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
什么是人类学?
人类学一词来自希腊文,它的英文名称是:Anthropology。它是希腊文anthropos 和logos的缩写。“anthropos”是“人”或者“人类”的意思;“logos”是“逻辑”或者“科学”的意思。从字面的意义看,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的学问,也就是对人类的生活和文化方方面面的研究。
什么是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是对人的文化的研究。主要任务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三大重要关系:
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关系,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涉及到物质文化; 二是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内容,人不能离开社会单个地存在于自然中,而社会就是人与人关系的体现;
三是人与心理上的关系,欲了解个人就离不了了解心理;
西方人类学的发展背景:
1)萌芽时期(1914年以前)
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殖民地的争夺,西方人“他者”的认识,进而进行研究。如1839年、1859年法国相继建立了民族学学会、人类学学会,……。
2)发展初期(1914-1938年),即殖民地的间接统治时期
3)扩展时期(1938-1970年)
二战中,大批人类学家卷入战争,战后,又积极地参与,人类学的研究范围日益扩大。如《菊与刀》
4)决策时期(1971年以后)
研究的领域涉及范围广,“新应用人类学”的出现
人类学的分支学科:
考古人类学:是从事对人类遗存的研究和复原工作。考古学不仅研究人体的遗骸,考古学家试图发现和研究所有的人类活动遗迹,通过这些遗迹来了解和复原人类的活动,来了解人类与其环境所构成的关系。
语言人类学:主要是对人类的交流系统(尤其是语言)的分析和研究。语言人类
学并不是为了多掌握几门语言,而是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本质。
文化人类学:是对人的文化的研究。主要任务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三大重要关系:
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关系,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涉及到物质文化; 二是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内容,人不能离开社会单个地存在于自然中,而社会就是人与人关系的体现;
三是人与心理上的关系,欲了解个人就离不了了解心理。
人类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在于打破西方建立起来的霸权式的价值尺度,颠覆西方文化的中心地位,然后才能综合运用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全部发展历史以及全人类各个民族与地区的文化的综合指标去提升这种价值尺度,对人类文化的一般规律进行探索。
文化人类学与文化产业学的关系:
文化资源不像自然资源那样总量有限,并且可以再生。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也不同于传统工业,其突出特点在于人与符号的互动关系,可以用“符号经济”或“非物质经济”等新术语来概括。因此,文化产业新学科的建构特别需要以下两个相关学科的理论资源作为基石:一个是文化人类学,另一个就是符号经济学, 文化人类学与文化产业学相互促进。一方面,文化人类学把文化产业学研究真正拓展到整个文化领域,作为交叉学科的符号人类学也应运而生,并在20世纪后期取得快速发展。文化人类学从符号现象入手研究和阐释文化,尤其关注仪式、神话、图腾、象征与宇宙观等方面的深层解读。
人类学的方法:
(1) 跨文化研究(Cross-cultural study),主要指建立在民族志的田野调查基础上的比较研究。
它通过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中取得的经验材料进行比较分析、验证假设,来分析人类行为的共同性及文化的差异性,并试图发现某种规律或通则。同时,形成了¡°文化相对论¡±的研究视角,即要求研究者客观地看待被研究的对象。一般采用文化主位研究法,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待被研究者的文化。
(2)整体性研究(Holism study )
每一个文化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种文化现象之间都存在必然的联系,只要其中的某些因素发生变化,必然会导致其他的因素发生改变。因此需要对某一文化进行全貌性的深入研究。
(3)、田野调查(Fieldwork)与民族志(Ethnography)
1、田野调查,以长时间的实地考察为基础并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田野工作的研究角度有:主位与客位(emic, etic)、宏观和微观、社区和个案、定性和定量、专题和综合。田野工作的具体方法有:文物文献搜集、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个别访谈。
2、民族志,需要把一天所发生的人,事,事无巨细的记录下来。
第二章
古典人类学理论(19世纪——二战以前):
特点:批判、继承,前者是基础;发展、创新,后者取代前者。
1、古典进化论——[英]泰勒《原始文化》
2、传播学派——德奥传播学派:[德]格雷布纳《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
3、历史学派——[美]博厄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4、功能学派——功能主义:[英]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结构功能论:[英]布朗《安达曼到人》、《原始社会的结
构与功能》
5、心理学派——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
本尼德克特《文化模式》、《菊与刀》
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三个原始部落的
