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案例: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 2009-10-21 编辑: 小柔
[ 我来纠错 ] [ 我来说两句(1) ] [字号:大 中 小]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通史概要: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初中新课程所学的、以及平时所见所闻回顾有关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知识;其次,引导学生回忆本教材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相关内容;再次,利用网络、课件等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国际国内背景知识(如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发展;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等等)最后,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单元新课内容的探讨。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视文献专题片《共和国外交风云》,或由学生举办新中国外交50年成就展等。
教材对本专题的内容即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上的作用等);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和重大突破(“一大片”、“一条线”,重返联合国及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第三阶段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独立、自主、和平的多边外交政策)和中国外交的辉煌(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作用)。本专题同初中教材重点讲述新中国外交成就不同的是,重点分析各时期外交政策的成败得失,即中国外交取得成绩的原因和应当吸取的教训。同时,本专题的内容和上一专题中的“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进展有着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发展地联系地学习相关知识。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简要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了解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政策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归纳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识记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2)、过程与方法:利用影视、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景,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作分析思考;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拓展,学会运用比较法思考历史问题;由学生多方面收集有关新中国外交历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图书馆、网络、社区资源库等等),并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 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的成败得失、思考现实问题,使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学习历史与认识现实相结合,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以适当的形式(小论文,图表,ppt演示文稿等)呈现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建国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加强,为世界和平、正义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认识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政策的影响。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建议:
(1)、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教师可介入讨论,加强师生互动)
(2)、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外交的特性、目的、方式等知识(或由学生课前自主查阅)
(3)、引导学生通过一些文字、图片、影视等材料的展示,对比建国前后的外交情况及国际国内形势,讨论“学习思考”,理解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涵及制定原因,掌握“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项方针的含义及其作用。
(4)、阅读“知识链接”等文字图片资料,归纳分析建国初期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外交建树及意义。
(5)、引导学生利用影视(如有条件将观看影片《周恩来外交风云录》,可以在课堂上辑录部分,或几个镜头)、文字、图片等资料,创设历史情景,感受、梳理并加深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和意义的理解。
(6)、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资料,分组探讨中国参加日内瓦、万隆等国际会议的意义及中国在会议上做出的努力和发挥的作用(特别是要理解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课标要求:
简述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中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和中日关系改善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相关知识,并分析其原因和意义;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的背景、经过和对中国及其国际关系的影响;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在联合国发挥的应有作用。
(2)、过程与方法:运用文字、图表、影视资料,再现历史场景,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基本史实;引导学生多方面收集材料(图书馆、网络、社区资源库等等)并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
历史与现实意义,以及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要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中美建交的曲折历程,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学习,认识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明白“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的道理,进一步形成开放意识;理解在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外交政策。
重点难点:
重点: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及其对国际形势的影响;中国重返联合国
难点: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原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建议:
(1)、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探讨、师生交谈等形式。
(2)、利用课件展示“历届联合国大会讨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及其他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
①、联系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外交形势,讨论分析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的原因。
②、理解什么是合法权利及恢复的标志,并结合“学习思考”讨论为什么用“恢复”这个词,而不用“加入”一词?
③、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重大意义。
(3)、演示影视、图片、文字等资料,再现历史情境,或由学生模拟,再现历史情境,然后: ①、分析探讨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形势重大转变的关键——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②、归纳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注意区别“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美正式建交”,以及《中美联合公报》与《中美建交公报》的关系。
③、认识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及其国际关系的影响。
(4)、关于中日建交,演示影视、图片、文字等资料,再现历史情境:
①、引导学生简单回顾新中国建立以前的中日关系及建国初期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掌握中日建交的史实,由此理解中日建交的意义(注意:日本民间友好人士和社团等的推动作用)。 ②、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
(5)、引导学生列表归纳中美中日关系改善后,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其他成就及其意义。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课标要求: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要求学生理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把握外交政策调整的内涵和基本依据,并归纳在新政策指导下取得的成就。
②、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在联合国与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理解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认识外交政策调整的影响和作用。学习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概况。
(2)、过程与方法:
①、多方面收集有关新时期外交的材料(图书馆、网络等等),培养学生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的能力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
②、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拓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了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情况,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引领学生深入认识和体会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的发展、深化和丰富。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③、通过本课学习,知道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
④、认识外交战略是国家总体战略和各项事业的需要。中国只有增强综合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外交事业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和坚强的后盾。增强坚持改革开放、面向世界和未来、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现代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难点: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内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建议:
(1)、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网上收集资料、讨论、师生交谈等形式。
(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以及所收集的资料,讨论分析:
①、新时期中国对外政策调整的原因,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主题,霸权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②、对比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和新时期的政策,真正了解调整的政策的内涵及其制定的基本依据。
(3)、引导学生用史实说明我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及所作出的贡献。
(4)、关于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①、引导学生互相协作,将所收集的资料以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小报、图片展览、影视资料等。先从整体上探讨中国在地区性国际事务中的活动以及做出的重大贡献,并进一步分析中国在地区性国际事务中政策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②、学生可以演绎上海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情景,分析什么是“上海共识”。
③、引导学生以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为例,说明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认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上海公约》的重大现实意义。可以联系伦敦爆炸案等事件,说明其积极性。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 2009-10-21 编辑: 小柔
