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幼儿园科学小实验
一、莱博瑞幼儿园科学小实验:水宝宝粘合剂
二、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了解水的附着力。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幼儿对物品的触摸,锻炼幼儿的感知能力。
2、通过幼儿对图形的拼摆,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三、探索要点:为什么水可以把两个物体黏在一起;探索路径:教师出示两组纸,一组干的,一组湿的,问哪一组可以黏在一起,为什么?兴趣点:用水把两种物体黏在一起的过程,幼儿自己操作。重点:了解水的附着力;难点:幼儿自己动手是害怕两种物体粘不到一起。
四、准备材料:
(一)幼儿材料:泡沫底板、泡沫积木、器皿
五、活动过程:
(一)实验导入
1、出示两组纸,一组干的,一组湿的。看看谁会黏在一起,问什么?
2、教师过渡语:小朋友,这是为什么呢?水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呢?
教师小结:不同的物品相互粘在一起,是附着力在起作用,水能把其它物品粘在一起,是分子与分子之间相互吸引。
3、教师:那我们做一个实验看看水的附着力有多么的神奇。
(二)活动进行中
1、材料探索:出示各种材料,说说都是什么,再说材料与 材料之间的关系。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幼儿操作
活动一:看看水可不可以把泡沫粘到泡沫板上。
活动二:大家一起来比赛,老师说几个图形看看谁可以最快拼出来。
3、总结:不同的物品相互粘在一起,是附着力在起作用,水能把其它物品粘在一起,是分子与分子之间相互吸引。
(三)互动课堂
下面哪组纸能粘在一起?将相应的(方框)涂上颜色。
(四)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教师提问并进行作品展评
1、总结:不同的物品相互粘在一起,是附着力在起作用,水能把其它物品粘在一起,是分子与分子之间相互吸引。
2、提问:书中科学知多少部分、作品展评。
3、说一说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水粘贴在平面上。
4、上节课家庭实验室活动内容,与父母一起寻找哪些东西可以浮起来,哪些些东西会沉下去,将结果与其他幼儿分享。
(五)总结延伸
1、小朋友回家找一找还有那些物品可以利用水的附着力粘贴在光滑的平面 。
2、这些物品可以粘贴在哪里?(例如:墙上、玻璃上、桌子上)
(六)撕页、成品、袋子带回家。
篇二:幼儿园科学小实验
一、莱博瑞幼儿园科学小实验:针筒水压机
二、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水流动的速度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二)技能目标:
1、幼儿通过对针筒水压机的安装,锻炼幼儿手部的小肌肉的发展。
2、利用游戏的趣味性,增强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三、探索要点:怎样才能让水流变快、变慢;探索路径:出示两个针管,问这两个材料怎样做实验(幼儿分散回答)问:怎样才可以让小针管里的水到大针管里。(引导说出胶皮管);兴趣点:水从针筒流到另一个针筒里;重点:水流动的速度跟压力的大小有关;难点:幼儿使用针管的方法、用胶皮管连接两个针管。
四、准备材料:
(一)幼儿材料:注射器2个、胶皮管1根、色素
五、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小朋友还记得我们以前做的小实验吗?(复习操作过程、原理)
2、出示本节课所需材料。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些材料宝宝怎样和我们一起做实验。
(二)活动进行中
1、材料探索、感知材料
教师出示注射器,请幼儿观察并说一说,在哪里见过,那么跟医生用的打针的注射器有什么不同,如:没有针头。
教师再出示胶皮管,请幼儿摸一摸,说说它能干些什么?出示色素(注:提示幼儿色素的安全性)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幼儿操作。
先将色素调成色素水,在把一个注射器里吸入色素水,然后连接胶皮管,在胶皮管的另一边连接没有吸色素水的注射器。
3、总结:当推动针同时,我们给水一个压力,水是液体的,遇到压力后就会向另一个方向流动,压力越大,流的越快,压力越小流的越慢。
(三)互动课堂
请幼儿先自由推动活塞,然后等幼儿熟练操作后,进行比赛,看看谁的流动得快。
(四)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教师提问并进行作品展评
1、总结:当推动针同时,我们给水一个压力,水是液体的,遇到压力后就会向另一个方向流动,压力越大,流的越快,压力越小流的越慢。
2、提问:书中科学知多少部分:
(1)水是什么状态的?(液态)
(2)水遇到针筒给的压力时发生什么现象?(流动) (3)要想让水流的快,可以怎么做?(给它一个较大的压力
3、作品展评
(1)请幼儿到前面给其他幼儿展示一下自己的水压机是怎样工作的,并简单说一说原理。
(2)上节课家庭实验室的活动内容,溶解实验,将结果与其他幼儿分享,教师及时给与表扬和鼓励。
(五)总结延伸
回家后,在家长的帮助下,在两个针筒里注入不同颜色的水,推动针筒,观察现象,并请家长帮忙记录下来。
(六)撕页、成品、袋子带回家。
篇三:试论幼儿园中的科学实验
试论幼儿园中的科学小实验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先生,多次强调要重视科学实验。许多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科学实验的兴趣和能力应从小培养。因此,我在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尤其重视幼儿的小实验活动,并对实验的内容、方法、材料、形式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水平,为提高21世纪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小实验内容应浅显、丰富、有趣
(一)由于幼儿认识水平、理解能力的局限性以及动作不够灵敏的特点,小实验应选择便于操作、易于理解的内容,让他们在与物体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粗浅的知识和技能。如,用一面小镜子可让幼儿做聚光小实验,用有色透明的塑料唱片做变色游戏等。
(二)小实验的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包括:1,动植物生长的实验。如,“切断后的蚯蚓会不会死”、“豆芽为什么会变黄”等。2,自然科学现象的观察实验。如,“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
等。3,生态与环境。如,“小金鱼怎样会死的”(盖上了盖缺氧所致)。4,日常生活小实验。如,“怎样辨别生、熟鸡蛋”等。
(三)小实验是在类似游戏的情景中进行的,对有趣的活动,幼儿能积极、主动、愉快地投入,学习的内在动力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选择小实验内容时,应注意趣味性。如,“不怕热的小蝌蚪”这一实验,好奇心驱使幼儿去操作、去验证。通过实验,幼儿知道了“小蝌蚪不怕热”的秘密,也明白了在炎热的夏天里,为什么鱼、虾等动物能照样生活在水中的科学道理。