性别与气质》
6、社会学派——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莫斯《礼物的交换》
马林诺夫斯基: —英国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波兰裔犹太人,出生于波兰,英国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
著作书籍:《科学的文化理论》、《野蛮社会的犯罪和习俗》、《西北美拉尼西亚的野蛮人性生活》、《自由和文明》、《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等。
主要贡献是对作为人类学基本方法的民族志进行典范论证与系统阐述。这种既考虑到整体又考虑到文化满足人的需要的看法,被称为“功能主义” 。
1918年马林诺夫斯基在超卜连群岛上与土著访谈的情形。
格尔兹:--美国人类学家 、解释学派的代表人
著作:《文化的解释》和《地方性知识》在世界文化理论界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堪称经典之作。
格尔兹的 “解释人类学”、“深描说”和“地方性知识(20世纪六七十年代)”。 20世纪人类学的转向,它是转向了人类认识的一个新的方向,对文化问题,对不同文化的理解问题的认识,必须设身处地地深入到那个文化本身中去。
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著有《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是著名的法国人类学家,他所建构的结构主义与神话学不但深深影响人类学,对社会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也有深远的作用。与马林诺夫斯基并称为结构功能主义之父。主要著作有《忧郁的热带》 《野性的思维》 《结构人类学》 《图腾制度》 《神话学》等,奠定了把结构主义方法引入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基石。
第三章
田野三角:
一、田野调查;(fieldwork)
二、田野调查的历史
三、田野调查的特点
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fieldwork)是人类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和进行理论研究的最主要基础,同时也是民族志构架的源泉。
所谓田野工作,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直接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工作。
田野调查与人类学的关系------是“现代人类学的基石”。 是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生命力所在,是学科发展的基本动力。没有田野调查,就没有人类学和民族学。
田野调查的特点,职业道德:
(1)特点:
1、整体性和多元性
田野调查关注的不是某一群体或文化的某个方面,而是整体。
2、历史性和现实性
关注的既是历史文化,尤其是为那些没文字的民族重建历史。但同时表现敏锐的时代感,即现实性。
3、实践性和探索性
田野调查的目的在于获取资料,这种资料不是文献上记载过的,也不是别人已经发现的了,而应是调查者独自占有的。这要求调查都要亲身实践。在开始田野调查之前,会有一些理论假设。通过田野调查,这些假设可以证明成立,也可被实际材料所推翻,这个过程,鲜明地表现出探索性。
4、艰苦性和变化性
田野工作不是愉快的度假旅行,也不是浪漫的探险访幽,会碰到很多困难。 严峻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生活。如饮食、住宿、安全
(2)职业道德:
1、不做对调查对象不利的事情,尊重人权。每次调查事先要取得当地人的同意,尊重他们的文化包括礼仪、禁忌、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
2、尊重调查对象的个人隐私,注意保护调查对象。调查报告中要进行匿名化处理。
3、应尽可能地为当地人做好事,但又不能以“救世主”、“改革家”自居。
4、应忠实自己的工作,调查材料要反复核对,以免谬误流传,贻误后人。
什么是文化震动?(culture shock)
指:当地人不友好、不配合,不知如何开展工作,思念亲人或朋友,思想苦闷。
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
(1) 参与观察:
包括:A、调查者住在调查点要有一定的时间长度。一般是一年,以有机会看到当地人一年内因季节变化而异的生产活动、宗教仪式和节庆事件。B、学习当地语言。C、调查者像当地社会成员一样生活,深入到人民生活之中,真正了解他
们的文化。
参与观察的好处是目睹实际发生的事情,而不是仅报告人的口述,而且,参与观察可以与当地人建立亲密关系。
(2)深入访谈:
人类学的访谈分两种: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前者是按预定计划提出一个个问题,请报告人依次回答。后者是提出一个范围较大的问题,由报告人自由陈述。一般,调查初期采用非结构性访谈,以建立良好关系和有了关键报告人之后,再多使用结构性访谈。
访谈技巧:言语通俗易懂,避免学究、学院式话语。循序渐进,注意敏感,特别在初期避免询问诸如财产、婚姻、宗教仪式等。灵活应变,因势利导。访谈要按计划进行,但又要灵活多变,当报告人提供其他方面的信息时不要强行打断。如有旁观者到来,要热情他坐下,不要拒之不理,让他们参加到访谈话题中来,这也是对当地人的尊重,有利于建立关系和打开局面,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问题要简单明了,要注意提问的技巧,一次访问的时间不宜过长,对报告人充分尊重,注重个人隐私,遵守当地习俗和禁忌。随时都是调查,处处都是田野。路上的相逢、火塘边的聚会、宴会上的交谈等都可以进行田野调查。
第四章
什么是文化?
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出的界定“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义人类学意义上看,是由知识、信念、艺术、伦理、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需要的其他能力和习惯所构成的综合体”。
文化的结构:
人与自然——物质文化(或技术文化)
人与他人——社会文化(或社群文化、伦理文化)
人与自我——精神文化(或表达文化)
对文化的理解与思考,究竟什么是文化?
