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生行为主义外国儿童心理理论

华生的行为主义

[摘要]:行为主义(behaviorism)是20 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世界心理学中的一个主要学派,创始人为约翰·布鲁德斯·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华生的行为主义基本理论有行为、思维、习惯、情绪、人格五个要点,这五个方面都是用习惯的形式,习惯的整合的方式来阐述的。华生对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建人。他确定了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消除了传统心理学的主观性,格守一般科学共有的客观性原则。

[关键词]:行为主义;习惯;刺激;反应

一、华生的生平及著作

约翰·华生(John B. Watson)于1878 年1 月9 日出生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维尔城外的一个农庄。1894 年他进入伏尔曼大学,五年后他得到硕士学位。后来他选择了芝加哥大学,把获得哲学博士作为目标。但是,在学习中他对哲学的热情很快消失了,他甚至很难理解他的导师杜威的思想。然而在安吉尔的影响之下,他开始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并把神经学作为第二副科,并师从洛布,学习生物学和生理学。1903 年他以题为《动物的教育》的论文获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随之出任芝加哥大学当讲师和心理实验室主任直到1908 年。在这几年里,他既学习和工作,又做了大量的动物行为实验,并表现出对以动物为被试研究行为的偏好,开始形成他的行为主义方向的信念。1908 年当华生成为芝加哥大学助理教授的同时,他又获得了霍普金斯大学正式教授的职位。尽管华生对芝加哥大学十分留恋,但由于霍普金斯大学让他去指导实验室,比芝加哥大学给他更丰厚的薪水,这些优越的条件使华生最终还是到了霍普金斯大学。他在那里度过了他学术生涯最辉煌的岁月,一直到1920 年。长期以来,华生不断思考如何使心理学研究更加客观化,并于1908 年在一份讲义中他第一次公开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1912 年他应卡特尔的邀请,在哥伦比亚大学做了①

一系列的讲演,在演讲中再次谈到了这个问题。1913 年他在《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正式宣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这标志着行为主义革命的开始。1914 年他又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系统地阐述行为主义的专着《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言》。文章的发表和专着的出版在美国心理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得到了广大青年心理学家的响应。1919 年出版了他第二本专着《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这本书是他的行为主义观点最为全面系统的阐述。1920年因主持一项有关性行为实验研究,引起

①家庭纠纷与妻子离婚迫使华生辞去了霍普金斯大学的职务。1921 年华生进入商

界,经营广告行业,他用行为主义的方法进行广告宣传。

1925 年他的《行为主义》一书出版,这本书是华生行为主义的通俗表述。1947 年华生从商界退休,在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农庄中度过他生命的最后几年。1957 年美国心理学会在授予他荣誉的一段褒奖文字中,把他的工作赞扬为:“现代心理学的形式与内容的极其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持久不变的、富有成果的研究路线的出发点。”华生为得到这种官方的承认而高兴。1958年,溘然长逝。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产生于20 世纪初的美国,它一反传统心理学,而主张对人的意识进行研究的观点;主张心理学不应只是研究人脑中的那种无形的不可捉摸的东西--意识,而应去研究那种从人的意识中折射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东西,即人的行为。华生坚决主张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化,这无疑推动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化进程。它的许多实验技术,如定量刺激技术,行为矫正技术等为研究人类行为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手段,为“行为科学”的诞生奠定了方法论基础。“行为科学”也成为第一个从心理学中派生出来的科学。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关于感觉,华生从他的行为主义观点出发,在其着述中尽量避免应用“感觉”之类的传统心理学名词,代之以“刺激”和“反应”等字眼。他把各种感觉改为“视反应”、“听反应”、“痛反应”等,还用视反应错误来取代错觉。②他提出一个着名的公式:刺激(Stimulus)-反应(Response),即给人什么样的刺①

转印自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第367页。

激,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知道什么反应,就能推断出这个反应是由什么刺激引起的。

(二)、华生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行为

华生在作为行为主义宣言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中,开宗明义宣称行为主义的"理论目标就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①

华生所讲的行为首先是一种可观察到的机体反应。这种机体反应的本质是人和动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华生承认,"反应"一词是从生理学中转借到心理学的。但是,心理学扩大了它的用法。也就是心理学把一组简单的生理反应组合成为一套复杂的反应,把简单的肌肉骨骼动作联结为一种行为的方式。华生把反应分为四类:

1、外显的习惯反应,包括开门锁、打网球、拉提琴、盖房子、与人说话、与人交往;

2、内隐的习惯反应,包括条件反射所引引的腺体分泌、无声言语(即思维)、身体的定向或态度;

3、外显的遗传反应,包括人的各种可以观察到的本能和情绪反应,例如抓握、打喷嚏、眨眼等;

4、内隐的遗传反应,包括生理觉察所研究的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各种变化。

在这里华生概括了有机体的全部行为,并且把这些行为区分出先天遗传的反应和后天习得的习惯反应。华生认为这种区分是很重要的,因为行为主义就是要发现后者的学习过程和方式,以掌握其形成的规律,实现预测行为、控制行为的目的。

