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时间: 年 星期 上午第
月 节
日 下午第
第
周 节
课题
四 年级
第
八
单元
百花园八
1. 继续分类积累四字词语。正确区分词义并会运用。 2. 运用已有的知识,初步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 通过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强调作用。 教学目标 4. 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理解短文意思。 5. 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家乡的习俗。 6. 围绕节日中发生的一件事进行描写,要求条理清楚,语句通 俗,突出节日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分类积累词语。 2. 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进行口语交际。
围绕节日中发生的一件事进行描写,要求条理清楚,语句通 教学难点 俗,突出节日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走进本学期最后一个就会知道得更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积少成多阅读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有两项内容:一是读背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 二是阅读短文《俞伯牙遇知音》 。希望你们能从其中有所收获。 二、分项训练 1、积少成多 读读背背 (课件出示)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 (1)请同学们来朗读这首诗,你能说出诗的大意吗? (秋冬时节, 冷雨洒满江面的夜晚, 诗人来到润州。 天亮的时候, 诗人送走了好朋友,眼前只留下楚山的孤影,诗人对他的朋友说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问起我的情况, 就说我的心如同玉壶中的 冰一样晶莹纯洁。 )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这首诗借送友人,一方面表达了他当时强烈的离愁别恨,点明 自己孤独的心境, 另一方面表白自己对世人的种种非议的抗议。 )
(3)反复练读 (4)背诵 2、阅读平台 (1)简介俞伯牙 (2) 请同学们仔细读文, 想一想, 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春秋时代著名的音乐家俞伯牙和樵夫钟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在 乘船回家途中, 遇到能从琴声听懂他的心意的钟子期,激动地称 钟子期为知音。 ) (3)再读短文,说说短文中的“知音”是什么意思。你知道现 在我们说的“知音”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短文中的“知音”是指钟子期懂得俞伯牙的音乐, 知道他的琴 声表达什么意思。后来“知音”指知己的朋友。 ) (4)你有知音吗? 三、课堂总结,置留作业 1、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了解家乡的一些习俗。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 (能说会道笔下生辉)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在你的家乡有着特定的习俗,在那 些特别的日子里一定有令你难忘的事。今天的“语文百花园”, 就给了你一个畅所欲言、尽情书写的机会,赶快展示自己的才华 吧! 二、分项训练 1、能说会道 (1)同学们,你还记得《端午节的由来》这篇课文吗?谁来说 说文章主要内容。 (2)是啊,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在你的家乡有哪些 习俗呢?他们都有哪些特殊的意义呢?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家乡的习俗。 (4) 哪个小组愿意在班级交流?把你了解的家乡习俗讲给大家 听。 (5)看来,同学们了解得还真不少!在这么多的习俗中,你最 喜欢哪一个?说说你的理由。 (6)你对哪些习俗还有自己的看法呢?又有哪些建议呢?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7)谁来说说你的建议? 笔下生辉 1、同学们知道的节日很多,既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
中 秋节这样的民间传统节日,又有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这样的 现代国际节日,还有一些特殊的节日,如国庆节、教师节、植树 节,等等。节日里的事情往往令人记忆犹新。这次习作,就写某 个节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吧! (1)你想写什么节日?这个节日有什么特点?
