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习题库 10.预防医学经历了( ) 25.周期性的正确解释是( ) 37.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效预防医学——第一篇 绪论、环境与健康 A.个体医学—群体—预防医学的阶段 A.疾病依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 应超过单个元素引起的效应之和称为多
一、填空题 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 B.疾病突然升高的现象 种环境因素的( )作用。
1.疾病分布是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 C.疾病发病率超过一般水平 A.单独作用
指 、 、 。 D.群体—大卫生—社会医学阶段 D.病发病率保持在一般水平 B.相加作用
2E.个体—群体—社会医学阶段 E.以上都不是 C.协同作用
为 、 、 11.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26.使用一种新疗法可减少某病的死亡人D.拮抗作用
、。 A.发病率指某特定时期内人口中新旧病数,但不能治愈该病,则( ) E.应答作用
3例所占比例 A.该病的发病率减少 38.当前我国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过 、 、 三种B.患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发生B.该病的发病率增加 ()
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C.该病的患病率减少 A.工业生产过程排出的有害物质
4.临床预防的“三早”预防C.发病率的分母中不包括不会发病的人 D.该病的患病率增加 B.汽车废气
为: 、 、 D.患病率和现患率不是同一个指标 E.只减少发病率不减少患病率 C.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
5E.发病率和现患率是同一个指标 27.罹患率是指( ) D.燃料燃烧
是 、人群分布特点12.以下哪一项重点在第一级预防,还应A.1年内某病新发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E.地面扬尘
为。 兼顾第二和第三级预防() 数之比 39.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6A.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B.观察期间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 )
括 、 、 、 B.心脑血管疾病 比 含有大量重金属废水污染所致 C.肺癌 C.观察期间新发病例数与同期年初人口B.含有大量有机物废水污染所致
D.食物中毒 数之比 C.含有大量磷、氮废水污染所致 括 、 和 。 E.流感 D.观察期间某病新发病例数与同期暴露D.含有大量硫、磷废水污染所致
813.罹患率适用于( ) 人口数之比 E.含有大量氯化物、硫酸盐废水污染所素 、 、 。 A.慢性病 E.观察期间新旧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致
9B.疾病的长期流行 数之比 40.在环境有害物质的危险度评价中危害级 第二级________第三C.较小范围或短期流行 28.流脑一般发病率为10/lO万~20/鉴定的目的是确定有害化学物( ) 级。 D.某病的隐性感染 10万,1966年全国红卫兵大串联,使该A.对机体产生危害的程度
10E.以上都不对 年流脑发病率高达200/10万~400/lOB.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
过 、 、 14.关于患病率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万,这种状况是( ) C.对机体产生的危害在人群中发生的频
11的( ) A.散发 率
是 、 、 A.患病率的增加不一定表示发病率的增B.流行 D.是否对机体产生危害
12加 C.大流行 E.在人群中的内暴露剂量
点 、 、 。 B.患病率的调查对于病程短的疾病没有D.暴发 41.某生产氯气的工厂,由于管道的溢漏,
13多大用途 E.长期变异 致使当地主导风向下风侧居民出现头痛、件 、 。 C.患病率的用途没有发病率大 29.某地进行糖尿病普查,可得出( 头昏、恶心、呕吐等现象,此种情况应判
14D.患病率的单位是人年 A.糖尿病发病率 断为( )
毒食品为 。 E.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得出的频率 B.糖尿病罹患率 A.排放事故
15______ 和15.使用一种新疗法可使某病的康复人数C.糖尿病患病率 B.中毒危害
______ 。 增加,则会发生( ) D.糖尿病续发率 C.大气污染事件
二、选择题 A.该病的发病率减少 E.糖尿病死亡率 D.急性中毒
1.预防医学的对象( ) B.该病的发病率增加 30.1983年某市乙脑发病率为1/万,该E.亚慢性中毒
A.个体 C.该病的患病率减少 市历年来乙脑发病率一般波动在0.8/42.体内缺氟时可导致龋齿,但过量时却
B.病人 D.该病的患病率增加 万~1.1/万。判断该市1983年乙脑的流会引起氟中毒。这种现象表明人体与氟()
C.健康人 E.只减少发病率不减少患病率 行强度属于( ) A.不存在剂量一效应关系
D.确定的群体 16.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A.散发 B.存在着剂量一效应关系
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 是( ) B.流行 C.某阶段存在着剂量一效应关系
2.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A.职业病 C.大流行 D.存在着相关度不强的剂量一效应关系 医学的特点( B.心血管疾病 D.暴发 E.存在着时间一效应关系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E.长期变异 43.铅对血液系统的主要损害是( )
B.预防医学更具有积极的人群健康效益 D.脑卒中 31.某单位会餐的100人中,有30人因A.点彩红细胞增多
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 E.糖尿病 食某被污染的食物,于会餐后的两天内发B.网织红细胞增多
D.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 17.某病的发病率是指( ) 生腹泻、腹痛,这30%是( ) C.多嗜性红细胞增
E.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 A.某病在某年内发生的新病例数与同年A.发病率 D.干扰卟啉代谢
3.个体的免疫接种( ) 暴露人口数之比 B.患病率 E.红细胞脆性增加
A.仅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 B.疾病的发生概率 C.罹患率 44.下列哪项不是膳食纤维生理功能
B.仅起到保护家庭的作用 C.某种原因导致某病的发病率 D.感染率 A.刺激消化液分泌
C.仅起到保护群体的作用 D.某种感染引起的病例数 E.相对危险度 B.促进胃肠蠕动
D.既能保护个体也能保护群体 E.每10万人中所有疾病的发生率 32.环境污染对健康的特征不包括( C.调节脂质代谢
E.以上均不是 18.疾病的流行是指( ) A.影响范围大和人群面广 D.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
4.公共卫生体系的支柱是( ) A.发病率较低,但经常在某人群存在 B.低浓度长期作用 E.调节血糖,延缓衰老
A.各级的医院 B.发病率>10‰ C.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多样性综合作用 45.谷类蛋白质的限制氨基酸是( )
B.各级政府的公共卫生机构 C.疾病的发生,明显地超过当地人群的D.环境污染造成人群健康危害有特异性 A.蛋氨酸
C.全科医疗服务机构 一般发病水平 E.对人群健康损害的多因多果关系复杂B.亮氨酸
D.教育、体育促进机构和组织 D.暴发过程的延续 性 C.缬氨酸
E.妇幼保健机构 E.疾病在短时间内发病率陡然上升 33.室内空气中甲醛主要来源于( )D.丝氨酸
5.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20.下列哪项不是疾病时间分布的形式A.室外空气污染 E.赖氨酸
( ) ( ) B.生活炉灶 46.目前公认的必需脂肪酸是( )
A.传染病 A.流行 C.烹调油烟 A.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
B.急性病 B.短期波动 D.家具和室内装饰装修 B.亚油酸
C.常见病 C.周期性 E.人体代谢废物 C.亚油酸和a-亚麻酸
D.慢性病 D.季节性 34.从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角度,高危D.a-亚麻酸
E.血吸虫病 E.长期变异 人群是指( ) E.花生四烯酸
6.预防医学是( ) 21.某地区在1周内进行了高血压病的普A.对环境污染产生不良反应的人群 47.评价蛋白质营养价值高低的主要指标
A.独立于医学以外的学科 查,可计算当地高血压病的( ) B.对环境污染最敏感的人群 是( )
B.医学的基础学科 A.患病率 C.对环境污染引起健康损害最敏感的人A.蛋白质的含量
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B.罹患率 群 B.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D.又综合又独立的学科 C.发病率 D.体弱多病的人群 C.蛋白质的利用
E.预防系列为主的学科 D.病死率 E.对环境污染引起健康损害的人群 D.氨基酸模式
7.第二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E.续发率 35.受环境因素影响后( )的人群称E.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及机体消化( ) 22.表示流行强度的术语,包括( )为敏感人群 吸收利用的程度
A.急性病 A.暴发、散发、流行 A.产生健康效应早 48.奶类含量低的营养素是( )
B.慢性病 B.散发、流行、周期性 B.产生健康效应严重 A.钙
C.传染病 C.流行、大流行、季节性 C.产生健康效应早且严重 B.铁
D.常见病 D.季节性、流行、暴发 D.未见生理功能改变 C.蛋白质
E.地方病 E.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 E.未见生理代偿状态 D.脂肪
8.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23.某地区1980年疫情资料统计,狂犬36.在阳光照射强烈的夏天,某交通繁忙E.乳糖
在( ) 病患者100人全部死亡,该资料可计算 的城市居民尤其是心脏病及肺部疾病的49.储留氮*100是吸收氮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A.粗死亡率 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眼睛红肿、A.蛋白质消化率
B.第二级预防 B.死亡专率 咽喉痛、喘息、咳嗽、呼吸困难、头痛、B.蛋白质净利用率
C.第三级预防 C.调整死亡率 胸闷、心脏功能障碍等症状,你认为出现C.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
D.第二和第三级预防 D.病死率 这些症状可能的原因是( ) D.蛋白质生物学价值
E.第一和第二级预防 E.生存率 A.某种传染病流行 E.以上均不对
9.生态健康模式是( ) 24.一种疾病的病死率为( ) B.光化学烟雾 50.动物性脂类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
A.环境—健康 A.每10万人的粗死亡率 C.煤烟型烟雾事件 的是
B.环境—人群 B.某病的死亡专率 D.CO急性中毒 A.鸡油
C.环境—生物 C.某疾病的死亡结果 E.附近火山喷发烟雾 B.牛油
D.环境—人群—健康 D.该病死亡在各种死亡中的比例 C.猪油
E.环境—生物—健康 E.该病患者因该病死亡的百分比 D.鱼油
E.羊油 现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吞咽困难、声音A.尊严、礼貌 2.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主要从食
51.营养素是指食物中含有的可给人体提嘶哑、颈无力、头下垂,经治疗后逐渐恢B.自主性 物蛋白质的含量、被消化吸收的程度和被供能量、构成机体成分和组织修复、维持复健康,发生中毒的最可能病原是( C.及时 人体利用的程度三方面进行评价。 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不属于营养素A.副溶血性弧菌 D.保密性 (1)蛋白质的含量:使用凯氏定氮法测的是( ) B.李斯特菌 E.交流 定食物中的含氮量,再乘以换算系数
A.有机盐 C.沙门菌 79.下面哪个不是我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6.25,即可得到食物蛋白质的含量。
B.蛋白质 D.肉毒毒素 制度的特点( ) (2)蛋白质消化率:是指蛋白质可被消
C.无机盐 E.葡萄球菌肠毒素 A.广泛覆盖 化酶分解的程度。蛋白质消化率可分为真
D.脂肪 67.耐盐最强的食物中毒病原是( )B.合理分担 消化率和表观消化率。
E.碳水化合物 A.副溶血性弧菌 C.按需提供 (3)蛋白质利用率:是指食物中蛋白质
52.哪项不是维生素特点 B.沙门菌 D.统账结合 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的程度。①生物
A.天然食物的组成成分 C.大肠杆菌 E.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 价。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
B.维持人体健康 D.葡萄球菌 80.卫生系统反应性在以卫生服务对象为利用程度的指标,生物价越高,表明其被
C.每日需要较多 E.肉毒梭菌 中心方面不包括的领域( 机体利用的程度越高;②蛋白质净利用
D.生长发育所必需 68.某年7月,某小学20多名学生食用A.替病人着想、及时 率。是反映食物中蛋白质被利用程度的指E.必须每日膳食供给 了由奶、蛋、糖制作的冰淇淋12B.保密性 标,即机体利用的蛋白质占食物中蛋白质
53.哪项不是维生素A的生理功能 出现腹痛、腹泻、黄绿水样便,少数病人C.基础设施质量 的百分比,它包含了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和
A.维持上皮细胞结构完整 有脓血便,体温高达39~C,重症者出现谵D.选择卫生机构和人员 利用两个方面,因此更为全面。是将食物
C.参与胶原蛋白合成 妄、昏迷等,引起该次食物中毒的最可能E.社会支持网络 蛋白质的消化率和生物价结合起来以评
B.增强抗感染能力 病原是( ) 81.由国家通过法制强制实施的医疗保障定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一个指标。
D.促进生长发育 A.致病性大肠杆菌 制度是( ) (2)重叠性:根据健康疾病连续带模型E.抗癌作用 B.沙门菌 A.自愿医疗保险 我们知道,疾病或健康状态的评价指标,
54.粮食碾磨过细丢失最多的维生素是 C.葡萄球菌 B.商业医疗保险 一般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区分界限(或标
A.维生素C D.肉毒梭菌 C.社会医疗保险 准)。每个指标都涉及正常和异常两个方
B.维生素A E.副溶血性弧菌 D.国家医疗保险 面,他们是判定疾病和健康的基础,但在
C.维生素B1 69.下列哪项不是食物中毒特点 E.集体医疗保险 许多情况下,正常值和异常值的实际范围
D.维生素B2 A.有共同饮食史 82.我国目前所推行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有交叉重叠的。
E.维生素PP B.停止食用“有毒食物”后发病有一滞是( ) (3)可变性:随着时间的变化和人们认
55.蔬菜中含量最丰富的维生素是 后期 A.基本医疗保险 识的提高,健康和疾病的测量评价指标是
A.维生素E C.临床症状相似 B.大病医疗保险 可以改变的。
B.维生素A D.人与人无直接传染 C.新型合作医疗 3.(—)机体对环境有害物质的易感性
C.维生素B1 E.潜伏期短、常引起爆发 D.国家购买保险 影响因素:有害物质的理化特性
D.维生素D 70.某婴儿,11个月,出生后一直人工喂E.私人筹资保险 作用条件(接触剂量、作用时间)
E.维生素C 养牛奶,3个月时开始只添加辅食鸡蛋,三、思考题 个体本身的特征(年龄、性别、遗传因素、
56.维生素A相对较少的食物是 发现该婴儿生长缓慢、面色苍白,最可能1.简述预防医学的特点 生活方式及体质)
A.肝 缺乏的营养素是( ) 2.如何评价某一食物中蛋白质的营养价(二)剂量一效应(反应)关系
C.肉 A.铁 值? (三)时间一反应关系
B.蛋 B.维生素A 3.环境有害物质对健康影响的特点: 大部分的环境有害物质对机体的影响是
D.奶 C.钙 4.根据中国居民的膳食特点,叙述中国低浓度、长时间的暴露,因此在这个时间E.鱼类 D.维生素D 居民膳食指南 段内,环境有害物质可发生物质蓄积和功
57.河豚毒素的特点是( ) E.维生素C 5.以沙门氏菌为例,简述细菌性食物中能蓄积。
A.易溶于水 71.2001年5月,某单位10位同事在海毒诊断、治疗和预防原则 (四)多种环境有害物质的联合效应
B.毒性极强的神经毒素 鲜馆聚会,吃完海产品5小时后,陆续有6.简述碘缺乏病的三级预防 ①相加作用 ②协同作用 ③拮抗作用 ④
