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重要实验集锦[中国心理学家网心理论坛]

(六)情绪实验

1.情绪的生理指标测量

生理变化就成为情绪研究可以利用的客观指标。情绪的生理指标很多,比如皮肤电、循环系统、语图分析、脑电波、生化指标等,几种常见的情绪生理指标如下:

(1)脑电波:脑电波又称脑电图,有多种类型,如。波、声波和6波等,它同情绪状态有极为密切的联系。

(2)生化指标:当人处于不同情绪状态下时,其生化系统、中枢神经介质的变化也各不相同,因此神经化学物质的分泌量或排出量的变化可作为情绪研究的客观指标,即生化指标。实验心理学家直接利用生化指标的并不多,这是因为测定这一指标通常需要采集血液或代谢产物的样本,而这又往往会严重干扰实验进程。

(3)此外,多数研究表明,在情绪紧张状态下,体内神经化学物质的分泌量或排出量的变化可作为情绪研究的客观指标。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排出量的增加,可以作为情绪紧张的客观指标。

综上所述,情绪状态的变化直接伴随着某些生理状态的变化,因而这些生理指标似乎能够反映所处的情绪状态。但情绪和某一生理指标间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进行情绪测量时,研究者不能仅仅依靠生理指标,更不能仅仅依靠单独的生理指标,而对情绪状态作出判定。

2.面部表情的测量

表情是情绪的行为指标,比如,人在委屈时会哭泣,哭泣就是委屈情绪的体现。和主观体验相比,行为指标显得更为科学,可以作为情绪的行为指标,但是其中最有特色的还是面部表情。

(1)早期测量工具

早期的研究者曾试图用量表和模式图来描述人类的复杂情绪,由此产生了一些测量表情的早期工具。

①圆形量表

伍德沃思的助手施洛斯贝格(1952)设计制作了面部表情的圆形量表(CircularSeMe)。它有两个轴,主轴是愉快一不愉快,从梯级9(喜爱、幸福、快乐)到梯级1(愤怒、决心),它通常被认为是情绪的基本因素。另一个轴称为注意一厌弃。要求被试用一个九点量表来评定某张照片,量表纵轴上的九个点代表愉快一不愉快的九个梯级;然后用一类似量表再在注意一厌弃轴上进行评定。这样,每张照片就可以用在愉快一不愉快及注意一厌弃这两个维度上的评定值来共同描述。

②三维模式图

面部表情的三维模式图(three—dimensionalpattern)是在圆形量表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睡眠一紧张维度,紧张是紧张性水平和兴奋的标志,另一端睡眠也是极端情绪所引起的表情。

表情的早期测量可以概括为:让未经训练的被试对情绪的面部表情进行整体评价,然后根据他们的评价数据编制量表。这种方法本质仍然是依靠主观评价制订量表,因此仍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

(2)现代测量技术

现代表情测量的研究者们提出,表情测量的对象应指向面孔各部位的肌肉运动,出现了大量关于面部表情和面部动作编码系统的研究。

①伊扎德等人(1979,1980)提出了两个互为补充的测量系统,即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和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是为保证客观性和精确性的微观分析系统,它以面部肌肉运动为单位,是用以测量区域性的面部肌肉运动的精确图式。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是保证有效性的客观分析系统,它提供的是关于面部表情模式的总概貌。

②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将人的面部划分为:额眉鼻根区、眼鼻颊区和口一唇一下巴区三部分,并包括29个相对独立的外貌变化的运动单元,这些单位分别被编为号码。通过对三个部分外貌变化的评分及综合,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可以辨别出兴趣、愉快、惊奇、悲伤、愤怒、厌恶、轻蔑、惧怕和生理不适引起的痛苦等多种基本情绪。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的具体使用分为两步。第一步,评分者三次观

看面部表情的录像,每次辨认面部一个部位的肌肉运动,并记下相应区域的面容变化及出现时间。这些表情测量系统都已证明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3.情绪的主观体验测量

情绪测量的第一个指标就是主观体验。主观体验法一般要求被试报告其直接感受到的经验,其测量方法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的情绪体验。

(1)形容词核对表

白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建立了一种简便、通用的测量技术,称之为形容词核对表(。山ective,h,。klist,简称ACL)。形容词核对表是先选用一系列描述情绪的形容词,如“镇静的”、‘‘》申经质的”、“害怕的”、((J忧郁的”等,然后把这些形容词列为核对表。被试通过内省,从核对表中选出符合自身当时情绪状态的词汇用来确认自身的情绪体验。

①心境形容词核对表

心境形容词核对表正是用于测查心境或情绪性障碍。它既可为医生、教师所使用,也可由被试个人用来作自我评定。

②情绪一心境测查量表

情绪一心境测查量表(Emotion—Mood Measurement

Scale)是普卢特希克(P1utchik,1969)以他的情绪维量理论为基础,用形容词核对表测量方法编制而成的。情绪一心境测查量表有九项内容。其中前八项相当于在他的情绪三维模式中列入的八种基本情绪。把这八种基本情绪扩充为相似类别的情绪群,并用相当的形容词术语标出。另外,在这个量表中加入了标示激活量,作为第九项。情绪一心境测查量表有临床应用的价值,它曾用于临床。

