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卷第1期Vol.30l.1
5安徽师范大学学报6(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AnhuiNormalUniversity(Hum&SocSci)
2002年1月Jan.,2002
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来源之比较
刘
萍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关键词:悲剧;理性;理念;直观
摘 要:黑格尔和叔本华是西方悲剧范畴的重要阐释者,长期以来学界过于强调二者悲剧理论的差异和对峙,以至在认识上造成一定的偏颇。本文则主要从理论来源的角度,对黑格尔和叔本华的悲剧观展开比较研究,在考察其相异性的同时,力求深入挖掘二者不容忽视的相通性。中图分类号:I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2)01-0109-04ComparisononthesourcesofthetragedytheoryofHegelandSchopenhauerLIUPing(Dept.ofliter.,ANU,Wuhu241000,China)Keywords:tragedy;reason;ideal;institution
Abstract:BothHegelandSchopenhaueraretheimportantelucidatorsoftragedyinthewest.Foralongtimetheacademiccircleshavealwaysoveremphasizedthedifferencebetweentheirtheories,whichcausedcertain.FromtheangleofthesourcesoftheirtheoriesthispapercomparesthetragedytheoriesofHegelandSchopenhaueranddiscussestheirdifferencesandsimultaneouslyshouldn.tbeignored.
悲剧是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和西方现代哲学、美学的肇始者叔本华,都从各自的哲学立场出发对悲剧详加阐释,并均以其深刻、独到的见解在悲剧学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学界对二者的差异或者说对峙甚为强调,以至逐渐形成一种心理定势,似乎黑格尔和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就如同水之于火一般难以相容。本文则试图通过时代背景、哲学渊源两个方面,对黑格尔和叔本华悲剧理论的来源展开比较研究,深入考察二者之间异与同的有机联系。
黑格尔和叔本华主要生活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当时欧洲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尤其是法国启蒙运动及其直接后果,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无论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都给人以巨大的震撼。而当时的德国却处在封建的普鲁士王朝统治之下,政治、经济等发展状况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还有较强的依附性,因而表现得极为软弱。黑格尔就主要生活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代,他亲眼目睹了革命高潮的锐不可当的威势,并为之欢欣鼓舞。当时整个社会
充满着革命所激发起来的斗争精神、叛逆精神,黑格尔所谓的/永恒正义0、/绝对精神0,在某种意义上便是法国大革命精神,是近代资产阶级的一种自由精神。此外,他强调悲剧矛盾冲突的必然性,强调令人欣喜、振奋的悲剧效果,均有其深刻的时代烙印。这就使得黑格尔的悲剧观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然而随着革命高潮的日渐衰落,加之当时德国腐朽、落后的社会现实,以及黑格尔本人作为/国家哲学家0的学者地位,他对左翼雅各宾派表现出明显的不满,对于群众的暴力革命尤其厌恨。/在他看,革命只是主观精神发展的低级形式,而主观精神发展的高级形式则是理想与现实的调和。0这一切便决定了黑格尔悲剧冲突论的不彻底性,他的/两善两恶冲突说0强调冲突双方各有所是,各有所非,结果是两败俱伤,以伦理实体的和解而告终。这就不免混淆了真是真非,带有鲜明的市民阶级的保守性与妥协性。
至于叔本华,他比黑格尔晚出生18年,晚去世29年(黑格尔生于1770年,卒于1831年,叔本华生于1788年,卒于1860年),主要生活于革命高潮衰落时期,当时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对
[1](P127)
X收稿日期:2001-11-28
:(),女,,,
110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0卷
立。欧洲神圣同盟建立和封建反动势力的复辟使得资产阶级的政治雄心第一次受到严重挫折。
虽然1848年欧洲又爆发了一场规模较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但那/只不过是1789年法国革命的讽刺0,/真是雷声大雨点小!0[2](P331)很快以失败而告终。与此同时,随着欧洲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暂时的联盟走向对抗。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这就给原本就比较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以巨大打击。再加上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迅速发展,这一切使得当时资本主义不仅在政治、经济领域,而且在意识形态领域,均面临严重挑战。于是,叔本华看不到社会发展的出路,只看到整个社会充满着矛盾,充满着痛苦,并将之归因于原罪。他则有着比黑格尔更为彻底的社会批判精神,他鲜明地表达出对启蒙理性的怀疑、动摇和否定,不遗余力地宣告人生的痛苦,对充分展示人生痛苦的悲剧推崇备至,充满消极、悲观的情绪,终至提出否定生命意志,完全归于寂灭,归于)))无,遁入了极端的虚无主义。
