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波动的趋势及新特征
[日期:2009-05-11] 来源: 作者:耿桂冬 [字体:大 中 小]
摘要:改革开放“而立”之年, 中国 经济 正处于 历史 上第四个经济波动期。中央防止我国经济增长过热的方针正在实施过程中,世界经济在国际 金融 市场剧烈震荡的影响下呈现停滞甚至衰退迹象。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四个周期性经济波动,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中国经济逐渐呈现出增长速度加快,波动幅度减小等趋势,市场调节作用日益明显,经济体制革新和法治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政府的宏观调控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我国经济连续、稳定地增长„„这些都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新特征。 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 整理。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波动;趋势;新特征
经济在沿着经济 发展 的总体趋势的增长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经济活动的上下波动,且呈现出周期性变动的特征,即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经历有 规律 的扩张和收缩。这种现象被称为周期性的经济波动。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九次经济波动,引起我国经济波动的基本原因,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不平衡的矛盾。相比较于改革开放前的五次经济波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四次经济波动呈现出以下趋势:
第一波动幅度(周期内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的离差) 逐渐减小;
第二波动高度(周期内波峰年份的经济增长率) 逐渐下降;
第三波动深度(周期内波谷年份的经济增长率) 逐渐上升;
第四波动的平均位势(周期内的年均经济增长率) 明显提高;
第五波动扩张长度(周期内扩张期的长度) 明显延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四次经济波动,也逐步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波动现象中 总结 规律,笔者总结经济波动的特点和阶段性趋势如下。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经济波动及其特点
改革开放建立了市场经济的雏形,从体制结构的变革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建设之路,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快,开放市场与引进先进生产力相结合,从宏观上增加了国民经济的总体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从微观上促进了市场化理念深入人心,并形成了以 农村 经济体制改革为导向的内需供给体系。
在市场化进程中,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以及两者之间的结合也经历了逐渐提高和完善的过程。我国的经济波动在这个过程中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0年间,供求关系体现为供不应求。经济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居民货币收入增长过快,社会总需求扩张速度快于总供给的增长能力,出现(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 整理)了投资和消费的双缺口,物价水平全面上涨,产生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活动很大程度上仍遵循计划体制的模式,宏观调控的水平相对不高,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对经济运行内在规律认识不够充分;宏观调控措施相对滞后,调控措施以行政手段为主,缺乏市场调节能力。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出现较大规模的下降,引起了比较大的经济波动。
第二阶段,1991-1997年间,供求关系体现为严重失衡,需求过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场调节作用得到加强,微观经济体逐渐活跃,中国市场经济开始快速升温。
但是,由于新的规则未能及时建立,一些微观经济体在利益驱使下出现无序扩张和膨胀,致使经济活动处于非市场化状态,从而推动区域化产能过快升温,投资产业失调,导致局部通胀压力加大,进而破坏了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性和产业链条的合理性。但此时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对市场机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变行政手段为市场调节机制,变全面紧缩为有针对性地调控,还特别注意依靠和运用财政杠杆为经济活动注入稳定因素,从而使该周期内的经济波动幅度趋于理性,周期持续时间延长,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并存的良好态势。
第三阶段,1998-2000年间,供求关系体现为供过于求,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在全面引入市场机制并经过了2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之后,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快速增长的总需求也带动了总供给的快速增长,我国国内生产消费关系发生变化,由短缺经济逐步转变为膨胀供给,有效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而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出口需求进一步萎缩,供求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在产能过剩与内需不足。此时市场已经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工具,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得到根本性加强,在这种形势下进一步加深了政府对我国经济运行内在关系的认识,调控措施第一次由控制和稳定需求转向扩大需求。在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促成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提速之后,我国的经济增长逐步回升。
第四阶段,2001年至今,供求关系再次出现局部需求过热的苗头,出现了一些影响经济稳定的因素。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但是由于出现了部分产业需求过热,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从而导致了许多资产价格不断上涨,增大了经济总量过热的风险,威胁着宏观经济的稳定。我国的宏观调控在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之外,更加注重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局部需求过热采取及时而有针对性地调控措施,并注意将经济手段、 法律 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合理搭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应用。我国的宏观调控增强了驾驭三驾马车的能力,提高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保持了经济总量的大体平衡和物价基本稳定。
二、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 波动的 发展 趋势和特征
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四次经济波动再进行观察和比较,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波动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和特征。
第一、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供求关系不再由计划调节,受主观意志影响,而是遵循供求总量运动的客观 规律 。引起经济波动的供求矛盾在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之间相互转变。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通过市场紧密联系,虽然总需求始终处于扩张的状态,但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需求总量的增长同时促进了供给总量的增长,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差距逐步减小,从而使我国经济逐步趋于稳定,经济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 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 整理。