(2)维量等级量表和分化情绪量表

伊扎德在情绪体验主观评定方法的制订中,运用连续变化的维量的概念,编制了两个匹配使用的量表:一个是测量各情绪维量的维量等级量表(DRS),另一个是测量各情绪成分的分化情绪量表(DES)。

①维量等级量表:维量等级量表是一个四维量表。伊扎德对维量等级量表的四个维度作如下解释:

a.愉快维。这是评估主观体验最突出的享乐色彩的维量。

b.紧张维。这是表示情绪的神经生理激活水平方面的,它包括肌肉紧张和动作抑制等诸成分水平。

c.冲动维。此维量涉及的是当突然情境出现时个体缺少准备的程度。

d.确信维。此维量表达个体理解、接受感情的程度:在认知水平上,个体能报告的对情绪的理解程度;在行动水平上,能报告出自身动作是否适宜情境的程度。

维量等级量表假定量表应包括情绪体验、认知和行为三方面。因此,维量等级量表实际上包括着三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都由四个维量组成。对每个维量均作五级记分。在使用维量等级量表时,每种情绪都可得到其维量的等级分析。也就是说,对12个维量分别在五个等级上作出评价。

②分化情绪量表:分化情绪量表用于测量特定情绪情境下个体情绪中的分化成分。

分化情绪量表包括十种基本情绪,每种情绪都有三个描述它的形容词,共30个形容词。

分化情绪量表被发展为用来测量两种情绪指标:一种为测量情绪强度,作五级记分,称为DESI;第二种为测量情绪出现的频率。因此它可用来测量心境或情绪特质,也作五级记分,称DESⅡ。

在使用分化情绪量表之前,首先要求被试描述(想象或回忆)某一情绪发生的具体情境,并填写维量等级量表。按维量等级量表填写某种具体情绪的四种维量强度,得出五级强度分数。然后,按照分化情绪量表填写具体情绪的形容词核对表,得出各种情绪成分的五级强度记分或频率记分。两个量表同时使用。

以上是情绪主观体验评定量表的典型代表,这些量表已在教育、临床诊断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观体验指标用起来十分简便,无须专门的分析技术和复杂的仪器设备。然而主观评定难以避免诸如文饰效应的影响,在客观性上也显不足。

2006-11-12 9:47:01

0

明皇恋

等级:【县令】

文章:85

积分:912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11月12日

第 4 楼

(七)注意实验

1.过滤器模型及其双耳分听实验

(1)过滤器模型(filtermodel)是英国心理学家Broadbent(1958)在双耳同时分昕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较早的注意模型。模型将注意理解为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一个瓶颈或阀门,来自外界的大量信息中只有少量能通过这个瓶颈,注意就像过滤器一样只允许—部分信息通过瓶颈。

Broadbent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而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则是有限的,于是就出现了瓶颈。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某种过滤器来对之加以调节,选择其中较少的信息,使其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这类信息将受到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存贮。而其他信息则不让通过。这种过滤器体现着注意的选择功能。因此这种理论被称为“注意的过滤器模型”。因为这种过滤器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因而,Wolford(1959)称之为“单通道模型”。

(2)双耳分听实验

为了具体说明过滤器模型,研究者发明了双耳分听技术,这一技术的本质是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听见不同的信息。通过双耳分听技术基础上的一系列实验研究,试图对注意过滤器理论的关键问题作出回答,即:注意过滤器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位置究竟是在感觉阶段、分析阶段还是反应阶段?不同的双耳分听技术实验对这个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从而又将过滤器理论细分为:早期选择模型、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和晚期选择模型。

①早期选择模型

Broadbent(1954)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实验,并以此来验证自己的理论。他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则呈现另3个数字,例如:

右耳:4,9,3

左耳:6,2,7

向被试两耳同时呈现刺激的速度为每秒2个数字。然后,要求被试再现。结果发现,被试可用两种方式再现:

a.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的信息,如493,627;

b.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如4,6;9,2;3,7。

Broadbent原估计能达到95%的准确再现率,但实际上。以第一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65%,以第二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20%。Broadbent解释道,每只耳朵相当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所以,在运用以耳朵为单位的再现方式时,被试可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项目。并只需要从右耳转到左耳或者从左耳转到右耳,即只需转换一次,因而再现的效果好。而运用双耳刺激成对再现的方式,则在双耳之间至少需作3次转换。被试因不能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项目而导致一些信息迅速丧失,因此其再现效果差。

Cherry(1953)使用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程序进行了实验,其实验结果也支持这种过滤器模型。所谓追随耳程序是指,在实验中,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刺激,但要求被试只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所听到的项目。利用复述这一方法,使被试尽可能地只注意这一只耳朵所听到的信息,这只耳朵被称为追随耳;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这只耳朵被称为非追随耳。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能很好地再现追随耳的信息,而对非追随耳的刺激,除了一些物理特征变化(如语音由男声变为女声)能觉察之外,其他的任何东西都不能报告。甚至当非追随耳的刺激由法文改为德文、英文或拉丁文这类变化都觉察不到。

②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

Treisman(1960)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程序的实验。她在实验中使用字词材料,如: 左耳(追随耳):Thereisahouseunderstandtheword.

