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月革命对20世纪及当今世界产生的积极意义

2007年第4期(总第30期)

新疆财经学院学报

JournalofXinjiangFinance&EconomicsInstitute

No.4.2007GenerlNo.30

论十月革命对20世纪及当今世界产生的积极意义

祝政宏

(新疆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摘 要:尽管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十月革命仍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苏联的建立是十月革命的直接后果。从这个角度说,苏联在历史舞台上发挥的积极作用便是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之

一。苏联的建立给20世纪乃至当今的国际政治以重大影响,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关键词:十月革命;雅尔塔体系;苏联;俄罗斯

中图分类号:D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40(2007)04-0033-06  十月革命距今已近一个世纪。长期以来,世人对十月革命是否存在历史意义问题的探讨、争论纷繁不休。多年来世人对这个历史事件毁誉参半,尤其是苏联解体后,国内外学术界对其评价发生了很大变化,持基本否定的观点占了上风。然而,对任何重大历史事件,都应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给予客观评价。

本文认为,尽管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十月革命存在着各种缺陷,但它仍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后,俄罗斯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此后以其为中心建立了苏联。显然,苏联的建立是十月革命的直接后果。从这个角度说,苏联在历史舞台上发挥的积极作用便是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之一。苏联的建立给予20世纪乃至当今的国际政治以重大影响,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对于其一般意义,如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大战中抗击法西斯德国,解放了东南欧国家等,本文不再赘述,主要从另外方面肯定它的重大作用和历史意义。

苏联参与并主导的雅尔塔体系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时期,美、苏、英三国首脑为尽快击败法西斯,安排战后世界,以雅尔塔会议为标志的三次国际会议达成的各项协定的总和,被称为“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基础是美苏两国支配世界,安排世界。然而,这个体系的出现也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自近代开始,国际上先后出现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三个体系的主导者都是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只有雅尔塔体系才有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并主导。

1814年~1815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和巩固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同时满足反法联盟的战胜国俄、奥、普、英重新分割欧洲领土和掠夺殖民地的要求。俄、奥、普三国缔结的“神圣同盟”和俄、英、奥、普签订的四国同盟条约(以后法国也加入),形成欧洲大陆多国均势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没有改变列强主宰世界的局面,特别是在凡尔赛体系中英法居于主导地位,它们操纵国联、宰割战败国、策动其他国家阴谋颠覆新生的苏维埃俄国,控制广大殖民地。可以看出,凡尔赛体系是协约国列强明目张胆进行分赃的产物,它不但对战

  收稿日期:2007-08-01  作者简介:祝政宏(1948-),男,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败国实行骇人听闻的掠夺和奴役,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套上新的枷锁,而且把矛头直接指向苏维埃俄国,因而这个体系是应该全面否定的。

雅尔塔体系与前几个体系存在明显的不同。雅尔塔会议对战后世界的安排主要包括:对战败国进行惩处,如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和管制,并要求赔偿,严防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对战后世界政治地图进行划分,根据当时三大国军事实际占领的区域重新划分,并且确定了一些国家的边界势力范围;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建立联合国组织,并在联合国安理会实行大国否决权。这些战时盟国首脑们对战后世界秩序所作出的安排,构成了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

不可否认,该体系存在大国强权政治和秘密外交的因素,例如秘密协定便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干涉,是应当受到谴责的。然而,与凡尔赛体系相比较,雅尔塔体系毕竟存在着一定的进步因素。首先,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因而对战后世界进行安排的两次国际会议也完全不同。前者是分赃、掠夺和奴役,而后者虽然也具有划分势力范围的因素,但它对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的根源和扩大社会主义的阵地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社会主义国家首次出现并参与主导国际体系。从雅尔塔会议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一体系的最明显特征便是国际所有重大问题均由大国控制和安排,尤其是美苏两家,从而形成了此后的两极格局。在雅尔塔会议上,从对德国的处理和波兰边界的安排到联合国的表决权问题,美国总统罗斯福都不得不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商量而不能单独作出决定,这反映出这一体系形成时国际局势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美国已成为居于西方之首的大国,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已然崛起。虽然表面上看体系是由美英苏三国首脑构筑的,但实际上英国的邱吉尔与美国的罗斯福并不是平起平坐,会议实际上是由美苏两个巨头决定。因此这个体系的建立不仅标志着在国际政治格局中英法的领导权已被美国所取代,以欧洲为中心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且还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已然参与主导国际体系。更重要的是,雅尔塔体系直接促成了联合国的建立,按苏联创议并确立的如建立强有力的安理会、重大问题上实行大国一致等原则,不仅在调解国际纠纷、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美国的霸权主义。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商讨关于联合国问题时提出的建议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联合国的安理会应当强有力,“拥有用武力保护国际安全的某些必要条件”;二是坚持大国一致的原则,主张规定大国拥有广泛的实质性的否决权,以便必要时可以抵制美国和英国,避免被动不利。总之,斯大林希望通过大国合作,“保证至少50年的和平”,从而确保苏联的安全。

[1]

以后联合国规定美、苏、英、法、中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讨论重大国际问题上拥有否决权,实际上是承认各大国都有自己的合理要求与利益,并赋予五大国以合理的否决权来维护各自的要求和利益。这项规定显然对实力相对弱小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利:苏联不仅获得这项国际承认的保护手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与资本主义大国平起平坐的地位。

