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论文

论儒家文化的变迁

姓名:杨再顺

班级:2013级非师一班

学号:[**************]

摘要: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深邃的哲学理论和独到的价值观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并在当代中国社会各个方面依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导向和借鉴作用。儒家文化与其他诸子百家文化命运不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在历史变迁中由于社会中的精英知识分子的努力传播和发扬,使得其成为两千年封建社会中的官方正统思想,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肯定,一举奠定了其“儒术独尊”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给世人规定了多方面的规矩和准则。总的来说,知识分子在儒家文化的变迁中起到了舵手引领的作用,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定鼎之功。从儒家文化的变迁中从可以看出儒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非凡创造力和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孔孟儒学 知识分子 变迁与发展

一:儒家文化

对于什么是儒家文化,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和权威书籍,可以看出,并没有什么标准的定义,都是通过自己的历练和经验所给出的见解,但是总结各家之说,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对儒家文化下定义的时候,都是围绕孔孟之道这一核心来扩散的。那么我们可以说,所谓儒家文化,就是以孔孟儒学为根本原理和准则,经过董仲舒,朱熹等一大批知识分子所继承和发展的哲学思想体系。儒家文化强调的是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等个人价值观的修养和培育,给人一种精神上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引导,并强调人尤其是上层建筑中的领导者和表率者更要起好带头作用,其中心思想用简单话语概括就是孝悌,礼仪,廉耻,其核心思想概括为“仁”。总的来说,儒家思想的变迁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即先秦时期的孔孟发展阶段,西汉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的发展时期。,前一个阶段是儒学萌芽和壮大时期,自从孔子开坛讲学,儒学由此在以小部分范围内得到士大夫阶层的认可后,儒学在社会中也算了有了一袭立锥之地,后来经过孔子及其门生的游历,儒学以其高度的普世价值“仁政理念”征服了不少生活子啊社会底层的百姓,尤其是孟子发扬了孔子的仁政观,进一步提出了民本思想后,则标志着儒学作为百家争鸣的一家已经正式生根落户了。后两个阶段可以说是儒学发展阶段上的黄金和鼎盛时期,无论实在思想学术上,还是社会影响上都超越了前者,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文化,值得一提的两件大事就是在南宋时期,经过朱熹进一步的儒学发展,正式确立了儒学正统的官方哲学地位,从此儒学可谓是真正的大红大紫了近千年。明朝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虽然继承和发展的是南宋陆九渊的心学,但是从根本上来讲还是对传统儒学的一次重大发展,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正是因为宋明理学在某些方面的过于苛刻性使得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一批经世主义者对传统儒学进行选择性批判,也从另一个反面展现了

儒家文化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但是依然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和拼博力,以至于对于当代生活仍然保持着较大的思想引导性和自我价值观的塑造性。儒家文化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保持着新鲜的活力主要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价值理念,如做人做事要以诚信为本,商企业要努力做到童叟无欺等等。可以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今天,儒家文化依然深深的渗透在中国人的骨血里,成为中国人所特有的精神理念。

