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 宁 工 业 大 学
电力系统自动化 课程设计(论文)
题目: 线路串联电容器实现电力系统电压控制 (4)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及评语
院(系):电气工程学院 教研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注:成绩:平时20% 论文质量60% 答辩20% 以百分制计算
摘 要
如今高电压,大电流,大功率,超远距离输电已被广泛应用,提高输电线路电压的稳定性对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减少电力系统波动,保护用电设备具有重要意义。电网电压稳定调节方法很多,如增减无功功率进行调压,改变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分布进行调压,改变网络参数进行调压,如串联电容器,本设计主要研究线路串联电容器实现电力系统电压控制,串联电容补偿,通过在配电线路中串入电容,补偿配电线路中的电抗来减少在配电线路阻抗上的电压损耗,其具有较强的动态调压能力。电容串联补偿提高了输电网的传输功率极限,对提高静态稳定性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还具有较好的电压动态调节性能,可以在配电系统的电压调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电力系统;无功功率补偿;电压动态调节;电容串联补偿
目 录
第1章 绪论 .......................................................... 1
1.1 电力系统电压调整概况 ......................................... 1 1.2 本文主要内容 ................................................. 1 第2章 串联电容器补偿前系统电压计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系统等值电路 ................................................. 2 2.2 系统参数计算 ................................................. 2 2.3 电压计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 采用串联电容器补偿的电压调整计算 .............................. 4
3.1 采用串联电容器的电压调整原理与方法 ........................... 4 3.2 串联补偿容量的计算 ........................................... 4 3.3 串联电容器的选择 ............................................. 5 第4章 控制系统设计 .................................................. 7
4.1 输入通道设计 ................................................. 7 4.2 输出通道设计 ................................................. 7 4.3 最小系统设计 ................................................. 7 4.4 软件设计 .................................................... 10 第5章 课程设计总结 ................................................. 11 参考文献 ............................................................ 12
第1章 绪论
1.1 电力系统电压调整概况
电力系统的运行允许电压偏差,在电力系统高峰负荷时期将电压中枢点的电压调整到电压曲线上限,在低谷负荷时期将电压调整到电压曲线下限的电压调整方法。电力系统在高峰负荷时,输电线和变压器的传输功率大,它们的电压损耗也大,用户处的电压偏低; 在低谷负荷时,输电线和变压器的传输功率小,它们的电压损耗也减小,用户处的电压偏高。为了保持较好的供电电压质量、减小用户处的电压变化幅度,要求电力系统实行逆调压,系统电压的调整必须根据系统的具体要求,在不同的厂站采用不同的方法,常用电压调整方法有:增减无功功率进行调压,改变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分布进行调压,改变网络参数进行调压,如串联电容器
1.2 本文主要内容
在输电线路上接入电容器,利用电容器上的容抗补偿输电线路中的感抗,是电压损耗后的
QX
分量减小,从而提高输电线路末端电压。本文以一段220kV 输U
电线路为例进行如下计算与分析:
1 、计算各元件的参数,并画出系统的等值电路。
