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心理健康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认识.而且为他们个性发展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

2.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很长的时期内,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追求主要局限在医学范畴,也就是耗费大量精力、财力、时间用于对心理疾病的治疗方面,而对于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却没有顾及。这种状况近年来开始出现改变,许多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专家越来越认识到,必须将注意的焦点转移,放到教会大多数社会成员如何预防心理障碍的产生、如何调适心理冲突等方面。也就是说,从以治疗为主转到预防为主,而预防的主要渠道便是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人们心理问题的产生。这种认识上的转变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标志着人类的心理健康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我国,改革开放对于教育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领域,

这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学校必须主动地适应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基础教育各阶段开展心理教育,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否则,学校交给社会的将是不合格的产品。

3、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精神的体现。

我国进行了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体育与健康》新课标中明确提出:

(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2)正确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这些体现了我国新时期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形成、维护、促进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与国家教育的总目相一致,就是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和途径可以多种多样,但是,无论哪种途径,也无论在哪个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服从这一基本目标。 形成----主要是指培养塑造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维护----主要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使他们避免和减少各种可能遭遇到的危险及心理健康的伤害和消极影响;

促进----主要是指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特点,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健康教育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进行的。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是集体的或个别的心理辅导、心理支援,也可以是专门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活动,更多的应该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即寓心育于德育活动之中,于智育活动之中,于艺术教育、课外活动、体育活动和其他活动之中。

(一)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一个小学生,每天一般在校6个小时,其中4小时为上课时间,其余为自由活动和课间活动时间,所以对小学的德育、智育、体育、艺术教育、劳技教育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也必须与各育紧密结合,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完成。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既是智育的主渠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既教书又育人,育人先育心,因此心育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1)课堂教学过程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

①进行潜能开发和智力训练,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

小学低年级儿童认知水平尚有一定局限,例如:对大小、长短、高低等能够进行分化,但还不善用言语表达,而对类似祖国面积、长江长度等概念尚难于理解和认知;对昨天、前天、后天等时间、空间概念也缺少具体的理解。在注意力方面、稳定性只限于15--25分钟之间,只有到了小学高年级才能坚持到30分钟以上,而且注意的范围和其它品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从思维与想像力的发展水平上看,小学生善于形象具体的思维,并向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发展。分析综合能力正在迅速增强,但经常出现“卡壳”现象。在这种形势下,进行潜能开发和智力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提高学生们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

②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调控能力

小学低年级孩子尚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行为缺少自觉性,缺少独立性,对教师和父母有依赖性,这是自我意识水平低的表现。到了高年级,随着自我意识水平提高,独立性逐渐增强,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应了解这一心理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发展孩了的自我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

③培养优良的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是各种教学必须完成的共同目标,而培养优良的件格、提高情商和进行意志品质训练等,过去教学大纲未做具体要求。教师应看到,提高情商、培养意志品质,是智力开发、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教师应把发展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做为课堂教学目标之一,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予以落实。

(2)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生活指导

少年儿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由于主客观原因,产生各种烦恼和困惑,经常受到心理挫折,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例如认知障碍、人际关系障碍、情感障碍,出现厌学问题、师生和同学之间团结问题等等。教师应观察了解学生,对每个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心理生活给予指导,应帮助孩子们度过一道道难关,帮助他们扫清各种心理障碍,保持健康的心态,既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又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了基础。

(3)通过课堂教学,养成少年儿童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交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互作用最集中的时间。教师行为最易于影响学生,同时教师也最易于观察学生,最易于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牛的个性心理品质、情感意志品质等等。例如,哪个学生活泼好动,哪个学生安静内向,哪个孩子意志薄弱,哪个孩子多愁善感等等,教师在课堂交互作用中,可一目了然,这就为培养孩子优良个性心理品质提供了前提。

2、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既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又有要求高、难度大的特点。

教师首先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以此为载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既不能把文化课上成心理辅导课,也不能只顾文化课,忽视了心育内容,要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激发学习动机

(2)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大门。认知兴趣是力求认识新事物、渴望获得新知、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一种求知欲。

培养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而且会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凶地而异。一般情况下,激发学习兴趣有以下几种方式方法:提出质疑、设问、鼓励求异思维、创设情境,开展游戏,挖掘教材内容等。

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可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古人云:“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质疑、敢问、善问,引起好奇心和求知的兴趣。 例如,在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做了这样的设计:

师:几天来,我一直有一个想不通的问题,你们说说,为什么各种车的车轮都是圆的,而不是其它形状,不是三角形的,不是正方形的?

生:(哄堂大笑)

生:如果是正方形、三角形的就不能滚动呀。 师:那么就做成椭圆的吧!

生:那样车子前进时就会忽高忽低,坐车的人受不了!

师:那为什么做成圆形轮子就不会忽高忽低了呢? 生:开始议论纷纷。经过热烈而欢快的讨论得出结论:车轮上的每一点到车轴心的距离相等。圆的特征、圆的概念一下子形成了。是疑问引发了求知欲,是兴趣导航促使学生发现了规律,学到了知识,培养了思维能力。

(3)培养自信心,实施成功激励

自信是成功的前提。

有一个跳高运动员,跳高成绩早已达到1.69米,在每次训练中一到1.70米必然失败,这一高度成了一个禁区,训练几个月都无所成就,几次参赛都因失去信心而败北。教练员正为此而忧虑烦恼之时,又迎来了一次重要赛事。经过几次试跳之后,教练员在保密情况下,让赛场工作人员把横杆放到了1·73米高度上,然后若无其事地告知运动员:“现在高度是1.69米。”运动员信以为真,轻松一跳,成功飞越。这时教练员激动不已,紧紧拥抱运动员并惊喜地相告:“你知道方才跳过的是多高吗?是1米73呀!”连运动员自己也不敢相信,是自信心使他跨过了心理障碍,也跨过了新高度。

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关键是教师要信任学生,放手让孩子们去做,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说声“我行”,“我能行”,“我必胜”,“我会成功”!