C.盐腌能破坏 8人出现腹痛、频繁腹泻、里急后重不明7.合理膳食基本卫生要求。 单独作用
D.不耐热 显,继而出现恶心、呕吐,重症者出现脱8.根据中国居民的膳食特点,如何提高4.为了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该指E.日晒能破坏 水,少数出现休克、意识障碍,3天后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南,专家委员会进一步提出食物定量指导
58.含铁量相对缺乏的食物是 毒症状逐渐好转,发生食物中毒的最可能9.简述食物中毒的特点 方案,并用宝塔图形表示,直观地告诉居
A.蔬菜 原因是( ) 10.健康与疾病测量指标有哪些特点 民食物分类的概念及每天各类食物的合
B.肝脏 A.沙门菌 参考答案 理摄人,食物的种类及相应的数量,对合
C.瘦肉 B.葡萄球菌肠毒素 一、填空题: 理调配平衡膳食进行指导。中国居民膳食
D.动物血 C.肉毒毒素 1.时间分布、空间分布、人间分布 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E.豆类 D.李斯特菌 2.生物遗传(人类生物学)、行为生活(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59.粮谷是哪种营养素最主要来源 E.副溶血性弧菌 方式、环境因素、卫生服务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A.蛋白质 72.下列哪项不是维生素A缺乏时眼部的3.迁移.转化、自净 (3)常吃奶类、豆类及其制品;
B.热能 表现 4.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4)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
C.碳水化合物 A.干眼病 5.山区>丘陵>平原>沿海;各年龄组肥肉和荤油;
D.脂类 B.色盲症 均可发病,青春期高发;除重病区外,女(5)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E.脂溶性维生素 C.角膜溃疡 性多于男性 体重;
60.哪项不属于维生素B2缺乏表现 D.角膜软化 6.患病的复杂性、患病的动态性、患病(6)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A.阴囊炎 E.角膜穿孔 的整体性、患者的社会心理状况不同 (7)饮酒应限量;
C.脂溢性皮炎 73.耐热性最强的食物中毒病原是( 7.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8)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B.唇炎 A.大肠埃希菌 8.有害物质的理化特性、作用条件、进5. 1.诊断
D.舌炎 B.副溶血性弧菌 入途径、个体本身的特征 (1)季节性,细菌性食物中毒有明显的E.毛囊炎 C.李斯特菌 9.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临床期预季节性,多发生于夏秋季。沙门氏菌食物
61.河豚鱼有毒成分最主要存在鱼体的 D.肉毒梭菌的芽胞 防 中毒全年都可以发生,多见于夏秋季;
A.肝脏与卵巢 E.沙门菌 10.基础代谢、各种活动、事务的特殊动(2)共同的暴露史:往往是共同用餐者
B.肝脏与睾丸 74.卫生系统反应性的测量包括( )力作用 一起发病,多具有爆发性,沙门氏菌污染
C.卵巢与肌肉 A.对人的尊重 11.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亚克汀病食物,也容易发生爆发;
D.肝脏与鱼皮 B.对人的理解 12. 区间性、重叠性、可变性 (3)查明中毒原因:找到引起中毒的食E.卵巢与睾丸 C.以卫生服务对象为中心 13.卫生服务的愿望、支付能力 品及其具体原因;,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
62.不属于合理营养基本要求的是( D.对人的尊重和以卫生服务对象为中心 14.家庭自制发酵食品 毒的中毒食品多为动物性食品;
A.营养素和能量能满足机体需要 E.对人的理解和以卫生服务对象为中心 15.血色素铁、非血色素铁 (4)临床诊断:应符合该食物中毒的临床
B.贮存、加工、烹调方式合理 75.卫生系统的功能有( ) 二、选择题 特征;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一般具有:胃肠
C.膳食制度合理 A.满足人群非卫生服务的期望 1.E 2.C 3.D 4.B 5.A 6.C 7.B 炎症状、恶心、呕吐、腹痛、黄绿色水样
D.不含有毒有害物质 B.卫生服务提供 8.A 9.D 10.B 11.C 12.B 13.C 变,发烧症状;
E.以上都不是 C.公平对待所有人 14.D 15.C 16.C (5)实验室诊断
63.糖尿病营养治疗的首要原则是( D.卫生服务提供与满足人群非卫生服务17.A 18.C 19.D 20.A 21.A 22.A 2.急救原则:
A.减少精制糖的摄人 的期望 23.D 24.E 25.A 26.D 27.D 28.C (1) 迅速排出毒物,用催吐、洗胃、导
B.限制蛋白质摄人量 E.卫生服务提供、公平对待所有人与满29.C 30.A 泄、灌肠等促进毒物从胃肠道排除,用输
C.合理控制能量的摄人 足人群非卫生服务的期望 31.C 32.D 33.D 34.C 35.C 36.B 液方式促进毒物从肌体组织排出。早期中
D.增加维生素摄人量 76.我国的卫生事业的性质是( ) 37.C 38.D 39.C 40.D 41.D 42.B 毒,将沙门氏菌从消化道排出,用输液方E.增加膳食纤维摄人量 A.政府实行福利政策的事业 43.D 44.A 式促进沙门氏菌从肌体组织排出
64.易引起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常见的中毒B.政府实行社会公益事业 45.E 46.C 47.E 48.B 49.D 50.D (2)对症治疗。治疗沙门氏菌中毒引起食品是 C.政府许可的盈利性的事业 51.A 52.C 53.C 54.C 55.E 56.C 的胃肠炎症状,退烧,抗菌治疗
A.海产品 D.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57.B 58.C (3) 特殊治疗。沙门氏菌一般无需特殊
B.动物性食品 业 59.C 60.E 61.A 62.E 63.C 64.C 治疗
C.奶及动物性制品、剩米饭、糯米糕 E.政府通过购买形式为人民提供服务的65.A 66.D 67.A 68.B 69.C 70.A 3.(1)防止食品污染:防止沙门氏菌污
D.豆、面发酵食品 事业 71.E 72.B 染动物性食品,注意环境卫生。食具卫生E.蔬菜、水果 77.卫生组织机构包括( ) 73.D 74.D 75.E 76.D 77.E 78.C 等
65.在下列哪期缺碘可引起地方性克汀病A.医院和卫生行政组织 79.C 80.B 81.C 82.B (2)控制病原体繁殖及外毒素的形成;
A.胚胎期 B.卫生行政组织和预防保健组织 三、思考题 低温保存动物性食物。
B.儿童少年期 C.卫生服务组织和卫生行政组织 1.预防医学的特点为:①工作对象主要(3) 彻底加热杀灭病原体和破坏毒素;
C.青春发育期 D.群众性卫生组织和卫生服务组织 是群体;②工作重点是健康人,也涉及病加热一定时间,彻底杀灭肉体中的沙门氏
D.青年期 E.卫生行政组织、群众性卫生组织和卫人;③研究内容为人体健康与环境的关系菌。
E.成年期 生服务组织 为主;④研究方法上,客观与微观相互结6.一级预防:碘盐:成人适宜摄入量为
66.某家庭5人,吃了自制的豆酱后,出78.卫生系统反应性在对人尊重方面不包合;⑤所采取的对策都体现了预防为主的150ug/日(范围50-500ug/日)
现头晕、头痛、乏力、食欲不振,随后出括的领域( ) 观念。 碘油注射(3~5年)或口服(1.5年)
食物补腆:如海产品、虾皮等 2.小概率事件是指(P是随机事件发生的D.H。是不对的,统计检验结果拒绝Ho 30.用两种方法检测住院患者痰中抗乳酸二级预防: 对碘盐、碘缺乏病进行检测 概率)( ) E.以上都不对 杆菌,甲法检查痰标本234份,阳性率三级预防:用甲状腺制剂治疗碘缺乏病患A.P≤0.05 17.两样本均数比较,经t检验,差别有30%,乙法检查108份,阳性率20%,两者 B.P≤0.5 显著性时,P值越小,说明 ( ) 法合并阳性率等于( )
7.(1)各种营养素间的比例均衡,可维C.P≤0.1 A.两样本均数差别越大 A.30%+20%
持和调节各种生理活动,适应各种环境和D.P≤0.20 B.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大 B.(30%+20%)/2
条件下的机体需要。 E.P
(2)食物的储存、加工烹调方式合理:3.描述一组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资料的D.越有理由认为两样本均数不同 D.(234×30%+108×20%)/(234+108) 尽可能减少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损失,并平均水平用( ) E.以上都不对 E.(30%+20%)/(234+108) 2提高其消化率和吸收率。具有良好的色、A.算术均数 18.在两个及两个以上总率进行对比时应31.经四组率比较的χ检验,得P〈0.05,香、味等感官性状,以促进食欲。 B.几何均数 先进行率的标准化,其目的是( ) 可认为( )
(3)食物应对人体无毒害:不应有微生物C.中位数 A.控制处理因素的影响 A.各总体率均不相同
污染和腐败变质;无农药或有害化学物质D.平均数 B.平衡混杂因素构成不同的影响 B.各总体率间相差较大
的污染;加入的食品添加剂应符合卫生标E.标准差 C.反映患病人数的影响 C.各样本率间均有差别
准。 4.在同一总体中随机抽样,样本含量nD.消除治愈人数的影响 D.最多有两总体率间存在差别
(4越大,则理论上( )越小 E.平衡处理因素的作用 E.至少有两总体率间存在差别
且热量分配比例适宜。 A.样本标准差 19.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必然有( )32.某医师用手术方法治疗椎间盘突出患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建议每日膳食必B.中位数 A.MS总=MS组间+MS组内 者26人,19例有效;注射疗法治疗252须有“粮谷、豆类及其制品”、“蔬菜、C.标准误 B.SS总=SS组问+SS组内 人,12人有效。若进行χ检验,其自由水果”、“奶及奶制品”、D.第95百分位数 C.SS组内
等四类食品,因为以上的各类食物所含的E.均数 D.MS组间
各类营养素并不均衡,因此,各类食物只5.两组呈正态分布的数值变量资料,但E.MS组间>MS组内 B.2
有合理搭配,才能实现合理营养的目的。均数相差悬殊,若比较离散趋势,最好选20.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无效假设是( C.3
(5)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因为食盐量多用的指标为( ) 21.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个数后D.4
少与高血压有关,而且中国居民存在着食A.全距 ( ) E.以上都不对
盐摄入量多的现实。 B.四分位数间距 A.均数不变,标准差不一定变 33.|r|>γ0.05,12时,可认为两变量X,y
(6C.方差 B.均数不变,标准差变 间( )
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D.标准差 C.均数不变,标准差也不变 A.有一定关系
应把平衡膳食宝塔看作一个奋斗目标,它E.变异系数 D.均数变,标准差不变 B.有正相关关系
只是建议的各类食物摄人量的一个平均6.在实际工作中,同质是指( ) E.均数变,标准差也变 C.有递增关系
值和比例,应根据年龄、性别、劳动强度A.被研究指标的非实验影响因素均相同 22.减小均数抽样误差的最好方法之一是D.肯定有直线关系
等不同生理情况和条件适当调整,以保证B.研究对象的测量指标无误差 ( ) E.有线性相关关系存在
人体的健康。 C.被研究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同 A.严格执行随机抽样 34.经三个地区黄曲霉毒素污染率比较χ28.(1)谷类食物蛋白质存在的缺点是: 谷D.研究对象之间无个体差异 B.增大样本含量 =17.91,P
第一限制氨基酸-赖氨酸。 7.表示变量值变异情况的指标最常用的D.选一些处于中间状态的个体 A.各样本率不同
(2)措施: 提高谷类蛋白质的含量以及是( ) E.减小样本含量 B.总体率间差别明显
赖氨酸含量;在谷类食物中添加赖氨酸;A.四分位数间距 23.在使用相对数时,容易犯的错误C.各总体率间都有差别
在日常生活中主要食物在搭配时注意利B.全距 是 ( ) D.各总体率间相差较大
用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C.标准差 A.把构成比作率看待 E.各总体率不全相同 29.(1)发病与食物有关 D.变异系数 B.把构成比作相对比看待 35.行×列表资料χ检验中,应注意
(2)发病潜伏期短。 E.方差 C.把率作构成比看待 ( )
(3)中毒病人临床表现相似 8.正态分布曲线下(μ±1.96σ)区间D.把率作相对比看待 A.有一格l
(4)人与人之间的无传染性 的面积占总面积的( ) E.以上都不对 B.有一格T
10.区间性:几乎所有的疾病或健康状态A.97.5% 24.某医院就诊的高血压病人数/该医院C.1
于个体的差异,每一个指标都不是一个数C.5% A.高血压患者构成比 E.1/5以上的格子1
一个数据表示正常或异常不科学。 E.1% C.婴儿死亡率 36.如果两样本相关系数r1=r2,且
9.两总体均数比较,可作 ( ) D.高血压病患病率 n1>n2 ,那么( )
预防医学——第二篇 卫生统计 A.t检验 E.新生儿死亡率 A.b1=b2
一、填空题 B.u检验 25.某研究组欲以某省现场调查5000人B. tr1=tr2
1.在研究工作中 误差是不可避免C.t检验和u检验 求得的高血压患病率11.2%推断全国高C.b1>b2
的, 误差是可以而且应该避免的,D.不必作检验 血压患病水平,估计95%可信区间可采用D. tb1=tr1
统计方法能处理的是 误差。 E.以上都不对 ( ) E. tb1=tb2
2. 资料计算算术均数; 资10.乙肝疫苗接种后血清检查阳转率计算A.p±1.96sp 37.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中,下列哪项正料计算中位数; 资料计算几何均其分母为( ) B.p±2.58sp 确( )
数。 A.乙肝易感人数 C.p±1.65sp A.p=0时,r=0
3.根据是否定量划分,统计资料的类型B.乙肝患者人数 D.f±1.96st B.|r|>O,b>0
有 、 和 。 C.该地平均人数 E.以上均不正确 C.r>0时,b
4.统计分析主要包括 和 。 D.乙肝疫苗接种人数 26.某省疾病控制中心某日统计报告,该D.r
5.统计资料的类型有 和 。 E.乙肝疫苗接种后阳转人数 地累计诊断SARS病例232例,其中已治E.|r|=1时,b=1
6.比较5个乡某年肺炎发病率应选11.在同一总体中抽样,哪些样本均数可愈出院人数117人,死亡人数7人,该地三、思考题:
用 ;要反映每个乡连续5年肺炎发靠 ( ) 现住人I=I 273426人。要反映该病死亡1.均数、几何均数和中位数其异同点是病率的变化趋势应选用 。 A.s小 水平,应计算( ) 什么?
7.根据某地区五种急性传染病的死亡构B.sx小 A.病死率(7/232) 2.试述非参数检验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成的资料,宜绘制 图。 C.n小 B.发病率(232/273426) 3.标准化法的意义和基本思想是什么?
8.描述某医院1985~1990年间住院病死D.CV小 C.感染率(232/273426) 4.直线回归分析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率的变动趋势,应绘制 。 E.以上都不对 D.死亡率(7/273426) 5.标准差和标准误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9.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12.若一组数据呈正态分布,其中小于E.治愈率(117/232) 6.简述直线回归系数与直线相关系数的有、 、 和 。 的变量值有( ) 27.已知男性的钩虫感染率高于女性。今区别与联系。
10.当 时,可用标准差比较两组资A.5% 欲比较甲、乙两乡居民总的钩虫感染7.为什么要进行假设检验,假设检验可料变异程度的大小;当时,不能用标准差B.95% 率, 但甲乡人口女多于男,而乙乡男多以回答什么问题? 2比较两组资料变异程度的大小,而应作两C.97.5% 于女,适当的比较方法是 ( ) 8.χ检验的应用条件有哪些,各是什么? 个变异系数的比较。 D.92.5% A.分性别进行比较 9.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的区别是什
11.常用的统计图E.以上都不对 B.两个率比较的u检验 么?各有何优缺点?
有 、 、 、 、 13.( )小,表示用该样本估计总体C.不具可比性,不能比较 四、计算题:
。 均数的可靠性大 D.对性别进行标准化后再比较 1.已知正常成年人的脉搏均数为72次/
12.估计总体率95%可信区间的正态近似A.CV E.以上都不对 分,某护师测得10名成年男性四乙基铅公式是 。 B.S 28.总体率可信区间正态近似法估计的应中毒患者的脉搏均数为67次/分,标准差
13.比较两个或多个样本间各部分构成不C.R 用条件是( ) 为5.97次/分,能否据此认为慢性四乙同时,可用 检验。 D. A.n足够大,丌
14、已知一计量资料为正态分布,而且样E.σ B.n足够大,总体率丌或(1-丌)接近于人?
本含量较大,则该资料95%的变量值所在14.正态分布的数值变量资料,样本含量1 2.某医师用甲乙两种药物治疗小儿单纯范围为 ;总体均数的99%可信区间不大,总体标准差已知,若估计总体均数C.n 较小,P接近于50%,np或n(n-p性消化不良,结果见下表,问两种药物疗为 。 95%的可信区间,最好选用( ) 小于5 效有无差别?