大国一致原则的意义一方面表现为,苏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规定,比其他任何大国都更多地使用否决权,来阻碍、限制资本主义大国以合法手段推行侵略政策和霸权主义。例如在1945年~1969年的25年间,苏联动用了104次否决权,尤其是在1955年12月,苏联为了反对西方国家提出的联合国秘书长人选而连续使用了15次否决权,引起世人一片哗然。

[2]

在整个冷战期间,苏联对于否决权的运用可谓有声有色,得心应手。在此期间凡是美国赞同的,苏联只要有可能就会反对。其原因除了美苏争霸之外,具体而言这便是苏联的一个策略,它要让联合国安理会由于苏美之间的相互掣肘而无法正常有效运行,从而否定美国领导世界的能力。美国对此苦无良策,因此之后便出现了这种现象:对于那些苏联铁定会反对的提案,美国或是不在安理会而在联大提出,或是干脆绕开安理会自行其是,这便使它的行动失去了合法性,而遭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谴责。

另一方面,大国一致的原则在冷战结束后仍然发挥着作用,它主要表现为五个常任理事国在决定重大事务之前进行充分的协商、讨论,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一致通过某项决议,保障世界及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例如朝核问题便是在大国一致原则下解决的。2006年10月朝鲜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实施核试验后,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了谴责朝鲜核试验并实施制裁的第1718号决议。在此之前,俄罗斯与中国等一方面极力反对用武力解决朝核问题,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参与“六方会谈”,推动以和平方式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之下,朝鲜终于在近日关闭了宁边核设施。这表明,历经艰难的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终于迈出具有实质意义的第一步。显然,没有“六方会谈”,就不会有这些重要进展。对伊朗核问题,俄罗斯强烈反对美国对伊动武,表示将使用否决权来限制、阻遏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径。同时它也软硬兼施,力促伊朗放弃铀浓缩活动。在伊朗采取强硬立场,丝毫不作让步的情况下,俄罗斯便与其他大国协调一致,于2006年7月底在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反对(非常任理事国)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关于伊朗核问题的1696号决议,要求伊朗于2006年8月31日之前暂停所有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并呼吁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开展合作。这便形成对伊朗更为强大的政治压力。虽然伊朗核问题要比朝鲜核问题更为复杂、更难解决,但在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不断发挥作用以及联合国核查机构的努力之下,伊朗核问题的解决正在逐步显露成果。

苏联的诞生为当今的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奠定了基础。当今的俄罗斯是苏联的直接继承国,它国力的日益恢复,对国际事务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构成对美国霸权主义的明显牵制,这无疑有益于世界朝多极化方向演变,从根本上说有利于世界和平。

美国作为冷战后惟一的超级大国,其建立世界霸权的目标日益明显。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到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美国无视联合国及广大

[3]

国家的利益,愈发利用军事手段达到其政治目的。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虽然大不如前,但它仍然是一个大国。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它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俄美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这决定了俄罗斯会借助各种国际行为主体制约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俄美在当代国际事务中根本性矛盾的表现如下:

双方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上的立场背道而驰。美国试图建立在自己主导下的单极世界,并以“先发制人”等手段开路。俄罗斯主张世界多极化,企图借助多极化维护自身在国际格局中的大国地位。普京一再强调“如果我们需要世界安全,它就应该是多极的”,他还认为俄同法、德的反伊战争的合作是“建设多极世界的第一块基石”。近来,俄罗斯更是猛烈批评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普京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的讲话便是明证。俄罗斯不认可国际政治中的单极格局,认为冷战结束后,世界并未出现“单极世界”。伊拉克战争不仅是美国单边行动的失败,也是对所谓“单极世界”的否定。普京简洁地阐明俄罗斯主张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立场:“单极模式不仅是不可接受的,而且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并指出美国的单边主义“造成了新的危机和问题”。

[5]

[4]

在对待联合国和国际法、国际行为准则上的分歧是另一焦点。美国长期以来对联合国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将自身凌驾于联合国之上。俄罗斯则主张加强联合国作用,力图在联合国的框架内牵制美国变本加厉的单边主义行为,用国际法和国际行为准则制约美国的“先发制人”战略,通过强化联合国的作用推进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冷战结束后,在一系列国际热点问题,如科索沃问题、伊朗核问题、朝鲜核问题、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俄罗斯都主张利用联合国机构进行充分核查,并与当事国进行耐心谈判,在联合国框架内解决,反对动用武力。而美国却倚仗庞大的军事实力,动辄以武力相威胁,在科索沃、伊拉克等问题上都是绕开联合国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战争的。

此外,在地缘战略问题上双方的纷争和矛盾

持续发展。分化独联体,削弱俄罗斯,防止其东山再起,是美国实现其主导的单极世界的长期战略目标之一。“9.11”前,通过北约东扩,美国已将北约推进到俄西部边界。“9.11”之后北约又扩大到波罗的海三国和巴尔干国家,进一步压缩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北约在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建造现代化远程雷达站对俄进行三维远程监视使俄西北部的战略态势明显恶化。美国突破俄的南部防线,实现了在中亚的军事存在,俄战略空间受到空前的挤压。尤其是美在伊拉克战争中奉行“先发制人”、单边主义政策,更使俄的安全威胁感上升,其国土防御和周边安全防范意识不由自主地增强。

第二,在近年来一系列国际事务中,俄罗斯或者公开与美国唱反调,或者利用合法的外交手段与之周旋,牵制其霸权主义行为。尤其是在关系到自身安危的独联体地区,它与美国节节抗争,与之明争暗斗,一定程度上挫败了美国的图谋。