(三)、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华生承认观察法的重要作用,他把观察法分为两类。一类是无帮助的观察, 也就是通常所讲的自然的观察。华生认为这种观察也可以了解引起反应的刺激及反应和动作的性质。但由于对许多现象不能加以充分的控制,因而只能是一种比较粗略简便的方法。另一类是借助仪器的观察。华生认为,全体科学的进步都与

实验手段和设备的改进有关。因此,心理学为了研究行为,效法自然科学,就有必要设计精密的仪器有效地控制被试,更加精确地研究行为。这种观察实际上就是通常的实验法。

2、条件反射法

华生认为条件反射法是非常客观的方法,他把条件反射法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以获得条件分泌反射的方法,一类是用以获得条件运动反射的方法。华生不仅把条件反射法正式列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且还亲自应用这一方法对儿童的情绪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

3、口头报告法

华生认为,在正常人身上,有一种在动物身上不存在的,甚至在变态的人身上也不完善的能力,即观察自己身体内部所发生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进行口头报告的能力。而且,人对于各种情境的顺应更经常地用语言而不用其他运动来实现。有时,这甚至是唯一可观察到的反应。这也决定了对人的研究不仅可能,而且必须采用口头报告的方法。华生所讲的口头报告法所报告的只是自己机体内部的变化,而不是心理和意识的活动,因而并不是通常所谓的内省。

4、测验法

华生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纯粹的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差异越来越小,测验法也逐渐由应用的方法成为研究的方法。他认为已有的测验方法的一个重大问题就在于它们大多数都是与语言行为有关的,这就使有语言缺陷的人不能运用这种方法。因此,他主张要设计和运用不一定需要语言的明显外部表现的行为测验。

(四)、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关于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华生在早期并不否认本能的存在,只不过把本能看作是一种由许多在适当的刺激作用下系统地展现出来的先天性反应所形成的组合。

可是,他后来却主张在心理学中取消本能的概念,认为在心理学中不再需要本能概念。他说:“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

的,我都能够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者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①这段话一直被人们公认为环境决定论的经典表述。

2、关于情绪的理论

华生认为,情绪是一种遗传的类型反应,包括了整个身体机制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内脏和腺体系统的深刻变化。但他认为本能和情绪有区别。如果刺激所引起的适应是内部的,而且是局限于主体的身体之内的,那么这就是情绪;如果刺激引起整个有机体对各种对象的顺应,那么这就是本能。

华生认为,人有三种原始的或基本的情绪即恐惧、愤怒和亲爱。华生用形成条件恐惧反应的事实,认为条件化是使情绪复杂化和发展的机制,人的各种复杂情绪都是在前述三种原始情绪的基础上,通过条件作用而逐渐形成的。

其著名的 "小艾伯特(Little Albert)实验"--条件情绪反应实验详细解读了条件恐惧反应。

3、关于思维的理论

华生认为思维也是一种感觉运动的行为。他说,语言的习惯有两种,一种是外显的语言习惯,这就是言语;一种是内隐的语言习惯,这就是思维。两种习惯动作在本质是等值的,因此,言语是大声的思维,思维则是无声的谈话。他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内隐的语言习惯是由外显的语言习惯逐渐演变而来的。开始是儿童独自一人不断地对自己讲话,以后在大人与社会的要求下,变为小声的讲话,最后又变为只在嘴唇之内出现。华生注意到了言语与思维的联系。

华生还对思维的创造作用进行了解释。对于各种思维的创造物,他说,我们之所以会得到它们,是由于玩弄词的反应的结果。人们将词的反应变来变去,最后得到一种新的反应模型,这便是各种思维的产物。

华生认为,人类除了语言形式的思维之外,还有非语言的形式的思维。他提出,聋哑人说话时就是用肢体运动代替词汇的。甚至正常的人也并非总是用词汇来进行思维的,当一个人在思维的时候,他不仅发生着潜伏的语言活动,而且还在发生着潜伏的肢体活动和潜伏的内脏活动。而在后面这两种活动占据优势的时候,就发生了没有语言形成的思维。

三、华生的学习理论

(一)、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华生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作出与此对应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接(S-R)就是所谓的学习。华生建立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出发点有二:第一,分析可观察到的事实,即分析人和动物是如何适应其环境的;第二,研究引起有机体作出反应的刺激,知道了反应就可以推测刺激,知道了刺激就可以预测反应。

