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在线]公告送达的法律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性大幅增强,人们由于婚姻、经商、打工、照顾亲属生活等原因,离开住所地长年在外的人员数量日益庞大,时间越来越长,导致公民与住所地之间的联系不断弱化,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给下落不明的被告送达相关法律文书,本文在此做以浅析。

一、公告送达

公告送达是法院送达诉讼文书的方式之一,是为了保护权利人根据公平原则而设定的法定送达方式,属推定送达。公告送达和其它送达方式一样,目的之一是为了使被送达人参加诉讼,及时行使诉讼权利,产生预期的法律后果,使被送达人形成诉讼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我国公告送达的法律规定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二条规定:“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由此可见,采取公告送达,有严格的程序要求,根据该条款的规定,法院送达诉讼文书,若存有以下两种情形之一的,可适用公告送达。

第一种情形:有证据证明受送达人下落不明;

第二种情形:没有证据证明受送达人下落不明,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至第九十一条规定的送达方式,即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等方式无法将诉讼文书送达受送人的。

需要指出的是公告送达的前提是有明确的被告,如果被告不明确,也即依靠起诉人提供的被告人性别、出生年月、住址,无法将被告和其他人区别出来,那么起诉人的起诉是没有明确的被告的,人民法院是可以驳回起诉或者终结诉讼的。

二、公告送达的一些思考

公告送达毕竟是一种推定送达,审判实践中,大多庭审为缺席审理、缺席判决,一方当事人的缺位,必然导致诉辩双方的失衡,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审理结果的公正,司法实践中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公告送达来逃避法律责任,从而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就如何严格规范公告送达程序,确保该送达方式的规范性、合法性,笔者建议如下:

1.严格限定公告送达的范围。依照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看,除了公告送达外,法院还规定了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转交送达、电子送达等方式,且法律明确规定,只有上述送达方式无法送达的,才可适用公告送达。法条的这种顺序也隐含了立法者对送达方式优先的倾向性意见,公告送达可以说是最后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公告送达经历时间长,当事人很少真正看到公告内容,严重影响送达的效果和效率,立法者意在尽量减少公告送达,法官应在实务中也应严格限制其使用,就是必须采取公告送达方式,也要做到有理有据,按照立法原意的法治的精神,对适用公告送达的情形和程序严格限制。

2.严格审查被告下落不明标准。对于任何证明被告下落不明,实践中有以作为户籍管理部门的公安机关出具的证明,有以被告方近亲属出具无法联系的证明,有被告所在的村(居)委会出具的证明材料加盖公章,但上述证明大多是寥寥数语,只是在予以形式上的确认而已。需要指出的是,如何认定被告下落不明,法律上并无具体的标准要求,各地法院要求也不一样,现有条件下,司法工作者能做的只有从实质上对方调查,最大程度保护被告的诉讼权利。

三、扩大公告的送达方式

需要明确的是,我国法律并没有具体的公告送达方式规定,公告送达时,为了便捷高效,应不限于登报公告,可采取其他有效公告送达方式,比如在受送达人的住所、社区、工作单位、经营场所、法院公告栏张贴公告并拍照附卷的方式,对于邻里纠纷、离婚纠纷、赡养抚养纠纷等,可通过当地电台、电视台发布公告。

【作者简介】孙超,单位为陕西省潼关县人民法院。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性大幅增强,人们由于婚姻、经商、打工、照顾亲属生活等原因,离开住所地长年在外的人员数量日益庞大,时间越来越长,导致公民与住所地之间的联系不断弱化,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给下落不明的被告送达相关法律文书,本文在此做以浅析。

一、公告送达

公告送达是法院送达诉讼文书的方式之一,是为了保护权利人根据公平原则而设定的法定送达方式,属推定送达。公告送达和其它送达方式一样,目的之一是为了使被送达人参加诉讼,及时行使诉讼权利,产生预期的法律后果,使被送达人形成诉讼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我国公告送达的法律规定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二条规定:“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由此可见,采取公告送达,有严格的程序要求,根据该条款的规定,法院送达诉讼文书,若存有以下两种情形之一的,可适用公告送达。

第一种情形:有证据证明受送达人下落不明;

第二种情形:没有证据证明受送达人下落不明,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至第九十一条规定的送达方式,即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等方式无法将诉讼文书送达受送人的。

需要指出的是公告送达的前提是有明确的被告,如果被告不明确,也即依靠起诉人提供的被告人性别、出生年月、住址,无法将被告和其他人区别出来,那么起诉人的起诉是没有明确的被告的,人民法院是可以驳回起诉或者终结诉讼的。