二:孔孟儒学

在儒学发展史上,不可不提的就是孔子和孟子对于儒学发展对做出的重要贡献,从后世上到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都对孔孟二人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对于帝王加封孔子的那一大排名号我已经记不清楚了简单的来说就是“至圣先师”,而孟子作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家代表人物则被称为亚圣。看后世的儒家学说的变迁,无论是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到的核心思想“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道观还是宋明理学中抢强调的伦理道德观,以及明末清初时期活跃的经世致用的思想都是对孔孟儒学某一方面存在的缺陷的补充和发展。孔子作为儒学的开山祖师,对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范,那就是伴随孔子一生理念的“仁”这里的仁还仅仅是一个小范围的概念,简单的来说就是“推己及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我个人而言,认为孔子的理念主要还是停留在对人的教育和感化上面,如在孔子的言行录《论语》中,孔子就主要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进行轻松对话式的交流然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孔子在对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反思中深刻领悟了要对自己言行进行克制和检点,反对那种求助于他人和外物的做法,主张通过道德的自律主体意识的高扬实现自己心中“仁”的目标,我们可以举孔子最得意的一个门生的例子来加以说明,颜回能在风餐露宿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做到“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来努力追求自己的本心,能在自然生活中达到纯净的状态,对事,对人,对自己,都符合孔子所说的“仁”,这便是孔子自己的追求,通过开办讲学,带着一帮学生周游列国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时候希望能传达“仁”的理念,但是也正如孔子自己所说,在那个礼崩乐坏的乱世时代,要让穷兵黩武的君主接受孔子仁政理念,放弃对其他诸侯国的征战和讨伐是非常困难的,毕竟在那个时代,法家学说占据了主导地位,从后来的秦始皇充分利用法家学说取得战争的胜利并且一统六国可以看出。再者谈论一下孔子学说中的另一个重要思想,礼的发展和道的追求,孔子在核心追求仁的同时,重点主张要“克己复礼”,这也是实现“仁”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所说的“礼”是周公通过对诸侯国层层分封后的周礼,也就是根本上为了维护奴隶主等级制度而在上层建筑内部制度的法律条文,孔子对于这一点深信不疑,他认为在当今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大社会条件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由于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的破坏而受到了极端的坏影响,要严正这种关系并且进一步恢复社会秩序,就必须恢复西周的礼治,用周礼来调节社会关系,使得社会成员按其“名分”和秩序进行生活和实践,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从现代观点来看,孔子的哲学思想是属于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的,虽然其后期的思想收到多方面的影响,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有为新型地主阶级鸣锣开道的作用,但是就其核心思想来说,其“仁政”学说,“中庸之道”的理论还是不可避免的带着时代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孔子的以上思想是具有开天辟地之先导作用的,经过孟子的总结和发展,其理论成为儒学的经典和不可不谈的学说,对于后世知识分子和整个社会的作用都是超越时空的重要影响。

孟子作为子思的学生,可以说最直接,最佳途径的吸收了孔子所流传的正统

的儒家学说,同时作为战国前期最有代表的儒家学派人物,其所提出的理论学说对儒学的发展同样有不可代替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孟子的核心思想“民本”来源于孔子的“仁政”学说,孟子不仅要求普世中每个人都要实现克己复礼。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君王要实现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百姓的拥护,就要自觉践行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具体的来说就是要做到一下几点:作为君主要重义轻利,以孟子“何以利吾国”为例,孟子通过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进一步阐述了儒家的理念,身为诸侯国君主,要使自己的国家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方队功利政治,特别强调以仁义为证,只有提倡仁义的理念并用于治国,政治才能稳定,自己的君主之位也才能稳固下来,从而实现自己建立太平盛世的梦想,成为一的强大的诸侯过,做到我不犯人,人不犯我,进而在所有诸侯国中取得有时地位。从本质来说,孟子的仁政理论是在与正在萌芽发展的法家学说做抗衡,众所周知,以商鞅,韩非子为代表人物的法家理论在政治上则主张以严刑峻法管理百姓,对外则实行出战政策,通过加强自己的均是实力来进一步攻占更多的领土,获得更多的人民和财富,为实现强大自己,剿灭他国的理想而奋斗。孟子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出实行仁政,民贵君轻的理论,具体来讲则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论学说,提出与法家争锋相对的理论。孟子在仁政理论上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同时又在圣人说和英雄史观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人之初性本善”的原理进一步得出圣人理论,如何成为圣人,孟子主要强调的是要加强自己的修为,只要自己积极有为,求心养性,在日常行为方面保持良好的操守就有可能成为尧舜一般的人物,同时圣人观也是和英雄观有着联系,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人与斯人也”也是根据性善论和圣人观而来的。孟子丰富而深邃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儒学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向做出了巨大的引导作用,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磨灭的一笔。

