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双荣浅谈成长型家庭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

浅谈成长型家庭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

2010级教育管理专业陈世斌

摘要: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教育的进程,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更新的加快,人才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国家对教育作出了新的改革。作为教育的子系统——家庭教育,必然成为所有家庭共同关注的话题。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社会的教育,更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但社会现象表明,很多家长往往愈重视,愈让孩子走了很多弯路。为了让家庭教育更符合孩子发展的需要,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树立成长型家庭教育观,充分发挥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性,避免不良家庭教育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促进家长和孩子的和谐,在家庭教育中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成长型家庭教育; 重要性;正确的培养途径

Abstract: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process, promote the renewal education idea with modern talent market demand, the speed of increase, a new state of education reform. As the subsystem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must become - all family education of common concern. But social phenomenon shows, many parents often more attention, and let the children left many pains. In order to let family education more accord with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and family education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set up growth, give full play to the children in the family educ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leading to avoid adverse impact of children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the family education 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growing family education, Importance; The correct approach

就教育而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最初受到的往往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启蒙教育。所谓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类型之一,成长型家庭教育是比较科学的一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成长型家庭教育,是父母和孩子在沟通中充分平等,孩子在成长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

成长型家庭的首次提出是在李忠辉、马琳的《赢在父母》的专著上,倡导5个共同:共同关爱、共同分担、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分享。[1]意味着有着平等的关系,就能够实现有效的沟通,就能够有效地引导和传递经验。在家庭教育中,爱与被爱好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就越大。父母的责任在于教育孩子如何去爱,如何做人,激励上进。家庭是孩子最具成长性的空间,不同的家庭所提供的成长条件不同。由此可见,后天环境是改变孩子性格的最重要因素,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家庭给孩子提供了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就决定着孩子什么样的命运。总之,成长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1教育的源泉和动力。

蔡元培曾指出:“家庭者,人生最初的学校也。”相较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具

有以下优势和特点:

1.1.1早期性和长期性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启蒙之师,和孩子的接触时间也最长,所以家长对孩子所施的教育具有早期性和长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发育进入幼儿时期,这是人生熏陶感染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就在此阶段形成的,比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和某些习惯等等。3——6岁为早期教育,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心理学家布卢姆曾研究指出:“一个孩子到四岁时,其智力将近发展了50%,另外30%是到8岁时发育完成,其余的20%到17岁完成。”因此,儿童的家庭教育是其智育、德育的基石,对未来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1.1.2连续性

孩子出生,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里,朝朝暮暮都接受着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的教育,不管用何种方式,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教育影响着子女,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这种终身性教育往往反映出一个家庭的家风和学风,而又不断地延续到下一代。家庭教育的延续性往往对家族人才的崛起起着重要作用。

1.1.3直接、生动性

子女因为与家长在血缘、经济、思想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受家庭的影响最直接、最生动、最深刻。家长和孩子的特殊关系容易让彼此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家庭的文化环境、语言环境、生活习惯以至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渗透到孩子的思想意识的教育中去。父母的一切评价都可能成为子女进行道德评价的依据,家长是孩子效仿的榜样,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1.4延伸性

尽管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系统的教学。但仍需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如果家庭教育的方向与学校一致,就会增强教育效果。反之,则会阻碍、干扰、削弱抵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也可以互补延伸。

1.2成才条件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提高全民素质,从儿童抓起。”能否把孩子培养成时代的主人,与其说掌握在当权者手里,还不如说掌握在父母手中。家长要明确教育方向和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端正教育目的。21世纪的人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较强的应变能力和积极主动性等。这些素质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而成长型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

1.3心灵的优化剂

孩子并不是一出生就懂得明辨是非善恶,缺乏理性的辨别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更加敏锐的感受能力。作为家长,应在孩子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承压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的心灵。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辨别社会中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充分地感受真善美,帮助孩子增强扬善惩恶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从而保证孩子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灵魂。所以,家庭教育必须为孩子去粗取精,对社会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对孩子进行传递,这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2. 不良家庭教育的类型

尽管很多家庭都已经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都选择各种方式全心全意的去打造理想中的孩子,但家庭教育的现状并不尽人意。我们从中发现这样一个规律:父母努力程度超过孩子的努力程度,孩子出现一般问题;父母努力程度不如孩子的努力程度,孩子一般没有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尚存在很多“错位”和“缺位”。从“视孩子为何物”这个视角来看,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2.1珍珠型

独生子女不断增多已成为社会现实,父母更视自己的孩子为掌上明珠,百般呵护。正是由于他们对孩子的这般溺爱、娇惯,对孩子正当或不正当的需求不加区分地一味满足,才养成了孩子自私、骄横、惟我独尊的个性,最终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一幕幕成长悲剧。这样的例子数见不鲜。

新宁县的金云村的小兰是家中独苗,父母亲对她疼爱有佳,零花钱可以随便花,东西只要喜欢就买,一切都由小兰自己做主。但这样超负荷的爱让小兰把父母对她的好当作理所当然,逐渐养成了她桀骜不训、不可一世的倔强性格。二年级就开始欺负同学,和同学打完架后父母又不予以教育,纵容到六年级,小兰就开始和社会上的不良少年鬼混,经常晚归。初三毕业,无学业也无工作的她以外出打工为由,向父母骗取了2000元现金,“潇洒”完了就回家。这样欺骗父母、欺骗他人的行为一直延续到小兰进监狱后结束。

此案例说明爱得不当,反成了害,家长必须把握好那个度,教育可以让孩子发生质的飞跃,而这个方向是有父母来掌控的。

2.2小草型

与“火”一样的溺爱相比,有些父母的爱又好比“冰”一般地冷漠。溺爱的家庭视孩子如珍宝,而冷漠的家庭则视其为小草。虽然心里也爱孩子,但表现的却是冷若冰霜。平时不允许随便出门,只能在家好好奋斗。这种“家教森严”的孩子最终只会变得越来越内向孤僻。人和人总是按固定的关系定位生活,亲子关系也一样。就社会现状而言,亲子关系应该是一种亚平等关系,亲子行为是一种不那么平等的人际行为。可以这么理解,父母因为角色和经验,在相对平等的关系中,扮演更为强势的一面,对另一面有更强的影响力。过分的平等,可能导致效能下降,过分的不平等,会导致过分地干预和孩子独立性丢失的结果。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建立成长型家庭教育的前提,也是关键。