黑格尔和叔本华的悲剧理论不仅有时代社会政治、经济背景,还受到当时哲学思潮的深刻影响,其中尤以康德为甚。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奠基人,他试图调和西方哲学史上两大派)))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矛盾,建立起庞大而极其复杂的哲学体系。康德虽未曾直接论述悲剧,但他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对某些具体问题的阐述,对黑格尔和叔本华都有重要影响。康德关注于对人的问题的思考,他以人的主观意识为研究对象,根据广泛流行于德国启蒙时代的人的心灵能力的知、情、意三分说,建立起关于人的心灵能力的完整体系,最终目的指向文化的人,道德的人。康德对人的问题的关注在黑格尔和叔本华的悲剧理论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就黑格尔来说,他把人物性格确定为悲剧艺术的中心,打破了亚理斯多德/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性格.则占第二位0[3](P23)的论断。由此,黑格尔还突出了人物的自觉行动在推动情节发展上的决定性作用。叔本华也是把悲剧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强调悲剧是人生痛苦的写照,极易发生而不可避免,给人以巨大的启示。可见,纵然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但均以人为考察之本,把悲剧与人生紧密联结起来。
众所周知,在理性问题上,黑格尔和叔本华影响。/理性0一般是指对感性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之上的人类的认识、理解能力。文艺复兴以后,理性的权威逐渐取代宗教的权威,尤其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理性更是被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0[4](P205)然而,经验主义者休谟的不可知论又否定了理性认识外部世界的可能性,认为因果律等客观规律只不过是人们的习惯所致,事实上并不存在。康德为了调和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把理性分为两种,一是纯粹理性,即知识论意义上的理性,应用于自然界或者称现象界,包括感性和悟性(又译/知性0,/知解力0,/理解力0等);二是实践理性,即道德理性,应用于自由界或者称精神界,亦即康德所谓/物自体0(又译/自在之物0),康德所说的/理性0是超验的,是一种主观的反省的思维,由有限进达无限,从而实现对于物自体的体认。这是一种完全出于人的内心的自由意志,是不受自然规律支配的/绝对命令0,要靠信仰的力量来维系。这显然带有一定的非理性的特征。列宁评价道:/康德:限制-理性.和巩固信仰。0[5](P99)康德不仅是要为宗教信仰留出地盘,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他的/道德神学0拯救人的自由,建立自由人格,实现人的自由,最终成为文化的人,道德的人。康德的第三批判,即判断力批判,就是要通过审美判断把纯粹理性和道德理性结合起来,把人由现实的此岸引向自由的彼岸。由此可见,康德一方面注重理性,一方面又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理性。对此,黑格尔和叔本华分别从相反的方向予以继承和发展。
黑格尔充分肯定了康德这种对理性本身绝对性的认识,认为这是近代哲学的转折点。为此,他明确表示:/对于了解艺术美的真实概念,康德的学说确是一个出发点。0但是由于康德把现实界与精神界绝对对立起来,因此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也实际上被分割、对立开来。康德认为,对于物自体的认识要通过被/假定0了的/应当0,这是一种纯粹主观的认识形式,无法从客观现实当中获得。这显然不符合黑格尔的主客观统一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立场以及正、反、合的辩证法思想,/这种像是完全的和解,无论就判断来说,还是就创造来说,都还只是主观的,本身还不是自在自为的真实。0[6](P72)因此,黑格[6](P72)
第1期 刘萍: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来源之比较111
/只有把康德的缺点克服了,我们才能凭借这种概念去对必然与自由、特殊与普遍、感性与理性等对立面的真正统一,得到更高的了解。0黑格尔对/理性0进行重新诠释,将之推向极致,他本人亦由此获得/理性主义大师0的称号,/理性主宰世界0便是他的哲学的出发点。不过,黑格尔的理性也是有其特殊涵义的,那就是/理念0,亦称/绝对精神0、/世界精神0等,它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和基础,是存在与思维、本质与现象的统一,遵循正、反、合的辩证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黑格尔把他的理性主义原则运用于各个领域,悲剧理论亦不例外。在他看来,理念在人类伦理领域分化成各种具体的伦理力量,悲剧就是由代表不同伦理力量的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导致的。因此,悲剧就是伦理力量的冲突,是理念自分裂的产物。按照辩证法原理,理念必然要由分走向合,于是悲剧最终以消除冲突双方的片面性,恢复伦理实体的统一而告结束。在黑格尔看来,悲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均贯穿着鲜明的理性主义原则。综观黑格尔整个美学,其中抽象而深刻的推断,清晰而严密的推理,几乎无处不在深化、加强着它的理性主义色彩。但是黑格尔的/理性0毕竟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建立在感性材料)))客观现实基础之上的/理性0,他虽然肯定理念是存在与思维的统一,但与马克思主义相反,黑格尔认为理念纯粹是思维的产物,存在只不过是它的显现。为此,列宁批评他:/用思想的唯心主义来代替感觉的唯心主义。0不难看到,黑格尔固然高扬理性,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把理念神秘化了。与之相应的,他的悲剧观固然有很强的现实性,然而无论怎样,将悲剧看作理念的自分化、自和解的产物,终究是牵强的,乃至荒谬的。