1、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是一种¡°人化¡±的现象,文化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显现。
2、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是为社会所普遍具有和享用的,不是专属个人的。
3、文化体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体现在人民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中,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创造。
文化的特征:
1、共享的(所以具有传承性)
2、习得的(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3、整合的(所以具有创新性,多元性)
4、以象征符号为基础的(具有标志性)
5、适应性的(可接受性)
们的文化。
参与观察的好处是目睹实际发生的事情,而不是仅报告人的口述,而且,参与观察可以与当地人建立亲密关系。
(2)深入访谈:
人类学的访谈分两种: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前者是按预定计划提出一个个问题,请报告人依次回答。后者是提出一个范围较大的问题,由报告人自由陈述。一般,调查初期采用非结构性访谈,以建立良好关系和有了关键报告人之后,再多使用结构性访谈。
访谈技巧:言语通俗易懂,避免学究、学院式话语。循序渐进,注意敏感,特别在初期避免询问诸如财产、婚姻、宗教仪式等。灵活应变,因势利导。访谈要按计划进行,但又要灵活多变,当报告人提供其他方面的信息时不要强行打断。如有旁观者到来,要热情他坐下,不要拒之不理,让他们参加到访谈话题中来,这也是对当地人的尊重,有利于建立关系和打开局面,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问题要简单明了,要注意提问的技巧,一次访问的时间不宜过长,对报告人充分尊重,注重个人隐私,遵守当地习俗和禁忌。随时都是调查,处处都是田野。路上的相逢、火塘边的聚会、宴会上的交谈等都可以进行田野调查。
第四章
什么是文化?
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出的界定“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义人类学意义上看,是由知识、信念、艺术、伦理、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需要的其他能力和习惯所构成的综合体”。
文化的结构:
人与自然——物质文化(或技术文化)
人与他人——社会文化(或社群文化、伦理文化)
人与自我——精神文化(或表达文化)
对文化的理解与思考,究竟什么是文化?
1、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是一种¡°人化¡±的现象,文化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显现。
2、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是为社会所普遍具有和享用的,不是专属个人的。
3、文化体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体现在人民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中,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创造。
文化的特征:
1、共享的(所以具有传承性)
2、习得的(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3、整合的(所以具有创新性,多元性)
4、以象征符号为基础的(具有标志性)
5、适应性的(可接受性)
6、是变迁的(可传播,同化,涵化等可变性)
文化的变迁(类型,原因,途径)
1,含义:文化变迁就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
2,类型:文化变迁可以分为无意识的变迁和有意识的变迁。(后者又包括主动变迁、指导性变迁和强制变迁三种类型。)
3,原因:
(1)内因与外因
内因,平和的变迁,如进化,发明
外因,在刺激的情况下,如涵化、借取、跃迁、断裂
(2)主动变迁与被动变迁
主动变迁:景颇族宗教文化的变迁,主动选择基督教;
被动变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存在被卷入被动变迁的历史潮流之中 4,途径:
文化变迁的过程或途径有:进化、发明、发现、传播或借用
(1) 进化: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影响较大,占主流。
(2) 发明:(就具体的文化因子而言)如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都有文字的起
源、火的发明的深刻记忆,如洪水带来的毁灭和再生
(3) 涵化: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在接触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碰撞。是一个漫
长的过程,是最主要的方式。
(4) 借取:也称传播,是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5) 跃迁:外来的因素占了多数,发生大幅度的提升,如云南少数民族从原始
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6) 断裂:如苗族在迁徙的过程中文字的失落
涵化,同化,融合
1,含义:
2,涵化:指两个先前独立的文化传统经过持续的、密切的接触后,二者或者其中之一发生了全面的变迁。按照人类学的观点,文化变迁的过程就是文化涵化的过程。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或多或少持续地相互接触,因而导致一种文化接受另一种文化的过程,这种过程可能导致三种反应:接受,适应,抗拒。单方面的接受和适应可能导致同化。双方面的调试可导致文化的融会,原来的两种文化可能消逝,产生出第三种文化。涵化还分为主动涵化和被动涵化。
同化:指文化接触后一个群体的原有文化完全被另一种文化所代替,即丧失了民族性,变成了另一个民族。
融合:指两个不同的文化在一起融合,成为不同于原来的两个文化的第三种文化系统。先前的两个文化系统已不存在。
第五章
什么是族群?
