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规划及产业布局
一、城市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一)经济产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二)产业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三)人口数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四)城市标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二、发展规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三、战略新兴产业规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四、投资重点区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二)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四)东部新城组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五)西南新城组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六)西部新城组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七)北部新城组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一、城市简介
武汉市,简称“汉”(别称:“江城、大武汉、东方芝加哥”),中国超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湖北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中国中部暨长江中游地区第一大城市,也是中部地区的政治、经济、金融、商业、物流、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文明城市,有“九省通衢”之称。
(一)经济产值
武汉作为湖北的省会城市,其经济发展一直是巨大的,武汉各区的经济发展也一直再继续。武汉在2016年全国城市GDP 排名里的第9名,经济总值高达1.19万亿元。
2005~2015年这十年间,武汉的GDP 增幅达到了387%,大多数年份的增速超过现有一线城市。预计到2018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二)产业结构
2016年,武汉市三次产业结构之比由上年的3.3∶45.7∶51.0调整为3.3∶43.9∶52.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全年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731.60亿元,增长2.8%,快于第二产业投资15.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7.2%,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8446.11亿元,增长12.6%。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比上年增长19.0%、17.0%、19.0%。信息技术制造、装备制造、能源及环保、生物医药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8.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三)人口数量
根据湖北省统计局及下辖各市统计局数据整理,2016年末武汉市常住人口为1076.62万人,比上年增加15.85万人;户籍人口833.84万人,增加4.57万人,是湖北省唯一一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2011~2016年,武汉市净流入人口持续增加;2016年,武汉市净流入人口达到242.78万人。
(四)城市标签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教研发和新兴产业发展基地。截至2015年,武汉高等院校高达82所,仅次于北京;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数量居全国第三;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总数居全国第一。依托强大的科、教、文、卫实力,近年来,武汉通过不断淘汰传统落后产业,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使全市经济大幅向前迈进,并被认为是国内“唯一能够实现制造产业升级换代的城市”和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极少数城市之一。
目前全市高新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次于深圳等极少数城市,BAT 等新兴产业巨头纷纷都在此设立研发中心或区域总部,城市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第二,创业环境在中国大陆排名前十强,被认为是中国五大创业中心之一,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位居中国十强、中国大陆第七。
随着全市经济大步发展,武汉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硬件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显著改善,对外来人口的吸附作用日渐增强,特别是备受年轻人青睐,年轻人口净增率现仅次于深圳排名全国第二,是近年来全国吸引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是除北上广之外高级专业技术人
才、海外留学生主要求职目的地之一,经多年积累武汉逐步铸就富有活力、年轻的创新城市新形象,城市活力排名全球第七。
划
图
长游群空局图武土
二、发展规
表:江中城市产业间布规划表:汉市地利
用和空间布局(公示稿)
武汉市作为我国中部的特大型城市,其发展一直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2015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规划交流与合作。
2016年底,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新材料产业、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等行业提出协同发展的要求。武汉迈向我国城镇体系塔尖正式进入国家战略。
根据武汉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十三五”规划,城市格局将由“1+6”向“133”转变,即构建“1个主城+3个副城+3个新城组群”的城市空间格局,而长江主轴、长江新城是本次规划的大亮点之一。如上图“武汉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公示稿)”所示。
图表:武汉13市辖区 “十三五” 规划纲要
序号
市辖区
“十三五”规划产业发展方向
实现“互联网+”与金融、文创、商贸、旅游等重点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重点产业和消费领域的渗透应用,推进“三网融合”和智能互联感知网络建设。发展智能装备产业,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加快智能家居、3D 打印、
1
武昌区
智能机器人等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强对新型清洁能源的研发和综合利用,提高对废水、污水、餐厨垃圾、建筑废物等废弃物综合治理回收及循环再利用产业。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加强心脑血管疾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及病毒性传染病的诊断、疫苗、药物的研发制造,建立健康大数据中心和信息系统,探索新型数字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力争到2020年,形成1个千亿板块(生命健康板块)、2个500亿板块(商贸板块和汽车板块)以及若干个百亿板块(食品医药、轻工电子、新
2
汉阳区
材料和房地产板块);做强食品医药、汽车及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壮大新材料、轻工电子两大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会展、路桥工程设计建设高端服务业,提升商贸服务、生命健康、汽车服务、房地产支柱服务业,拓展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和教育等新业态
3
江汉区
构建“外引内培”的楼宇总部经济发展模式,打造全市楼宇总部经济高地;推动集聚发展,鼓励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做大做强四大主导产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现代商贸业;立足培植新增长点和完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新兴及市场发展潜力大的服务业——文创服
序号 市辖区 “十三五”规划产业发展方向
务业、人力资源服务业、房地产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社区服务业
4 江岸区
聚焦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扶持发展金融业、加快发展商务商贸业、优质发展房地产业、加快壮大创意设计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构建“1+3+N”的开放产业体系,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引领作用,重点发展三大主导产业——现代商贸、工业服务、健康服务,积极培育优势服务业增长点——专业金融、文化创意、专业服务、房地产及建安、现代物流
突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推动软件及信息服务、科技金
5 硚口区
6 洪山区 融、知识产权服务、科技转化服务等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动漫游戏产业、工业设计产业、时尚设计产业、出版传媒产业;优化发展现代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服务业,重点发展杨春湖高铁商务区
积极引导公路交通运输装备、工程装备、综采装备、铁路装备、机电装备、新能源装备六大支柱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端发展;推进军民产业深度融
7 青山区
合,重点推进一机、北重在信息制造、工程机械、在线检测及测量仪器、安防公共安全、新材料、新能源车辆等军转民关键技术应用领域的本地转化;重点发展的关键基础零部件包括高速、高精度、重载轴承,大型传动件,高压智能液压元件,高性能泵阀,特种电机,高强度紧固件;都市农业重点项目包括笸箩铺村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羊山窑子、王老大、色气湾村设施农业园区和青山区食品加工园
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加速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突破发展信息技术产业;以通用航空产业为重点,突破发展临空经
8 东西湖区 济;规模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包括食品烟草医药产业,汽车及机电产业;高端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业、总部经济及商贸商务服务业、
金融业、生态休闲旅游业、创意设计产业;创新性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加快培育发展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通用航空及卫星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工程;大力提升汽车及零部件、
9 汉南区
电子电器、健康食品等传统产业,实现产业链集群化、高端化、集约化发展;着力建设八大产业园区——先进制造产业区、商务城、智慧生态城、通用航空及卫星产业园、出口加工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港口物流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生活型服务业,突出商贸服务、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三大核心领域
10 蔡甸区 发展战略性新型工业: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通用航空、环保新能源;形成5个支柱产业(商贸服务、宜
序号 市辖区 “十三五”规划产业发展方向