所以,学习是塑造外显的行为,而内部的心理状态是不可知的;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人的反应完全由客观刺激决定。华生为了从实验上推翻桑代克的理论,进行了一系列小白鼠实验。白鼠为到达目的箱吃到食物,必须先挖沙子。白鼠挖沙子到达目的箱后,不立即喂食,而是让它在那里空等一会。根据桑代克的理论,强化增强的是强化之前的刺激-反应联结。在这个实验中,空等是较后的反应而挖沙子到目的箱则是较早的反应。根据推理,食物强化的是空等,而不是控沙子到达目的箱。但事实上,白鼠习得的是挖沙子到达目的箱的反应,而不是空等。华生以此来证明效果律的不正确,并提出用频因律和近因律取而代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因此,练习的次数在习惯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在形成习惯的过程中,有效动作之所以保持下来,无效动作之所以消失,是由于有效动作比任何一种无效动作出现的次数都多,这是因为每一次练习总是以有效动作的发生而告终的。这就是频因(frequency)律。华生认为,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因为在每一次练习中,有效的反应总是最后一个反应,所以这种反应在下一次练习中必定更容易出现。由此,他把反应离成功的远近,作为解释一些反应被保留、另一些反应被淘汰的原则。在他看来,习惯反应必然是离成功时机最近出现的反应,即近因(recency)律。②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习惯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通过学习建立起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关系。因而无条件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在条件刺激的作用下也能产生相类似或相同的反应,这就是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而在持续地刺激,建立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关系,建立条件刺 皮连生著:《教育心理学》,第109页。

转引自陈琦,刘儒德著:《当代心理学》,第140页。

①②①③

激与条件反应之间的联结的强化训练后,便形成了一种习惯。即一出现某种刺激,就会产生某种反应。也就是说,强化加强了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这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主义强调了教育与坏境的作用。一切行为都是在环境中发生的,没有环境提供行为的条件,那么学习者也就无法从行为中获得知识了。可见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受着环境的影响,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身体,过的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形成各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健康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的社会环境分不开。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这种学习不要学习者直接做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需要观察他人的行为、他人所接受的强化,而进行学习。学习者在环境中观察什么、模仿什么完全是由学习者自身决定的,这就决定了观察学习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观察的对象是好的、积极的,其结果也是积极的;若观察的对象是坏的、消极的,其结果也必定是消极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建立了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的联结;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强化是学习的主要过程。

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形成习惯。华生所说的“习惯的形式”、“习惯的整合”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职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发展,更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使年轻一代健康的成长。良好的教育更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有了良好的习惯则更能反应教育的培养人的目的。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各种客观条件的力量的综合,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华生为代表的正统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行为形成的决定性作用;而班杜拉为代表的后期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行为主义对教育有许多启示。行为主义锐力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强调行为对人发展的影响,也就是后天教育对人的影响。总体来看,行为主义主张创设有助于传递信息、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实践证明,创设控制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效率。

(二)、儿童的语言学习

很早以前,人们就对儿童如何学习和掌握语言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也试图解释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和儿童学习语言的整个过程。但是,直到20 世纪初,一种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理论的解释才被人们较为广泛地接受,这就是来源于“条件反射”概念的行为主义理论。这一概念主要指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重复性的反射作用使动物的某种习惯得到强化,并逐步地固定下来。实验结果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这一概念为探讨儿童语言习得开辟了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该理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受“条件反射”的启发,华生提出了“行为主义”的观点。他认为复杂的行为是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反应学会的,因此需要对人类的行为(包括说话)进行客观的研究。华生还认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理论可以用来描述和解释所有的语言学习(as the explanation for all learning),并提出了“刺激-反应衔接排列”,即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可学得语言行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建立为人们深入了解和客观解释语言学习现象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使人们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学习过程,并将其建立在一个比较科学的基础上。

这一理论体系在语言教学中可反映在四个主要步骤上,即:“模仿-强化-重复-成形”的模式,这一理论体系可以概括为四点:①

(1)模仿:主要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及语言的使用规则等。模仿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被看作是对“刺激”的一种主要反应形式--“语言学习需要依赖于模仿和记忆”.这种模仿是在“刺激”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是可接受的。尤其在语言学习的初期,特别是对外语学习者来说,模仿在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2)强化:在得到教师的赞许和奖励的情况下,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将得到“强化”和“巩固”。成功的反应应该立即受到奖励,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以鼓励为主,任何的“惩罚”都不利于语言学习。

(3)重复:语言学习需要不断地重复所学的知识,即进行语言实践。这种重复应该是有意义的实践过程,如果学习者能够记住或重复所学的内容,语言学习会得到进一步的促进。

(4)成形:经过“模仿”、“强化”和“重复”三个阶段后,学习者逐步形成了语言习惯,即掌握了所学内容并能够在适当的场合使用这些语言形式。

因此,在语言教学中,要坚持实践性原则、模仿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等。

四、评价

(一)、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及学习理论的局限性

①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推进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前,尽管实验的方法已经应用于心理学问题的研究。但是,对心理学研究全面客观化和自然科学化的要求和实施还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开始。华生竭力主张用客观化的方法研究人和动物的可观察行为。这就从总体上强调了研究对象的客观化和研究方法的客观化。这种主张对于心理学来说,虽然过于偏激,但是,它对于彻底清除传统的意识和内容心理学的主观性、繁琐性、神秘性和因袭性来说,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行为主义使心理学的研究步入了自然科学的范畴。因此,有些学者将其称之为“行为主义的革命”,这样的评价并不过分。

