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南方周末
开办的城市专版激活了我记忆庫存里的一些东西。作为一个读了7年南方周末的老读者,我早就期待着这样的版面问世。从“纯周末”时代,到批评报道、舆论监督时代,南方周末确立了它的地位和影响力;“新经济”的开办,似乎是一种转型与偿试,但是随着南方报业集团的战略调整,新经济版必须让位;城市版的出现,也许还南周本色,使他从偏离的轨道中回来。
这本身是南方周末与社会成熟的标志。
在南方周末的中期,舆论监督盛行,有时候一张报纸全部都是阴暗面的报道。社会的法制化不健全,道德和良心的缺守,一批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秉承“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豪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越包代俎。现在理性地回头过来看看,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正常的情况。当然,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所有舆论监督都是越包代俎;法制化健全后就不会出现舆论监督了,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如果监督的范围、方式、程度、多寡、影响力等。可以这样说,不是南方周末错了,是这个时代错了。
这种舆论监督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当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它肯定不是一张报纸和一群人的终极目标。哲学和历史的经验表明,总是批评别人的人,最终会被唾沫淹没。19世纪70年代,美国新闻界掀起了一股“揭丑运动”,专门揭露社会的阴暗面,记者们被总统先生笑论为“扒粪人”。(展江编译)这场运动一直持续了二十年。也许二十年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但是对一个民族,对于一张报纸而言,却是非常的短暂。在极力倡导新闻自由的美国倘且如此,南方周末作为中国的一个“党报”,能持续多久呢?及至后来大批的南周记者大量出走,也在情理之中。有一部分人还陶醉在指点江山的成就中,他们“记录中国现代化改革的进程”,当然看到了这个时代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法制的逐渐健全,商业社会中道德的沦落,为弱势群体而呐喊而显得更加地苍白无力。发展中的南方周末很圆満地完成了它的阶段任务,“好戏终有落幕的时候,该进行下一个节目了”,也许是没有意识到,也许是不愿意顺着时代的潮流发展而变化,这也许是一种执着,可能也意味着逃避。当然,在南方周末的发展史上,在推动中国改革的进程中,他们功不可没。“他们记录历史,同样会被历史所记录。”
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中产者并形成了数目庞大的中产阶层,如何让这部分读者满意,如何描述这些人的生活和诠释这个城市,成了版新的使命与责任。
从关注弱势群
体,到为中产阶级服务,南方周末的读者定位正悄然地发生变化。
远去的鼓声
沈颢
我至今都能够比较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踏进《南方周末》的时候,1992年,我21岁。我也能够比较清晰地记得离开《南方周末》的时候,1998年,我27岁。
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间,都献给了一份报纸。所以,我对他无比尊敬,也无比狂热。我庆幸在那些日子里,自己和这张报纸一起,树立了一种比较积极的人生观;在往后的岁月里,他一直是我勇气的重要来源,也一直是我人生的老师。
我相信这样的人不止我一个。我的前前后后的同事们,我的时时刻刻的读者们,我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种福份。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当初我把这个标题加在我的领导江艺平的一篇新年寄语上的时候,我知道,我可能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出口,对一份报纸责任的描述,一种自我价值的寄托。
也许,对一个年代的温和的劝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当第一次把手掌拍向鼓边的时候,我明白,终有一天,它会拍出鲜血。
悲天悯人,是他带给那个年代最诚实的表情;白纸黑字,就是他带给那个年代最沉稳的底色。
道不孤,必有邻。
我尊重这张报纸,并不是因为他代表了媒体标杆,而是因为他代表了某种内心的渴望;我尊重为这张报纸工作的所有同事,并不是因为他们创新了新闻作业方式,而是他们尝试去解答一些疑惑。
我尊重这张报纸的读者,并不是因为他们是他的衣食父母,而是因为他们是他的精神支柱。他们尊重传统,他们尊重内心,他们心存希望。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作为一个仍以新闻为本业的人,在2004年,祝福《南方周末》创刊二十周年。
