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xx区企业用工需求表
填表人签名(盖章): 日期:2015 年月日篇二:企业用工情况调查表2011-4-1 1、2011年一季度末贵单位共有从业人员(包括使用的劳务派遣人员)农民工(即使用的农村劳动力) 人。
2、贵单位2011年一季度末从业人员比年初是:
(1)净增加 人,其中:农民工增加 人
(2)不变
(3)净减少 人,其中:农民工减少 人
3、当前贵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如何?
(1)很好,利润增长10%以上
(2)较好,利润增长5-10%之间
(3)基本正常,利润-5-5%之间
(4)较差,利润下降5-10%之间
(5)很差,利润下降10%以下
4、与去年同期比,当前贵企业用工情况如何?
(1)增加很大
(2)增加较大
(3)变化不大
(4)减少较大
(5)减少很大
5、当前贵企业是否存在招工难现象?
(1)不存在
(2)存在
6、如存在招工难现象,则最难招工的岗位是(限第5题填(2)的企业填报):
(1)一线操作工,
(2)技术工人
(3)管理人员
(4)专业技术人员
7、您认为造成企业招工难的直接原因是:
企业用工情况调查表- 1 -
(1)企业生产经营明显好转,用工需求明显增加
(2)输出地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外出比例有所下降
(3)企业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对外来务工人员吸引力有所下降
(4)外来务工人员希望从事的岗位,与企业短缺岗位需求不一致
(5)政府对就业政策的引导不够
8、您所在企业如果新招用工,将首先考虑:
(1)本地居民
(2)高校毕业生
(3)农民工
(4)其他,请注明:9、对今年下半年本企业用工情况的预计:
(1)好于上半年
(2)保持正常
(3)差于上半年
10、2011年一季度末相比2010年度工资待遇变动情况:
(1)不变
(2)增加较少
(3)增加较多
(4)下降
11、贵企业认为何种方式更能有效的解决招工难问题:
(1)通过招聘会
(2)通过网络、报刊发布招聘信息
(3)进人力资源市场进行招聘
(4)经公共和民营职介机构介绍
(5)去外地招聘
(6)其他,请注明:
12、企业对未来用工的打算(请用文字说明)
- 2 -
- 3 -篇三:关于我市企业用工的调研报告
鹤壁市企业用工调查报告
鹤壁市加快职业教育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切实掌握企业用工需求情况,使政府及时了解和掌握我市企业用工现状,为政府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决策参考,鹤壁市加快职业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于4月3日至10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企业用工情况抽样调查工作,并分别召开了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对一些重点企业进行了专门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鹤壁市就业情况及企业用工现状
截止目前,我市共有企业766户,职工105283人,其中男性68219人,女性37064人,共使用农村劳动力10536人。为便于了解我市企业用工状况,我们共抽样调查企业93户,其中国有及国有改制企业19户;集体及集体改制企业27户;私营企业31户;股份制企业16户。调查对象涉及一般职工、管理人员、企业负责人及外来务工人员。
通过调查,我市企业职工现状如下: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市企业用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企业主要使用本地劳动力,外地劳动力对我市劳动力就业冲击不大;
二是劳动者求职受到年龄限制,企业职工年龄在18-30岁的 占59%, 46岁以上的劳动者就业比较困难;
三是女工主要集中在服务、纺织、机械加工等行业; 四是企业职工学历偏低,54%的职工只有初中文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8%。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职工数量少,取得高级工及技师以上职工资格证书的只有10%。职工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大多数职工约工资在500-800元之间。
二、鹤壁市企业用工需求预测
2005年,我市坚持以经济发展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的思路,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实现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企业大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根据调查,我市70%左右的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工,部分企业空岗情况如下: 我市企业缺工有以下特点:
一是缺工企业主要集中机械、服装、纺织、食品加工、化工等行业;
二是从企业规模看,中小型企业缺工现象严重,大型企业职工队伍则相对稳定; 三是从企业用工要求看,企业需要有一定工作经验、技术熟练的技能型职工,而对管理人员需求较小;
四是从用工性别来看,服装、纺织业需求大量的女工,而对男工需求量较小; 五是企业用工待遇较低,平均工资在600元左右,对技术人
员吸引力不足。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市企业共提供用工岗位13146个,有8592名劳动者经职业介绍到岗工作;今年1-3月份我市企业共提供用工岗位1875个,已安排762名劳动者走上工作岗位。预计2006年新增岗位20000个,比去年增长近52%,用工需求量继续呈上升趋势,将出现企业结构性招工难情况,企业用工紧缺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外地技能工人引进困难的矛盾将成为我市企业加快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鹤壁市企业用工出现短缺的主要原因