(4)进行潜能开发和智力训练

(5)学习毅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6)群体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集体活动,每个学生都必须遵守集体规范,受课堂纪律约束;同时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

间、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正是在这种有约束的人际交往实践中,学生受到了集体主义的薰陶。

(7)培养乐观、开朗活泼的性格

一个学生的情绪状态如何是他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精神状态良好的标志是生机勃勃、精力充沛、活泼乐观、积极向上、乐于交流、欢天喜地、无忧无虑、学习劲头十足、效率极高且不知疲倦。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并不失时机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着力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使他们逐步养成活泼、丌朗、乐观的优良个性心理品质。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还有许多,譬如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等等。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就足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健全的人格。

3、课堂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愉悦性原则

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教师只有满而春风地走进课堂,精神饱满、情绪高昂,才能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为营造一种良好、和谐、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要有一定的幽默感,

可以使用诙谐、逗趣的语言,随时调节课堂气氛。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会产生压抑感,这时如果教师能讲一个小笑话,会使学生哄堂大笑,立即兴奋起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会变苦学为乐学,变老师让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2)激励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以激励的教育方式,诱导学生产生内驱力,从而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便会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自觉的发展。这正如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启示、激励、引导及创设一系列科学的教学程序和学习氛围,可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努力因素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互场,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句话都要投向学生一份爱,一份期望和鼓励,通过设立激励的目标,运用激励的语言,采用激励的方式,形成激励的氛围。教师要牢记课堂忌语,切记不要对学生讲“你是笨蛋”,“朽木不

可雕也”,应杜绝使用讽刺、挖苦、讥笑、揭短、打击学生积极性之类的语言。

(3)差异性原则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受的教育也不同,个性品质、智力都存在差异,所以教学中不要搞一刀切,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为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次教学,对好、中、差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使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尤其是对后进生,要体谅与理解,生活上要给予更多的体贴,思想行为上给予更多的理解尊重,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使他们建立“我能行、不比别人差、我能学会”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和浓厚的求知兴趣和学习热情。

(4)支援性原则

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听不懂、啃不动等情况,这时就会产生认知心理障碍,表现苦闷和急躁,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绪低落,进而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此时教师要置身于学生的位置反思一下,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要伸出友谊之手,给予支援。用充满

信任的目光唤起学生的信心与勇气,用激励的话语,例如“你再想一想,你很聪明,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学会”等语言提示,并适时启发点拨,使学生在一种倍受教师尊重信任的的情绪体验下学习。对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无论说的对与错,都不要挫伤其积极性,要让他们把话说完,并能体面地坐下,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5)预防性原则

学校实施心理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保证学生智力和个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为此,必须在教学中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防止学生不良心理状态出现,防止不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大量的、主要的是养成性教育,而改造性教育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补救措施。为防止学生不良个性心理品质、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教师应主动设计教育方向和教育方式方法,以养成学生健康心理品质为主,把工作做到前头。

教学中为防止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还必须贯彻量力性原则,把学生过重负担减下来。如教学内容应当难易适度,当学生经过积极努力,克服困难,取得学习上的胜利时,就会感到自己的智慧和毅力的力量,

体验到一种刻苦努力后的喜悦,学习情绪和班级气氛就会为之大振。

另外,教师的教态、站姿、表情以及手势等体态语言对学生的影响也尤为重要。教师的站姿要挺拔自然,行走时协调有神,讲授中手势的配合干脆利落、文雅和谐,速度适宜,起落有节;讲课的语调应强弱适度、抑扬顿挫;与学生交流时目光表情应丰富多彩。安排学习时间不宜过长;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建优良的课堂环境,如适宜的温度、湿度、照明等,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学生疲劳的早期表现,及时组织休息,恢复他们的心理机能,以预防不良心理现象的发生。

(6)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也是教育学生的一种力量和教育手段。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受到学生的热爱和信任,并把教师做为模仿榜样。教师热爱学生,在课堂上应表现为对学生信任、尊重、关心、称赞和体贴,学生会感到温暖、有信心,欢乐和上进心十足;相反,一个经常受到教师训斥、冷漠、厌弃和批评的学生,则会产生被看不起、遗弃的感觉,产生自卑感、怨恨情绪、怯懦、孤僻、冷漠、暴躁等不

良性格特征,在得不到及时纠正情况下,还会发展形成病态人格。

热爱、尊重学生,并非一味的宠惯学生,放松要求,而是要做到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严师出高徒。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是必不可少的。长期放任自流,松松垮垮,会使学生养成任性、自私自利、不思进取、马马虎虎、无责任心等不良行为习惯,而严格要求则能促进学生形成自觉、自律、自尊、自重的性格,能培养负责精神,进取心和责任感;养成关心集体、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偏爱、溺爱,严格也不是刻薄、苛求,而是爱严适度,爱严结合,这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教育。

四、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科教学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

1、课堂教学的多样性与特殊性

作为学校中心工作的课堂教学,只是一个统称。具体讲,可分为语文、数学、自然、社会、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而每一个学科,又可以分为不同的

课型。如语文学科,又分为识字课、阅读课、作文课、复习课等。因此,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丰富多彩的。所谓的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不论是哪一个学科,不论是何种课型,都必须把心育融于其中,随时随地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文以载道,教书育人是各科教学的共性