族群,是一种构建在认同基础上的人们共同体,族群需要通过对共同传承的文化依据进行确定,更重视群体认同,更多地涉及到自我认同。每一个人都归属于某
一个特定的族群。一般来说,族群具有如下要素:(1)共同的名称;(2)共同祖先的神话;(3)共享的历史记忆;(4)共同的文化元素,(5)历史家园的联系;(6)团结感,等。
额外的了解:
一个族群的出现,通常有两种方式:(1)一个现存族群的一部分分裂而形成一个新族群;(2)两个或更多的现存族群的成员融合而形成一个新族群。
每一个族群都有族群起源的神话,用以区分本族群与其他族群,并赋予族群成员独特社会认同的共享的历史经历,构成族群起源神话。
起源神话在产生和维持族群认同方面起着主要作用,它们界定和描述着该族群的起源和共同的历史经历。
族群的标志,边界
1,含义:每一族群都有决定或表达成员身份的方式,用来证明或指明群体成员身份的显性因素,就称为族界标志。 边界是族群用来确定群体的一定的文化标记。
2,族群的标志和边界包括:共同的历史渊源,共同的社会记忆,包括:语言,表现文化,宗教,民族英雄,服饰,节日,宗族与姓氏,饮食传统
文化是维持族群边界的基础。
原文化的因素对边界维持的符号作用是重要的,符号的维持也导致集体的活动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增加。
族群的认同(两种理解)
(1) 族群的认同包括:文化认同,社会认同,民族认同,它们分别指个人认为
自己与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地位、文化传统或民族群体的统一。但文化认同是最重要的。
(2) 西方学者对族群认同的理解是:¡°原生论¡±和¡°情景论¡±。
前者认为族群认同的情感纽带是¡°原生的¡±,甚至是¡°自然的¡±,其前提是族群成员共有的群体认同超越时空而存在。
后者主张族群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引发和决定了集体认同的出现,产生了成员的共同立场、利益意识、制度创建和文化建构。
什么是民族?
民族就是一个带有家园感情与拥有政治自生天生权利的族群,而家园则是他们拥有独占权的地理区域,因此,民族不仅是一种人群范畴,还是一种人们共同体。 民族一般指那些具有自治要求,已被政治疆界化或正在追求政治疆界化的族群。这样,民族已是一种被制度化了的族群人们共同体,一般不像族群那样富于场景的可拆合性。
族群与民族的区别(性质是最大的差别)
第一,民族是政治共同体,在从部落发展成民族的历史过程中,国家是孕育民族的母腹。
第二,民族与国家政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三,族群是文化共同体。
族群与民族的联系: 一个族群可能是一个民族,也可能不是一个民族;而民族不仅可以称之为族群,还可以包含若干不同的族群。
族群、民族与部落的区别?
部落,是血缘共同体
民族,是政治共同体
族群,是文化共同体
费孝通先生提到的中国文化格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这也许是世界各地民族形成的共同过程。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
第六章
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与超自然有关的任何一整套态度、信念和习俗。”
当代学者格尔兹说:宗教就是“一个象征体系,其目的是确立人类强有力的、普遍的、恒久的情绪与动机;其建立方式是系统阐述关于一般存在秩序的观念;给这些观念披上实在性的外衣,使得这些情绪和动机仿佛具有独特的真实性”.
什么是礼仪?
仪式是宗教的主要现象,,即“行动中的宗教”。仪式具有:程式化、重复性和相对的一成不变的特征,仪式分为:生命仪式,强化仪式,
宗教与仪式的联系:
全部宗教现象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的范畴:信念和仪式。仪式是宗教的主要现象,即“行动中的宗教”。而宗教信念和宗教经验必然通过信仰者的仪式表现出来。 人们通过参加宗教仪式,创造了一种彻底的“千真万确的氛围”,即通过宗教仪式而达致更深刻的现实。宗教通过仪式象征性地、抽象地唤起了人对终极问题的思考。
生命仪式:
生命仪式通常称为通过仪式,指的是个人在某些生命过程中从一种社会身份转变为另一种社会身份,或一个生命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时所举行的仪式。
生命仪式有:诞生礼,成年礼,婚礼
强化仪式:
强化仪式指的是确保已经存在和确立的秩序、价值、社会关联等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生老病死等原因而变得衰弱的宗教仪式。
强化的意义
1、仪式强化秩序与价值观。
2、仪式强化认同
东正教仪式
班禅主持祈愿法会
第七章
什么是应用人类学?
应用人类学指所有借助人类学的理论、观点、方法与研究成果来探讨、评价并解决社会文化问题的工作。
一些学者亦将人类学划分为学术人类学和应用人类学两大类别。
人类学的应用:
一、文化人类学的应用
文化人类学的许多重要领域都有应用性研究工作,比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文化适应性问题,社区发展过程中的地方知识及其参与、移民问题,商业活动中文化对来自不同背景人们的关系的影响,少数民族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生存,宗教在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等。
二、体质人类学的应用
体质人类学与生物人类学主要应用于公共卫生、医学、营养学,法医学和军事等方面。
三、语言人类学的应用
主要包括跨文化交流的问题,有计划的交际民族志研究、语言与文化沟通、误读、中断与适应的研究等。
四、考古人类学的应用
主要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另外,考古专家可以参与博物馆的建设,进行文物的收集、整理、展示与研究工作,也可参与到新建工程项目中,做地下文物的评估、研究、记录与保护工作。
应用人类学家的工作模式
(一)行政管理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 人类学家的职责主要是提供专门的信息与咨询,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地位。
(二)辩护一行动模式
人类学家作为弱势者的代言人,以及作为独立人格的行动与实践者去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叫作辩护一行动模式 。
《人类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
什么是人类学?