三: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作为封建时代社会中的主要精神智力载体,不论是从学术成就上来讲,还是政治功利方面来说,都是传统文化强有力的传播者,多少知识分子本身受到传统儒学的熏陶甘愿为了复兴和发展儒学而努力奋斗甚至是牺牲掉自己的生命。儒学从孔孟那里生根萌芽,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那些具有强烈社会意识的知识分子为推动儒学的复兴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西汉初期,统治者为了社会安定和回复凋敝的民生经济,在全社会实行主张清静无为黄老学说,最然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受战争迫害的黎民百姓,但是对学术的发展,尤其是对传统儒学的复兴无疑不是一次巨大的摧残。到了武帝时期,苏紫河国力的强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显然已经不能应对社会个方面的变化,政治上也急迫需要一种积极有为的思想引导,这时候董仲舒便应运而生了,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君主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为复兴儒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世诸如韩愈,朱熹之类的知识分子纷纷受到儒家本身伦理观的影响在时代衰微的情况下复兴和发展儒学,并结合当时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提出自己的儒学发展观,对后世同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学者在公众形象和自我定位上兼具有教士功能和哲学家作用,迫使我们认为他们不仅仅是文人,更重要的是知识分子,同时强调,儒家的知识分子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主义者,讲究失效的考虑使其正视现实政治,并对政治,权力做到天人合一,拥有敏说的批判力和态度。”1美国学者杜唯明的这段话深刻的展示了儒家知识分子的高尚人格和情感价值观所在。 1 美国杜唯明《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第1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6版

四:变迁和发展

儒家文化的变迁和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就像古老的中华民族一样,在国家衰微,政治飘摇的时候总有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站出来为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和奋斗,儒家文化无论实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与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展开激烈论战的时候,也是通过孔子,孟子,荀子等一大批儒家先哲发展起来,逐渐在战国后期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虽然经过在秦王朝统治时期短暂的衰微,但是在西汉通过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学家的发展,创造性的突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理论深受统治者的认同,并通过规定条文确立了儒学的正统指导地位,颁布五经,设立博士,使得儒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发展。后虽然经历魏晋玄学,佛学,道家学说的挑战,但是经过宋明理学的发扬,以周敦颐,张载等一大批儒家学者的更新和发扬,儒学在新的政治经济背景下有重新得到了发展并且具有官方正统哲学的地位。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要是儒家文化的发展,从孔子,孟子到韩愈和朱熹,正是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第一流传和发扬,并在今天都闪耀着巨大的光辉。

总结:儒家文化的变迁和发展历经波折和风浪,正是无数儒学知识分子怀着对政治的憧憬和对文化本身的追求一步步将儒学发展光大。从其发展变迁史来看,儒学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经历了隋唐的大兴佛学和到家学术的情境下,儒学能在三家并流的夹缝中获得新鲜的出路,知识分子通过自身的无数奋斗和与各宗派学术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扬。在当今社会主义社会,儒家文化也顺应时代的变迁趋势,知识分子根据时代特点摒弃儒学中不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部分,继续发扬传统儒学中的精华和实用部分,为能更好的服务社会,推动时代发展而更新进步。相信在当今政治经济获得发展的同时,儒家文化通过知识分子的继承和再创造一定会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论儒家文化的变迁

姓名:杨再顺

班级:2013级非师一班

学号:[**************]

摘要: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深邃的哲学理论和独到的价值观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并在当代中国社会各个方面依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导向和借鉴作用。儒家文化与其他诸子百家文化命运不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在历史变迁中由于社会中的精英知识分子的努力传播和发扬,使得其成为两千年封建社会中的官方正统思想,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肯定,一举奠定了其“儒术独尊”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给世人规定了多方面的规矩和准则。总的来说,知识分子在儒家文化的变迁中起到了舵手引领的作用,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定鼎之功。从儒家文化的变迁中从可以看出儒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非凡创造力和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孔孟儒学 知识分子 变迁与发展