2、行为主义心理学推动了学习理论的研究。

由于华生主张行为主义的心理学要预测、控制和塑造有机体的行为,而行为的改变和塑造都是通过学习过程实现的。所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十分重视学习过程的研究。特别是在华生的倡导下,使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们对条件作用下,反射式学习过程的研究相当深入。可以肯定地说,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对深化条件反射式学习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3.华生坚决主张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化,反对内省法。②

这无疑推动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化进程。它的许多实验技术,如定量刺激技术,行为矫正技术等为研究人类行为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手段,为“行为科学”的诞生奠定了方法论基础。“行为科学”也成为第一个从心理学中派生出来的科学研究分支领域。

(二)、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及学习理论的局限性

1、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最大缺陷是将意识及认知等中介过程排斥在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之外,使人的心理过程成为不可知的“黑箱”。这个致命的错误使他的一些后期追随者们(如被称为新行为主义者的赫尔和托尔曼等人)离经叛道;也使他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科学向心理学提出要求和挑战的时候,显得更加苍白无力,从而不得不将心理学的“霸主”地位拱手让给当代的认知心理学。 ①

曹能秀,王凌著:《外国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的理论》,第221页。

2.华生对行为的研究采用了元素主义的分析方法,将复杂的行为分解为若干“刺激-反应”单元,从而丢掉了行为的整体性特征。他把学习看成是在条件作用下,将若干无序的“S-R”单元形成有序的行为序列的过程。这种方法论思想使研究的结果抹煞了行为的整体性、目的性和认知性;也抹煞了学习过程的整体性、目的性和认知性特征。

3.华生企图找出人类和动物的统一行为模式,也由于他不考虑行为的整体性、目的性和认知性特征。所以,他的行为研究混淆了动物行为和人类行为的本质区别,否定了意识对人类行为的指导、控制和调整的作用,抹煞了人类行为的本质性特征。使得有的心理学家将他的心理学称为“肌跳心理学”或“人兽不分的心理学”。

4.华生的行为“习惯说”是一个不严谨的学习理论,也是个不完善的学习理论。他没有提出解释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的学说或假设。这一点他连桑代克和巴甫洛夫都不如。他借用了巴甫洛夫有关条件反射的术语,而没有提出什么创新的概念。他所提出的学习定律和影响学习过程的因素没有超越联想主义心理学的传统和动物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他对学习过程缺乏系统地、深入地研究。因此,他的“行为习惯说”或“学习习惯说”与其说是一个学习理论,不如说是一个不完善、不健全的学习观点。

华生的行为主义另辟传统心理学之外的蹊径,他不仅反对构造主义,也反对

①机能主义。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相互攻击,但在研究中都采用了内省的方法。这

是遭到华生厌弃的。因为构造主义心理学家在从事意识的分析研究中,而这些结果都是主观所致,是非难辨。华生反对机能主义,是因为它保留了一些模糊的术语,如情绪、意识、历程等等,不能把其逻辑贯彻到底、自圆其说。

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在为研究意识内容还是研究意识机能进行激烈争论、互不相让的对峙局面中,华生倡导心理学家从对意识的研究转向对行为的研究。但他的行为主义学说却否定了意识,贬低了生理和遗传的作用,否定本能的存在、脑和神经中枢的地位,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等。这些都使他受到了许多心理学家的批评,也使他的学说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困境。但是,他的行为主义的运动还是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影响的。

参考文献

[1] 彭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曹能秀,王凌.外国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的理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3] 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 卢家楣.学习心理与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5]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 B . R . 赫根汉著,郭本禹等译心理学史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

华生的行为主义

[摘要]:行为主义(behaviorism)是20 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世界心理学中的一个主要学派,创始人为约翰·布鲁德斯·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华生的行为主义基本理论有行为、思维、习惯、情绪、人格五个要点,这五个方面都是用习惯的形式,习惯的整合的方式来阐述的。华生对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建人。他确定了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消除了传统心理学的主观性,格守一般科学共有的客观性原则。