第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逐步提高,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不断上升。由于经济总量大体平衡,物价基本稳定,我国经济出现持续稳定的增长,波动的高度、深度和平均位势都逐步提高,经济波动的扩张长度进一步得到明显增强。
第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在我国资源配置中起着主要作用,供求关系由市场作用调节。国家宏观调控已经充分认识并利用市场规律,从而增强了对经济波动的控制能力。使得我国的经济波动在遵循规律的同时,出现了趋于良好的发展态势。
第四、国家对于经济波动的宏观调控措施日趋成熟和完善。随着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认知水平的不断深刻,我国宏观调控措施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增强,更加注重对调控重点和力度的把握,更好地将经济手段、 法律 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
提高协调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能力,更加注重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些措施都使得我国的经济波动处于(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 整理)更好的控制和发展中。
第五、我国的经济波动不断出现新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并且受世界其他经济组织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对我国宏观调控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例如1998年以后经济波动的原因有供求关系中的供不应求变为供大于求,国内有需求不足,我国宏观调控进一步加深了对我国经济形势的认识,第一次将调控措施由控制需求转向扩大需求,很好地处理了新原因引起的经济波动并积累了新的经验。
三、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积极应对当前的挑战,减小经济波动幅度
200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总需求再次出现部分产业过热,对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形成较大的威胁。国家宏观调控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经济增长由过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然而,旧的问题没有解决,2008年世界 金融 市场就出现剧烈震荡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我国股市、房市、能源产业及出口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国内虚拟经济总量出现下滑以及外贸增速下降。我国的宏观调控,凭借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形势的深刻认识,凭借以往历次经济波动中积累的经验,积极应对当前的挑战在审时度势地采取政策措施同时,更深入地思考和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体制和机制的完善,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的升级优化,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节能减排,提高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持续性和稳定性,减小经济波动的幅度。
四、结束语
2008年,虽然我们享受了成功举办奥运会的精彩与辉煌,却无法忘记年初雨雪冰冻和地震灾害的创伤。在世界经济衰退日益浓重的身影下,身处在第四次经济波动中的 中国 ,有信心也有能力续写辉煌。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www.lwlm.com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波动的趋势及新特征
[日期:2009-05-11] 来源: 作者:耿桂冬 [字体:大 中 小]
摘要:改革开放“而立”之年, 中国 经济 正处于 历史 上第四个经济波动期。中央防止我国经济增长过热的方针正在实施过程中,世界经济在国际 金融 市场剧烈震荡的影响下呈现停滞甚至衰退迹象。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四个周期性经济波动,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中国经济逐渐呈现出增长速度加快,波动幅度减小等趋势,市场调节作用日益明显,经济体制革新和法治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政府的宏观调控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我国经济连续、稳定地增长„„这些都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新特征。 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 整理。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波动;趋势;新特征
经济在沿着经济 发展 的总体趋势的增长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经济活动的上下波动,且呈现出周期性变动的特征,即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经历有 规律 的扩张和收缩。这种现象被称为周期性的经济波动。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九次经济波动,引起我国经济波动的基本原因,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不平衡的矛盾。相比较于改革开放前的五次经济波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四次经济波动呈现出以下趋势:
第一波动幅度(周期内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的离差) 逐渐减小;
第二波动高度(周期内波峰年份的经济增长率) 逐渐下降;
第三波动深度(周期内波谷年份的经济增长率) 逐渐上升;
第四波动的平均位势(周期内的年均经济增长率) 明显提高;
第五波动扩张长度(周期内扩张期的长度) 明显延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四次经济波动,也逐步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波动现象中 总结 规律,笔者总结经济波动的特点和阶段性趋势如下。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经济波动及其特点
改革开放建立了市场经济的雏形,从体制结构的变革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建设之路,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快,开放市场与引进先进生产力相结合,从宏观上增加了国民经济的总体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从微观上促进了市场化理念深入人心,并形成了以 农村 经济体制改革为导向的内需供给体系。
在市场化进程中,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以及两者之间的结合也经历了逐渐提高和完善的过程。我国的经济波动在这个过程中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0年间,供求关系体现为供不应求。经济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居民货币收入增长过快,社会总需求扩张速度快于总供给的增长能力,出现(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 整理)了投资和消费的双缺口,物价水平全面上涨,产生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活动很大程度上仍遵循计划体制的模式,宏观调控的水平相对不高,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对经济运行内在规律认识不够充分;宏观调控措施相对滞后,调控措施以行政手段为主,缺乏市场调节能力。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出现较大规模的下降,引起了比较大的经济波动。
第二阶段,1991-1997年间,供求关系体现为严重失衡,需求过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场调节作用得到加强,微观经济体逐渐活跃,中国市场经济开始快速升温。