2 、对给定的系统(变压器为主分接头,发电机电压额定),计算各点电压。 3 、采用线路中串联电容器的调压方法,确定串联电容器的容量,使发电厂220KV 母线电压不超过240KV ,变电所10KV 母线电压在9.5KV 到11.5KV 之间。 4 、利用单片机等控制器实现对串联电容器的实时控制。 5、对设备进行安装调试。
1.3 系统等值电路
图2.1 系统等效电路图
1.4 系统参数计算
变压器T1的各参数值:
R T 1X T 1
2
P K 1U N 1500⨯2422331=⨯10=⨯10Ω=0. 79Ω 22
S N 13500002U K 1U N 15⨯24221=⨯10=⨯10Ω=25. 1Ω
S N 1350000
∆S 01
I 03. 5=P 0+j S N =(0. 7+j 350) MVA =(0. 7+j 12. 25)MVA
100100
变压器T2的各参数值:
R T 2X T 2
2
P K 2U N 1500⨯2202332=⨯10=⨯10Ω=0. 59Ω 22
S N 23500002U K 2U N 15⨯22022=⨯10=⨯10Ω=20. 7Ω
S N 2350000
∆S 02
I 3. 5=P 0+j S N =(0. 7+j 350) MVA =(0. 5+j 12. 25)MVA
100100
线路参数:
Z L =R L +jX L =
1
⨯(0. 07⨯200+j 0. 42⨯200) Ω=(7+j 42) Ω 2
11
B L =⨯2⨯2. 8⨯10-6⨯220S =6. 16⨯10-4S 22
2
∆Q B 1=∆Q B 2=-B L V N =-6. 16⨯10-4⨯2202M var =-29. 81M var
2
末端最大负荷:
S max =(250⨯cos ϕ+250⨯sin ϕ) MVA =(200+j 150)MVA 末端最小负荷:
S min =(150⨯cos ϕ+150⨯sin ϕ)MVA =(120+j 90) MVA
1.5 系统电压计算
作为初步估算,先用符合功率计算变压器绕组损耗和线路损耗。
R LT =R T 1+R L +R T 2=(0. 79+0. 59+7) Ω=8. 38Ω X LT =X T 1+X L +R T 2=(25. 1+20. 7+42)Ω=87. 8Ω
∆S LT ⋅max ∆S LT ⋅min 所以,
2002+1502
=⨯(8. 38+j 87. 8) MVA =(10. 8+j113.4) MVA 2
2201202+902=⨯(8. 38+j 87. 8) MVA =(3. 9+j 40. 8) MVA 2
220
S 1⋅max =S max +∆S LT ⋅max +∆S 01+∆S 02+j ∆Q B 1+j ∆Q B 2=(212+j 228. 28)MVA S 1⋅min =S min +∆S LT ⋅min +∆S 01+∆S 02+j ∆Q B 1+j ∆Q B 2=(125. 1+j 95. 68) MVA 利用首端功率求出最大负荷是降压变压器归算到高压侧的低压母线电压,电压值为:
' U 3max =U 0-
P 1max R +Q 1max X 212⨯10. 8+228. 28⨯113. 4
=(242-) k V =116. 4k V
U 0242
'
U 3min =U 0-
P 125. 1⨯3. 9+95. 68⨯40. 81min R +Q 1min X =(242-) k V =18. 1k V
U 0242
按最小负荷时电容器全部退出运行来选择降压变压器变比,则有
‘U 199. 1U t =3min U 3N =⨯11=219. 01k V
U 3min 10规格化后,取220±0分接头,即K=
220
=20. 11
第2章 采用电力电容器并联补偿的电压调整计算
2.1 采用电力电容器的电压调整原理与方法
可控串补是在串联电容器两端并联一个由双向反并联晶闸管阀控制的电感回路,从而产生一个叠加在电容器上的可控附加电流,实现对串联补偿电容外部等效容抗的控制,也就是说通过对半导体晶闸管阀的控制来实现对串联电容的平滑调节和动态控制的技术过程。是一种提高交流输电线路稳定极限的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加入串联电容后,能够减小线路感抗,缩小两端电势间的相角差,从而获得较大稳定裕度和较大传输容量,还可以改善系统的运行电压和无功平衡条件,补偿线路感性压降,还可以使无功电流减小,能大幅度提高线路的输送能力和输电稳定性从而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串联电容补偿装置是串联在输电线路中以补偿线路感抗,由电容器及保护设备控制设备等组成。
2.2 串联补偿容量的计算
在输电线路上,有两种损耗存在,即为线路的电阻损耗和线路电抗损耗,在输电功率一定的条件下,线路损耗的大小取决于线路参数电阻R 和电抗X 。可见,可以通过改变线路参数来起到调压的作用。
在输电线路中,线路的电阻R 是固定不变得。在高压电网中,由于电抗远大于线路阻值,因此,通常都采用减小电抗来降低电压损耗。减小电抗常用的的方法即为在电力线路中串联入静电电容器。其等效电路图如图3.1所示:
图2.1 串联电容器控制调压
补偿前输电输电线路的末端电压为
7*10+6*10
U 2=35-=31.29(KV )
35
补偿后输电线路末端电压为33KV ,电压升高∆U=33-31.29=1.71(KV).由公式可以得到
Xc=
线路通过的最大电流
35
*1.71=9.98(Ω) 6
3=152.1(A )
每个电容器通过的额定电流
I nc=
Q nc 20
==3333. (A ) U nc 0.6
Unc 0.6
==18(Ω) Inc 33.33
Im 152. 1==4.56取5 I nc 33.33