[关键词]:行为主义;习惯;刺激;反应

一、华生的生平及著作

约翰·华生(John B. Watson)于1878 年1 月9 日出生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维尔城外的一个农庄。1894 年他进入伏尔曼大学,五年后他得到硕士学位。后来他选择了芝加哥大学,把获得哲学博士作为目标。但是,在学习中他对哲学的热情很快消失了,他甚至很难理解他的导师杜威的思想。然而在安吉尔的影响之下,他开始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并把神经学作为第二副科,并师从洛布,学习生物学和生理学。1903 年他以题为《动物的教育》的论文获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随之出任芝加哥大学当讲师和心理实验室主任直到1908 年。在这几年里,他既学习和工作,又做了大量的动物行为实验,并表现出对以动物为被试研究行为的偏好,开始形成他的行为主义方向的信念。1908 年当华生成为芝加哥大学助理教授的同时,他又获得了霍普金斯大学正式教授的职位。尽管华生对芝加哥大学十分留恋,但由于霍普金斯大学让他去指导实验室,比芝加哥大学给他更丰厚的薪水,这些优越的条件使华生最终还是到了霍普金斯大学。他在那里度过了他学术生涯最辉煌的岁月,一直到1920 年。长期以来,华生不断思考如何使心理学研究更加客观化,并于1908 年在一份讲义中他第一次公开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1912 年他应卡特尔的邀请,在哥伦比亚大学做了①

一系列的讲演,在演讲中再次谈到了这个问题。1913 年他在《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正式宣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这标志着行为主义革命的开始。1914 年他又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系统地阐述行为主义的专着《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言》。文章的发表和专着的出版在美国心理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得到了广大青年心理学家的响应。1919 年出版了他第二本专着《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这本书是他的行为主义观点最为全面系统的阐述。1920年因主持一项有关性行为实验研究,引起

①家庭纠纷与妻子离婚迫使华生辞去了霍普金斯大学的职务。1921 年华生进入商

界,经营广告行业,他用行为主义的方法进行广告宣传。

1925 年他的《行为主义》一书出版,这本书是华生行为主义的通俗表述。1947 年华生从商界退休,在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农庄中度过他生命的最后几年。1957 年美国心理学会在授予他荣誉的一段褒奖文字中,把他的工作赞扬为:“现代心理学的形式与内容的极其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持久不变的、富有成果的研究路线的出发点。”华生为得到这种官方的承认而高兴。1958年,溘然长逝。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产生于20 世纪初的美国,它一反传统心理学,而主张对人的意识进行研究的观点;主张心理学不应只是研究人脑中的那种无形的不可捉摸的东西--意识,而应去研究那种从人的意识中折射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东西,即人的行为。华生坚决主张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化,这无疑推动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化进程。它的许多实验技术,如定量刺激技术,行为矫正技术等为研究人类行为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手段,为“行为科学”的诞生奠定了方法论基础。“行为科学”也成为第一个从心理学中派生出来的科学。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关于感觉,华生从他的行为主义观点出发,在其着述中尽量避免应用“感觉”之类的传统心理学名词,代之以“刺激”和“反应”等字眼。他把各种感觉改为“视反应”、“听反应”、“痛反应”等,还用视反应错误来取代错觉。②他提出一个着名的公式:刺激(Stimulus)-反应(Response),即给人什么样的刺①

转印自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第367页。

激,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知道什么反应,就能推断出这个反应是由什么刺激引起的。

(二)、华生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行为

华生在作为行为主义宣言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中,开宗明义宣称行为主义的"理论目标就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①

华生所讲的行为首先是一种可观察到的机体反应。这种机体反应的本质是人和动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华生承认,"反应"一词是从生理学中转借到心理学的。但是,心理学扩大了它的用法。也就是心理学把一组简单的生理反应组合成为一套复杂的反应,把简单的肌肉骨骼动作联结为一种行为的方式。华生把反应分为四类:

1、外显的习惯反应,包括开门锁、打网球、拉提琴、盖房子、与人说话、与人交往;

2、内隐的习惯反应,包括条件反射所引引的腺体分泌、无声言语(即思维)、身体的定向或态度;

3、外显的遗传反应,包括人的各种可以观察到的本能和情绪反应,例如抓握、打喷嚏、眨眼等;

4、内隐的遗传反应,包括生理觉察所研究的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各种变化。

在这里华生概括了有机体的全部行为,并且把这些行为区分出先天遗传的反应和后天习得的习惯反应。华生认为这种区分是很重要的,因为行为主义就是要发现后者的学习过程和方式,以掌握其形成的规律,实现预测行为、控制行为的目的。

(三)、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华生承认观察法的重要作用,他把观察法分为两类。一类是无帮助的观察, 也就是通常所讲的自然的观察。华生认为这种观察也可以了解引起反应的刺激及反应和动作的性质。但由于对许多现象不能加以充分的控制,因而只能是一种比较粗略简便的方法。另一类是借助仪器的观察。华生认为,全体科学的进步都与

实验手段和设备的改进有关。因此,心理学为了研究行为,效法自然科学,就有必要设计精密的仪器有效地控制被试,更加精确地研究行为。这种观察实际上就是通常的实验法。

2、条件反射法

华生认为条件反射法是非常客观的方法,他把条件反射法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以获得条件分泌反射的方法,一类是用以获得条件运动反射的方法。华生不仅把条件反射法正式列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且还亲自应用这一方法对儿童的情绪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