一:儒家文化

对于什么是儒家文化,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和权威书籍,可以看出,并没有什么标准的定义,都是通过自己的历练和经验所给出的见解,但是总结各家之说,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对儒家文化下定义的时候,都是围绕孔孟之道这一核心来扩散的。那么我们可以说,所谓儒家文化,就是以孔孟儒学为根本原理和准则,经过董仲舒,朱熹等一大批知识分子所继承和发展的哲学思想体系。儒家文化强调的是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等个人价值观的修养和培育,给人一种精神上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引导,并强调人尤其是上层建筑中的领导者和表率者更要起好带头作用,其中心思想用简单话语概括就是孝悌,礼仪,廉耻,其核心思想概括为“仁”。总的来说,儒家思想的变迁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即先秦时期的孔孟发展阶段,西汉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的发展时期。,前一个阶段是儒学萌芽和壮大时期,自从孔子开坛讲学,儒学由此在以小部分范围内得到士大夫阶层的认可后,儒学在社会中也算了有了一袭立锥之地,后来经过孔子及其门生的游历,儒学以其高度的普世价值“仁政理念”征服了不少生活子啊社会底层的百姓,尤其是孟子发扬了孔子的仁政观,进一步提出了民本思想后,则标志着儒学作为百家争鸣的一家已经正式生根落户了。后两个阶段可以说是儒学发展阶段上的黄金和鼎盛时期,无论实在思想学术上,还是社会影响上都超越了前者,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文化,值得一提的两件大事就是在南宋时期,经过朱熹进一步的儒学发展,正式确立了儒学正统的官方哲学地位,从此儒学可谓是真正的大红大紫了近千年。明朝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虽然继承和发展的是南宋陆九渊的心学,但是从根本上来讲还是对传统儒学的一次重大发展,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正是因为宋明理学在某些方面的过于苛刻性使得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一批经世主义者对传统儒学进行选择性批判,也从另一个反面展现了

儒家文化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但是依然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和拼博力,以至于对于当代生活仍然保持着较大的思想引导性和自我价值观的塑造性。儒家文化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保持着新鲜的活力主要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价值理念,如做人做事要以诚信为本,商企业要努力做到童叟无欺等等。可以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今天,儒家文化依然深深的渗透在中国人的骨血里,成为中国人所特有的精神理念。

二:孔孟儒学

在儒学发展史上,不可不提的就是孔子和孟子对于儒学发展对做出的重要贡献,从后世上到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都对孔孟二人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对于帝王加封孔子的那一大排名号我已经记不清楚了简单的来说就是“至圣先师”,而孟子作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家代表人物则被称为亚圣。看后世的儒家学说的变迁,无论是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到的核心思想“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道观还是宋明理学中抢强调的伦理道德观,以及明末清初时期活跃的经世致用的思想都是对孔孟儒学某一方面存在的缺陷的补充和发展。孔子作为儒学的开山祖师,对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范,那就是伴随孔子一生理念的“仁”这里的仁还仅仅是一个小范围的概念,简单的来说就是“推己及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我个人而言,认为孔子的理念主要还是停留在对人的教育和感化上面,如在孔子的言行录《论语》中,孔子就主要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进行轻松对话式的交流然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孔子在对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反思中深刻领悟了要对自己言行进行克制和检点,反对那种求助于他人和外物的做法,主张通过道德的自律主体意识的高扬实现自己心中“仁”的目标,我们可以举孔子最得意的一个门生的例子来加以说明,颜回能在风餐露宿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做到“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来努力追求自己的本心,能在自然生活中达到纯净的状态,对事,对人,对自己,都符合孔子所说的“仁”,这便是孔子自己的追求,通过开办讲学,带着一帮学生周游列国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时候希望能传达“仁”的理念,但是也正如孔子自己所说,在那个礼崩乐坏的乱世时代,要让穷兵黩武的君主接受孔子仁政理念,放弃对其他诸侯国的征战和讨伐是非常困难的,毕竟在那个时代,法家学说占据了主导地位,从后来的秦始皇充分利用法家学说取得战争的胜利并且一统六国可以看出。再者谈论一下孔子学说中的另一个重要思想,礼的发展和道的追求,孔子在核心追求仁的同时,重点主张要“克己复礼”,这也是实现“仁”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所说的“礼”是周公通过对诸侯国层层分封后的周礼,也就是根本上为了维护奴隶主等级制度而在上层建筑内部制度的法律条文,孔子对于这一点深信不疑,他认为在当今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大社会条件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由于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的破坏而受到了极端的坏影响,要严正这种关系并且进一步恢复社会秩序,就必须恢复西周的礼治,用周礼来调节社会关系,使得社会成员按其“名分”和秩序进行生活和实践,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从现代观点来看,孔子的哲学思想是属于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的,虽然其后期的思想收到多方面的影响,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有为新型地主阶级鸣锣开道的作用,但是就其核心思想来说,其“仁政”学说,“中庸之道”的理论还是不可避免的带着时代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孔子的以上思想是具有开天辟地之先导作用的,经过孟子的总结和发展,其理论成为儒学的经典和不可不谈的学说,对于后世知识分子和整个社会的作用都是超越时空的重要影响。