15、相关系数又称 ,用r来表示,15.两样本均数差别的假设检验得出P
它说明具有直线关系的二变量间相关关说明( ) n(n-p)远大于5
系 与 的指标。 A.两样本均数相差很大 E.n较大,发生率P或(1-p)均较小,P3.某市妇幼保健站在2000年调查该市区
二、选择题: B.两样本均数的差别在医学上很有价值 或n(1-p)小于5 出生男婴体重,随机抽取男婴110例记录
1.变异系数的数值( ) C.两总体均数相差一定很大 29.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延长生命,但其出生体重,得均数为3.26kg,标准差
A.一定大于1 D.两样本均数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不能治愈其病,则发生下列情况 ( 0.45kg.请回答下述问题:
B.一定小于1 E.两个总体均数一定有差异 A.该病患病率将增加 1)请确定该市男婴出生体重95%正常值
C.可大于1,也可小于1 16.第l类错误的概念是( ) B.该病患病率将减少 范围
D.一定比S小 A.H。是对的,统计检验结果未拒绝Ho C.该病发病率将增加 2)估计该市男婴出生时平均体重可能是E.以上都不对 B.H。是对的,统计检验结果拒绝Ho D.该病发病率将减少 多少
C.H。是不对的,统计检验结果未拒绝E.以上都不对
3)某男婴出生时体重为4.49kg,如何评定是因果关系;⑥只有在样本例数n足够7.分析流行病学是对描述流行病学研究D.某因素的暴露率
价(用正常值范围评价) 大,决定系数r2越接近于1时,才能表中所提出的假设进行________或E.比值比
4)20年前该市区出生男婴平均体重为明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越有意义。 ________的具体过程。 11.以下关于抽样调查的正确叙述是
3.10kg,现在出生的男婴是否比20年前5.联系:1)二者均是表示变异程度大小8.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是人为的一组( )
的重了? 的指标; 施加所研究的因素,另一组__________。A.抽样调查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
5) 从该市郊区抽取120名男婴,出生时2)标准误与标准差大小成正比,与抽样然后观察两组效应指标的差异。 B.抽样调查适用于调查变异较大的资料 平均体重为3.22kg,标准差为0.41kg.问例数的平方根成反比; 9.流行病实验研究中采用双盲法可避免C.抽样调查的设计简单,资料容易分析 市区和郊区男婴出生时体重是否不同? 3)当n一定时,同一份资料,标准差越产生___________偏倚。 D.抽样调查适用于调查疾病发生频率较
4.某研究者用甲乙两种试剂检验132份大,标准误也越大。 10.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可分________和低的疾病
HBsAg阳性血清,结果见下表,问两种检区别:标准差---意义上描述一组变量值________两类。 E.抽样调查的调查工作不容易做的细致,验结果有无差别。 之间的离散趋势;应用上①s越小,表示11.抽样调查时应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常难免漏查调查对象
5.某护士观察了用某种中草药治疗的10变量值围绕均值分布越密集,说明均数的和________。 12.实验性研究中实施双盲观察的主要目例高血压病人,同时配合心理护理,治疗代表性越好,②可用估计变量值分布或范12.队列研究是从____________推的
前后舒张压如下:问心理护理配合中草药围,与n的关系是n越大,s越趋于稳定___________研究。 A.使比较的两组人口学特征更具有可比治疗是否有效? 标准误---意义上描述样本均数间的离散13.RR是____________;RR>1说明性
6.某医师用甲乙两种疗法治疗某病,结趋势应用上①越小,表示样本均数___________;RR
果见下表,问两种疗法疗效有无差别? 与总体均数越接近,说明样本均数推断总14.截断值是________。 C.尽可能减少失访
7.研究者为探讨不同体位对难产发生率体均数的可靠性越大②可用15.横断面研究所用的指标是________。D.除去研究者和受试者对研究结果的主影响,观察了不同卧位难产的发生率,其估计总体均数可信区16.N=400XP/Q的应用条件是________、观影响
中甲种卧位152例,难产发生率为间。n越大,越小 ________。 E.使实验组和对照组不清楚实验目的 25.00%,乙种卧位242人,难产发生率 6.(1)区别: 17.因果联系判断标准中的时间顺序指13.分析性和实验性流行病学方法的基本为10.33%,问两组难产发生率有无统计1)资料要求上:回归要求因变量Y服从________。 区别是
学差异。 正态分布,X是可以精确测量和严密控制18.临床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A.病例需经公认的标准加以诊断
8.某医生应用波尼松、转移因子和胸腺的变量,称Ⅰ型回归;相关要求两个变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要计算样本量
肽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14X、Y服从双变量正态分布,这种资料如进________。 C.同时对病例和对照进行调查
治疗前后血清Sil-2R(U/ml)数据如下表行回归分析,称Ⅱ型回归。 二、选择题 D.由研究者决定哪一组接受某项研究措所示。该医生对此数据应用两组独立样本2)应用上:说明两变量间依存变化的数1.下列哪种抽样方法的抽样误差最大施,哪一组作为对照组
t检验,结果为t=0.3737,自由度为量关系用回归,说明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用( ) E.以上都不是
26,P=0.7116,于是,该医生的结论是治疗相关。 A.多级抽样 14.病例对照研究中估计暴露因素与疾病前后血清Sil-2R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3)意义上:b表示X每增(减)B.系统抽样 关联强度的指标是( ) 义.你是否同意这种分析结果?如不同意,Y平均改变b个单位;r说明具体有直线C.整群抽样 A.Χ2
请做出你认为正确的分析(只写出分析步关系的两个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D.分层抽样 B.AR
骤及计算公式代入数据即可,不必做具体与相关方向。 E.单纯随机抽样 C.RR
计算) (2)联系: 2.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用途是( ) D.OR
参考答案 1)对一组数据若同时计算b和r,它们的A.进行统计学检验 E.PAR
一、填空题: 正负号一致; B.研究疾病的发生概率 15.对某疫苗进行现场实验,下列哪一项
1.随机测量、系统、抽样 2)b和r的假设检验是等价的,即对同一C.研究疾病的死亡情况 是属于双盲试验
2.正态分布、偏态分布、等级 样本, tb=tr D.研究疾病的临床表现 A.试验组不知道谁是对照组
3.数值变量资料、分类变量资料和等级3)用回归解释相关,决定系数E.探讨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及确定预B.试验组和对照组都不知道观察者的身资料 防方法 份 24.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回归平方和越接近总平方和,则γ越3.以下是现况调查样本量的决定因素,C.试验组接种疫苗,对照组接种安慰剂
5.数值变量资料和分类变量资料 接近1,说明引入相关的效果越好。 除了( ) D.观察者和两试验组都不知道疫苗性质
6.直条图、普通线图 7.当比较的两个样本均数不等时,应想A.把握度 E.以上都不是
7.构成图 到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抽样误B.发病率 16.以下是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除了
8.普通线图 差,一种可能性是本质差别,到底是哪种C.允许误差 A.设立对照
9. 计划与设计、资料搜集、资料整理和可能性引起两个样本均数不等,可作假设D.变异程度 B.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
资料分析 检验。 E.预期现患率 C.可以估计疾病的患病率 210.两组变量值单位相同均数相差不大,8.四格表χ检验的应用条件为n>40,且4.哪种流行病学研究中,研究人员控制D.观察方向由“果”至“因” 2两组变量值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较大 T>5时,四格表资料χ检验不需进行连续着研究因素 E.可以从调查资料中估计比值比
11.线图、直方图、直条图、圆图、散点性校正;当n>40,但有1≤T
15.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相关方向与时,应采用四格表确切概率计算法。行×C.现况研究 A.病例和对照均是未确诊患某特定疾病2密切程度 列表χ检验中,一般不宜有1/5以上的D.暴发调查 的人
二、选择题: 格子理论频数小于5,或有一个格子的理E.病例对照组研究 B.病例组是确诊患某病的病例,对照组
1.C 2.A 3.A 4.C 5.E 6.C 7.C 论频数小于1,否则会导致分析结果偏性5.在东北三省进行糖尿病患病情况的调一定是未患病的人
8.B 9.C 10.D 11.B 12.C 13.E 加大。对不满足要求的资料:①可适当增查宜采用下列哪种抽样方法( C.病例组是确诊患某特定疾病的人,对
14.C 15.E 16.B 加样本例数;②将理论频数太小的行或列A.多级抽样 照组也是患特定疾病的人
17.C 18.B 19.B 20.B 21.D 22.B 与性质相近的邻行或邻列合并;③删去理B.系统抽样 D.病例组是怀疑患某特定疾病的人,对
23.A 24.A 25.A 26.A 27.D 28.D 论频数太小的格子所对应的行或列。但应C.整群抽样 照组是未患某特定疾病的人
29.A 30.D 注意后两种处理方法有可能损失资料原D.分层抽样 E.病例组是确诊患某特定疾病的人,对
31.E 32.A 33.E 34.E 35.E 36.D 有信息,也可能会损害样本的随机性,不E.单纯随机抽样 照组是未患该种特定疾病的人
37.D 同的合并方式所得结果也不一样,故不宜6.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 ) 18.一项吸烟与肺癌关联的病例对照研究
三、思考题: 作为常规方法使用。 A.疾病 资料经分析后获下述数据:X2=12.36,
1.相同点:均为表示数值变量资料集中9.(1)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的区别:B.病人 P=0.01,OR=3.4正确的研究结论是 趋势的指标。 1)参数检验:以已知分布为假定条件,C.人群 A.病例组肺癌患病率明显大于对照组 不同点: 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或检验 D.健康人 B.病例组患肺癌可能性明显大于对照组 均数:意义--平均数量水平,应用资料类2)非参数检验:不依赖总体分布的具体E.亚临床型病人 C.对照组患肺癌可能性明显小于病例组 型---应用甚广,最适用于对称分布,特形式和检验分布是否相同。 7.当对某种疾病或人群健康状态情况不D.病例组肺癌发病率明显大于对照组 别是正态分布;几何均数,(2)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的优缺点: 明时,应该从哪类研究开始( ) E.吸烟者患肺癌可能性明显大于不吸烟等比资料和对数正态分布资料;中位数,1)参数检验:优点是符合条件时,检验A.队列研究 者
位次居中的观察值水平,偏态分布资料、效率高;缺点是对资料要求严格,而且要B.描述性研究 19.配比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中计算比分布不明资料和分布一端或两端无确定求资料的分布型已知和总体方差相等。 C.理论性研究 值比时公式内分母的含义是
值资料 2D.实验性研究 A.病例暴露,对照未暴露于某因素对子
2.非参数检验适用于分析:①按程度、易掌握;缺点是若对符合参数检验条件的E.病例对照研究 数
等级分组的资料;②不满足正态性要求分这里利用非参数检验,则检验效率低于参8.某地区进行学龄儿童流脑疫苗接种率B.病例和暴露,均暴露于某因素对子数 析 数检验。另一点是非参数检验统计量是近调查,首先将该地区各县分为好、中、差C.病例末暴露,对照暴露于某因素的对的计量资料;③不满足方差齐性要求的计似服从某一分布,检验的界值表也有是近三类,然后在每类中随机抽1/10的学龄子数
量资料;④总体分布不明资料;⑤开口数似的,因此其结果有一定近似性。 儿童进行调查,这种抽样方法属于( D.病例和暴露均未暴露于某因素对子数 据或超限值资料等,如“>40U”或“0.5mg预防医学——第三篇 流行病学原理 A.多级抽样 E.以上都不对
以下”。 一、填空 B.系统抽样 20.混杂因素是指
3.率的标准化法是在一个指定的标准构1.描述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研究的C.分层抽样 A.影响研究结果判断的因素 成条件下进行率的对比方法。在医学科研________。 D.整群抽样 B.影响统计处理的因素
和疾病防治工作中,我们对两个或多个总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有________,E.单纯随机抽样 C.与所研究的疾病和研究因素的暴露都率指标进行比较时,如果这两组(或两组________,________。 9.在某地区进行居民膳食状况的调查,有联系的因素
以上)对象内部构成存在差异,且差异又3.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研计划从2000户居民中100户作为样本。D.只与所研究的疾病有联系的因素 影响分析结果,则应该用率的标准化法消究范围是________。 以隔20户选取一户的方法进行抽样,这E.仅与研究因素有联系的因素
除这种影响再作对比。 4.分析流行病学分为两种,即________种方法属于( ) 21.在一次社区消化性溃疡的横断面调查是采用统一的内部构成计算标准化率,以和________。 A.多级抽样 中发现35~49岁男性符合消化性溃疡诊消除内部构成不同对指标的影响,使算得5B.系统抽样 断标准的为80/105,而同龄女性为90/的标准化率具有可比性。 故只能提供_与疾病可能存在联系的证C.分层抽样 105。以下论述哪项正确( )
4.直线回归分析中应注意:①进行回归据。 D.整群抽样 A.本次调查所得的结果为发病率
分析一定要有实际意义;②回归分析之前6.在回顾性研究的基础上,将人群分为E.单纯随机抽样 B.本次调查所得的结果实际上是构成比 首先应绘制散点图;③考虑是否满足建立两组,一组为已经________于某因素,另10.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确立某因素与某C.通过本项研究可以推断妇女发生消化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定;④若无充足理一组未暴露,然后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比病联系的强度用 性溃疡的危险大于男性
由可证明超出自变量取值范围时应变较上述两组人群疾病发生的频率或健康A.某人群中该病发病率 D.通过本项研究可以推断35~49岁妇女量.y与自变量z仍呈线性关系外,一般状况的发生情况。这种研究方法称B.某人群中该病患病率 发生消化性溃疡的危险大于男性 应避免外延;⑤两变量间的直线关系不一________。 C.某人群中该病罹病率 E.以上均不正确
22.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的最好来源D.4.0 D.可以在人群中观察某预防措施的效果 D控制外部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是( ) E.无法计算 E.可以在临床观察某新药或新疗法的疗E.控制内部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A.来自医院的死亡病例 34.对于队列研究的错误观点是( )效 54.流行病学所指的病因为( )
B.来自社区的现患病例 A.人力、物力花费较大 44.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能使疾病发病率升高的所有因素
C.来自医院的新发病例 B.通常要考虑失访和混杂偏倚的影响 A.灵敏度也称真阳性率 B.病原生物和有害理化因素
D.来自社区的死亡病例 C.可以直接计算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强度 B.灵敏度也称真阴性率 C.病原生物和有害社会因素 E.来自社区的新发病例 D.若疾病罕见而暴露因素常见,则适宜C.灵敏度也称假阳性率 D.有害理化因素和有害社会因素
23.确定某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关联强度的进行队列研究 D.灵敏度也称假阴性率 E.病原微生物
指标是 E.若疾病常见且暴露因素常见,则适宜E.灵敏度也称符合率 55.流行病学研究常见的偏倚分为( )
A.相对危险度 进行队列研究 45.下列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 A.选择偏倚、混杂偏倚、测量偏倚三类 2B.统计学检验的χ值 35.队列研究是( ) A.一般可从真实性、可靠性、效益三方B.入院率偏倚、易感性偏倚、无应答偏
C.某人群某病的患病率 A.由“因”推“果” 面评价诊断试验 倚三类
D.某人群某病的发病率 B.由“果”推“因” B.评价诊断试验可靠性的指标是KappaC.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三类 E.某人群某病的死亡率 C.描述“因”和“果”在某一时点的分值 D.回忆偏倚、报告偏倚、测量偏倚三类
24.临床试验中,采用随机分组法,是为布 C.评价诊断试验效益的指标是预测值和E.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测量偏倚三类 了 D.由“果”推“因”后再由“因”推似然比 56.在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中,计算出某因A使试验组和对照组人数相等 E.以上都不是 D.评价诊断试验可靠性的指标是灵敏度素比值比的95%可信区间为0.2-1.8,
B.使试验更有代表性 36.为探讨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对胎儿的影和特异度 此因素可能为
C.使试验结论更可靠 响,研究者选择了100例确诊有风疹病毒E.评价诊断试验真实性的指标是灵敏度A危险因素
D.平衡非试验因素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感染史的孕妇,同时选择了同期同医院确和特异度 B.无关因素
作用 诊无风疹病毒感染史的孕妇,然后追踪两46.关于筛检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C.保护因素
E.平衡试验因素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作组孕妇的胎儿的出生的情况,这种研究方A.筛检试验不是诊断试验 D.无法判断
用 法是( ) B.筛检可将某病可疑患者与未患该病者E.都不对
25.以下是病例对照研究的缺点,除了A.临床实验 区分开 三、思考题
( ) B.队列研究 C.要求筛检试验简便、易行 1.简述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
A.难以避免回忆偏倚 C.现况调查 D.要求筛检实验经济、安全 2.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B.容易产生选择偏倚 D.病例对照研究 E.筛检可将可疑患者与健康者区分开来 3.常用的抽样方法有哪几种
C.能计算发病率、死亡率 E.以上都不是 47.反映筛检试验效益的指标是( )4.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设计类型分类,
D.混杂因素的影响较难控制 37.100名失眠患者接受气功疗法治疗,A.灵敏度 共几类
E.不适用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随访3个月,80人失眠有不同程度的改B.特异度 5.在探讨某疾病的危险因素的研究中,因素 善,结论中正确的是( ) C.约登指数 在150对研究对象中,50对为病例组和对
26.在病例对照研究中,配比过度会导致A.气功治疗失眠有效 D.阳性似然比 照组均有A因子的暴露史,55对为病例组( ) B.气功治疗失眠无效 E.符合率 和对照组均无A因子的暴露史,25对为病
A.提高研究效率 C.因样本量不大而无法下结论 48.为探讨某治疗方案的疗效,先将患者例组有A因子的暴露史而对照组无A因子
B.降低研究效率 D.因观察时间不长而疗效可疑 随机分为A组和B组。实验的第一阶段A的暴露史,请问,应如何分析资料?