3、口头报告法

华生认为,在正常人身上,有一种在动物身上不存在的,甚至在变态的人身上也不完善的能力,即观察自己身体内部所发生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进行口头报告的能力。而且,人对于各种情境的顺应更经常地用语言而不用其他运动来实现。有时,这甚至是唯一可观察到的反应。这也决定了对人的研究不仅可能,而且必须采用口头报告的方法。华生所讲的口头报告法所报告的只是自己机体内部的变化,而不是心理和意识的活动,因而并不是通常所谓的内省。

4、测验法

华生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纯粹的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差异越来越小,测验法也逐渐由应用的方法成为研究的方法。他认为已有的测验方法的一个重大问题就在于它们大多数都是与语言行为有关的,这就使有语言缺陷的人不能运用这种方法。因此,他主张要设计和运用不一定需要语言的明显外部表现的行为测验。

(四)、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关于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华生在早期并不否认本能的存在,只不过把本能看作是一种由许多在适当的刺激作用下系统地展现出来的先天性反应所形成的组合。

可是,他后来却主张在心理学中取消本能的概念,认为在心理学中不再需要本能概念。他说:“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

的,我都能够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者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①这段话一直被人们公认为环境决定论的经典表述。

2、关于情绪的理论

华生认为,情绪是一种遗传的类型反应,包括了整个身体机制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内脏和腺体系统的深刻变化。但他认为本能和情绪有区别。如果刺激所引起的适应是内部的,而且是局限于主体的身体之内的,那么这就是情绪;如果刺激引起整个有机体对各种对象的顺应,那么这就是本能。

华生认为,人有三种原始的或基本的情绪即恐惧、愤怒和亲爱。华生用形成条件恐惧反应的事实,认为条件化是使情绪复杂化和发展的机制,人的各种复杂情绪都是在前述三种原始情绪的基础上,通过条件作用而逐渐形成的。

其著名的 "小艾伯特(Little Albert)实验"--条件情绪反应实验详细解读了条件恐惧反应。

3、关于思维的理论

华生认为思维也是一种感觉运动的行为。他说,语言的习惯有两种,一种是外显的语言习惯,这就是言语;一种是内隐的语言习惯,这就是思维。两种习惯动作在本质是等值的,因此,言语是大声的思维,思维则是无声的谈话。他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内隐的语言习惯是由外显的语言习惯逐渐演变而来的。开始是儿童独自一人不断地对自己讲话,以后在大人与社会的要求下,变为小声的讲话,最后又变为只在嘴唇之内出现。华生注意到了言语与思维的联系。

华生还对思维的创造作用进行了解释。对于各种思维的创造物,他说,我们之所以会得到它们,是由于玩弄词的反应的结果。人们将词的反应变来变去,最后得到一种新的反应模型,这便是各种思维的产物。

华生认为,人类除了语言形式的思维之外,还有非语言的形式的思维。他提出,聋哑人说话时就是用肢体运动代替词汇的。甚至正常的人也并非总是用词汇来进行思维的,当一个人在思维的时候,他不仅发生着潜伏的语言活动,而且还在发生着潜伏的肢体活动和潜伏的内脏活动。而在后面这两种活动占据优势的时候,就发生了没有语言形成的思维。

三、华生的学习理论

(一)、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华生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作出与此对应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接(S-R)就是所谓的学习。华生建立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出发点有二:第一,分析可观察到的事实,即分析人和动物是如何适应其环境的;第二,研究引起有机体作出反应的刺激,知道了反应就可以推测刺激,知道了刺激就可以预测反应。

所以,学习是塑造外显的行为,而内部的心理状态是不可知的;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人的反应完全由客观刺激决定。华生为了从实验上推翻桑代克的理论,进行了一系列小白鼠实验。白鼠为到达目的箱吃到食物,必须先挖沙子。白鼠挖沙子到达目的箱后,不立即喂食,而是让它在那里空等一会。根据桑代克的理论,强化增强的是强化之前的刺激-反应联结。在这个实验中,空等是较后的反应而挖沙子到目的箱则是较早的反应。根据推理,食物强化的是空等,而不是控沙子到达目的箱。但事实上,白鼠习得的是挖沙子到达目的箱的反应,而不是空等。华生以此来证明效果律的不正确,并提出用频因律和近因律取而代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因此,练习的次数在习惯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在形成习惯的过程中,有效动作之所以保持下来,无效动作之所以消失,是由于有效动作比任何一种无效动作出现的次数都多,这是因为每一次练习总是以有效动作的发生而告终的。这就是频因(frequency)律。华生认为,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因为在每一次练习中,有效的反应总是最后一个反应,所以这种反应在下一次练习中必定更容易出现。由此,他把反应离成功的远近,作为解释一些反应被保留、另一些反应被淘汰的原则。在他看来,习惯反应必然是离成功时机最近出现的反应,即近因(recency)律。②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习惯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通过学习建立起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关系。因而无条件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在条件刺激的作用下也能产生相类似或相同的反应,这就是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而在持续地刺激,建立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关系,建立条件刺 皮连生著:《教育心理学》,第109页。