例如,在美对伊拉克战争之前,俄罗斯与“老欧洲”德、法站在一起,反对美国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向伊开战。战争爆发后俄呼吁尽快结束战争,战争结束后又抓住美对伊战争师出无名的把柄不放,逼迫美国对此有个说法并拿出证据,进而指责美对伊战争不合法。在对伊战争发动四年多的期间,美国被迫收敛“想打谁就打谁”的单边主义气焰,其原因一是深陷伊拉克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二是由于遭到世界众多国家对其霸权主义、单边主义行径的抨击和反对,其中,俄罗斯等大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俄罗斯在独联体地区依然存在着众多战略利益,它仍把独联体视为传统的“势力范围”或“利益所在地”,不能容忍独联体国家与自己渐行渐远,更不能容忍外部势力染指这一地区。而美国从建立世界霸权的高度也极为重视这一地区。从冷战结束起,美国对俄罗斯采取了“层层剥笋”的战略,不断打击、削弱其实力。尤其是“9.11”之后,美国借反恐之名直接进入到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实现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并推行其“民主化运动”,挑动“颜色革命”,在俄罗斯周围建立起亲美反俄的政权,最大限度地孤立俄。通过这些步骤,美国企图达到进一步削弱、孤立俄罗斯,最终控制这一地区的战略目的。

针对美国在独联体各国乃至自身发动“颜色革命”,俄罗斯凭借历史、地缘和人文等优势,立足于独联体内的一系列组织机构并借助上海合作组织等机构,支持各国独立推行民主进程的方针,抵御和回击美国以“民主化改造”策动“颜色革命”的图谋。普京总统一方面以“可控民主”、“主权民主”抵制“美式民主”,颁布《非政府组织法》,打击某些西方非政府组织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则全力支持各国抵御“颜色革命”的行动。吉尔吉斯斯坦发生“颜色革命”后不久,4月间,俄罗斯主导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在塔吉克斯坦举行了为期5天的“边界-2005”军事演习,重点是演练武力应对“颜色革命”,增强该机构处理突发事件、抗衡“颜色革命”的能力,并威慑独联体各国国内的反对派。当乌兹别克斯坦发生安集延骚乱,遇到西方巨大压力时,俄抓住时机,加大对乌的外交活动。俄明确支持卡里莫夫总统重拳出击、武力平暴。在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以武力平定骚乱引起西方猛烈攻击的情况下,普京邀请他访俄,明确表示支持其举措。在此事件之后,乌兹别克斯坦外交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转而同俄罗斯建立联盟关系。在俄的大力推动下,2005年7月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敦促美国等国家限期撤出在中亚的驻军。此后美国黯然撤出其在乌兹别克斯坦的空军基地,这一事件是美国在中亚受挫,而俄罗斯获胜的明显标志,它造成美俄在中亚力量对比中的变动。

在独联体掀起抵制“颜色革命”的浪潮中,继乌兹别克斯坦那场不像“颜色革命”的“革命”夭折后,阿塞拜疆的“颜色革命”宣告失败,2005年12月哈萨克斯坦、2006年3月白俄罗斯的总统选举也顺利完成,没有发生所谓“革命”,连“颜色革命”成功的国家里,随着新当权者的内讧,“革命”的成果也已黯然失色。显然,近年俄罗斯在联合独联体各国阻击“颜色革命”中取得了初步胜利,这一举动不仅起到维护地区安全和稳定的重大作用,而且还大大挫败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图谋。

第三,在全球威慑与反威慑问题上与美国展开外交斗争和军事角逐。

美国自上个世纪末便想在全球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和地区导弹防御系统(TMD),为此它必须退出1972年与苏联签订的《反导条约》(ABM),这引起了俄罗斯的强烈反对。俄政要多次表示,该条约虽然是美苏两国签订的,但它却是维持全球战略平衡的基石,一旦被破坏,必将引起灾难性的后果。普京总统上台后,与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该问题上进行了多轮较量,顽强地抵制美国的计划,迫使克林顿宣布延缓实行NMD。而布什上台后立即宣布单方退出ABM,为他的反导计划铺平道路。美国部署的借口是防止“无赖国家”的导弹袭击,实则是想为美国制造一个绝对安全的“超级天盾”,一旦这个计划完成之后,美国便有恃无恐,不怕来自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导弹攻击,便可以随心所欲对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所有国家进行核威慑,这便是该计划的实质。俄罗斯十分清楚这一点,它一方面极力阻止美国的这项计划,另一方面大力开发能穿透任何防御系统的新式导弹,让美国的反导系统失去威力。近年来,普京总统和其军队首领多次声称,俄已经开发出能够对付任何导弹防御系统的武器。

近来美国计划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遭到俄罗斯的强烈反对。俄认为,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既可用于防御,也可用于进攻,而且将该系统直接部署到俄的家门口,不仅会实质性地降低俄战略武器的威慑能力,而且在外交和政治上也是对俄的一种“围剿行动”,总之是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对此,俄罗斯在军事、外交两方面予以顽强反击。普京总统宣称,美国如一意孤行,俄罗斯将把自己的战略导弹重新瞄准欧洲(以后又改为瞄准东欧反导系统)。俄军队首领则宣布,在理论方面,军事专家正在加紧制定新的与未来形势相适应的国家军事学说;在资金方面,俄联邦预算将在今后3年逐年增加国防开支;在具体军事行动方面,生产并部署更多可突破导弹防御系统的“白杨-M”导弹,加快研制955型核潜艇,装备“布拉瓦”洲际弹道导弹等。此外,俄还以暂停履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单方面