与黑格尔一样,叔本华对康德的学说也是推崇备至的,他明确表示:/我的思想路线尽管在内容上是如此不同于康德的,却显然是在康德思想路线的影响之下,是必然以之为前提,由此而出发的。0[8](P567)叔本华尤其欣赏康德对现象和自在之物的划分,认为这是康德的最大功绩,并且每每把/自在之物0与自己的/意志0相联系,甚至干脆把二者等同起来。但是叔本华却坚决反对康德关于实践理性可以把握自在之物的观点,认为这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在他看来,人们完全可以由直观而实现这种认识的目,[7](P319)
[6](P72-73)
康德的实践理性还是有共通之处的,它们都无须依赖于客观表象,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却都与建立在感性现实基础之上的理性(知性)无关。因此,二者的非理性的倾向是很明显的。但相对于康德的实践理性,叔本华的直观的非理性主义色彩无疑是大大加重了,终于走向与黑格尔相对的另一极端,叔本华本人亦成为著名的非理性主义斗士。他极力抬高非理性直观的作用,认为:/直观是一切真理的源泉,是一切科学的基础0[8](P107)。至于理性,
/不过是把从别的地方
接受来的东西又提到认识之前,所以它并不是真正扩大了我们的认识,只是赋予这认识另外一个形式罢了。这也就是说,理性把直观地,在具体中被认识的再加以抽象的普遍的认识。0[8](P93)由此可见,在对于表象世界的认识上,直观高于理性,理性则必须依赖于直观。不仅如此,理性只能局限于经验界,直观却能透过表象世界,由主体/自失0于客体之中,达到对于意志的认识。此时,主客体均发生变化,主体成为/纯粹的、无意志的、无痛苦的、无时间的主体0,被观审的客体也相应地成为理念,即/我们在对象中看到的已不是个别事物,而是认识到理念0[8](P292)。具体到悲剧观,叔本华承袭西方基督教传统,认定悲剧的理念是原罪,悲剧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人生痛苦,使得人们直观原罪,从而造成人们对人生心灰意冷,直至放弃生命意志的效果。因为叔本华把意志看作人生痛苦的根源,而通过艺术直观,人们能得以暂时摆脱意志的控制,享受一时的愉悦,因此,叔本华把艺术称作/人生的花朵0[8](P369),悲剧则由于在所有的文艺当中最容易达到这样的目的,被叔本华称作/文艺的最高峰0。尽管如此,同黑格尔的理念一样,叔本华的意志也不是建立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之上,而是恰恰相反。说意志是痛苦,是盲目的欲求和冲动,这显然缺乏现实基础。至于在艺术观照中,人们何以能突然摆脱意志的束缚,叔本华对此也语焉不详。他强调悲剧只是令人对人生极端地悲观失望,最终导致对生命意志的放弃,悲剧效果即在于此,这样的结论更是令人瞠目结舌,不知所以了。
一个高扬理性,一个贬低理性,黑格尔和叔本华在康德所开辟的道路上相背而行,他们的悲剧理论就充分展现了各自对理性的观点和态度。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同样作为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和叔本华固然在理性问题上表,[8](P350)
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黑格尔纵然高扬理性,但因为他的理念纯粹是思维的产物,用理念的自分裂、自和解来解说悲剧,则不可避免染有神秘色彩,也多少带有非理性的特征。至于叔本华的直观,它/所认识的不单是表象的各种表面属性,还包括属性之间、表象之间的因果联系0[9],这就无疑需要利用理性。对此叔本华曾多次明确表示:/直观确是理智的0,[8](P603)/直观却决不是单纯的感觉,在直观中已现出悟性的活动0[8](P646)等等。由此可见,叔本华的直观中包含着一些理性的因素,尽管其本质是非理性的。总之,黑格尔和叔本华从自己的理论要旨出发,对康德学说进行扬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黑格尔和叔本华大体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当时黑格尔在德国哲学界处于至尊无上的地位,被誉为/普鲁士复兴的国家哲学家0,他的哲学也便成了当时德国的/国家哲学0。处在这样一个为黑格尔的光辉所笼罩的学术领域内,叔本华固然清晰而严厉地以驳斥黑格尔的学说为己任,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黑格尔理论的影响。黑格尔在悲剧理论方面的最大贡献就是强调悲剧冲突及其必然性,不管叔本华怎样自觉对抗黑格尔,对于黑格尔的这一大理论创见,他显然是接受了,只不过他把黑格尔的理念的自分裂产生的冲突变成了意志的自分裂产生的冲突,/在所有这些人们中活着的和显现着的是同一的意志,但是这意志的各个现象却自相斗争,自相屠杀。0
[8](P350)
根源的日神与酒神的结合。0撩开日神和
酒神身上的奇异面纱,我们不难看到,酒神精神正是脱胎于叔本华的意志,日神精神则正是脱胎于叔本华的表象,酒神精神对于日神精神的本原关系,也一如意志对于表象的本原关系。因此,尼采所谓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相结合的悲剧观正是对叔本华悲剧观的发挥。同叔本华一样,尼采把现实人生视为痛苦,艺术则是逃避痛苦现实的手段,因为/只有作为审美现象,生存和世界才是永远有充分理由的0[10](P21)。但是,尼采并没有像叔本华那样,由此得出放弃生命意志的悲观结论。相反,尼采把艺术看作/是对自然现实的一种形而上补充,是作为对自然现实的征服而置于其旁的0[10](P105),悲剧的功能就在于引导人们超越现实的痛苦,达到那种/形而上的慰藉0,从而享受到审美的愉悦。这样来看待悲剧的效果,当然是积极、乐观的。可见,尼采虽然同叔本华一样看到悲剧中充满现实人生的痛苦,却进而看到隐藏在千般苦难之后的永恒的形而上的意义,联系黑格尔的凌驾于苦难之上的永恒理念的和解的观点,不难看出,尼采的这一积极、乐观的论调不正与黑格尔的悲剧说殊途同归了吗?当然,尼采的悲剧理论并未完全解决黑格尔和叔本华悲剧观的矛盾,达到了二者的和谐统一,不过由这一兼摄黑格尔、叔本华悲剧观的悲剧理论,我们似可得到启发,那就是黑格尔与叔本华两人的悲剧观并非如水之于火一般全无相通之处。