右耳(非追随耳):Knowledgeof。nahill.

结果,被试部报告为:Thereisahouse。nahill,并声称这是从一只耳朵听到的。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当有意义的材料,分开呈现在追随耳和非追随耳时,被试会不顾主试的事先规定(即复述追随耳所听到的项目),而去追随意义。这种现象只有在过滤器允许两只耳朵的信息都能通过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这对Broadbent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提出了疑同。

根据非追随耳的信息也可得到高级分析的实验结果,Treismail(1960,1964)对上述的过滤器模型加以改进,提出了衰减模型。该理论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不过,这种过滤器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其中一些信息仍可得到高级加工。

③反应选择模型

依据非追随耳的信息也可以得到高级分析的实验结果,Deutsch提出了反应选择模型

(ResponseSelectionModel),该模型的一个基本假定是。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而注意选择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

例如,Hardwick(1969)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在实验中。向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些刺激。其中包括一些靶子词。这些靶子词呈观在右耳或左耳的数量相同,但呈现的顺序是随机的。要求被试不管右耳还是左耳听到靶子词,都要作出分别的反应。实验结果是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达到59%-68%。双耳的反应率很接近。Shiffrin等(1974)设计的与之相类似的实验要求被试在白噪音的背景上,识别一个特定的辅音(相当于靶子词),其结果也支持反应选择模型。上述一些实验的结果都表明,无论是单耳还是双耳听,都能识别输入的信息,如果所设计的条件相同,双耳能有相同的识别率。

2.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其实验

(1)注意资源有限理论

注意源限制理论是由卡内曼(1973)最初提出的。该理论把注意看做心理资源,认为人的心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受到了从事操作的有限心理资源的限制。注意的功能就是资源分配(因此该理论也称为资源分配理论)。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资源,那么注意可以同时指向另外的任务。

后来,诺曼和博布罗又通过对资源限制的区分进一步精确化了心理资源的概念。他们提出了“材料限制”和“资源限制”的划分。所谓材料限制是指其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2)实验

约翰逊和海因茨在双耳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中证明了资源限制理论。实验中,他们要求被试追随靶子词(不固定在某一只耳朵中出现)。自变量为靶子词与非靶子词之间的感觉可辨度(高/低)和语义可辨度(高/低)。因变量为被试对非靶子词的回忆情况。结果发现,不管语义可辨度的高低,非靶子词回忆的数量,在低感觉可辨度下的多于高感觉可辨度下的。其原因在于,低感觉可辨度下,非靶子词应用了较多的资源,进行了较深的加工。

资源分配理论为注意的研究提供了方便的术语。这一理论还可以解释某些特定的不需要

有限注意资源的任务。但有限资源的性质通常是不明确的,这一理论仅仅说明了不同任务组之间共享一个共有的资源到何种程度,而没有探明资源的机制。资源分配理论是不能被证伪的,而可证伪性却一向被科学实验研究者奉为科学理论的必备性质之一。

3.双加工理论及其实验

(1)双加工理论

在能量有限理论的前提下,Schneider和Shiffrin(1977)提出了两种加工过程理论——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他们认为,控制性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由于这种加工受人的意识控制,所以称为控制性加工。又称注意性加工。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是不需应用注意,无一定的容量限制。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并且一旦形成就难于改变。

(2)两种加工过程理论的实验依据

①记忆扫描实验。

实验过程:在实验中,先让被试识记1—4个项目,然后再视觉呈现再认项目1—4个。要求被试判定在再认项目中是否有以前识记过的项目,“有”按yes键;“无”按n。键。在实验中,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设置两种条件:

不同范畴条件,其中识记项目均为字母,而再认项目中只含一个字母,其余的为数字或再认项目均为数字(也可字母和数字倒过来设置)。在这一条件中,被试只需从数字(或字母)中发现是否有字母(或数字),就可作出是与否的反应。

相同范畴条件,其中识记项目均为字母(或均为数字),再认项目中也全部为字母(或全为数字),在再认项目中可包含也可不包含曾识记过的项目。在此条件中被试要从字母(或数字)中,发现是否有识记过的字母(或数字)并作出恰当的反应。

Schneider和Shiffrin认为,由于采用加工方式不同,所以表现出判定速度的不同。被试在不同范畴条件下所进行的自动加工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分辨字母和数字的结果。

②Schneider和Shiffrin还进行了另一个类似的实验。

实验过程:在实验中,将英文字母表中的B与l之间的辅音字母作为识记项目,而将Q至z之间的辅音字母作为再认项目。

结果说明:练习对自动加工的重要性;已形成的自动加工是难于改变的。

4.注意的促进和抑制及其正负启动实验

(1)注意的促进和抑制

注意的选择性通常被概念化为一个促进的过程。即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对于专注信息的加工被选择性地加强了。在20世纪70—80年代,注意的选择性被重新概念化为一种可分配的加工能量,按需要灵活地分配到不同的过程中去。