[6]

退出苏联时期与美国签订的《中导条约》相要挟。

在采取军事手段积极应对之时,俄罗斯还与美国进行外交斡旋。在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普京出其不意地向布什提出建议,两国可以共同使用俄军在阿塞拜疆的雷达站来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不必将导弹防御阵地设在波兰和捷克。这不仅是给美国出了一道难题,而且还以此试探美国在波、捷部署反导系统的真实目的。俄外长拉夫罗夫也在俄美外长会谈时宣布,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是在向俄施压,并声称将与北约讨论东欧反导基地部署问题。之后,俄继续充分施展外交策略,普京在与布什的“庄园会谈”中又提出一个全新的方案:建议让更多欧洲国家参与到反导决策层中,并将反导系统纳入“俄罗斯-北约合作平台”框架之下。与此同时,俄罗斯政要却展现出强硬立场:第一副总理伊万诺夫宣称,俄罗斯已经找到“不对称的、有效的”方法,应对美国可能在东欧部署的导弹防御系统,可以在任何情况下百分之百地保障俄罗斯的安全。如果美国及其北约盟友拒绝接受俄方有关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议,俄罗斯可能会采取相应的对策。显然,在反导问题上俄罗斯软硬兼施,死磨硬缠,意在不让美国顺利实施该项计划。

应当指出,美国欲在全球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不仅是对俄罗斯,而且是对国际安全的严重威胁,它引起世界各国的怀疑和反对。因此俄罗斯带头反对美国的这项计划,阻碍、牵制该计划的实施过程有利于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这是毫无疑义的。

综上所述,俄罗斯近年来不断强大构成了多极化趋势的重要内容,从而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贡献。

俄罗斯作为当今世界上重要的一极并日益显示其影响力,在于它拥有三大法宝:一是拥有令人生畏的核武库,二是拥有丰富的能源,三是与中国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细究起来,这三项中有两项是苏联时期奠定的基础,因而“当今的俄罗斯是苏联的直接继承国”不是一句空泛的话,而是具有实实在在内容的。

而这一切,探其源头却是十月革命的胜利。

[8]

[7]

参考文献:

[1]俞正梁等.战后国际关系史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2]刘逊等.欧罗巴变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刘历彬,王波.安理会通过1718号决议谴责朝鲜核试验并实施制裁[EB/OL].新华网,2006-10-15.[4]陈玉荣.试析伊战后俄美关系走势[J].国际问题研究,2003,(5).

[5]王志刚.新冷战新冷淡审视美国和俄罗斯[EB/OL].中国网,2007-04-17.[6]卢敬利.俄美“矛”“盾”之争互不相让[EB/OL].新华网,2007-05-12.

[7]固山.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旨在向俄罗斯施压[EB/OL].中国网,2006-09-25.[8]李学江.美俄围绕反导又一回合[EB/OL].中国网,2007-07-04.

【责任编辑:甘海燕】

OntheSignificanceofOctoberRevolutiontothe20

th

CenturyandtheCurrentWorld

ZHUZheng-hong

(XinjiangUniversity,Urumqi830046,China)

Abstract:Despitethehistoricalconditions,OctoberRevolutionstillhascertainhistoricalsignificance.TheestablishmentoftheSovietUnionisadirectconsequenceofOctoberRevolution.Fromthispointofview,theSovietUnionplayedapositiveroleonthestageofhistory,whichisoneofthehistoricalsignificancesofOctoberRevolution.TheestablishmentoftheSovietUnion

h

exertedagreatinfluenceuponthe20tcenturyandeventhecurrentinternationalpolitics,whichispositive.

KeyWords:OctoberRevolution;Yaltasystem;theSovietUnion;Russia

(上接第32页)

AnAnalysisofEconomicDevelopmentinXinjiangBasedonDEAMethod

SHANGDeng,TUZhen

(1.XinjiangUniversity,Urumqi830047,China;2.JiujiangUniversity,Jiujiang332000,China)

Abstract:Thepaperutilizedthemethodofdataenvelopeanalysis(namely,DEA)toempiricallystudythecomparativeva-lidityofeconomicaldevelopmentinsomekeyareasofXinjiang.Fromtheperspectiveofcomparativevalidity,thispaperanalyzesthedevelopmentalstatusquoofthesekeyareas,andadvancesthecorrespondingsuggestionsgroundedontheoperationalresultsofinputsurplusofeachareaandoutputdeficit.