二、小实验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小实验的方法也较多,我初步归纳为:
(一)模拟实验。是指幼儿利用有关材料,模仿自然界中常见现象的实验,在观察、操作中,他们会发现自然界中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如,“小雨滴旅行记”这一课题中,在借助于图片、故事向幼儿介绍有关雨形成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做演示实验,让幼儿观察,边演示边讲解:烧杯里盛上适量的水(江、河、湖、海中有许多的水)——盖上玻璃(象征天空)——放在酒精灯上烧(太阳晒)——水中冒出气体(水变成水蒸气)——遇到玻璃冷却变成水珠(跑到天空中遇到冷空气聚集在一起形成云)——小水珠越聚越大,最后变成小水滴落下来(云里的水珠越聚越多,最后往下落,就是下雨。)在这一模拟实验中,幼儿颇为好奇,于是我就为他们准备好的玻璃杯倒些开水,让每个幼儿都将杯子盖上玻璃,提醒他们注意观察。他们发现玻璃上的水蒸气越聚越多,最后变成小水滴往下落,拿起玻璃兴奋地说:“我下雨啦,我下雨啦――”还相互比赛谁下的“雨”大。这一简单的模拟实验,弥补了自然条件下幼儿观察的局限性,从而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封闭实验。是指实验的结果是有限的、唯一的。这是幼儿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实验法,也是进行其他探索活动的基础。我在组织“磁铁的奥秘”的实验中,将各种各样的物品分别放在几张桌子上,让幼儿自由选择、摆,过一段时间,请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幼儿争着说:有的东西被吸起来了,有的东西吸不起来。我再幼儿把能吸起来的东西放在一边,吸不起来的东西放在另一边,引导他们得出结论:是铁就能被吸起来,不是铁就不能吸起来。幼儿在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磁铁能吸铁。封闭实验是让幼儿在操作中探索,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是幼儿进行创造活动的基础。
(三)系列实验。由于物体内在结构的多样性和外在联系的复杂性,往往一、两个实验活动或短时间内还不能认识事物的全部属性,而需要有相关联的、连续的、由浅入深的、长期的一系列实验活动,这是一种有联属关系的操作探索活动。如:在认识泥土的活动中,首先要让幼儿通过看、闻、捏、压、玩等感性活动,来发现和区别有机土、硬土、沙土、粘土的颜色、颗粒的大小、形状、柔软度、粘性等特点;再通过与糖或盐进行溶解比较实
验,认识泥土不溶于水的特性;最后,还要进行泥土作用的实验,将同样的种子种在泥土里和黄沙里,通过观察,得出植物生长离不开泥土的结论。通过这一系列实验活动,幼儿
获得了有关土壤的第一手经验,对泥土的种类、特性、作用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
(四)归纳实验。将形态相似、存在方式基本相同的物品聚集在一起,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概括出类似物品的共同特征。如:在认识纸的特性的小实验中,我先出示了有一个小窟窿的小纸盒,启发幼儿学做魔术师,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将不同种类同样大小的纸从小窟窿处放入纸盒,再请几位做法不同的幼儿实际操作演示,归纳出纸具有可折叠、易撕碎、易揉、易皱、可捏、可卷等特点;再通过燃烧纸、抱抱纸娃娃、把纸入水中等实验活动,归纳出纸易燃、轻巧、易吸水的特点。通过实验,幼儿认识了纸的共同特性。
(五)求异实验。是发展幼儿创造力极为重要的方法,幼儿在认识物体特征和属性的基础上,再次摆能物体,寻找出暂时改变物体特性的一种新方法。如:当幼儿认识了“沉与浮”后,要求他们实验、思考,如何使沉下的物品浮上来,浮着的物品沉下去,这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挑战,他们引出了有关船只和桥的问题,更进一步地实验:分别用薄铝片和泡沫、塑料、木块等做船,来装载放在水里下沉的物品。
三、小实验材料的非正规性
幼儿做小实验没有正规的实验室,也没有精密的仪器,材料、设备简单易行。其特点:
(一)简单。往往是幼儿的玩具或日常用品,如,在雨的形成小实验中,幼儿只用了一个茶杯、一块玻璃和开水,就初步完成了实验的任务。
(二)数量多。其一是种类多,如,认识磁铁的活动,不仅准备磁铁可吸的物品,而且还准备了许多磁铁吸不起来的木块、布条、泡沫等物品;其二是同种类的多,有时是人手一份,如,认识空气实验中,塑料袋、气球的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三)易操作。便于幼儿拿放、使用。
(四)安全。小实验材料一般选择无毒、卫生、钝角、稍大的物体,以确保幼儿的绝对安全。
四、小实验的组织形式应灵活多变
由于实验内容、目的要求以及时间的不同,小实验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三类:
(一)集体实验。是指教师和幼儿共同操作,完成一个实验课题或每个幼儿都同时实验一个课题。
(二)分组实验。一个小组或一个桌子上的幼儿共同做一个小实验,小组间的实验内容可相同或不同。
(三)个别实验。是指请一个幼儿做实验,其他幼儿观察,是个别幼儿的单独实验活动。其中单独实验,常是个别幼儿偶发性的实验,时间、地点不固定,是在科学室、自然角或其它地方进行的,是个别幼儿探索活动中的即兴实验。教师在组织实验活动时,要灵活采用多种组织形式,以激发幼儿实验的兴趣。
总之,在小实验活动中,既要向幼儿提出操作的规则和要求,又不过于要求他们拘泥于规则和要求,以免影响他们的实验兴趣。要给幼儿充裕的时间,适当的指导,让他们在小实验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丰富知识,扩大眼界,培养起实验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今后攀登科学高峰奠定基础。
篇四:如何开展幼儿园的科学活动
如何开展幼儿园的科学活动
新民中心幼儿园王雨 2014.9.17
在幼儿园五大领域中,科学领域的教育对于幼儿科学素养的早期培养,科学逻辑思维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教育内容上来分,科学领域不仅仅指科学,而且还包含了数学。其中科学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通过科学教育可以使幼儿正确认识周围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更可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探究心和求知欲。所以,抓好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在幼儿园担任科学教师有一个学期了,我就如何开展好幼儿园
的科学活动谈谈我的想法。
一、 备好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
①、钻研教材
幼儿园科学教材较其他阶段科学教材有其独有的特点,它涉及很多自然科学,内容十分广泛,大部分内容又都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吸引着幼儿去注意、去探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园教材的特点结合幼儿生活环境,通过幼儿身边熟悉的事物,让幼儿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②、了解学生