人类学一词来自希腊文,它的英文名称是:Anthropology。它是希腊文anthropos 和logos的缩写。“anthropos”是“人”或者“人类”的意思;“logos”是“逻辑”或者“科学”的意思。从字面的意义看,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的学问,也就是对人类的生活和文化方方面面的研究。
什么是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是对人的文化的研究。主要任务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三大重要关系:
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关系,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涉及到物质文化; 二是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内容,人不能离开社会单个地存在于自然中,而社会就是人与人关系的体现;
三是人与心理上的关系,欲了解个人就离不了了解心理;
西方人类学的发展背景:
1)萌芽时期(1914年以前)
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殖民地的争夺,西方人“他者”的认识,进而进行研究。如1839年、1859年法国相继建立了民族学学会、人类学学会,……。
2)发展初期(1914-1938年),即殖民地的间接统治时期
3)扩展时期(1938-1970年)
二战中,大批人类学家卷入战争,战后,又积极地参与,人类学的研究范围日益扩大。如《菊与刀》
4)决策时期(1971年以后)
研究的领域涉及范围广,“新应用人类学”的出现
人类学的分支学科:
考古人类学:是从事对人类遗存的研究和复原工作。考古学不仅研究人体的遗骸,考古学家试图发现和研究所有的人类活动遗迹,通过这些遗迹来了解和复原人类的活动,来了解人类与其环境所构成的关系。
语言人类学:主要是对人类的交流系统(尤其是语言)的分析和研究。语言人类
学并不是为了多掌握几门语言,而是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本质。
文化人类学:是对人的文化的研究。主要任务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三大重要关系:
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关系,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涉及到物质文化; 二是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内容,人不能离开社会单个地存在于自然中,而社会就是人与人关系的体现;
三是人与心理上的关系,欲了解个人就离不了了解心理。
人类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在于打破西方建立起来的霸权式的价值尺度,颠覆西方文化的中心地位,然后才能综合运用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全部发展历史以及全人类各个民族与地区的文化的综合指标去提升这种价值尺度,对人类文化的一般规律进行探索。
文化人类学与文化产业学的关系:
文化资源不像自然资源那样总量有限,并且可以再生。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也不同于传统工业,其突出特点在于人与符号的互动关系,可以用“符号经济”或“非物质经济”等新术语来概括。因此,文化产业新学科的建构特别需要以下两个相关学科的理论资源作为基石:一个是文化人类学,另一个就是符号经济学, 文化人类学与文化产业学相互促进。一方面,文化人类学把文化产业学研究真正拓展到整个文化领域,作为交叉学科的符号人类学也应运而生,并在20世纪后期取得快速发展。文化人类学从符号现象入手研究和阐释文化,尤其关注仪式、神话、图腾、象征与宇宙观等方面的深层解读。
人类学的方法:
(1) 跨文化研究(Cross-cultural study),主要指建立在民族志的田野调查基础上的比较研究。
它通过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中取得的经验材料进行比较分析、验证假设,来分析人类行为的共同性及文化的差异性,并试图发现某种规律或通则。同时,形成了¡°文化相对论¡±的研究视角,即要求研究者客观地看待被研究的对象。一般采用文化主位研究法,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待被研究者的文化。
(2)整体性研究(Holism study )
每一个文化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种文化现象之间都存在必然的联系,只要其中的某些因素发生变化,必然会导致其他的因素发生改变。因此需要对某一文化进行全貌性的深入研究。
(3)、田野调查(Fieldwork)与民族志(Ethnography)
1、田野调查,以长时间的实地考察为基础并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田野工作的研究角度有:主位与客位(emic, etic)、宏观和微观、社区和个案、定性和定量、专题和综合。田野工作的具体方法有:文物文献搜集、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个别访谈。
2、民族志,需要把一天所发生的人,事,事无巨细的记录下来。
第二章
古典人类学理论(19世纪——二战以前):
特点:批判、继承,前者是基础;发展、创新,后者取代前者。
1、古典进化论——[英]泰勒《原始文化》
2、传播学派——德奥传播学派:[德]格雷布纳《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
3、历史学派——[美]博厄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4、功能学派——功能主义:[英]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结构功能论:[英]布朗《安达曼到人》、《原始社会的结
构与功能》
5、心理学派——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
本尼德克特《文化模式》、《菊与刀》
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三个原始部落的
性别与气质》
