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转岗培训农艺专业的作业答案

《种子学》

名词解释:

种子生活力:种子萌发的潜在能力。是指种子的发芽潜在能力和种胚所具有的生命

力,通常是指一批种子中具有生命力(即活的)种子数占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种子活力:指种子或种子批在发芽和出苗期间其内在活性及表现性能的潜在水平的所有

特性的总和。

种子检验: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农业生长上的种子品种进行细致的检验、分析、鉴定,以

判断与评价其种子品质优劣的一门科学。

问答:

1、种子检验的原理

1.剥胚或切割种子的快速发芽法

凡具有生活力的种胚(包括休眠种子)一旦解除束缚(指种皮或果皮)后,消除透水、气体交换或机械障碍,在合适的温度与湿度及光暗条件下短期内迅速萌发。方法是剥取胚体置吸水纸上催芽,或切割子叶或胚乳后进行胚体培育。

2.依据酶活性测定生活力

以各种指示剂的变色来标志种子中酶活性和呼吸代谢。以TTC法最常用,此外尚有中性红、甲基蓝及麝香溴酚蓝等方法。

TTC法已列入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的规程中,此法系利用2,3,5-三苯基氯化四唑(又称四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chloride简称TTC)的颜色变化原理来准确鉴定种子的生活力。四唑为无色或淡黄色水溶性结晶,它被还原时变成红色的不溶性的三苯甲(左:月右:朁)种子的生活力不同,胚被染成红色的程度也不同,着色的部位及颜色的深浅表示种子生活力高低的程度,死种子一般染不上色。

3.依据种子化学成分变化测定生活力

简便实用的是直接荧光法,把种子切成两半,取其中一半放在紫外线荧光灯照射下不产生荧光的白纸上面进行观察,一般凡具有发芽力的种子,在紫外线下产生明亮的蓝色、蓝紫色、紫色或蓝绿色的荧光,而死的种子多半是黄色、褐色以至暗淡无光,并带有各种斑点。

4.根据细胞膜的透性来测定生活力

种子细胞膜的完整性与其活力、生活力的关系十分密切,具体应用到生活力的速测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纸上荧光团法纸上荧光团法主要用于十字花科或其它小粒的种子上,是根据死种子细胞膜透性增大,在吸胀时具有荧光特性的有机物从细胞排出,在种子周围的纸上产生明显的荧光团的原理来检测种子生活力的。

(2)软X射线辐射照相法此法主要用于种子的饱满度、空壳率、潜伏害虫以及生活力的快速测定上,其最大优点在于:一是经过造影的种子,仍可保存或供播种用;二是可以同时检测几个项目,如虫害、空壳率、胚成熟度及生活力等;三是不受种子休眠期的影响。

此法的原理是基于老化劣变种子的细胞膜失去半透性,用重金属盐类如BaCl2、BaSO4等作为照相衬比剂处理后,受损伤的细胞能吸收衬比剂,在软X射线下照相可显示出不同程度深浅阴影,以便鉴别出种子劣变或损伤的程度。

(3)红墨水染色法此法经济而简便,是国内首创的一种染色法,其原理如上述。凡胚部深红或粉红或有密集的散状红斑者都是丧失发芽力的种子;胚部不着色者为高活力种子;而带有不同程度的浅斑块者分属低活力或中活力种子。

为了精确地了解种子的播种品质,种子活力的测定是很有必要的,除上述的生活力速测法基本上适应于活力测定外,还有下列一些已列入ISTA和AOSA(美国官方种子协会)《活力测定手册》的9种方法:抗冷测定法、加速老化法、四唑图形法、电导法、幼苗分级法、Hiltner砖砾法、幼苗生长势测定法、冷发芽法、幼根生长斜板法等,在此不作具体介绍。

2、种子活力测定方法

(一)幼苗生长测定 (二)幼苗评定试验 (三)发芽速率测定

(四)低温发芽试验(五)TTC定量法 (六)种子浸出液的电导率测定

(七)加速老化测定

3、种子生活力测定方法

(1)、生物化学速测法(染色法,四唑法 、甲稀蓝法)

(2)组织化学法(靛蓝染色法,红墨水染色法)

(3)荧光分析法

(4)离体胚培养法

《普通植物病理学》

简答题

1、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与菌物在病原物分离培养技术、侵染和传播途径方面有何不同?