㈠劳动者择业观念陈旧,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许多求职者特别是年轻人,求职时都追求劳动强度小,工作时间短,工资报酬高的工种,部分下岗失业人员中还存在国营单位比私营企业强的思想,工作中怕苦怕累。有的年轻人宁可在家吃父母,游手好闲,也不愿去学技术,凭一技之长实现就业。
㈡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职业教育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在调查中发现,当前我市企业招工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企业有大量空岗而招不到工人,而另一方面是大量的劳动力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劳动者技能和学历普遍较低,缺乏一技之长,且对岗位的期望值过高。企业现有的技术工种岗位招不到人,也不完全是工资待遇低的原因,而是劳动者的学历层次和技能水平达不到要求。这一点从这次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市劳动力从学历层次看,大专以上占8%,高中(含职高技校)学历占38%,而初中及
其以下学历占54%;从技能水平看,初级工及普工占78%,中级工占12%,高级工及其以上占10%。再看一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数据:2005年,全市申请技能鉴定人数为2774人,通过考核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2775人。其中,初级工295人,占总数的13%;中级工1777人,占总数的78%;高级工93人,占总数的4%,;技师110人,占总数的5%。在申请技能鉴定的人员中,两所技校毕业生约占70%,企业在职职工占不到30%,外出务工人员等其他人员所占比例极小。这组数据说明一是我市其他职业学校毕业生申请技能鉴定比例较小,二是部分劳动者还没有认识到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对其在就业及工资待遇方面的重要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求职者对工作期望值远远超过自身工作能力,学历初中,无特长,无工作经历,但在找工作时要求工作不累,可以正常休息,工资在800元左右。他们高期望值与自身能力之间和企业用工要求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造成企业招工难,求职者就业难共存的局面。
二是职业学校毕业生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体能训练。调查中部分企业负责人反映,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较差。有的毕业生尽管学历较高,但实业期过短,动手能力较差。部分毕业生体质差,不能适应机械、服装等行业工作时间、劳动强度大的需求,在企业工作很短的时间便辞职,给企业用工造成很大麻烦。
三是职业学校不能科学、合理的开设培训专业。
2014年xx区企业用工需求表
填表人签名(盖章): 日期:2015 年月日篇二:企业用工情况调查表2011-4-1 1、2011年一季度末贵单位共有从业人员(包括使用的劳务派遣人员)农民工(即使用的农村劳动力) 人。
2、贵单位2011年一季度末从业人员比年初是:
(1)净增加 人,其中:农民工增加 人
(2)不变
(3)净减少 人,其中:农民工减少 人
3、当前贵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如何?
(1)很好,利润增长10%以上
(2)较好,利润增长5-10%之间
(3)基本正常,利润-5-5%之间
(4)较差,利润下降5-10%之间
(5)很差,利润下降10%以下
4、与去年同期比,当前贵企业用工情况如何?
(1)增加很大
(2)增加较大
(3)变化不大
(4)减少较大
(5)减少很大
5、当前贵企业是否存在招工难现象?
(1)不存在
(2)存在
6、如存在招工难现象,则最难招工的岗位是(限第5题填(2)的企业填报):
(1)一线操作工,
(2)技术工人
(3)管理人员
(4)专业技术人员
7、您认为造成企业招工难的直接原因是:
企业用工情况调查表- 1 -
(1)企业生产经营明显好转,用工需求明显增加
(2)输出地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外出比例有所下降
(3)企业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对外来务工人员吸引力有所下降
(4)外来务工人员希望从事的岗位,与企业短缺岗位需求不一致
(5)政府对就业政策的引导不够
8、您所在企业如果新招用工,将首先考虑:
(1)本地居民
(2)高校毕业生
(3)农民工
(4)其他,请注明:9、对今年下半年本企业用工情况的预计:
(1)好于上半年
(2)保持正常
(3)差于上半年
10、2011年一季度末相比2010年度工资待遇变动情况:
(1)不变
(2)增加较少
(3)增加较多
(4)下降
11、贵企业认为何种方式更能有效的解决招工难问题:
(1)通过招聘会
(2)通过网络、报刊发布招聘信息
(3)进人力资源市场进行招聘
(4)经公共和民营职介机构介绍
(5)去外地招聘
(6)其他,请注明:
12、企业对未来用工的打算(请用文字说明)
- 2 -
- 3 -篇三:关于我市企业用工的调研报告
鹤壁市企业用工调查报告
鹤壁市加快职业教育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切实掌握企业用工需求情况,使政府及时了解和掌握我市企业用工现状,为政府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决策参考,鹤壁市加快职业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于4月3日至10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企业用工情况抽样调查工作,并分别召开了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对一些重点企业进行了专门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鹤壁市就业情况及企业用工现状