各科教学内容不同,要求达到不同的目的。如识字课要求是听、说、读、写四会,算术课要求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培养孩子成人,促进学生养成健全人格,获得全面发展。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就是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通过课堂教学,既要传授知识,授之以“业”,更要以文载道,明理激情,使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锻炼,培养优良个性,养成优秀品质。

3、师生双边活动及多因素作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主体。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般情况下,课堂教学目标是依据教材、教学大纲的要求,由教师掌握和控制的。而要达到目标,则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把学生作为主体,以学生为主线,以师生的双边活动

为中心。学生与教师之问,是相互依存的,双方都是活动的主要角色,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课堂教学活动,缺一不可。以讲解为例,教师讲课是给学生听的,学生不听或者听不懂、听不明白,教师等于白讲;只有学生乐意听,听得懂、学得会,讲授才有其实际意义。而学生到底听明白没有,教师不能不闻不问,必须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状态,并及时地去调节师生活动,以促进目标的达成。

影响课堂活动效果的,除了师生双边活动之外,还有影响师生心态的其它外界因素。例如教材本身的难易度、学校教室环境因素、每个学生的家庭影响因素等等。

4、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学生的心理状态 教学心理学研究证明,教学效果好坏、关键看努力。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方面。这是不言而喻的。

而努力结果如何,主要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是智商,二是情商。智商是观察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的综合体,是认知能力的体现,它可以影响到学习效果、教学效率;而情商则是心理状态的体

现,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它调节人的行为,包括影响人智力潜能的发挥和智力的整体发展。

(二)课堂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1、发挥教师的课堂教育机智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心灵感应场,既有信息、知识的传递,思想的交流,又有情感的沟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互相作用,多侧面多层次,瞬息万变、立体交叉。要搞好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种特殊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这就是教育机智。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冷静、理智地处理突发事件

一堂语文课,同学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分段朗读,突然一只皮球从窗口飞入,全班大乱。这时教师沉着镇定,亲自把皮球还回操场,然后重新组织教学,把被分散的注意力拉回到朗读声中来。这是常见的突发事件。类似其它的外来干扰或内部意外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教师则应灵活多变,稳定课堂气氛,使同学们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

(2)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教师要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必须明察秋毫,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学生的心态必然通过行为和表现流露出来,如有的学生疲劳时打哈欠,有的溜号时搞小动作,有的走神时目光呆滞,有的表面上坐着听讲,实际上若有所思,有的眼神困惑、疑难,有的压抑、愁眉苦脸,有的兴奋有余,活泼过度等等。教师要通过观察,对每个学生了如指掌,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起伏,思想动向,这样才能及时采取措施。

(3)果断的调控与变通能力

课堂上,有损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事件是经常出现的,所答非所问的回答,不着边际的质疑转移学生的注意,疲劳厌烦,不良情绪的困扰等等,都需要教师妥善处理,及时进行调控,有时需要变通准备好的教学程序,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控制教学过程。 例如,教师提问一个女同学,该生一时紧张,站起来竟然忘了教师问的是什么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很不好意思,会更加紧张,教师如果责备这个学生,则会造成心理挫折。这时老师灵机一动,鼓励该生再听一遍,慢慢思考,教师重复问题以后,学生消除了紧张感,打消了顾虑,回答了问题,尽管很不完整,还是受到了表扬,得到了鼓励。

2、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各种学科教材都是经过专家精选编纂而成的,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寓意。教学中,首先要吃透教材、挖掘出教材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课堂上尽量发挥教材的作用,做到有机结合、积极渗透,从课堂实际出发,既不要牵强附会、生硬联系,也不要忽略心理特点,单摆浮搁。要融为一体,恰如其分。

3、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课堂教学气氛,影响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和谐、活跃、平等、欢快,学生则思维敏捷、态度积极、主动活泼,学习效率高;反之,气氛沉闷、压抑、紧张或者散漫,分歧丛生,则学生厌烦,教学效果就差。

学生的情绪状态,课堂气氛受各种因素制约,而主要是受教师情绪感染。教师走进教室时面带微笑、态度温和、精神饱满、热情诚恳,学生会感到教师可敬可亲,平易近人,课堂气氛就会宽松、和谐,充满欢乐;反之,教师一脸怒气,或无精打采,表情呆滞,或冷漠无情,学生会感到压抑、沉闷。因此,要求教师上课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论本人有什么特殊情况,都不要把不良情绪带进课堂。

要提倡教师有幽默感,允许教师使用诙谐的语言,时常开一点玩笑,引逗学生产生欢快的情绪,这是一种教学艺术和技巧。如:有一位教师为调节课堂气氛,上课巾间.穿插了2分钟的音乐。不仅没影响学生学习,反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语文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是扫除学习心理障碍、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以文载道、进行情感激励等等。

小学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感知水平低,思维方式以形象、直观为主,个性活泼好动,记忆方式仍然以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在学习汉字过程中,最易出现心理障碍,所以,识字教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个难点。 儿童识字要经过感知、理解、想象、记忆等心理活动过程,对汉语、汉字的音、形、意和字、词、句、章的掌握,教学中应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采取各种方法,如注音识字、集中识字、游戏识字等,以防止学习心理障碍的发生。

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难点就是作文。有些学生不乐意作文,怕作文,一写作文就头痛,有的苦于没什么可写,不会写,直至产生厌恶感和恐惧感等心理问题。扫除作文心理障碍的方法,应从说话训练开始。一般说来,只要学生能用口讲出来,也就能写出来。而说的原材料是词汇,没有材料盖不了大楼,没有词汇写不成文章。丰富词汇是作文教学的突破口。 为了丰富儿童的词汇,一是引导他们多观察,要丰富课余生活,多写观察日记;同时要增加阅读量,增加说话机会,锻炼他们口头作文能力。这样就可以度过难关,扫除作文心理障碍。