6、社会学派——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莫斯《礼物的交换》
马林诺夫斯基: —英国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波兰裔犹太人,出生于波兰,英国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
著作书籍:《科学的文化理论》、《野蛮社会的犯罪和习俗》、《西北美拉尼西亚的野蛮人性生活》、《自由和文明》、《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等。
主要贡献是对作为人类学基本方法的民族志进行典范论证与系统阐述。这种既考虑到整体又考虑到文化满足人的需要的看法,被称为“功能主义” 。
1918年马林诺夫斯基在超卜连群岛上与土著访谈的情形。
格尔兹:--美国人类学家 、解释学派的代表人
著作:《文化的解释》和《地方性知识》在世界文化理论界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堪称经典之作。
格尔兹的 “解释人类学”、“深描说”和“地方性知识(20世纪六七十年代)”。 20世纪人类学的转向,它是转向了人类认识的一个新的方向,对文化问题,对不同文化的理解问题的认识,必须设身处地地深入到那个文化本身中去。
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著有《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是著名的法国人类学家,他所建构的结构主义与神话学不但深深影响人类学,对社会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也有深远的作用。与马林诺夫斯基并称为结构功能主义之父。主要著作有《忧郁的热带》 《野性的思维》 《结构人类学》 《图腾制度》 《神话学》等,奠定了把结构主义方法引入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基石。
第三章
田野三角:
一、田野调查;(fieldwork)
二、田野调查的历史
三、田野调查的特点
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fieldwork)是人类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和进行理论研究的最主要基础,同时也是民族志构架的源泉。
所谓田野工作,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直接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工作。
田野调查与人类学的关系------是“现代人类学的基石”。 是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生命力所在,是学科发展的基本动力。没有田野调查,就没有人类学和民族学。
田野调查的特点,职业道德:
(1)特点:
1、整体性和多元性
田野调查关注的不是某一群体或文化的某个方面,而是整体。
2、历史性和现实性
关注的既是历史文化,尤其是为那些没文字的民族重建历史。但同时表现敏锐的时代感,即现实性。
3、实践性和探索性
田野调查的目的在于获取资料,这种资料不是文献上记载过的,也不是别人已经发现的了,而应是调查者独自占有的。这要求调查都要亲身实践。在开始田野调查之前,会有一些理论假设。通过田野调查,这些假设可以证明成立,也可被实际材料所推翻,这个过程,鲜明地表现出探索性。
4、艰苦性和变化性
田野工作不是愉快的度假旅行,也不是浪漫的探险访幽,会碰到很多困难。 严峻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生活。如饮食、住宿、安全
(2)职业道德:
1、不做对调查对象不利的事情,尊重人权。每次调查事先要取得当地人的同意,尊重他们的文化包括礼仪、禁忌、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
2、尊重调查对象的个人隐私,注意保护调查对象。调查报告中要进行匿名化处理。
3、应尽可能地为当地人做好事,但又不能以“救世主”、“改革家”自居。
4、应忠实自己的工作,调查材料要反复核对,以免谬误流传,贻误后人。
什么是文化震动?(culture shock)
指:当地人不友好、不配合,不知如何开展工作,思念亲人或朋友,思想苦闷。
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
(1) 参与观察:
包括:A、调查者住在调查点要有一定的时间长度。一般是一年,以有机会看到当地人一年内因季节变化而异的生产活动、宗教仪式和节庆事件。B、学习当地语言。C、调查者像当地社会成员一样生活,深入到人民生活之中,真正了解他
们的文化。
参与观察的好处是目睹实际发生的事情,而不是仅报告人的口述,而且,参与观察可以与当地人建立亲密关系。
(2)深入访谈:
人类学的访谈分两种: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前者是按预定计划提出一个个问题,请报告人依次回答。后者是提出一个范围较大的问题,由报告人自由陈述。一般,调查初期采用非结构性访谈,以建立良好关系和有了关键报告人之后,再多使用结构性访谈。
访谈技巧:言语通俗易懂,避免学究、学院式话语。循序渐进,注意敏感,特别在初期避免询问诸如财产、婚姻、宗教仪式等。灵活应变,因势利导。访谈要按计划进行,但又要灵活多变,当报告人提供其他方面的信息时不要强行打断。如有旁观者到来,要热情他坐下,不要拒之不理,让他们参加到访谈话题中来,这也是对当地人的尊重,有利于建立关系和打开局面,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问题要简单明了,要注意提问的技巧,一次访问的时间不宜过长,对报告人充分尊重,注重个人隐私,遵守当地习俗和禁忌。随时都是调查,处处都是田野。路上的相逢、火塘边的聚会、宴会上的交谈等都可以进行田野调查。
第四章
什么是文化?
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出的界定“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义人类学意义上看,是由知识、信念、艺术、伦理、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需要的其他能力和习惯所构成的综合体”。
文化的结构:
人与自然——物质文化(或技术文化)
人与他人——社会文化(或社群文化、伦理文化)
人与自我——精神文化(或表达文化)
对文化的理解与思考,究竟什么是文化?