每个电容器的容抗为
Xnc=
因此需要并联的组数
M ≥
每组需要串联的电容器个数
Im X c 152. 1*9.98N ≥==2.53取3
Unc 600则总的补偿容量为
Q c=3mmQnc=3*5*3*20=900(kvar)
2.3 串联电容器的选择
可控串联补偿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灵活交流输电系统(flexible AC transmission system,FACTS)技术。FACTS —灵活交流输电系统是20世纪80年代未闰国电力研究院(EPPI )的Nari Hingorani 提出的概念。对此,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给出的定义是:“交流输电系统利用以大功率电子技术为基础的控制器及其他静止型控制器,改善可控性并增加输送功率的容量”。FACTS 技术, 重要的技术成果就是在原有的串联电容补偿的基础上采用电力电子技术使固定的串联电容补偿变为可控串联电容补偿(TCSC),使串联补偿的性能特别是动态调节性能大为提高,从而适应电力系统负荷的快速增长和电力市场开放
的发展的需求。
晶闸管控制技术的串联电容器(TCSC )是一种非常可靠的串联补偿技术,是柔性交流输电技术的一个里程碑
TCSC 模块由一个电容器C 和一个晶闸管控制的一个电抗器L 组成,如图2.2所示
图2.2 TCSC的基本模块
原理图如图3.2所示: 3.2 输出通道设计 3.1 输入通道设计 第3章 控制系统设计 终可以达到控制电路电压的目的,输入通道设计原理图如下:
通过编程算法则可以得出线路的阻抗值,进而通过晶闸管来控制串联电容器,最图3.1输入通道电路 能,通过采集互感器输出的电路实时电压,电流值,经过运算放大器电路调制,位的高性能单片机,具有速度快,功能强,成本低,被广泛应用在工业,汽车,航空,电力控制等领域,其本身具有10/12位的AD 存储器及8路PWM 输出功利用单片机IO 口输出电平来控制晶闸管的开关,从而间接控制电容器。其本设计的控制模块采用摩托罗拉公司的MC9S12XS128单片机,是一款16
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3.3.2 复位电路 3.3.1 时钟电路 3.3 最小系统设计 图3.2输出通道原理图 时钟电路主要由晶振,电阻,和滤波电容组成,其原理图如图3.3所示: 图3.3 时钟电路原理图
MC9S12XS128与普通的STC89C51复位电路略有不同,其复位方式为保持
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统原理图如图3.5所示
3.4 最小系统设计 图3.4 复位电路原理图 两个时钟周期的高电平使单片机进行复位,其原理图如图3.4所示
最小系统包括电源电路,滤波电路,下载电路,时钟电路复位电路,最小系
图3.5 最小系统原理图
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3.5 软件设计
主程序流程图如下所示:
第4章 课程设计总结
本设计为线路串联电容器来实现电力系统电压的控制,采用可控串联电容补偿技术不但可以提高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线路输电能力和系统稳定性,而且对输电通道上的潮流分布具有一定调节作用。在设计过程中,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是我的自学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对TCSC 模块结构有了完整的了解,在设计期间,解决了采集电路干扰,双电源供电等众多难题,克服了单片机不正常工作的问题,同时使我对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理解更加的成熟,对课本所学的知识更加深入,也使我对单片机的使用更加顺利,软件使用的更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 商国才. 电力系统自动化.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2] 王葵等. 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1
[3] 何仰赞等. 电力系统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3
[4] 于海生.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
[5] 王士政. 电网调度自动化与配网自动化技术.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3
[6] 梅丽凤等.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7
[7] 郭天祥等. MC9S12XS128微控制器控制技术.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7
[8] 郭天祥等. ALTIUM DESIGNER 设计与制作. 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出版社,
2009.7