截止目前,我市共有企业766户,职工105283人,其中男性68219人,女性37064人,共使用农村劳动力10536人。为便于了解我市企业用工状况,我们共抽样调查企业93户,其中国有及国有改制企业19户;集体及集体改制企业27户;私营企业31户;股份制企业16户。调查对象涉及一般职工、管理人员、企业负责人及外来务工人员。
通过调查,我市企业职工现状如下: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市企业用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企业主要使用本地劳动力,外地劳动力对我市劳动力就业冲击不大;
二是劳动者求职受到年龄限制,企业职工年龄在18-30岁的 占59%, 46岁以上的劳动者就业比较困难;
三是女工主要集中在服务、纺织、机械加工等行业; 四是企业职工学历偏低,54%的职工只有初中文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8%。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职工数量少,取得高级工及技师以上职工资格证书的只有10%。职工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大多数职工约工资在500-800元之间。
二、鹤壁市企业用工需求预测
2005年,我市坚持以经济发展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的思路,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实现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企业大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根据调查,我市70%左右的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工,部分企业空岗情况如下: 我市企业缺工有以下特点:
一是缺工企业主要集中机械、服装、纺织、食品加工、化工等行业;
二是从企业规模看,中小型企业缺工现象严重,大型企业职工队伍则相对稳定; 三是从企业用工要求看,企业需要有一定工作经验、技术熟练的技能型职工,而对管理人员需求较小;
四是从用工性别来看,服装、纺织业需求大量的女工,而对男工需求量较小; 五是企业用工待遇较低,平均工资在600元左右,对技术人
员吸引力不足。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市企业共提供用工岗位13146个,有8592名劳动者经职业介绍到岗工作;今年1-3月份我市企业共提供用工岗位1875个,已安排762名劳动者走上工作岗位。预计2006年新增岗位20000个,比去年增长近52%,用工需求量继续呈上升趋势,将出现企业结构性招工难情况,企业用工紧缺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外地技能工人引进困难的矛盾将成为我市企业加快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鹤壁市企业用工出现短缺的主要原因
㈠劳动者择业观念陈旧,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许多求职者特别是年轻人,求职时都追求劳动强度小,工作时间短,工资报酬高的工种,部分下岗失业人员中还存在国营单位比私营企业强的思想,工作中怕苦怕累。有的年轻人宁可在家吃父母,游手好闲,也不愿去学技术,凭一技之长实现就业。
㈡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职业教育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在调查中发现,当前我市企业招工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企业有大量空岗而招不到工人,而另一方面是大量的劳动力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劳动者技能和学历普遍较低,缺乏一技之长,且对岗位的期望值过高。企业现有的技术工种岗位招不到人,也不完全是工资待遇低的原因,而是劳动者的学历层次和技能水平达不到要求。这一点从这次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市劳动力从学历层次看,大专以上占8%,高中(含职高技校)学历占38%,而初中及
其以下学历占54%;从技能水平看,初级工及普工占78%,中级工占12%,高级工及其以上占10%。再看一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数据:2005年,全市申请技能鉴定人数为2774人,通过考核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2775人。其中,初级工295人,占总数的13%;中级工1777人,占总数的78%;高级工93人,占总数的4%,;技师110人,占总数的5%。在申请技能鉴定的人员中,两所技校毕业生约占70%,企业在职职工占不到30%,外出务工人员等其他人员所占比例极小。这组数据说明一是我市其他职业学校毕业生申请技能鉴定比例较小,二是部分劳动者还没有认识到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对其在就业及工资待遇方面的重要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求职者对工作期望值远远超过自身工作能力,学历初中,无特长,无工作经历,但在找工作时要求工作不累,可以正常休息,工资在800元左右。他们高期望值与自身能力之间和企业用工要求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造成企业招工难,求职者就业难共存的局面。
二是职业学校毕业生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体能训练。调查中部分企业负责人反映,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较差。有的毕业生尽管学历较高,但实业期过短,动手能力较差。部分毕业生体质差,不能适应机械、服装等行业工作时间、劳动强度大的需求,在企业工作很短的时间便辞职,给企业用工造成很大麻烦。
三是职业学校不能科学、合理的开设培训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