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备知识点 劝学

《劝学》

——《荀子》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渊博)

(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 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 今:参加,参见)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 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3.词类活用

(1) 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3)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4)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 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

4、一词多义

(1)绝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彌勒(非常)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2)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记(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4)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

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

(5)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二、文言虚词

1.而

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于

(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

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词结构后置)

《劝学》

——《荀子》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渊博)

(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 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 今:参加,参见)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 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3.词类活用

(1) 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3)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4)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 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

4、一词多义

(1)绝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彌勒(非常)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2)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记(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4)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

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

(5)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

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二、文言虚词

1.而

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于

(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

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词结构后置)


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必备句子
  • 1. 如初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g ...查看


  • 高考名句默写练习
  • 高考必备(语文版)高中语文名篇名句默写练习题 高考必备(语文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名篇名句默写练习题 苏轼<赤壁赋> 1.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


  •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说课稿
  •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说课稿 文言文教学是个难点,一直以来,要么偏言废文:要么重文无言:亦或前半课堂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后半课堂文意理解.基于上述现状,结合市区教学精神,我做了一定的探索,所以,我的课堂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 ...查看


  • 高考必备64篇高中阶段14篇情景默写分课专项练习
  • 编制:王宏坤 审核:高二语文组 使用时间:2015年12月 情景默写分课专项练习(一) (高中部分) 一.<虞美人>(李煜)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 ...查看


  • [劝学]说课稿(人教版必修1)
  • (板书:劝学)为了更好的体现我的教学设计,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第一个方面:说教材(板书:说教材) 首先,我说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劝学>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先秦诸子散文.第一篇孟子的& ...查看


  • 劝学说课稿
  • <劝学>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一 咸林中学 廉伶俐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的是先秦诸子散文<劝学>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 ...查看


  • 荀子[劝学](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2)
  • 荀子<劝学>(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2) 未 2009-03-08 1458 <劝学>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背诵. 2.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3.指导学生串解并分析课文. A.字词解释 (1 ...查看


  • 荀子[劝学](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1)
  • <劝学>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学习方法.态度的重要性. 2.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作者论述中心论点的几个角度. 2.理解文中的比喻意义及每组比喻之间的 ...查看


  •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 课题:劝学 <荀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熟知议论文的三要素并找出本文三要素的具体内容.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