综上所述,作为西方美学史上悲剧范畴的重要阐释者,黑格尔和叔本华都立足于自己的哲学体系,创立出一套丰富、完整而又独具特色的悲剧理论。通过比较分析两人悲剧观的来源,我们不难发现,纵然二者看似大相径庭,却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相通性。这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两位大家的悲剧理论,同时也为当今的美学发展提供借鉴。参考文献:
[1]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朱光潜全集(卷7)
[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2] 马克思.废除封建义务的法案[A].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卷5)[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 亚理斯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
出版社,1997.
[11](P91)
冲突的结果也由黑格尔的/理念的和解0变成了/意志的分裂0,直至意志的最终否弃。这里,我们不妨举出另外一位德国著名的悲剧理论家)))尼采。众所周知,尼采一向以叔本华的忠实信徒而著称,但在尼采的悲剧理论中,我们同样也能依稀地看到黑格尔悲剧观的痕迹。尼采认为艺术根源于两种精神)))日神和酒神。日神精神体现为梦境,/我们用日神的名字统称美的外观的无数幻觉0,其特点是静,克制,适度等;酒神精神体现为醉态,是/整个情绪系统激动亢奋0,是/情绪的总激发和总释放0[10](P320)
321)
[10](P108)
,
其特点是动,放纵,狂烈等。这两种精神都是人的本能,并不涉及理智,/作为艺术冲动都是自然的、本能的、非理性的。0[11](P84)可见,在反理性方面,尼采比叔本华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尼采把悲剧看作/不断重新向一个日神的形象世界迸发的酒神歌队0[10](P32),0是以酒神歌队为
(下转第123页)
(在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夏瑞庆教授的悉心指导,谨致谢意!)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7]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8.
[8] 成有信.教育学原理[M].郑州:大象出版社,
参考文献:
[1] 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
养[J].教育研究.1999,(10):9-16.
[2] 欧阳文.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与问题意识的培
养[J].湘潭大学学报.1999,(1):128-131.
[3] 肖川.论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1999,(11):
11-14.
[4] 蔡春,覃开慧.主体性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现代教育研究.1999,(2):84-89.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6] 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
1993.
[9] 张天宝.学生主体论质疑[J].上海教育科研.
1995,(10):13-16.
[10] 葛金国,吴玲./盘点0学校[M].福州:福建
教育出版社,2001.
[11]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
版社,1999.
[12]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
版社,1990.
[13] 陈桂生./教育学视界0辨析[M].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肖建新
(上接第112页)
[4]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A].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卷19)[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 列宁.黑格尔/逻辑学0一书摘要[A].列宁全
集(卷38)[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6] 黑格尔.美学(一)[M].朱光潜全集(卷13),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7] 列宁.黑格尔5哲学史讲演录6一书摘要[M].
列宁全集(卷38),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8] 叔本华.康德哲学批判[M],石冲白译.作为
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附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戴文麟.叔本华直观认识论述评[J].南京大学学
报,1999,(3):85-88.
[11]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北京:三联
书店,1986.