转引自陈琦,刘儒德著:《当代心理学》,第140页。

①②①③

激与条件反应之间的联结的强化训练后,便形成了一种习惯。即一出现某种刺激,就会产生某种反应。也就是说,强化加强了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这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主义强调了教育与坏境的作用。一切行为都是在环境中发生的,没有环境提供行为的条件,那么学习者也就无法从行为中获得知识了。可见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受着环境的影响,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身体,过的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形成各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健康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的社会环境分不开。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这种学习不要学习者直接做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需要观察他人的行为、他人所接受的强化,而进行学习。学习者在环境中观察什么、模仿什么完全是由学习者自身决定的,这就决定了观察学习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观察的对象是好的、积极的,其结果也是积极的;若观察的对象是坏的、消极的,其结果也必定是消极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建立了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的联结;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强化是学习的主要过程。

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形成习惯。华生所说的“习惯的形式”、“习惯的整合”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职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发展,更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使年轻一代健康的成长。良好的教育更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有了良好的习惯则更能反应教育的培养人的目的。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各种客观条件的力量的综合,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华生为代表的正统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行为形成的决定性作用;而班杜拉为代表的后期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行为主义对教育有许多启示。行为主义锐力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强调行为对人发展的影响,也就是后天教育对人的影响。总体来看,行为主义主张创设有助于传递信息、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实践证明,创设控制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效率。

(二)、儿童的语言学习

很早以前,人们就对儿童如何学习和掌握语言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也试图解释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和儿童学习语言的整个过程。但是,直到20 世纪初,一种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理论的解释才被人们较为广泛地接受,这就是来源于“条件反射”概念的行为主义理论。这一概念主要指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重复性的反射作用使动物的某种习惯得到强化,并逐步地固定下来。实验结果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这一概念为探讨儿童语言习得开辟了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该理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受“条件反射”的启发,华生提出了“行为主义”的观点。他认为复杂的行为是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反应学会的,因此需要对人类的行为(包括说话)进行客观的研究。华生还认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理论可以用来描述和解释所有的语言学习(as the explanation for all learning),并提出了“刺激-反应衔接排列”,即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可学得语言行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建立为人们深入了解和客观解释语言学习现象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使人们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学习过程,并将其建立在一个比较科学的基础上。

这一理论体系在语言教学中可反映在四个主要步骤上,即:“模仿-强化-重复-成形”的模式,这一理论体系可以概括为四点:①

(1)模仿:主要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及语言的使用规则等。模仿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被看作是对“刺激”的一种主要反应形式--“语言学习需要依赖于模仿和记忆”.这种模仿是在“刺激”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是可接受的。尤其在语言学习的初期,特别是对外语学习者来说,模仿在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2)强化:在得到教师的赞许和奖励的情况下,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将得到“强化”和“巩固”。成功的反应应该立即受到奖励,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以鼓励为主,任何的“惩罚”都不利于语言学习。

(3)重复:语言学习需要不断地重复所学的知识,即进行语言实践。这种重复应该是有意义的实践过程,如果学习者能够记住或重复所学的内容,语言学习会得到进一步的促进。

(4)成形:经过“模仿”、“强化”和“重复”三个阶段后,学习者逐步形成了语言习惯,即掌握了所学内容并能够在适当的场合使用这些语言形式。

因此,在语言教学中,要坚持实践性原则、模仿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等。

四、评价

(一)、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及学习理论的局限性

①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推进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前,尽管实验的方法已经应用于心理学问题的研究。但是,对心理学研究全面客观化和自然科学化的要求和实施还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开始。华生竭力主张用客观化的方法研究人和动物的可观察行为。这就从总体上强调了研究对象的客观化和研究方法的客观化。这种主张对于心理学来说,虽然过于偏激,但是,它对于彻底清除传统的意识和内容心理学的主观性、繁琐性、神秘性和因袭性来说,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行为主义使心理学的研究步入了自然科学的范畴。因此,有些学者将其称之为“行为主义的革命”,这样的评价并不过分。

2、行为主义心理学推动了学习理论的研究。

由于华生主张行为主义的心理学要预测、控制和塑造有机体的行为,而行为的改变和塑造都是通过学习过程实现的。所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十分重视学习过程的研究。特别是在华生的倡导下,使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们对条件作用下,反射式学习过程的研究相当深入。可以肯定地说,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对深化条件反射式学习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3.华生坚决主张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化,反对内省法。②

这无疑推动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化进程。它的许多实验技术,如定量刺激技术,行为矫正技术等为研究人类行为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手段,为“行为科学”的诞生奠定了方法论基础。“行为科学”也成为第一个从心理学中派生出来的科学研究分支领域。