KeyWords:Xinjiang;DEA;ComparativeEfficiency;Validity

1

2

2007年第4期(总第30期)

新疆财经学院学报

JournalofXinjiangFinance&EconomicsInstitute

No.4.2007GenerlNo.30

论十月革命对20世纪及当今世界产生的积极意义

祝政宏

(新疆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摘 要:尽管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十月革命仍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苏联的建立是十月革命的直接后果。从这个角度说,苏联在历史舞台上发挥的积极作用便是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之

一。苏联的建立给20世纪乃至当今的国际政治以重大影响,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关键词:十月革命;雅尔塔体系;苏联;俄罗斯

中图分类号:D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40(2007)04-0033-06  十月革命距今已近一个世纪。长期以来,世人对十月革命是否存在历史意义问题的探讨、争论纷繁不休。多年来世人对这个历史事件毁誉参半,尤其是苏联解体后,国内外学术界对其评价发生了很大变化,持基本否定的观点占了上风。然而,对任何重大历史事件,都应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给予客观评价。

本文认为,尽管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十月革命存在着各种缺陷,但它仍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后,俄罗斯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此后以其为中心建立了苏联。显然,苏联的建立是十月革命的直接后果。从这个角度说,苏联在历史舞台上发挥的积极作用便是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之一。苏联的建立给予20世纪乃至当今的国际政治以重大影响,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对于其一般意义,如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大战中抗击法西斯德国,解放了东南欧国家等,本文不再赘述,主要从另外方面肯定它的重大作用和历史意义。

苏联参与并主导的雅尔塔体系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时期,美、苏、英三国首脑为尽快击败法西斯,安排战后世界,以雅尔塔会议为标志的三次国际会议达成的各项协定的总和,被称为“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基础是美苏两国支配世界,安排世界。然而,这个体系的出现也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自近代开始,国际上先后出现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三个体系的主导者都是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只有雅尔塔体系才有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并主导。

1814年~1815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和巩固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同时满足反法联盟的战胜国俄、奥、普、英重新分割欧洲领土和掠夺殖民地的要求。俄、奥、普三国缔结的“神圣同盟”和俄、英、奥、普签订的四国同盟条约(以后法国也加入),形成欧洲大陆多国均势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没有改变列强主宰世界的局面,特别是在凡尔赛体系中英法居于主导地位,它们操纵国联、宰割战败国、策动其他国家阴谋颠覆新生的苏维埃俄国,控制广大殖民地。可以看出,凡尔赛体系是协约国列强明目张胆进行分赃的产物,它不但对战

  收稿日期:2007-08-01  作者简介:祝政宏(1948-),男,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败国实行骇人听闻的掠夺和奴役,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套上新的枷锁,而且把矛头直接指向苏维埃俄国,因而这个体系是应该全面否定的。

雅尔塔体系与前几个体系存在明显的不同。雅尔塔会议对战后世界的安排主要包括:对战败国进行惩处,如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和管制,并要求赔偿,严防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对战后世界政治地图进行划分,根据当时三大国军事实际占领的区域重新划分,并且确定了一些国家的边界势力范围;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建立联合国组织,并在联合国安理会实行大国否决权。这些战时盟国首脑们对战后世界秩序所作出的安排,构成了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

不可否认,该体系存在大国强权政治和秘密外交的因素,例如秘密协定便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干涉,是应当受到谴责的。然而,与凡尔赛体系相比较,雅尔塔体系毕竟存在着一定的进步因素。首先,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因而对战后世界进行安排的两次国际会议也完全不同。前者是分赃、掠夺和奴役,而后者虽然也具有划分势力范围的因素,但它对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的根源和扩大社会主义的阵地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社会主义国家首次出现并参与主导国际体系。从雅尔塔会议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一体系的最明显特征便是国际所有重大问题均由大国控制和安排,尤其是美苏两家,从而形成了此后的两极格局。在雅尔塔会议上,从对德国的处理和波兰边界的安排到联合国的表决权问题,美国总统罗斯福都不得不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商量而不能单独作出决定,这反映出这一体系形成时国际局势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美国已成为居于西方之首的大国,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已然崛起。虽然表面上看体系是由美英苏三国首脑构筑的,但实际上英国的邱吉尔与美国的罗斯福并不是平起平坐,会议实际上是由美苏两个巨头决定。因此这个体系的建立不仅标志着在国际政治格局中英法的领导权已被美国所取代,以欧洲为中心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且还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已然参与主导国际体系。更重要的是,雅尔塔体系直接促成了联合国的建立,按苏联创议并确立的如建立强有力的安理会、重大问题上实行大国一致等原则,不仅在调解国际纠纷、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美国的霸权主义。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商讨关于联合国问题时提出的建议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联合国的安理会应当强有力,“拥有用武力保护国际安全的某些必要条件”;二是坚持大国一致的原则,主张规定大国拥有广泛的实质性的否决权,以便必要时可以抵制美国和英国,避免被动不利。总之,斯大林希望通过大国合作,“保证至少50年的和平”,从而确保苏联的安全。

[1]

以后联合国规定美、苏、英、法、中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讨论重大国际问题上拥有否决权,实际上是承认各大国都有自己的合理要求与利益,并赋予五大国以合理的否决权来维护各自的要求和利益。这项规定显然对实力相对弱小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利:苏联不仅获得这项国际承认的保护手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与资本主义大国平起平坐的地位。

大国一致原则的意义一方面表现为,苏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规定,比其他任何大国都更多地使用否决权,来阻碍、限制资本主义大国以合法手段推行侵略政策和霸权主义。例如在1945年~1969年的25年间,苏联动用了104次否决权,尤其是在1955年12月,苏联为了反对西方国家提出的联合国秘书长人选而连续使用了15次否决权,引起世人一片哗然。

[2]

在整个冷战期间,苏联对于否决权的运用可谓有声有色,得心应手。在此期间凡是美国赞同的,苏联只要有可能就会反对。其原因除了美苏争霸之外,具体而言这便是苏联的一个策略,它要让联合国安理会由于苏美之间的相互掣肘而无法正常有效运行,从而否定美国领导世界的能力。美国对此苦无良策,因此之后便出现了这种现象:对于那些苏联铁定会反对的提案,美国或是不在安理会而在联大提出,或是干脆绕开安理会自行其是,这便使它的行动失去了合法性,而遭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谴责。