C.对研究结果无影响 E.因未设立对照组而无法下结论 俎接受治疗,B组接受安慰剂,观察两组6.简述现况调查的目的
D.低估暴露因素的作用 38.在探讨某职业工人接触某化学物质后的疗效。此阶段结束后,两组患者均停药7.试述流行病学研究中控制混杂偏倚的E.高估暴露因素的作用 发生某种癌症的队列研究中,得到以下结一段时间进行洗脱。之后将两组在接受治方法。
27.下列有关病例对照研究错误的描述是果: 疗措施上对调,A组改为接受安慰剂,B8.常见的偏倚有哪几种?请具体说明。 ( ) 在该研究中,相对危险度是( ) 组接受治疗。这种设计称为( ) 9.说明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及其研究方
A.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A.13 A.交叉对照设计 法。
B.可以估计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强度 B.4.89 B.自身对照设计 10.与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比
C.病例对照研究适用于疾病常见而暴露C.5.7 C.历史性对照设计 较,实验性研究有哪些主要特点? 罕见的情况 D.7.33 D.标准疗法对照设计 11.试述流行病学病因研究的基本步骤
D.病例对照研究适用于疾病罕见而暴露E.10.52 E.以上都不是 统计效率的同时也失去了对匹配变量进常见的情况 在该研究中,由该化学物质所致该癌症的49.将一子宫颈癌筛检试验应用于400名行分析的机会。④统计分析:混杂偏倚可E.病例对照研究不能得出暴露因素与疾特异危险度估计值为( ) 经活检证实患子宫颈癌的妇女和400名未经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加以控制。 病因果关联的结论 A.0 患宫颈癌的妇女。子宫颈癌妇女中有100参考答案
28.在病例对照研究中,若病例组某危险B.O.2 人出现阳性结果;未患子宫颈癌的妇女中一、填空题:
因素的暴露史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且C.0.5 有50出现阳性结果。该试验的灵敏度为1.基础步骤
有统计学意义,则可认为( ) D.O.8 ( ) 2.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数理性研
A.暴露与该病无联系 E.不能计算 A.88% 究
B.暴露与该病有因果联系 在该研究中,该物质与癌症发生的关系B.67% 3.人群,一切疾病与健康状态
C.暴露是该研究疾病的病因 ( ) C.25% 4.回顾性研究,前瞻性研究
D.该病是由该暴露因素引起的 A.该暴露因素是无关因 D.54% 5.疾病,暴露,因素
E.该病与暴露存在统计学相关 B.该暴露因素是危险因素 E.56% 6.暴露,前瞻性研究
29.以下是病例对照研究中匹配的目的,C、该暴露因素是保护因素 该试验的特异度为( ) 7.验证,检验
除了( ) D.该暴露因素是混杂因素 A.88% 8.给,不给
A.可提高流行病学调查效率 E.无法判断 B.67% 9.信息偏倚
B.研究匹配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39.证实病因假设最可靠的流行病学方法C.25% 10.普查,抽样调查
C.控制匹配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是( ) D.54% 11.样本量大小适当,随机化
D.使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某些特征一致 A.现况调查 E.56% 12.因,果
E.使匹配因素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影响B.抽样调查 50.混杂因素是指 13.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死亡率)均衡 C.筛检试验 A.影响研究结果判断的因素 之比,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呈正相关,暴
30.在病例对照研究中,通常用以下方法D.实验性研究 B.影响统计处理的因素 露因素与疾病之间呈负相关
选择对照,除了( ) E.病例对照研究 C.与所研究的疾病和研究因素的暴露都14.确定筛检实验阳性与阴性的界值
A.不考虑对照所患疾病 40.为探讨叶酸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的作有联系的因素 15.患病率
B.与病例的某些特征相一致 用,研究者选择了10万名孕妇,随机分D.只与所研究的疾病有联系的因素 16.a=0.05,容许误差为10%
C.从病例的邻居或亲属中选取 为服用叶酸的实验组和服用安慰剂的对E.仅与研究因素有联系的因素 17.先因后果
D.从病例所来自的人群中的非病例中随照组,追踪全部孕妇的胎儿出生情况,观51.判定某因素是否为某病的病因时,必18.随机化,设对照, 盲法,重复 机选取 察有无神经膏畸形发生。这种研究方法是须证明( ) 二、选择题
E.从病例所来自的医院中的其他病例中( ) A.该因素与该疾病之间联系的强度 1.C 2.E 3.B 4.A 5.A 6.C 7.B 随机选取 A.现况调查 B.该因素与该疾病之间联系的特异性 8.C 9.C 10.E 11.A 12.D 13.D
31.相对危险度是( ) B.队列研究 C.该因素与该疾病之间联系的可重复性 14.D 15.D 16.C
A.病例组暴露比例与对照组暴露比例之C.实验性研究 D.患者对该因素的暴露出现在该疾病发17.E 18.E 19.A 20.C 21.E 22.E 比 D.病例对照研究 生之前 23.A 24.D 25.C 26.B 27.C 28.E
B.病例组暴露比例与对照组暴露比例之E.以上都不是 E.该病患者暴露于该因素 29.B 30.A 31.C
差 41.为避免各种偏倚的影响,最佳的对照52.甲地区一年内发生肺癌100例,配对32.A 33.B 34.D 35.B 36.D 37.E
C.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相类型是( ) 100例做吸烟与肺癌关系的调查,结果肺38.C,B,B 39.D 40.C 41.C 42.E 应率之比 A.非随机对 癌组吸烟者为80%,对照组中吸烟者为43.C 44.A 45.D
D.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相B.历史性对照 20%。乙地区调查了546.E 47.D 48.A 49.C,A 50.C 应率之差 C.随机同期对照 观察1年后吸烟者中有10例发生肺癌,51.D 52.A 53.C 54.A 55.C 56.B E.以上都不是 D.不同医院的对照 不吸烟者中出现2例肺癌。下列4三、思考题
32.以下是队列研究的优点,除了( E.不同病种的对照 那些正确 1.(1)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研究者客
A.较适用于少见病 42.自1945年至1975年间,观察作到夜A.甲地区进行的调查是病例对照研究 观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暴露情况,而不给予
B.由“因”至“果”观察 光表(接触放射性核素)的1000名女工B.乙地区的调查也是病例对照研究 任何干预措施。
C.能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 中得骨癌者20例,而同期1000名话务员C.甲地区肺癌组吸烟率高出对照组4倍 (2)设立对照:研究设计了独立的、由
D.能直接估计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联强中得骨癌者4例。本研究方法是( )D.乙地区吸烟者肺癌发病率为对照组5未患所研究疾病的人群组成的对照组,用度 A.实验研究 倍 来与病例组进行比较。
E.暴露因素的作用可分等级计算“剂量B.现况调查 E.以上都不对 (3)观察方向由“果”至“因”:在研一反应关系” C.临床实验 53.关于病例对照研究中配比的目的,下究过程中,已知研究对象患某病或未患某
33.在一次队列研究中,暴露组和非暴露D.回顾性研究 列哪项回答是错误 病,再追溯既往是否暴露于可疑危险因组各5000人,暴露组40人发病,非暴露E.前瞻性研究 A.研究外部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素。研究方向是纵向的、回顾性的。 组20人发病,则相对危险度为( ) 43.实验性研究有以下特点,除了( B.平衡外部因素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影(4)难以证实因果关系:由于研究是回
A.1.0 A.可以证实病因假设 响 顾性的观察法,只能推测暴露与疾病是否
B.2.0 B.可以在临床和社区进行 C.平衡混杂因素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影有关联,且只限于有统计学意义,因此难
C.3.0 C.先选择病例,再比较暴露因素 响 以证实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2.(1)优点 3.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主要环节有4.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加强病人
1)较适用于常见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自我管理,提高坚持治疗率
2)在疾病发生前按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影响因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易感人口的迁入,免疫人口的死亡,组,由“因”至“果”观察,所以资料偏4.高血压的具体控制策略有__________新生儿的增加,免疫人口免疫力的消退 倚少,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选择题
3)可计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5.使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有1.D 2.C 3.A 4.E 5.A 6.C 7.D 能测量两组问的相对危险度和特异危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D 9.C 10.B 11.B
度,直接估计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联强__________。 三、思考题
度,所得结果真实可靠。 二、选择题 1.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为
4)一次调查可观察多种结局,如在调查1.以下哪项不是职业病的特点( ) (1)传染病报告
吸烟与肺癌关系时,可同时调查吸烟与支A.病因明确 (2)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气管炎、肺气肿、冠心病等的关系,并能B.有群发性 1)病人:做到“五早”;
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 C.可以预防 2)病原携带者:发现并管理
5)暴露因素的作用可分等级,便于计算D.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3)接触者:检疫、留验、医学观察、预“剂量一反应关系”。 E.有剂量-反应关系 防接种
(2)缺点 2.我国规定的基础免疫疾病是( ) 4)动物:危害大经济价值不大的受染动
1)不适用于研究人群中发病率很低的疾A物将其杀灭,危害不大但经济价值较大的病。 天花 受染动物隔离治疗。
2)观察时间长而难以避免失访,不易收B(3)对传播途径的措施:消毒、杀虫、集到完整的科学的资料。 天花 灭鼠
3)设计的科学性要求高,实施复杂,暴C(4)对易感人群的措施:预防接种、药露人年计算工作量较为繁重;且费用高,麻疹 物预防、个人防护、健康教育。 不能很快出成果。 D2.潜伏期的流行病意义为:
4)每次只能研究一个或一组暴露因素,乙脑 1)根据根据潜伏期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有多种病因的疾病不适用此方法 E用于追踪传染源,查找传播途径。
3.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流感 2)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整群抽样,多级抽样 3.性病和狂犬病的传染方式是( ) 期限。
4.共有4大类:即①描述性研究,亦称A.直接接触 3)确定免疫接种时间。
横断面研究,现况研究; B.间接接触 4)评价预防措施效果
②分析性研究,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和群组C.媒介传播 5)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研究两种; D.食物传播 ③实验性研究亦称干预实验; E.空气接触
④理论性研究亦称流行病 学模型研究。 4.消毒措施的目的是( )
5.1)将资料整理成1:1配比的表格形A.消除传染源
式;2)计算卡方值 B.消除传染源和易感者
3)计算OR值 4C.消除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计算OR95%的可信区间 D.保护易感者
6.(1)描述分布:即描述疾病或健康状E.切断传播途径
况于特定时间内在某地区人群中分布情5.人工被动免疫制剂是( )
况及影响分布的因素。 A.抗毒血清
(2)提供疾病致病因素的线索:通过描B.活菌苗
述某些因素或特征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寻C.死菌苗
找病因及流行因素线索,以逐步建立病因D.活疫苗
假设。 E.以上都不对
(3)疾病监测:进行疾病监测并为评价6.某人与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为防止
防治措施的效果提供参考信息。 其成为继发患者需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
(4)确定高危人群:通过调查达到早期限可根据以下哪项确定( )
发现病人、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第二级A.病程
预防的目的。 B.传染期
(5)确定各项生理指标和参考值范围。 C.潜伏期
7.①随机化:指用随机的方法将研究对D.B+C
象以相同的概率分配到各比较组中。②限7.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应报告的病种
制:针对可能存在的混杂因素,限制研究为( )
对象的纳入条件,仅在具备一定特征的人A.两类二十五种
群中选择研究对象,可以保证该特征在比B.两类三十五种
较组间的均衡性,排除其对研究结果的干C.三类二十五种
扰。③匹配:为指示研究对象选择那些在D.三类三十五种
某个和某些可疑混杂因素方面具有共同8.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繁殖、而且
或相似暴露经历者为对照的方法。匹配在能排出病原体的( )
控制匹配变量的混杂作用、提高统计效率A.病人、不包括带菌者
的同时也失去了对匹配变量进行分析的B.患病动物、不包括携带病原体的动物
机会。④统计分析:混杂偏倚可经多种统C.受污染的物品
计分析方法加以控制。 D.人或动物
8.常见的偏倚有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E.病人与带菌者
混杂偏倚3种 9.确某传染病的隔离期限是依据( 9.分为两种类型,即成组病例对照研究A.该病的潜伏期
和配比病例对照研究。前者是按照一定的B.该病的流行期
标准选择病例和对照各一组,调查和比较C.传染期
两组间既往暴露史,不作两组问病例与对D.症状持续时间
照的个体比较。后者是根据一定的标准,E.潜伏期+流行期
每选一个病例即配以一定数量的在某些10.心脑血管疾病预防重点应放在( 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相似的对照。调查和A.二级预防
比较这两组间既往暴露史。 B.一级预防
10.有3个主要特点,即①是实验法而非C.一、二级预防
观察法。设计时须注意控制某些外部因D.二、三级预防
素,必须采取随机分配原则将研究对象分E.三级预防并重
组,②须有严格的,平行的对照,③必须11.慢性病的预防措施是:( )
有干预措施。 A11.用流行病学方法推导病因的基本步延长寿命
骤:①描述流行病学提出病因假设:②分B.消除致病因素,做到“三早”,减缓
析流行病学验证病因假设:分析流行病学疾病的发展,防止恶化,恢复劳动能力。主要有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两种方C.到四早,管理和矫正患者,消除致病
法。③试验流行病学验证病因假设:④综因素。
合判断是确认因果联系的最后环节:如前D.管理和矫正患者,建立访视制度,定
所述,限于逻辑学方法或然性和人类病因期随访检查治疗。
的复杂性,经上述研究确认的统计学关联E.以上都不对
还需经综合判断方可确认因果关联,而且四、思考题
该因果关联还要经受实践的检验。 1.简述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2.简述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
预防医学——第四篇 健康促进与疾病预参考答案
防 一、填空题
一、填空 1.五七
1.当前我国计划免疫程序规定应接种的2.职业史,生产环境监测资料病史与临
疫苗有__________种,以预防__________床检查
种传染病。 3.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自然