[12]朱立元主编.现代西方美学史[M].上海:上海
文艺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凤文学
第30卷第1期Vol.30l.1
5安徽师范大学学报6(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AnhuiNormalUniversity(Hum&SocSci)
2002年1月Jan.,2002
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来源之比较
刘
萍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关键词:悲剧;理性;理念;直观
摘 要:黑格尔和叔本华是西方悲剧范畴的重要阐释者,长期以来学界过于强调二者悲剧理论的差异和对峙,以至在认识上造成一定的偏颇。本文则主要从理论来源的角度,对黑格尔和叔本华的悲剧观展开比较研究,在考察其相异性的同时,力求深入挖掘二者不容忽视的相通性。中图分类号:I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2)01-0109-04ComparisononthesourcesofthetragedytheoryofHegelandSchopenhauerLIUPing(Dept.ofliter.,ANU,Wuhu241000,China)Keywords:tragedy;reason;ideal;institution
Abstract:BothHegelandSchopenhaueraretheimportantelucidatorsoftragedyinthewest.Foralongtimetheacademiccircleshavealwaysoveremphasizedthedifferencebetweentheirtheories,whichcausedcertain.FromtheangleofthesourcesoftheirtheoriesthispapercomparesthetragedytheoriesofHegelandSchopenhaueranddiscussestheirdifferencesandsimultaneouslyshouldn.tbeignored.
悲剧是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和西方现代哲学、美学的肇始者叔本华,都从各自的哲学立场出发对悲剧详加阐释,并均以其深刻、独到的见解在悲剧学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学界对二者的差异或者说对峙甚为强调,以至逐渐形成一种心理定势,似乎黑格尔和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就如同水之于火一般难以相容。本文则试图通过时代背景、哲学渊源两个方面,对黑格尔和叔本华悲剧理论的来源展开比较研究,深入考察二者之间异与同的有机联系。
黑格尔和叔本华主要生活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当时欧洲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尤其是法国启蒙运动及其直接后果,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无论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都给人以巨大的震撼。而当时的德国却处在封建的普鲁士王朝统治之下,政治、经济等发展状况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还有较强的依附性,因而表现得极为软弱。黑格尔就主要生活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代,他亲眼目睹了革命高潮的锐不可当的威势,并为之欢欣鼓舞。当时整个社会
充满着革命所激发起来的斗争精神、叛逆精神,黑格尔所谓的/永恒正义0、/绝对精神0,在某种意义上便是法国大革命精神,是近代资产阶级的一种自由精神。此外,他强调悲剧矛盾冲突的必然性,强调令人欣喜、振奋的悲剧效果,均有其深刻的时代烙印。这就使得黑格尔的悲剧观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然而随着革命高潮的日渐衰落,加之当时德国腐朽、落后的社会现实,以及黑格尔本人作为/国家哲学家0的学者地位,他对左翼雅各宾派表现出明显的不满,对于群众的暴力革命尤其厌恨。/在他看,革命只是主观精神发展的低级形式,而主观精神发展的高级形式则是理想与现实的调和。0这一切便决定了黑格尔悲剧冲突论的不彻底性,他的/两善两恶冲突说0强调冲突双方各有所是,各有所非,结果是两败俱伤,以伦理实体的和解而告终。这就不免混淆了真是真非,带有鲜明的市民阶级的保守性与妥协性。
至于叔本华,他比黑格尔晚出生18年,晚去世29年(黑格尔生于1770年,卒于1831年,叔本华生于1788年,卒于1860年),主要生活于革命高潮衰落时期,当时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对
[1](P127)
X收稿日期:2001-11-28
:(),女,,,
110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0卷
立。欧洲神圣同盟建立和封建反动势力的复辟使得资产阶级的政治雄心第一次受到严重挫折。
虽然1848年欧洲又爆发了一场规模较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但那/只不过是1789年法国革命的讽刺0,/真是雷声大雨点小!0[2](P331)很快以失败而告终。与此同时,随着欧洲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暂时的联盟走向对抗。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这就给原本就比较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以巨大打击。再加上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迅速发展,这一切使得当时资本主义不仅在政治、经济领域,而且在意识形态领域,均面临严重挑战。于是,叔本华看不到社会发展的出路,只看到整个社会充满着矛盾,充满着痛苦,并将之归因于原罪。他则有着比黑格尔更为彻底的社会批判精神,他鲜明地表达出对启蒙理性的怀疑、动摇和否定,不遗余力地宣告人生的痛苦,对充分展示人生痛苦的悲剧推崇备至,充满消极、悲观的情绪,终至提出否定生命意志,完全归于寂灭,归于)))无,遁入了极端的虚无主义。