瓶颈和能量分配理论形成了选择性注意的一些共同的假定:

①在不注意的条件下能在某种程度上加工一些信息,这种加工被称为前注意加工。

②注意机制作用于专注的信息。

⑧对进一步的认知加工而言,注意是必需的,没有它,进一步加工则不能进行。因而注意被假定为引起进一步的认知加工。

对于上述3点,在20世纪70~80年代关于启动的实验研究中获得了有力的支持。

(2)启动实验方法

在认知心理学中,启动效应(primingeffect)是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促进作用。

正启动效应是指相对于起抑制作用而言,起促进作用的启动效应。负启动效应是指起抑制作用的启动效应。

①正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

一般而言,启动实验是由启动显示与探测显示组成;启动显示在先,探测显示在后。每种显示都包含目标(T)和分心物(D)。在实验中,,要求被试只对两个显示中的目标(ro,y,)反应,而不理会分心物(0。,D,)。若启动显示中的目标(ro)和探测显示中的目标(r1)相同,称为目标重复启动(TT),它往往会产生正启动效应。亦即被试对T1的反应时间比控制条件下的要短。

例如,Meyer等(1971)在词汇判定实验中,向被试呈现—串字母,要求被试判定字母串是否是英语单词。字母串是成对地呈现的。?被试对第一个字母串作反应后,立即呈现第二个字母串。所采用的字母串是各式各样的,其中有英语单词,也有无意义字母的组合;成对呈现的两个单词之间的意义联系也不同,其中有语义联系的如“nurse—doctor…,也有无语义联系的如“bread—doctor”。结果发现,在“护士一医生”这一字母串判定“医生”是单词的反应时间要比在“面包一医生”这一对字母串中判定“医生”为单词的反应时更短。

金志成等人(1992)曾设计一个跨感觉道的启动实验。在实验中,以视觉呈现汉字为启动显示。以双耳同时分听不同汉字为探测显示。在双耳同时听到的汉字中,其中有一个汉字与视觉呈现的汉字有关系如同义词、反义词和同类词,另一汉字则与视觉呈现的汉字无关。要求被试报告出双耳所听到的汉字。实验结果不仅说明目标的激活在跨感觉道之间扩散传播,而且还说明启动效应是选择性注意的机制之一。

②负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

负启动效应最早是由Dalrymple-Alfold和Budayr(1966)在stroop色词研究中提出的。但负启动作为分心物抑制的研究方法却是由Tipper的研究而开始的。

Tipper认为,如果在专注刺激的选择期间,一个被忽略信息的内部表征是与抑制相联系的,那么对要求相同内部表征的一个随后的刺激加工就会像先前被忽略的信息一样被削弱。Tipper的这一论述就是负启动实验的方法学思想。这一方法就是,当在启动显示中作为不理会的分心物(0。),其内部表征与抑制相联系,而在随后的探测显示中此分心物作为目标时,被试对此目标的反应时比在控制条件下的要延长。如果在目标选择期间同时对分心物抑制,则说明选择性注意具有双重机制,即目标激活和分心物抑制。

Tipper等(1985)曾设计了一系列负启动实验。在一个实验中。向被试呈现用红、绿墨水书写的两个部分重叠的英文字母,红字母为目标字母。即要求被试又快又准地读出的字母;绿字母为分心字母。要求被试不理会它。并且设置3种条件:

一是控制条件,即每次试验中目标字母和分心字母都是不同的;

二是分心字母启动条件,即在启动显示中的分心字母将作为探测显示中的目标字母;

三是重复分心字母条件,即分心字母在各试验中保持不变。

(六)情绪实验

1.情绪的生理指标测量

生理变化就成为情绪研究可以利用的客观指标。情绪的生理指标很多,比如皮肤电、循环系统、语图分析、脑电波、生化指标等,几种常见的情绪生理指标如下:

(1)脑电波:脑电波又称脑电图,有多种类型,如。波、声波和6波等,它同情绪状态有极为密切的联系。

(2)生化指标:当人处于不同情绪状态下时,其生化系统、中枢神经介质的变化也各不相同,因此神经化学物质的分泌量或排出量的变化可作为情绪研究的客观指标,即生化指标。实验心理学家直接利用生化指标的并不多,这是因为测定这一指标通常需要采集血液或代谢产物的样本,而这又往往会严重干扰实验进程。

(3)此外,多数研究表明,在情绪紧张状态下,体内神经化学物质的分泌量或排出量的变化可作为情绪研究的客观指标。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排出量的增加,可以作为情绪紧张的客观指标。

综上所述,情绪状态的变化直接伴随着某些生理状态的变化,因而这些生理指标似乎能够反映所处的情绪状态。但情绪和某一生理指标间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进行情绪测量时,研究者不能仅仅依靠生理指标,更不能仅仅依靠单独的生理指标,而对情绪状态作出判定。