辽 宁 工 业 大 学
电力系统自动化 课程设计(论文)
题目: 线路串联电容器实现电力系统电压控制 (4)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及评语
院(系):电气工程学院 教研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注:成绩:平时20% 论文质量60% 答辩20% 以百分制计算
摘 要
如今高电压,大电流,大功率,超远距离输电已被广泛应用,提高输电线路电压的稳定性对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减少电力系统波动,保护用电设备具有重要意义。电网电压稳定调节方法很多,如增减无功功率进行调压,改变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分布进行调压,改变网络参数进行调压,如串联电容器,本设计主要研究线路串联电容器实现电力系统电压控制,串联电容补偿,通过在配电线路中串入电容,补偿配电线路中的电抗来减少在配电线路阻抗上的电压损耗,其具有较强的动态调压能力。电容串联补偿提高了输电网的传输功率极限,对提高静态稳定性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还具有较好的电压动态调节性能,可以在配电系统的电压调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电力系统;无功功率补偿;电压动态调节;电容串联补偿
目 录
第1章 绪论 .......................................................... 1
1.1 电力系统电压调整概况 ......................................... 1 1.2 本文主要内容 ................................................. 1 第2章 串联电容器补偿前系统电压计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系统等值电路 ................................................. 2 2.2 系统参数计算 ................................................. 2 2.3 电压计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 采用串联电容器补偿的电压调整计算 .............................. 4
3.1 采用串联电容器的电压调整原理与方法 ........................... 4 3.2 串联补偿容量的计算 ........................................... 4 3.3 串联电容器的选择 ............................................. 5 第4章 控制系统设计 .................................................. 7
4.1 输入通道设计 ................................................. 7 4.2 输出通道设计 ................................................. 7 4.3 最小系统设计 ................................................. 7 4.4 软件设计 .................................................... 10 第5章 课程设计总结 ................................................. 11 参考文献 ............................................................ 12
第1章 绪论
1.1 电力系统电压调整概况
电力系统的运行允许电压偏差,在电力系统高峰负荷时期将电压中枢点的电压调整到电压曲线上限,在低谷负荷时期将电压调整到电压曲线下限的电压调整方法。电力系统在高峰负荷时,输电线和变压器的传输功率大,它们的电压损耗也大,用户处的电压偏低; 在低谷负荷时,输电线和变压器的传输功率小,它们的电压损耗也减小,用户处的电压偏高。为了保持较好的供电电压质量、减小用户处的电压变化幅度,要求电力系统实行逆调压,系统电压的调整必须根据系统的具体要求,在不同的厂站采用不同的方法,常用电压调整方法有:增减无功功率进行调压,改变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分布进行调压,改变网络参数进行调压,如串联电容器
1.2 本文主要内容
在输电线路上接入电容器,利用电容器上的容抗补偿输电线路中的感抗,是电压损耗后的
QX
分量减小,从而提高输电线路末端电压。本文以一段220kV 输U
电线路为例进行如下计算与分析:
1 、计算各元件的参数,并画出系统的等值电路。
2 、对给定的系统(变压器为主分接头,发电机电压额定),计算各点电压。 3 、采用线路中串联电容器的调压方法,确定串联电容器的容量,使发电厂220KV 母线电压不超过240KV ,变电所10KV 母线电压在9.5KV 到11.5KV 之间。 4 、利用单片机等控制器实现对串联电容器的实时控制。 5、对设备进行安装调试。