黑格尔和叔本华的悲剧理论不仅有时代社会政治、经济背景,还受到当时哲学思潮的深刻影响,其中尤以康德为甚。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奠基人,他试图调和西方哲学史上两大派)))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矛盾,建立起庞大而极其复杂的哲学体系。康德虽未曾直接论述悲剧,但他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对某些具体问题的阐述,对黑格尔和叔本华都有重要影响。康德关注于对人的问题的思考,他以人的主观意识为研究对象,根据广泛流行于德国启蒙时代的人的心灵能力的知、情、意三分说,建立起关于人的心灵能力的完整体系,最终目的指向文化的人,道德的人。康德对人的问题的关注在黑格尔和叔本华的悲剧理论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就黑格尔来说,他把人物性格确定为悲剧艺术的中心,打破了亚理斯多德/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性格.则占第二位0[3](P23)的论断。由此,黑格尔还突出了人物的自觉行动在推动情节发展上的决定性作用。叔本华也是把悲剧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强调悲剧是人生痛苦的写照,极易发生而不可避免,给人以巨大的启示。可见,纵然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但均以人为考察之本,把悲剧与人生紧密联结起来。
众所周知,在理性问题上,黑格尔和叔本华影响。/理性0一般是指对感性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之上的人类的认识、理解能力。文艺复兴以后,理性的权威逐渐取代宗教的权威,尤其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理性更是被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0[4](P205)然而,经验主义者休谟的不可知论又否定了理性认识外部世界的可能性,认为因果律等客观规律只不过是人们的习惯所致,事实上并不存在。康德为了调和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把理性分为两种,一是纯粹理性,即知识论意义上的理性,应用于自然界或者称现象界,包括感性和悟性(又译/知性0,/知解力0,/理解力0等);二是实践理性,即道德理性,应用于自由界或者称精神界,亦即康德所谓/物自体0(又译/自在之物0),康德所说的/理性0是超验的,是一种主观的反省的思维,由有限进达无限,从而实现对于物自体的体认。这是一种完全出于人的内心的自由意志,是不受自然规律支配的/绝对命令0,要靠信仰的力量来维系。这显然带有一定的非理性的特征。列宁评价道:/康德:限制-理性.和巩固信仰。0[5](P99)康德不仅是要为宗教信仰留出地盘,更重要的还是要通过他的/道德神学0拯救人的自由,建立自由人格,实现人的自由,最终成为文化的人,道德的人。康德的第三批判,即判断力批判,就是要通过审美判断把纯粹理性和道德理性结合起来,把人由现实的此岸引向自由的彼岸。由此可见,康德一方面注重理性,一方面又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理性。对此,黑格尔和叔本华分别从相反的方向予以继承和发展。
黑格尔充分肯定了康德这种对理性本身绝对性的认识,认为这是近代哲学的转折点。为此,他明确表示:/对于了解艺术美的真实概念,康德的学说确是一个出发点。0但是由于康德把现实界与精神界绝对对立起来,因此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也实际上被分割、对立开来。康德认为,对于物自体的认识要通过被/假定0了的/应当0,这是一种纯粹主观的认识形式,无法从客观现实当中获得。这显然不符合黑格尔的主客观统一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立场以及正、反、合的辩证法思想,/这种像是完全的和解,无论就判断来说,还是就创造来说,都还只是主观的,本身还不是自在自为的真实。0[6](P72)因此,黑格[6](P72)
第1期 刘萍: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来源之比较111
/只有把康德的缺点克服了,我们才能凭借这种概念去对必然与自由、特殊与普遍、感性与理性等对立面的真正统一,得到更高的了解。0黑格尔对/理性0进行重新诠释,将之推向极致,他本人亦由此获得/理性主义大师0的称号,/理性主宰世界0便是他的哲学的出发点。不过,黑格尔的理性也是有其特殊涵义的,那就是/理念0,亦称/绝对精神0、/世界精神0等,它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和基础,是存在与思维、本质与现象的统一,遵循正、反、合的辩证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黑格尔把他的理性主义原则运用于各个领域,悲剧理论亦不例外。在他看来,理念在人类伦理领域分化成各种具体的伦理力量,悲剧就是由代表不同伦理力量的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导致的。因此,悲剧就是伦理力量的冲突,是理念自分裂的产物。按照辩证法原理,理念必然要由分走向合,于是悲剧最终以消除冲突双方的片面性,恢复伦理实体的统一而告结束。在黑格尔看来,悲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均贯穿着鲜明的理性主义原则。综观黑格尔整个美学,其中抽象而深刻的推断,清晰而严密的推理,几乎无处不在深化、加强着它的理性主义色彩。但是黑格尔的/理性0毕竟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建立在感性材料)))客观现实基础之上的/理性0,他虽然肯定理念是存在与思维的统一,但与马克思主义相反,黑格尔认为理念纯粹是思维的产物,存在只不过是它的显现。为此,列宁批评他:/用思想的唯心主义来代替感觉的唯心主义。0不难看到,黑格尔固然高扬理性,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把理念神秘化了。与之相应的,他的悲剧观固然有很强的现实性,然而无论怎样,将悲剧看作理念的自分化、自和解的产物,终究是牵强的,乃至荒谬的。