(2)在这个节日里什么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是这件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怎样写才能表现节日的气氛呢? 2、读了这些内容,你又明白了? 3、下面就请同学们回忆,在小组内说一说。 4、想好了,就把它写下来 5、写好后,学生自读自改。 三、课堂总结,置留作业 1、本节课,我们结束了本学期的最后一个“语文百花园”的畅 游,相信同学们都会有自己的所得,只要你努力,就会有更多的 收获。 2、继续完善自己的习作。 1、补充词语: 鸟( )虫( ) 梅( )竹菊 喜( )哀( ) ( )甜( )辣 ( )棋( )画 笔( )纸( ) 2、选词填空(6 分) 继续 连续 持续 (1)战士们已经( )三天没吃上一口饭, 没喝上一滴水了, 可是战斗 还在( ),伤员不断增加。 练习作业 (2)( )两个多月的干旱,使这里的江河断了流,庄稼枯死,甚至连 设计 人们的饮水都发生了困难。 严肃 严格 严厉 (3)父亲对我要求( ),常常( )地叮嘱我: “要养成实事求是的做事 态度,不能有丝毫的虚假。 ” (4)当我做错事时,母亲用( )的目光注视着我。 3、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改为陈述句)
板书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设计:
教学时间: 年 星期 上午第
月 节
日 下午第
第
周 节
课题
四 年级
第
八
单元
百花园八
1. 继续分类积累四字词语。正确区分词义并会运用。 2. 运用已有的知识,初步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 通过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强调作用。 教学目标 4. 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理解短文意思。 5. 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家乡的习俗。 6. 围绕节日中发生的一件事进行描写,要求条理清楚,语句通 俗,突出节日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分类积累词语。 2. 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进行口语交际。
围绕节日中发生的一件事进行描写,要求条理清楚,语句通 教学难点 俗,突出节日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走进本学期最后一个就会知道得更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积少成多阅读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有两项内容:一是读背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 二是阅读短文《俞伯牙遇知音》 。希望你们能从其中有所收获。 二、分项训练 1、积少成多 读读背背 (课件出示)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 (1)请同学们来朗读这首诗,你能说出诗的大意吗? (秋冬时节, 冷雨洒满江面的夜晚, 诗人来到润州。 天亮的时候, 诗人送走了好朋友,眼前只留下楚山的孤影,诗人对他的朋友说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问起我的情况, 就说我的心如同玉壶中的 冰一样晶莹纯洁。 )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这首诗借送友人,一方面表达了他当时强烈的离愁别恨,点明 自己孤独的心境, 另一方面表白自己对世人的种种非议的抗议。 )
(3)反复练读 (4)背诵 2、阅读平台 (1)简介俞伯牙 (2) 请同学们仔细读文, 想一想, 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春秋时代著名的音乐家俞伯牙和樵夫钟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在 乘船回家途中, 遇到能从琴声听懂他的心意的钟子期,激动地称 钟子期为知音。 ) (3)再读短文,说说短文中的“知音”是什么意思。你知道现 在我们说的“知音”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短文中的“知音”是指钟子期懂得俞伯牙的音乐, 知道他的琴 声表达什么意思。后来“知音”指知己的朋友。 ) (4)你有知音吗? 三、课堂总结,置留作业 1、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了解家乡的一些习俗。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 (能说会道笔下生辉)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在你的家乡有着特定的习俗,在那 些特别的日子里一定有令你难忘的事。今天的“语文百花园”, 就给了你一个畅所欲言、尽情书写的机会,赶快展示自己的才华 吧! 二、分项训练 1、能说会道 (1)同学们,你还记得《端午节的由来》这篇课文吗?谁来说 说文章主要内容。 (2)是啊,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在你的家乡有哪些 习俗呢?他们都有哪些特殊的意义呢?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家乡的习俗。 (4) 哪个小组愿意在班级交流?把你了解的家乡习俗讲给大家 听。 (5)看来,同学们了解得还真不少!在这么多的习俗中,你最 喜欢哪一个?说说你的理由。 (6)你对哪些习俗还有自己的看法呢?又有哪些建议呢?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7)谁来说说你的建议? 笔下生辉 1、同学们知道的节日很多,既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
中 秋节这样的民间传统节日,又有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这样的 现代国际节日,还有一些特殊的节日,如国庆节、教师节、植树 节,等等。节日里的事情往往令人记忆犹新。这次习作,就写某 个节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吧! (1)你想写什么节日?这个节日有什么特点?
(2)在这个节日里什么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是这件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怎样写才能表现节日的气氛呢? 2、读了这些内容,你又明白了? 3、下面就请同学们回忆,在小组内说一说。 4、想好了,就把它写下来 5、写好后,学生自读自改。 三、课堂总结,置留作业 1、本节课,我们结束了本学期的最后一个“语文百花园”的畅 游,相信同学们都会有自己的所得,只要你努力,就会有更多的 收获。 2、继续完善自己的习作。 1、补充词语: 鸟( )虫( ) 梅( )竹菊 喜( )哀( ) ( )甜( )辣 ( )棋( )画 笔( )纸( ) 2、选词填空(6 分) 继续 连续 持续 (1)战士们已经( )三天没吃上一口饭, 没喝上一滴水了, 可是战斗 还在( ),伤员不断增加。 练习作业 (2)( )两个多月的干旱,使这里的江河断了流,庄稼枯死,甚至连 设计 人们的饮水都发生了困难。 严肃 严格 严厉 (3)父亲对我要求( ),常常( )地叮嘱我: “要养成实事求是的做事 态度,不能有丝毫的虚假。 ” (4)当我做错事时,母亲用( )的目光注视着我。 3、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改为陈述句)
板书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