合理的做法是,父母与孩子在沟通中充分平等,在引导中体现能力的优势,体现主导作用,同时随着孩子的成长,有意识地弱化自己的主导地位。

就教育而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最初受到的往往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启蒙教育。所谓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类型之一,成长型家庭教育是比较科学的一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成长型家庭教育,是父母和孩子在沟通中充分平等,孩子在成长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

成长型家庭的首次提出是在李忠辉、马琳的《赢在父母》的专著上,倡导5个共同:共同关爱、共同分担、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分享。[1]意味着有着平等的关系,就能够实现有效的沟通,就能够有效地引导和传递经验。在家庭教育中,爱与被爱好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就越大。父母的责任在于教育孩子如何去爱,如何做人,激励上进。家庭是孩子最具成长性的空间,不同的家庭所提供的成长条件不同。由此可见,后天环境是改变孩子性格的最重要因素,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家庭给孩子提供了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就决定着孩子什么样的命运。总之,成长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蔡元培曾指出:“家庭者,人生最初的学校也。”相较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具

有以下优势和特点: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启蒙之师,和孩子的接触时间也最长,所以家长对孩子所施的教育具有早期性和长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发育进入幼儿时期,这是人生熏陶感染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就在此阶段形成的,比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

和某些习惯等等。3——6岁为早期教育,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心理学家布卢姆曾研究指出:“一个孩子到四岁时,其智力将近发展了50%,另外30%是到8岁时发育完成,其余的20%到17岁完成。”因此,儿童的家庭教育是其智育、德育的基石,对未来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孩子出生,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里,朝朝暮暮都接受着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的教育,不管用何种方式,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教育影响着子女,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这种终身性教育往往反映出一个家庭的家风和学风,而又不断地延续到下一代。家庭教育的延续性往往对家族人才的崛起起着重要作用。

子女因为与家长在血缘、经济、思想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受家庭的影响最直接、最生动、最深刻。家长和孩子的特殊关系容易让彼此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家庭的文化环境、语言环境、生活习惯以至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渗透到孩子的思想意识的教育中去。父母的一切评价都可能成为子女进行道德评价的依据,家长是孩子效仿的榜样,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尽管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系统的教学。但仍需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如果家庭教育的方向与学校一致,就会增强教育效果。反之,则会阻碍、干扰、削弱抵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也可以互补延伸。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提高全民素质,从儿童抓起。”能否把孩子培养成时代的主人,与其说掌握在当权者手里,还不如说掌握在父母手中。家长要明确教育方向和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端正教育目的。21世纪的人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较强的应变能力和积极主动性等。这些素质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而成长型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

孩子并不是一出生就懂得明辨是非善恶,缺乏理性的辨别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更加敏锐的感受能力。作为家长,应在孩子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承压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的心灵。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辨别社会中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充分地感受真善美,帮助孩子增强扬善惩恶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从而保证孩子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灵魂。所以,家庭教育必须为孩子去粗取精,对社会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对孩子进行传递,这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尽管很多家庭都已经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都选择各种方式全心全意的去打造理想中的孩子,但家庭教育的现状并不尽人意。我们从中发现这样一个规律:父母努力程度超过孩子的努力程度,孩子出现一般问题;父母努力程度不如孩子的努力程度,孩子一般没有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尚存在很多“错位”和“缺位”。从“视孩子为何物”这个视角来看,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独生子女不断增多已成为社会现实,父母更视自己的孩子为掌上明珠,百般呵护。正是由于他们对孩子的这般溺爱、娇惯,对孩子正当或不正当的需求不加区分地一味满足,才养成了孩子自私、骄横、惟我独尊的个性,最终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一幕幕成长悲剧。这样的例子数见不鲜。

新宁县的金云村的小兰是家中独苗,父母亲对她疼爱有佳,零花钱可以随便花,东西只要喜欢就买,一切都由小兰自己做主。但这样超负荷的爱让小兰把父母对她的好当作理所当然,逐渐养成了她桀骜不训、不可一世的倔强性格。二年级就开始欺负同学,和同学打完架后父

母又不予以教育,纵容到六年级,小兰就开始和社会上的不良少年鬼混,经常晚归。初三毕业,无学业也无工作的她以外出打工为由,向父母骗取了2000元现金,“潇洒”完了就回家。这样欺骗父母、欺骗他人的行为一直延续到小兰进监狱后结束。

此案例说明爱得不当,反成了害,家长必须把握好那个度,教育可以让孩子发生质的飞跃,而这个方向是有父母来掌控的。

与“火”一样的溺爱相比,有些父母的爱又好比“冰”一般地冷漠。溺爱的家庭视孩子如珍宝,而冷漠的家庭则视其为小草。虽然心里也爱孩子,但表现的却是冷若冰霜。平时不允许随便出门,只能在家好好奋斗。这种“家教森严”的孩子最终只会变得越来越内向孤僻。家长口口声声“一切为了孩子”,对孩子严加看管,其实是在无情地剥夺孩子的发展空间。有些家长更将孩子视为“坚强的小草”,以“锻炼孩子”为由,只顾金钱,顾不上孩子,让孩子的家庭教育变成了一片荒地。所谓的家庭教育也只不过是套住孩子的枷锁,扼杀孩子的天性,直接毁掉了祖国的下一代。

孩子是父母的ATM ,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不允许孩子失败,读书就一定得有出息。父母培养孩子的目的是给自己的未来“存”福利,期待孩子长大后光宗耀祖和收取利息。就算不为自己,也是为了孩子不要重蹈覆辙,再过“穷”二代的生活。这样,父母的期望指数便转为了孩子的压力指数,孩子很难舒展自己的个性,金钱观也严重扭曲。