2.简述植物菌物病害和细菌病害的诊断技术要点。

大多数菌物病害在病部常产生各种颜色和形状的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等,

像多种作物的锈病、白粉病、黑粉病和黑穗病、灰霉病、霜霉病、菌核病、炭疽病和多种果树的腐烂病等;细菌性病害在病部大多有水渍状的病斑,还常有黄色或乳白色的脓状物(菌脓)外溢,特别在湿度较高的情况下,病部的菌脓更为明显,干燥后形成一层薄膜或凝结成颗粒状的菌胶粒。

诊断的程序 1.全面的症状观察(临床诊断) 2.调查询问病史并了解病害发生的有关情

况和发病的环境 3.实验室的检测与鉴定 4.网络远程诊断系统的应用 5.综合分析比较,得出诊断结论

诊断的依据 1.根据病害的传染特性首先排除非侵染性病害 2.根据病害的症状特点进行诊断

3、简述病原细菌致病性变异和抗药性产生的机理。

抗药性产生的机理:

1.阻止药物进入细胞

2.把药物经外排作用泵出细胞外

3.改变或修饰药物作用的靶位

4.产生能使药物是失活的酶

5.形成救护机制,即形成行的代行途径代替原来被阻断的代谢途径来合成原来的代谢产

物。

致病性变异机理:首先致病性是病原菌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破坏组织结构,并扩散转移

表现出来的性质,要说变异就是这三方面的变异,

例如1.新的入侵宿主的途径。

2.产生新的酶促进病原菌的扩散 。

3.产生新的毒素,毒杀宿主 但产生这些变化的根源还是遗传物质的变异导致病原菌酶

系的改变。病原物致病性的变异机制包括突变,有性杂交,异核现象,准性生殖等。

突变:病原物在遗传性状上出现原因不明的突然变化称为突变。这种变化与遗传物质

发生变化有关,是D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一种碱基被另一种碱基取代,或是通过增加或删除一个到多个碱基对。

有性杂交:有许多真菌在其生活中有有性生殖阶段。在有性生殖中,性细胞结合后经

过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基因进行重新组合,遗传性发生变异,所产生的后代,其生物学特性与亲本不同。

异核现象:在真菌的菌丝体或孢子的每个细胞中,可以含有单核或多核。菌丝体间或

孢子萌发后产生德 芽管间可以进行连接,形成在同一细胞内含有2个或2个以上遗传性不同的细胞核的现象,称为异核现象。

准性生殖:是真菌异核体内发生的重组过程。异核体中2个异质细胞核发生偶然的融

合而形成双倍体核,随之进行一系列的分裂,其中包括非整倍体分裂,最后形成遗传物质重组的单倍体菌株。

4、名词解释:细菌素与抗菌素、染色体DNA与质粒。

细菌素: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有近缘关系的细菌的抗菌物质。

抗菌素:一种具有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

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是组成细胞核的基本物质,是基因的载体。

DNA:脱氧核糖核酸,是一种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以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 质粒:是细菌拟核裸露DNA外地遗传物质,为环形闭合双股DNA存在于细胞质中

5、如何区别病毒与亚病毒、分体病毒与卫星病毒?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的专性寄生生物,其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

组成,故称分子寄生物。

亚病毒是一类不具有完整病素结构或功能的分子生物,包括类病毒,拟病毒,卫星DNA,

和卫星病毒等。

分体病毒:卫星病毒是指在病毒基因组之外,依赖于该病毒活动的核酸分子组成的亚病

毒因子,并用自己的核酸编码外壳蛋白进行包装,它与辅助病毒一起侵入寄主植物,对侵染有加强作用,卫星病毒核酸的核苷酸序列与辅助病毒的基因组序列无同源性,因此,卫星病毒与辅助病毒无血清学关系

《农业经济学》

简答:

一.农业的经济特征是什么?如何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农业的经济特征:

一、周期性,农业以动植物种养殖为对象。周期性是农业经济的特征之一。

二、高风险型。农业经济不同于工业,整个流程都充满了自然、市场与政策风。

三、自然依赖性。农业经济的特质之一是自然条件高度依赖。不管农业生产形式怎样改变,农业经济相当于其他行业而言,其特征仍然是技术落后,生产原始,效率低下。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1、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因为,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三其他行业原料来源主要渠道。

2、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事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社会的安定。

3、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我国的自立能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我国必须将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工作首位,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只能加强。

二.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现行家庭承包制为什么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制度?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特征:

1、农村土地实行土地公有制,土地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因此,进行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都必须以土地公有制为前提。

2、农村土地公有制的基本形式是集体土地所有制。土地的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具体采取的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制的形式。集体土地所有权具有流转的可能性。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有可能通过征收而发生土地所有权转移。

3、农村农地使用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个不很完整和明晰的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稳定;承包的土地可以有条件转让。

4、农村建设用地使用实行审批制度。乡镇企业建设、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农村村民住宅等乡(镇)村建设,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符合村庄和集镇规划;坚持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涉及农用地的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和用地审批。

现行家庭承包制为什么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取消了人民公社,又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生,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

三.进入新世纪,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义和内容是什么?