语文教学课时最多,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最佳时机。例如,一篇好的游记文章,如同一幅美丽的图画,可以激发学生的爱美之心,教师应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他们热爱生活、情趣高雅、文明高尚的个性品质。

2、数学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扫除学习心理障碍为主,同时注意个性品质培养、意志品质培养和情感教育等。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感知失真,出现错觉。例如在解决四则运算问题时,常常偏重已知条件的开头部分和有特征部分,而忽略了题目中的弱知觉对象,留在大脑中的表象残缺不全、模糊不清。这是一种粗心大意造成的心理障碍。教学中应按照儿童认识的规律,即按“操作感知

表象~概念一概念系统”的认知过程,丰富学生们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让他们在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过程中,克服失真现象。

第二是兴奋点的干扰,注意力分散。小学生一般是无意注意占上风,而注意分配、转移和监督等功能较差。教学中,不要被显眼部分所迷惑,应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概括能力。

第三解决思维定势的干扰。小学生思维缺少灵活性,常常“一条道儿跑到黑”,转不过弯子,通过心理训练,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就能使大脑活起来,使之不受框框的影响。

第四是非智力素质的影响。影响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诸因素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情感因素占有重要位置。有的学生不敢碰硬,有一点难度就止步不前,表

现出无意志、无毅力、不坚强的特点。而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

3、音乐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音乐课教学,是通过唱歌课、唱游课、器乐课以及识谱知识、视唱听音等课型,对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教育、培养音乐能力,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进行品德教育和美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音乐课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应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养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是美的。它本身即带有趣味性、娱乐性和审美性特征。要用美的旋律来吸引学生,用鉴赏、表演和歌咏比赛等激励学生,使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从而热爱音乐,热爱美。进而成长为琴棋书画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一专多能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是培养美感,陶冶情操。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流动的画。轻柔抒情的一曲《爱的奉献》可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激昂振奋的《马赛曲》能够鼓舞人心,激励将士奋勇直前!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激动,能引发学生思想上的共鸣。音乐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使

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产生联想,培养高层次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欲望。

三是音乐具有心理治疗作用。优美的节拍韵律,可以调节人的神经,使人产生欢快的感觉。当人们因疲劳而产生思维混乱时,或者压抑、沉闷、惊慌时,听一下轻松的音乐,能使人顿时放松下来,解除疲劳,恢复好的心情。因此,音乐课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4、美术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美术课是艺术类学科。它的作用除了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技能外,还有培养非智力因素、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作用。小学美术课是通过绘画、手工工艺和艺术欣赏等形式,讲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培养简单的造形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记忆力、想像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一是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得到美的享受,从而获得欢快和满足,促进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二是美术课重点是开发学生的右脑,发展儿童的彤象思维能力,这对启迪智慧、开发智力十分有利;

三是在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受到薰陶、得到升华;在高雅的感受中,发展了爱美的情趣,进而推动他们掌握欣赏美的技巧、创造美的能力和追求美的意向。

一个高尚而健康的人,首先是一个爱美的人,是一个有美感的人和乐于创造美的人。通过美术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就是情感教育,具体做法,一是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要能让学生体验到欣赏美、创造美的乐趣和愉快,他们就会对美术美工爱不释手;二是培养观察能力,看一幅圆美不美,做一件手工艺品美不美,取决于观察力好坏;三是培养美的情感。包括对色彩、画面、工艺品的赞美体验和感受美的快乐感。四是培养创造美的意向,并迁移到行为美、仪表美。

5、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学科的设置目的,一是传授体育的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二是培养运动技能,掌握锻炼身体的本领;三是养成运动习惯,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发育的目标;四是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坚强的毅力;五是通过竞技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拼搏精神。以上的

体育知识获得、运动技能培养、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培养,同时也是心理教育的任务。所以,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人体育教学之中,是顺理成章、完全吻合的。

体育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竞技技巧;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和竞争意识;愉悦身心,增进身心健康。

6、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除了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学科以外,还开设有自然课、社会课和其他选修课程。在这些课堂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做到有机结合。例如在自然课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训练和科学精神培养,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广泛这是一种优秀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清除心理障碍,如厌恶情绪、学习困难等等。三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共性问题,渗透到教学之中,为完成增进心理健康、培养优良个性和完善人格这一总目标而精心设计、勤于实施、提高效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心理健康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认识.而且为他们个性发展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

2.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很长的时期内,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追求主要局限在医学范畴,也就是耗费大量精力、财力、时间用于对心理疾病的治疗方面,而对于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却没有顾及。这种状况近年来开始出现改变,许多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专家越来越认识到,必须将注意的焦点转移,放到教会大多数社会成员如何预防心理障碍的产生、如何调适心理冲突等方面。也就是说,从以治疗为主转到预防为主,而预防的主要渠道便是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人们心理问题的产生。这种认识上的转变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标志着人类的心理健康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我国,改革开放对于教育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领域,

这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学校必须主动地适应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基础教育各阶段开展心理教育,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否则,学校交给社会的将是不合格的产品。

3、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精神的体现。

我国进行了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体育与健康》新课标中明确提出:

(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2)正确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这些体现了我国新时期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形成、维护、促进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与国家教育的总目相一致,就是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和途径可以多种多样,但是,无论哪种途径,也无论在哪个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服从这一基本目标。 形成----主要是指培养塑造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维护----主要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使他们避免和减少各种可能遭遇到的危险及心理健康的伤害和消极影响;

促进----主要是指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特点,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健康教育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进行的。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是集体的或个别的心理辅导、心理支援,也可以是专门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活动,更多的应该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即寓心育于德育活动之中,于智育活动之中,于艺术教育、课外活动、体育活动和其他活动之中。