另一方面,大国一致的原则在冷战结束后仍然发挥着作用,它主要表现为五个常任理事国在决定重大事务之前进行充分的协商、讨论,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一致通过某项决议,保障世界及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例如朝核问题便是在大国一致原则下解决的。2006年10月朝鲜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实施核试验后,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了谴责朝鲜核试验并实施制裁的第1718号决议。在此之前,俄罗斯与中国等一方面极力反对用武力解决朝核问题,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参与“六方会谈”,推动以和平方式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之下,朝鲜终于在近日关闭了宁边核设施。这表明,历经艰难的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终于迈出具有实质意义的第一步。显然,没有“六方会谈”,就不会有这些重要进展。对伊朗核问题,俄罗斯强烈反对美国对伊动武,表示将使用否决权来限制、阻遏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径。同时它也软硬兼施,力促伊朗放弃铀浓缩活动。在伊朗采取强硬立场,丝毫不作让步的情况下,俄罗斯便与其他大国协调一致,于2006年7月底在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反对(非常任理事国)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关于伊朗核问题的1696号决议,要求伊朗于2006年8月31日之前暂停所有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并呼吁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开展合作。这便形成对伊朗更为强大的政治压力。虽然伊朗核问题要比朝鲜核问题更为复杂、更难解决,但在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不断发挥作用以及联合国核查机构的努力之下,伊朗核问题的解决正在逐步显露成果。

苏联的诞生为当今的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奠定了基础。当今的俄罗斯是苏联的直接继承国,它国力的日益恢复,对国际事务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构成对美国霸权主义的明显牵制,这无疑有益于世界朝多极化方向演变,从根本上说有利于世界和平。

美国作为冷战后惟一的超级大国,其建立世界霸权的目标日益明显。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到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美国无视联合国及广大

[3]

国家的利益,愈发利用军事手段达到其政治目的。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虽然大不如前,但它仍然是一个大国。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它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俄美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这决定了俄罗斯会借助各种国际行为主体制约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俄美在当代国际事务中根本性矛盾的表现如下:

双方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上的立场背道而驰。美国试图建立在自己主导下的单极世界,并以“先发制人”等手段开路。俄罗斯主张世界多极化,企图借助多极化维护自身在国际格局中的大国地位。普京一再强调“如果我们需要世界安全,它就应该是多极的”,他还认为俄同法、德的反伊战争的合作是“建设多极世界的第一块基石”。近来,俄罗斯更是猛烈批评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普京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的讲话便是明证。俄罗斯不认可国际政治中的单极格局,认为冷战结束后,世界并未出现“单极世界”。伊拉克战争不仅是美国单边行动的失败,也是对所谓“单极世界”的否定。普京简洁地阐明俄罗斯主张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立场:“单极模式不仅是不可接受的,而且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并指出美国的单边主义“造成了新的危机和问题”。

[5]

[4]

在对待联合国和国际法、国际行为准则上的分歧是另一焦点。美国长期以来对联合国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将自身凌驾于联合国之上。俄罗斯则主张加强联合国作用,力图在联合国的框架内牵制美国变本加厉的单边主义行为,用国际法和国际行为准则制约美国的“先发制人”战略,通过强化联合国的作用推进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冷战结束后,在一系列国际热点问题,如科索沃问题、伊朗核问题、朝鲜核问题、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俄罗斯都主张利用联合国机构进行充分核查,并与当事国进行耐心谈判,在联合国框架内解决,反对动用武力。而美国却倚仗庞大的军事实力,动辄以武力相威胁,在科索沃、伊拉克等问题上都是绕开联合国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战争的。

此外,在地缘战略问题上双方的纷争和矛盾

持续发展。分化独联体,削弱俄罗斯,防止其东山再起,是美国实现其主导的单极世界的长期战略目标之一。“9.11”前,通过北约东扩,美国已将北约推进到俄西部边界。“9.11”之后北约又扩大到波罗的海三国和巴尔干国家,进一步压缩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北约在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建造现代化远程雷达站对俄进行三维远程监视使俄西北部的战略态势明显恶化。美国突破俄的南部防线,实现了在中亚的军事存在,俄战略空间受到空前的挤压。尤其是美在伊拉克战争中奉行“先发制人”、单边主义政策,更使俄的安全威胁感上升,其国土防御和周边安全防范意识不由自主地增强。

第二,在近年来一系列国际事务中,俄罗斯或者公开与美国唱反调,或者利用合法的外交手段与之周旋,牵制其霸权主义行为。尤其是在关系到自身安危的独联体地区,它与美国节节抗争,与之明争暗斗,一定程度上挫败了美国的图谋。

例如,在美对伊拉克战争之前,俄罗斯与“老欧洲”德、法站在一起,反对美国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向伊开战。战争爆发后俄呼吁尽快结束战争,战争结束后又抓住美对伊战争师出无名的把柄不放,逼迫美国对此有个说法并拿出证据,进而指责美对伊战争不合法。在对伊战争发动四年多的期间,美国被迫收敛“想打谁就打谁”的单边主义气焰,其原因一是深陷伊拉克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二是由于遭到世界众多国家对其霸权主义、单边主义行径的抨击和反对,其中,俄罗斯等大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俄罗斯在独联体地区依然存在着众多战略利益,它仍把独联体视为传统的“势力范围”或“利益所在地”,不能容忍独联体国家与自己渐行渐远,更不能容忍外部势力染指这一地区。而美国从建立世界霸权的高度也极为重视这一地区。从冷战结束起,美国对俄罗斯采取了“层层剥笋”的战略,不断打击、削弱其实力。尤其是“9.11”之后,美国借反恐之名直接进入到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实现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并推行其“民主化运动”,挑动“颜色革命”,在俄罗斯周围建立起亲美反俄的政权,最大限度地孤立俄。通过这些步骤,美国企图达到进一步削弱、孤立俄罗斯,最终控制这一地区的战略目的。