居地产、生态旅游、现代物流、健康养老)和5个新兴增长点(“互联网+”、文化体育、科技、总部经济、金融业)的服务业发展格局;促进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加快搭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推广生态种植模式、发展生态休闲农业
11 江夏区
支持汽车及零部件、现代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生命健康、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以卓尔通用航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北车装备修造基地、中航森瑞、翰宇药业、海大集团等企业和产业项目落户黄陂区为契机,大力培育发展以航空技术、无人机技术为支撑的现代航空技术产业;大力培育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能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产
12 黄陂区 业;大力培育发展以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为支撑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大力培育发展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支撑的生物医药产业;促进时尚产业、食品制造业、新型建材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旅游、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打造现代商贸物流业等千亿板块;优化调整第一产业
加快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打造以港口物流业为主导,综合性物业相配套的现代临港物流基地;推进形成“一心两带三园”的工业产业总体布局:“一心”,把阳逻经济开发区及阳逻街、双柳街、仓埠街“一区三街”作为全区工业发展的重点核心片区,提升新洲在大临港板块中的主引擎功能。
13 新洲区
两带”,一是依托长江岸线,覆盖仓埠、阳逻、双柳等街的沿江重点产业带;二是依托新施(道)公路,覆盖沿线各街镇的沿新施(道)公路特色产业发展带。“三园(区)" ,即阳逻经济开发区、古龙产业园和问津工业园(暂名)三大园区,阳逻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力装备、金属制品、耐用消费品、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能源等产业;古龙产业园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等产业;整合现有的邾城、汪集、李集工业园,规划建设问津工业园,重点发展食品、加工、日用消费品工业等
三、战略新兴产业规划
2016年12月22日,《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定位于支柱产业,聚焦发展优势产业集群;而“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则为先导产业,培育发展成长型产业。
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到168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48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0%以上;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以上。
图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目标
空间布局
依托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点建设光电
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6000亿元
子产业园、武汉未来科技城、光谷软件园、光谷激光产业园、武汉软件新城、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园、卫星产业国际创新园以及东湖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园区,积极在江夏区、蔡甸区、黄陂区等地的专业园区培育发展
重点领域
重点布局移动互联、集成电路、物联网、全光网络、量子通信等新兴领域,着力突破光通信、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与照明、移动互联、大数据与云计算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加快大容量存储、新型智能终端、新型路由交换、新一代基站、超大容量光纤传输、超强超快激光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设备的研发与制造
建设任务
强力推进国家存储器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显示面板、红外传感器、光通信芯片等重大项目,策划建设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基地,引进系统集成电路设计、6-8英寸芯片、基板玻璃、触摸屏、LTPS 、OLED 、智能平板电视等一批重点项目
图表: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目标
空间布局 依托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东西湖区
到2020年,生命健康产业实现产值3000亿元
打造产业集群,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夏区、新洲区、武汉化工区等地专业园区为重要辅助
重点领域
重点布局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精准与智慧医疗、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服务、现代健康服务等产业细分领域,加快推动基因测序、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分子靶向治疗、仿生
建设任务
推进湖北智慧医疗健康产业基地、基因测序仪生产基地、植物源重组蛋白药物生产基地、武汉友芝友肿瘤治疗性双靶向抗体药物产业化基地、武汉健民集团生物医药产品研发生产基地、湖北天济药业中药饮片生产基地、中国医药集团与法国赛诺菲巴斯德公司疫苗生产基地、湖北凌晟药业头孢菌素药物产业化基地、海特科技园、喜康(武汉)生物医药模块化大分子药物生产基
科技等技术大规模应用,超前布局生命、地、鼎盛联创酵母蛋白培养基地、博雅干细胞研发基地、疫苗和中枢神经系信息、纳米等科技的融合创新领域
统药物生产基地、武汉光谷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的建设
图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目标
空间布局
集中力量建设光谷智能制造
到2020年,智能制造产业产值达到4000亿元
产业园,并在新洲区发展机电装备制造,在江夏区发展机械装备制造,在黄陂区发展临空装备制造,在青山区发展船舶装备制造
重点领域
促进数控机床、数字控制、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增材制造等
建设任务
建设智能汽车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
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和推广,发展智能控制系统、数控切削装备、数控家海洋工程装备研制生产基地、深海装备成型装备、汽车零部件加工装备、电子制造装备等关键技术与工艺,创新平台、智能机器人国家研究中心;建加强新型传感技术、模块化与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技术、先进控制与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动优化技术、系统协同技术等智能关键技术、智能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信息安全保障系用,进一步提升制造过程的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水平
统和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
图表: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目标 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000亿元
空间布局 以武汉化工区为主要依托,以江夏区、新洲区为重要辅助
重点领域
重点发展高端金属结构材料、新型轻合金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纳米材料、抗污材料、智能材料、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
建设任务
加快推进陶氏化学华中业务中心、PPG 化学汽车高性能涂料研发中心、深圳光华伟业化工基地、中国钢研集团特种钢华中生产基地、ET 低碳改进性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品产业化基地、武汉“膜”技术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进程;重点引进石墨烯与碳纤维、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项目
图表: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目标 到2020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空间布局
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经济开发区、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
重点领域
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核电技术等新能源细
建设任务
重点支持圣德利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打造燃料电池、生物质能、太阳能光伏全产业链体系,大力提升风电、核电、页岩气开采核心部件及整套装备的生产制造能力
区等为主要依托,以武汉化工区、分产业领域,同步发展核电服务、武汉新港为重要辅助
储能和动力电池等
图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目标
空间布局
以青山区为主要依托,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与装
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产值1000亿元
备、新型环境友好材料产品,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水污染防治与循环利用、大气污染防治与相关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与综合利用、新兴环保节能服务
重点领域
建设任务
重点发展水污染防治与循环利用、大气污染防治与重点支持污水治理基地、绿色环保材料及相关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与综合利用、包装基地、青山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东湖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新型环境友好材料与产品、烟气脱硫基地、光谷绿色动力节能环保产新兴环保节能服务业等细分产业领域
业园等环保产业板块的建设与发展
图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目标
空间布局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经济技术开
到2020年,数字创意产业实现产值300亿元
发区重点发展数字创意文化技术装备产业集群,中心城区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数字传
重点领域
重点发展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与生产,推动数字文化创意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创新,加强内容
建设任务
推进东湖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数字传媒产业,大力发展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云出版等新业态;大力发展创意设计产业,支持设计创意与工业、时尚、建筑、城市规划等融合发展;对武汉市历史文化建筑、街区、名镇、名村、考古遗址以及“汉派”文化等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
媒、数字出版、数字演艺、数字会展等产业,和装备的协同创新,提升设计服务新城区、风景区重点发展数字文化旅游产业 创新水平,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图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目标