(一)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一个小学生,每天一般在校6个小时,其中4小时为上课时间,其余为自由活动和课间活动时间,所以对小学的德育、智育、体育、艺术教育、劳技教育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也必须与各育紧密结合,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完成。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既是智育的主渠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既教书又育人,育人先育心,因此心育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1)课堂教学过程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

①进行潜能开发和智力训练,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

小学低年级儿童认知水平尚有一定局限,例如:对大小、长短、高低等能够进行分化,但还不善用言语表达,而对类似祖国面积、长江长度等概念尚难于理解和认知;对昨天、前天、后天等时间、空间概念也缺少具体的理解。在注意力方面、稳定性只限于15--25分钟之间,只有到了小学高年级才能坚持到30分钟以上,而且注意的范围和其它品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从思维与想像力的发展水平上看,小学生善于形象具体的思维,并向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发展。分析综合能力正在迅速增强,但经常出现“卡壳”现象。在这种形势下,进行潜能开发和智力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提高学生们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

②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调控能力

小学低年级孩子尚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行为缺少自觉性,缺少独立性,对教师和父母有依赖性,这是自我意识水平低的表现。到了高年级,随着自我意识水平提高,独立性逐渐增强,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应了解这一心理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发展孩了的自我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

③培养优良的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是各种教学必须完成的共同目标,而培养优良的件格、提高情商和进行意志品质训练等,过去教学大纲未做具体要求。教师应看到,提高情商、培养意志品质,是智力开发、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教师应把发展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做为课堂教学目标之一,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予以落实。

(2)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生活指导

少年儿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由于主客观原因,产生各种烦恼和困惑,经常受到心理挫折,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例如认知障碍、人际关系障碍、情感障碍,出现厌学问题、师生和同学之间团结问题等等。教师应观察了解学生,对每个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心理生活给予指导,应帮助孩子们度过一道道难关,帮助他们扫清各种心理障碍,保持健康的心态,既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又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了基础。

(3)通过课堂教学,养成少年儿童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交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互作用最集中的时间。教师行为最易于影响学生,同时教师也最易于观察学生,最易于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牛的个性心理品质、情感意志品质等等。例如,哪个学生活泼好动,哪个学生安静内向,哪个孩子意志薄弱,哪个孩子多愁善感等等,教师在课堂交互作用中,可一目了然,这就为培养孩子优良个性心理品质提供了前提。

2、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既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又有要求高、难度大的特点。

教师首先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以此为载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既不能把文化课上成心理辅导课,也不能只顾文化课,忽视了心育内容,要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激发学习动机

(2)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大门。认知兴趣是力求认识新事物、渴望获得新知、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一种求知欲。

培养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而且会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凶地而异。一般情况下,激发学习兴趣有以下几种方式方法:提出质疑、设问、鼓励求异思维、创设情境,开展游戏,挖掘教材内容等。

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可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古人云:“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质疑、敢问、善问,引起好奇心和求知的兴趣。 例如,在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做了这样的设计:

师:几天来,我一直有一个想不通的问题,你们说说,为什么各种车的车轮都是圆的,而不是其它形状,不是三角形的,不是正方形的?

生:(哄堂大笑)

生:如果是正方形、三角形的就不能滚动呀。 师:那么就做成椭圆的吧!

生:那样车子前进时就会忽高忽低,坐车的人受不了!

师:那为什么做成圆形轮子就不会忽高忽低了呢? 生:开始议论纷纷。经过热烈而欢快的讨论得出结论:车轮上的每一点到车轴心的距离相等。圆的特征、圆的概念一下子形成了。是疑问引发了求知欲,是兴趣导航促使学生发现了规律,学到了知识,培养了思维能力。

(3)培养自信心,实施成功激励

自信是成功的前提。

有一个跳高运动员,跳高成绩早已达到1.69米,在每次训练中一到1.70米必然失败,这一高度成了一个禁区,训练几个月都无所成就,几次参赛都因失去信心而败北。教练员正为此而忧虑烦恼之时,又迎来了一次重要赛事。经过几次试跳之后,教练员在保密情况下,让赛场工作人员把横杆放到了1·73米高度上,然后若无其事地告知运动员:“现在高度是1.69米。”运动员信以为真,轻松一跳,成功飞越。这时教练员激动不已,紧紧拥抱运动员并惊喜地相告:“你知道方才跳过的是多高吗?是1米73呀!”连运动员自己也不敢相信,是自信心使他跨过了心理障碍,也跨过了新高度。

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关键是教师要信任学生,放手让孩子们去做,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说声“我行”,“我能行”,“我必胜”,“我会成功”!

(4)进行潜能开发和智力训练

(5)学习毅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6)群体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集体活动,每个学生都必须遵守集体规范,受课堂纪律约束;同时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

间、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正是在这种有约束的人际交往实践中,学生受到了集体主义的薰陶。

(7)培养乐观、开朗活泼的性格

一个学生的情绪状态如何是他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精神状态良好的标志是生机勃勃、精力充沛、活泼乐观、积极向上、乐于交流、欢天喜地、无忧无虑、学习劲头十足、效率极高且不知疲倦。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并不失时机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着力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使他们逐步养成活泼、丌朗、乐观的优良个性心理品质。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还有许多,譬如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等等。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就足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健全的人格。

3、课堂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愉悦性原则

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教师只有满而春风地走进课堂,精神饱满、情绪高昂,才能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为营造一种良好、和谐、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要有一定的幽默感,

