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3节城市化
看一看
【知识回顾】
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分析
(1)时间差异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图所示:
(2)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起步
早(自产业革命开始)
晚(自“二战”结束后开始)
目前水平
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
较低,城市人口比重不足40%
发展趋势
城市化速度大大放慢,甚至停止;一些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移动,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
合理性问题
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相对合理
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许多社会问题
2.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评 价
地形
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趋向平坦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气候
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局部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可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
水文
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有的河流被填埋后作为道路或其他建设用地,有的河流被分割成断头河或死水河,以致城市地区水系十分紊乱
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也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
生态
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脆弱的系统。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和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3.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表:
影响
成因
措施
资源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城市、工交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
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生态破坏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垃圾污染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想一想
1.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出现逆城市化?
2.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可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练一练
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市进化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A.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
D.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2.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三国城市化带来主要变化有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中国--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 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我国我国城市化水平为49.68%,比2000年提高了13.46个百分点。完成3-4题。
3.关于我国人口和城市化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大于农村人口 B.大部分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农村 D.农村人口机械增长率高于城市化
4.下列关于2000—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快速上升的原因,正确的有
①农民工向第一产业回流 ②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③第二、三产业较快发展 ④工业发展以高科技为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上海浦东新区、成渝实验区、武汉城市圈是我国的三个实验区。读三个实验区的位置示意图,完成5-6题。
5.制约“成渝实验区”发展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是()
A.交通不便 B.自然资源少
C.耕地资源少 D.政治因素
6.武汉是“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关于其形成和发展条件的正确叙述是( )
A.位于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水资源丰富
B.位于京九铁路与长江交汇处,交通便利
C.所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较发达
D.位于东部经济地带,有国家政策支持
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9.已经在发达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是指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乡村地区迁移的过程。逆城市化产生的原因有( )
①大城市人口减少 ②大城市经济水平下降
③乡村环境优美、生活闲适 ④汽车普及、高速公路网发达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下图中的M市为某区域的核心城市,回答10-11题。
10.该城市最不可能出现的是( )
A.M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减小 B.M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缩小
C.所在区域城市数目在增多 D.所在区域城市化水平在提高
11.图示信息说明,该城市( )
A.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化过程停止
B.出现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C.交通拥挤,人民生活水平较差
D.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外迁现象
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人口近2000万,预计到2050年人口达3000万,为世界第一大城市。该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城内有13万家工厂和150万辆汽车,城市每天笼罩在黄色烟雾之中。完成12-13题。
12.关于墨西哥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城市化起步早 ②目前城市化速度快
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④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交通拥挤、居住紧张等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3.墨西哥城大气最主要的污染源是
①汽车尾气 ②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气
③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废水汽化 ④固体废弃物汽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乐一乐
怀托摩萤火虫洞
怀托摩洞穴,是新西兰的一个村落名称,也是该村落内一系列洞穴的统称。怀托摩洞穴位于北岛的怀卡托区域,约在堤克优堤西北方12公里处。虽然有许多从事旅游服务的临时工作者居住此地,怀托摩洞穴村落规模依然很小。
高一地理 2016年暑假作业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第 2 章 第 3 节 城市化
想一想
【参考答案】
1.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使得环境恶化,而乡村基础
设施的健全和交通的完善,在有些地区,使得城市人口不断向农村迁移。
2.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郊
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不同表现阶段。
郊区城市化:二战以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
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开始出现。人口的主要流
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一些大城市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
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这就是说,
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国外学
者将这一过程称之为逆城市化。
3.(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
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
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
住房条件。
练一练
1.C 2.C【解析】试题分析:1.读图,根据图中曲线分析,英国城市化进
程的速度大多低于美国, A 错。美国后于英国达到 80%的城市化水平, B 错。1970
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C 对。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D 错。
【考点定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征差异,城市化发展变化趋势。
3.A 4.B【解析】试题分析:3.我国的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较发达,教育、
就业机会、医疗条件等相对中西部较好,成为我国人口的主要迁入地。同时因