但是,由于新的规则未能及时建立,一些微观经济体在利益驱使下出现无序扩张和膨胀,致使经济活动处于非市场化状态,从而推动区域化产能过快升温,投资产业失调,导致局部通胀压力加大,进而破坏了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性和产业链条的合理性。但此时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对市场机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变行政手段为市场调节机制,变全面紧缩为有针对性地调控,还特别注意依靠和运用财政杠杆为经济活动注入稳定因素,从而使该周期内的经济波动幅度趋于理性,周期持续时间延长,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并存的良好态势。
第三阶段,1998-2000年间,供求关系体现为供过于求,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在全面引入市场机制并经过了2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之后,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快速增长的总需求也带动了总供给的快速增长,我国国内生产消费关系发生变化,由短缺经济逐步转变为膨胀供给,有效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而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出口需求进一步萎缩,供求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在产能过剩与内需不足。此时市场已经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工具,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得到根本性加强,在这种形势下进一步加深了政府对我国经济运行内在关系的认识,调控措施第一次由控制和稳定需求转向扩大需求。在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促成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提速之后,我国的经济增长逐步回升。
第四阶段,2001年至今,供求关系再次出现局部需求过热的苗头,出现了一些影响经济稳定的因素。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但是由于出现了部分产业需求过热,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从而导致了许多资产价格不断上涨,增大了经济总量过热的风险,威胁着宏观经济的稳定。我国的宏观调控在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之外,更加注重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局部需求过热采取及时而有针对性地调控措施,并注意将经济手段、 法律 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合理搭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应用。我国的宏观调控增强了驾驭三驾马车的能力,提高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保持了经济总量的大体平衡和物价基本稳定。
二、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 波动的 发展 趋势和特征
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四次经济波动再进行观察和比较,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波动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和特征。
第一、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供求关系不再由计划调节,受主观意志影响,而是遵循供求总量运动的客观 规律 。引起经济波动的供求矛盾在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之间相互转变。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通过市场紧密联系,虽然总需求始终处于扩张的状态,但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需求总量的增长同时促进了供给总量的增长,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差距逐步减小,从而使我国经济逐步趋于稳定,经济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 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 整理。
第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逐步提高,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不断上升。由于经济总量大体平衡,物价基本稳定,我国经济出现持续稳定的增长,波动的高度、深度和平均位势都逐步提高,经济波动的扩张长度进一步得到明显增强。
第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在我国资源配置中起着主要作用,供求关系由市场作用调节。国家宏观调控已经充分认识并利用市场规律,从而增强了对经济波动的控制能力。使得我国的经济波动在遵循规律的同时,出现了趋于良好的发展态势。
第四、国家对于经济波动的宏观调控措施日趋成熟和完善。随着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认知水平的不断深刻,我国宏观调控措施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增强,更加注重对调控重点和力度的把握,更好地将经济手段、 法律 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
提高协调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能力,更加注重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些措施都使得我国的经济波动处于(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 整理)更好的控制和发展中。
第五、我国的经济波动不断出现新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并且受世界其他经济组织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对我国宏观调控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例如1998年以后经济波动的原因有供求关系中的供不应求变为供大于求,国内有需求不足,我国宏观调控进一步加深了对我国经济形势的认识,第一次将调控措施由控制需求转向扩大需求,很好地处理了新原因引起的经济波动并积累了新的经验。
三、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积极应对当前的挑战,减小经济波动幅度
200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总需求再次出现部分产业过热,对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形成较大的威胁。国家宏观调控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经济增长由过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然而,旧的问题没有解决,2008年世界 金融 市场就出现剧烈震荡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我国股市、房市、能源产业及出口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国内虚拟经济总量出现下滑以及外贸增速下降。我国的宏观调控,凭借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形势的深刻认识,凭借以往历次经济波动中积累的经验,积极应对当前的挑战在审时度势地采取政策措施同时,更深入地思考和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体制和机制的完善,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的升级优化,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节能减排,提高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持续性和稳定性,减小经济波动的幅度。
四、结束语
2008年,虽然我们享受了成功举办奥运会的精彩与辉煌,却无法忘记年初雨雪冰冻和地震灾害的创伤。在世界经济衰退日益浓重的身影下,身处在第四次经济波动中的 中国 ,有信心也有能力续写辉煌。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www.lwl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