2.职业病的诊断依据有__________,因素,社会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
预防医学习题库 10.预防医学经历了( ) 25.周期性的正确解释是( ) 37.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效预防医学——第一篇 绪论、环境与健康 A.个体医学—群体—预防医学的阶段 A.疾病依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 应超过单个元素引起的效应之和称为多
一、填空题 B.个体—群体—生态大众健康的阶段 B.疾病突然升高的现象 种环境因素的( )作用。
1.疾病分布是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 C.疾病发病率超过一般水平 A.单独作用
指 、 、 。 D.群体—大卫生—社会医学阶段 D.病发病率保持在一般水平 B.相加作用
2E.个体—群体—社会医学阶段 E.以上都不是 C.协同作用
为 、 、 11.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26.使用一种新疗法可减少某病的死亡人D.拮抗作用
、。 A.发病率指某特定时期内人口中新旧病数,但不能治愈该病,则( ) E.应答作用
3例所占比例 A.该病的发病率减少 38.当前我国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过 、 、 三种B.患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发生B.该病的发病率增加 ()
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C.该病的患病率减少 A.工业生产过程排出的有害物质
4.临床预防的“三早”预防C.发病率的分母中不包括不会发病的人 D.该病的患病率增加 B.汽车废气
为: 、 、 D.患病率和现患率不是同一个指标 E.只减少发病率不减少患病率 C.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
5E.发病率和现患率是同一个指标 27.罹患率是指( ) D.燃料燃烧
是 、人群分布特点12.以下哪一项重点在第一级预防,还应A.1年内某病新发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E.地面扬尘
为。 兼顾第二和第三级预防() 数之比 39.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6A.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B.观察期间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 )
括 、 、 、 B.心脑血管疾病 比 含有大量重金属废水污染所致 C.肺癌 C.观察期间新发病例数与同期年初人口B.含有大量有机物废水污染所致
D.食物中毒 数之比 C.含有大量磷、氮废水污染所致 括 、 和 。 E.流感 D.观察期间某病新发病例数与同期暴露D.含有大量硫、磷废水污染所致
813.罹患率适用于( ) 人口数之比 E.含有大量氯化物、硫酸盐废水污染所素 、 、 。 A.慢性病 E.观察期间新旧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致
9B.疾病的长期流行 数之比 40.在环境有害物质的危险度评价中危害级 第二级________第三C.较小范围或短期流行 28.流脑一般发病率为10/lO万~20/鉴定的目的是确定有害化学物( ) 级。 D.某病的隐性感染 10万,1966年全国红卫兵大串联,使该A.对机体产生危害的程度
10E.以上都不对 年流脑发病率高达200/10万~400/lOB.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
过 、 、 14.关于患病率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万,这种状况是( ) C.对机体产生的危害在人群中发生的频
11的( ) A.散发 率
是 、 、 A.患病率的增加不一定表示发病率的增B.流行 D.是否对机体产生危害
12加 C.大流行 E.在人群中的内暴露剂量
点 、 、 。 B.患病率的调查对于病程短的疾病没有D.暴发 41.某生产氯气的工厂,由于管道的溢漏,
13多大用途 E.长期变异 致使当地主导风向下风侧居民出现头痛、件 、 。 C.患病率的用途没有发病率大 29.某地进行糖尿病普查,可得出( 头昏、恶心、呕吐等现象,此种情况应判
14D.患病率的单位是人年 A.糖尿病发病率 断为( )
毒食品为 。 E.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得出的频率 B.糖尿病罹患率 A.排放事故
15______ 和15.使用一种新疗法可使某病的康复人数C.糖尿病患病率 B.中毒危害
______ 。 增加,则会发生( ) D.糖尿病续发率 C.大气污染事件
二、选择题 A.该病的发病率减少 E.糖尿病死亡率 D.急性中毒
1.预防医学的对象( ) B.该病的发病率增加 30.1983年某市乙脑发病率为1/万,该E.亚慢性中毒
A.个体 C.该病的患病率减少 市历年来乙脑发病率一般波动在0.8/42.体内缺氟时可导致龋齿,但过量时却
B.病人 D.该病的患病率增加 万~1.1/万。判断该市1983年乙脑的流会引起氟中毒。这种现象表明人体与氟()
C.健康人 E.只减少发病率不减少患病率 行强度属于( ) A.不存在剂量一效应关系
D.确定的群体 16.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A.散发 B.存在着剂量一效应关系
E.个体和确定的群体 是( ) B.流行 C.某阶段存在着剂量一效应关系
2.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A.职业病 C.大流行 D.存在着相关度不强的剂量一效应关系 医学的特点( B.心血管疾病 D.暴发 E.存在着时间一效应关系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E.长期变异 43.铅对血液系统的主要损害是( )
B.预防医学更具有积极的人群健康效益 D.脑卒中 31.某单位会餐的100人中,有30人因A.点彩红细胞增多
C、预防医学研究重点为环境的特点 E.糖尿病 食某被污染的食物,于会餐后的两天内发B.网织红细胞增多
D.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 17.某病的发病率是指( ) 生腹泻、腹痛,这30%是( ) C.多嗜性红细胞增
E.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 A.某病在某年内发生的新病例数与同年A.发病率 D.干扰卟啉代谢
3.个体的免疫接种( ) 暴露人口数之比 B.患病率 E.红细胞脆性增加
A.仅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 B.疾病的发生概率 C.罹患率 44.下列哪项不是膳食纤维生理功能
B.仅起到保护家庭的作用 C.某种原因导致某病的发病率 D.感染率 A.刺激消化液分泌
C.仅起到保护群体的作用 D.某种感染引起的病例数 E.相对危险度 B.促进胃肠蠕动
D.既能保护个体也能保护群体 E.每10万人中所有疾病的发生率 32.环境污染对健康的特征不包括( C.调节脂质代谢
E.以上均不是 18.疾病的流行是指( ) A.影响范围大和人群面广 D.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
4.公共卫生体系的支柱是( ) A.发病率较低,但经常在某人群存在 B.低浓度长期作用 E.调节血糖,延缓衰老
A.各级的医院 B.发病率>10‰ C.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多样性综合作用 45.谷类蛋白质的限制氨基酸是( )
B.各级政府的公共卫生机构 C.疾病的发生,明显地超过当地人群的D.环境污染造成人群健康危害有特异性 A.蛋氨酸
C.全科医疗服务机构 一般发病水平 E.对人群健康损害的多因多果关系复杂B.亮氨酸
D.教育、体育促进机构和组织 D.暴发过程的延续 性 C.缬氨酸
E.妇幼保健机构 E.疾病在短时间内发病率陡然上升 33.室内空气中甲醛主要来源于( )D.丝氨酸
5.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20.下列哪项不是疾病时间分布的形式A.室外空气污染 E.赖氨酸
( ) ( ) B.生活炉灶 46.目前公认的必需脂肪酸是( )
A.传染病 A.流行 C.烹调油烟 A.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
B.急性病 B.短期波动 D.家具和室内装饰装修 B.亚油酸
C.常见病 C.周期性 E.人体代谢废物 C.亚油酸和a-亚麻酸
D.慢性病 D.季节性 34.从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角度,高危D.a-亚麻酸
E.血吸虫病 E.长期变异 人群是指( ) E.花生四烯酸
6.预防医学是( ) 21.某地区在1周内进行了高血压病的普A.对环境污染产生不良反应的人群 47.评价蛋白质营养价值高低的主要指标
A.独立于医学以外的学科 查,可计算当地高血压病的( ) B.对环境污染最敏感的人群 是( )
B.医学的基础学科 A.患病率 C.对环境污染引起健康损害最敏感的人A.蛋白质的含量
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B.罹患率 群 B.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D.又综合又独立的学科 C.发病率 D.体弱多病的人群 C.蛋白质的利用
E.预防系列为主的学科 D.病死率 E.对环境污染引起健康损害的人群 D.氨基酸模式
7.第二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E.续发率 35.受环境因素影响后( )的人群称E.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及机体消化( ) 22.表示流行强度的术语,包括( )为敏感人群 吸收利用的程度
A.急性病 A.暴发、散发、流行 A.产生健康效应早 48.奶类含量低的营养素是( )
B.慢性病 B.散发、流行、周期性 B.产生健康效应严重 A.钙
C.传染病 C.流行、大流行、季节性 C.产生健康效应早且严重 B.铁
D.常见病 D.季节性、流行、暴发 D.未见生理功能改变 C.蛋白质
E.地方病 E.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 E.未见生理代偿状态 D.脂肪
8.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23.某地区1980年疫情资料统计,狂犬36.在阳光照射强烈的夏天,某交通繁忙E.乳糖
在( ) 病患者100人全部死亡,该资料可计算 的城市居民尤其是心脏病及肺部疾病的49.储留氮*100是吸收氮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A.粗死亡率 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眼睛红肿、A.蛋白质消化率
B.第二级预防 B.死亡专率 咽喉痛、喘息、咳嗽、呼吸困难、头痛、B.蛋白质净利用率
C.第三级预防 C.调整死亡率 胸闷、心脏功能障碍等症状,你认为出现C.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
D.第二和第三级预防 D.病死率 这些症状可能的原因是( ) D.蛋白质生物学价值
E.第一和第二级预防 E.生存率 A.某种传染病流行 E.以上均不对
9.生态健康模式是( ) 24.一种疾病的病死率为( ) B.光化学烟雾 50.动物性脂类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
A.环境—健康 A.每10万人的粗死亡率 C.煤烟型烟雾事件 的是
B.环境—人群 B.某病的死亡专率 D.CO急性中毒 A.鸡油
C.环境—生物 C.某疾病的死亡结果 E.附近火山喷发烟雾 B.牛油
D.环境—人群—健康 D.该病死亡在各种死亡中的比例 C.猪油
E.环境—生物—健康 E.该病患者因该病死亡的百分比 D.鱼油
E.羊油 现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吞咽困难、声音A.尊严、礼貌 2.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主要从食
51.营养素是指食物中含有的可给人体提嘶哑、颈无力、头下垂,经治疗后逐渐恢B.自主性 物蛋白质的含量、被消化吸收的程度和被供能量、构成机体成分和组织修复、维持复健康,发生中毒的最可能病原是( C.及时 人体利用的程度三方面进行评价。 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不属于营养素A.副溶血性弧菌 D.保密性 (1)蛋白质的含量:使用凯氏定氮法测的是( ) B.李斯特菌 E.交流 定食物中的含氮量,再乘以换算系数
A.有机盐 C.沙门菌 79.下面哪个不是我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6.25,即可得到食物蛋白质的含量。
B.蛋白质 D.肉毒毒素 制度的特点( ) (2)蛋白质消化率:是指蛋白质可被消
C.无机盐 E.葡萄球菌肠毒素 A.广泛覆盖 化酶分解的程度。蛋白质消化率可分为真
D.脂肪 67.耐盐最强的食物中毒病原是( )B.合理分担 消化率和表观消化率。
E.碳水化合物 A.副溶血性弧菌 C.按需提供 (3)蛋白质利用率:是指食物中蛋白质
52.哪项不是维生素特点 B.沙门菌 D.统账结合 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的程度。①生物
A.天然食物的组成成分 C.大肠杆菌 E.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 价。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
B.维持人体健康 D.葡萄球菌 80.卫生系统反应性在以卫生服务对象为利用程度的指标,生物价越高,表明其被
C.每日需要较多 E.肉毒梭菌 中心方面不包括的领域( 机体利用的程度越高;②蛋白质净利用
D.生长发育所必需 68.某年7月,某小学20多名学生食用A.替病人着想、及时 率。是反映食物中蛋白质被利用程度的指E.必须每日膳食供给 了由奶、蛋、糖制作的冰淇淋12B.保密性 标,即机体利用的蛋白质占食物中蛋白质
53.哪项不是维生素A的生理功能 出现腹痛、腹泻、黄绿水样便,少数病人C.基础设施质量 的百分比,它包含了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和
A.维持上皮细胞结构完整 有脓血便,体温高达39~C,重症者出现谵D.选择卫生机构和人员 利用两个方面,因此更为全面。是将食物
C.参与胶原蛋白合成 妄、昏迷等,引起该次食物中毒的最可能E.社会支持网络 蛋白质的消化率和生物价结合起来以评
B.增强抗感染能力 病原是( ) 81.由国家通过法制强制实施的医疗保障定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一个指标。
D.促进生长发育 A.致病性大肠杆菌 制度是( ) (2)重叠性:根据健康疾病连续带模型E.抗癌作用 B.沙门菌 A.自愿医疗保险 我们知道,疾病或健康状态的评价指标,
54.粮食碾磨过细丢失最多的维生素是 C.葡萄球菌 B.商业医疗保险 一般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区分界限(或标
A.维生素C D.肉毒梭菌 C.社会医疗保险 准)。每个指标都涉及正常和异常两个方
B.维生素A E.副溶血性弧菌 D.国家医疗保险 面,他们是判定疾病和健康的基础,但在
C.维生素B1 69.下列哪项不是食物中毒特点 E.集体医疗保险 许多情况下,正常值和异常值的实际范围
D.维生素B2 A.有共同饮食史 82.我国目前所推行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有交叉重叠的。
E.维生素PP B.停止食用“有毒食物”后发病有一滞是( ) (3)可变性:随着时间的变化和人们认
55.蔬菜中含量最丰富的维生素是 后期 A.基本医疗保险 识的提高,健康和疾病的测量评价指标是
A.维生素E C.临床症状相似 B.大病医疗保险 可以改变的。
B.维生素A D.人与人无直接传染 C.新型合作医疗 3.(—)机体对环境有害物质的易感性
C.维生素B1 E.潜伏期短、常引起爆发 D.国家购买保险 影响因素:有害物质的理化特性
D.维生素D 70.某婴儿,11个月,出生后一直人工喂E.私人筹资保险 作用条件(接触剂量、作用时间)
E.维生素C 养牛奶,3个月时开始只添加辅食鸡蛋,三、思考题 个体本身的特征(年龄、性别、遗传因素、
56.维生素A相对较少的食物是 发现该婴儿生长缓慢、面色苍白,最可能1.简述预防医学的特点 生活方式及体质)
A.肝 缺乏的营养素是( ) 2.如何评价某一食物中蛋白质的营养价(二)剂量一效应(反应)关系
C.肉 A.铁 值? (三)时间一反应关系
B.蛋 B.维生素A 3.环境有害物质对健康影响的特点: 大部分的环境有害物质对机体的影响是
D.奶 C.钙 4.根据中国居民的膳食特点,叙述中国低浓度、长时间的暴露,因此在这个时间E.鱼类 D.维生素D 居民膳食指南 段内,环境有害物质可发生物质蓄积和功
57.河豚毒素的特点是( ) E.维生素C 5.以沙门氏菌为例,简述细菌性食物中能蓄积。
A.易溶于水 71.2001年5月,某单位10位同事在海毒诊断、治疗和预防原则 (四)多种环境有害物质的联合效应
B.毒性极强的神经毒素 鲜馆聚会,吃完海产品5小时后,陆续有6.简述碘缺乏病的三级预防 ①相加作用 ②协同作用 ③拮抗作用 ④
C.盐腌能破坏 8人出现腹痛、频繁腹泻、里急后重不明7.合理膳食基本卫生要求。 单独作用