1.3 系统等值电路
图2.1 系统等效电路图
1.4 系统参数计算
变压器T1的各参数值:
R T 1X T 1
2
P K 1U N 1500⨯2422331=⨯10=⨯10Ω=0. 79Ω 22
S N 13500002U K 1U N 15⨯24221=⨯10=⨯10Ω=25. 1Ω
S N 1350000
∆S 01
I 03. 5=P 0+j S N =(0. 7+j 350) MVA =(0. 7+j 12. 25)MVA
100100
变压器T2的各参数值:
R T 2X T 2
2
P K 2U N 1500⨯2202332=⨯10=⨯10Ω=0. 59Ω 22
S N 23500002U K 2U N 15⨯22022=⨯10=⨯10Ω=20. 7Ω
S N 2350000
∆S 02
I 3. 5=P 0+j S N =(0. 7+j 350) MVA =(0. 5+j 12. 25)MVA
100100
线路参数:
Z L =R L +jX L =
1
⨯(0. 07⨯200+j 0. 42⨯200) Ω=(7+j 42) Ω 2
11
B L =⨯2⨯2. 8⨯10-6⨯220S =6. 16⨯10-4S 22
2
∆Q B 1=∆Q B 2=-B L V N =-6. 16⨯10-4⨯2202M var =-29. 81M var
2
末端最大负荷:
S max =(250⨯cos ϕ+250⨯sin ϕ) MVA =(200+j 150)MVA 末端最小负荷:
S min =(150⨯cos ϕ+150⨯sin ϕ)MVA =(120+j 90) MVA
1.5 系统电压计算
作为初步估算,先用符合功率计算变压器绕组损耗和线路损耗。
R LT =R T 1+R L +R T 2=(0. 79+0. 59+7) Ω=8. 38Ω X LT =X T 1+X L +R T 2=(25. 1+20. 7+42)Ω=87. 8Ω
∆S LT ⋅max ∆S LT ⋅min 所以,
2002+1502
=⨯(8. 38+j 87. 8) MVA =(10. 8+j113.4) MVA 2
2201202+902=⨯(8. 38+j 87. 8) MVA =(3. 9+j 40. 8) MVA 2
220
S 1⋅max =S max +∆S LT ⋅max +∆S 01+∆S 02+j ∆Q B 1+j ∆Q B 2=(212+j 228. 28)MVA S 1⋅min =S min +∆S LT ⋅min +∆S 01+∆S 02+j ∆Q B 1+j ∆Q B 2=(125. 1+j 95. 68) MVA 利用首端功率求出最大负荷是降压变压器归算到高压侧的低压母线电压,电压值为:
' U 3max =U 0-
P 1max R +Q 1max X 212⨯10. 8+228. 28⨯113. 4
=(242-) k V =116. 4k V
U 0242
'
U 3min =U 0-
P 125. 1⨯3. 9+95. 68⨯40. 81min R +Q 1min X =(242-) k V =18. 1k V
U 0242
按最小负荷时电容器全部退出运行来选择降压变压器变比,则有
‘U 199. 1U t =3min U 3N =⨯11=219. 01k V
U 3min 10规格化后,取220±0分接头,即K=
220
=20. 11
第2章 采用电力电容器并联补偿的电压调整计算
2.1 采用电力电容器的电压调整原理与方法
可控串补是在串联电容器两端并联一个由双向反并联晶闸管阀控制的电感回路,从而产生一个叠加在电容器上的可控附加电流,实现对串联补偿电容外部等效容抗的控制,也就是说通过对半导体晶闸管阀的控制来实现对串联电容的平滑调节和动态控制的技术过程。是一种提高交流输电线路稳定极限的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加入串联电容后,能够减小线路感抗,缩小两端电势间的相角差,从而获得较大稳定裕度和较大传输容量,还可以改善系统的运行电压和无功平衡条件,补偿线路感性压降,还可以使无功电流减小,能大幅度提高线路的输送能力和输电稳定性从而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串联电容补偿装置是串联在输电线路中以补偿线路感抗,由电容器及保护设备控制设备等组成。
2.2 串联补偿容量的计算
在输电线路上,有两种损耗存在,即为线路的电阻损耗和线路电抗损耗,在输电功率一定的条件下,线路损耗的大小取决于线路参数电阻R 和电抗X 。可见,可以通过改变线路参数来起到调压的作用。
在输电线路中,线路的电阻R 是固定不变得。在高压电网中,由于电抗远大于线路阻值,因此,通常都采用减小电抗来降低电压损耗。减小电抗常用的的方法即为在电力线路中串联入静电电容器。其等效电路图如图3.1所示:
图2.1 串联电容器控制调压
补偿前输电输电线路的末端电压为
7*10+6*10
U 2=35-=31.29(KV )
35
补偿后输电线路末端电压为33KV ,电压升高∆U=33-31.29=1.71(KV).由公式可以得到
Xc=
线路通过的最大电流
35
*1.71=9.98(Ω) 6
3=152.1(A )
每个电容器通过的额定电流
I nc=
Q nc 20
==3333. (A ) U nc 0.6
Unc 0.6
==18(Ω) Inc 33.33
Im 152. 1==4.56取5 I nc 33.33
每个电容器的容抗为
Xnc=
因此需要并联的组数
M ≥
每组需要串联的电容器个数