可以使用诙谐、逗趣的语言,随时调节课堂气氛。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会产生压抑感,这时如果教师能讲一个小笑话,会使学生哄堂大笑,立即兴奋起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会变苦学为乐学,变老师让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2)激励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以激励的教育方式,诱导学生产生内驱力,从而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便会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自觉的发展。这正如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启示、激励、引导及创设一系列科学的教学程序和学习氛围,可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努力因素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互场,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句话都要投向学生一份爱,一份期望和鼓励,通过设立激励的目标,运用激励的语言,采用激励的方式,形成激励的氛围。教师要牢记课堂忌语,切记不要对学生讲“你是笨蛋”,“朽木不

可雕也”,应杜绝使用讽刺、挖苦、讥笑、揭短、打击学生积极性之类的语言。

(3)差异性原则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受的教育也不同,个性品质、智力都存在差异,所以教学中不要搞一刀切,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为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次教学,对好、中、差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使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尤其是对后进生,要体谅与理解,生活上要给予更多的体贴,思想行为上给予更多的理解尊重,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使他们建立“我能行、不比别人差、我能学会”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和浓厚的求知兴趣和学习热情。

(4)支援性原则

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听不懂、啃不动等情况,这时就会产生认知心理障碍,表现苦闷和急躁,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绪低落,进而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此时教师要置身于学生的位置反思一下,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要伸出友谊之手,给予支援。用充满

信任的目光唤起学生的信心与勇气,用激励的话语,例如“你再想一想,你很聪明,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学会”等语言提示,并适时启发点拨,使学生在一种倍受教师尊重信任的的情绪体验下学习。对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无论说的对与错,都不要挫伤其积极性,要让他们把话说完,并能体面地坐下,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5)预防性原则

学校实施心理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保证学生智力和个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为此,必须在教学中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防止学生不良心理状态出现,防止不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大量的、主要的是养成性教育,而改造性教育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补救措施。为防止学生不良个性心理品质、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教师应主动设计教育方向和教育方式方法,以养成学生健康心理品质为主,把工作做到前头。

教学中为防止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还必须贯彻量力性原则,把学生过重负担减下来。如教学内容应当难易适度,当学生经过积极努力,克服困难,取得学习上的胜利时,就会感到自己的智慧和毅力的力量,

体验到一种刻苦努力后的喜悦,学习情绪和班级气氛就会为之大振。

另外,教师的教态、站姿、表情以及手势等体态语言对学生的影响也尤为重要。教师的站姿要挺拔自然,行走时协调有神,讲授中手势的配合干脆利落、文雅和谐,速度适宜,起落有节;讲课的语调应强弱适度、抑扬顿挫;与学生交流时目光表情应丰富多彩。安排学习时间不宜过长;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建优良的课堂环境,如适宜的温度、湿度、照明等,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学生疲劳的早期表现,及时组织休息,恢复他们的心理机能,以预防不良心理现象的发生。

(6)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也是教育学生的一种力量和教育手段。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受到学生的热爱和信任,并把教师做为模仿榜样。教师热爱学生,在课堂上应表现为对学生信任、尊重、关心、称赞和体贴,学生会感到温暖、有信心,欢乐和上进心十足;相反,一个经常受到教师训斥、冷漠、厌弃和批评的学生,则会产生被看不起、遗弃的感觉,产生自卑感、怨恨情绪、怯懦、孤僻、冷漠、暴躁等不

良性格特征,在得不到及时纠正情况下,还会发展形成病态人格。

热爱、尊重学生,并非一味的宠惯学生,放松要求,而是要做到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严师出高徒。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是必不可少的。长期放任自流,松松垮垮,会使学生养成任性、自私自利、不思进取、马马虎虎、无责任心等不良行为习惯,而严格要求则能促进学生形成自觉、自律、自尊、自重的性格,能培养负责精神,进取心和责任感;养成关心集体、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偏爱、溺爱,严格也不是刻薄、苛求,而是爱严适度,爱严结合,这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教育。

四、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科教学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

1、课堂教学的多样性与特殊性

作为学校中心工作的课堂教学,只是一个统称。具体讲,可分为语文、数学、自然、社会、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而每一个学科,又可以分为不同的

课型。如语文学科,又分为识字课、阅读课、作文课、复习课等。因此,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丰富多彩的。所谓的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不论是哪一个学科,不论是何种课型,都必须把心育融于其中,随时随地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文以载道,教书育人是各科教学的共性

各科教学内容不同,要求达到不同的目的。如识字课要求是听、说、读、写四会,算术课要求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培养孩子成人,促进学生养成健全人格,获得全面发展。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就是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通过课堂教学,既要传授知识,授之以“业”,更要以文载道,明理激情,使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锻炼,培养优良个性,养成优秀品质。

3、师生双边活动及多因素作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主体。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般情况下,课堂教学目标是依据教材、教学大纲的要求,由教师掌握和控制的。而要达到目标,则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把学生作为主体,以学生为主线,以师生的双边活动

为中心。学生与教师之问,是相互依存的,双方都是活动的主要角色,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课堂教学活动,缺一不可。以讲解为例,教师讲课是给学生听的,学生不听或者听不懂、听不明白,教师等于白讲;只有学生乐意听,听得懂、学得会,讲授才有其实际意义。而学生到底听明白没有,教师不能不闻不问,必须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状态,并及时地去调节师生活动,以促进目标的达成。

影响课堂活动效果的,除了师生双边活动之外,还有影响师生心态的其它外界因素。例如教材本身的难易度、学校教室环境因素、每个学生的家庭影响因素等等。

4、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学生的心理状态 教学心理学研究证明,教学效果好坏、关键看努力。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方面。这是不言而喻的。

而努力结果如何,主要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是智商,二是情商。智商是观察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的综合体,是认知能力的体现,它可以影响到学习效果、教学效率;而情商则是心理状态的体

现,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它调节人的行为,包括影响人智力潜能的发挥和智力的整体发展。