家长口口声声“一切为了孩子”,对孩子严加看管,其实是在无情地剥夺孩子的发展空间。有些家长更将孩子视为“坚强的小草”,以“锻炼孩子”为由,只顾金钱,顾不上孩子,让孩子的家庭教育变成了一片荒地。所谓的家庭教育也只不过是套住孩子的枷锁,扼杀孩子的天性,直接毁掉了祖国的下一代。

2.3ATM 型

孩子是父母的ATM ,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不允许孩子失败,读书就一定得有出息。父母培养孩子的目的是给自己的未来“存”福利,期待孩子长大后光宗耀祖和收取利息。就算不为自己,也是为了孩子不要重蹈覆辙,再过“穷”二代的生活。这样,父母的期望指数便转为了孩子的压力指数,孩子很难舒展自己的个性,金钱观也严重扭曲。

2.4奴隶型

家庭把孩子当奴隶对待,这种家庭教育在农村最为常见。为了生计,孩子成了父母的劳动工具。农村父母文化程度低,更加不懂得如何科学地进行家庭教育,常存在着如此观念:多一个人多一张嘴,不劳动哪有饭吃啊?所以就为了争“一口饭”而垫上孩子的前程。错误地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送孩子上学便把教育任务全全交给了老师,若出现问题责在学校,与家庭无关。这种支配型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一般缺乏组织管理能力。而某些孩子还成为了父母的出气筒,甚至成为许多心灵不健康的大人肆意宣泄的对象。加之农村的重男轻女现象尚未完全消除,女孩子更被家长视为“多余人”加以对待。孩子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更无法说精神需求与心灵健康了。

2.5弃儿型

某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感觉被“遗弃”,父母从来不重视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价值,因难以获得父母之爱而导致人格缺陷,自卑自闭。一些家长认同学校将学生分为优生、差生,而自己孩子的成绩不好就将其默认为差生,认为资质尚浅,教育也是徒然,对家庭教育更不予以重视,总拿他与其他优秀孩子做比较,无论对错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指责他,贬低他,严重伤其自尊,最终导致孩子无法建立自信,自暴自弃。

邵阳县某村的小建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善于动脑,性格活泼开朗。但经过那年父母离异之后,他的人生也变得面目全非了。父亲开始变得烦躁,对他不闻不问,有时无缘无故地责

备他犯一点小错就一棍棒教育,小建为母亲的离开而闷闷不乐,又因父亲的反常变得情绪更加低落,面对身上的青淤他开始麻木,开始变得冷漠、堕落。因为无心向学,成绩一落千丈,而每次老师打电话来要其父多多管教时,迎来的只是一顿乱骂,小建的成绩越来越差了。性格也越来越怪癖,不喜欢和别人讲话,喜欢踽踽独行,对一切事物漠不关心。这都是不良家庭教育造成的,家长忽视了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孩子长期得不到关爱,导致性格的畸形。 事实证明:父母的观念误区,很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的错位与缺位,导致扭曲的亲子关系,导致孩子成长的扭曲。[2]可以说,若孩子有行为偏差,95%是父母有问题。如果一个孩子上学上课乱打乱闹,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毫无兴趣,还出现严重的叛逆心理,基本上不是家长所说的多动症,而是孩子在家庭和学校里,不被重视甚至被忽略的原因。孩子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嫉妒他人的爱,人格必然不健全,。所以家庭教育不容忽视。作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应该仅仅关注孩子掌握了多少书本知识,犹为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各个方面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受社会欢迎的人——孩子也才能拥有快乐的人生。

3建立成长型家庭教育的具体策略:

3.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人和人总是按固定的关系定位生活,亲子关系也一样。就社会现状而言,亲子关系应该是一种亚平等关系,亲子行为是一种不那么平等的人际行为。可以这么理解,父母因为角色和经验,在相对平等的关系中,扮演更为强势的一面,对另一面有更强的影响力。过分的平等,可能导致效能下降,过分的不平等,会导致过分地干预和孩子独立性丢失的结果。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建立成长型家庭教育的前提,也是关键。

合理的做法是,父母与孩子在沟通中充分平等,在引导中体现能力的优势,体现主导作用,同时随着孩子的成长,有意识地弱化自己的主导地位。

3.1.1不当“军官”,学做“军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军官”,不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就轻易给孩子下了定义,做决定,忽视了孩子的主导性。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采的,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潜力和优点,努力地挖掘,用放大镜去看他们的未来,父母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孩子,不了解其本质变无从谈起。教育孩子的第一要决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军师”一样,为其出谋划策,引导其走径直。最快捷的道路。

3.1.2不当“替补”当“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一切都得靠自己,孩子应该学会抉择。家长应适当放手让孩子去做。一方面表现出你对他的信任,另一方面,是对他加以锻炼。面对困难,父母终究无法替代孩子,家庭在给予孩子一种强大的鼓舞力量,即“拉拉队”力量,这样才能让孩子保持良好的竞技心态,建立自信,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父母做孩子" 的拉拉队“,即要善于发现孩子,赞美孩子,更要正确引导孩子,勇于面对失败,成为孩子永恒的精神支柱。

3.1.3不当“主席”,学做“人大代表”

孩子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需要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人大代表”作用就很重要了,不当“主席”,学做“人大代表”,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关键在于定位。

3.2 让孩子自主教育,改压力为推力

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

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不要一味要求孩子顺从、听话,剥夺孩子的自主性。

3.3尊重孩子的能力

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西方家庭教育在此方面就比中国家庭教育做的科学。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而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3.4注重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家长应该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应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3.5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一般的家庭教育往往“满足于克隆”,而忽略掉了“鼓励创新”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前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后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家长普遍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更不用说家长再鼓励孩子在失败后重装一次了,就这样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所以,家长应该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3.6培养孩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在正确的情感态度基础上的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才是我们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