有些教师课前没有事先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开展科学活动时会遇到一系列的困扰。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是年龄段为3 —6岁的孩子,处于该年龄段的孩子好学、好问。教师要抓住幼儿的年龄特征因材施教,让幼儿在好奇心和科学兴趣的引导下,运用自身的感知器官主动探索发现和理解周围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
二、选择好活动方法
开展科学活动的方法有操作法、观察法、实验法、游戏法、讲演
法等。其中幼儿园开展科学活动最常用的方法是操作法和观察法。
①、操作法
皮亚杰曾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材料的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 在操作中,幼儿感知了事物的特征,积累了经验,发展了兴趣,也培养了求知欲和动手探索的良好习惯。
②、观察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也是科学教育中幼儿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应由浅入深、逐层递进,指导幼儿按顺序观察,注意比较,分析结果。观察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里;观察比较会从颜色、大小、形状等入手。例如:科学活动《观察蚂蚁》,我引导幼儿从蚂蚁的头部,胸部再到腹部,从颜色、大小、形状进行认识。又如科学活动《种子的排列》,我引导幼儿从上到下,从外到里对种子的排列进行观察。虽然观察只是科学活动中的一个部分,但是在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及其变化时,观察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方法。
三、 创设好科学活动的环境
幼儿园很多领域的活动开展都与环境的创设息息相关,科学活动的开展也不例外。我们说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大自然是幼儿学科学的最好课堂和材料,活动时无意间飞入教室的小飞虫都可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会睁着明亮的眼睛聚精会神的观察大自然中这些神奇的小生命。会由此引出一连串的疑问:虫子为什么会飞?它们叫什么名字?喜欢吃什么?在幼儿园,我们也可以刻意去布置属于孩子自己的科技园地,在那里放上孩子们制作的种子标本或科技小制作,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时回味制作的乐趣,也让孩子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了解。 幼儿园科学活动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相信只要教师们
全身心的投入,用心去体会每一个活动细节,活动后及时进行反思,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会开展的更好,更有特色。
篇五: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水的溶解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水的溶解
来源:济宁市直机关幼儿园 毕凤娟
【设计意图】
【活动目标】
1、幼儿在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中,能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并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2、通过幼儿同伴之间对实验现象提出异议,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态度。
3、幼儿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其他幼儿倾听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一组一份记录表、透明杯子若干、石头、油、方糖、果珍适量。
2、被污染的水的若干图片,其他可溶解于水的物质,如:咖啡、奶粉、感冒颗粒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验材料,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我们要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们可以走到实验桌前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摸一摸,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样的实验材料。(幼儿活动,教师指导)
师:请大家轻轻地回座位,谁愿意告诉我你都看到了什么材料?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了这四样实验材料,它们分别是:石头、果珍、冰糖和油。
(教师直接出示实验材料,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继而引发了大班幼儿的探索欲望,激起了幼儿浓厚的活动兴趣。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来感知实验材料,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初次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引导幼儿围绕“把这些实验材料放到水中会怎么样?谁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个问题进行猜想和记录。
师:老师准备这四样实验材料,是想让小朋友们用它们来做个实验。我们要把这四样实验材料分别放在这四个杯子中,然后搅拌,充分地搅拌,再看一看,谁还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里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小工具,请小朋友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发放表格)
师:好,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猜一猜吧。
2、对幼儿的猜想提出疑问,引导幼儿初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师:我发现每个小组猜想的都不一样,我怎么才能知道谁猜对了?谁猜错了? 幼:试一试。