空间布局
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江夏区为主要依托,重点提升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产业创新能力,在大汉阳地区建设智能化交通基础设施平台
重点领域
加大混合动力汽车优势产品的示范应用力度,大力推进新能源整车、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及零部件、动力电池产业、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研发与生产
建设任务
重点建设东风雷诺一期、东风本田三厂、通用汽车二期、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基地、南京金龙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等项目;积极引进中国一汽、上海大众、三菱、中国兵器、乐行天下等新能源汽车项目,并积极联合长沙、南昌等长江中游城市打造世界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图表: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目标
空间布局
以新洲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核
到2020年,实现航空航天产业产值达到380亿元
心区为依托,以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武汉院区(东西湖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地球空间信息化产业基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通用航空及卫星产业园为支撑
重点领域
优先发展新型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地面及终端设备制造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及相关主导产业,推进自主可控信息技术、航天云制造、航天增材制造、航天新材料及新能源等航空航天相关基础产业
建设任务
重点支持武中航工业特种飞行器研发生产基地、通航南屏产业园飞机制造中心、波音飞机总装厂、凌云汉莎飞机维修基地等关键基地的建设与运行;加快商业航天运载与发射运控系统项目、全球移动互联网项目、全球移动物联网项目、地球空间信息云项目、卫星导航应用与位置服务项目、“互联网+天基信息服务”系统项目、低轨宽带卫星、低轨窄带卫星、空间信息应用及车联网、船联网、工程机械联网等卫星应用服务体系项目的建设布局
四、投资重点区域
(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始建于1991年,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4月,国务院批准同意在开发区内设立武汉出口加工区。经过五次托管扩容,目前规划控制面积489.7平方公里。开发区位于武汉市西南,长江以北,东经114度9分,北纬30度29分,濒临长江,地处市区武汉三环线和武汉外环线之间。开发区发展腹地广阔,区位优势明显。2014年,工业产值突破5000亿。距离市中心及汉口火车站、武昌火车站约30分钟路程,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约40分钟路程。
武汉开发区内有八大园区,业已形成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产业为主导的多功能综合性区域,汽车产能近200万辆,位列全国汽车行业第一方阵,有“中国车都”之称;聚集了标致雪铁龙、本田、日产、雷诺、博世、法国兴业银行等43家世界500强企业,是中国境内重要的外资企业聚集地和首屈一指的法国资本聚集区。
图表:武汉经开区八大园区概览
序号 1 2 3 4 5 6 7 8
园区名称 制造产业园区 智慧生态城 商务城 出口加工区 港口物流区 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通用航空及卫星产业园
农业产业园
占地面积 59.52平方公里 89.82平方公里 70.02平方公里 1.01平方公里 17.83平方公里 25.16平方公里 23.61平方公里 157.77平方公里
产业定位
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电子电器、智能装备等制造业
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城市服务业、健康养生、文化体验等产业
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文化创意、体育产业,着力打造城市综合体、工业设计中心等重点项目
重点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珠宝设计保税加工,保税物流、高端进口商品展示、跨境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
重点发展港口物流和临港工业
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再制造、分装,同时兼顾发展汽车教育和研发
重点发展通用航空和卫星产业,目前机场飞行区1600米长的跑道以及滑行道、停机坪已全面建成,航站航管楼、车库、赛事综合楼等全面进入内部装修阶段
依托邓南、湘口一带农业资源,打造5—8个全国驰名商标品牌,建立1—2个省级农业技术研发中心
- 2017年以来,先进制造产业区围绕项目精准发力,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共签约东风雷诺智能焊装车间配套、东风乘用车小排量变截面涡轮增压等工业项目12个,涉及投资总额61.645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个,1-10亿元项目10个。12个签约项目中,4个项目已开工,3个项目预计今年投产,其它项目预计将在今年底明年初全部开工。
- ——封闭试验场选址已经确定,位于武汉开发区(汉南区)生态智慧城黄陵矶公园。据悉,项目连接黄陵矶、西依龙灵山、东南傍东荆河,占地3600余亩。武汉国际赛车场是国内第一个依河而建的赛车场,赛道长4.3公里,建成后可以举办除F1之外的所有国际大型赛车比赛。
项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年内,建成2平方公里的智能网联汽车封闭试验场,搭建“部分自动驾驶”测试场景,第二阶段是在
3-5年内建设15平方公里的半封闭区,实施“有条件的自动驾驶”示范,第三阶段是5年后扩展至90平方公里,开展“高度自动驾驶”下的智慧城市服务示范。
- :从武汉开发区(汉南区)获悉,奥山集团将在该区建起武汉首个大型室内滑雪场,引进滑雪、溜冰等冰雪项目,打造华中首个冰雪运动欢乐小镇。
据了解,奥山集团冰雪运动小镇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规划建设室内滑雪场、真冰溜冰场等冰雪运动设施,引进山地摩托车、卡丁车、户外攀岩、山地马拉松等运动娱乐项目,并配套购物中心、度假酒店等商业项目,打造以冰雪为主题的运动、旅游休闲小镇。二期将建设5A 级城市度假休闲营地。项目靠近武汉开发区内的硃山和通顺河,周边山水资源丰富,附近有龙灵山生态公园,武汉鸟语林,以及规划的武汉赛车场项目。
(二)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武汉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原名吴家山台商投资区、吴家山国家级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是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对外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创建目的是为了吸引台湾和其它地区的投资。2013年5月14日更名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更名后开发区将整合国家级开发区和国际空港资源优势,推动临空经济高速发展。
临空港经开区目标为加快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与创新基地,重点发展临空制造、网络安全、高端服务、现代食品等产业,努力打造“临空制造之城”“网络安全产业之城”“现代健康食品之城”。
2016年7月17日,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十大产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总投资124.1亿元,项目涵盖新能源汽车、航空科技、高端制造、现代物流等四大领域。大洋电机武汉基地项目、扬子江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项目等两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总投资68亿元。瑞华航空飞机组装厂及航空总部项目,进一步强化了经开区在航空制造领域优势。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将建设直升机组装制造基地和维修中心。
易商物流跨境电商产业(物流)项目、盖世理现代物流/沃尔玛华中配送中心项目、武汉汉欧国际综合物流项目、中远集运全球服务中心项目总投资34亿元。
2017年7月29日,武汉临空港经开区(东西湖区)10个重点项目集体开工,总投资50.53亿元。涉及网安社区、高端服装、现代物流、食品医药等行业,包括总投资20亿元的白云边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欧芳眼睛护理液生产项目,总投资2亿元的吉人食品烘焙食品项目等。
(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88年成立,1991年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成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并称为“武汉·中国光谷”。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设于该区。
2017年4月,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其中,武汉片区70平方千米,以中国光谷为主体(涵盖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5.41平方千米、光谷生物城、未来科技城、光谷中心城、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光谷现代服务业园、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七个园区)。其中东湖综保区全部纳入自贸区范围,光谷生物城、未来科技城、光谷中心城、电子信息产业园、光谷现代服务业园、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是部分区域。
图表:光谷产业园集群
序号
园区名称
发展概况
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占地30平方公里。于2008年11月开工建设,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精准诊疗、智慧医疗、生物服务等领域,已建成生物创新园、生物医药园、生物农业园、医疗器械园、医学健康
1
光谷生物城(Biolake ) 园和智慧健康园,正在大力推进建设生命健康园,打造集研发、孵化、生产、物流、生活为一体的生物产业新城。其生物产
业已跃居中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张江和北京中关村(2016年产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聚集各类生物企
业1000余家,其中世界500强8家,国内上市公司32家)
序号 园区名称 发展概况
位于武汉东南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占地面积66.8平方公里,开工时间为2010年10月,项目定位为整体覆盖光
2 未来科技城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现代装备制造和高科技农业等五大主导产业领域,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能源环保和现代装备制造业,集中推动新材料、物联网、文化创意等产业的集聚发展
国务院于2011年8月29日正式批准设立的全国第17个综合保税区、湖北省首个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5.41平方公里,首
3 光谷东湖综合保税区 期启动区1.82平方公里, 于2013年1月15日通过国家十部委联合正式验收,并于当年6月29日正式封关运行;二期3.59平方公里已启动建设。园区集保税区、保税物流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于一身
4 光谷中华科技园
位于武汉中国光谷南部,总规划面积217.66平方公里,产业定位于文化和科技融合服务业、生态旅游服务业、通用航空服务业、国际商事商务服务业、创新动力服务业
光谷中心城位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部,规划总面积36.15平方公里;重点引进“金融机构、企业总部、商务办公、商业娱乐、高档居住”,打造高科技商务中心,力争成为今后全省乃至中部区域科技创新企业(总部)的聚集区