3.6.1兴趣与动力

好奇心,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对于孩子来说尤为重要,这是学习兴趣的源泉和初始动力。很多父母愿意看积极的结果,却比较容易忽视那些积极结果的来源,辛苦地教育孩子,却因为方向错误,把钢炼成了铁,却又恨铁不成钢。父母往往只愿培养理想中的孩子,扼杀了孩子的兴趣,也切断了孩子进取的动力。

3.6.2自尊与自信

有人把罗塔森尔效应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3]他人的肯定和鼓励带来的积极心理暗示是孩子梦想成真的基石。但很多教育者,尤其是父母,总是喜欢听话的孩子,任意摆布,蹂躏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从小成为心理上的侏儒。基于平等的尊重、理解,基于父母责任无条件的爱,基于智慧的激励与肯定,是养

育孩子一切健康成长要素的基本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逐渐找到自我,展现自我。而有自信的孩子,具备面对困难的勇气,缺少自信的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感受的是压力与痛苦,产生的情绪是抱怨。

3.6.3责任感

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应承担该承担的责任,承担自己学习和成长的责任,体谅父母,关怀他人,主动去承担,实现自我价值。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能够实现更好的家庭沟通,减缓父母的焦虑。在人际交往中也往往获得朋友的信任和尊重,促进孩子的成长。

3.7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觉得命运。父母如果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3.7.1一切从习惯开始

养成教育是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行为上。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习惯的养成犹如滴水穿石,绝非一日之功。家庭在教育上应时时注意引导,稍有不慎便会造成不良后果。父母尊重孩子也绝非一日,要让孩子在习惯中发挥主人的作用。[5]

3.7.2 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是健全人格的培养,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影响习惯。正直、诚实、责任感、爱心、耐心、恒心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3.8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心理学表明,孩子的意志随年级升高而稳步发展,其发展趋势为1——3年级处于迅速发展时期,3——4年级处于平稳时期,4——5年级处于迅速发展时期,5——6年级再度处于平稳时期。[4]那么,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就应该:

3.8.1从小自立自强

俗话说:“男儿当自强”对于这个男女平等的社会,无论男女都应自立自强,把自己武装起来,勇敢地去面对残酷的世界。财富可以传承,但能力无法传承。所以家庭无论贫富贵贱,都应教导孩子从小有子强意识,在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创新。这就是为什么农村的孩子早当家,农村的孩子较城市的孩子适应能力强,能吃苦耐劳,更有意志力的原因。因为有拼搏意识,家长不停地给孩子灌输“一切靠自己”的观念,所以才会产生前进的白竭动力。

3.8.2因势利导

有位名人说过:任何人在没有经历磨难之前都不会成为真正的人。孩子要想达到理想的彼岸,家长就应该因势利导,让孩子在逆境成长。逆境可以让人产生斗志,让人顽强。中国的家庭教育和日本的家庭教育就在次形成强烈对比。中式教育是一切有父母在,不让孩子受到任何伤害,而日本的家庭可以忍心将几岁的孩子放入孤岛,让其自生自灭,让他在逆境中学会生存的道理。日本的武士之所以敢于直面死亡,是因为他们经历过莫大的痛苦,早已磨练出了坚强的意志。孩子会发展成什么样,就看家庭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成长环境,遇到逆境也切勿悲伤。

4不良家庭教育影响儿童犯罪的提高

每个家庭都应该重视教育, 正确的教育方式促进孩子成长。话虽如此,但就当前的家庭教育来看,很多父母正错误地把孩子引入歧途。家长的通病是缺乏责任感,或只养不教,或娇惯娇纵,或教育不当,没有意识到成长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致使一些中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某县初二年级一女学生苏某,学习成绩拔尖,写作水平超群,27家报刊先后刊出她的文章。参加全国中小学生作文比赛,他又捧回一等奖证书。学校评选她为市、县“三好学生”,县委隆重授予她特别奖。照她这样的发展状况,前途本应无比辉煌。然而,谁也没料到,成绩、荣誉给他带来的竟是一场悲剧!因为成绩和荣誉,家庭对她更加宠爱和娇纵,导致她飘飘然起来,鄙视学生,轻视老师。后来醉心于赞美之辞,为他人几句赞颂的话而身陷“爱河”,在后来,在同学的蛊惑下辍学“闯江湖”,进而发展到与他人非法同居,进行诈骗,触犯了法律,转瞬间,一颗耀眼的新星就坠落到少年犯管教的大墙之内。

5. 总结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导致不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更进一步说明成长型家庭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不容任何人忽视。日本教育家铃木镇认为,家庭教育是对一个孩子的全部教育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此外,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动作,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5]概言之,成长型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共同雕塑具有完美人格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李忠辉\冯琳 . 编著 . 赢在父母 . 海天出版社 2009

[2] 石晓娜. 编著. 孩子为什么要" 穷" 着养 . 九州出版社 2008

[3]吴文铭 . 编著 . 受益一生的心理学启示. 北京 .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9

[4] 丁立平 . 编著 . 小学心理学 . 湖南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5]尹建莉 . 编著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 作家出版社 2009

浅谈成长型家庭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

2010级教育管理专业陈世斌

摘要: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教育的进程,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更新的加快,人才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国家对教育作出了新的改革。作为教育的子系统——家庭教育,必然成为所有家庭共同关注的话题。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社会的教育,更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但社会现象表明,很多家长往往愈重视,愈让孩子走了很多弯路。为了让家庭教育更符合孩子发展的需要,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树立成长型家庭教育观,充分发挥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性,避免不良家庭教育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促进家长和孩子的和谐,在家庭教育中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成长型家庭教育; 重要性;正确的培养途径

Abstract: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process, promote the renewal education idea with modern talent market demand, the speed of increase, a new state of education reform. As the subsystem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must become - all family education of common concern. But social phenomenon shows, many parents often more attention, and let the children left many pains. In order to let family education more accord with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and family education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set up growth, give full play to the children in the family educ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leading to avoid adverse impact of children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the family education 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growing family education, Importance; The correct approach