与黑格尔一样,叔本华对康德的学说也是推崇备至的,他明确表示:/我的思想路线尽管在内容上是如此不同于康德的,却显然是在康德思想路线的影响之下,是必然以之为前提,由此而出发的。0[8](P567)叔本华尤其欣赏康德对现象和自在之物的划分,认为这是康德的最大功绩,并且每每把/自在之物0与自己的/意志0相联系,甚至干脆把二者等同起来。但是叔本华却坚决反对康德关于实践理性可以把握自在之物的观点,认为这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在他看来,人们完全可以由直观而实现这种认识的目,[7](P319)
[6](P72-73)
康德的实践理性还是有共通之处的,它们都无须依赖于客观表象,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却都与建立在感性现实基础之上的理性(知性)无关。因此,二者的非理性的倾向是很明显的。但相对于康德的实践理性,叔本华的直观的非理性主义色彩无疑是大大加重了,终于走向与黑格尔相对的另一极端,叔本华本人亦成为著名的非理性主义斗士。他极力抬高非理性直观的作用,认为:/直观是一切真理的源泉,是一切科学的基础0[8](P107)。至于理性,
/不过是把从别的地方
接受来的东西又提到认识之前,所以它并不是真正扩大了我们的认识,只是赋予这认识另外一个形式罢了。这也就是说,理性把直观地,在具体中被认识的再加以抽象的普遍的认识。0[8](P93)由此可见,在对于表象世界的认识上,直观高于理性,理性则必须依赖于直观。不仅如此,理性只能局限于经验界,直观却能透过表象世界,由主体/自失0于客体之中,达到对于意志的认识。此时,主客体均发生变化,主体成为/纯粹的、无意志的、无痛苦的、无时间的主体0,被观审的客体也相应地成为理念,即/我们在对象中看到的已不是个别事物,而是认识到理念0[8](P292)。具体到悲剧观,叔本华承袭西方基督教传统,认定悲剧的理念是原罪,悲剧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人生痛苦,使得人们直观原罪,从而造成人们对人生心灰意冷,直至放弃生命意志的效果。因为叔本华把意志看作人生痛苦的根源,而通过艺术直观,人们能得以暂时摆脱意志的控制,享受一时的愉悦,因此,叔本华把艺术称作/人生的花朵0[8](P369),悲剧则由于在所有的文艺当中最容易达到这样的目的,被叔本华称作/文艺的最高峰0。尽管如此,同黑格尔的理念一样,叔本华的意志也不是建立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之上,而是恰恰相反。说意志是痛苦,是盲目的欲求和冲动,这显然缺乏现实基础。至于在艺术观照中,人们何以能突然摆脱意志的束缚,叔本华对此也语焉不详。他强调悲剧只是令人对人生极端地悲观失望,最终导致对生命意志的放弃,悲剧效果即在于此,这样的结论更是令人瞠目结舌,不知所以了。
一个高扬理性,一个贬低理性,黑格尔和叔本华在康德所开辟的道路上相背而行,他们的悲剧理论就充分展现了各自对理性的观点和态度。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同样作为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和叔本华固然在理性问题上表,[8](P350)
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黑格尔纵然高扬理性,但因为他的理念纯粹是思维的产物,用理念的自分裂、自和解来解说悲剧,则不可避免染有神秘色彩,也多少带有非理性的特征。至于叔本华的直观,它/所认识的不单是表象的各种表面属性,还包括属性之间、表象之间的因果联系0[9],这就无疑需要利用理性。对此叔本华曾多次明确表示:/直观确是理智的0,[8](P603)/直观却决不是单纯的感觉,在直观中已现出悟性的活动0[8](P646)等等。由此可见,叔本华的直观中包含着一些理性的因素,尽管其本质是非理性的。总之,黑格尔和叔本华从自己的理论要旨出发,对康德学说进行扬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黑格尔和叔本华大体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当时黑格尔在德国哲学界处于至尊无上的地位,被誉为/普鲁士复兴的国家哲学家0,他的哲学也便成了当时德国的/国家哲学0。处在这样一个为黑格尔的光辉所笼罩的学术领域内,叔本华固然清晰而严厉地以驳斥黑格尔的学说为己任,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黑格尔理论的影响。黑格尔在悲剧理论方面的最大贡献就是强调悲剧冲突及其必然性,不管叔本华怎样自觉对抗黑格尔,对于黑格尔的这一大理论创见,他显然是接受了,只不过他把黑格尔的理念的自分裂产生的冲突变成了意志的自分裂产生的冲突,/在所有这些人们中活着的和显现着的是同一的意志,但是这意志的各个现象却自相斗争,自相屠杀。0
[8](P350)
根源的日神与酒神的结合。0撩开日神和
酒神身上的奇异面纱,我们不难看到,酒神精神正是脱胎于叔本华的意志,日神精神则正是脱胎于叔本华的表象,酒神精神对于日神精神的本原关系,也一如意志对于表象的本原关系。因此,尼采所谓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相结合的悲剧观正是对叔本华悲剧观的发挥。同叔本华一样,尼采把现实人生视为痛苦,艺术则是逃避痛苦现实的手段,因为/只有作为审美现象,生存和世界才是永远有充分理由的0[10](P21)。但是,尼采并没有像叔本华那样,由此得出放弃生命意志的悲观结论。相反,尼采把艺术看作/是对自然现实的一种形而上补充,是作为对自然现实的征服而置于其旁的0[10](P105),悲剧的功能就在于引导人们超越现实的痛苦,达到那种/形而上的慰藉0,从而享受到审美的愉悦。这样来看待悲剧的效果,当然是积极、乐观的。可见,尼采虽然同叔本华一样看到悲剧中充满现实人生的痛苦,却进而看到隐藏在千般苦难之后的永恒的形而上的意义,联系黑格尔的凌驾于苦难之上的永恒理念的和解的观点,不难看出,尼采的这一积极、乐观的论调不正与黑格尔的悲剧说殊途同归了吗?当然,尼采的悲剧理论并未完全解决黑格尔和叔本华悲剧观的矛盾,达到了二者的和谐统一,不过由这一兼摄黑格尔、叔本华悲剧观的悲剧理论,我们似可得到启发,那就是黑格尔与叔本华两人的悲剧观并非如水之于火一般全无相通之处。