为区域经济发达,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结合材料中提到的我国“2010 年
我国城市化水平为 49.68%”可知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远远高于这个平均数,
故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大于农村人口。我国的城市化应该是处在郊区城市化阶
段,目前还不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材料中也没有相关信息可以证明我国“人
口城市化大于土地城市化”这一说法。故选 A
4.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
提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出现,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
移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第二、三产业较快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大
量的农民工转向了二、三产业,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
【考点定位】城市化
5.A 6.C【解析】试题分析:5.本题考查区域发展的区位条件。区域经济发
展受到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自古有“蜀道难,难于上
青天”一说,成渝位于四川盆地,四周被山地包围、境内多丘陵,地形地势不
利修建交通线,使其与外界交通联系不便,严重制约其经济发展,故选 A 项。
6.本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河流、地形、气候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资源、交通、政策
等。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水运、军事防卫三个方面,其中
水运包含河流交汇处,河流航运的起讫点,河口位置等。武汉位于汉江与长江
交汇处,所以属于两条河流的汇合处,A 错误;武汉位于京广线与长江交汇处,
交通便利,B 错误;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上,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商品
粮、棉基地,武汉钢铁工业发达,也是我国著名的光谷,C 项正确;武汉位于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经济地带,D 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我的区域地理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7.D 8.A 9.C【解析】试题分析:7.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
考查考生从图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我国城市化起步晚,
水平低,但发展迅速,目前处于中期发展阶段,发展速度超过发达和发展中国
家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发展速度缓慢。因
此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全世界平均水平,丙表示发展中国家,丁表示中国,
故 D 项正确。
9.造成逆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有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
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引起人口向环境优美、地价房租便宜的郊
区或卫星城迁移;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区人口的
外迁,交通、通讯的现代化大大缩短了城市与郊区的时空距离等。故该题选 C
项。
【考点定位】城市化,城市化的影响,逆城市化的原因。
10.B 11.B【解析】试题分析:10.图中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M 市人口占
区域总人口的比重先升高,后下降,A 对。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和
用地规模日益扩大,B 错。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该区域城市数目增多,C 对。
城市化水平提高,D 对。故选 B。
11.图中曲线 M 市占区域人口比重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说明该城市出现了郊
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故选 B。
考点:城市化进程及逆城市化
12.C 13.A【解析】试题分析:12.墨西哥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
晚,城市化水平低,不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目前城市化速度快,在城市化过
程中产生了交通拥挤、居住紧张等问题。C 正确。
13.墨西哥城大气最主要的污染源是来自拥挤的车辆所排放的尾气。另一部分
来自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气,A 正确。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废水汽化和固体废弃物
汽化这些都不现实。
【考点定位】城市化及其带来的问题
第2章第3节城市化
看一看
【知识回顾】
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分析
(1)时间差异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图所示:
(2)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起步
早(自产业革命开始)
晚(自“二战”结束后开始)
目前水平
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
较低,城市人口比重不足40%
发展趋势
城市化速度大大放慢,甚至停止;一些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移动,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
合理性问题
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相对合理
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许多社会问题
2.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评 价
地形
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趋向平坦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气候
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局部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可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
水文
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有的河流被填埋后作为道路或其他建设用地,有的河流被分割成断头河或死水河,以致城市地区水系十分紊乱
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也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
生态
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脆弱的系统。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和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3.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表:
影响
成因
措施
资源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城市、工交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
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生态破坏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垃圾污染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想一想
1.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出现逆城市化?
2.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可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练一练
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市进化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A.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
D.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2.2030年与2000年相比,三国城市化带来主要变化有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中国--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 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我国我国城市化水平为49.68%,比2000年提高了13.46个百分点。完成3-4题。
3.关于我国人口和城市化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大于农村人口 B.大部分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农村 D.农村人口机械增长率高于城市化
4.下列关于2000—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快速上升的原因,正确的有
①农民工向第一产业回流 ②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③第二、三产业较快发展 ④工业发展以高科技为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上海浦东新区、成渝实验区、武汉城市圈是我国的三个实验区。读三个实验区的位置示意图,完成5-6题。
5.制约“成渝实验区”发展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是()
A.交通不便 B.自然资源少
C.耕地资源少 D.政治因素
6.武汉是“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关于其形成和发展条件的正确叙述是( )