1、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是一种¡°人化¡±的现象,文化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显现。
2、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是为社会所普遍具有和享用的,不是专属个人的。
3、文化体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体现在人民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中,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创造。
文化的特征:
1、共享的(所以具有传承性)
2、习得的(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3、整合的(所以具有创新性,多元性)
4、以象征符号为基础的(具有标志性)
5、适应性的(可接受性)
们的文化。
参与观察的好处是目睹实际发生的事情,而不是仅报告人的口述,而且,参与观察可以与当地人建立亲密关系。
(2)深入访谈:
人类学的访谈分两种: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前者是按预定计划提出一个个问题,请报告人依次回答。后者是提出一个范围较大的问题,由报告人自由陈述。一般,调查初期采用非结构性访谈,以建立良好关系和有了关键报告人之后,再多使用结构性访谈。
访谈技巧:言语通俗易懂,避免学究、学院式话语。循序渐进,注意敏感,特别在初期避免询问诸如财产、婚姻、宗教仪式等。灵活应变,因势利导。访谈要按计划进行,但又要灵活多变,当报告人提供其他方面的信息时不要强行打断。如有旁观者到来,要热情他坐下,不要拒之不理,让他们参加到访谈话题中来,这也是对当地人的尊重,有利于建立关系和打开局面,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问题要简单明了,要注意提问的技巧,一次访问的时间不宜过长,对报告人充分尊重,注重个人隐私,遵守当地习俗和禁忌。随时都是调查,处处都是田野。路上的相逢、火塘边的聚会、宴会上的交谈等都可以进行田野调查。
第四章
什么是文化?
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出的界定“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义人类学意义上看,是由知识、信念、艺术、伦理、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需要的其他能力和习惯所构成的综合体”。
文化的结构:
人与自然——物质文化(或技术文化)
人与他人——社会文化(或社群文化、伦理文化)
人与自我——精神文化(或表达文化)
对文化的理解与思考,究竟什么是文化?
1、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是一种¡°人化¡±的现象,文化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显现。
2、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是为社会所普遍具有和享用的,不是专属个人的。
3、文化体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体现在人民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中,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创造。
文化的特征:
1、共享的(所以具有传承性)
2、习得的(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3、整合的(所以具有创新性,多元性)
4、以象征符号为基础的(具有标志性)
5、适应性的(可接受性)
6、是变迁的(可传播,同化,涵化等可变性)
文化的变迁(类型,原因,途径)
1,含义:文化变迁就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
2,类型:文化变迁可以分为无意识的变迁和有意识的变迁。(后者又包括主动变迁、指导性变迁和强制变迁三种类型。)
3,原因:
(1)内因与外因
内因,平和的变迁,如进化,发明
外因,在刺激的情况下,如涵化、借取、跃迁、断裂
(2)主动变迁与被动变迁
主动变迁:景颇族宗教文化的变迁,主动选择基督教;
被动变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存在被卷入被动变迁的历史潮流之中 4,途径:
文化变迁的过程或途径有:进化、发明、发现、传播或借用
(1) 进化: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影响较大,占主流。
(2) 发明:(就具体的文化因子而言)如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都有文字的起
源、火的发明的深刻记忆,如洪水带来的毁灭和再生
(3) 涵化: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在接触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碰撞。是一个漫
长的过程,是最主要的方式。
(4) 借取:也称传播,是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5) 跃迁:外来的因素占了多数,发生大幅度的提升,如云南少数民族从原始
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6) 断裂:如苗族在迁徙的过程中文字的失落
涵化,同化,融合
1,含义:
2,涵化:指两个先前独立的文化传统经过持续的、密切的接触后,二者或者其中之一发生了全面的变迁。按照人类学的观点,文化变迁的过程就是文化涵化的过程。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或多或少持续地相互接触,因而导致一种文化接受另一种文化的过程,这种过程可能导致三种反应:接受,适应,抗拒。单方面的接受和适应可能导致同化。双方面的调试可导致文化的融会,原来的两种文化可能消逝,产生出第三种文化。涵化还分为主动涵化和被动涵化。
同化:指文化接触后一个群体的原有文化完全被另一种文化所代替,即丧失了民族性,变成了另一个民族。
融合:指两个不同的文化在一起融合,成为不同于原来的两个文化的第三种文化系统。先前的两个文化系统已不存在。
第五章
什么是族群?