师:好,那我们就要来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了。在做实验之前,我想请你们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地搅拌之后,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们的记录表后面,把这种有趣的现象画出来。(观察完后,请幼儿讲自己看到的现象。) (本环节通过发放表格,请幼儿评选出一位小小记录员来进行记录,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知道了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得好,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幼儿观察万现象之后,鼓励幼儿大胆描述自己在试验中看到的现象,既培养了幼儿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其他幼儿倾听能力。)
三、交流各自的猜想,再次实验来验证猜想结果。
1、请幼儿交流一下自己的猜想,通过各自猜想的不同,激起幼儿用实验来验证的想法,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
师:我请小朋友来说说你对这四样实验材料的猜想,到底谁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
2、幼儿再次实验验证猜想并进行交流。
(在本环节中,幼儿积极主动地实验,认真地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热情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也顺应了幼儿的天性,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四、针对幼儿提出的异议,请个别幼儿再次实验,充分理解溶解的概念。
师:做完的小朋友谁来讲一讲?你想讲四个中的哪一个实验结果?你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是不是一样?(有异议的小朋友单独做试验,使幼儿意见达成统一)
教师小结:今天通过做试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石
头放进水中,
沉下去了;油放进水中,浮起来了;果珍放进水中,使水改变了颜色;冰糖放进水中,最后看不见了。冰糖和果珍经过充分的搅拌后,利用各种小工具能不能取出来? 幼:不能。
师:对,而且它们还改变了水的颜色和味道。这种现象有个词表示,叫做“溶解”,果珍和冰糖“溶解”在水中了。石头和油 ,我们用工具还可以从水中取出来,它们不能溶解在水中。谁能告诉我,你在生活中,还见过那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幼1:白糖
幼2:咖啡
幼3:盐
幼4:醋
师:刚才小朋友还说了很多物质,那这些物质能不能溶解在水中,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小朋友知道,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会有不同,那我们现在再猜一猜,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大家好不好?(这一环节,通过让有异议的幼儿再次做试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的概念。幼儿猜想生活中可能会溶解的物质,老师提前准备了一部分,老师做试验,幼儿在观察地过程中,更加充分地理解溶解的概念。)
五、观看被污染的图片和录像,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师:小朋友看这些图片,看看河流上飘着什么?
幼:塑料袋。
师:老师经常看到有些河流中有许多的塑料袋,你们说它能溶解在水中吗?那样我们的水就会怎样啊?幼:被污染了。
师:被污染的水都不能用了,地球上可饮用的淡水越来越少了,我们要怎样来保护水资源啊?幼1:节约用水
幼2:不往河流里扔垃圾
幼3:制作标志,提醒别人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啊,你们真是环保小卫士!那让我们在区角活动时,一起制作环保标志吧!
(教师通过物质能否溶解在水中,来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并把节约用水和幼儿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幼儿知道环保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通过动手做环保标志,使幼儿的想法付诸行动。)
【活动点评】
这次活动贴近孩子生活,所用的实验材料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在生活中,孩子们喝过果珍、糖水和各种饮料,也见过石头和油。只不过孩子们从未仔细观察、比较过这些材料在水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用孩子们并不陌生的活动、内容和熟悉的材料,引发孩子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比较和深刻地思考,符合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学”的思想。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积极主动,有很高的探究热情和交流的愿望。孩子们至始至终都积极投入,积极地进行猜想,主动地投入实验,认真地记录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的结果,热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并能提出自己与同伴不同的想法和做法。
这一活动向我提出了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关于溶解的概念怎样分成不同的层次,设计有内在逻辑的一系列活动,引导和促进幼儿的概念由低级到高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呢?如:发现有些东西能溶于水中,有些不能;物质溶解后,其外观变了,得到的混合物状况不同—混浊或清澈;初步理解物质守恒的原理。因此,怎样引导幼儿沿着概念的箭头和线索前进,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共同研究和学习的方向。
篇一:幼儿园科学小实验
一、莱博瑞幼儿园科学小实验:水宝宝粘合剂
二、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了解水的附着力。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幼儿对物品的触摸,锻炼幼儿的感知能力。
2、通过幼儿对图形的拼摆,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三、探索要点:为什么水可以把两个物体黏在一起;探索路径:教师出示两组纸,一组干的,一组湿的,问哪一组可以黏在一起,为什么?兴趣点:用水把两种物体黏在一起的过程,幼儿自己操作。重点:了解水的附着力;难点:幼儿自己动手是害怕两种物体粘不到一起。
四、准备材料:
(一)幼儿材料:泡沫底板、泡沫积木、器皿
五、活动过程:
(一)实验导入
1、出示两组纸,一组干的,一组湿的。看看谁会黏在一起,问什么?