进入新世纪,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基本特征:

1、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

2、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3、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过去主要是资源约束变为资源需求和环境约束;

4、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一体化经营步伐加快,混合经济趋势显现;

5、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6、金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增强;

7、农业发展已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重,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高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创汇率的产业和产品的新阶段转变;

8、农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依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价格的提高,向根据市场调整结构和发展多种经营转变。

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容: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围绕上述目标,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是:

1、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产品结构

2、加快发展畜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3、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

4、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5、发展外向型创汇农业,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义:

(一)发展高效农业,有利于解决农产品需求日益增长与农业资源制约加大的矛盾。随著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与此同时,随著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用于农业生产的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逐步减少。从国内外的农业发展规律看,发展高效农业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发展高效农业,坚持走高产、优质、高效并举之路,既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又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既可以充分利用农业资

源,又可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高效农业是通过提高单产、节约资源提高产量和效益的,既是高产、优质农业,又是资源节约型农业。这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面临资源制约加大的矛盾。

(二)发展高效农业,有利于解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与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矛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近些年来,虽然农民收入连续几年以6%以上的速度增长,但农民收入水平仍然较低,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目前农业比较效益低是农民收入低的主要症结所在。发展高效农业,可以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提高附加值增效,这就从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等关键因素上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只有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问题。

(三)发展高效农业,有利于解决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的矛盾。我国必须大力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然而,经营分散,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发挥。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发展规模化种植业和养殖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可以从生产成本、经济效益和经营规模、组织化程度等方面有力克服低效农业的弱点,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为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创造有利条件。

(四)发展高效农业,有利于解决保护生态环境与农业面源污染的矛盾。随著全球农业的加快发展,化肥等农业化学投入品增加,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这就要求加快发展高效农业,把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起来,积极发展高产优质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是什么?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组织形式有哪些?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

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实质就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带动力量;

2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3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

4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基本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

5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组织形式有哪些?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中涌现出了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它们各具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形式: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户+公司+市场”

龙头企业带动型,是指以公司或集团企业为主导,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实行有机的联合,进行一体化经营。在实际运行中,公司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农户。进行专业协作。这种形式在种植业、养殖业特别是外向型创汇农业中最为流行,各地都有比较普遍的发展。

根据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连接机制的不同,它在实际运行中,又具体表现为4类形式:

1.市场联结方式;2.合同契约联结方式;3.参股联结方式;4.承包约束机制

(二)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农户+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市场”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跨户、跨村、跨乡镇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它既包括原有的社区性合作组织或以供销社为依托形成的合作经济组织,也包括以乡村经济技术服务实体为依托,或以农村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专业户为骨干,与从事某一专业生产的农户自愿联合起来组成的各种农民专业协会,还包括农户或家庭企业自愿组成的各类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或股份合作企业。

根据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不同,其具体运作可分为三种模式:1、“嵌入式”结合模式;2.“产权式”结合模式;3.“衍生式”结合模式。

(三)其他类型

除了以上两种基本类型外,还有其他一些类型,如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型、专业大户带动型等,但从我们上面对产业经营组织的界定来看,其实这些组织类型只是以上两种类型的初级阶段或变种。如专业市场带动型中的专业市场,往往是公司形式存在的,从这种意义上理解,其实也应属于龙头企业带动型的;专业大户带动型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会向以上两种形式逐步转变。

五.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难点是什么?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呈现以下特点:

(一)从转移地域看,跨地区转移日趋活跃。改革开放后,一方面,随着乡镇企业及个体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其转移;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近几年城镇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明显增多,使得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日趋活跃。但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还是依靠在农村社区内部的就地转移。

(二)从转移产业看,以第二产业为主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绝大部分转移到了工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偏低。

