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高一地理教学案补充学案
注意:
1.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人口增长模式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死亡率的明显下降发生在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过程中;
3.人口增长模式的真正转变,则要通过出生率的下降来实现。 人口增长模式的判定方法:
1.根据国家发展类型或发展程度(即生产力水平),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多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多为传统型;世界发达国家有:八国集团峰会的“八国”指的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另外南半球的发达国家有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2.根据“三率”特点来确定原始型为“高高低”;传统型为“高低高”;现代型为“低低低”。 3.直接利用自然增长率的数值特征判断传统型和现代型:一般而言,自然增长率高于1%的为传统型,低于1%的为现代型。
4.由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示特征区分: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低宽顶尖”(年轻型)为传统型(高低高模式),“低窄顶宽”(年老型)为现代型。(配图)
二、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和年龄结构失调等最为突出;目前一般将65岁及以上的人口定为老年人口,并将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定为老龄化的开始,等于或大于10%定为严重老龄化。
人口:在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一定社会制度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个体的社会群体。
人口出生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的存活婴儿数在该国或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人口出生率=同期出生人数/一定时期内平均人口数×100%
人口死亡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在该国或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人口死亡率=同期死亡人数/一定时期内平均人口数×100%
自然增长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长与同期平均人口总数之比数,计算公式为:
人口自然增长率=同期出生人数-同期死亡人数/一定时期内平均人口数×100%=出生率-死亡率
第二节 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人口迁移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人口流动是批人口在短期内离开原居地后又返回的现象,如外出旅游、度假、开会等;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永久性”或“长
2.分类
(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
(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二、历史发展
2.15~19世纪的国际人口迁移
(1)人口多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2)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明显减少,短期流
动人口明显增加;(3)迁移形式更加多样化 如下表所示
移到富裕国家(西欧、北美);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永久性移民减少,外籍劳工大量增加;政治性国际移民(国际难民)数量增多;出现国际人口迁移新形式 三、人口流动
1.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我国的人口流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
四、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1.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人口迁移。 2.主要因素
(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人口移动的动因: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如气候恶劣、人口过多、食品供应短缺、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宗教迫害等)和拉力(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最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别。
(2)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2人口移动的效应:
(1)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注意正面、反面影响)。
对于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的迁出区,可缓解人地矛盾,并对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作用;对于迁入地的环境也产生深刻影响。 (2)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一、歌诀法记忆世界人口分布格局:人口分布不平衡,角度不同结论同;纬度分布中低纬,海陆分布近海岸,垂直分布平原带,人口密集顺自然。苔原冰原与亚寒,人烟稀少缘严寒;雨林湿热沙漠干,地势高峻是高山,以上三处人口少,原因自然不够好。大洲分布差异大,量多速快亚非拉;西欧北美东、南亚,四大区域密度大。
亚洲人口分布密集区主要在东亚和南亚,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平原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等),开发历史悠久,农业生产发达。 欧洲人口密集区主要在西欧,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早,工业发达,商贸繁荣。 美国东北部是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人口分布稠密。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
素
自然环境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政治文化历史因素
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壤、矿产资
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
战争、人口政策
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因素
二、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通常用环境人口容量来衡量环境承载力的大小。
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它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人口的最大负荷量,是一个警戒值。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防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
★ 人口问题专题
1.人口问题的概念:是指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环境、资源不相协调,人口与自然、人口与社会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 2.我国人口问题
人口基数大;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出生的缺陷人口数量居高不下;人口老龄化;人口机械迁移导致部分农村轻壮年劳动力短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城市外来人口比重过高,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流动人口子女存在边缘化危险;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人口增长过快等,都对人口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3.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
(1)人口老龄化的概念:老龄化问题是指有关老年人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的问题。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一般将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定为老年人口,并将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定为老龄化的开始,等于或大于10%定为严重老龄化。
(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五大特点
老年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老龄化趋势明显;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3)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
劳动力短缺,社会赡养费用上升,政府财政压力增大;改变社会的储蓄和投资行为,造成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青壮年负担过重;国防兵员不足;老年人精神孤寂和医疗保健等问题严重。
(4)对策:发达国家措施是鼓励生育、推迟退休、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我国:逐步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确保老年人身心健康。 4.人口年轻化问题及对策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人口数量太多和人均资源短缺等问题。
(1)实质:是因人口增长超越了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而出现的人口问题,其突出表现是人口数量太大。这类问题发展中国家最严重,也较普遍。
(2)我国表现:人口基数大,增长的绝对量大,人口总数增加快,致使各种资源和经济指标的人均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影响:人口迅速增长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人口过快增长将产生一系列的深远影响。如下表所示:
(4)对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努力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在发展经济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相协调。 5.人口城市化问题及其对策
(1)原因:城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所需物质与能量主要依靠外界输入,所产生的废弃物也不能充分自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因而加大城市环境的压力,引发一系列问题。
(2)主要问题: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社会治安问题严重;贫困问题突出等。
(3)对策: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控制人口增长规模;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管理;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卫星城市和开发城市新区,促进郊区城市化;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高一地理教学案补充学案