(二)课堂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1、发挥教师的课堂教育机智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心灵感应场,既有信息、知识的传递,思想的交流,又有情感的沟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互相作用,多侧面多层次,瞬息万变、立体交叉。要搞好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种特殊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这就是教育机智。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冷静、理智地处理突发事件

一堂语文课,同学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分段朗读,突然一只皮球从窗口飞入,全班大乱。这时教师沉着镇定,亲自把皮球还回操场,然后重新组织教学,把被分散的注意力拉回到朗读声中来。这是常见的突发事件。类似其它的外来干扰或内部意外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教师则应灵活多变,稳定课堂气氛,使同学们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

(2)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教师要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必须明察秋毫,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学生的心态必然通过行为和表现流露出来,如有的学生疲劳时打哈欠,有的溜号时搞小动作,有的走神时目光呆滞,有的表面上坐着听讲,实际上若有所思,有的眼神困惑、疑难,有的压抑、愁眉苦脸,有的兴奋有余,活泼过度等等。教师要通过观察,对每个学生了如指掌,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起伏,思想动向,这样才能及时采取措施。

(3)果断的调控与变通能力

课堂上,有损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事件是经常出现的,所答非所问的回答,不着边际的质疑转移学生的注意,疲劳厌烦,不良情绪的困扰等等,都需要教师妥善处理,及时进行调控,有时需要变通准备好的教学程序,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控制教学过程。 例如,教师提问一个女同学,该生一时紧张,站起来竟然忘了教师问的是什么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很不好意思,会更加紧张,教师如果责备这个学生,则会造成心理挫折。这时老师灵机一动,鼓励该生再听一遍,慢慢思考,教师重复问题以后,学生消除了紧张感,打消了顾虑,回答了问题,尽管很不完整,还是受到了表扬,得到了鼓励。

2、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各种学科教材都是经过专家精选编纂而成的,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寓意。教学中,首先要吃透教材、挖掘出教材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课堂上尽量发挥教材的作用,做到有机结合、积极渗透,从课堂实际出发,既不要牵强附会、生硬联系,也不要忽略心理特点,单摆浮搁。要融为一体,恰如其分。

3、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课堂教学气氛,影响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和谐、活跃、平等、欢快,学生则思维敏捷、态度积极、主动活泼,学习效率高;反之,气氛沉闷、压抑、紧张或者散漫,分歧丛生,则学生厌烦,教学效果就差。

学生的情绪状态,课堂气氛受各种因素制约,而主要是受教师情绪感染。教师走进教室时面带微笑、态度温和、精神饱满、热情诚恳,学生会感到教师可敬可亲,平易近人,课堂气氛就会宽松、和谐,充满欢乐;反之,教师一脸怒气,或无精打采,表情呆滞,或冷漠无情,学生会感到压抑、沉闷。因此,要求教师上课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论本人有什么特殊情况,都不要把不良情绪带进课堂。

要提倡教师有幽默感,允许教师使用诙谐的语言,时常开一点玩笑,引逗学生产生欢快的情绪,这是一种教学艺术和技巧。如:有一位教师为调节课堂气氛,上课巾间.穿插了2分钟的音乐。不仅没影响学生学习,反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语文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是扫除学习心理障碍、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以文载道、进行情感激励等等。

小学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感知水平低,思维方式以形象、直观为主,个性活泼好动,记忆方式仍然以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在学习汉字过程中,最易出现心理障碍,所以,识字教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个难点。 儿童识字要经过感知、理解、想象、记忆等心理活动过程,对汉语、汉字的音、形、意和字、词、句、章的掌握,教学中应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采取各种方法,如注音识字、集中识字、游戏识字等,以防止学习心理障碍的发生。

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难点就是作文。有些学生不乐意作文,怕作文,一写作文就头痛,有的苦于没什么可写,不会写,直至产生厌恶感和恐惧感等心理问题。扫除作文心理障碍的方法,应从说话训练开始。一般说来,只要学生能用口讲出来,也就能写出来。而说的原材料是词汇,没有材料盖不了大楼,没有词汇写不成文章。丰富词汇是作文教学的突破口。 为了丰富儿童的词汇,一是引导他们多观察,要丰富课余生活,多写观察日记;同时要增加阅读量,增加说话机会,锻炼他们口头作文能力。这样就可以度过难关,扫除作文心理障碍。

语文教学课时最多,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最佳时机。例如,一篇好的游记文章,如同一幅美丽的图画,可以激发学生的爱美之心,教师应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他们热爱生活、情趣高雅、文明高尚的个性品质。

2、数学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扫除学习心理障碍为主,同时注意个性品质培养、意志品质培养和情感教育等。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感知失真,出现错觉。例如在解决四则运算问题时,常常偏重已知条件的开头部分和有特征部分,而忽略了题目中的弱知觉对象,留在大脑中的表象残缺不全、模糊不清。这是一种粗心大意造成的心理障碍。教学中应按照儿童认识的规律,即按“操作感知

表象~概念一概念系统”的认知过程,丰富学生们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让他们在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过程中,克服失真现象。

第二是兴奋点的干扰,注意力分散。小学生一般是无意注意占上风,而注意分配、转移和监督等功能较差。教学中,不要被显眼部分所迷惑,应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概括能力。

第三解决思维定势的干扰。小学生思维缺少灵活性,常常“一条道儿跑到黑”,转不过弯子,通过心理训练,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就能使大脑活起来,使之不受框框的影响。

第四是非智力素质的影响。影响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诸因素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情感因素占有重要位置。有的学生不敢碰硬,有一点难度就止步不前,表