Im X c 152. 1*9.98N ≥==2.53取3
Unc 600则总的补偿容量为
Q c=3mmQnc=3*5*3*20=900(kvar)
2.3 串联电容器的选择
可控串联补偿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灵活交流输电系统(flexible AC transmission system,FACTS)技术。FACTS —灵活交流输电系统是20世纪80年代未闰国电力研究院(EPPI )的Nari Hingorani 提出的概念。对此,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给出的定义是:“交流输电系统利用以大功率电子技术为基础的控制器及其他静止型控制器,改善可控性并增加输送功率的容量”。FACTS 技术, 重要的技术成果就是在原有的串联电容补偿的基础上采用电力电子技术使固定的串联电容补偿变为可控串联电容补偿(TCSC),使串联补偿的性能特别是动态调节性能大为提高,从而适应电力系统负荷的快速增长和电力市场开放
的发展的需求。
晶闸管控制技术的串联电容器(TCSC )是一种非常可靠的串联补偿技术,是柔性交流输电技术的一个里程碑
TCSC 模块由一个电容器C 和一个晶闸管控制的一个电抗器L 组成,如图2.2所示
图2.2 TCSC的基本模块
原理图如图3.2所示: 3.2 输出通道设计 3.1 输入通道设计 第3章 控制系统设计 终可以达到控制电路电压的目的,输入通道设计原理图如下:
通过编程算法则可以得出线路的阻抗值,进而通过晶闸管来控制串联电容器,最图3.1输入通道电路 能,通过采集互感器输出的电路实时电压,电流值,经过运算放大器电路调制,位的高性能单片机,具有速度快,功能强,成本低,被广泛应用在工业,汽车,航空,电力控制等领域,其本身具有10/12位的AD 存储器及8路PWM 输出功利用单片机IO 口输出电平来控制晶闸管的开关,从而间接控制电容器。其本设计的控制模块采用摩托罗拉公司的MC9S12XS128单片机,是一款16
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3.3.2 复位电路 3.3.1 时钟电路 3.3 最小系统设计 图3.2输出通道原理图 时钟电路主要由晶振,电阻,和滤波电容组成,其原理图如图3.3所示: 图3.3 时钟电路原理图
MC9S12XS128与普通的STC89C51复位电路略有不同,其复位方式为保持
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统原理图如图3.5所示
3.4 最小系统设计 图3.4 复位电路原理图 两个时钟周期的高电平使单片机进行复位,其原理图如图3.4所示
最小系统包括电源电路,滤波电路,下载电路,时钟电路复位电路,最小系
图3.5 最小系统原理图
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
3.5 软件设计
主程序流程图如下所示:
第4章 课程设计总结
本设计为线路串联电容器来实现电力系统电压的控制,采用可控串联电容补偿技术不但可以提高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线路输电能力和系统稳定性,而且对输电通道上的潮流分布具有一定调节作用。在设计过程中,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是我的自学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对TCSC 模块结构有了完整的了解,在设计期间,解决了采集电路干扰,双电源供电等众多难题,克服了单片机不正常工作的问题,同时使我对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理解更加的成熟,对课本所学的知识更加深入,也使我对单片机的使用更加顺利,软件使用的更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 商国才. 电力系统自动化.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2] 王葵等. 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1
[3] 何仰赞等. 电力系统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3
[4] 于海生.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
[5] 王士政. 电网调度自动化与配网自动化技术.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3
[6] 梅丽凤等.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7
[7] 郭天祥等. MC9S12XS128微控制器控制技术.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7
[8] 郭天祥等. ALTIUM DESIGNER 设计与制作. 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出版社,
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