就教育而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最初受到的往往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启蒙教育。所谓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类型之一,成长型家庭教育是比较科学的一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成长型家庭教育,是父母和孩子在沟通中充分平等,孩子在成长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

成长型家庭的首次提出是在李忠辉、马琳的《赢在父母》的专著上,倡导5个共同:共同关爱、共同分担、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分享。[1]意味着有着平等的关系,就能够实现有效的沟通,就能够有效地引导和传递经验。在家庭教育中,爱与被爱好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就越大。父母的责任在于教育孩子如何去爱,如何做人,激励上进。家庭是孩子最具成长性的空间,不同的家庭所提供的成长条件不同。由此可见,后天环境是改变孩子性格的最重要因素,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家庭给孩子提供了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就决定着孩子什么样的命运。总之,成长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1教育的源泉和动力。

蔡元培曾指出:“家庭者,人生最初的学校也。”相较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具

有以下优势和特点:

1.1.1早期性和长期性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启蒙之师,和孩子的接触时间也最长,所以家长对孩子所施的教育具有早期性和长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发育进入幼儿时期,这是人生熏陶感染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就在此阶段形成的,比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和某些习惯等等。3——6岁为早期教育,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心理学家布卢姆曾研究指出:“一个孩子到四岁时,其智力将近发展了50%,另外30%是到8岁时发育完成,其余的20%到17岁完成。”因此,儿童的家庭教育是其智育、德育的基石,对未来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1.1.2连续性

孩子出生,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里,朝朝暮暮都接受着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的教育,不管用何种方式,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教育影响着子女,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这种终身性教育往往反映出一个家庭的家风和学风,而又不断地延续到下一代。家庭教育的延续性往往对家族人才的崛起起着重要作用。

1.1.3直接、生动性

子女因为与家长在血缘、经济、思想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受家庭的影响最直接、最生动、最深刻。家长和孩子的特殊关系容易让彼此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家庭的文化环境、语言环境、生活习惯以至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渗透到孩子的思想意识的教育中去。父母的一切评价都可能成为子女进行道德评价的依据,家长是孩子效仿的榜样,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1.4延伸性

尽管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系统的教学。但仍需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如果家庭教育的方向与学校一致,就会增强教育效果。反之,则会阻碍、干扰、削弱抵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也可以互补延伸。

1.2成才条件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提高全民素质,从儿童抓起。”能否把孩子培养成时代的主人,与其说掌握在当权者手里,还不如说掌握在父母手中。家长要明确教育方向和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端正教育目的。21世纪的人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较强的应变能力和积极主动性等。这些素质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而成长型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

1.3心灵的优化剂

孩子并不是一出生就懂得明辨是非善恶,缺乏理性的辨别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更加敏锐的感受能力。作为家长,应在孩子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承压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的心灵。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辨别社会中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充分地感受真善美,帮助孩子增强扬善惩恶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从而保证孩子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灵魂。所以,家庭教育必须为孩子去粗取精,对社会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对孩子进行传递,这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2. 不良家庭教育的类型

尽管很多家庭都已经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都选择各种方式全心全意的去打造理想中的孩子,但家庭教育的现状并不尽人意。我们从中发现这样一个规律:父母努力程度超过孩子的努力程度,孩子出现一般问题;父母努力程度不如孩子的努力程度,孩子一般没有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尚存在很多“错位”和“缺位”。从“视孩子为何物”这个视角来看,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2.1珍珠型

独生子女不断增多已成为社会现实,父母更视自己的孩子为掌上明珠,百般呵护。正是由于他们对孩子的这般溺爱、娇惯,对孩子正当或不正当的需求不加区分地一味满足,才养成了孩子自私、骄横、惟我独尊的个性,最终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一幕幕成长悲剧。这样的例子数见不鲜。

新宁县的金云村的小兰是家中独苗,父母亲对她疼爱有佳,零花钱可以随便花,东西只要喜欢就买,一切都由小兰自己做主。但这样超负荷的爱让小兰把父母对她的好当作理所当然,逐渐养成了她桀骜不训、不可一世的倔强性格。二年级就开始欺负同学,和同学打完架后父母又不予以教育,纵容到六年级,小兰就开始和社会上的不良少年鬼混,经常晚归。初三毕业,无学业也无工作的她以外出打工为由,向父母骗取了2000元现金,“潇洒”完了就回家。这样欺骗父母、欺骗他人的行为一直延续到小兰进监狱后结束。

此案例说明爱得不当,反成了害,家长必须把握好那个度,教育可以让孩子发生质的飞跃,而这个方向是有父母来掌控的。

2.2小草型

与“火”一样的溺爱相比,有些父母的爱又好比“冰”一般地冷漠。溺爱的家庭视孩子如珍宝,而冷漠的家庭则视其为小草。虽然心里也爱孩子,但表现的却是冷若冰霜。平时不允许随便出门,只能在家好好奋斗。这种“家教森严”的孩子最终只会变得越来越内向孤僻。人和人总是按固定的关系定位生活,亲子关系也一样。就社会现状而言,亲子关系应该是一种亚平等关系,亲子行为是一种不那么平等的人际行为。可以这么理解,父母因为角色和经验,在相对平等的关系中,扮演更为强势的一面,对另一面有更强的影响力。过分的平等,可能导致效能下降,过分的不平等,会导致过分地干预和孩子独立性丢失的结果。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建立成长型家庭教育的前提,也是关键。

合理的做法是,父母与孩子在沟通中充分平等,在引导中体现能力的优势,体现主导作用,同时随着孩子的成长,有意识地弱化自己的主导地位。

就教育而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最初受到的往往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启蒙教育。所谓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类型之一,成长型家庭教育是比较科学的一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成长型家庭教育,是父母和孩子在沟通中充分平等,孩子在成长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