2.面部表情的测量

表情是情绪的行为指标,比如,人在委屈时会哭泣,哭泣就是委屈情绪的体现。和主观体验相比,行为指标显得更为科学,可以作为情绪的行为指标,但是其中最有特色的还是面部表情。

(1)早期测量工具

早期的研究者曾试图用量表和模式图来描述人类的复杂情绪,由此产生了一些测量表情的早期工具。

①圆形量表

伍德沃思的助手施洛斯贝格(1952)设计制作了面部表情的圆形量表(CircularSeMe)。它有两个轴,主轴是愉快一不愉快,从梯级9(喜爱、幸福、快乐)到梯级1(愤怒、决心),它通常被认为是情绪的基本因素。另一个轴称为注意一厌弃。要求被试用一个九点量表来评定某张照片,量表纵轴上的九个点代表愉快一不愉快的九个梯级;然后用一类似量表再在注意一厌弃轴上进行评定。这样,每张照片就可以用在愉快一不愉快及注意一厌弃这两个维度上的评定值来共同描述。

②三维模式图

面部表情的三维模式图(three—dimensionalpattern)是在圆形量表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睡眠一紧张维度,紧张是紧张性水平和兴奋的标志,另一端睡眠也是极端情绪所引起的表情。

表情的早期测量可以概括为:让未经训练的被试对情绪的面部表情进行整体评价,然后根据他们的评价数据编制量表。这种方法本质仍然是依靠主观评价制订量表,因此仍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

(2)现代测量技术

现代表情测量的研究者们提出,表情测量的对象应指向面孔各部位的肌肉运动,出现了大量关于面部表情和面部动作编码系统的研究。

①伊扎德等人(1979,1980)提出了两个互为补充的测量系统,即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和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是为保证客观性和精确性的微观分析系统,它以面部肌肉运动为单位,是用以测量区域性的面部肌肉运动的精确图式。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是保证有效性的客观分析系统,它提供的是关于面部表情模式的总概貌。

②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将人的面部划分为:额眉鼻根区、眼鼻颊区和口一唇一下巴区三部分,并包括29个相对独立的外貌变化的运动单元,这些单位分别被编为号码。通过对三个部分外貌变化的评分及综合,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可以辨别出兴趣、愉快、惊奇、悲伤、愤怒、厌恶、轻蔑、惧怕和生理不适引起的痛苦等多种基本情绪。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的具体使用分为两步。第一步,评分者三次观

看面部表情的录像,每次辨认面部一个部位的肌肉运动,并记下相应区域的面容变化及出现时间。这些表情测量系统都已证明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3.情绪的主观体验测量

情绪测量的第一个指标就是主观体验。主观体验法一般要求被试报告其直接感受到的经验,其测量方法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的情绪体验。

(1)形容词核对表

白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建立了一种简便、通用的测量技术,称之为形容词核对表(。山ective,h,。klist,简称ACL)。形容词核对表是先选用一系列描述情绪的形容词,如“镇静的”、‘‘》申经质的”、“害怕的”、((J忧郁的”等,然后把这些形容词列为核对表。被试通过内省,从核对表中选出符合自身当时情绪状态的词汇用来确认自身的情绪体验。

①心境形容词核对表

心境形容词核对表正是用于测查心境或情绪性障碍。它既可为医生、教师所使用,也可由被试个人用来作自我评定。

②情绪一心境测查量表

情绪一心境测查量表(Emotion—Mood Measurement

Scale)是普卢特希克(P1utchik,1969)以他的情绪维量理论为基础,用形容词核对表测量方法编制而成的。情绪一心境测查量表有九项内容。其中前八项相当于在他的情绪三维模式中列入的八种基本情绪。把这八种基本情绪扩充为相似类别的情绪群,并用相当的形容词术语标出。另外,在这个量表中加入了标示激活量,作为第九项。情绪一心境测查量表有临床应用的价值,它曾用于临床。

(2)维量等级量表和分化情绪量表

伊扎德在情绪体验主观评定方法的制订中,运用连续变化的维量的概念,编制了两个匹配使用的量表:一个是测量各情绪维量的维量等级量表(DRS),另一个是测量各情绪成分的分化情绪量表(DES)。

①维量等级量表:维量等级量表是一个四维量表。伊扎德对维量等级量表的四个维度作如下解释:

a.愉快维。这是评估主观体验最突出的享乐色彩的维量。

b.紧张维。这是表示情绪的神经生理激活水平方面的,它包括肌肉紧张和动作抑制等诸成分水平。

c.冲动维。此维量涉及的是当突然情境出现时个体缺少准备的程度。

d.确信维。此维量表达个体理解、接受感情的程度:在认知水平上,个体能报告的对情绪的理解程度;在行动水平上,能报告出自身动作是否适宜情境的程度。

维量等级量表假定量表应包括情绪体验、认知和行为三方面。因此,维量等级量表实际上包括着三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都由四个维量组成。对每个维量均作五级记分。在使用维量等级量表时,每种情绪都可得到其维量的等级分析。也就是说,对12个维量分别在五个等级上作出评价。