光谷现代服务业园位于东湖高新区北部,规划面积78.1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以商贸流通业,软件服务业为主导,金融总部和港口物流为辅的现代服务业
总面积约82.38平方公里,是中国首个国家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核心载体,中国孵化器事业的发源地,东湖高新区第一
5 光谷中心城
6 光谷现代服务业园
7 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园 个“千亿元级”产业园区;园区汇聚企业1.7万多家,其中规上企业总数及工业总产值占整个高新区的86%以上,预计到2020年,园区产业收入将突破2万亿元,产值达到3000亿元
位于东湖高新区东北角,规划面积约24.1平方公里;重点吸引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环保及其配套、港口
8 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 物流产业;打造成为光谷智能智造产业的承接区、国家光谷激光产业基地、国家级面板显示产业基地、光谷电子商务及物流产业基地
9 光谷创意产业基地
聚集文化创意类企业约200余家,涵盖游戏、动漫、新媒体、数字出版、创新设计等领域,已成为国内文化创意产业最密集的园区之一;旗下光谷创意产业孵化器成立于2009年8月,企业孵化面积2.8万平方米,现有在孵企业数61家,毕业企业
序号 园区名称
25家,在孵企业均为动漫游戏相关企业
发展概况
2016年12月11日,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东湖高新区、蔚来汽车、蔚来资本在汉签约,在东湖高新
10
新能源汽车产业园
区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长江蔚来基金”,并在光谷投资不少于200——300亿元建设智能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致力于引入并服务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上下游研发和制造创新型企业,共同打造国际一流的研发型、创新型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四)东部新城组群
武汉市东部新城组群主要包括阳逻新城、北湖新城,主要引导城区钢铁制造、装备制造和化工企业等工业外迁,重点发展重化工、纺织业和港口运输等。2017年7月17,武汉市政府明确长江新城选址于武汉中北部,将分三期建设。近期,起步区位于谌家矶——武湖区块,具体方位是:东至武湖泵站河,南至长江北岸,西至滠水河、府河,西南至张公堤路,北至江北铁路,约30到5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100平方公里,远程控制区500平方公里。
1、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
基地落户阳逻开发区,总投资1500亿元,可容纳1000家相关企业入驻,园区企业直接产出能力1000亿元,能带动社会相关产出约3000亿元。基地核心区选址于阳逻开发区古龙产业园,总规划面积30-40平方公里;支撑区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武汉院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通用航空及卫星产业园等区域;辐射区包括孝感、远安、襄阳和武汉城市圈的航天产业园区(集聚区)。
该基地将优先发展航天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等主导产业,以快舟运载火箭为基础,面向微小卫星提供廉价快速、响应灵活的商业航天发展服务,到2020年形成年产50发运载火箭的生产能力,以及年产40颗100公斤以上、100颗100公斤以下商用卫星的制造能力,力争年产值达300亿元。
2、左岭智能制造产业园
按照规划,左岭将成为“光谷智能智造产业的承接区、国家光谷激光产业基地、国家级面板显示产业基地、光谷电子商务及物流产业基地,并努力创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高科技产业园、全国新城镇建设的示范区。”
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面板显示产业,华星光电面板显示生产基地、天马微电子相继落户光智园。华星光电项目位于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左岭大道以西、武九铁路以南地块,投资160亿元,拟建设第六代面板显示产业基地,预计年产值200亿元。深圳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拟选址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面板显示生产基地,投资新建第6代LTPS 显示面板生产线项目。其中项目一期计划总投资120亿元,设计产能为36万片/年。以上项目建成投产后,光谷面板显示产业基地全产业链年产值超1000亿元,目标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面板显示生产产业链。
3、武汉化学工业区
武汉化学工业区位于武汉市主城区东北部,东、北向紧邻长江,向南接东湖高新区,西至青山区。为充分发挥80万吨乙烯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2008年省市决定成立武汉化工区管委会,统一领导、管理、协调武汉化工区的开发建设。
园区着力构建石化产业核心区、石化产业发展区、化工港口物流区、石化产业配套区、行政管理服务区、生活服务居住区六大功能区域,重点发展石油炼化一体化、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高端精细化工、新材料和橡塑材料深加工等石化产业,同时发展化工物流、化工装备制造、生产性服务业。
(五)西南新城组群
西南新城组群包括常福新城、纱帽新城和薛峰、军山等组团,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配件、电子信息、家电制造和包装印刷等。 1、常福工业园
常福工业园于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12年被确定为武汉市新型工业倍增示范园,与国家级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联手打造“中国车
都”工业园定位在“重点发展通讯电子、汽车零部件、日用化工、环保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形成国家级制造业基地”。
2014年常福工业园完成工业总产值85.20亿元,税收3亿元,已入驻的企业包括武桥重工、东风易进、东风汽车零部件等,聚集的工业项目包括徐工集团华中产业园、世界500强企业佛吉亚(武汉)汽车座椅工业园等。2015年,常福工业园的企业达20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00亿元。
2、梦世界国际电影文化博览园
2017年7月25日,预计总投资50亿元的武汉梦世界国际电影文化博览园项目落户武汉市东西湖区,该项目致力于建设成为全球最大以电影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项目,为武汉打造电影文化创业产业新名片。
项目计划占地约1000亩,预计总投资50亿元,包括“梦世界”电影乐园项目、“梦世界”生活城项目、电影主题餐厅项目、网络主播培训基地项目、电影文化及电影梦想类项目等。该项目拟打造成为武汉标志性景观兼综合性吃、喝、玩、乐、文、娱、住、购的文化旅游与商业服务园区。
3、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
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国际赛车场)一期项目——封闭试验场选址已经确定,位于武汉开发区(汉南区)生态智慧城黄陵矶公园。据悉,项目连接黄陵矶、西依龙灵山、东南傍东荆河,占地3600余亩。武汉国际赛车场是国内第一个依河而建的赛车场,赛道长4.3公里,建成后可以举办除F1之外的所有国际大型赛车比赛。
项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年内,建成2平方公里的智能网联汽车封闭试验场,搭建“部分自动驾驶”测试场景,第二阶段是在3-5年内建设15平方公里的半封闭区,实施“有条件的自动驾驶”示范,第三阶段是5年后扩展至90平方公里,开展“高度自动驾驶”下的智慧城市服务示范。
(六)西部新城组群
西部新城组群包括吴家山新城、蔡甸新城和走马岭、黄金口、金银湖等组团,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现代物流以及大型居住区。 1、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
2015年11月10日,在第二届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上,由中法专家组创新编制的《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正式出炉,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健康医疗、节能环保、信息电商、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生态旅游等产业。2017年2月,国家正式批复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示范城规划核心面积约为39平方公里,拓展面积62平方公里,辐射区120平方公里。
目前,在中法生态城区域已布局了中法科技谷、中法友谊大桥、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马鞍山知音文化公园、地铁蔡甸线、地下综合管廊、什湖生态治理、中法生态城有轨电车、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永久会址及中法生态城规划馆、中法科技谷雷诺自动驾驶试验区等一批总投资逾千亿元的项目。目前已落户的高端服务业、科技产业项目20多家,与法国电力、必维国际检验、勒芒“自然之门”生态公园等一批法资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书。
2、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园
2017年7月25日,位于武汉市蔡甸区的中国•武汉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园正式揭牌。据了解,该园区借助中法、中德等国际产能合作平台,打造“武汉智谷”,规划占地约9000亩,将其建设成为武汉市“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集聚中心、国际产业合作中心”,目标到2025年,园区企业数量达到3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例达到90%,世界500强企业数量达20家以上,行业龙头企业数量达50家,年总产值达到900亿元。汽车领域,高端海工装备领域,智能家居领域都是未来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园发展的方向。2016年,格力智能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就正式落户这里,项目投资50亿元,预计2018年建成投产,届时将实现年产值达100亿元。
3、万新现代城项目
2017年6月27日,中民投在武汉投资的万新现代城项目已与蔡甸区签约,项目总投资约200亿,规划总面积约5000亩,规划范围东至
武汉市汉江路及京珠高速,西至西环路,南至汉蔡高速,北至成功大道,三方将围绕总部金融、产城融合、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装配式建筑等项目展开合作,全力打造产业高度聚集、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蔡甸新型城市地标。
与中民投同样落地蔡甸的,还有海航通航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蔡甸通航产业示范园“通航小镇”,项目规划和投资建设通航机场员工配套、特色小镇、航空主题酒店、商业街、商业广场、超市、影院、房车露营基地等相关配套设施,加上海航区域总部等其他开发项目,总投资50亿元。
(七)北部新城组群
北部新城组群包括盘龙新城和横店、武湖等组团,以黄陂区为代表城区,主要是利用天河机场的优势,吸引汉口地区产业和人口的外移,重点发展航空物流和综合居住。
图表:黄陂区工业科技类主要投资项目汇总
项目
汉能·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基地和太阳
能幕墙制造基地项目
北车集团武汉轨道交通装备修造基地
闽台科技产业园项目 比亚迪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项目
中航武汉航空产业园
卓尔工业园 华中印刷包装工业制造
投资金额(亿元)
70 50 40 30 30 20 15
产业类型 能源类 交通类 科技类 汽车制造类 航空航天类 通用航空类 物流包装类
项目 翰宇制药基地
周大福珠宝产品生产及配送中心
中楷健康产业园 中部尚谷产业园 程力武汉专用车产业园基地 贵联华中高科技产业园 汉口北无纺布产业链基地
投资金额(亿元)
50 50 32 30 30 20 13
产业类型 医药类 黄金珠宝类 健康产业 服装类 整车制造类 科技类 服装类
项目
通用飞机的部件及零配件制造大类 弘毅建设建筑工厂化产业园
投资金额(亿元)
11.5 10
产业类型 通用航空类 施工建筑类
项目 凌空云科技产业园 深圳科技园生产基地
投资金额(亿元)
10.2 10
产业类型 工业自动化 科技类