二、公告送达的一些思考

公告送达毕竟是一种推定送达,审判实践中,大多庭审为缺席审理、缺席判决,一方当事人的缺位,必然导致诉辩双方的失衡,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审理结果的公正,司法实践中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公告送达来逃避法律责任,从而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就如何严格规范公告送达程序,确保该送达方式的规范性、合法性,笔者建议如下:

1.严格限定公告送达的范围。依照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看,除了公告送达外,法院还规定了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转交送达、电子送达等方式,且法律明确规定,只有上述送达方式无法送达的,才可适用公告送达。法条的这种顺序也隐含了立法者对送达方式优先的倾向性意见,公告送达可以说是最后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公告送达经历时间长,当事人很少真正看到公告内容,严重影响送达的效果和效率,立法者意在尽量减少公告送达,法官应在实务中也应严格限制其使用,就是必须采取公告送达方式,也要做到有理有据,按照立法原意的法治的精神,对适用公告送达的情形和程序严格限制。

2.严格审查被告下落不明标准。对于任何证明被告下落不明,实践中有以作为户籍管理部门的公安机关出具的证明,有以被告方近亲属出具无法联系的证明,有被告所在的村(居)委会出具的证明材料加盖公章,但上述证明大多是寥寥数语,只是在予以形式上的确认而已。需要指出的是,如何认定被告下落不明,法律上并无具体的标准要求,各地法院要求也不一样,现有条件下,司法工作者能做的只有从实质上对方调查,最大程度保护被告的诉讼权利。

三、扩大公告的送达方式

需要明确的是,我国法律并没有具体的公告送达方式规定,公告送达时,为了便捷高效,应不限于登报公告,可采取其他有效公告送达方式,比如在受送达人的住所、社区、工作单位、经营场所、法院公告栏张贴公告并拍照附卷的方式,对于邻里纠纷、离婚纠纷、赡养抚养纠纷等,可通过当地电台、电视台发布公告。

【作者简介】孙超,单位为陕西省潼关县人民法院。


相关文章

  • 保护当事人诉讼参与权的基础
  • 论我国民事送达制度 ----以山东省某基层法院为例 system.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perfection of the civil service system in China. Basis on th ...查看


  • 民事邮寄送达问题简析
  • 摘 要 送达难一直是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一大问题,浙江高院与阿里巴巴合作下的淘宝地址送达成为一种解决的新颖方式,并将这种方式定义成我国现存的邮寄送达种类,但在此种邮寄送达中是否具有其特有的法律和现实当中的问题.本文将对其进行深层的分析并且提出相 ...查看


  • 网购纠纷的管辖
  • 网购纠纷多:管辖地与投诉地之争成焦点 时间: 2012-04-12 17:03:0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杨娜 发表评论>> 关键词: 网络交易 网购 合同成立 第三方支付 司法保护 内容摘要: 目前网络购物纠纷与维权事件频发, ...查看


  • 论行政行为的生效
  • [摘要]行政行为原则上自告知之时起发生法律效力,但在附款有规定时自规定之时起生 效.受领之时生效和即时生效的规则,是不能成立的. [关键词]行政行为:效力:生效 一.告知之时生效 行政行为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的发生时间,一般为告知 ...查看


  • 民事诉讼法学(1)
  • 民事诉讼法学 选择 1.从内容上看,实现金钱债权的执行措施包括: A.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 B.扣留.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 C.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其他财产 2.暂缓执 ...查看


  • 暑期实习报告
  • 目录 一.实习时间 ........................................................... (2) 二.实习地点 ....................................... ...查看


  • 民事诉讼法学自考试题(26)
  • . 全国2010年1月自学考试民事诉讼法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4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查看


  • 云南大学2016年法律硕士(法学)考生复试名单公告
  • 云南大学2016年法律硕士(法学)考生 复试名单公告 法学院 法学院 035102 法律(法学) 0635 艾玉博 69 66 105 75 315 法学院 法学院 035102 法律(法学) 1865 蔡燕 72 66 89 87 314 ...查看


  • 论绝对法律行为
  • 内容 摘要:民事权利有绝对权与相对权之分,民事 法律 关系有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之别,法学界普遍承认绝对权和绝对法律关系存在的客观性,但 目前 还没有见到任何关于绝对法律行为和相对法律行为的论述.事实上绝对法律行为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