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位于河南济源市西北部,世人多因“愚公移山”的故事而知晓其名,少有人知道其亦是道教圣地,被誉为“天下第一洞天”。道教何时传入王屋山,已难稽考。司马承祯、贺兰栖真、丘处机都曾在济源建造道教宫观,并在此长期修炼、传道。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曾到王屋山寻幽探胜,访道吟诗。李商隐两次入王屋山学道隐居。目前在王屋山修行的道士并不多,只有四五十名,多数住在深山道观中,也有人独居山洞。其中既有开了十多年出租车的司机,也有刚毕业工作没多久的大学生,还有生意失败的商人,甚至有留学美国的博士。(《凤凰网》04-17)?
已经出家三年多的申理兴道长,目前住在王屋山紫微宫。她开朗爱笑,只要跟她聊天,就能听到她“哈哈”的笑声。申道长出家前在郑州开了15年出租车,育有一子一女。出家前的事,她不愿多谈,只是会用“自私、爱发脾气、贪念重”等字眼形容自己。她出家时,女儿很支持,但儿子不同意,后来见她状态改变许多,也逐渐认可。目前在澳门工作的儿女,常会寄钱给她,以贴补日常花销。?
从济源市区出发,驱车十几分钟,出城后往西北行四、五里路,便到达济渎庙。济渎庙占地130余亩,是河南现存最大的一处古建筑群落。济渎庙目前仅有2名道士,曾经的商人张宝义,便是其中之一,出家后道号为张李义。张道长今年48岁,黑龙江人,个子不高,但看上去硬朗、清瘦;讲话很慢,声音低沉,有人问他问题,他会思考一下,再有条不紊地回答。他出家时间不长,不到一年。出家前做过各种生意,90年代开过汽车修理厂,后来收过山货,卖过珠宝,倒腾过服装,个人资产最高时达到80万。全国四处奔走的他,遇到过一些道教方面的人,便开始对道教有所接触和了解。去年生意失败后,他决定出家。跟儿子谈起出家的事,张道长说:“他平静地接受了,因为这不是我第一次动出家念头,他预感到迟早会有这一天。”出家后,除了儿子,他再没跟之前的朋友联系。
笔者看了河南王屋山隐士的新闻报道,对他们隐士生活,愈看愈有味道,愈看愈领悟他们的生活潇洒脱俗。可以用“极乐”、“涅槃”这些词语来形容他们的生活。
许多俗世之人,对他们这种隐士生活并不是很理解。但是,笔者在此先讲一个关于女隐士的真实故事,辅助理解这起新闻事件,希望给人们一些生活的启示。笔者曾在广东茂名的一个偏僻的寺庙里认识一个叫“梁康”的女隐士。她原来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婚纱设计师,找她设计婚纱的人很多,在八十、九十年代,她月薪收入约一万元,她不缺钱。她的儿子在澳门工作,收入很不错。她的丈夫在上海开有公司,她的丈夫也舍不得她,要她去上海。但她选择了一种归隐的生活。她向笔者讲起一个她不为人知的经历,在未当隐士前,由于长期过劳工作,她的身体面临崩溃了,肛门时常大出血,跑了许多大医院都不见好转。后来,她每年都有几段时间到寺庙当隐士,在寺庙过着出世的生活,她的身体渐渐恢复。大约两年后,她的身体健康状况明显好转。笔者讲这个真实的事例,并不是要人们生了病不去治病,而跑去拜佛可以代替治病。人生了病一定要去医院治病。