据全国总工会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报告,2010年上半年,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企业已超过5500家,从业人数超过100万。市场规模超过15亿美元,且将以每年20%左右的复合增长率增长。 不过,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经过逾10年的“野蛮生长”后,中国本土人力资源外包企业集体面对一场无法回避的“中年危机”。 如何突出重围长久续存?创新似乎是不二法则。风云变幻30年 “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成为现代企业运作的一条金科玉律。而借用外部资源实现成本的最小化,是企业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外包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应势而生。不过中国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发展路径却是一个例外,从强制性的政策“喂养”到“傍大款”的另类崛起,都凸显了“野蛮生长”的时代特色。 80年代初,中国的人力资源外包的萌芽首先在东部沿海一带出现,而“强制性的喂养”成为头一个10年的显著特征。 改革的春风从深圳刮起,开放的讯息却传遍世界的每一个地方。外国企业的入驻带来了国外的先进经验,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是外资企业的布局加大,中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人员招聘成为一时间相对火热的名词。 1980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管理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暂行规定》,强制性规定了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应当委托政府指定的外事服务单位办理中方工作人员聘用手续,这项被称为“向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提供中方雇员”方式,成为后来人力资源外包行业的起步和发展的基础。现今中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领域的FESCO和上海外服便是起步于此阶段的外事服务单位。 “这个时期是中国人力资源外包的萌芽期,可以鲜明地看到一点,这个时期都是政府指派的单位在运作,也是最早的一批国有企业作为主导。严格说来,现在的人力资源外包领域还是最早的那批国有企业作为主导。”一位张姓业内人士告诉《环球财经》。 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又一个10年。虽然“提供中方雇员”仍是人力资源服务的主导,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相继出现,人才也开始小范围流动。同时,仅仅依靠指定的几家国有企业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于是人力资源外包第一次转型。人力资源外包步入第二个10年的起步期。 从单纯地“提供雇员”向管理职能外包市场延伸,一批人力资源管理顾问公司开始出现,成为这一时期的市场体现。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有企业改革、职工下岗,出于下岗职工就业的需要,人力资源派遣业务开始粉墨登场,人力资源外包也真正步入市场化运作。 正如时任华为人力资源部总监的中华英才网总裁张建国回忆所言:由于外资企业进入和先进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引进,我国部分企业从人事管理概念转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当时,目睹着华为公司的快速成长,同时也感受到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理念与国际的差距。 “严格意义上说,人力资源外包不单单是劳务派遣和人员招聘,其中还涵盖了许多内容,市场细分的特征比较明显。其实说来,中国的人力资源外包的发展得益于跨国企业在华的业务拓展,说是‘傍大款’也不为过。”李浩一语蔽之。 如李浩所说,21世纪开端之年,也是中国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第三个10年,人力资源外包行业进入了一个发展期。尤其是IBM、Microsoft、GE、西门子、西安杨森等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布局加大,他们把人事事务统一外包出去,给了中国人力资源领域契机。此后,规范化、专业性、市场细分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开始遍地开花。 “排头兵”的考验 30年中,中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从无到有,从排他性到市场化,如果把人力资源派遣业务定义为中国人力资源外包市场化的起端,那么从这一刻开始,市场化的竞争、挑战便伴随这个领域发展路径,中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也从这一刻开始接受市场的真正考验。 作为人口大国,资源和人力的优势本应当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在全球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一流品牌中,也应当有来自中国的品牌。这一点,在涉及国家经济安全时,意义尤为重要。但真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作为市场化的“排头兵”——劳务派遣和人才派遣企业首先受到国外巨头的合围。 越来越多的机构看好劳务派遣的市场,一方面是觊觎中国市场多年的外资机构。2006年,任世达集团刚一登陆中国劳务派遣市场,就收购了上海人才有限公司47%的股份,当国家政策上限的口子刚一松动,任仕达就立即鲸吞下70%的股份。2007年,在中国蛰伏多年,位居全球派遣业第二位的财富500强派遣业巨头万宝盛华(Manpower),更是在《劳动合同法》颁布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拿到了派遣业务执照,目前,该集团自有网络在我国已经覆盖了将近20个城市。同样,在中国蛰伏多年的全球派遣业老大艺柯(Adecco)也蠢蠢欲动,四处找寻并购对象,企图以收购方式一举取得派遣业务执照和可观的市场份额。事实上,这些外资人才派遣“巨无霸”不仅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而且更具备完整而成熟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