2、教师过渡语:小朋友,这是为什么呢?水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呢?
教师小结:不同的物品相互粘在一起,是附着力在起作用,水能把其它物品粘在一起,是分子与分子之间相互吸引。
3、教师:那我们做一个实验看看水的附着力有多么的神奇。
(二)活动进行中
1、材料探索:出示各种材料,说说都是什么,再说材料与 材料之间的关系。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幼儿操作
活动一:看看水可不可以把泡沫粘到泡沫板上。
活动二:大家一起来比赛,老师说几个图形看看谁可以最快拼出来。
3、总结:不同的物品相互粘在一起,是附着力在起作用,水能把其它物品粘在一起,是分子与分子之间相互吸引。
(三)互动课堂
下面哪组纸能粘在一起?将相应的(方框)涂上颜色。
(四)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教师提问并进行作品展评
1、总结:不同的物品相互粘在一起,是附着力在起作用,水能把其它物品粘在一起,是分子与分子之间相互吸引。
2、提问:书中科学知多少部分、作品展评。
3、说一说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水粘贴在平面上。
4、上节课家庭实验室活动内容,与父母一起寻找哪些东西可以浮起来,哪些些东西会沉下去,将结果与其他幼儿分享。
(五)总结延伸
1、小朋友回家找一找还有那些物品可以利用水的附着力粘贴在光滑的平面 。
2、这些物品可以粘贴在哪里?(例如:墙上、玻璃上、桌子上)
(六)撕页、成品、袋子带回家。
篇二:幼儿园科学小实验
一、莱博瑞幼儿园科学小实验:针筒水压机
二、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水流动的速度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二)技能目标:
1、幼儿通过对针筒水压机的安装,锻炼幼儿手部的小肌肉的发展。
2、利用游戏的趣味性,增强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三、探索要点:怎样才能让水流变快、变慢;探索路径:出示两个针管,问这两个材料怎样做实验(幼儿分散回答)问:怎样才可以让小针管里的水到大针管里。(引导说出胶皮管);兴趣点:水从针筒流到另一个针筒里;重点:水流动的速度跟压力的大小有关;难点:幼儿使用针管的方法、用胶皮管连接两个针管。
四、准备材料:
(一)幼儿材料:注射器2个、胶皮管1根、色素
五、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小朋友还记得我们以前做的小实验吗?(复习操作过程、原理)
2、出示本节课所需材料。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些材料宝宝怎样和我们一起做实验。
(二)活动进行中
1、材料探索、感知材料
教师出示注射器,请幼儿观察并说一说,在哪里见过,那么跟医生用的打针的注射器有什么不同,如:没有针头。
教师再出示胶皮管,请幼儿摸一摸,说说它能干些什么?出示色素(注:提示幼儿色素的安全性)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幼儿操作。
先将色素调成色素水,在把一个注射器里吸入色素水,然后连接胶皮管,在胶皮管的另一边连接没有吸色素水的注射器。
3、总结:当推动针同时,我们给水一个压力,水是液体的,遇到压力后就会向另一个方向流动,压力越大,流的越快,压力越小流的越慢。
(三)互动课堂
请幼儿先自由推动活塞,然后等幼儿熟练操作后,进行比赛,看看谁的流动得快。
(四)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教师提问并进行作品展评
1、总结:当推动针同时,我们给水一个压力,水是液体的,遇到压力后就会向另一个方向流动,压力越大,流的越快,压力越小流的越慢。
2、提问:书中科学知多少部分:
(1)水是什么状态的?(液态)
(2)水遇到针筒给的压力时发生什么现象?(流动) (3)要想让水流的快,可以怎么做?(给它一个较大的压力
3、作品展评
(1)请幼儿到前面给其他幼儿展示一下自己的水压机是怎样工作的,并简单说一说原理。
(2)上节课家庭实验室的活动内容,溶解实验,将结果与其他幼儿分享,教师及时给与表扬和鼓励。
(五)总结延伸
回家后,在家长的帮助下,在两个针筒里注入不同颜色的水,推动针筒,观察现象,并请家长帮忙记录下来。
(六)撕页、成品、袋子带回家。
篇三:试论幼儿园中的科学实验
试论幼儿园中的科学小实验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先生,多次强调要重视科学实验。许多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科学实验的兴趣和能力应从小培养。因此,我在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尤其重视幼儿的小实验活动,并对实验的内容、方法、材料、形式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水平,为提高21世纪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小实验内容应浅显、丰富、有趣
(一)由于幼儿认识水平、理解能力的局限性以及动作不够灵敏的特点,小实验应选择便于操作、易于理解的内容,让他们在与物体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粗浅的知识和技能。如,用一面小镜子可让幼儿做聚光小实验,用有色透明的塑料唱片做变色游戏等。
(二)小实验的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包括:1,动植物生长的实验。如,“切断后的蚯蚓会不会死”、“豆芽为什么会变黄”等。2,自然科学现象的观察实验。如,“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
等。3,生态与环境。如,“小金鱼怎样会死的”(盖上了盖缺氧所致)。4,日常生活小实验。如,“怎样辨别生、熟鸡蛋”等。
(三)小实验是在类似游戏的情景中进行的,对有趣的活动,幼儿能积极、主动、愉快地投入,学习的内在动力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选择小实验内容时,应注意趣味性。如,“不怕热的小蝌蚪”这一实验,好奇心驱使幼儿去操作、去验证。通过实验,幼儿知道了“小蝌蚪不怕热”的秘密,也明白了在炎热的夏天里,为什么鱼、虾等动物能照样生活在水中的科学道理。
二、小实验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小实验的方法也较多,我初步归纳为:
(一)模拟实验。是指幼儿利用有关材料,模仿自然界中常见现象的实验,在观察、操作中,他们会发现自然界中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如,“小雨滴旅行记”这一课题中,在借助于图片、故事向幼儿介绍有关雨形成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做演示实验,让幼儿观察,边演示边讲解:烧杯里盛上适量的水(江、河、湖、海中有许多的水)——盖上玻璃(象征天空)——放在酒精灯上烧(太阳晒)——水中冒出气体(水变成水蒸气)——遇到玻璃冷却变成水珠(跑到天空中遇到冷空气聚集在一起形成云)——小水珠越聚越大,最后变成小水滴落下来(云里的水珠越聚越多,最后往下落,就是下雨。)在这一模拟实验中,幼儿颇为好奇,于是我就为他们准备好的玻璃杯倒些开水,让每个幼儿都将杯子盖上玻璃,提醒他们注意观察。他们发现玻璃上的水蒸气越聚越多,最后变成小水滴往下落,拿起玻璃兴奋地说:“我下雨啦,我下雨啦――”还相互比赛谁下的“雨”大。这一简单的模拟实验,弥补了自然条件下幼儿观察的局限性,从而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封闭实验。是指实验的结果是有限的、唯一的。这是幼儿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实验法,也是进行其他探索活动的基础。我在组织“磁铁的奥秘”的实验中,将各种各样的物品分别放在几张桌子上,让幼儿自由选择、摆,过一段时间,请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幼儿争着说:有的东西被吸起来了,有的东西吸不起来。我再幼儿把能吸起来的东西放在一边,吸不起来的东西放在另一边,引导他们得出结论:是铁就能被吸起来,不是铁就不能吸起来。幼儿在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磁铁能吸铁。封闭实验是让幼儿在操作中探索,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是幼儿进行创造活动的基础。
(三)系列实验。由于物体内在结构的多样性和外在联系的复杂性,往往一、两个实验活动或短时间内还不能认识事物的全部属性,而需要有相关联的、连续的、由浅入深的、长期的一系列实验活动,这是一种有联属关系的操作探索活动。如:在认识泥土的活动中,首先要让幼儿通过看、闻、捏、压、玩等感性活动,来发现和区别有机土、硬土、沙土、粘土的颜色、颗粒的大小、形状、柔软度、粘性等特点;再通过与糖或盐进行溶解比较实
验,认识泥土不溶于水的特性;最后,还要进行泥土作用的实验,将同样的种子种在泥土里和黄沙里,通过观察,得出植物生长离不开泥土的结论。通过这一系列实验活动,幼儿
获得了有关土壤的第一手经验,对泥土的种类、特性、作用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
(四)归纳实验。将形态相似、存在方式基本相同的物品聚集在一起,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概括出类似物品的共同特征。如:在认识纸的特性的小实验中,我先出示了有一个小窟窿的小纸盒,启发幼儿学做魔术师,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将不同种类同样大小的纸从小窟窿处放入纸盒,再请几位做法不同的幼儿实际操作演示,归纳出纸具有可折叠、易撕碎、易揉、易皱、可捏、可卷等特点;再通过燃烧纸、抱抱纸娃娃、把纸入水中等实验活动,归纳出纸易燃、轻巧、易吸水的特点。通过实验,幼儿认识了纸的共同特性。
(五)求异实验。是发展幼儿创造力极为重要的方法,幼儿在认识物体特征和属性的基础上,再次摆能物体,寻找出暂时改变物体特性的一种新方法。如:当幼儿认识了“沉与浮”后,要求他们实验、思考,如何使沉下的物品浮上来,浮着的物品沉下去,这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挑战,他们引出了有关船只和桥的问题,更进一步地实验:分别用薄铝片和泡沫、塑料、木块等做船,来装载放在水里下沉的物品。
三、小实验材料的非正规性
幼儿做小实验没有正规的实验室,也没有精密的仪器,材料、设备简单易行。其特点:
(一)简单。往往是幼儿的玩具或日常用品,如,在雨的形成小实验中,幼儿只用了一个茶杯、一块玻璃和开水,就初步完成了实验的任务。
(二)数量多。其一是种类多,如,认识磁铁的活动,不仅准备磁铁可吸的物品,而且还准备了许多磁铁吸不起来的木块、布条、泡沫等物品;其二是同种类的多,有时是人手一份,如,认识空气实验中,塑料袋、气球的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
(三)易操作。便于幼儿拿放、使用。
(四)安全。小实验材料一般选择无毒、卫生、钝角、稍大的物体,以确保幼儿的绝对安全。
四、小实验的组织形式应灵活多变
由于实验内容、目的要求以及时间的不同,小实验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三类:
(一)集体实验。是指教师和幼儿共同操作,完成一个实验课题或每个幼儿都同时实验一个课题。
(二)分组实验。一个小组或一个桌子上的幼儿共同做一个小实验,小组间的实验内容可相同或不同。
(三)个别实验。是指请一个幼儿做实验,其他幼儿观察,是个别幼儿的单独实验活动。其中单独实验,常是个别幼儿偶发性的实验,时间、地点不固定,是在科学室、自然角或其它地方进行的,是个别幼儿探索活动中的即兴实验。教师在组织实验活动时,要灵活采用多种组织形式,以激发幼儿实验的兴趣。
总之,在小实验活动中,既要向幼儿提出操作的规则和要求,又不过于要求他们拘泥于规则和要求,以免影响他们的实验兴趣。要给幼儿充裕的时间,适当的指导,让他们在小实验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丰富知识,扩大眼界,培养起实验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今后攀登科学高峰奠定基础。
篇四:如何开展幼儿园的科学活动
如何开展幼儿园的科学活动
新民中心幼儿园王雨 2014.9.17
在幼儿园五大领域中,科学领域的教育对于幼儿科学素养的早期培养,科学逻辑思维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教育内容上来分,科学领域不仅仅指科学,而且还包含了数学。其中科学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通过科学教育可以使幼儿正确认识周围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更可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探究心和求知欲。所以,抓好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在幼儿园担任科学教师有一个学期了,我就如何开展好幼儿园
的科学活动谈谈我的想法。
一、 备好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
①、钻研教材
幼儿园科学教材较其他阶段科学教材有其独有的特点,它涉及很多自然科学,内容十分广泛,大部分内容又都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吸引着幼儿去注意、去探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园教材的特点结合幼儿生活环境,通过幼儿身边熟悉的事物,让幼儿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②、了解学生