武汉城市规划及产业布局
一、城市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一)经济产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二)产业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三)人口数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四)城市标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二、发展规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三、战略新兴产业规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四、投资重点区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二)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四)东部新城组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五)西南新城组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六)西部新城组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七)北部新城组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一、城市简介
武汉市,简称“汉”(别称:“江城、大武汉、东方芝加哥”),中国超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湖北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中国中部暨长江中游地区第一大城市,也是中部地区的政治、经济、金融、商业、物流、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文明城市,有“九省通衢”之称。
(一)经济产值
武汉作为湖北的省会城市,其经济发展一直是巨大的,武汉各区的经济发展也一直再继续。武汉在2016年全国城市GDP 排名里的第9名,经济总值高达1.19万亿元。
2005~2015年这十年间,武汉的GDP 增幅达到了387%,大多数年份的增速超过现有一线城市。预计到2018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二)产业结构
2016年,武汉市三次产业结构之比由上年的3.3∶45.7∶51.0调整为3.3∶43.9∶52.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全年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731.60亿元,增长2.8%,快于第二产业投资15.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7.2%,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8446.11亿元,增长12.6%。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比上年增长19.0%、17.0%、19.0%。信息技术制造、装备制造、能源及环保、生物医药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8.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三)人口数量
根据湖北省统计局及下辖各市统计局数据整理,2016年末武汉市常住人口为1076.62万人,比上年增加15.85万人;户籍人口833.84万人,增加4.57万人,是湖北省唯一一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2011~2016年,武汉市净流入人口持续增加;2016年,武汉市净流入人口达到242.78万人。
(四)城市标签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教研发和新兴产业发展基地。截至2015年,武汉高等院校高达82所,仅次于北京;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数量居全国第三;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总数居全国第一。依托强大的科、教、文、卫实力,近年来,武汉通过不断淘汰传统落后产业,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使全市经济大幅向前迈进,并被认为是国内“唯一能够实现制造产业升级换代的城市”和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极少数城市之一。
目前全市高新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次于深圳等极少数城市,BAT 等新兴产业巨头纷纷都在此设立研发中心或区域总部,城市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第二,创业环境在中国大陆排名前十强,被认为是中国五大创业中心之一,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位居中国十强、中国大陆第七。
随着全市经济大步发展,武汉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硬件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显著改善,对外来人口的吸附作用日渐增强,特别是备受年轻人青睐,年轻人口净增率现仅次于深圳排名全国第二,是近年来全国吸引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是除北上广之外高级专业技术人
才、海外留学生主要求职目的地之一,经多年积累武汉逐步铸就富有活力、年轻的创新城市新形象,城市活力排名全球第七。
划
图
长游群空局图武土
二、发展规
表:江中城市产业间布规划表:汉市地利
用和空间布局(公示稿)
武汉市作为我国中部的特大型城市,其发展一直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2015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规划交流与合作。
2016年底,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新材料产业、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等行业提出协同发展的要求。武汉迈向我国城镇体系塔尖正式进入国家战略。
根据武汉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十三五”规划,城市格局将由“1+6”向“133”转变,即构建“1个主城+3个副城+3个新城组群”的城市空间格局,而长江主轴、长江新城是本次规划的大亮点之一。如上图“武汉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公示稿)”所示。
图表:武汉13市辖区 “十三五” 规划纲要
序号
市辖区
“十三五”规划产业发展方向
实现“互联网+”与金融、文创、商贸、旅游等重点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重点产业和消费领域的渗透应用,推进“三网融合”和智能互联感知网络建设。发展智能装备产业,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加快智能家居、3D 打印、
1
武昌区
智能机器人等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强对新型清洁能源的研发和综合利用,提高对废水、污水、餐厨垃圾、建筑废物等废弃物综合治理回收及循环再利用产业。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加强心脑血管疾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及病毒性传染病的诊断、疫苗、药物的研发制造,建立健康大数据中心和信息系统,探索新型数字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力争到2020年,形成1个千亿板块(生命健康板块)、2个500亿板块(商贸板块和汽车板块)以及若干个百亿板块(食品医药、轻工电子、新
2
汉阳区
材料和房地产板块);做强食品医药、汽车及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壮大新材料、轻工电子两大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会展、路桥工程设计建设高端服务业,提升商贸服务、生命健康、汽车服务、房地产支柱服务业,拓展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和教育等新业态
3
江汉区
构建“外引内培”的楼宇总部经济发展模式,打造全市楼宇总部经济高地;推动集聚发展,鼓励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做大做强四大主导产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现代商贸业;立足培植新增长点和完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新兴及市场发展潜力大的服务业——文创服
序号 市辖区 “十三五”规划产业发展方向
务业、人力资源服务业、房地产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社区服务业
4 江岸区
聚焦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扶持发展金融业、加快发展商务商贸业、优质发展房地产业、加快壮大创意设计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构建“1+3+N”的开放产业体系,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引领作用,重点发展三大主导产业——现代商贸、工业服务、健康服务,积极培育优势服务业增长点——专业金融、文化创意、专业服务、房地产及建安、现代物流
突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推动软件及信息服务、科技金
5 硚口区
6 洪山区 融、知识产权服务、科技转化服务等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动漫游戏产业、工业设计产业、时尚设计产业、出版传媒产业;优化发展现代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服务业,重点发展杨春湖高铁商务区
积极引导公路交通运输装备、工程装备、综采装备、铁路装备、机电装备、新能源装备六大支柱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端发展;推进军民产业深度融
7 青山区
合,重点推进一机、北重在信息制造、工程机械、在线检测及测量仪器、安防公共安全、新材料、新能源车辆等军转民关键技术应用领域的本地转化;重点发展的关键基础零部件包括高速、高精度、重载轴承,大型传动件,高压智能液压元件,高性能泵阀,特种电机,高强度紧固件;都市农业重点项目包括笸箩铺村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羊山窑子、王老大、色气湾村设施农业园区和青山区食品加工园
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加速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突破发展信息技术产业;以通用航空产业为重点,突破发展临空经
8 东西湖区 济;规模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包括食品烟草医药产业,汽车及机电产业;高端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业、总部经济及商贸商务服务业、
金融业、生态休闲旅游业、创意设计产业;创新性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加快培育发展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通用航空及卫星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工程;大力提升汽车及零部件、
9 汉南区
电子电器、健康食品等传统产业,实现产业链集群化、高端化、集约化发展;着力建设八大产业园区——先进制造产业区、商务城、智慧生态城、通用航空及卫星产业园、出口加工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港口物流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生活型服务业,突出商贸服务、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三大核心领域
10 蔡甸区 发展战略性新型工业: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通用航空、环保新能源;形成5个支柱产业(商贸服务、宜
序号 市辖区 “十三五”规划产业发展方向
居地产、生态旅游、现代物流、健康养老)和5个新兴增长点(“互联网+”、文化体育、科技、总部经济、金融业)的服务业发展格局;促进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加快搭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推广生态种植模式、发展生态休闲农业