②分化情绪量表:分化情绪量表用于测量特定情绪情境下个体情绪中的分化成分。

分化情绪量表包括十种基本情绪,每种情绪都有三个描述它的形容词,共30个形容词。

分化情绪量表被发展为用来测量两种情绪指标:一种为测量情绪强度,作五级记分,称为DESI;第二种为测量情绪出现的频率。因此它可用来测量心境或情绪特质,也作五级记分,称DESⅡ。

在使用分化情绪量表之前,首先要求被试描述(想象或回忆)某一情绪发生的具体情境,并填写维量等级量表。按维量等级量表填写某种具体情绪的四种维量强度,得出五级强度分数。然后,按照分化情绪量表填写具体情绪的形容词核对表,得出各种情绪成分的五级强度记分或频率记分。两个量表同时使用。

以上是情绪主观体验评定量表的典型代表,这些量表已在教育、临床诊断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观体验指标用起来十分简便,无须专门的分析技术和复杂的仪器设备。然而主观评定难以避免诸如文饰效应的影响,在客观性上也显不足。

2006-11-12 9:47:01

0

明皇恋

等级:【县令】

文章:85

积分:912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11月12日

第 4 楼

(七)注意实验

1.过滤器模型及其双耳分听实验

(1)过滤器模型(filtermodel)是英国心理学家Broadbent(1958)在双耳同时分昕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较早的注意模型。模型将注意理解为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一个瓶颈或阀门,来自外界的大量信息中只有少量能通过这个瓶颈,注意就像过滤器一样只允许—部分信息通过瓶颈。

Broadbent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而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则是有限的,于是就出现了瓶颈。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某种过滤器来对之加以调节,选择其中较少的信息,使其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这类信息将受到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存贮。而其他信息则不让通过。这种过滤器体现着注意的选择功能。因此这种理论被称为“注意的过滤器模型”。因为这种过滤器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因而,Wolford(1959)称之为“单通道模型”。

(2)双耳分听实验

为了具体说明过滤器模型,研究者发明了双耳分听技术,这一技术的本质是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听见不同的信息。通过双耳分听技术基础上的一系列实验研究,试图对注意过滤器理论的关键问题作出回答,即:注意过滤器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位置究竟是在感觉阶段、分析阶段还是反应阶段?不同的双耳分听技术实验对这个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从而又将过滤器理论细分为:早期选择模型、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和晚期选择模型。

①早期选择模型

Broadbent(1954)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实验,并以此来验证自己的理论。他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则呈现另3个数字,例如:

右耳:4,9,3

左耳:6,2,7

向被试两耳同时呈现刺激的速度为每秒2个数字。然后,要求被试再现。结果发现,被试可用两种方式再现:

a.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的信息,如493,627;

b.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如4,6;9,2;3,7。

Broadbent原估计能达到95%的准确再现率,但实际上。以第一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65%,以第二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20%。Broadbent解释道,每只耳朵相当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所以,在运用以耳朵为单位的再现方式时,被试可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项目。并只需要从右耳转到左耳或者从左耳转到右耳,即只需转换一次,因而再现的效果好。而运用双耳刺激成对再现的方式,则在双耳之间至少需作3次转换。被试因不能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项目而导致一些信息迅速丧失,因此其再现效果差。

Cherry(1953)使用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程序进行了实验,其实验结果也支持这种过滤器模型。所谓追随耳程序是指,在实验中,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刺激,但要求被试只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所听到的项目。利用复述这一方法,使被试尽可能地只注意这一只耳朵所听到的信息,这只耳朵被称为追随耳;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这只耳朵被称为非追随耳。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能很好地再现追随耳的信息,而对非追随耳的刺激,除了一些物理特征变化(如语音由男声变为女声)能觉察之外,其他的任何东西都不能报告。甚至当非追随耳的刺激由法文改为德文、英文或拉丁文这类变化都觉察不到。

②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

Treisman(1960)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程序的实验。她在实验中使用字词材料,如: 左耳(追随耳):Thereisahouseunderstandtheword.

右耳(非追随耳):Knowledgeof。nahill.

结果,被试部报告为:Thereisahouse。nahill,并声称这是从一只耳朵听到的。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当有意义的材料,分开呈现在追随耳和非追随耳时,被试会不顾主试的事先规定(即复述追随耳所听到的项目),而去追随意义。这种现象只有在过滤器允许两只耳朵的信息都能通过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这对Broadbent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提出了疑同。

根据非追随耳的信息也可得到高级分析的实验结果,Treismail(1960,1964)对上述的过滤器模型加以改进,提出了衰减模型。该理论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不过,这种过滤器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其中一些信息仍可得到高级加工。

③反应选择模型

依据非追随耳的信息也可以得到高级分析的实验结果,Deutsch提出了反应选择模型

(ResponseSelectionModel),该模型的一个基本假定是。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而注意选择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

例如,Hardwick(1969)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在实验中。向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些刺激。其中包括一些靶子词。这些靶子词呈观在右耳或左耳的数量相同,但呈现的顺序是随机的。要求被试不管右耳还是左耳听到靶子词,都要作出分别的反应。实验结果是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达到59%-68%。双耳的反应率很接近。Shiffrin等(1974)设计的与之相类似的实验要求被试在白噪音的背景上,识别一个特定的辅音(相当于靶子词),其结果也支持反应选择模型。上述一些实验的结果都表明,无论是单耳还是双耳听,都能识别输入的信息,如果所设计的条件相同,双耳能有相同的识别率。