综上所述,作为西方美学史上悲剧范畴的重要阐释者,黑格尔和叔本华都立足于自己的哲学体系,创立出一套丰富、完整而又独具特色的悲剧理论。通过比较分析两人悲剧观的来源,我们不难发现,纵然二者看似大相径庭,却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相通性。这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两位大家的悲剧理论,同时也为当今的美学发展提供借鉴。参考文献:
[1]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朱光潜全集(卷7)
[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2] 马克思.废除封建义务的法案[A].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卷5)[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 亚理斯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
出版社,1997.
[11](P91)
冲突的结果也由黑格尔的/理念的和解0变成了/意志的分裂0,直至意志的最终否弃。这里,我们不妨举出另外一位德国著名的悲剧理论家)))尼采。众所周知,尼采一向以叔本华的忠实信徒而著称,但在尼采的悲剧理论中,我们同样也能依稀地看到黑格尔悲剧观的痕迹。尼采认为艺术根源于两种精神)))日神和酒神。日神精神体现为梦境,/我们用日神的名字统称美的外观的无数幻觉0,其特点是静,克制,适度等;酒神精神体现为醉态,是/整个情绪系统激动亢奋0,是/情绪的总激发和总释放0[10](P320)
321)
[10](P108)
,
其特点是动,放纵,狂烈等。这两种精神都是人的本能,并不涉及理智,/作为艺术冲动都是自然的、本能的、非理性的。0[11](P84)可见,在反理性方面,尼采比叔本华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尼采把悲剧看作/不断重新向一个日神的形象世界迸发的酒神歌队0[10](P32),0是以酒神歌队为
(下转第123页)
(在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夏瑞庆教授的悉心指导,谨致谢意!)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7]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8.
[8] 成有信.教育学原理[M].郑州:大象出版社,
参考文献:
[1] 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
养[J].教育研究.1999,(10):9-16.
[2] 欧阳文.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与问题意识的培
养[J].湘潭大学学报.1999,(1):128-131.
[3] 肖川.论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1999,(11):
11-14.
[4] 蔡春,覃开慧.主体性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现代教育研究.1999,(2):84-89.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6] 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
1993.
[9] 张天宝.学生主体论质疑[J].上海教育科研.
1995,(10):13-16.
[10] 葛金国,吴玲./盘点0学校[M].福州:福建
教育出版社,2001.
[11]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
版社,1999.
[12]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
版社,1990.
[13] 陈桂生./教育学视界0辨析[M].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肖建新
(上接第112页)
[4]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A].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卷19)[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 列宁.黑格尔/逻辑学0一书摘要[A].列宁全
集(卷38)[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6] 黑格尔.美学(一)[M].朱光潜全集(卷13),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7] 列宁.黑格尔5哲学史讲演录6一书摘要[M].
列宁全集(卷38),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8] 叔本华.康德哲学批判[M],石冲白译.作为
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附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戴文麟.叔本华直观认识论述评[J].南京大学学
报,1999,(3):85-88.
[11]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北京:三联
书店,1986.
[12]朱立元主编.现代西方美学史[M].上海:上海
文艺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凤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