11 江夏区
支持汽车及零部件、现代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生命健康、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以卓尔通用航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北车装备修造基地、中航森瑞、翰宇药业、海大集团等企业和产业项目落户黄陂区为契机,大力培育发展以航空技术、无人机技术为支撑的现代航空技术产业;大力培育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能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产
12 黄陂区 业;大力培育发展以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为支撑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大力培育发展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支撑的生物医药产业;促进时尚产业、食品制造业、新型建材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旅游、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打造现代商贸物流业等千亿板块;优化调整第一产业
加快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打造以港口物流业为主导,综合性物业相配套的现代临港物流基地;推进形成“一心两带三园”的工业产业总体布局:“一心”,把阳逻经济开发区及阳逻街、双柳街、仓埠街“一区三街”作为全区工业发展的重点核心片区,提升新洲在大临港板块中的主引擎功能。
13 新洲区
两带”,一是依托长江岸线,覆盖仓埠、阳逻、双柳等街的沿江重点产业带;二是依托新施(道)公路,覆盖沿线各街镇的沿新施(道)公路特色产业发展带。“三园(区)" ,即阳逻经济开发区、古龙产业园和问津工业园(暂名)三大园区,阳逻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力装备、金属制品、耐用消费品、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能源等产业;古龙产业园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等产业;整合现有的邾城、汪集、李集工业园,规划建设问津工业园,重点发展食品、加工、日用消费品工业等
三、战略新兴产业规划
2016年12月22日,《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定位于支柱产业,聚焦发展优势产业集群;而“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则为先导产业,培育发展成长型产业。
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到168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48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0%以上;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以上。
图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目标
空间布局
依托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点建设光电
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6000亿元
子产业园、武汉未来科技城、光谷软件园、光谷激光产业园、武汉软件新城、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园、卫星产业国际创新园以及东湖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园区,积极在江夏区、蔡甸区、黄陂区等地的专业园区培育发展
重点领域
重点布局移动互联、集成电路、物联网、全光网络、量子通信等新兴领域,着力突破光通信、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与照明、移动互联、大数据与云计算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加快大容量存储、新型智能终端、新型路由交换、新一代基站、超大容量光纤传输、超强超快激光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设备的研发与制造
建设任务
强力推进国家存储器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显示面板、红外传感器、光通信芯片等重大项目,策划建设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基地,引进系统集成电路设计、6-8英寸芯片、基板玻璃、触摸屏、LTPS 、OLED 、智能平板电视等一批重点项目
图表: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目标
空间布局 依托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东西湖区
到2020年,生命健康产业实现产值3000亿元
打造产业集群,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夏区、新洲区、武汉化工区等地专业园区为重要辅助
重点领域
重点布局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精准与智慧医疗、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服务、现代健康服务等产业细分领域,加快推动基因测序、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分子靶向治疗、仿生
建设任务
推进湖北智慧医疗健康产业基地、基因测序仪生产基地、植物源重组蛋白药物生产基地、武汉友芝友肿瘤治疗性双靶向抗体药物产业化基地、武汉健民集团生物医药产品研发生产基地、湖北天济药业中药饮片生产基地、中国医药集团与法国赛诺菲巴斯德公司疫苗生产基地、湖北凌晟药业头孢菌素药物产业化基地、海特科技园、喜康(武汉)生物医药模块化大分子药物生产基
科技等技术大规模应用,超前布局生命、地、鼎盛联创酵母蛋白培养基地、博雅干细胞研发基地、疫苗和中枢神经系信息、纳米等科技的融合创新领域
统药物生产基地、武汉光谷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的建设
图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目标
空间布局
集中力量建设光谷智能制造
到2020年,智能制造产业产值达到4000亿元
产业园,并在新洲区发展机电装备制造,在江夏区发展机械装备制造,在黄陂区发展临空装备制造,在青山区发展船舶装备制造
重点领域
促进数控机床、数字控制、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增材制造等
建设任务
建设智能汽车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
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和推广,发展智能控制系统、数控切削装备、数控家海洋工程装备研制生产基地、深海装备成型装备、汽车零部件加工装备、电子制造装备等关键技术与工艺,创新平台、智能机器人国家研究中心;建加强新型传感技术、模块化与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技术、先进控制与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动优化技术、系统协同技术等智能关键技术、智能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信息安全保障系用,进一步提升制造过程的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水平
统和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
图表: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目标 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000亿元
空间布局 以武汉化工区为主要依托,以江夏区、新洲区为重要辅助
重点领域
重点发展高端金属结构材料、新型轻合金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纳米材料、抗污材料、智能材料、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
建设任务
加快推进陶氏化学华中业务中心、PPG 化学汽车高性能涂料研发中心、深圳光华伟业化工基地、中国钢研集团特种钢华中生产基地、ET 低碳改进性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品产业化基地、武汉“膜”技术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进程;重点引进石墨烯与碳纤维、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项目
图表: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目标 到2020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空间布局
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经济开发区、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
重点领域
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核电技术等新能源细
建设任务
重点支持圣德利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打造燃料电池、生物质能、太阳能光伏全产业链体系,大力提升风电、核电、页岩气开采核心部件及整套装备的生产制造能力
区等为主要依托,以武汉化工区、分产业领域,同步发展核电服务、武汉新港为重要辅助
储能和动力电池等
图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目标
空间布局
以青山区为主要依托,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与装
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产值1000亿元
备、新型环境友好材料产品,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水污染防治与循环利用、大气污染防治与相关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与综合利用、新兴环保节能服务
重点领域
建设任务
重点发展水污染防治与循环利用、大气污染防治与重点支持污水治理基地、绿色环保材料及相关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与综合利用、包装基地、青山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东湖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新型环境友好材料与产品、烟气脱硫基地、光谷绿色动力节能环保产新兴环保节能服务业等细分产业领域
业园等环保产业板块的建设与发展
图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目标
空间布局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经济技术开
到2020年,数字创意产业实现产值300亿元
发区重点发展数字创意文化技术装备产业集群,中心城区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数字传
重点领域
重点发展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与生产,推动数字文化创意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创新,加强内容
建设任务
推进东湖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数字传媒产业,大力发展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云出版等新业态;大力发展创意设计产业,支持设计创意与工业、时尚、建筑、城市规划等融合发展;对武汉市历史文化建筑、街区、名镇、名村、考古遗址以及“汉派”文化等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
媒、数字出版、数字演艺、数字会展等产业,和装备的协同创新,提升设计服务新城区、风景区重点发展数字文化旅游产业 创新水平,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图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目标
空间布局
