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继续教育体系的发展,EMBA的学习构成了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EMBA的学习,提出了相应的感悟。
【关键词】EMBA 学 习 乐
首先,向大家推荐分享台湾南怀瑾教授的演讲稿《论语别裁》片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名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亦说乎”,“说”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兴的那个“悦”字,是很高兴的。假如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连大龙峒孔子庙我也不会去了。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做做“学问”。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
讲到做人,我们就想到庄子也提到过这件事,《庄子》这本书把有道的人叫“真人”。唐宋以后,对神仙、得了道的人叫“真人”。譬如现在指南宫供奉的吕纯阳叫“吕真人”。如今的人听到“真人”这个名称,就好像带有宗教色彩,相当于西方的上帝,中国的仙、佛一样。实际上过去道家所谓的“真人”,是指学问道德到了家的人。与这名词对称的叫假人,假人还是人,不过没有达到做人道德的最高标准。发挥了“人”的最高成就,在道家就称之为“真人”,孔子认为这就是学,就是学而之人。于是一个“学”字,这么多观念都被他包括了。
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我们平日也有这个经验,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们劝他:“不可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病。”他不听,你心里当然很难过,最后证明下来,果然你说得对,你固然替他惋惜,对于自己认识的道
理,也会更进一层得到会心的微笑——“说”,不是哈哈大笑。悦者,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上面第一点所讲的是学问的宗旨,随时注重“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不是我们今天来读四书就叫做学问,不念四书就不叫做学问,这不是它的本意。
我们的感悟是课程不以死记硬背为主,甚至都不是一种学习方式。但游离于外,却是感悟在内。所以,老师很难当,研究不深,涉及不广,思想不奇,操作性不强,照书朗读,再抑扬顿挫,也令人瞌睡。讲者希望绕梁三日,听者希望不知肉味,实在不容易。
顺着南怀瑾教授的演讲,也说说我们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一、学
EMBA的学习,不仅是学习老师的研究成果,不仅是读书,不仅是背书,还有什么呢?
多年的经历,像一个个尘封的木箱,每一次上课,就感觉是把他们从内心深处搬出来整理。老师的思想就是一把把钥匙,经常在不经意间,帮你打开了箱子,如同志同道合的老友,如同梦寐以求的红颜知己,在这一刻相聚。你的某一部分思绪,在这里找到了归宿。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组织行为学》《营销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管理学》《数据模型与决策》等课程,其实,学习的内容不仅在这些课程度教材里。教材是专业的总结。在了解了每一课程的最前沿的理论发展之后,我们必须要了解,每一课程在教材之外所体现出的最前沿的思维方式,最常用的思想习惯,最具活力的思维更新。
此为学。
二、习
首先不是复习。
但也不仅是领悟,还要有实践的勇气和魄力。
领悟是此次学习之本,实践是此次学习的阶段性目标。领悟后的实践是行为境界的提升。不断地领悟,不断地实践才是学习型组织的显著特征。
所以,在课堂里,看似目光迷离的人,其实有时是在构思一个崭新的管理方案。他们将领悟实践于所在的岗位,可以想象,会产生什么样的能量。
今天坐而论,明天起而行。
此为习。
三、乐
南怀瑾教授说,对道理的会心领悟是最快乐的。我们提倡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现在,我们首先是快乐学习,当然,当大家将所领所悟应用于工作并有积极回报的时候,才是最快乐的。
此为乐。
学会平和,习时有序,乐于创造,是EMBA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王秀珠.管子经略思想研究,2003.
[2]段立峰.中外继续教育比较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08,(2).
[3]朱春阳等.我国继续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发展展望.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报,2008,26(1).