而是认为,那些身体过劳,身体健康或精神面临崩溃的人,不妨到寺庙去过一种放下,出世的阶段性的生活。人会因为长期的压力而精神变态或崩溃。而归隐的生活,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当一个人返璞归真,人性之中的善会出现,人的爱心也会出现,人的心灵世界会面临枯木逢春的世界。前段时间,“八十后暮气沉沉”的话题引发网民的热议,其中八十后变得苍老,主要的原因是压力过大。如果八十后在假日里关注减压,懂得放下,懂得看破,懂得出世,他们的生活会重焕活力。生活是有压力的,但压力并不是万恶之首。而笔者认为,不会生活,不懂放下,不懂处理好出世与入世的生活,才是生活不幸的根源。因此,生活的不幸不全是压力,而是会不会生活的问题。
对于那些隐士,我们时常用猎奇的眼光来看,但很少去关注他们归隐时那一种静修养身、养心、养慧的境界。静能生慧,静能养生。在远古年代,这些生活智慧就被发现了。此外,出世的生活,还可以空掉、倒掉心灵的垃圾,让心灵回归空灵。
笔者认为,网友们不只从猎奇的眼光来看此事,而应该从学习生活来看此事。生活的价值观是多元的,一个人,不应只有一种价值观,人应有有益身心的多元的价值观。
特别是对于那些在生活中具有超脱、超越精神的人,我们不要只是新奇地看待,也不要认为他们不现实。具有有益的多元价值观的人,他们往往比普通人更能领略人生的幸福感,往往更有生活的智慧。具有有益的多元价值观的人,他们的视野更广阔,更会从不同角度地思考生活,更不会走向井底之蛙的人生盲区。
入世人生职场生活,出世的归隐生活,都在为我们提供不同的价值观和思考角度,只要是有益的,这都是在完善我们的智慧和人生。
笔者在此想起一句流行很广的佛语: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些佛语,归隐的人会悟得更深,更能体会到这此佛语的体温、情感与智慧。这里向人们启示,心灵充满智慧的人,不会执迷尘世之物欲。而从一些细小的获得,也会很快乐。心灵富足,生活不富有不繁华也会快乐。
归隐的人能从“一草”看到“一天堂”,能从“一砂”看到“一极乐”,是大智慧的人。因此,笔者对于那些隐士,满怀敬意。
王屋山,位于河南济源市西北部,世人多因“愚公移山”的故事而知晓其名,少有人知道其亦是道教圣地,被誉为“天下第一洞天”。道教何时传入王屋山,已难稽考。司马承祯、贺兰栖真、丘处机都曾在济源建造道教宫观,并在此长期修炼、传道。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曾到王屋山寻幽探胜,访道吟诗。李商隐两次入王屋山学道隐居。目前在王屋山修行的道士并不多,只有四五十名,多数住在深山道观中,也有人独居山洞。其中既有开了十多年出租车的司机,也有刚毕业工作没多久的大学生,还有生意失败的商人,甚至有留学美国的博士。(《凤凰网》04-17)?
已经出家三年多的申理兴道长,目前住在王屋山紫微宫。她开朗爱笑,只要跟她聊天,就能听到她“哈哈”的笑声。申道长出家前在郑州开了15年出租车,育有一子一女。出家前的事,她不愿多谈,只是会用“自私、爱发脾气、贪念重”等字眼形容自己。她出家时,女儿很支持,但儿子不同意,后来见她状态改变许多,也逐渐认可。目前在澳门工作的儿女,常会寄钱给她,以贴补日常花销。?