族群,是一种构建在认同基础上的人们共同体,族群需要通过对共同传承的文化依据进行确定,更重视群体认同,更多地涉及到自我认同。每一个人都归属于某
一个特定的族群。一般来说,族群具有如下要素:(1)共同的名称;(2)共同祖先的神话;(3)共享的历史记忆;(4)共同的文化元素,(5)历史家园的联系;(6)团结感,等。
额外的了解:
一个族群的出现,通常有两种方式:(1)一个现存族群的一部分分裂而形成一个新族群;(2)两个或更多的现存族群的成员融合而形成一个新族群。
每一个族群都有族群起源的神话,用以区分本族群与其他族群,并赋予族群成员独特社会认同的共享的历史经历,构成族群起源神话。
起源神话在产生和维持族群认同方面起着主要作用,它们界定和描述着该族群的起源和共同的历史经历。
族群的标志,边界
1,含义:每一族群都有决定或表达成员身份的方式,用来证明或指明群体成员身份的显性因素,就称为族界标志。 边界是族群用来确定群体的一定的文化标记。
2,族群的标志和边界包括:共同的历史渊源,共同的社会记忆,包括:语言,表现文化,宗教,民族英雄,服饰,节日,宗族与姓氏,饮食传统
文化是维持族群边界的基础。
原文化的因素对边界维持的符号作用是重要的,符号的维持也导致集体的活动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增加。
族群的认同(两种理解)
(1) 族群的认同包括:文化认同,社会认同,民族认同,它们分别指个人认为
自己与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地位、文化传统或民族群体的统一。但文化认同是最重要的。
(2) 西方学者对族群认同的理解是:¡°原生论¡±和¡°情景论¡±。
前者认为族群认同的情感纽带是¡°原生的¡±,甚至是¡°自然的¡±,其前提是族群成员共有的群体认同超越时空而存在。
后者主张族群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引发和决定了集体认同的出现,产生了成员的共同立场、利益意识、制度创建和文化建构。
什么是民族?
民族就是一个带有家园感情与拥有政治自生天生权利的族群,而家园则是他们拥有独占权的地理区域,因此,民族不仅是一种人群范畴,还是一种人们共同体。 民族一般指那些具有自治要求,已被政治疆界化或正在追求政治疆界化的族群。这样,民族已是一种被制度化了的族群人们共同体,一般不像族群那样富于场景的可拆合性。
族群与民族的区别(性质是最大的差别)
第一,民族是政治共同体,在从部落发展成民族的历史过程中,国家是孕育民族的母腹。
第二,民族与国家政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三,族群是文化共同体。
族群与民族的联系: 一个族群可能是一个民族,也可能不是一个民族;而民族不仅可以称之为族群,还可以包含若干不同的族群。
族群、民族与部落的区别?
部落,是血缘共同体
民族,是政治共同体
族群,是文化共同体
费孝通先生提到的中国文化格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这也许是世界各地民族形成的共同过程。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
第六章
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与超自然有关的任何一整套态度、信念和习俗。”
当代学者格尔兹说:宗教就是“一个象征体系,其目的是确立人类强有力的、普遍的、恒久的情绪与动机;其建立方式是系统阐述关于一般存在秩序的观念;给这些观念披上实在性的外衣,使得这些情绪和动机仿佛具有独特的真实性”.
什么是礼仪?
仪式是宗教的主要现象,,即“行动中的宗教”。仪式具有:程式化、重复性和相对的一成不变的特征,仪式分为:生命仪式,强化仪式,
宗教与仪式的联系:
全部宗教现象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的范畴:信念和仪式。仪式是宗教的主要现象,即“行动中的宗教”。而宗教信念和宗教经验必然通过信仰者的仪式表现出来。 人们通过参加宗教仪式,创造了一种彻底的“千真万确的氛围”,即通过宗教仪式而达致更深刻的现实。宗教通过仪式象征性地、抽象地唤起了人对终极问题的思考。
生命仪式:
生命仪式通常称为通过仪式,指的是个人在某些生命过程中从一种社会身份转变为另一种社会身份,或一个生命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时所举行的仪式。
生命仪式有:诞生礼,成年礼,婚礼
强化仪式:
强化仪式指的是确保已经存在和确立的秩序、价值、社会关联等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生老病死等原因而变得衰弱的宗教仪式。
强化的意义
1、仪式强化秩序与价值观。
2、仪式强化认同
东正教仪式
班禅主持祈愿法会
第七章
什么是应用人类学?
应用人类学指所有借助人类学的理论、观点、方法与研究成果来探讨、评价并解决社会文化问题的工作。
一些学者亦将人类学划分为学术人类学和应用人类学两大类别。
人类学的应用:
一、文化人类学的应用
文化人类学的许多重要领域都有应用性研究工作,比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文化适应性问题,社区发展过程中的地方知识及其参与、移民问题,商业活动中文化对来自不同背景人们的关系的影响,少数民族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生存,宗教在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等。
二、体质人类学的应用
体质人类学与生物人类学主要应用于公共卫生、医学、营养学,法医学和军事等方面。
三、语言人类学的应用
主要包括跨文化交流的问题,有计划的交际民族志研究、语言与文化沟通、误读、中断与适应的研究等。
四、考古人类学的应用
主要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另外,考古专家可以参与博物馆的建设,进行文物的收集、整理、展示与研究工作,也可参与到新建工程项目中,做地下文物的评估、研究、记录与保护工作。
应用人类学家的工作模式
(一)行政管理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 人类学家的职责主要是提供专门的信息与咨询,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地位。
(二)辩护一行动模式
人类学家作为弱势者的代言人,以及作为独立人格的行动与实践者去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叫作辩护一行动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