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驻村工作组如何开展工作的思考
省委办公厅驻村工作组
全省“十百千万”工作组已经全部到位并开展工作后,为群众办了不少好事、实事,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可以说,群众对省委的这项活动是“看在眼里,喜在眉间”,但如何扎实地把活动向前推进,让群众“甜在心里”,直接关系着活动的最终成效。为此,驻村工作组必须明确工作思路,切实做到“摆正位臵、树立形象、吃透情况、选准目标”。从而为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尽一份力?省委办公厅驻村工作组以务
实的作风、实际的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
摆正位置——就是要明确自身的工作定位,认真做好 “帮助”、“鼓劲”、“引导”这篇文章。这是
做好工作的前提。
“帮助”,一个地方的发展必须依靠地方干部群众,谁也包办代替不了,这是毋容臵疑的。特别是作为驻村工作组,是来协助村“两委”开展工作的,不是来下指示发号施令的;是来摸查情况找路子的,不是盲目判断瞎指挥的;是来团结发动干部群众形成齐心实干好局面的,不是胡乱指责甚至添加矛盾的。我
们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围绕“五个帮助”这一基本任务,按照主题,帮助当地干部群众选出一个干净干事的好班子,带出一支发挥作用的好队伍,找出一条切合实际的好路子,形成一个齐心实干的好局面。因此,必须紧紧依靠当地干部群众开展工作、做好工作。 “鼓劲”,就是要增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首先,要明确告诉干部群众,党和政府对群众怀有最深厚的感情,从来没有忘记群众,从来没有忘记“农民、农村、农业”工作。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团结进取、扎实工作,争取早日脱贫奔康。其次,要让干部群众明白,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脱贫致富的信心。现在许多落后的农村,由于千百年来发展不起来,干部群众对甘于落后有着可怕的认同感和容忍态度,存在怨天尤人甚至“等、靠、要”的思想。要让干部群众认识到,要想脱贫奔康、发财致富,一切在于自己的努力,别人帮
不了太多忙,也帮不上太多忙。
“引导”,就是要转变干部群众的观念。“安人先安心,富人先富脑”。要引导干部群众破除甘于落后、贫穷的思想,树立盼富、求富、谋富的思想;引导干部群众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树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思想;引导干部群众破除各自为政、“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思想,树立齐心合
力干工作、共同致富奔小康的思想;引导干部群众破除耽于陈旧的耕种方法的不思进取的思想,树立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业效益的思想。三年的时间很短,我们能够帮群众办一些实事,也应该帮群众做一些实事,但毕竟是有限的。我们最值得留下来的东西,应该是干部群众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树立形象——就是要树立“亲民爱民、务实为民”的良好形象。这是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这其实包含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做好本质工作的要求。我们的工作是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必须亲民、爱民、为民,必须与群众同甘共苦,工作中多为干部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干部群众的认同和信任。二是党的工作的需要。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代表着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形象,对农村干部群众有着“指路明灯”作用。我们要把自己当成一粒种子,以优秀的品质和可贵的言行,让这粒品质优良的种子在当地的土壤中孕育发芽,在当地的阳光中茁壮成长,在当地的环境中开花结果。毛泽东同志地回顾红军长征历程时曾深情地指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新的时期,省委开展“十百千万”活动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宣言书,是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
策、特别是“三农”政策的宣传队,是扎实推进农村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播种机。
吃透情况——就是要摸准驻点村的基本情况。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吃透驻点村的基本情况,我们对工作才会有真正的发言权,我们的思路才不会脱离实际,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干部群众的热情支持和诚恳帮助。如何摸准驻点村的基本情况?通过实践探索,我们认为,蹲点打围、解剖麻雀,从而实现以点带面的做法是一种好方法。
蹲点打围、解剖麻雀,就是在一个具有共性的面上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点,用解剖麻雀的办法进行分析,看看它的五脏六腑,知道它的内部结构,从而取得由点及面的共性认识。比如,在一个以种养业为代表的村,群众的生产方式不外乎有养猪、养鱼、养鸡(或鹅、鸭)、种蔬菜、种水稻等几类,我们可以在每类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一户,就一年来他们投入与产出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总结,那么该村群众的生产情况就清晰了。又比如,要问群众的生活情况到底如何,我们可以按照生活“较好、中等、一般”标准,分别选取三户有代表性的人家进行调研,就他们一家一年的主要收入和生活支出进行分析,就可以详细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通过上述调研分析,那么整个村
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就清楚了,也就是把该村的情况
吃透摸准了。
选准目标——就是要找到一条适合驻点村发展经济的路子。这是工作的最终目的。由于地理、环境、资源、人员素质方面的差异,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发展经济的模式和道路不尽相同,速度和进程也各有差异,必须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循序渐进。适合发展工业的就尽量发展工业,该搞种养的就尽量发展种养,不能盲目决断,更不能囫囵吞枣,必须符合当地的实际。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一锹挖不出一口井”。那种偏离当地实际、不顾群众利益、损害群众感情的做法万万要不得。我们不能一头热,所理的思路、所选定的目标,一定要看干部群众是否满意、是否高兴、是否答应,千万不能搞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还要指出的是,一定要让驻点村的群众先富起来,在此基础上再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增加,那种为了应付上级验收而搞一些只富村委会不富
老百姓的追求短期效益的做法万万要不得。