D.不耐热 显,继而出现恶心、呕吐,重症者出现脱8.根据中国居民的膳食特点,如何提高4.为了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该指E.日晒能破坏 水,少数出现休克、意识障碍,3天后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南,专家委员会进一步提出食物定量指导
58.含铁量相对缺乏的食物是 毒症状逐渐好转,发生食物中毒的最可能9.简述食物中毒的特点 方案,并用宝塔图形表示,直观地告诉居
A.蔬菜 原因是( ) 10.健康与疾病测量指标有哪些特点 民食物分类的概念及每天各类食物的合
B.肝脏 A.沙门菌 参考答案 理摄人,食物的种类及相应的数量,对合
C.瘦肉 B.葡萄球菌肠毒素 一、填空题: 理调配平衡膳食进行指导。中国居民膳食
D.动物血 C.肉毒毒素 1.时间分布、空间分布、人间分布 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E.豆类 D.李斯特菌 2.生物遗传(人类生物学)、行为生活(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59.粮谷是哪种营养素最主要来源 E.副溶血性弧菌 方式、环境因素、卫生服务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A.蛋白质 72.下列哪项不是维生素A缺乏时眼部的3.迁移.转化、自净 (3)常吃奶类、豆类及其制品;
B.热能 表现 4.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4)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
C.碳水化合物 A.干眼病 5.山区>丘陵>平原>沿海;各年龄组肥肉和荤油;
D.脂类 B.色盲症 均可发病,青春期高发;除重病区外,女(5)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E.脂溶性维生素 C.角膜溃疡 性多于男性 体重;
60.哪项不属于维生素B2缺乏表现 D.角膜软化 6.患病的复杂性、患病的动态性、患病(6)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A.阴囊炎 E.角膜穿孔 的整体性、患者的社会心理状况不同 (7)饮酒应限量;
C.脂溢性皮炎 73.耐热性最强的食物中毒病原是( 7.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8)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B.唇炎 A.大肠埃希菌 8.有害物质的理化特性、作用条件、进5. 1.诊断
D.舌炎 B.副溶血性弧菌 入途径、个体本身的特征 (1)季节性,细菌性食物中毒有明显的E.毛囊炎 C.李斯特菌 9.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临床期预季节性,多发生于夏秋季。沙门氏菌食物
61.河豚鱼有毒成分最主要存在鱼体的 D.肉毒梭菌的芽胞 防 中毒全年都可以发生,多见于夏秋季;
A.肝脏与卵巢 E.沙门菌 10.基础代谢、各种活动、事务的特殊动(2)共同的暴露史:往往是共同用餐者
B.肝脏与睾丸 74.卫生系统反应性的测量包括( )力作用 一起发病,多具有爆发性,沙门氏菌污染
C.卵巢与肌肉 A.对人的尊重 11.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亚克汀病食物,也容易发生爆发;
D.肝脏与鱼皮 B.对人的理解 12. 区间性、重叠性、可变性 (3)查明中毒原因:找到引起中毒的食E.卵巢与睾丸 C.以卫生服务对象为中心 13.卫生服务的愿望、支付能力 品及其具体原因;,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
62.不属于合理营养基本要求的是( D.对人的尊重和以卫生服务对象为中心 14.家庭自制发酵食品 毒的中毒食品多为动物性食品;
A.营养素和能量能满足机体需要 E.对人的理解和以卫生服务对象为中心 15.血色素铁、非血色素铁 (4)临床诊断:应符合该食物中毒的临床
B.贮存、加工、烹调方式合理 75.卫生系统的功能有( ) 二、选择题 特征;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一般具有:胃肠
C.膳食制度合理 A.满足人群非卫生服务的期望 1.E 2.C 3.D 4.B 5.A 6.C 7.B 炎症状、恶心、呕吐、腹痛、黄绿色水样
D.不含有毒有害物质 B.卫生服务提供 8.A 9.D 10.B 11.C 12.B 13.C 变,发烧症状;
E.以上都不是 C.公平对待所有人 14.D 15.C 16.C (5)实验室诊断
63.糖尿病营养治疗的首要原则是( D.卫生服务提供与满足人群非卫生服务17.A 18.C 19.D 20.A 21.A 22.A 2.急救原则:
A.减少精制糖的摄人 的期望 23.D 24.E 25.A 26.D 27.D 28.C (1) 迅速排出毒物,用催吐、洗胃、导
B.限制蛋白质摄人量 E.卫生服务提供、公平对待所有人与满29.C 30.A 泄、灌肠等促进毒物从胃肠道排除,用输
C.合理控制能量的摄人 足人群非卫生服务的期望 31.C 32.D 33.D 34.C 35.C 36.B 液方式促进毒物从肌体组织排出。早期中
D.增加维生素摄人量 76.我国的卫生事业的性质是( ) 37.C 38.D 39.C 40.D 41.D 42.B 毒,将沙门氏菌从消化道排出,用输液方E.增加膳食纤维摄人量 A.政府实行福利政策的事业 43.D 44.A 式促进沙门氏菌从肌体组织排出
64.易引起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常见的中毒B.政府实行社会公益事业 45.E 46.C 47.E 48.B 49.D 50.D (2)对症治疗。治疗沙门氏菌中毒引起食品是 C.政府许可的盈利性的事业 51.A 52.C 53.C 54.C 55.E 56.C 的胃肠炎症状,退烧,抗菌治疗
A.海产品 D.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57.B 58.C (3) 特殊治疗。沙门氏菌一般无需特殊
B.动物性食品 业 59.C 60.E 61.A 62.E 63.C 64.C 治疗
C.奶及动物性制品、剩米饭、糯米糕 E.政府通过购买形式为人民提供服务的65.A 66.D 67.A 68.B 69.C 70.A 3.(1)防止食品污染:防止沙门氏菌污
D.豆、面发酵食品 事业 71.E 72.B 染动物性食品,注意环境卫生。食具卫生E.蔬菜、水果 77.卫生组织机构包括( ) 73.D 74.D 75.E 76.D 77.E 78.C 等
65.在下列哪期缺碘可引起地方性克汀病A.医院和卫生行政组织 79.C 80.B 81.C 82.B (2)控制病原体繁殖及外毒素的形成;
A.胚胎期 B.卫生行政组织和预防保健组织 三、思考题 低温保存动物性食物。
B.儿童少年期 C.卫生服务组织和卫生行政组织 1.预防医学的特点为:①工作对象主要(3) 彻底加热杀灭病原体和破坏毒素;
C.青春发育期 D.群众性卫生组织和卫生服务组织 是群体;②工作重点是健康人,也涉及病加热一定时间,彻底杀灭肉体中的沙门氏
D.青年期 E.卫生行政组织、群众性卫生组织和卫人;③研究内容为人体健康与环境的关系菌。
E.成年期 生服务组织 为主;④研究方法上,客观与微观相互结6.一级预防:碘盐:成人适宜摄入量为
66.某家庭5人,吃了自制的豆酱后,出78.卫生系统反应性在对人尊重方面不包合;⑤所采取的对策都体现了预防为主的150ug/日(范围50-500ug/日)
现头晕、头痛、乏力、食欲不振,随后出括的领域( ) 观念。 碘油注射(3~5年)或口服(1.5年)
食物补腆:如海产品、虾皮等 2.小概率事件是指(P是随机事件发生的D.H。是不对的,统计检验结果拒绝Ho 30.用两种方法检测住院患者痰中抗乳酸二级预防: 对碘盐、碘缺乏病进行检测 概率)( ) E.以上都不对 杆菌,甲法检查痰标本234份,阳性率三级预防:用甲状腺制剂治疗碘缺乏病患A.P≤0.05 17.两样本均数比较,经t检验,差别有30%,乙法检查108份,阳性率20%,两者 B.P≤0.5 显著性时,P值越小,说明 ( ) 法合并阳性率等于( )
7.(1)各种营养素间的比例均衡,可维C.P≤0.1 A.两样本均数差别越大 A.30%+20%
持和调节各种生理活动,适应各种环境和D.P≤0.20 B.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大 B.(30%+20%)/2
条件下的机体需要。 E.P
(2)食物的储存、加工烹调方式合理:3.描述一组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资料的D.越有理由认为两样本均数不同 D.(234×30%+108×20%)/(234+108) 尽可能减少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损失,并平均水平用( ) E.以上都不对 E.(30%+20%)/(234+108) 2提高其消化率和吸收率。具有良好的色、A.算术均数 18.在两个及两个以上总率进行对比时应31.经四组率比较的χ检验,得P〈0.05,香、味等感官性状,以促进食欲。 B.几何均数 先进行率的标准化,其目的是( ) 可认为( )
(3)食物应对人体无毒害:不应有微生物C.中位数 A.控制处理因素的影响 A.各总体率均不相同
污染和腐败变质;无农药或有害化学物质D.平均数 B.平衡混杂因素构成不同的影响 B.各总体率间相差较大
的污染;加入的食品添加剂应符合卫生标E.标准差 C.反映患病人数的影响 C.各样本率间均有差别
准。 4.在同一总体中随机抽样,样本含量nD.消除治愈人数的影响 D.最多有两总体率间存在差别
(4越大,则理论上( )越小 E.平衡处理因素的作用 E.至少有两总体率间存在差别
且热量分配比例适宜。 A.样本标准差 19.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必然有( )32.某医师用手术方法治疗椎间盘突出患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建议每日膳食必B.中位数 A.MS总=MS组间+MS组内 者26人,19例有效;注射疗法治疗252须有“粮谷、豆类及其制品”、“蔬菜、C.标准误 B.SS总=SS组问+SS组内 人,12人有效。若进行χ检验,其自由水果”、“奶及奶制品”、D.第95百分位数 C.SS组内
等四类食品,因为以上的各类食物所含的E.均数 D.MS组间
各类营养素并不均衡,因此,各类食物只5.两组呈正态分布的数值变量资料,但E.MS组间>MS组内 B.2
有合理搭配,才能实现合理营养的目的。均数相差悬殊,若比较离散趋势,最好选20.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无效假设是( C.3
(5)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因为食盐量多用的指标为( ) 21.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个数后D.4
少与高血压有关,而且中国居民存在着食A.全距 ( ) E.以上都不对
盐摄入量多的现实。 B.四分位数间距 A.均数不变,标准差不一定变 33.|r|>γ0.05,12时,可认为两变量X,y
(6C.方差 B.均数不变,标准差变 间( )
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D.标准差 C.均数不变,标准差也不变 A.有一定关系
应把平衡膳食宝塔看作一个奋斗目标,它E.变异系数 D.均数变,标准差不变 B.有正相关关系
只是建议的各类食物摄人量的一个平均6.在实际工作中,同质是指( ) E.均数变,标准差也变 C.有递增关系
值和比例,应根据年龄、性别、劳动强度A.被研究指标的非实验影响因素均相同 22.减小均数抽样误差的最好方法之一是D.肯定有直线关系
等不同生理情况和条件适当调整,以保证B.研究对象的测量指标无误差 ( ) E.有线性相关关系存在
人体的健康。 C.被研究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同 A.严格执行随机抽样 34.经三个地区黄曲霉毒素污染率比较χ28.(1)谷类食物蛋白质存在的缺点是: 谷D.研究对象之间无个体差异 B.增大样本含量 =17.91,P
第一限制氨基酸-赖氨酸。 7.表示变量值变异情况的指标最常用的D.选一些处于中间状态的个体 A.各样本率不同
(2)措施: 提高谷类蛋白质的含量以及是( ) E.减小样本含量 B.总体率间差别明显
赖氨酸含量;在谷类食物中添加赖氨酸;A.四分位数间距 23.在使用相对数时,容易犯的错误C.各总体率间都有差别
在日常生活中主要食物在搭配时注意利B.全距 是 ( ) D.各总体率间相差较大
用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C.标准差 A.把构成比作率看待 E.各总体率不全相同 29.(1)发病与食物有关 D.变异系数 B.把构成比作相对比看待 35.行×列表资料χ检验中,应注意
(2)发病潜伏期短。 E.方差 C.把率作构成比看待 ( )
(3)中毒病人临床表现相似 8.正态分布曲线下(μ±1.96σ)区间D.把率作相对比看待 A.有一格l
(4)人与人之间的无传染性 的面积占总面积的( ) E.以上都不对 B.有一格T
10.区间性:几乎所有的疾病或健康状态A.97.5% 24.某医院就诊的高血压病人数/该医院C.1
于个体的差异,每一个指标都不是一个数C.5% A.高血压患者构成比 E.1/5以上的格子1
一个数据表示正常或异常不科学。 E.1% C.婴儿死亡率 36.如果两样本相关系数r1=r2,且
9.两总体均数比较,可作 ( ) D.高血压病患病率 n1>n2 ,那么( )
预防医学——第二篇 卫生统计 A.t检验 E.新生儿死亡率 A.b1=b2
一、填空题 B.u检验 25.某研究组欲以某省现场调查5000人B. tr1=tr2
1.在研究工作中 误差是不可避免C.t检验和u检验 求得的高血压患病率11.2%推断全国高C.b1>b2
的, 误差是可以而且应该避免的,D.不必作检验 血压患病水平,估计95%可信区间可采用D. tb1=tr1
统计方法能处理的是 误差。 E.以上都不对 ( ) E. tb1=tb2
2. 资料计算算术均数; 资10.乙肝疫苗接种后血清检查阳转率计算A.p±1.96sp 37.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中,下列哪项正料计算中位数; 资料计算几何均其分母为( ) B.p±2.58sp 确( )
数。 A.乙肝易感人数 C.p±1.65sp A.p=0时,r=0
3.根据是否定量划分,统计资料的类型B.乙肝患者人数 D.f±1.96st B.|r|>O,b>0
有 、 和 。 C.该地平均人数 E.以上均不正确 C.r>0时,b
4.统计分析主要包括 和 。 D.乙肝疫苗接种人数 26.某省疾病控制中心某日统计报告,该D.r
5.统计资料的类型有 和 。 E.乙肝疫苗接种后阳转人数 地累计诊断SARS病例232例,其中已治E.|r|=1时,b=1
6.比较5个乡某年肺炎发病率应选11.在同一总体中抽样,哪些样本均数可愈出院人数117人,死亡人数7人,该地三、思考题:
用 ;要反映每个乡连续5年肺炎发靠 ( ) 现住人I=I 273426人。要反映该病死亡1.均数、几何均数和中位数其异同点是病率的变化趋势应选用 。 A.s小 水平,应计算( ) 什么?
7.根据某地区五种急性传染病的死亡构B.sx小 A.病死率(7/232) 2.试述非参数检验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成的资料,宜绘制 图。 C.n小 B.发病率(232/273426) 3.标准化法的意义和基本思想是什么?
8.描述某医院1985~1990年间住院病死D.CV小 C.感染率(232/273426) 4.直线回归分析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率的变动趋势,应绘制 。 E.以上都不对 D.死亡率(7/273426) 5.标准差和标准误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9.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12.若一组数据呈正态分布,其中小于E.治愈率(117/232) 6.简述直线回归系数与直线相关系数的有、 、 和 。 的变量值有( ) 27.已知男性的钩虫感染率高于女性。今区别与联系。
10.当 时,可用标准差比较两组资A.5% 欲比较甲、乙两乡居民总的钩虫感染7.为什么要进行假设检验,假设检验可料变异程度的大小;当时,不能用标准差B.95% 率, 但甲乡人口女多于男,而乙乡男多以回答什么问题? 2比较两组资料变异程度的大小,而应作两C.97.5% 于女,适当的比较方法是 ( ) 8.χ检验的应用条件有哪些,各是什么? 个变异系数的比较。 D.92.5% A.分性别进行比较 9.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的区别是什
11.常用的统计图E.以上都不对 B.两个率比较的u检验 么?各有何优缺点?
有 、 、 、 、 13.( )小,表示用该样本估计总体C.不具可比性,不能比较 四、计算题:
。 均数的可靠性大 D.对性别进行标准化后再比较 1.已知正常成年人的脉搏均数为72次/
12.估计总体率95%可信区间的正态近似A.CV E.以上都不对 分,某护师测得10名成年男性四乙基铅公式是 。 B.S 28.总体率可信区间正态近似法估计的应中毒患者的脉搏均数为67次/分,标准差
13.比较两个或多个样本间各部分构成不C.R 用条件是( ) 为5.97次/分,能否据此认为慢性四乙同时,可用 检验。 D. A.n足够大,丌
14、已知一计量资料为正态分布,而且样E.σ B.n足够大,总体率丌或(1-丌)接近于人?
本含量较大,则该资料95%的变量值所在14.正态分布的数值变量资料,样本含量1 2.某医师用甲乙两种药物治疗小儿单纯范围为 ;总体均数的99%可信区间不大,总体标准差已知,若估计总体均数C.n 较小,P接近于50%,np或n(n-p性消化不良,结果见下表,问两种药物疗为 。 95%的可信区间,最好选用( ) 小于5 效有无差别?