2.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其实验

(1)注意资源有限理论

注意源限制理论是由卡内曼(1973)最初提出的。该理论把注意看做心理资源,认为人的心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受到了从事操作的有限心理资源的限制。注意的功能就是资源分配(因此该理论也称为资源分配理论)。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资源,那么注意可以同时指向另外的任务。

后来,诺曼和博布罗又通过对资源限制的区分进一步精确化了心理资源的概念。他们提出了“材料限制”和“资源限制”的划分。所谓材料限制是指其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2)实验

约翰逊和海因茨在双耳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中证明了资源限制理论。实验中,他们要求被试追随靶子词(不固定在某一只耳朵中出现)。自变量为靶子词与非靶子词之间的感觉可辨度(高/低)和语义可辨度(高/低)。因变量为被试对非靶子词的回忆情况。结果发现,不管语义可辨度的高低,非靶子词回忆的数量,在低感觉可辨度下的多于高感觉可辨度下的。其原因在于,低感觉可辨度下,非靶子词应用了较多的资源,进行了较深的加工。

资源分配理论为注意的研究提供了方便的术语。这一理论还可以解释某些特定的不需要

有限注意资源的任务。但有限资源的性质通常是不明确的,这一理论仅仅说明了不同任务组之间共享一个共有的资源到何种程度,而没有探明资源的机制。资源分配理论是不能被证伪的,而可证伪性却一向被科学实验研究者奉为科学理论的必备性质之一。

3.双加工理论及其实验

(1)双加工理论

在能量有限理论的前提下,Schneider和Shiffrin(1977)提出了两种加工过程理论——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他们认为,控制性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由于这种加工受人的意识控制,所以称为控制性加工。又称注意性加工。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是不需应用注意,无一定的容量限制。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并且一旦形成就难于改变。

(2)两种加工过程理论的实验依据

①记忆扫描实验。

实验过程:在实验中,先让被试识记1—4个项目,然后再视觉呈现再认项目1—4个。要求被试判定在再认项目中是否有以前识记过的项目,“有”按yes键;“无”按n。键。在实验中,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设置两种条件:

不同范畴条件,其中识记项目均为字母,而再认项目中只含一个字母,其余的为数字或再认项目均为数字(也可字母和数字倒过来设置)。在这一条件中,被试只需从数字(或字母)中发现是否有字母(或数字),就可作出是与否的反应。

相同范畴条件,其中识记项目均为字母(或均为数字),再认项目中也全部为字母(或全为数字),在再认项目中可包含也可不包含曾识记过的项目。在此条件中被试要从字母(或数字)中,发现是否有识记过的字母(或数字)并作出恰当的反应。

Schneider和Shiffrin认为,由于采用加工方式不同,所以表现出判定速度的不同。被试在不同范畴条件下所进行的自动加工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分辨字母和数字的结果。

②Schneider和Shiffrin还进行了另一个类似的实验。

实验过程:在实验中,将英文字母表中的B与l之间的辅音字母作为识记项目,而将Q至z之间的辅音字母作为再认项目。

结果说明:练习对自动加工的重要性;已形成的自动加工是难于改变的。

4.注意的促进和抑制及其正负启动实验

(1)注意的促进和抑制

注意的选择性通常被概念化为一个促进的过程。即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对于专注信息的加工被选择性地加强了。在20世纪70—80年代,注意的选择性被重新概念化为一种可分配的加工能量,按需要灵活地分配到不同的过程中去。

瓶颈和能量分配理论形成了选择性注意的一些共同的假定:

①在不注意的条件下能在某种程度上加工一些信息,这种加工被称为前注意加工。

②注意机制作用于专注的信息。

⑧对进一步的认知加工而言,注意是必需的,没有它,进一步加工则不能进行。因而注意被假定为引起进一步的认知加工。

对于上述3点,在20世纪70~80年代关于启动的实验研究中获得了有力的支持。

(2)启动实验方法

在认知心理学中,启动效应(primingeffect)是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促进作用。

正启动效应是指相对于起抑制作用而言,起促进作用的启动效应。负启动效应是指起抑制作用的启动效应。

①正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

一般而言,启动实验是由启动显示与探测显示组成;启动显示在先,探测显示在后。每种显示都包含目标(T)和分心物(D)。在实验中,,要求被试只对两个显示中的目标(ro,y,)反应,而不理会分心物(0。,D,)。若启动显示中的目标(ro)和探测显示中的目标(r1)相同,称为目标重复启动(TT),它往往会产生正启动效应。亦即被试对T1的反应时间比控制条件下的要短。