针对美国在独联体各国乃至自身发动“颜色革命”,俄罗斯凭借历史、地缘和人文等优势,立足于独联体内的一系列组织机构并借助上海合作组织等机构,支持各国独立推行民主进程的方针,抵御和回击美国以“民主化改造”策动“颜色革命”的图谋。普京总统一方面以“可控民主”、“主权民主”抵制“美式民主”,颁布《非政府组织法》,打击某些西方非政府组织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则全力支持各国抵御“颜色革命”的行动。吉尔吉斯斯坦发生“颜色革命”后不久,4月间,俄罗斯主导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在塔吉克斯坦举行了为期5天的“边界-2005”军事演习,重点是演练武力应对“颜色革命”,增强该机构处理突发事件、抗衡“颜色革命”的能力,并威慑独联体各国国内的反对派。当乌兹别克斯坦发生安集延骚乱,遇到西方巨大压力时,俄抓住时机,加大对乌的外交活动。俄明确支持卡里莫夫总统重拳出击、武力平暴。在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以武力平定骚乱引起西方猛烈攻击的情况下,普京邀请他访俄,明确表示支持其举措。在此事件之后,乌兹别克斯坦外交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转而同俄罗斯建立联盟关系。在俄的大力推动下,2005年7月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敦促美国等国家限期撤出在中亚的驻军。此后美国黯然撤出其在乌兹别克斯坦的空军基地,这一事件是美国在中亚受挫,而俄罗斯获胜的明显标志,它造成美俄在中亚力量对比中的变动。

在独联体掀起抵制“颜色革命”的浪潮中,继乌兹别克斯坦那场不像“颜色革命”的“革命”夭折后,阿塞拜疆的“颜色革命”宣告失败,2005年12月哈萨克斯坦、2006年3月白俄罗斯的总统选举也顺利完成,没有发生所谓“革命”,连“颜色革命”成功的国家里,随着新当权者的内讧,“革命”的成果也已黯然失色。显然,近年俄罗斯在联合独联体各国阻击“颜色革命”中取得了初步胜利,这一举动不仅起到维护地区安全和稳定的重大作用,而且还大大挫败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图谋。

第三,在全球威慑与反威慑问题上与美国展开外交斗争和军事角逐。

美国自上个世纪末便想在全球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和地区导弹防御系统(TMD),为此它必须退出1972年与苏联签订的《反导条约》(ABM),这引起了俄罗斯的强烈反对。俄政要多次表示,该条约虽然是美苏两国签订的,但它却是维持全球战略平衡的基石,一旦被破坏,必将引起灾难性的后果。普京总统上台后,与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该问题上进行了多轮较量,顽强地抵制美国的计划,迫使克林顿宣布延缓实行NMD。而布什上台后立即宣布单方退出ABM,为他的反导计划铺平道路。美国部署的借口是防止“无赖国家”的导弹袭击,实则是想为美国制造一个绝对安全的“超级天盾”,一旦这个计划完成之后,美国便有恃无恐,不怕来自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导弹攻击,便可以随心所欲对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所有国家进行核威慑,这便是该计划的实质。俄罗斯十分清楚这一点,它一方面极力阻止美国的这项计划,另一方面大力开发能穿透任何防御系统的新式导弹,让美国的反导系统失去威力。近年来,普京总统和其军队首领多次声称,俄已经开发出能够对付任何导弹防御系统的武器。

近来美国计划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遭到俄罗斯的强烈反对。俄认为,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既可用于防御,也可用于进攻,而且将该系统直接部署到俄的家门口,不仅会实质性地降低俄战略武器的威慑能力,而且在外交和政治上也是对俄的一种“围剿行动”,总之是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对此,俄罗斯在军事、外交两方面予以顽强反击。普京总统宣称,美国如一意孤行,俄罗斯将把自己的战略导弹重新瞄准欧洲(以后又改为瞄准东欧反导系统)。俄军队首领则宣布,在理论方面,军事专家正在加紧制定新的与未来形势相适应的国家军事学说;在资金方面,俄联邦预算将在今后3年逐年增加国防开支;在具体军事行动方面,生产并部署更多可突破导弹防御系统的“白杨-M”导弹,加快研制955型核潜艇,装备“布拉瓦”洲际弹道导弹等。此外,俄还以暂停履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单方面

[6]