[ 我来纠错 ] [ 我来说两句(1) ] [字号:大 中 小]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通史概要: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初中新课程所学的、以及平时所见所闻回顾有关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知识;其次,引导学生回忆本教材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相关内容;再次,利用网络、课件等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国际国内背景知识(如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发展;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等等)最后,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单元新课内容的探讨。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视文献专题片《共和国外交风云》,或由学生举办新中国外交50年成就展等。
教材对本专题的内容即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上的作用等);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和重大突破(“一大片”、“一条线”,重返联合国及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第三阶段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独立、自主、和平的多边外交政策)和中国外交的辉煌(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作用)。本专题同初中教材重点讲述新中国外交成就不同的是,重点分析各时期外交政策的成败得失,即中国外交取得成绩的原因和应当吸取的教训。同时,本专题的内容和上一专题中的“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进展有着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发展地联系地学习相关知识。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简要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了解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政策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归纳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识记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2)、过程与方法:利用影视、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景,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作分析思考;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拓展,学会运用比较法思考历史问题;由学生多方面收集有关新中国外交历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图书馆、网络、社区资源库等等),并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 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的成败得失、思考现实问题,使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学习历史与认识现实相结合,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以适当的形式(小论文,图表,ppt演示文稿等)呈现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建国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加强,为世界和平、正义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认识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政策的影响。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建议:
(1)、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教师可介入讨论,加强师生互动)
(2)、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外交的特性、目的、方式等知识(或由学生课前自主查阅)
(3)、引导学生通过一些文字、图片、影视等材料的展示,对比建国前后的外交情况及国际国内形势,讨论“学习思考”,理解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涵及制定原因,掌握“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项方针的含义及其作用。
(4)、阅读“知识链接”等文字图片资料,归纳分析建国初期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外交建树及意义。
(5)、引导学生利用影视(如有条件将观看影片《周恩来外交风云录》,可以在课堂上辑录部分,或几个镜头)、文字、图片等资料,创设历史情景,感受、梳理并加深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和意义的理解。
(6)、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资料,分组探讨中国参加日内瓦、万隆等国际会议的意义及中国在会议上做出的努力和发挥的作用(特别是要理解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课标要求:
简述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中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和中日关系改善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相关知识,并分析其原因和意义;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的背景、经过和对中国及其国际关系的影响;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在联合国发挥的应有作用。
(2)、过程与方法:运用文字、图表、影视资料,再现历史场景,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基本史实;引导学生多方面收集材料(图书馆、网络、社区资源库等等)并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
历史与现实意义,以及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要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中美建交的曲折历程,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学习,认识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明白“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的道理,进一步形成开放意识;理解在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外交政策。
重点难点:
重点: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及其对国际形势的影响;中国重返联合国
难点: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原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建议:
(1)、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探讨、师生交谈等形式。
(2)、利用课件展示“历届联合国大会讨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及其他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
①、联系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外交形势,讨论分析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的原因。
②、理解什么是合法权利及恢复的标志,并结合“学习思考”讨论为什么用“恢复”这个词,而不用“加入”一词?
③、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重大意义。
(3)、演示影视、图片、文字等资料,再现历史情境,或由学生模拟,再现历史情境,然后: ①、分析探讨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形势重大转变的关键——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②、归纳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注意区别“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美正式建交”,以及《中美联合公报》与《中美建交公报》的关系。
③、认识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及其国际关系的影响。
(4)、关于中日建交,演示影视、图片、文字等资料,再现历史情境:
①、引导学生简单回顾新中国建立以前的中日关系及建国初期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掌握中日建交的史实,由此理解中日建交的意义(注意:日本民间友好人士和社团等的推动作用)。 ②、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
(5)、引导学生列表归纳中美中日关系改善后,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其他成就及其意义。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课标要求: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要求学生理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把握外交政策调整的内涵和基本依据,并归纳在新政策指导下取得的成就。
②、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在联合国与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理解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认识外交政策调整的影响和作用。学习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概况。
(2)、过程与方法:
①、多方面收集有关新时期外交的材料(图书馆、网络等等),培养学生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的能力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
②、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拓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了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情况,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引领学生深入认识和体会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的发展、深化和丰富。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③、通过本课学习,知道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
④、认识外交战略是国家总体战略和各项事业的需要。中国只有增强综合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外交事业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和坚强的后盾。增强坚持改革开放、面向世界和未来、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现代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难点: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内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建议:
(1)、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网上收集资料、讨论、师生交谈等形式。
(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以及所收集的资料,讨论分析:
①、新时期中国对外政策调整的原因,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主题,霸权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②、对比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和新时期的政策,真正了解调整的政策的内涵及其制定的基本依据。
(3)、引导学生用史实说明我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及所作出的贡献。
(4)、关于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①、引导学生互相协作,将所收集的资料以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小报、图片展览、影视资料等。先从整体上探讨中国在地区性国际事务中的活动以及做出的重大贡献,并进一步分析中国在地区性国际事务中政策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②、学生可以演绎上海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情景,分析什么是“上海共识”。
③、引导学生以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为例,说明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认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上海公约》的重大现实意义。可以联系伦敦爆炸案等事件,说明其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