有些教师课前没有事先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开展科学活动时会遇到一系列的困扰。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是年龄段为3 —6岁的孩子,处于该年龄段的孩子好学、好问。教师要抓住幼儿的年龄特征因材施教,让幼儿在好奇心和科学兴趣的引导下,运用自身的感知器官主动探索发现和理解周围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
二、选择好活动方法
开展科学活动的方法有操作法、观察法、实验法、游戏法、讲演
法等。其中幼儿园开展科学活动最常用的方法是操作法和观察法。
①、操作法
皮亚杰曾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材料的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 在操作中,幼儿感知了事物的特征,积累了经验,发展了兴趣,也培养了求知欲和动手探索的良好习惯。
②、观察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也是科学教育中幼儿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应由浅入深、逐层递进,指导幼儿按顺序观察,注意比较,分析结果。观察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里;观察比较会从颜色、大小、形状等入手。例如:科学活动《观察蚂蚁》,我引导幼儿从蚂蚁的头部,胸部再到腹部,从颜色、大小、形状进行认识。又如科学活动《种子的排列》,我引导幼儿从上到下,从外到里对种子的排列进行观察。虽然观察只是科学活动中的一个部分,但是在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及其变化时,观察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方法。
三、 创设好科学活动的环境
幼儿园很多领域的活动开展都与环境的创设息息相关,科学活动的开展也不例外。我们说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大自然是幼儿学科学的最好课堂和材料,活动时无意间飞入教室的小飞虫都可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会睁着明亮的眼睛聚精会神的观察大自然中这些神奇的小生命。会由此引出一连串的疑问:虫子为什么会飞?它们叫什么名字?喜欢吃什么?在幼儿园,我们也可以刻意去布置属于孩子自己的科技园地,在那里放上孩子们制作的种子标本或科技小制作,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时回味制作的乐趣,也让孩子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了解。 幼儿园科学活动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相信只要教师们
全身心的投入,用心去体会每一个活动细节,活动后及时进行反思,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会开展的更好,更有特色。
篇五: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水的溶解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水的溶解
来源:济宁市直机关幼儿园 毕凤娟
【设计意图】
【活动目标】
1、幼儿在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中,能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并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2、通过幼儿同伴之间对实验现象提出异议,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态度。
3、幼儿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其他幼儿倾听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一组一份记录表、透明杯子若干、石头、油、方糖、果珍适量。
2、被污染的水的若干图片,其他可溶解于水的物质,如:咖啡、奶粉、感冒颗粒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验材料,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我们要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们可以走到实验桌前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摸一摸,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样的实验材料。(幼儿活动,教师指导)
师:请大家轻轻地回座位,谁愿意告诉我你都看到了什么材料?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了这四样实验材料,它们分别是:石头、果珍、冰糖和油。
(教师直接出示实验材料,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继而引发了大班幼儿的探索欲望,激起了幼儿浓厚的活动兴趣。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来感知实验材料,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初次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引导幼儿围绕“把这些实验材料放到水中会怎么样?谁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个问题进行猜想和记录。
师:老师准备这四样实验材料,是想让小朋友们用它们来做个实验。我们要把这四样实验材料分别放在这四个杯子中,然后搅拌,充分地搅拌,再看一看,谁还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里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小工具,请小朋友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发放表格)
师:好,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猜一猜吧。