孟子作为子思的学生,可以说最直接,最佳途径的吸收了孔子所流传的正统

的儒家学说,同时作为战国前期最有代表的儒家学派人物,其所提出的理论学说对儒学的发展同样有不可代替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孟子的核心思想“民本”来源于孔子的“仁政”学说,孟子不仅要求普世中每个人都要实现克己复礼。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君王要实现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百姓的拥护,就要自觉践行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具体的来说就是要做到一下几点:作为君主要重义轻利,以孟子“何以利吾国”为例,孟子通过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进一步阐述了儒家的理念,身为诸侯国君主,要使自己的国家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方队功利政治,特别强调以仁义为证,只有提倡仁义的理念并用于治国,政治才能稳定,自己的君主之位也才能稳固下来,从而实现自己建立太平盛世的梦想,成为一的强大的诸侯过,做到我不犯人,人不犯我,进而在所有诸侯国中取得有时地位。从本质来说,孟子的仁政理论是在与正在萌芽发展的法家学说做抗衡,众所周知,以商鞅,韩非子为代表人物的法家理论在政治上则主张以严刑峻法管理百姓,对外则实行出战政策,通过加强自己的均是实力来进一步攻占更多的领土,获得更多的人民和财富,为实现强大自己,剿灭他国的理想而奋斗。孟子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出实行仁政,民贵君轻的理论,具体来讲则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论学说,提出与法家争锋相对的理论。孟子在仁政理论上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同时又在圣人说和英雄史观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人之初性本善”的原理进一步得出圣人理论,如何成为圣人,孟子主要强调的是要加强自己的修为,只要自己积极有为,求心养性,在日常行为方面保持良好的操守就有可能成为尧舜一般的人物,同时圣人观也是和英雄观有着联系,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人与斯人也”也是根据性善论和圣人观而来的。孟子丰富而深邃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儒学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向做出了巨大的引导作用,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磨灭的一笔。

三: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作为封建时代社会中的主要精神智力载体,不论是从学术成就上来讲,还是政治功利方面来说,都是传统文化强有力的传播者,多少知识分子本身受到传统儒学的熏陶甘愿为了复兴和发展儒学而努力奋斗甚至是牺牲掉自己的生命。儒学从孔孟那里生根萌芽,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那些具有强烈社会意识的知识分子为推动儒学的复兴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西汉初期,统治者为了社会安定和回复凋敝的民生经济,在全社会实行主张清静无为黄老学说,最然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受战争迫害的黎民百姓,但是对学术的发展,尤其是对传统儒学的复兴无疑不是一次巨大的摧残。到了武帝时期,苏紫河国力的强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显然已经不能应对社会个方面的变化,政治上也急迫需要一种积极有为的思想引导,这时候董仲舒便应运而生了,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君主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为复兴儒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世诸如韩愈,朱熹之类的知识分子纷纷受到儒家本身伦理观的影响在时代衰微的情况下复兴和发展儒学,并结合当时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提出自己的儒学发展观,对后世同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学者在公众形象和自我定位上兼具有教士功能和哲学家作用,迫使我们认为他们不仅仅是文人,更重要的是知识分子,同时强调,儒家的知识分子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主义者,讲究失效的考虑使其正视现实政治,并对政治,权力做到天人合一,拥有敏说的批判力和态度。”1美国学者杜唯明的这段话深刻的展示了儒家知识分子的高尚人格和情感价值观所在。 1 美国杜唯明《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第1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6版