注意:
1.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人口增长模式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死亡率的明显下降发生在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过程中;
3.人口增长模式的真正转变,则要通过出生率的下降来实现。 人口增长模式的判定方法:
1.根据国家发展类型或发展程度(即生产力水平),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多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多为传统型;世界发达国家有:八国集团峰会的“八国”指的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另外南半球的发达国家有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2.根据“三率”特点来确定原始型为“高高低”;传统型为“高低高”;现代型为“低低低”。 3.直接利用自然增长率的数值特征判断传统型和现代型:一般而言,自然增长率高于1%的为传统型,低于1%的为现代型。
4.由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示特征区分: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低宽顶尖”(年轻型)为传统型(高低高模式),“低窄顶宽”(年老型)为现代型。(配图)
二、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和年龄结构失调等最为突出;目前一般将65岁及以上的人口定为老年人口,并将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定为老龄化的开始,等于或大于10%定为严重老龄化。
人口:在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一定社会制度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个体的社会群体。
人口出生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的存活婴儿数在该国或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人口出生率=同期出生人数/一定时期内平均人口数×100%
人口死亡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在该国或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人口死亡率=同期死亡人数/一定时期内平均人口数×100%
自然增长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长与同期平均人口总数之比数,计算公式为:
人口自然增长率=同期出生人数-同期死亡人数/一定时期内平均人口数×100%=出生率-死亡率
第二节 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人口迁移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人口流动是批人口在短期内离开原居地后又返回的现象,如外出旅游、度假、开会等;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永久性”或“长
2.分类
(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
(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二、历史发展
2.15~19世纪的国际人口迁移
(1)人口多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2)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明显减少,短期流
动人口明显增加;(3)迁移形式更加多样化 如下表所示
移到富裕国家(西欧、北美);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永久性移民减少,外籍劳工大量增加;政治性国际移民(国际难民)数量增多;出现国际人口迁移新形式 三、人口流动
1.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我国的人口流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
四、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1.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人口迁移。 2.主要因素
(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人口移动的动因: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如气候恶劣、人口过多、食品供应短缺、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宗教迫害等)和拉力(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最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别。
(2)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2人口移动的效应:
(1)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注意正面、反面影响)。
对于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的迁出区,可缓解人地矛盾,并对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作用;对于迁入地的环境也产生深刻影响。 (2)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三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一、歌诀法记忆世界人口分布格局:人口分布不平衡,角度不同结论同;纬度分布中低纬,海陆分布近海岸,垂直分布平原带,人口密集顺自然。苔原冰原与亚寒,人烟稀少缘严寒;雨林湿热沙漠干,地势高峻是高山,以上三处人口少,原因自然不够好。大洲分布差异大,量多速快亚非拉;西欧北美东、南亚,四大区域密度大。
亚洲人口分布密集区主要在东亚和南亚,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平原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等),开发历史悠久,农业生产发达。 欧洲人口密集区主要在西欧,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早,工业发达,商贸繁荣。 美国东北部是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人口分布稠密。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
素
自然环境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政治文化历史因素
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壤、矿产资
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
战争、人口政策
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因素
二、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通常用环境人口容量来衡量环境承载力的大小。
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它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人口的最大负荷量,是一个警戒值。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防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
★ 人口问题专题
1.人口问题的概念:是指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环境、资源不相协调,人口与自然、人口与社会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 2.我国人口问题
人口基数大;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出生的缺陷人口数量居高不下;人口老龄化;人口机械迁移导致部分农村轻壮年劳动力短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城市外来人口比重过高,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流动人口子女存在边缘化危险;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人口增长过快等,都对人口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3.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
(1)人口老龄化的概念:老龄化问题是指有关老年人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的问题。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一般将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定为老年人口,并将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定为老龄化的开始,等于或大于10%定为严重老龄化。
(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五大特点
老年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老龄化趋势明显;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3)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
劳动力短缺,社会赡养费用上升,政府财政压力增大;改变社会的储蓄和投资行为,造成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青壮年负担过重;国防兵员不足;老年人精神孤寂和医疗保健等问题严重。
(4)对策:发达国家措施是鼓励生育、推迟退休、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我国:逐步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确保老年人身心健康。 4.人口年轻化问题及对策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人口数量太多和人均资源短缺等问题。
(1)实质:是因人口增长超越了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而出现的人口问题,其突出表现是人口数量太大。这类问题发展中国家最严重,也较普遍。
(2)我国表现:人口基数大,增长的绝对量大,人口总数增加快,致使各种资源和经济指标的人均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影响:人口迅速增长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人口过快增长将产生一系列的深远影响。如下表所示:
(4)对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努力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在发展经济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相协调。 5.人口城市化问题及其对策
(1)原因:城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所需物质与能量主要依靠外界输入,所产生的废弃物也不能充分自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因而加大城市环境的压力,引发一系列问题。
(2)主要问题: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社会治安问题严重;贫困问题突出等。
(3)对策: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控制人口增长规模;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管理;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卫星城市和开发城市新区,促进郊区城市化;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