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江夏区为主要依托,重点提升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产业创新能力,在大汉阳地区建设智能化交通基础设施平台
重点领域
加大混合动力汽车优势产品的示范应用力度,大力推进新能源整车、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及零部件、动力电池产业、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研发与生产
建设任务
重点建设东风雷诺一期、东风本田三厂、通用汽车二期、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基地、南京金龙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等项目;积极引进中国一汽、上海大众、三菱、中国兵器、乐行天下等新能源汽车项目,并积极联合长沙、南昌等长江中游城市打造世界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图表: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目标
空间布局
以新洲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核
到2020年,实现航空航天产业产值达到380亿元
心区为依托,以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武汉院区(东西湖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地球空间信息化产业基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通用航空及卫星产业园为支撑
重点领域
优先发展新型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地面及终端设备制造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及相关主导产业,推进自主可控信息技术、航天云制造、航天增材制造、航天新材料及新能源等航空航天相关基础产业
建设任务
重点支持武中航工业特种飞行器研发生产基地、通航南屏产业园飞机制造中心、波音飞机总装厂、凌云汉莎飞机维修基地等关键基地的建设与运行;加快商业航天运载与发射运控系统项目、全球移动互联网项目、全球移动物联网项目、地球空间信息云项目、卫星导航应用与位置服务项目、“互联网+天基信息服务”系统项目、低轨宽带卫星、低轨窄带卫星、空间信息应用及车联网、船联网、工程机械联网等卫星应用服务体系项目的建设布局
四、投资重点区域
(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始建于1991年,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4月,国务院批准同意在开发区内设立武汉出口加工区。经过五次托管扩容,目前规划控制面积489.7平方公里。开发区位于武汉市西南,长江以北,东经114度9分,北纬30度29分,濒临长江,地处市区武汉三环线和武汉外环线之间。开发区发展腹地广阔,区位优势明显。2014年,工业产值突破5000亿。距离市中心及汉口火车站、武昌火车站约30分钟路程,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约40分钟路程。
武汉开发区内有八大园区,业已形成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产业为主导的多功能综合性区域,汽车产能近200万辆,位列全国汽车行业第一方阵,有“中国车都”之称;聚集了标致雪铁龙、本田、日产、雷诺、博世、法国兴业银行等43家世界500强企业,是中国境内重要的外资企业聚集地和首屈一指的法国资本聚集区。
图表:武汉经开区八大园区概览
序号 1 2 3 4 5 6 7 8
园区名称 制造产业园区 智慧生态城 商务城 出口加工区 港口物流区 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通用航空及卫星产业园
农业产业园
占地面积 59.52平方公里 89.82平方公里 70.02平方公里 1.01平方公里 17.83平方公里 25.16平方公里 23.61平方公里 157.77平方公里
产业定位
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电子电器、智能装备等制造业
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城市服务业、健康养生、文化体验等产业
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文化创意、体育产业,着力打造城市综合体、工业设计中心等重点项目
重点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珠宝设计保税加工,保税物流、高端进口商品展示、跨境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
重点发展港口物流和临港工业
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再制造、分装,同时兼顾发展汽车教育和研发
重点发展通用航空和卫星产业,目前机场飞行区1600米长的跑道以及滑行道、停机坪已全面建成,航站航管楼、车库、赛事综合楼等全面进入内部装修阶段
依托邓南、湘口一带农业资源,打造5—8个全国驰名商标品牌,建立1—2个省级农业技术研发中心
- 2017年以来,先进制造产业区围绕项目精准发力,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共签约东风雷诺智能焊装车间配套、东风乘用车小排量变截面涡轮增压等工业项目12个,涉及投资总额61.645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个,1-10亿元项目10个。12个签约项目中,4个项目已开工,3个项目预计今年投产,其它项目预计将在今年底明年初全部开工。
- ——封闭试验场选址已经确定,位于武汉开发区(汉南区)生态智慧城黄陵矶公园。据悉,项目连接黄陵矶、西依龙灵山、东南傍东荆河,占地3600余亩。武汉国际赛车场是国内第一个依河而建的赛车场,赛道长4.3公里,建成后可以举办除F1之外的所有国际大型赛车比赛。
项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年内,建成2平方公里的智能网联汽车封闭试验场,搭建“部分自动驾驶”测试场景,第二阶段是在
3-5年内建设15平方公里的半封闭区,实施“有条件的自动驾驶”示范,第三阶段是5年后扩展至90平方公里,开展“高度自动驾驶”下的智慧城市服务示范。
- :从武汉开发区(汉南区)获悉,奥山集团将在该区建起武汉首个大型室内滑雪场,引进滑雪、溜冰等冰雪项目,打造华中首个冰雪运动欢乐小镇。
据了解,奥山集团冰雪运动小镇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规划建设室内滑雪场、真冰溜冰场等冰雪运动设施,引进山地摩托车、卡丁车、户外攀岩、山地马拉松等运动娱乐项目,并配套购物中心、度假酒店等商业项目,打造以冰雪为主题的运动、旅游休闲小镇。二期将建设5A 级城市度假休闲营地。项目靠近武汉开发区内的硃山和通顺河,周边山水资源丰富,附近有龙灵山生态公园,武汉鸟语林,以及规划的武汉赛车场项目。
(二)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武汉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原名吴家山台商投资区、吴家山国家级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是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对外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创建目的是为了吸引台湾和其它地区的投资。2013年5月14日更名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更名后开发区将整合国家级开发区和国际空港资源优势,推动临空经济高速发展。
临空港经开区目标为加快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与创新基地,重点发展临空制造、网络安全、高端服务、现代食品等产业,努力打造“临空制造之城”“网络安全产业之城”“现代健康食品之城”。
2016年7月17日,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十大产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总投资124.1亿元,项目涵盖新能源汽车、航空科技、高端制造、现代物流等四大领域。大洋电机武汉基地项目、扬子江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项目等两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总投资68亿元。瑞华航空飞机组装厂及航空总部项目,进一步强化了经开区在航空制造领域优势。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将建设直升机组装制造基地和维修中心。
易商物流跨境电商产业(物流)项目、盖世理现代物流/沃尔玛华中配送中心项目、武汉汉欧国际综合物流项目、中远集运全球服务中心项目总投资34亿元。
2017年7月29日,武汉临空港经开区(东西湖区)10个重点项目集体开工,总投资50.53亿元。涉及网安社区、高端服装、现代物流、食品医药等行业,包括总投资20亿元的白云边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欧芳眼睛护理液生产项目,总投资2亿元的吉人食品烘焙食品项目等。
(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88年成立,1991年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成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并称为“武汉·中国光谷”。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设于该区。
2017年4月,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其中,武汉片区70平方千米,以中国光谷为主体(涵盖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5.41平方千米、光谷生物城、未来科技城、光谷中心城、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光谷现代服务业园、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七个园区)。其中东湖综保区全部纳入自贸区范围,光谷生物城、未来科技城、光谷中心城、电子信息产业园、光谷现代服务业园、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是部分区域。
图表:光谷产业园集群
序号
园区名称
发展概况
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占地30平方公里。于2008年11月开工建设,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精准诊疗、智慧医疗、生物服务等领域,已建成生物创新园、生物医药园、生物农业园、医疗器械园、医学健康
1
光谷生物城(Biolake ) 园和智慧健康园,正在大力推进建设生命健康园,打造集研发、孵化、生产、物流、生活为一体的生物产业新城。其生物产
业已跃居中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张江和北京中关村(2016年产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聚集各类生物企
业1000余家,其中世界500强8家,国内上市公司32家)
序号 园区名称 发展概况
位于武汉东南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占地面积66.8平方公里,开工时间为2010年10月,项目定位为整体覆盖光
2 未来科技城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现代装备制造和高科技农业等五大主导产业领域,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能源环保和现代装备制造业,集中推动新材料、物联网、文化创意等产业的集聚发展
国务院于2011年8月29日正式批准设立的全国第17个综合保税区、湖北省首个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5.41平方公里,首
3 光谷东湖综合保税区 期启动区1.82平方公里, 于2013年1月15日通过国家十部委联合正式验收,并于当年6月29日正式封关运行;二期3.59平方公里已启动建设。园区集保税区、保税物流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于一身
4 光谷中华科技园
位于武汉中国光谷南部,总规划面积217.66平方公里,产业定位于文化和科技融合服务业、生态旅游服务业、通用航空服务业、国际商事商务服务业、创新动力服务业
光谷中心城位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部,规划总面积36.15平方公里;重点引进“金融机构、企业总部、商务办公、商业娱乐、高档居住”,打造高科技商务中心,力争成为今后全省乃至中部区域科技创新企业(总部)的聚集区
光谷现代服务业园位于东湖高新区北部,规划面积78.1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以商贸流通业,软件服务业为主导,金融总部和港口物流为辅的现代服务业