四:变迁和发展

儒家文化的变迁和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就像古老的中华民族一样,在国家衰微,政治飘摇的时候总有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站出来为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和奋斗,儒家文化无论实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与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展开激烈论战的时候,也是通过孔子,孟子,荀子等一大批儒家先哲发展起来,逐渐在战国后期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虽然经过在秦王朝统治时期短暂的衰微,但是在西汉通过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学家的发展,创造性的突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理论深受统治者的认同,并通过规定条文确立了儒学的正统指导地位,颁布五经,设立博士,使得儒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发展。后虽然经历魏晋玄学,佛学,道家学说的挑战,但是经过宋明理学的发扬,以周敦颐,张载等一大批儒家学者的更新和发扬,儒学在新的政治经济背景下有重新得到了发展并且具有官方正统哲学的地位。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要是儒家文化的发展,从孔子,孟子到韩愈和朱熹,正是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第一流传和发扬,并在今天都闪耀着巨大的光辉。

总结:儒家文化的变迁和发展历经波折和风浪,正是无数儒学知识分子怀着对政治的憧憬和对文化本身的追求一步步将儒学发展光大。从其发展变迁史来看,儒学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经历了隋唐的大兴佛学和到家学术的情境下,儒学能在三家并流的夹缝中获得新鲜的出路,知识分子通过自身的无数奋斗和与各宗派学术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扬。在当今社会主义社会,儒家文化也顺应时代的变迁趋势,知识分子根据时代特点摒弃儒学中不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部分,继续发扬传统儒学中的精华和实用部分,为能更好的服务社会,推动时代发展而更新进步。相信在当今政治经济获得发展的同时,儒家文化通过知识分子的继承和再创造一定会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相关文章

  • 二十世纪中国阶级论文学史观的嬗变
  • [摘要]20世纪中国阶级论文学史观是特定历史情景下的产物,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较大影响.它可以溯源于五四新文学思潮,在与其他非主流文学史观的竞争中,因其革命性与政治性特征,流行于50年代,在60年代达到顶峰,最终走向瓦解.80年代之后,在检 ...查看


  •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 论文相似性检测报告 论文相似性检测报告 报告编号:8e1fd827-6c29-4e90-8598-9eeb009c7120检测日期:2011年05月22日 检测范围: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检测结果: 一. ...查看


  • 毕业论文答辩演讲稿
  • 毕业论文答辩演讲稿 毕业论文答辩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我叫**,我的论文题目是<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价值取向>.论文的选题与研究是在杨老师和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在此对杨老师和周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 现在我就论文选题 ...查看


  • 医学史论文:俄罗斯科学史走向研究
  • 第22卷,第3期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Vol.22 No.32005年6月 Science,TechnologyandDialectics Jun.,2005 俄罗斯科学史走向研究 ---<自然科学和技术史问题>内容计量 郑伟红1, ...查看


  • 科学技术史论文 1
  • 从中国哲学对中国科学史的影响看"李约瑟难题" 摘要: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这与中国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中国哲学中强调伦理与实用性是很重要的原因.一个没有成熟 ...查看


  • 创新精神论文创新意识论文
  • 创新精神论文创新意识论文:哲学视野下的创新 摘要:旨在阐述创新的概念和内涵的同时,认识的创新 是创新过程的根本,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内在地包含着对创 造精神的高度肯定,而且在创造精神培养方面发挥着独特的 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发 ...查看


  • 西方哲学论文 1
  • 考试序列号____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哲海拾贝 课程名称: 西方哲学导论 学 院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学 号 3113003436 姓 名 黄权峰 E-mail [email protected] 教 ...查看


  • 哲学教研室2014届毕业论文选题
  • 哲学教研室2014届毕业论文选题方向 任爱玲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 2.唯物主义历史观问题研究 3.西方马克思主义人物研究 4.科学与人文文化研究 5.实证研究:大学生哲学素养调查研究 大学生科学素养调查研究 钟海琴 1.山西省大学 ...查看


  • [医学与哲学]投稿指南
  • <医学与哲学>投 稿 指 南 <医学与哲学>创刊于1980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半月刊,上半月刊为"人文社会医学版",每月8日出版,邮发代 ...查看


  • 中国哲学论文
  • 中国哲学论文:浅论个体发生哲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个体发生哲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性.揭示了个体发生哲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即个体和整体的关系问题. 论文关键词:个体 个体发生 个体发生哲学理论 基本问题 人的问题一直是历代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