15、相关系数又称 ,用r来表示,15.两样本均数差别的假设检验得出P
它说明具有直线关系的二变量间相关关说明( ) n(n-p)远大于5
系 与 的指标。 A.两样本均数相差很大 E.n较大,发生率P或(1-p)均较小,P3.某市妇幼保健站在2000年调查该市区
二、选择题: B.两样本均数的差别在医学上很有价值 或n(1-p)小于5 出生男婴体重,随机抽取男婴110例记录
1.变异系数的数值( ) C.两总体均数相差一定很大 29.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可以延长生命,但其出生体重,得均数为3.26kg,标准差
A.一定大于1 D.两样本均数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不能治愈其病,则发生下列情况 ( 0.45kg.请回答下述问题:
B.一定小于1 E.两个总体均数一定有差异 A.该病患病率将增加 1)请确定该市男婴出生体重95%正常值
C.可大于1,也可小于1 16.第l类错误的概念是( ) B.该病患病率将减少 范围
D.一定比S小 A.H。是对的,统计检验结果未拒绝Ho C.该病发病率将增加 2)估计该市男婴出生时平均体重可能是E.以上都不对 B.H。是对的,统计检验结果拒绝Ho D.该病发病率将减少 多少
C.H。是不对的,统计检验结果未拒绝E.以上都不对
3)某男婴出生时体重为4.49kg,如何评定是因果关系;⑥只有在样本例数n足够7.分析流行病学是对描述流行病学研究D.某因素的暴露率
价(用正常值范围评价) 大,决定系数r2越接近于1时,才能表中所提出的假设进行________或E.比值比
4)20年前该市区出生男婴平均体重为明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越有意义。 ________的具体过程。 11.以下关于抽样调查的正确叙述是
3.10kg,现在出生的男婴是否比20年前5.联系:1)二者均是表示变异程度大小8.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是人为的一组( )
的重了? 的指标; 施加所研究的因素,另一组__________。A.抽样调查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
5) 从该市郊区抽取120名男婴,出生时2)标准误与标准差大小成正比,与抽样然后观察两组效应指标的差异。 B.抽样调查适用于调查变异较大的资料 平均体重为3.22kg,标准差为0.41kg.问例数的平方根成反比; 9.流行病实验研究中采用双盲法可避免C.抽样调查的设计简单,资料容易分析 市区和郊区男婴出生时体重是否不同? 3)当n一定时,同一份资料,标准差越产生___________偏倚。 D.抽样调查适用于调查疾病发生频率较
4.某研究者用甲乙两种试剂检验132份大,标准误也越大。 10.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可分________和低的疾病
HBsAg阳性血清,结果见下表,问两种检区别:标准差---意义上描述一组变量值________两类。 E.抽样调查的调查工作不容易做的细致,验结果有无差别。 之间的离散趋势;应用上①s越小,表示11.抽样调查时应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常难免漏查调查对象
5.某护士观察了用某种中草药治疗的10变量值围绕均值分布越密集,说明均数的和________。 12.实验性研究中实施双盲观察的主要目例高血压病人,同时配合心理护理,治疗代表性越好,②可用估计变量值分布或范12.队列研究是从____________推的
前后舒张压如下:问心理护理配合中草药围,与n的关系是n越大,s越趋于稳定___________研究。 A.使比较的两组人口学特征更具有可比治疗是否有效? 标准误---意义上描述样本均数间的离散13.RR是____________;RR>1说明性
6.某医师用甲乙两种疗法治疗某病,结趋势应用上①越小,表示样本均数___________;RR
果见下表,问两种疗法疗效有无差别? 与总体均数越接近,说明样本均数推断总14.截断值是________。 C.尽可能减少失访
7.研究者为探讨不同体位对难产发生率体均数的可靠性越大②可用15.横断面研究所用的指标是________。D.除去研究者和受试者对研究结果的主影响,观察了不同卧位难产的发生率,其估计总体均数可信区16.N=400XP/Q的应用条件是________、观影响
中甲种卧位152例,难产发生率为间。n越大,越小 ________。 E.使实验组和对照组不清楚实验目的 25.00%,乙种卧位242人,难产发生率 6.(1)区别: 17.因果联系判断标准中的时间顺序指13.分析性和实验性流行病学方法的基本为10.33%,问两组难产发生率有无统计1)资料要求上:回归要求因变量Y服从________。 区别是
学差异。 正态分布,X是可以精确测量和严密控制18.临床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A.病例需经公认的标准加以诊断
8.某医生应用波尼松、转移因子和胸腺的变量,称Ⅰ型回归;相关要求两个变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要计算样本量
肽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14X、Y服从双变量正态分布,这种资料如进________。 C.同时对病例和对照进行调查
治疗前后血清Sil-2R(U/ml)数据如下表行回归分析,称Ⅱ型回归。 二、选择题 D.由研究者决定哪一组接受某项研究措所示。该医生对此数据应用两组独立样本2)应用上:说明两变量间依存变化的数1.下列哪种抽样方法的抽样误差最大施,哪一组作为对照组
t检验,结果为t=0.3737,自由度为量关系用回归,说明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用( ) E.以上都不是
26,P=0.7116,于是,该医生的结论是治疗相关。 A.多级抽样 14.病例对照研究中估计暴露因素与疾病前后血清Sil-2R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3)意义上:b表示X每增(减)B.系统抽样 关联强度的指标是( ) 义.你是否同意这种分析结果?如不同意,Y平均改变b个单位;r说明具体有直线C.整群抽样 A.Χ2
请做出你认为正确的分析(只写出分析步关系的两个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D.分层抽样 B.AR
骤及计算公式代入数据即可,不必做具体与相关方向。 E.单纯随机抽样 C.RR
计算) (2)联系: 2.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用途是( ) D.OR
参考答案 1)对一组数据若同时计算b和r,它们的A.进行统计学检验 E.PAR
一、填空题: 正负号一致; B.研究疾病的发生概率 15.对某疫苗进行现场实验,下列哪一项
1.随机测量、系统、抽样 2)b和r的假设检验是等价的,即对同一C.研究疾病的死亡情况 是属于双盲试验
2.正态分布、偏态分布、等级 样本, tb=tr D.研究疾病的临床表现 A.试验组不知道谁是对照组
3.数值变量资料、分类变量资料和等级3)用回归解释相关,决定系数E.探讨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及确定预B.试验组和对照组都不知道观察者的身资料 防方法 份 24.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回归平方和越接近总平方和,则γ越3.以下是现况调查样本量的决定因素,C.试验组接种疫苗,对照组接种安慰剂
5.数值变量资料和分类变量资料 接近1,说明引入相关的效果越好。 除了( ) D.观察者和两试验组都不知道疫苗性质
6.直条图、普通线图 7.当比较的两个样本均数不等时,应想A.把握度 E.以上都不是
7.构成图 到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抽样误B.发病率 16.以下是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除了
8.普通线图 差,一种可能性是本质差别,到底是哪种C.允许误差 A.设立对照
9. 计划与设计、资料搜集、资料整理和可能性引起两个样本均数不等,可作假设D.变异程度 B.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
资料分析 检验。 E.预期现患率 C.可以估计疾病的患病率 210.两组变量值单位相同均数相差不大,8.四格表χ检验的应用条件为n>40,且4.哪种流行病学研究中,研究人员控制D.观察方向由“果”至“因” 2两组变量值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较大 T>5时,四格表资料χ检验不需进行连续着研究因素 E.可以从调查资料中估计比值比
11.线图、直方图、直条图、圆图、散点性校正;当n>40,但有1≤T
15.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相关方向与时,应采用四格表确切概率计算法。行×C.现况研究 A.病例和对照均是未确诊患某特定疾病2密切程度 列表χ检验中,一般不宜有1/5以上的D.暴发调查 的人
二、选择题: 格子理论频数小于5,或有一个格子的理E.病例对照组研究 B.病例组是确诊患某病的病例,对照组
1.C 2.A 3.A 4.C 5.E 6.C 7.C 论频数小于1,否则会导致分析结果偏性5.在东北三省进行糖尿病患病情况的调一定是未患病的人
8.B 9.C 10.D 11.B 12.C 13.E 加大。对不满足要求的资料:①可适当增查宜采用下列哪种抽样方法( C.病例组是确诊患某特定疾病的人,对
14.C 15.E 16.B 加样本例数;②将理论频数太小的行或列A.多级抽样 照组也是患特定疾病的人
17.C 18.B 19.B 20.B 21.D 22.B 与性质相近的邻行或邻列合并;③删去理B.系统抽样 D.病例组是怀疑患某特定疾病的人,对
23.A 24.A 25.A 26.A 27.D 28.D 论频数太小的格子所对应的行或列。但应C.整群抽样 照组是未患某特定疾病的人
29.A 30.D 注意后两种处理方法有可能损失资料原D.分层抽样 E.病例组是确诊患某特定疾病的人,对
31.E 32.A 33.E 34.E 35.E 36.D 有信息,也可能会损害样本的随机性,不E.单纯随机抽样 照组是未患该种特定疾病的人
37.D 同的合并方式所得结果也不一样,故不宜6.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 ) 18.一项吸烟与肺癌关联的病例对照研究
三、思考题: 作为常规方法使用。 A.疾病 资料经分析后获下述数据:X2=12.36,
1.相同点:均为表示数值变量资料集中9.(1)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的区别:B.病人 P=0.01,OR=3.4正确的研究结论是 趋势的指标。 1)参数检验:以已知分布为假定条件,C.人群 A.病例组肺癌患病率明显大于对照组 不同点: 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或检验 D.健康人 B.病例组患肺癌可能性明显大于对照组 均数:意义--平均数量水平,应用资料类2)非参数检验:不依赖总体分布的具体E.亚临床型病人 C.对照组患肺癌可能性明显小于病例组 型---应用甚广,最适用于对称分布,特形式和检验分布是否相同。 7.当对某种疾病或人群健康状态情况不D.病例组肺癌发病率明显大于对照组 别是正态分布;几何均数,(2)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的优缺点: 明时,应该从哪类研究开始( ) E.吸烟者患肺癌可能性明显大于不吸烟等比资料和对数正态分布资料;中位数,1)参数检验:优点是符合条件时,检验A.队列研究 者
位次居中的观察值水平,偏态分布资料、效率高;缺点是对资料要求严格,而且要B.描述性研究 19.配比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中计算比分布不明资料和分布一端或两端无确定求资料的分布型已知和总体方差相等。 C.理论性研究 值比时公式内分母的含义是
值资料 2D.实验性研究 A.病例暴露,对照未暴露于某因素对子
2.非参数检验适用于分析:①按程度、易掌握;缺点是若对符合参数检验条件的E.病例对照研究 数
等级分组的资料;②不满足正态性要求分这里利用非参数检验,则检验效率低于参8.某地区进行学龄儿童流脑疫苗接种率B.病例和暴露,均暴露于某因素对子数 析 数检验。另一点是非参数检验统计量是近调查,首先将该地区各县分为好、中、差C.病例末暴露,对照暴露于某因素的对的计量资料;③不满足方差齐性要求的计似服从某一分布,检验的界值表也有是近三类,然后在每类中随机抽1/10的学龄子数
量资料;④总体分布不明资料;⑤开口数似的,因此其结果有一定近似性。 儿童进行调查,这种抽样方法属于( D.病例和暴露均未暴露于某因素对子数 据或超限值资料等,如“>40U”或“0.5mg预防医学——第三篇 流行病学原理 A.多级抽样 E.以上都不对
以下”。 一、填空 B.系统抽样 20.混杂因素是指
3.率的标准化法是在一个指定的标准构1.描述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研究的C.分层抽样 A.影响研究结果判断的因素 成条件下进行率的对比方法。在医学科研________。 D.整群抽样 B.影响统计处理的因素
和疾病防治工作中,我们对两个或多个总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有________,E.单纯随机抽样 C.与所研究的疾病和研究因素的暴露都率指标进行比较时,如果这两组(或两组________,________。 9.在某地区进行居民膳食状况的调查,有联系的因素
以上)对象内部构成存在差异,且差异又3.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研计划从2000户居民中100户作为样本。D.只与所研究的疾病有联系的因素 影响分析结果,则应该用率的标准化法消究范围是________。 以隔20户选取一户的方法进行抽样,这E.仅与研究因素有联系的因素
除这种影响再作对比。 4.分析流行病学分为两种,即________种方法属于( ) 21.在一次社区消化性溃疡的横断面调查是采用统一的内部构成计算标准化率,以和________。 A.多级抽样 中发现35~49岁男性符合消化性溃疡诊消除内部构成不同对指标的影响,使算得5B.系统抽样 断标准的为80/105,而同龄女性为90/的标准化率具有可比性。 故只能提供_与疾病可能存在联系的证C.分层抽样 105。以下论述哪项正确( )
4.直线回归分析中应注意:①进行回归据。 D.整群抽样 A.本次调查所得的结果为发病率
分析一定要有实际意义;②回归分析之前6.在回顾性研究的基础上,将人群分为E.单纯随机抽样 B.本次调查所得的结果实际上是构成比 首先应绘制散点图;③考虑是否满足建立两组,一组为已经________于某因素,另10.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确立某因素与某C.通过本项研究可以推断妇女发生消化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定;④若无充足理一组未暴露,然后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比病联系的强度用 性溃疡的危险大于男性
由可证明超出自变量取值范围时应变较上述两组人群疾病发生的频率或健康A.某人群中该病发病率 D.通过本项研究可以推断35~49岁妇女量.y与自变量z仍呈线性关系外,一般状况的发生情况。这种研究方法称B.某人群中该病患病率 发生消化性溃疡的危险大于男性 应避免外延;⑤两变量间的直线关系不一________。 C.某人群中该病罹病率 E.以上均不正确
22.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的最好来源D.4.0 D.可以在人群中观察某预防措施的效果 D控制外部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是( ) E.无法计算 E.可以在临床观察某新药或新疗法的疗E.控制内部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A.来自医院的死亡病例 34.对于队列研究的错误观点是( )效 54.流行病学所指的病因为( )
B.来自社区的现患病例 A.人力、物力花费较大 44.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能使疾病发病率升高的所有因素
C.来自医院的新发病例 B.通常要考虑失访和混杂偏倚的影响 A.灵敏度也称真阳性率 B.病原生物和有害理化因素
D.来自社区的死亡病例 C.可以直接计算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强度 B.灵敏度也称真阴性率 C.病原生物和有害社会因素 E.来自社区的新发病例 D.若疾病罕见而暴露因素常见,则适宜C.灵敏度也称假阳性率 D.有害理化因素和有害社会因素
23.确定某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关联强度的进行队列研究 D.灵敏度也称假阴性率 E.病原微生物
指标是 E.若疾病常见且暴露因素常见,则适宜E.灵敏度也称符合率 55.流行病学研究常见的偏倚分为( )
A.相对危险度 进行队列研究 45.下列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 A.选择偏倚、混杂偏倚、测量偏倚三类 2B.统计学检验的χ值 35.队列研究是( ) A.一般可从真实性、可靠性、效益三方B.入院率偏倚、易感性偏倚、无应答偏
C.某人群某病的患病率 A.由“因”推“果” 面评价诊断试验 倚三类
D.某人群某病的发病率 B.由“果”推“因” B.评价诊断试验可靠性的指标是KappaC.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三类 E.某人群某病的死亡率 C.描述“因”和“果”在某一时点的分值 D.回忆偏倚、报告偏倚、测量偏倚三类
24.临床试验中,采用随机分组法,是为布 C.评价诊断试验效益的指标是预测值和E.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测量偏倚三类 了 D.由“果”推“因”后再由“因”推似然比 56.在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中,计算出某因A使试验组和对照组人数相等 E.以上都不是 D.评价诊断试验可靠性的指标是灵敏度素比值比的95%可信区间为0.2-1.8,
B.使试验更有代表性 36.为探讨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对胎儿的影和特异度 此因素可能为
C.使试验结论更可靠 响,研究者选择了100例确诊有风疹病毒E.评价诊断试验真实性的指标是灵敏度A危险因素
D.平衡非试验因素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感染史的孕妇,同时选择了同期同医院确和特异度 B.无关因素
作用 诊无风疹病毒感染史的孕妇,然后追踪两46.关于筛检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C.保护因素
E.平衡试验因素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作组孕妇的胎儿的出生的情况,这种研究方A.筛检试验不是诊断试验 D.无法判断
用 法是( ) B.筛检可将某病可疑患者与未患该病者E.都不对
25.以下是病例对照研究的缺点,除了A.临床实验 区分开 三、思考题
( ) B.队列研究 C.要求筛检试验简便、易行 1.简述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
A.难以避免回忆偏倚 C.现况调查 D.要求筛检实验经济、安全 2.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B.容易产生选择偏倚 D.病例对照研究 E.筛检可将可疑患者与健康者区分开来 3.常用的抽样方法有哪几种
C.能计算发病率、死亡率 E.以上都不是 47.反映筛检试验效益的指标是( )4.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设计类型分类,
D.混杂因素的影响较难控制 37.100名失眠患者接受气功疗法治疗,A.灵敏度 共几类
E.不适用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随访3个月,80人失眠有不同程度的改B.特异度 5.在探讨某疾病的危险因素的研究中,因素 善,结论中正确的是( ) C.约登指数 在150对研究对象中,50对为病例组和对
26.在病例对照研究中,配比过度会导致A.气功治疗失眠有效 D.阳性似然比 照组均有A因子的暴露史,55对为病例组( ) B.气功治疗失眠无效 E.符合率 和对照组均无A因子的暴露史,25对为病
A.提高研究效率 C.因样本量不大而无法下结论 48.为探讨某治疗方案的疗效,先将患者例组有A因子的暴露史而对照组无A因子
B.降低研究效率 D.因观察时间不长而疗效可疑 随机分为A组和B组。实验的第一阶段A的暴露史,请问,应如何分析资料?