总面积约82.38平方公里,是中国首个国家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核心载体,中国孵化器事业的发源地,东湖高新区第一
5 光谷中心城
6 光谷现代服务业园
7 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园 个“千亿元级”产业园区;园区汇聚企业1.7万多家,其中规上企业总数及工业总产值占整个高新区的86%以上,预计到2020年,园区产业收入将突破2万亿元,产值达到3000亿元
位于东湖高新区东北角,规划面积约24.1平方公里;重点吸引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环保及其配套、港口
8 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 物流产业;打造成为光谷智能智造产业的承接区、国家光谷激光产业基地、国家级面板显示产业基地、光谷电子商务及物流产业基地
9 光谷创意产业基地
聚集文化创意类企业约200余家,涵盖游戏、动漫、新媒体、数字出版、创新设计等领域,已成为国内文化创意产业最密集的园区之一;旗下光谷创意产业孵化器成立于2009年8月,企业孵化面积2.8万平方米,现有在孵企业数61家,毕业企业
序号 园区名称
25家,在孵企业均为动漫游戏相关企业
发展概况
2016年12月11日,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东湖高新区、蔚来汽车、蔚来资本在汉签约,在东湖高新
10
新能源汽车产业园
区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长江蔚来基金”,并在光谷投资不少于200——300亿元建设智能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致力于引入并服务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上下游研发和制造创新型企业,共同打造国际一流的研发型、创新型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四)东部新城组群
武汉市东部新城组群主要包括阳逻新城、北湖新城,主要引导城区钢铁制造、装备制造和化工企业等工业外迁,重点发展重化工、纺织业和港口运输等。2017年7月17,武汉市政府明确长江新城选址于武汉中北部,将分三期建设。近期,起步区位于谌家矶——武湖区块,具体方位是:东至武湖泵站河,南至长江北岸,西至滠水河、府河,西南至张公堤路,北至江北铁路,约30到5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100平方公里,远程控制区500平方公里。
1、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
基地落户阳逻开发区,总投资1500亿元,可容纳1000家相关企业入驻,园区企业直接产出能力1000亿元,能带动社会相关产出约3000亿元。基地核心区选址于阳逻开发区古龙产业园,总规划面积30-40平方公里;支撑区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武汉院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通用航空及卫星产业园等区域;辐射区包括孝感、远安、襄阳和武汉城市圈的航天产业园区(集聚区)。
该基地将优先发展航天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等主导产业,以快舟运载火箭为基础,面向微小卫星提供廉价快速、响应灵活的商业航天发展服务,到2020年形成年产50发运载火箭的生产能力,以及年产40颗100公斤以上、100颗100公斤以下商用卫星的制造能力,力争年产值达300亿元。
2、左岭智能制造产业园
按照规划,左岭将成为“光谷智能智造产业的承接区、国家光谷激光产业基地、国家级面板显示产业基地、光谷电子商务及物流产业基地,并努力创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高科技产业园、全国新城镇建设的示范区。”
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面板显示产业,华星光电面板显示生产基地、天马微电子相继落户光智园。华星光电项目位于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左岭大道以西、武九铁路以南地块,投资160亿元,拟建设第六代面板显示产业基地,预计年产值200亿元。深圳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拟选址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面板显示生产基地,投资新建第6代LTPS 显示面板生产线项目。其中项目一期计划总投资120亿元,设计产能为36万片/年。以上项目建成投产后,光谷面板显示产业基地全产业链年产值超1000亿元,目标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面板显示生产产业链。
3、武汉化学工业区
武汉化学工业区位于武汉市主城区东北部,东、北向紧邻长江,向南接东湖高新区,西至青山区。为充分发挥80万吨乙烯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2008年省市决定成立武汉化工区管委会,统一领导、管理、协调武汉化工区的开发建设。
园区着力构建石化产业核心区、石化产业发展区、化工港口物流区、石化产业配套区、行政管理服务区、生活服务居住区六大功能区域,重点发展石油炼化一体化、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高端精细化工、新材料和橡塑材料深加工等石化产业,同时发展化工物流、化工装备制造、生产性服务业。
(五)西南新城组群
西南新城组群包括常福新城、纱帽新城和薛峰、军山等组团,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配件、电子信息、家电制造和包装印刷等。 1、常福工业园
常福工业园于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12年被确定为武汉市新型工业倍增示范园,与国家级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联手打造“中国车
都”工业园定位在“重点发展通讯电子、汽车零部件、日用化工、环保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形成国家级制造业基地”。
2014年常福工业园完成工业总产值85.20亿元,税收3亿元,已入驻的企业包括武桥重工、东风易进、东风汽车零部件等,聚集的工业项目包括徐工集团华中产业园、世界500强企业佛吉亚(武汉)汽车座椅工业园等。2015年,常福工业园的企业达20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00亿元。
2、梦世界国际电影文化博览园
2017年7月25日,预计总投资50亿元的武汉梦世界国际电影文化博览园项目落户武汉市东西湖区,该项目致力于建设成为全球最大以电影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项目,为武汉打造电影文化创业产业新名片。
项目计划占地约1000亩,预计总投资50亿元,包括“梦世界”电影乐园项目、“梦世界”生活城项目、电影主题餐厅项目、网络主播培训基地项目、电影文化及电影梦想类项目等。该项目拟打造成为武汉标志性景观兼综合性吃、喝、玩、乐、文、娱、住、购的文化旅游与商业服务园区。
3、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
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国际赛车场)一期项目——封闭试验场选址已经确定,位于武汉开发区(汉南区)生态智慧城黄陵矶公园。据悉,项目连接黄陵矶、西依龙灵山、东南傍东荆河,占地3600余亩。武汉国际赛车场是国内第一个依河而建的赛车场,赛道长4.3公里,建成后可以举办除F1之外的所有国际大型赛车比赛。
项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年内,建成2平方公里的智能网联汽车封闭试验场,搭建“部分自动驾驶”测试场景,第二阶段是在3-5年内建设15平方公里的半封闭区,实施“有条件的自动驾驶”示范,第三阶段是5年后扩展至90平方公里,开展“高度自动驾驶”下的智慧城市服务示范。
(六)西部新城组群
西部新城组群包括吴家山新城、蔡甸新城和走马岭、黄金口、金银湖等组团,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现代物流以及大型居住区。 1、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
2015年11月10日,在第二届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上,由中法专家组创新编制的《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正式出炉,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健康医疗、节能环保、信息电商、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生态旅游等产业。2017年2月,国家正式批复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总体规划。示范城规划核心面积约为39平方公里,拓展面积62平方公里,辐射区120平方公里。
目前,在中法生态城区域已布局了中法科技谷、中法友谊大桥、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马鞍山知音文化公园、地铁蔡甸线、地下综合管廊、什湖生态治理、中法生态城有轨电车、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永久会址及中法生态城规划馆、中法科技谷雷诺自动驾驶试验区等一批总投资逾千亿元的项目。目前已落户的高端服务业、科技产业项目20多家,与法国电力、必维国际检验、勒芒“自然之门”生态公园等一批法资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书。
2、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园
2017年7月25日,位于武汉市蔡甸区的中国•武汉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园正式揭牌。据了解,该园区借助中法、中德等国际产能合作平台,打造“武汉智谷”,规划占地约9000亩,将其建设成为武汉市“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集聚中心、国际产业合作中心”,目标到2025年,园区企业数量达到3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例达到90%,世界500强企业数量达20家以上,行业龙头企业数量达50家,年总产值达到900亿元。汽车领域,高端海工装备领域,智能家居领域都是未来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园发展的方向。2016年,格力智能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就正式落户这里,项目投资50亿元,预计2018年建成投产,届时将实现年产值达100亿元。
3、万新现代城项目
2017年6月27日,中民投在武汉投资的万新现代城项目已与蔡甸区签约,项目总投资约200亿,规划总面积约5000亩,规划范围东至
武汉市汉江路及京珠高速,西至西环路,南至汉蔡高速,北至成功大道,三方将围绕总部金融、产城融合、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装配式建筑等项目展开合作,全力打造产业高度聚集、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蔡甸新型城市地标。
与中民投同样落地蔡甸的,还有海航通航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蔡甸通航产业示范园“通航小镇”,项目规划和投资建设通航机场员工配套、特色小镇、航空主题酒店、商业街、商业广场、超市、影院、房车露营基地等相关配套设施,加上海航区域总部等其他开发项目,总投资50亿元。
(七)北部新城组群
北部新城组群包括盘龙新城和横店、武湖等组团,以黄陂区为代表城区,主要是利用天河机场的优势,吸引汉口地区产业和人口的外移,重点发展航空物流和综合居住。
图表:黄陂区工业科技类主要投资项目汇总
项目
汉能·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基地和太阳
能幕墙制造基地项目
北车集团武汉轨道交通装备修造基地
闽台科技产业园项目 比亚迪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项目
中航武汉航空产业园
卓尔工业园 华中印刷包装工业制造
投资金额(亿元)
70 50 40 30 30 20 15
产业类型 能源类 交通类 科技类 汽车制造类 航空航天类 通用航空类 物流包装类
项目 翰宇制药基地
周大福珠宝产品生产及配送中心
中楷健康产业园 中部尚谷产业园 程力武汉专用车产业园基地 贵联华中高科技产业园 汉口北无纺布产业链基地
投资金额(亿元)
50 50 32 30 30 20 13
产业类型 医药类 黄金珠宝类 健康产业 服装类 整车制造类 科技类 服装类
项目
通用飞机的部件及零配件制造大类 弘毅建设建筑工厂化产业园
投资金额(亿元)
11.5 10
产业类型 通用航空类 施工建筑类
项目 凌空云科技产业园 深圳科技园生产基地
投资金额(亿元)
10.2 10
产业类型 工业自动化 科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