例如,Meyer等(1971)在词汇判定实验中,向被试呈现—串字母,要求被试判定字母串是否是英语单词。字母串是成对地呈现的。?被试对第一个字母串作反应后,立即呈现第二个字母串。所采用的字母串是各式各样的,其中有英语单词,也有无意义字母的组合;成对呈现的两个单词之间的意义联系也不同,其中有语义联系的如“nurse—doctor…,也有无语义联系的如“bread—doctor”。结果发现,在“护士一医生”这一字母串判定“医生”是单词的反应时间要比在“面包一医生”这一对字母串中判定“医生”为单词的反应时更短。

金志成等人(1992)曾设计一个跨感觉道的启动实验。在实验中,以视觉呈现汉字为启动显示。以双耳同时分听不同汉字为探测显示。在双耳同时听到的汉字中,其中有一个汉字与视觉呈现的汉字有关系如同义词、反义词和同类词,另一汉字则与视觉呈现的汉字无关。要求被试报告出双耳所听到的汉字。实验结果不仅说明目标的激活在跨感觉道之间扩散传播,而且还说明启动效应是选择性注意的机制之一。

②负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

负启动效应最早是由Dalrymple-Alfold和Budayr(1966)在stroop色词研究中提出的。但负启动作为分心物抑制的研究方法却是由Tipper的研究而开始的。

Tipper认为,如果在专注刺激的选择期间,一个被忽略信息的内部表征是与抑制相联系的,那么对要求相同内部表征的一个随后的刺激加工就会像先前被忽略的信息一样被削弱。Tipper的这一论述就是负启动实验的方法学思想。这一方法就是,当在启动显示中作为不理会的分心物(0。),其内部表征与抑制相联系,而在随后的探测显示中此分心物作为目标时,被试对此目标的反应时比在控制条件下的要延长。如果在目标选择期间同时对分心物抑制,则说明选择性注意具有双重机制,即目标激活和分心物抑制。

Tipper等(1985)曾设计了一系列负启动实验。在一个实验中。向被试呈现用红、绿墨水书写的两个部分重叠的英文字母,红字母为目标字母。即要求被试又快又准地读出的字母;绿字母为分心字母。要求被试不理会它。并且设置3种条件:

一是控制条件,即每次试验中目标字母和分心字母都是不同的;

二是分心字母启动条件,即在启动显示中的分心字母将作为探测显示中的目标字母;

三是重复分心字母条件,即分心字母在各试验中保持不变。


相关文章

  • 历史研究性课题集锦
  • 历史研究性课题集锦 [ 2006-3-1 9:29:00 | By: fttp0000 ] 一.引言 长江河畔,波涛汹涌.名山脚下,校园如画.研究性学习,如火如荼.历史老人踏着沉重却是矫健的步伐向你走来,为你采撷美丽可人的小花朵.愿这朵小花 ...查看


  • 外出参观考察报告
  • 到山东潍坊高新区.临朐参观学习的考察报告 安平县程油子乡第一小学:武 印 4月10日--12日,我随安平教育局教育考察团到山东潍坊高新区.临朐参观学习.共参观中小学校5所,幼儿园3所,参加座谈会4次.这些学校高起点的校舍建筑,先进的管理理念 ...查看


  • 学习和记忆的认知心理学研究
  • 自然杂志26卷4期科学论坛 学习和记忆的认知心理学研究* 王晓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院) *安徽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8JL092) 关键词记忆老年性痴呆心理学 认知神经科学的核心是多重记忆系统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应用.研究采用 ...查看


  • 学 术 期 刊 认 定
  • 学 术 期 刊 认 定 我校学术期刊认定目录实施于1999年.当时,学校科研处分别参考了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学术论文的认定办法,同时借鉴了中国科技信息所编制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北京 ...查看


  • 魏书生名言集锦
  • 魏书生名言集锦 教育事业 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于是教师收获的是双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劳动倍数的 ...查看


  • 考研论坛收藏帖
  • 百度搜索 注册后搜索标题,这些是我以前看过感觉不错或者有用的帖子,大家选择性地看下 全部收藏  删除 2012北师大初试387新鲜的考研经验(初试方法篇)*以梦想之名,加油! 2013-1-11 12:53  删除 12:40 [转]2 ...查看


  • 河文化搭台,课题引领,打造中职特色德育-北教师教育网
  • 秦皇岛市职业技术学校,是市直属的一所普通中专学校,是秦皇岛市花园式学校和绿化美化先进单位.市职教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市职教教育教学改革先进单位.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德育工作示范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改革>实验 ...查看


  • 学校新春对联集锦
  • [导语]以下是本站为您整理的学校新春对联集锦,供大家学习参考. 上联:春蚕织出满国锦绣 下联:烛炬照红一代心灵 横批:师魂动天 上联:乐做人梯通大厦 下联:甘当绿叶托红花 横批:无私奉献 上联:新诗万首园丁颂 下联:明月一轮灯火勤 横批:苦 ...查看


  • 护理案例论坛对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作用
  • 中华护理杂志2008年1月第43卷第1期 ・19・ 护理案例论坛对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作用 柳丰萍 [摘要]目的 王红红邹叶青朱小英杨云山罗发香高华兵 154名护理大 探讨以网络护理案例论坛为主体的综合培训措施在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