2、对幼儿的猜想提出疑问,引导幼儿初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师:我发现每个小组猜想的都不一样,我怎么才能知道谁猜对了?谁猜错了? 幼:试一试。
师:好,那我们就要来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了。在做实验之前,我想请你们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地搅拌之后,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们的记录表后面,把这种有趣的现象画出来。(观察完后,请幼儿讲自己看到的现象。) (本环节通过发放表格,请幼儿评选出一位小小记录员来进行记录,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知道了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得好,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幼儿观察万现象之后,鼓励幼儿大胆描述自己在试验中看到的现象,既培养了幼儿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其他幼儿倾听能力。)
三、交流各自的猜想,再次实验来验证猜想结果。
1、请幼儿交流一下自己的猜想,通过各自猜想的不同,激起幼儿用实验来验证的想法,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
师:我请小朋友来说说你对这四样实验材料的猜想,到底谁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
2、幼儿再次实验验证猜想并进行交流。
(在本环节中,幼儿积极主动地实验,认真地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热情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也顺应了幼儿的天性,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四、针对幼儿提出的异议,请个别幼儿再次实验,充分理解溶解的概念。
师:做完的小朋友谁来讲一讲?你想讲四个中的哪一个实验结果?你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是不是一样?(有异议的小朋友单独做试验,使幼儿意见达成统一)
教师小结:今天通过做试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石
头放进水中,
沉下去了;油放进水中,浮起来了;果珍放进水中,使水改变了颜色;冰糖放进水中,最后看不见了。冰糖和果珍经过充分的搅拌后,利用各种小工具能不能取出来? 幼:不能。
师:对,而且它们还改变了水的颜色和味道。这种现象有个词表示,叫做“溶解”,果珍和冰糖“溶解”在水中了。石头和油 ,我们用工具还可以从水中取出来,它们不能溶解在水中。谁能告诉我,你在生活中,还见过那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幼1:白糖
幼2:咖啡
幼3:盐
幼4:醋
师:刚才小朋友还说了很多物质,那这些物质能不能溶解在水中,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小朋友知道,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会有不同,那我们现在再猜一猜,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大家好不好?(这一环节,通过让有异议的幼儿再次做试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的概念。幼儿猜想生活中可能会溶解的物质,老师提前准备了一部分,老师做试验,幼儿在观察地过程中,更加充分地理解溶解的概念。)
五、观看被污染的图片和录像,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师:小朋友看这些图片,看看河流上飘着什么?
幼:塑料袋。
师:老师经常看到有些河流中有许多的塑料袋,你们说它能溶解在水中吗?那样我们的水就会怎样啊?幼:被污染了。
师:被污染的水都不能用了,地球上可饮用的淡水越来越少了,我们要怎样来保护水资源啊?幼1:节约用水
幼2:不往河流里扔垃圾
幼3:制作标志,提醒别人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啊,你们真是环保小卫士!那让我们在区角活动时,一起制作环保标志吧!
(教师通过物质能否溶解在水中,来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并把节约用水和幼儿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幼儿知道环保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通过动手做环保标志,使幼儿的想法付诸行动。)
【活动点评】
这次活动贴近孩子生活,所用的实验材料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在生活中,孩子们喝过果珍、糖水和各种饮料,也见过石头和油。只不过孩子们从未仔细观察、比较过这些材料在水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用孩子们并不陌生的活动、内容和熟悉的材料,引发孩子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比较和深刻地思考,符合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学”的思想。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积极主动,有很高的探究热情和交流的愿望。孩子们至始至终都积极投入,积极地进行猜想,主动地投入实验,认真地记录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的结果,热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并能提出自己与同伴不同的想法和做法。
这一活动向我提出了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关于溶解的概念怎样分成不同的层次,设计有内在逻辑的一系列活动,引导和促进幼儿的概念由低级到高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呢?如:发现有些东西能溶于水中,有些不能;物质溶解后,其外观变了,得到的混合物状况不同—混浊或清澈;初步理解物质守恒的原理。因此,怎样引导幼儿沿着概念的箭头和线索前进,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共同研究和学习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