A.位于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水资源丰富
B.位于京九铁路与长江交汇处,交通便利
C.所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较发达
D.位于东部经济地带,有国家政策支持
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9.已经在发达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是指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乡村地区迁移的过程。逆城市化产生的原因有( )
①大城市人口减少 ②大城市经济水平下降
③乡村环境优美、生活闲适 ④汽车普及、高速公路网发达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下图中的M市为某区域的核心城市,回答10-11题。
10.该城市最不可能出现的是( )
A.M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减小 B.M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缩小
C.所在区域城市数目在增多 D.所在区域城市化水平在提高
11.图示信息说明,该城市( )
A.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化过程停止
B.出现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C.交通拥挤,人民生活水平较差
D.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外迁现象
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人口近2000万,预计到2050年人口达3000万,为世界第一大城市。该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城内有13万家工厂和150万辆汽车,城市每天笼罩在黄色烟雾之中。完成12-13题。
12.关于墨西哥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城市化起步早 ②目前城市化速度快
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④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交通拥挤、居住紧张等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3.墨西哥城大气最主要的污染源是
①汽车尾气 ②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气
③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废水汽化 ④固体废弃物汽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乐一乐
怀托摩萤火虫洞
怀托摩洞穴,是新西兰的一个村落名称,也是该村落内一系列洞穴的统称。怀托摩洞穴位于北岛的怀卡托区域,约在堤克优堤西北方12公里处。虽然有许多从事旅游服务的临时工作者居住此地,怀托摩洞穴村落规模依然很小。
高一地理 2016年暑假作业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第 2 章 第 3 节 城市化
想一想
【参考答案】
1.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使得环境恶化,而乡村基础
设施的健全和交通的完善,在有些地区,使得城市人口不断向农村迁移。
2.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郊
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不同表现阶段。
郊区城市化:二战以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
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开始出现。人口的主要流
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一些大城市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
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这就是说,
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国外学
者将这一过程称之为逆城市化。
3.(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
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
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
住房条件。
练一练
1.C 2.C【解析】试题分析:1.读图,根据图中曲线分析,英国城市化进
程的速度大多低于美国, A 错。美国后于英国达到 80%的城市化水平, B 错。1970
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C 对。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D 错。
【考点定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征差异,城市化发展变化趋势。
3.A 4.B【解析】试题分析:3.我国的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较发达,教育、
就业机会、医疗条件等相对中西部较好,成为我国人口的主要迁入地。同时因
为区域经济发达,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结合材料中提到的我国“2010 年
我国城市化水平为 49.68%”可知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远远高于这个平均数,
故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大于农村人口。我国的城市化应该是处在郊区城市化阶
段,目前还不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材料中也没有相关信息可以证明我国“人
口城市化大于土地城市化”这一说法。故选 A
4.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
提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出现,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
移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第二、三产业较快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大
量的农民工转向了二、三产业,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
【考点定位】城市化
5.A 6.C【解析】试题分析:5.本题考查区域发展的区位条件。区域经济发
展受到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自古有“蜀道难,难于上
青天”一说,成渝位于四川盆地,四周被山地包围、境内多丘陵,地形地势不
利修建交通线,使其与外界交通联系不便,严重制约其经济发展,故选 A 项。
6.本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河流、地形、气候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资源、交通、政策
等。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水运、军事防卫三个方面,其中
水运包含河流交汇处,河流航运的起讫点,河口位置等。武汉位于汉江与长江
交汇处,所以属于两条河流的汇合处,A 错误;武汉位于京广线与长江交汇处,
交通便利,B 错误;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上,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商品
粮、棉基地,武汉钢铁工业发达,也是我国著名的光谷,C 项正确;武汉位于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经济地带,D 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我的区域地理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7.D 8.A 9.C【解析】试题分析:7.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
考查考生从图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我国城市化起步晚,
水平低,但发展迅速,目前处于中期发展阶段,发展速度超过发达和发展中国
家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发展速度缓慢。因
此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全世界平均水平,丙表示发展中国家,丁表示中国,
故 D 项正确。
9.造成逆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有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
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引起人口向环境优美、地价房租便宜的郊
区或卫星城迁移;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区人口的
外迁,交通、通讯的现代化大大缩短了城市与郊区的时空距离等。故该题选 C
项。
【考点定位】城市化,城市化的影响,逆城市化的原因。
10.B 11.B【解析】试题分析:10.图中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M 市人口占
区域总人口的比重先升高,后下降,A 对。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和
用地规模日益扩大,B 错。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该区域城市数目增多,C 对。
城市化水平提高,D 对。故选 B。
11.图中曲线 M 市占区域人口比重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说明该城市出现了郊
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故选 B。
考点:城市化进程及逆城市化
12.C 13.A【解析】试题分析:12.墨西哥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
晚,城市化水平低,不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目前城市化速度快,在城市化过
程中产生了交通拥挤、居住紧张等问题。C 正确。
13.墨西哥城大气最主要的污染源是来自拥挤的车辆所排放的尾气。另一部分
来自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气,A 正确。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废水汽化和固体废弃物
汽化这些都不现实。
【考点定位】城市化及其带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