关于驻村工作组如何开展工作的思考
省委办公厅驻村工作组
全省“十百千万”工作组已经全部到位并开展工作后,为群众办了不少好事、实事,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可以说,群众对省委的这项活动是“看在眼里,喜在眉间”,但如何扎实地把活动向前推进,让群众“甜在心里”,直接关系着活动的最终成效。为此,驻村工作组必须明确工作思路,切实做到“摆正位臵、树立形象、吃透情况、选准目标”。从而为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尽一份力?省委办公厅驻村工作组以务
实的作风、实际的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
摆正位置——就是要明确自身的工作定位,认真做好 “帮助”、“鼓劲”、“引导”这篇文章。这是
做好工作的前提。
“帮助”,一个地方的发展必须依靠地方干部群众,谁也包办代替不了,这是毋容臵疑的。特别是作为驻村工作组,是来协助村“两委”开展工作的,不是来下指示发号施令的;是来摸查情况找路子的,不是盲目判断瞎指挥的;是来团结发动干部群众形成齐心实干好局面的,不是胡乱指责甚至添加矛盾的。我
们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围绕“五个帮助”这一基本任务,按照主题,帮助当地干部群众选出一个干净干事的好班子,带出一支发挥作用的好队伍,找出一条切合实际的好路子,形成一个齐心实干的好局面。因此,必须紧紧依靠当地干部群众开展工作、做好工作。 “鼓劲”,就是要增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首先,要明确告诉干部群众,党和政府对群众怀有最深厚的感情,从来没有忘记群众,从来没有忘记“农民、农村、农业”工作。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团结进取、扎实工作,争取早日脱贫奔康。其次,要让干部群众明白,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脱贫致富的信心。现在许多落后的农村,由于千百年来发展不起来,干部群众对甘于落后有着可怕的认同感和容忍态度,存在怨天尤人甚至“等、靠、要”的思想。要让干部群众认识到,要想脱贫奔康、发财致富,一切在于自己的努力,别人帮
不了太多忙,也帮不上太多忙。
“引导”,就是要转变干部群众的观念。“安人先安心,富人先富脑”。要引导干部群众破除甘于落后、贫穷的思想,树立盼富、求富、谋富的思想;引导干部群众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树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思想;引导干部群众破除各自为政、“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思想,树立齐心合
力干工作、共同致富奔小康的思想;引导干部群众破除耽于陈旧的耕种方法的不思进取的思想,树立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业效益的思想。三年的时间很短,我们能够帮群众办一些实事,也应该帮群众做一些实事,但毕竟是有限的。我们最值得留下来的东西,应该是干部群众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树立形象——就是要树立“亲民爱民、务实为民”的良好形象。这是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这其实包含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做好本质工作的要求。我们的工作是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必须亲民、爱民、为民,必须与群众同甘共苦,工作中多为干部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干部群众的认同和信任。二是党的工作的需要。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代表着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形象,对农村干部群众有着“指路明灯”作用。我们要把自己当成一粒种子,以优秀的品质和可贵的言行,让这粒品质优良的种子在当地的土壤中孕育发芽,在当地的阳光中茁壮成长,在当地的环境中开花结果。毛泽东同志地回顾红军长征历程时曾深情地指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新的时期,省委开展“十百千万”活动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宣言书,是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
策、特别是“三农”政策的宣传队,是扎实推进农村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播种机。
吃透情况——就是要摸准驻点村的基本情况。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吃透驻点村的基本情况,我们对工作才会有真正的发言权,我们的思路才不会脱离实际,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干部群众的热情支持和诚恳帮助。如何摸准驻点村的基本情况?通过实践探索,我们认为,蹲点打围、解剖麻雀,从而实现以点带面的做法是一种好方法。
蹲点打围、解剖麻雀,就是在一个具有共性的面上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点,用解剖麻雀的办法进行分析,看看它的五脏六腑,知道它的内部结构,从而取得由点及面的共性认识。比如,在一个以种养业为代表的村,群众的生产方式不外乎有养猪、养鱼、养鸡(或鹅、鸭)、种蔬菜、种水稻等几类,我们可以在每类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一户,就一年来他们投入与产出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总结,那么该村群众的生产情况就清晰了。又比如,要问群众的生活情况到底如何,我们可以按照生活“较好、中等、一般”标准,分别选取三户有代表性的人家进行调研,就他们一家一年的主要收入和生活支出进行分析,就可以详细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通过上述调研分析,那么整个村
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就清楚了,也就是把该村的情况
吃透摸准了。
选准目标——就是要找到一条适合驻点村发展经济的路子。这是工作的最终目的。由于地理、环境、资源、人员素质方面的差异,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发展经济的模式和道路不尽相同,速度和进程也各有差异,必须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循序渐进。适合发展工业的就尽量发展工业,该搞种养的就尽量发展种养,不能盲目决断,更不能囫囵吞枣,必须符合当地的实际。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一锹挖不出一口井”。那种偏离当地实际、不顾群众利益、损害群众感情的做法万万要不得。我们不能一头热,所理的思路、所选定的目标,一定要看干部群众是否满意、是否高兴、是否答应,千万不能搞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还要指出的是,一定要让驻点村的群众先富起来,在此基础上再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增加,那种为了应付上级验收而搞一些只富村委会不富
老百姓的追求短期效益的做法万万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