退出苏联时期与美国签订的《中导条约》相要挟。

在采取军事手段积极应对之时,俄罗斯还与美国进行外交斡旋。在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普京出其不意地向布什提出建议,两国可以共同使用俄军在阿塞拜疆的雷达站来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不必将导弹防御阵地设在波兰和捷克。这不仅是给美国出了一道难题,而且还以此试探美国在波、捷部署反导系统的真实目的。俄外长拉夫罗夫也在俄美外长会谈时宣布,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是在向俄施压,并声称将与北约讨论东欧反导基地部署问题。之后,俄继续充分施展外交策略,普京在与布什的“庄园会谈”中又提出一个全新的方案:建议让更多欧洲国家参与到反导决策层中,并将反导系统纳入“俄罗斯-北约合作平台”框架之下。与此同时,俄罗斯政要却展现出强硬立场:第一副总理伊万诺夫宣称,俄罗斯已经找到“不对称的、有效的”方法,应对美国可能在东欧部署的导弹防御系统,可以在任何情况下百分之百地保障俄罗斯的安全。如果美国及其北约盟友拒绝接受俄方有关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议,俄罗斯可能会采取相应的对策。显然,在反导问题上俄罗斯软硬兼施,死磨硬缠,意在不让美国顺利实施该项计划。

应当指出,美国欲在全球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不仅是对俄罗斯,而且是对国际安全的严重威胁,它引起世界各国的怀疑和反对。因此俄罗斯带头反对美国的这项计划,阻碍、牵制该计划的实施过程有利于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这是毫无疑义的。

综上所述,俄罗斯近年来不断强大构成了多极化趋势的重要内容,从而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贡献。

俄罗斯作为当今世界上重要的一极并日益显示其影响力,在于它拥有三大法宝:一是拥有令人生畏的核武库,二是拥有丰富的能源,三是与中国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细究起来,这三项中有两项是苏联时期奠定的基础,因而“当今的俄罗斯是苏联的直接继承国”不是一句空泛的话,而是具有实实在在内容的。

而这一切,探其源头却是十月革命的胜利。

[8]

[7]

参考文献:

[1]俞正梁等.战后国际关系史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2]刘逊等.欧罗巴变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刘历彬,王波.安理会通过1718号决议谴责朝鲜核试验并实施制裁[EB/OL].新华网,2006-10-15.[4]陈玉荣.试析伊战后俄美关系走势[J].国际问题研究,2003,(5).

[5]王志刚.新冷战新冷淡审视美国和俄罗斯[EB/OL].中国网,2007-04-17.[6]卢敬利.俄美“矛”“盾”之争互不相让[EB/OL].新华网,2007-05-12.

[7]固山.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旨在向俄罗斯施压[EB/OL].中国网,2006-09-25.[8]李学江.美俄围绕反导又一回合[EB/OL].中国网,2007-07-04.

【责任编辑:甘海燕】

OntheSignificanceofOctoberRevolutiontothe20

th

CenturyandtheCurrentWorld

ZHUZheng-hong

(XinjiangUniversity,Urumqi830046,China)

Abstract:Despitethehistoricalconditions,OctoberRevolutionstillhascertainhistoricalsignificance.TheestablishmentoftheSovietUnionisadirectconsequenceofOctoberRevolution.Fromthispointofview,theSovietUnionplayedapositiveroleonthestageofhistory,whichisoneofthehistoricalsignificancesofOctoberRevolution.TheestablishmentoftheSovietUnion

h

exertedagreatinfluenceuponthe20tcenturyandeventhecurrentinternationalpolitics,whichispositive.

KeyWords:OctoberRevolution;Yaltasystem;theSovietUnion;Russia

(上接第32页)

AnAnalysisofEconomicDevelopmentinXinjiangBasedonDEAMethod

SHANGDeng,TUZhen

(1.XinjiangUniversity,Urumqi830047,China;2.JiujiangUniversity,Jiujiang332000,China)

Abstract:Thepaperutilizedthemethodofdataenvelopeanalysis(namely,DEA)toempiricallystudythecomparativeva-lidityofeconomicaldevelopmentinsomekeyareasofXinjiang.Fromtheperspectiveofcomparativevalidity,thispaperanalyzesthedevelopmentalstatusquoofthesekeyareas,andadvancesthecorrespondingsuggestionsgroundedontheoperationalresultsofinputsurplusofeachareaandoutputdeficit.

KeyWords:Xinjiang;DEA;ComparativeEfficiency;Validity

1

2


相关文章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1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第一编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一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一.空想社会主义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于演化 产生于16世纪 深刻的思想来源:古代的理想社会观,影响了16世纪的理想家与社会学家. 孔子< ...查看


  • 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与邓小平理论的国际意义
  • 山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网 首页| 中心简介 | 最新动态 | 中心成果 | 宣传思想工作 | 重要文献 | 领导文库 |专家&特邀研究员 邓小平理论研究 | "三个代表"研 ...查看


  • 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基本特征与认识
  • 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基本特征与认识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是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这一国际环境既是历史的发展机遇,又是现实的严峻挑战. 一.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 ...查看


  • 初中历史总复习提纲[鲁教版]
  • 16.司马迁的< >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 轻于鸿毛."是_________的名言. 21.北魏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他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 ...查看


  • 高一历史必修2教材(第一至第四单元)
  • 高一历史必修2教材(第一至第四单元)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内容标准要求从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概括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并从古代 ...查看


  • 车胤中学必修二填空题专题训练
  • 车胤中学必修二填空题专题训练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原始社会: ; 时期:采用 和牛耕技术(秦国" 以牛田"): 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 ...查看


  • 6.12亚非拉的奋起(人教版)1
  • <第12课 亚非拉的奋起>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 2.能力目标: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 ...查看


  • 如何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
  • 一.时代主题和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 (一)时代主题的转换 1.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生活的主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时,列宁通过对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 ...查看


  •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
  • ` 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各国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紧密联系,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