成长型家庭的首次提出是在李忠辉、马琳的《赢在父母》的专著上,倡导5个共同:共同关爱、共同分担、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分享。[1]意味着有着平等的关系,就能够实现有效的沟通,就能够有效地引导和传递经验。在家庭教育中,爱与被爱好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就越大。父母的责任在于教育孩子如何去爱,如何做人,激励上进。家庭是孩子最具成长性的空间,不同的家庭所提供的成长条件不同。由此可见,后天环境是改变孩子性格的最重要因素,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家庭给孩子提供了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就决定着孩子什么样的命运。总之,成长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蔡元培曾指出:“家庭者,人生最初的学校也。”相较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具

有以下优势和特点: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启蒙之师,和孩子的接触时间也最长,所以家长对孩子所施的教育具有早期性和长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发育进入幼儿时期,这是人生熏陶感染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就在此阶段形成的,比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

和某些习惯等等。3——6岁为早期教育,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心理学家布卢姆曾研究指出:“一个孩子到四岁时,其智力将近发展了50%,另外30%是到8岁时发育完成,其余的20%到17岁完成。”因此,儿童的家庭教育是其智育、德育的基石,对未来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孩子出生,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里,朝朝暮暮都接受着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的教育,不管用何种方式,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教育影响着子女,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这种终身性教育往往反映出一个家庭的家风和学风,而又不断地延续到下一代。家庭教育的延续性往往对家族人才的崛起起着重要作用。

子女因为与家长在血缘、经济、思想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受家庭的影响最直接、最生动、最深刻。家长和孩子的特殊关系容易让彼此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家庭的文化环境、语言环境、生活习惯以至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渗透到孩子的思想意识的教育中去。父母的一切评价都可能成为子女进行道德评价的依据,家长是孩子效仿的榜样,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尽管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系统的教学。但仍需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如果家庭教育的方向与学校一致,就会增强教育效果。反之,则会阻碍、干扰、削弱抵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也可以互补延伸。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提高全民素质,从儿童抓起。”能否把孩子培养成时代的主人,与其说掌握在当权者手里,还不如说掌握在父母手中。家长要明确教育方向和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端正教育目的。21世纪的人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较强的应变能力和积极主动性等。这些素质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而成长型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

孩子并不是一出生就懂得明辨是非善恶,缺乏理性的辨别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更加敏锐的感受能力。作为家长,应在孩子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承压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的心灵。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辨别社会中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充分地感受真善美,帮助孩子增强扬善惩恶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从而保证孩子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灵魂。所以,家庭教育必须为孩子去粗取精,对社会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对孩子进行传递,这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尽管很多家庭都已经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都选择各种方式全心全意的去打造理想中的孩子,但家庭教育的现状并不尽人意。我们从中发现这样一个规律:父母努力程度超过孩子的努力程度,孩子出现一般问题;父母努力程度不如孩子的努力程度,孩子一般没有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尚存在很多“错位”和“缺位”。从“视孩子为何物”这个视角来看,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独生子女不断增多已成为社会现实,父母更视自己的孩子为掌上明珠,百般呵护。正是由于他们对孩子的这般溺爱、娇惯,对孩子正当或不正当的需求不加区分地一味满足,才养成了孩子自私、骄横、惟我独尊的个性,最终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一幕幕成长悲剧。这样的例子数见不鲜。

新宁县的金云村的小兰是家中独苗,父母亲对她疼爱有佳,零花钱可以随便花,东西只要喜欢就买,一切都由小兰自己做主。但这样超负荷的爱让小兰把父母对她的好当作理所当然,逐渐养成了她桀骜不训、不可一世的倔强性格。二年级就开始欺负同学,和同学打完架后父

母又不予以教育,纵容到六年级,小兰就开始和社会上的不良少年鬼混,经常晚归。初三毕业,无学业也无工作的她以外出打工为由,向父母骗取了2000元现金,“潇洒”完了就回家。这样欺骗父母、欺骗他人的行为一直延续到小兰进监狱后结束。

此案例说明爱得不当,反成了害,家长必须把握好那个度,教育可以让孩子发生质的飞跃,而这个方向是有父母来掌控的。

与“火”一样的溺爱相比,有些父母的爱又好比“冰”一般地冷漠。溺爱的家庭视孩子如珍宝,而冷漠的家庭则视其为小草。虽然心里也爱孩子,但表现的却是冷若冰霜。平时不允许随便出门,只能在家好好奋斗。这种“家教森严”的孩子最终只会变得越来越内向孤僻。家长口口声声“一切为了孩子”,对孩子严加看管,其实是在无情地剥夺孩子的发展空间。有些家长更将孩子视为“坚强的小草”,以“锻炼孩子”为由,只顾金钱,顾不上孩子,让孩子的家庭教育变成了一片荒地。所谓的家庭教育也只不过是套住孩子的枷锁,扼杀孩子的天性,直接毁掉了祖国的下一代。

孩子是父母的ATM ,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不允许孩子失败,读书就一定得有出息。父母培养孩子的目的是给自己的未来“存”福利,期待孩子长大后光宗耀祖和收取利息。就算不为自己,也是为了孩子不要重蹈覆辙,再过“穷”二代的生活。这样,父母的期望指数便转为了孩子的压力指数,孩子很难舒展自己的个性,金钱观也严重扭曲。

家长口口声声“一切为了孩子”,对孩子严加看管,其实是在无情地剥夺孩子的发展空间。有些家长更将孩子视为“坚强的小草”,以“锻炼孩子”为由,只顾金钱,顾不上孩子,让孩子的家庭教育变成了一片荒地。所谓的家庭教育也只不过是套住孩子的枷锁,扼杀孩子的天性,直接毁掉了祖国的下一代。

2.3ATM 型

孩子是父母的ATM ,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不允许孩子失败,读书就一定得有出息。父母培养孩子的目的是给自己的未来“存”福利,期待孩子长大后光宗耀祖和收取利息。就算不为自己,也是为了孩子不要重蹈覆辙,再过“穷”二代的生活。这样,父母的期望指数便转为了孩子的压力指数,孩子很难舒展自己的个性,金钱观也严重扭曲。