(二)、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及学习理论的局限性

1、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最大缺陷是将意识及认知等中介过程排斥在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之外,使人的心理过程成为不可知的“黑箱”。这个致命的错误使他的一些后期追随者们(如被称为新行为主义者的赫尔和托尔曼等人)离经叛道;也使他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科学向心理学提出要求和挑战的时候,显得更加苍白无力,从而不得不将心理学的“霸主”地位拱手让给当代的认知心理学。 ①

曹能秀,王凌著:《外国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的理论》,第221页。

2.华生对行为的研究采用了元素主义的分析方法,将复杂的行为分解为若干“刺激-反应”单元,从而丢掉了行为的整体性特征。他把学习看成是在条件作用下,将若干无序的“S-R”单元形成有序的行为序列的过程。这种方法论思想使研究的结果抹煞了行为的整体性、目的性和认知性;也抹煞了学习过程的整体性、目的性和认知性特征。

3.华生企图找出人类和动物的统一行为模式,也由于他不考虑行为的整体性、目的性和认知性特征。所以,他的行为研究混淆了动物行为和人类行为的本质区别,否定了意识对人类行为的指导、控制和调整的作用,抹煞了人类行为的本质性特征。使得有的心理学家将他的心理学称为“肌跳心理学”或“人兽不分的心理学”。

4.华生的行为“习惯说”是一个不严谨的学习理论,也是个不完善的学习理论。他没有提出解释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的学说或假设。这一点他连桑代克和巴甫洛夫都不如。他借用了巴甫洛夫有关条件反射的术语,而没有提出什么创新的概念。他所提出的学习定律和影响学习过程的因素没有超越联想主义心理学的传统和动物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他对学习过程缺乏系统地、深入地研究。因此,他的“行为习惯说”或“学习习惯说”与其说是一个学习理论,不如说是一个不完善、不健全的学习观点。

华生的行为主义另辟传统心理学之外的蹊径,他不仅反对构造主义,也反对

①机能主义。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相互攻击,但在研究中都采用了内省的方法。这

是遭到华生厌弃的。因为构造主义心理学家在从事意识的分析研究中,而这些结果都是主观所致,是非难辨。华生反对机能主义,是因为它保留了一些模糊的术语,如情绪、意识、历程等等,不能把其逻辑贯彻到底、自圆其说。

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在为研究意识内容还是研究意识机能进行激烈争论、互不相让的对峙局面中,华生倡导心理学家从对意识的研究转向对行为的研究。但他的行为主义学说却否定了意识,贬低了生理和遗传的作用,否定本能的存在、脑和神经中枢的地位,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等。这些都使他受到了许多心理学家的批评,也使他的学说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困境。但是,他的行为主义的运动还是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影响的。

参考文献

[1] 彭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曹能秀,王凌.外国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的理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3] 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 卢家楣.学习心理与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5]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 B . R . 赫根汉著,郭本禹等译心理学史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


相关文章

  • 2015北京市幼儿教师资格证资料
  • 2015北京市幼儿教师资格证资料 "2015北京市幼儿教师资格证资料"为您指明前进方向,且行且珍惜!小伙伴们,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哟,赶快行动起来啦! 2014教资统考<保教知识与能力>重要考点:儿童发展理论 一 ...查看


  • 心理学发展史
  • 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外国,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心理现象,力图揭示心理活动的奥秘. 古代的许多人,包括不少有名的学者,都把人的言行归结为一种特殊的实体亦即灵魂的主宰. 诸如,我国上古奇书<黄帝内经>的著者元阳真人即提出"生之来 ...查看


  • 4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约翰·华生(John B.Watson,1878-1958)认为,心理学家主要应关注行为,而不是心和意识.他认为,建立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出发点有二:第一,分析可观察到的事实,即分析人和动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第二,研究引起有机体作出反应的刺激. ...查看


  • 第一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1.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 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创始人之一,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实验心理学之 父.1836年冯特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75年任莱 比 ...查看


  • 心理学史试题集
  • 浙江省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学史试题 课程代码:06056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霍布斯运用_______来解释人的想象和思维.对联想的本质和种类作了论述,他是_______的先驱. 2.莱布尼兹关于心理本质的 ...查看


  • 心理学史考试汇总
  • 浙江省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学史试题 课程代码:06056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 ...查看


  •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
  •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华生指出一向认为纯属意识的思维和情 ...查看


  • [心理学史](第2版)叶浩生主编
  • 绪论  心理学的历史被划分为两大时期: 实验心理学建立乊前的漫长的前科学心理学时期和实验心理学建立乊后的科学心理学时期.  心理学史的収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乊前的心理学研究. 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乊后 ...查看


  •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1)
  • 管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归纳起来,不外是如何调控人的行为.然而,人的行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行为的机制是什么?弄清这些,对于管理学具有重要意义.但恰恰在这些问题上,学者们争论得一塌糊涂.针对这些问题,斯金纳从科学立场出发,强调人的行为不是由人的内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