借用外部资源实现成本的最小化,是企业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外包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应势而生。不过中国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发展路径却是一个例外,从政策“喂养”到“傍大款”式的另类崛起,都充满了“野蛮生长”的时代特色 如武侠小说一样,人力资源外包领域如今也是一个江湖。 30年前,对于大多恪守传统的中国企业而言,人力资源外包还是新鲜事物。而如今,这个新兴产业却“门派”林立,市场竞争主体已经出现了国有机构、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三分天下”的格局。 有意思的是,真有人把国内人力资源外包企业用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人物作为类比:“东邪”科锐国际、“西毒”上海外服、“南帝”深圳菲斯克、“北丐”北京外企(FESCO)、“中神通”CDP集团、“郭靖”中国四达、“黄蓉”易才集团等。除此之外,还有以诚通人力领衔的“全真七子”以及蓝海集团为主的“江南七怪”。 “目前这个行业确实竞争很激烈,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人力资源外包所创造的价值逐渐被企业认可;二是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对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需求相应增长。”有“江湖黄蓉”之称的易才集团,其总裁李浩告诉《环球财经》记者,市场的利好和投资热情与创业风潮的涌动,催生了一批投资者在这个领域“淘金”,而中国市场成为全球角逐最热的桥头堡。 据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研究成果显示,2009年全球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收入达到1134亿美元,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9.6%。而在国内,据全国总工会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报告,2010年上半年,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企业已超过5500家,从业人数超过100万。市场规模超过15亿美元,且将以每年20%左右的复合增长率增长。 不过,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经过逾10年的“野蛮生长”后,中国本土人力资源外包企业集体面对一场无法回避的“中年危机”。 如何突出重围长久续存?创新似乎是不二法则。风云变幻30年 “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成为现代企业运作的一条金科玉律。而借用外部资源实现成本的最小化,是企业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外包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应势而生。不过中国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发展路径却是一个例外,从强制性的政策“喂养”到“傍大款”的另类崛起,都凸显了“野蛮生长”的时代特色。 80年代初,中国的人力资源外包的萌芽首先在东部沿海一带出现,而“强制性的喂养”成为头一个10年的显著特征。 改革的春风从深圳刮起,开放的讯息却传遍世界的每一个地方。外国企业的入驻带来了国外的先进经验,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是外资企业的布局加大,中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人员招聘成为一时间相对火热的名词。 1980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管理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暂行规定》,强制性规定了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应当委托政府指定的外事服务单位办理中方工作人员聘用手续,这项被称为“向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提供中方雇员”方式,成为后来人力资源外包行业的起步和发展的基础。现今中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领域的FESCO和上海外服便是起步于此阶段的外事服务单位。 “这个时期是中国人力资源外包的萌芽期,可以鲜明地看到一点,这个时期都是政府指派的单位在运作,也是最早的一批国有企业作为主导。严格说来,现在的人力资源外包领域还是最早的那批国有企业作为主导。”一位张姓业内人士告诉《环球财经》。 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又一个10年。虽然“提供中方雇员”仍是人力资源服务的主导,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相继出现,人才也开始小范围流动。同时,仅仅依靠指定的几家国有企业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于是人力资源外包第一次转型。人力资源外包步入第二个10年的起步期。 从单纯地“提供雇员”向管理职能外包市场延伸,一批人力资源管理顾问公司开始出现,成为这一时期的市场体现。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有企业改革、职工下岗,出于下岗职工就业的需要,人力资源派遣业务开始粉墨登场,人力资源外包也真正步入市场化运作。 正如时任华为人力资源部总监的中华英才网总裁张建国回忆所言:由于外资企业进入和先进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引进,我国部分企业从人事管理概念转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当时,目睹着华为公司的快速成长,同时也感受到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理念与国际的差距。 “严格意义上说,人力资源外包不单单是劳务派遣和人员招聘,其中还涵盖了许多内容,市场细分的特征比较明显。其实说来,中国的人力资源外包的发展得益于跨国企业在华的业务拓展,说是‘傍大款’也不为过。”李浩一语蔽之。 如李浩所说,21世纪开端之年,也是中国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第三个10年,人力资源外包行业进入了一个发展期。尤其是IBM、Microsoft、GE、西门子、西安杨森等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布局加大,他们把人事事务统一外包出去,给了中国人力资源领域契机。此后,规范化、专业性、市场细分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开始遍地开花。 “排头兵”的考验 30年中,中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从无到有,从排他性到市场化,如果把人力资源派遣业务定义为中国人力资源外包市场化的起端,那么从这一刻开始,市场化的竞争、挑战便伴随这个领域发展路径,中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也从这一刻开始接受市场的真正考验。 作为人口大国,资源和人力的优势本应当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在全球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一流品牌中,也应当有来自中国的品牌。这一点,在涉及国家经济安全时,意义尤为重要。但真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作为市场化的“排头兵”——劳务派遣和人才派遣企业首先受到国外巨头的合围。 越来越多的机构看好劳务派遣的市场,一方面是觊觎中国市场多年的外资机构。2006年,任世达集团刚一登陆中国劳务派遣市场,就收购了上海人才有限公司47%的股份,当国家政策上限的口子刚一松动,任仕达就立即鲸吞下70%的股份。2007年,在中国蛰伏多年,位居全球派遣业第二位的财富500强派遣业巨头万宝盛华(Manpower),更是在《劳动合同法》颁布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拿到了派遣业务执照,目前,该集团自有网络在我国已经覆盖了将近20个城市。同样,在中国蛰伏多年的全球派遣业老大艺柯(Adecco)也蠢蠢欲动,四处找寻并购对象,企图以收购方式一举取得派遣业务执照和可观的市场份额。事实上,这些外资人才派遣“巨无霸”不仅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而且更具备完整而成熟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