C.对研究结果无影响 E.因未设立对照组而无法下结论 俎接受治疗,B组接受安慰剂,观察两组6.简述现况调查的目的
D.低估暴露因素的作用 38.在探讨某职业工人接触某化学物质后的疗效。此阶段结束后,两组患者均停药7.试述流行病学研究中控制混杂偏倚的E.高估暴露因素的作用 发生某种癌症的队列研究中,得到以下结一段时间进行洗脱。之后将两组在接受治方法。
27.下列有关病例对照研究错误的描述是果: 疗措施上对调,A组改为接受安慰剂,B8.常见的偏倚有哪几种?请具体说明。 ( ) 在该研究中,相对危险度是( ) 组接受治疗。这种设计称为( ) 9.说明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及其研究方
A.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A.13 A.交叉对照设计 法。
B.可以估计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强度 B.4.89 B.自身对照设计 10.与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比
C.病例对照研究适用于疾病常见而暴露C.5.7 C.历史性对照设计 较,实验性研究有哪些主要特点? 罕见的情况 D.7.33 D.标准疗法对照设计 11.试述流行病学病因研究的基本步骤
D.病例对照研究适用于疾病罕见而暴露E.10.52 E.以上都不是 统计效率的同时也失去了对匹配变量进常见的情况 在该研究中,由该化学物质所致该癌症的49.将一子宫颈癌筛检试验应用于400名行分析的机会。④统计分析:混杂偏倚可E.病例对照研究不能得出暴露因素与疾特异危险度估计值为( ) 经活检证实患子宫颈癌的妇女和400名未经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加以控制。 病因果关联的结论 A.0 患宫颈癌的妇女。子宫颈癌妇女中有100参考答案
28.在病例对照研究中,若病例组某危险B.O.2 人出现阳性结果;未患子宫颈癌的妇女中一、填空题:
因素的暴露史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且C.0.5 有50出现阳性结果。该试验的灵敏度为1.基础步骤
有统计学意义,则可认为( ) D.O.8 ( ) 2.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数理性研
A.暴露与该病无联系 E.不能计算 A.88% 究
B.暴露与该病有因果联系 在该研究中,该物质与癌症发生的关系B.67% 3.人群,一切疾病与健康状态
C.暴露是该研究疾病的病因 ( ) C.25% 4.回顾性研究,前瞻性研究
D.该病是由该暴露因素引起的 A.该暴露因素是无关因 D.54% 5.疾病,暴露,因素
E.该病与暴露存在统计学相关 B.该暴露因素是危险因素 E.56% 6.暴露,前瞻性研究
29.以下是病例对照研究中匹配的目的,C、该暴露因素是保护因素 该试验的特异度为( ) 7.验证,检验
除了( ) D.该暴露因素是混杂因素 A.88% 8.给,不给
A.可提高流行病学调查效率 E.无法判断 B.67% 9.信息偏倚
B.研究匹配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39.证实病因假设最可靠的流行病学方法C.25% 10.普查,抽样调查
C.控制匹配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是( ) D.54% 11.样本量大小适当,随机化
D.使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某些特征一致 A.现况调查 E.56% 12.因,果
E.使匹配因素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影响B.抽样调查 50.混杂因素是指 13.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死亡率)均衡 C.筛检试验 A.影响研究结果判断的因素 之比,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呈正相关,暴
30.在病例对照研究中,通常用以下方法D.实验性研究 B.影响统计处理的因素 露因素与疾病之间呈负相关
选择对照,除了( ) E.病例对照研究 C.与所研究的疾病和研究因素的暴露都14.确定筛检实验阳性与阴性的界值
A.不考虑对照所患疾病 40.为探讨叶酸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的作有联系的因素 15.患病率
B.与病例的某些特征相一致 用,研究者选择了10万名孕妇,随机分D.只与所研究的疾病有联系的因素 16.a=0.05,容许误差为10%
C.从病例的邻居或亲属中选取 为服用叶酸的实验组和服用安慰剂的对E.仅与研究因素有联系的因素 17.先因后果
D.从病例所来自的人群中的非病例中随照组,追踪全部孕妇的胎儿出生情况,观51.判定某因素是否为某病的病因时,必18.随机化,设对照, 盲法,重复 机选取 察有无神经膏畸形发生。这种研究方法是须证明( ) 二、选择题
E.从病例所来自的医院中的其他病例中( ) A.该因素与该疾病之间联系的强度 1.C 2.E 3.B 4.A 5.A 6.C 7.B 随机选取 A.现况调查 B.该因素与该疾病之间联系的特异性 8.C 9.C 10.E 11.A 12.D 13.D
31.相对危险度是( ) B.队列研究 C.该因素与该疾病之间联系的可重复性 14.D 15.D 16.C
A.病例组暴露比例与对照组暴露比例之C.实验性研究 D.患者对该因素的暴露出现在该疾病发17.E 18.E 19.A 20.C 21.E 22.E 比 D.病例对照研究 生之前 23.A 24.D 25.C 26.B 27.C 28.E
B.病例组暴露比例与对照组暴露比例之E.以上都不是 E.该病患者暴露于该因素 29.B 30.A 31.C
差 41.为避免各种偏倚的影响,最佳的对照52.甲地区一年内发生肺癌100例,配对32.A 33.B 34.D 35.B 36.D 37.E
C.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相类型是( ) 100例做吸烟与肺癌关系的调查,结果肺38.C,B,B 39.D 40.C 41.C 42.E 应率之比 A.非随机对 癌组吸烟者为80%,对照组中吸烟者为43.C 44.A 45.D
D.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相B.历史性对照 20%。乙地区调查了546.E 47.D 48.A 49.C,A 50.C 应率之差 C.随机同期对照 观察1年后吸烟者中有10例发生肺癌,51.D 52.A 53.C 54.A 55.C 56.B E.以上都不是 D.不同医院的对照 不吸烟者中出现2例肺癌。下列4三、思考题
32.以下是队列研究的优点,除了( E.不同病种的对照 那些正确 1.(1)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研究者客
A.较适用于少见病 42.自1945年至1975年间,观察作到夜A.甲地区进行的调查是病例对照研究 观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暴露情况,而不给予
B.由“因”至“果”观察 光表(接触放射性核素)的1000名女工B.乙地区的调查也是病例对照研究 任何干预措施。
C.能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 中得骨癌者20例,而同期1000名话务员C.甲地区肺癌组吸烟率高出对照组4倍 (2)设立对照:研究设计了独立的、由
D.能直接估计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联强中得骨癌者4例。本研究方法是( )D.乙地区吸烟者肺癌发病率为对照组5未患所研究疾病的人群组成的对照组,用度 A.实验研究 倍 来与病例组进行比较。
E.暴露因素的作用可分等级计算“剂量B.现况调查 E.以上都不对 (3)观察方向由“果”至“因”:在研一反应关系” C.临床实验 53.关于病例对照研究中配比的目的,下究过程中,已知研究对象患某病或未患某
33.在一次队列研究中,暴露组和非暴露D.回顾性研究 列哪项回答是错误 病,再追溯既往是否暴露于可疑危险因组各5000人,暴露组40人发病,非暴露E.前瞻性研究 A.研究外部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素。研究方向是纵向的、回顾性的。 组20人发病,则相对危险度为( ) 43.实验性研究有以下特点,除了( B.平衡外部因素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影(4)难以证实因果关系:由于研究是回
A.1.0 A.可以证实病因假设 响 顾性的观察法,只能推测暴露与疾病是否
B.2.0 B.可以在临床和社区进行 C.平衡混杂因素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影有关联,且只限于有统计学意义,因此难
C.3.0 C.先选择病例,再比较暴露因素 响 以证实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2.(1)优点 3.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主要环节有4.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加强病人
1)较适用于常见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自我管理,提高坚持治疗率
2)在疾病发生前按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影响因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易感人口的迁入,免疫人口的死亡,组,由“因”至“果”观察,所以资料偏4.高血压的具体控制策略有__________新生儿的增加,免疫人口免疫力的消退 倚少,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选择题
3)可计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5.使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有1.D 2.C 3.A 4.E 5.A 6.C 7.D 能测量两组问的相对危险度和特异危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D 9.C 10.B 11.B
度,直接估计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联强__________。 三、思考题
度,所得结果真实可靠。 二、选择题 1.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为
4)一次调查可观察多种结局,如在调查1.以下哪项不是职业病的特点( ) (1)传染病报告
吸烟与肺癌关系时,可同时调查吸烟与支A.病因明确 (2)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气管炎、肺气肿、冠心病等的关系,并能B.有群发性 1)病人:做到“五早”;
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 C.可以预防 2)病原携带者:发现并管理
5)暴露因素的作用可分等级,便于计算D.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3)接触者:检疫、留验、医学观察、预“剂量一反应关系”。 E.有剂量-反应关系 防接种
(2)缺点 2.我国规定的基础免疫疾病是( ) 4)动物:危害大经济价值不大的受染动
1)不适用于研究人群中发病率很低的疾A物将其杀灭,危害不大但经济价值较大的病。 天花 受染动物隔离治疗。
2)观察时间长而难以避免失访,不易收B(3)对传播途径的措施:消毒、杀虫、集到完整的科学的资料。 天花 灭鼠
3)设计的科学性要求高,实施复杂,暴C(4)对易感人群的措施:预防接种、药露人年计算工作量较为繁重;且费用高,麻疹 物预防、个人防护、健康教育。 不能很快出成果。 D2.潜伏期的流行病意义为:
4)每次只能研究一个或一组暴露因素,乙脑 1)根据根据潜伏期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有多种病因的疾病不适用此方法 E用于追踪传染源,查找传播途径。
3.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流感 2)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整群抽样,多级抽样 3.性病和狂犬病的传染方式是( ) 期限。
4.共有4大类:即①描述性研究,亦称A.直接接触 3)确定免疫接种时间。
横断面研究,现况研究; B.间接接触 4)评价预防措施效果
②分析性研究,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和群组C.媒介传播 5)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研究两种; D.食物传播 ③实验性研究亦称干预实验; E.空气接触
④理论性研究亦称流行病 学模型研究。 4.消毒措施的目的是( )
5.1)将资料整理成1:1配比的表格形A.消除传染源
式;2)计算卡方值 B.消除传染源和易感者
3)计算OR值 4C.消除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计算OR95%的可信区间 D.保护易感者
6.(1)描述分布:即描述疾病或健康状E.切断传播途径
况于特定时间内在某地区人群中分布情5.人工被动免疫制剂是( )
况及影响分布的因素。 A.抗毒血清
(2)提供疾病致病因素的线索:通过描B.活菌苗
述某些因素或特征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寻C.死菌苗
找病因及流行因素线索,以逐步建立病因D.活疫苗
假设。 E.以上都不对
(3)疾病监测:进行疾病监测并为评价6.某人与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为防止
防治措施的效果提供参考信息。 其成为继发患者需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
(4)确定高危人群:通过调查达到早期限可根据以下哪项确定( )
发现病人、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第二级A.病程
预防的目的。 B.传染期
(5)确定各项生理指标和参考值范围。 C.潜伏期
7.①随机化:指用随机的方法将研究对D.B+C
象以相同的概率分配到各比较组中。②限7.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应报告的病种
制:针对可能存在的混杂因素,限制研究为( )
对象的纳入条件,仅在具备一定特征的人A.两类二十五种
群中选择研究对象,可以保证该特征在比B.两类三十五种
较组间的均衡性,排除其对研究结果的干C.三类二十五种
扰。③匹配:为指示研究对象选择那些在D.三类三十五种
某个和某些可疑混杂因素方面具有共同8.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繁殖、而且
或相似暴露经历者为对照的方法。匹配在能排出病原体的( )
控制匹配变量的混杂作用、提高统计效率A.病人、不包括带菌者
的同时也失去了对匹配变量进行分析的B.患病动物、不包括携带病原体的动物
机会。④统计分析:混杂偏倚可经多种统C.受污染的物品
计分析方法加以控制。 D.人或动物
8.常见的偏倚有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E.病人与带菌者
混杂偏倚3种 9.确某传染病的隔离期限是依据( 9.分为两种类型,即成组病例对照研究A.该病的潜伏期
和配比病例对照研究。前者是按照一定的B.该病的流行期
标准选择病例和对照各一组,调查和比较C.传染期
两组间既往暴露史,不作两组问病例与对D.症状持续时间
照的个体比较。后者是根据一定的标准,E.潜伏期+流行期
每选一个病例即配以一定数量的在某些10.心脑血管疾病预防重点应放在( 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相似的对照。调查和A.二级预防
比较这两组间既往暴露史。 B.一级预防
10.有3个主要特点,即①是实验法而非C.一、二级预防
观察法。设计时须注意控制某些外部因D.二、三级预防
素,必须采取随机分配原则将研究对象分E.三级预防并重
组,②须有严格的,平行的对照,③必须11.慢性病的预防措施是:( )
有干预措施。 A11.用流行病学方法推导病因的基本步延长寿命
骤:①描述流行病学提出病因假设:②分B.消除致病因素,做到“三早”,减缓
析流行病学验证病因假设:分析流行病学疾病的发展,防止恶化,恢复劳动能力。主要有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两种方C.到四早,管理和矫正患者,消除致病
法。③试验流行病学验证病因假设:④综因素。
合判断是确认因果联系的最后环节:如前D.管理和矫正患者,建立访视制度,定
所述,限于逻辑学方法或然性和人类病因期随访检查治疗。
的复杂性,经上述研究确认的统计学关联E.以上都不对
还需经综合判断方可确认因果关联,而且四、思考题
该因果关联还要经受实践的检验。 1.简述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2.简述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
预防医学——第四篇 健康促进与疾病预参考答案
防 一、填空题
一、填空 1.五七
1.当前我国计划免疫程序规定应接种的2.职业史,生产环境监测资料病史与临
疫苗有__________种,以预防__________床检查
种传染病。 3.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自然
2.职业病的诊断依据有__________,因素,社会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