2.4奴隶型

家庭把孩子当奴隶对待,这种家庭教育在农村最为常见。为了生计,孩子成了父母的劳动工具。农村父母文化程度低,更加不懂得如何科学地进行家庭教育,常存在着如此观念:多一个人多一张嘴,不劳动哪有饭吃啊?所以就为了争“一口饭”而垫上孩子的前程。错误地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送孩子上学便把教育任务全全交给了老师,若出现问题责在学校,与家庭无关。这种支配型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一般缺乏组织管理能力。而某些孩子还成为了父母的出气筒,甚至成为许多心灵不健康的大人肆意宣泄的对象。加之农村的重男轻女现象尚未完全消除,女孩子更被家长视为“多余人”加以对待。孩子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更无法说精神需求与心灵健康了。

2.5弃儿型

某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感觉被“遗弃”,父母从来不重视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价值,因难以获得父母之爱而导致人格缺陷,自卑自闭。一些家长认同学校将学生分为优生、差生,而自己孩子的成绩不好就将其默认为差生,认为资质尚浅,教育也是徒然,对家庭教育更不予以重视,总拿他与其他优秀孩子做比较,无论对错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指责他,贬低他,严重伤其自尊,最终导致孩子无法建立自信,自暴自弃。

邵阳县某村的小建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善于动脑,性格活泼开朗。但经过那年父母离异之后,他的人生也变得面目全非了。父亲开始变得烦躁,对他不闻不问,有时无缘无故地责

备他犯一点小错就一棍棒教育,小建为母亲的离开而闷闷不乐,又因父亲的反常变得情绪更加低落,面对身上的青淤他开始麻木,开始变得冷漠、堕落。因为无心向学,成绩一落千丈,而每次老师打电话来要其父多多管教时,迎来的只是一顿乱骂,小建的成绩越来越差了。性格也越来越怪癖,不喜欢和别人讲话,喜欢踽踽独行,对一切事物漠不关心。这都是不良家庭教育造成的,家长忽视了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孩子长期得不到关爱,导致性格的畸形。 事实证明:父母的观念误区,很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的错位与缺位,导致扭曲的亲子关系,导致孩子成长的扭曲。[2]可以说,若孩子有行为偏差,95%是父母有问题。如果一个孩子上学上课乱打乱闹,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毫无兴趣,还出现严重的叛逆心理,基本上不是家长所说的多动症,而是孩子在家庭和学校里,不被重视甚至被忽略的原因。孩子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嫉妒他人的爱,人格必然不健全,。所以家庭教育不容忽视。作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应该仅仅关注孩子掌握了多少书本知识,犹为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各个方面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受社会欢迎的人——孩子也才能拥有快乐的人生。

3建立成长型家庭教育的具体策略:

3.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人和人总是按固定的关系定位生活,亲子关系也一样。就社会现状而言,亲子关系应该是一种亚平等关系,亲子行为是一种不那么平等的人际行为。可以这么理解,父母因为角色和经验,在相对平等的关系中,扮演更为强势的一面,对另一面有更强的影响力。过分的平等,可能导致效能下降,过分的不平等,会导致过分地干预和孩子独立性丢失的结果。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建立成长型家庭教育的前提,也是关键。

合理的做法是,父母与孩子在沟通中充分平等,在引导中体现能力的优势,体现主导作用,同时随着孩子的成长,有意识地弱化自己的主导地位。

3.1.1不当“军官”,学做“军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军官”,不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就轻易给孩子下了定义,做决定,忽视了孩子的主导性。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采的,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潜力和优点,努力地挖掘,用放大镜去看他们的未来,父母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孩子,不了解其本质变无从谈起。教育孩子的第一要决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军师”一样,为其出谋划策,引导其走径直。最快捷的道路。

3.1.2不当“替补”当“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一切都得靠自己,孩子应该学会抉择。家长应适当放手让孩子去做。一方面表现出你对他的信任,另一方面,是对他加以锻炼。面对困难,父母终究无法替代孩子,家庭在给予孩子一种强大的鼓舞力量,即“拉拉队”力量,这样才能让孩子保持良好的竞技心态,建立自信,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父母做孩子" 的拉拉队“,即要善于发现孩子,赞美孩子,更要正确引导孩子,勇于面对失败,成为孩子永恒的精神支柱。

3.1.3不当“主席”,学做“人大代表”

孩子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需要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人大代表”作用就很重要了,不当“主席”,学做“人大代表”,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关键在于定位。

3.2 让孩子自主教育,改压力为推力

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

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不要一味要求孩子顺从、听话,剥夺孩子的自主性。

3.3尊重孩子的能力

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西方家庭教育在此方面就比中国家庭教育做的科学。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而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3.4注重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家长应该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应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3.5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一般的家庭教育往往“满足于克隆”,而忽略掉了“鼓励创新”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前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后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家长普遍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更不用说家长再鼓励孩子在失败后重装一次了,就这样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所以,家长应该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3.6培养孩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在正确的情感态度基础上的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才是我们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

3.6.1兴趣与动力

好奇心,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对于孩子来说尤为重要,这是学习兴趣的源泉和初始动力。很多父母愿意看积极的结果,却比较容易忽视那些积极结果的来源,辛苦地教育孩子,却因为方向错误,把钢炼成了铁,却又恨铁不成钢。父母往往只愿培养理想中的孩子,扼杀了孩子的兴趣,也切断了孩子进取的动力。

3.6.2自尊与自信

有人把罗塔森尔效应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3]他人的肯定和鼓励带来的积极心理暗示是孩子梦想成真的基石。但很多教育者,尤其是父母,总是喜欢听话的孩子,任意摆布,蹂躏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从小成为心理上的侏儒。基于平等的尊重、理解,基于父母责任无条件的爱,基于智慧的激励与肯定,是养

育孩子一切健康成长要素的基本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逐渐找到自我,展现自我。而有自信的孩子,具备面对困难的勇气,缺少自信的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感受的是压力与痛苦,产生的情绪是抱怨。