课题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科学发展思维下我国继续教育层类化格局与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定位的研究”(项目编号:js105);江苏省高校成人教育研究会2006年-2007年教育科学重点研究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中国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号);一般研究课题“全球学习化时代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成人教育向继续教育转型的整合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号)阶段性成果。
1991年7月毕业于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系会计专业,2008年3月取得南京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现就职于南京理工大学继教院,讲师。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继续教育体系的发展,EMBA的学习构成了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EMBA的学习,提出了相应的感悟。
【关键词】EMBA 学 习 乐
首先,向大家推荐分享台湾南怀瑾教授的演讲稿《论语别裁》片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名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亦说乎”,“说”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兴的那个“悦”字,是很高兴的。假如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连大龙峒孔子庙我也不会去了。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做做“学问”。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
讲到做人,我们就想到庄子也提到过这件事,《庄子》这本书把有道的人叫“真人”。唐宋以后,对神仙、得了道的人叫“真人”。譬如现在指南宫供奉的吕纯阳叫“吕真人”。如今的人听到“真人”这个名称,就好像带有宗教色彩,相当于西方的上帝,中国的仙、佛一样。实际上过去道家所谓的“真人”,是指学问道德到了家的人。与这名词对称的叫假人,假人还是人,不过没有达到做人道德的最高标准。发挥了“人”的最高成就,在道家就称之为“真人”,孔子认为这就是学,就是学而之人。于是一个“学”字,这么多观念都被他包括了。
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我们平日也有这个经验,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们劝他:“不可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病。”他不听,你心里当然很难过,最后证明下来,果然你说得对,你固然替他惋惜,对于自己认识的道
理,也会更进一层得到会心的微笑——“说”,不是哈哈大笑。悦者,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上面第一点所讲的是学问的宗旨,随时注重“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不是我们今天来读四书就叫做学问,不念四书就不叫做学问,这不是它的本意。
我们的感悟是课程不以死记硬背为主,甚至都不是一种学习方式。但游离于外,却是感悟在内。所以,老师很难当,研究不深,涉及不广,思想不奇,操作性不强,照书朗读,再抑扬顿挫,也令人瞌睡。讲者希望绕梁三日,听者希望不知肉味,实在不容易。
顺着南怀瑾教授的演讲,也说说我们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一、学
EMBA的学习,不仅是学习老师的研究成果,不仅是读书,不仅是背书,还有什么呢?
多年的经历,像一个个尘封的木箱,每一次上课,就感觉是把他们从内心深处搬出来整理。老师的思想就是一把把钥匙,经常在不经意间,帮你打开了箱子,如同志同道合的老友,如同梦寐以求的红颜知己,在这一刻相聚。你的某一部分思绪,在这里找到了归宿。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组织行为学》《营销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管理学》《数据模型与决策》等课程,其实,学习的内容不仅在这些课程度教材里。教材是专业的总结。在了解了每一课程的最前沿的理论发展之后,我们必须要了解,每一课程在教材之外所体现出的最前沿的思维方式,最常用的思想习惯,最具活力的思维更新。
此为学。
二、习
首先不是复习。
但也不仅是领悟,还要有实践的勇气和魄力。
领悟是此次学习之本,实践是此次学习的阶段性目标。领悟后的实践是行为境界的提升。不断地领悟,不断地实践才是学习型组织的显著特征。
所以,在课堂里,看似目光迷离的人,其实有时是在构思一个崭新的管理方案。他们将领悟实践于所在的岗位,可以想象,会产生什么样的能量。
今天坐而论,明天起而行。
此为习。
三、乐
南怀瑾教授说,对道理的会心领悟是最快乐的。我们提倡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现在,我们首先是快乐学习,当然,当大家将所领所悟应用于工作并有积极回报的时候,才是最快乐的。
此为乐。
学会平和,习时有序,乐于创造,是EMBA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王秀珠.管子经略思想研究,2003.
[2]段立峰.中外继续教育比较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08,(2).
[3]朱春阳等.我国继续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发展展望.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报,2008,26(1).
课题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科学发展思维下我国继续教育层类化格局与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定位的研究”(项目编号:js105);江苏省高校成人教育研究会2006年-2007年教育科学重点研究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中国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号);一般研究课题“全球学习化时代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成人教育向继续教育转型的整合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号)阶段性成果。
1991年7月毕业于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系会计专业,2008年3月取得南京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现就职于南京理工大学继教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