从济源市区出发,驱车十几分钟,出城后往西北行四、五里路,便到达济渎庙。济渎庙占地130余亩,是河南现存最大的一处古建筑群落。济渎庙目前仅有2名道士,曾经的商人张宝义,便是其中之一,出家后道号为张李义。张道长今年48岁,黑龙江人,个子不高,但看上去硬朗、清瘦;讲话很慢,声音低沉,有人问他问题,他会思考一下,再有条不紊地回答。他出家时间不长,不到一年。出家前做过各种生意,90年代开过汽车修理厂,后来收过山货,卖过珠宝,倒腾过服装,个人资产最高时达到80万。全国四处奔走的他,遇到过一些道教方面的人,便开始对道教有所接触和了解。去年生意失败后,他决定出家。跟儿子谈起出家的事,张道长说:“他平静地接受了,因为这不是我第一次动出家念头,他预感到迟早会有这一天。”出家后,除了儿子,他再没跟之前的朋友联系。
笔者看了河南王屋山隐士的新闻报道,对他们隐士生活,愈看愈有味道,愈看愈领悟他们的生活潇洒脱俗。可以用“极乐”、“涅槃”这些词语来形容他们的生活。
许多俗世之人,对他们这种隐士生活并不是很理解。但是,笔者在此先讲一个关于女隐士的真实故事,辅助理解这起新闻事件,希望给人们一些生活的启示。笔者曾在广东茂名的一个偏僻的寺庙里认识一个叫“梁康”的女隐士。她原来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婚纱设计师,找她设计婚纱的人很多,在八十、九十年代,她月薪收入约一万元,她不缺钱。她的儿子在澳门工作,收入很不错。她的丈夫在上海开有公司,她的丈夫也舍不得她,要她去上海。但她选择了一种归隐的生活。她向笔者讲起一个她不为人知的经历,在未当隐士前,由于长期过劳工作,她的身体面临崩溃了,肛门时常大出血,跑了许多大医院都不见好转。后来,她每年都有几段时间到寺庙当隐士,在寺庙过着出世的生活,她的身体渐渐恢复。大约两年后,她的身体健康状况明显好转。笔者讲这个真实的事例,并不是要人们生了病不去治病,而跑去拜佛可以代替治病。人生了病一定要去医院治病。而是认为,那些身体过劳,身体健康或精神面临崩溃的人,不妨到寺庙去过一种放下,出世的阶段性的生活。人会因为长期的压力而精神变态或崩溃。而归隐的生活,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当一个人返璞归真,人性之中的善会出现,人的爱心也会出现,人的心灵世界会面临枯木逢春的世界。前段时间,“八十后暮气沉沉”的话题引发网民的热议,其中八十后变得苍老,主要的原因是压力过大。如果八十后在假日里关注减压,懂得放下,懂得看破,懂得出世,他们的生活会重焕活力。生活是有压力的,但压力并不是万恶之首。而笔者认为,不会生活,不懂放下,不懂处理好出世与入世的生活,才是生活不幸的根源。因此,生活的不幸不全是压力,而是会不会生活的问题。
对于那些隐士,我们时常用猎奇的眼光来看,但很少去关注他们归隐时那一种静修养身、养心、养慧的境界。静能生慧,静能养生。在远古年代,这些生活智慧就被发现了。此外,出世的生活,还可以空掉、倒掉心灵的垃圾,让心灵回归空灵。
笔者认为,网友们不只从猎奇的眼光来看此事,而应该从学习生活来看此事。生活的价值观是多元的,一个人,不应只有一种价值观,人应有有益身心的多元的价值观。
特别是对于那些在生活中具有超脱、超越精神的人,我们不要只是新奇地看待,也不要认为他们不现实。具有有益的多元价值观的人,他们往往比普通人更能领略人生的幸福感,往往更有生活的智慧。具有有益的多元价值观的人,他们的视野更广阔,更会从不同角度地思考生活,更不会走向井底之蛙的人生盲区。
入世人生职场生活,出世的归隐生活,都在为我们提供不同的价值观和思考角度,只要是有益的,这都是在完善我们的智慧和人生。
笔者在此想起一句流行很广的佛语: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些佛语,归隐的人会悟得更深,更能体会到这此佛语的体温、情感与智慧。这里向人们启示,心灵充满智慧的人,不会执迷尘世之物欲。而从一些细小的获得,也会很快乐。心灵富足,生活不富有不繁华也会快乐。
归隐的人能从“一草”看到“一天堂”,能从“一砂”看到“一极乐”,是大智慧的人。因此,笔者对于那些隐士,满怀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