永远的南方周末
开办的城市专版激活了我记忆庫存里的一些东西。作为一个读了7年南方周末的老读者,我早就期待着这样的版面问世。从“纯周末”时代,到批评报道、舆论监督时代,南方周末确立了它的地位和影响力;“新经济”的开办,似乎是一种转型与偿试,但是随着南方报业集团的战略调整,新经济版必须让位;城市版的出现,也许还南周本色,使他从偏离的轨道中回来。
这本身是南方周末与社会成熟的标志。
在南方周末的中期,舆论监督盛行,有时候一张报纸全部都是阴暗面的报道。社会的法制化不健全,道德和良心的缺守,一批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秉承“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豪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越包代俎。现在理性地回头过来看看,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正常的情况。当然,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所有舆论监督都是越包代俎;法制化健全后就不会出现舆论监督了,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如果监督的范围、方式、程度、多寡、影响力等。可以这样说,不是南方周末错了,是这个时代错了。
这种舆论监督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当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它肯定不是一张报纸和一群人的终极目标。哲学和历史的经验表明,总是批评别人的人,最终会被唾沫淹没。19世纪70年代,美国新闻界掀起了一股“揭丑运动”,专门揭露社会的阴暗面,记者们被总统先生笑论为“扒粪人”。(展江编译)这场运动一直持续了二十年。也许二十年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但是对一个民族,对于一张报纸而言,却是非常的短暂。在极力倡导新闻自由的美国倘且如此,南方周末作为中国的一个“党报”,能持续多久呢?及至后来大批的南周记者大量出走,也在情理之中。有一部分人还陶醉在指点江山的成就中,他们“记录中国现代化改革的进程”,当然看到了这个时代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法制的逐渐健全,商业社会中道德的沦落,为弱势群体而呐喊而显得更加地苍白无力。发展中的南方周末很圆満地完成了它的阶段任务,“好戏终有落幕的时候,该进行下一个节目了”,也许是没有意识到,也许是不愿意顺着时代的潮流发展而变化,这也许是一种执着,可能也意味着逃避。当然,在南方周末的发展史上,在推动中国改革的进程中,他们功不可没。“他们记录历史,同样会被历史所记录。”
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中产者并形成了数目庞大的中产阶层,如何让这部分读者满意,如何描述这些人的生活和诠释这个城市,成了版新的使命与责任。
从关注弱势群
体,到为中产阶级服务,南方周末的读者定位正悄然地发生变化。
远去的鼓声
沈颢
我至今都能够比较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踏进《南方周末》的时候,1992年,我21岁。我也能够比较清晰地记得离开《南方周末》的时候,1998年,我27岁。
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间,都献给了一份报纸。所以,我对他无比尊敬,也无比狂热。我庆幸在那些日子里,自己和这张报纸一起,树立了一种比较积极的人生观;在往后的岁月里,他一直是我勇气的重要来源,也一直是我人生的老师。
我相信这样的人不止我一个。我的前前后后的同事们,我的时时刻刻的读者们,我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种福份。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当初我把这个标题加在我的领导江艺平的一篇新年寄语上的时候,我知道,我可能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出口,对一份报纸责任的描述,一种自我价值的寄托。
也许,对一个年代的温和的劝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当第一次把手掌拍向鼓边的时候,我明白,终有一天,它会拍出鲜血。
悲天悯人,是他带给那个年代最诚实的表情;白纸黑字,就是他带给那个年代最沉稳的底色。
道不孤,必有邻。
我尊重这张报纸,并不是因为他代表了媒体标杆,而是因为他代表了某种内心的渴望;我尊重为这张报纸工作的所有同事,并不是因为他们创新了新闻作业方式,而是他们尝试去解答一些疑惑。
我尊重这张报纸的读者,并不是因为他们是他的衣食父母,而是因为他们是他的精神支柱。他们尊重传统,他们尊重内心,他们心存希望。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作为一个仍以新闻为本业的人,在2004年,祝福《南方周末》创刊二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