现出无意志、无毅力、不坚强的特点。而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

3、音乐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音乐课教学,是通过唱歌课、唱游课、器乐课以及识谱知识、视唱听音等课型,对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教育、培养音乐能力,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进行品德教育和美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音乐课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应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养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是美的。它本身即带有趣味性、娱乐性和审美性特征。要用美的旋律来吸引学生,用鉴赏、表演和歌咏比赛等激励学生,使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从而热爱音乐,热爱美。进而成长为琴棋书画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一专多能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是培养美感,陶冶情操。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流动的画。轻柔抒情的一曲《爱的奉献》可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激昂振奋的《马赛曲》能够鼓舞人心,激励将士奋勇直前!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激动,能引发学生思想上的共鸣。音乐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使

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产生联想,培养高层次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欲望。

三是音乐具有心理治疗作用。优美的节拍韵律,可以调节人的神经,使人产生欢快的感觉。当人们因疲劳而产生思维混乱时,或者压抑、沉闷、惊慌时,听一下轻松的音乐,能使人顿时放松下来,解除疲劳,恢复好的心情。因此,音乐课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4、美术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美术课是艺术类学科。它的作用除了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技能外,还有培养非智力因素、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作用。小学美术课是通过绘画、手工工艺和艺术欣赏等形式,讲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培养简单的造形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记忆力、想像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一是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得到美的享受,从而获得欢快和满足,促进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二是美术课重点是开发学生的右脑,发展儿童的彤象思维能力,这对启迪智慧、开发智力十分有利;

三是在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受到薰陶、得到升华;在高雅的感受中,发展了爱美的情趣,进而推动他们掌握欣赏美的技巧、创造美的能力和追求美的意向。

一个高尚而健康的人,首先是一个爱美的人,是一个有美感的人和乐于创造美的人。通过美术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就是情感教育,具体做法,一是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要能让学生体验到欣赏美、创造美的乐趣和愉快,他们就会对美术美工爱不释手;二是培养观察能力,看一幅圆美不美,做一件手工艺品美不美,取决于观察力好坏;三是培养美的情感。包括对色彩、画面、工艺品的赞美体验和感受美的快乐感。四是培养创造美的意向,并迁移到行为美、仪表美。

5、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学科的设置目的,一是传授体育的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二是培养运动技能,掌握锻炼身体的本领;三是养成运动习惯,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发育的目标;四是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坚强的毅力;五是通过竞技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拼搏精神。以上的

体育知识获得、运动技能培养、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培养,同时也是心理教育的任务。所以,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人体育教学之中,是顺理成章、完全吻合的。

体育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竞技技巧;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和竞争意识;愉悦身心,增进身心健康。

6、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除了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学科以外,还开设有自然课、社会课和其他选修课程。在这些课堂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做到有机结合。例如在自然课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训练和科学精神培养,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广泛这是一种优秀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清除心理障碍,如厌恶情绪、学习困难等等。三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共性问题,渗透到教学之中,为完成增进心理健康、培养优良个性和完善人格这一总目标而精心设计、勤于实施、提高效率。


相关文章

  •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演讲稿2016
  •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演讲稿2016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演讲稿2016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平湖已变得越来越美丽,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的景象随处可见.然而由于有些人交通 安全意识的淡薄,在车水马龙的马路 ...查看


  • 春季运动会演讲稿
  • 精选范文:春季运动会演讲稿(共2篇)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 追逐四月的和风,沐 浴初夏的阳光!今天,我们晓兰希望小学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季田径运动会. 今天的希小, 风含情,水含笑,花儿更妖娆. 今天的希小,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群情激 ...查看


  • 浙江省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访问学者北师大培训
  • 浙 江 省 教 育 厅 全省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访问学者 北师大培训方案(修改稿) 培训方案编制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06-01-05 "浙江省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访问学者"北师大培训方案 目 录 浙 江 省 教 ...查看


  • 师德师风演讲稿:师德师风演讲稿范文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演讲--<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古今中外所有教育者应秉承的教育教学理念,可谓是教育 ...查看


  • 教师节演讲稿:教师节演讲稿范文
  • 大家好! 我们都知道,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学生拥有一颗爱心,教师以什么样的精神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 ...查看


  • 三八妇女节演讲稿:三八红旗手代表演讲稿
  • 敬爱的评委们: 大家好!在三八妇女节这个美好的日子,我非常荣幸能为大家进行演讲.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关系一个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千秋大业.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科教兴国 ...查看


  • 师德师风演讲稿:2018师德师风演讲稿
  • 一.以身作则,无私忘我,做学生的表率. 两寸粉笔影射人生价值,三尺讲台绽放生命之火.班主任不仅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还要有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要有一颗从我做起的诚心,有一颗关心爱护学生的爱心,更要有干好班主任工作的信心.要用无私奉 ...查看


  • 讲文明守规矩演讲稿+教师讲规矩守纪律演讲稿合集
  • 讲文明守规矩演讲稿+教师讲规矩守纪律演讲稿合 集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讲文明.守礼仪,做一名彬彬有礼的小学生. 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自小受到的教育.礼仪不仅体现出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更富有时代的新内涵. ...查看


  • 小学生家长会班主任健康教育知识讲稿
  • 小学生家长会班主任健康教育知识讲稿 永城市第七小学二年级:王淑敏 各位家长朋友: 你们好!感谢你们能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今天的家长会, 首先对各位家长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你们长期以来关心.支 持我们的工作表示由衷的感谢. 学生健康 ...查看


  • 国旗下的演讲稿:小学教师国旗下的演讲稿
  • 大家早上好! 今天,伴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鲜艳的五星红旗再次在我们的眼前冉冉升起--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学期开始了.在这里我首先祝愿全体师生在新学期里取得更大的进步. 过去一个学期记录着每一个老师和同学的辛勤,蕴含着我们集体的智慧.良好的开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