3.6.3责任感

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应承担该承担的责任,承担自己学习和成长的责任,体谅父母,关怀他人,主动去承担,实现自我价值。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能够实现更好的家庭沟通,减缓父母的焦虑。在人际交往中也往往获得朋友的信任和尊重,促进孩子的成长。

3.7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觉得命运。父母如果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3.7.1一切从习惯开始

养成教育是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行为上。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习惯的养成犹如滴水穿石,绝非一日之功。家庭在教育上应时时注意引导,稍有不慎便会造成不良后果。父母尊重孩子也绝非一日,要让孩子在习惯中发挥主人的作用。[5]

3.7.2 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是健全人格的培养,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影响习惯。正直、诚实、责任感、爱心、耐心、恒心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3.8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心理学表明,孩子的意志随年级升高而稳步发展,其发展趋势为1——3年级处于迅速发展时期,3——4年级处于平稳时期,4——5年级处于迅速发展时期,5——6年级再度处于平稳时期。[4]那么,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就应该:

3.8.1从小自立自强

俗话说:“男儿当自强”对于这个男女平等的社会,无论男女都应自立自强,把自己武装起来,勇敢地去面对残酷的世界。财富可以传承,但能力无法传承。所以家庭无论贫富贵贱,都应教导孩子从小有子强意识,在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创新。这就是为什么农村的孩子早当家,农村的孩子较城市的孩子适应能力强,能吃苦耐劳,更有意志力的原因。因为有拼搏意识,家长不停地给孩子灌输“一切靠自己”的观念,所以才会产生前进的白竭动力。

3.8.2因势利导

有位名人说过:任何人在没有经历磨难之前都不会成为真正的人。孩子要想达到理想的彼岸,家长就应该因势利导,让孩子在逆境成长。逆境可以让人产生斗志,让人顽强。中国的家庭教育和日本的家庭教育就在次形成强烈对比。中式教育是一切有父母在,不让孩子受到任何伤害,而日本的家庭可以忍心将几岁的孩子放入孤岛,让其自生自灭,让他在逆境中学会生存的道理。日本的武士之所以敢于直面死亡,是因为他们经历过莫大的痛苦,早已磨练出了坚强的意志。孩子会发展成什么样,就看家庭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成长环境,遇到逆境也切勿悲伤。

4不良家庭教育影响儿童犯罪的提高

每个家庭都应该重视教育, 正确的教育方式促进孩子成长。话虽如此,但就当前的家庭教育来看,很多父母正错误地把孩子引入歧途。家长的通病是缺乏责任感,或只养不教,或娇惯娇纵,或教育不当,没有意识到成长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致使一些中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某县初二年级一女学生苏某,学习成绩拔尖,写作水平超群,27家报刊先后刊出她的文章。参加全国中小学生作文比赛,他又捧回一等奖证书。学校评选她为市、县“三好学生”,县委隆重授予她特别奖。照她这样的发展状况,前途本应无比辉煌。然而,谁也没料到,成绩、荣誉给他带来的竟是一场悲剧!因为成绩和荣誉,家庭对她更加宠爱和娇纵,导致她飘飘然起来,鄙视学生,轻视老师。后来醉心于赞美之辞,为他人几句赞颂的话而身陷“爱河”,在后来,在同学的蛊惑下辍学“闯江湖”,进而发展到与他人非法同居,进行诈骗,触犯了法律,转瞬间,一颗耀眼的新星就坠落到少年犯管教的大墙之内。

5. 总结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导致不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更进一步说明成长型家庭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不容任何人忽视。日本教育家铃木镇认为,家庭教育是对一个孩子的全部教育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此外,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动作,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5]概言之,成长型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共同雕塑具有完美人格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李忠辉\冯琳 . 编著 . 赢在父母 . 海天出版社 2009

[2] 石晓娜. 编著. 孩子为什么要" 穷" 着养 . 九州出版社 2008

[3]吴文铭 . 编著 . 受益一生的心理学启示. 北京 .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9

[4] 丁立平 . 编著 . 小学心理学 . 湖南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5]尹建莉 . 编著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 作家出版社 2009


相关文章

  • 有关幼儿园.社区.家庭协同幼儿教育模式的探究
  • 就一些教育学的理论来看,孩子的成长环境是孩子在无形中接受最开始的教育氛围.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幼儿园的教育构成了幼儿教育一套完整的环境,这三者的教育对孩子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1.家 ...查看


  • 家长学校教案(1)
  • 家长学校教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教学目的要求: 1.帮助家长明确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2.帮助家长明确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3.建议家长该怎样做.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家长们明白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和家庭环 ...查看


  • [道德经]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 <道德经>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一种心理学的解读 前 言 人的心理是文化的产物,是在某一文化语境中生成并演化的,其表现和行为方式具有独特性,需要独特的方法和话语加以解释和表达.人类行为只有在它所发生的社会文化中观察才有意义. ...查看


  • 第一讲家庭教育与小学生成长
  • 第一讲 家庭教育与小学生成长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了解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家庭教育的特点.内容和方法. 教学过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存的港湾,家庭教育不仅决定着子女的成长与发展,也关系着民族的素质与未 ...查看


  •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哲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赵爽 2014901011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中华民族的未来,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的时期,思想道德现状中有积极 ...查看


  • 家庭教育手册(第一讲)
  • 第一讲 (一)开头的话 非常感谢大家能在百忙中抽出空来,参加今天的家长培训会,其实这也是一次交流会,来了这么多的人,我很高兴.我相信,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为了孩子成才,咱们走到一起来了. 首先,咱们来谈一下,为什么 ...查看


  • 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探究
  • [摘 要]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教育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农村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更多问题,关注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等问题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理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农村青少年 健康问题 ...查看


  • 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 摘 要:本文分析了亲子关系对于孩子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都市常见几种教养模式下孩子的发展情况,强调孩子成长初期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必要性及不良亲子关系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教育模式;亲子关系;健康成才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查看


  • 爱和自由读后感
  • 范文一: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 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那爱到底是什么?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