(三)从转移方式看,以兼业型为主 目前绝大部分转人农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他们或者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利用家庭辅助劳动力来经营农业。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属于季节性转移,即农忙务农,农闲务工或经商。

(四)从不同区域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在东南沿海石茵及大中城市周围的经济发达地区,虽然元面莎,但由于非农产业发展快、资金较雄厚、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转移途径多、速度快;相反,在不发达地区,因二、三产业不发达、资金短缺、交通不便、市场狭窄、劳动力素质低,劳动力转移途径少、速度慢。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难: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加大。因为,一方面中国人口还会继续增加,因而劳动力潜在供给还会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生产投人的增加和科技的进步引起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以及耕地的逐步减少,种植业所需的劳动力会进一步减少。这就会给农业劳动力转移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二)需要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素质低。一般说来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比较高,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各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但目前农村的劳动力素质较低,其转移就产生了困难。

(三)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但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

(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失业矛盾突出。

(五)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目前劳动市场的发育程度不高,特别是劳动力供求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劳动就业法律法规体系和就业制度等方面,还不适应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要求,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存在相当程度的盲目性,这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种子学》

名词解释:

种子生活力:种子萌发的潜在能力。是指种子的发芽潜在能力和种胚所具有的生命

力,通常是指一批种子中具有生命力(即活的)种子数占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种子活力:指种子或种子批在发芽和出苗期间其内在活性及表现性能的潜在水平的所有

特性的总和。

种子检验: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农业生长上的种子品种进行细致的检验、分析、鉴定,以

判断与评价其种子品质优劣的一门科学。

问答:

1、种子检验的原理

1.剥胚或切割种子的快速发芽法

凡具有生活力的种胚(包括休眠种子)一旦解除束缚(指种皮或果皮)后,消除透水、气体交换或机械障碍,在合适的温度与湿度及光暗条件下短期内迅速萌发。方法是剥取胚体置吸水纸上催芽,或切割子叶或胚乳后进行胚体培育。

2.依据酶活性测定生活力

以各种指示剂的变色来标志种子中酶活性和呼吸代谢。以TTC法最常用,此外尚有中性红、甲基蓝及麝香溴酚蓝等方法。

TTC法已列入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的规程中,此法系利用2,3,5-三苯基氯化四唑(又称四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chloride简称TTC)的颜色变化原理来准确鉴定种子的生活力。四唑为无色或淡黄色水溶性结晶,它被还原时变成红色的不溶性的三苯甲(左:月右:朁)种子的生活力不同,胚被染成红色的程度也不同,着色的部位及颜色的深浅表示种子生活力高低的程度,死种子一般染不上色。

3.依据种子化学成分变化测定生活力

简便实用的是直接荧光法,把种子切成两半,取其中一半放在紫外线荧光灯照射下不产生荧光的白纸上面进行观察,一般凡具有发芽力的种子,在紫外线下产生明亮的蓝色、蓝紫色、紫色或蓝绿色的荧光,而死的种子多半是黄色、褐色以至暗淡无光,并带有各种斑点。

4.根据细胞膜的透性来测定生活力

种子细胞膜的完整性与其活力、生活力的关系十分密切,具体应用到生活力的速测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纸上荧光团法纸上荧光团法主要用于十字花科或其它小粒的种子上,是根据死种子细胞膜透性增大,在吸胀时具有荧光特性的有机物从细胞排出,在种子周围的纸上产生明显的荧光团的原理来检测种子生活力的。

(2)软X射线辐射照相法此法主要用于种子的饱满度、空壳率、潜伏害虫以及生活力的快速测定上,其最大优点在于:一是经过造影的种子,仍可保存或供播种用;二是可以同时检测几个项目,如虫害、空壳率、胚成熟度及生活力等;三是不受种子休眠期的影响。

此法的原理是基于老化劣变种子的细胞膜失去半透性,用重金属盐类如BaCl2、BaSO4等作为照相衬比剂处理后,受损伤的细胞能吸收衬比剂,在软X射线下照相可显示出不同程度深浅阴影,以便鉴别出种子劣变或损伤的程度。

(3)红墨水染色法此法经济而简便,是国内首创的一种染色法,其原理如上述。凡胚部深红或粉红或有密集的散状红斑者都是丧失发芽力的种子;胚部不着色者为高活力种子;而带有不同程度的浅斑块者分属低活力或中活力种子。

为了精确地了解种子的播种品质,种子活力的测定是很有必要的,除上述的生活力速测法基本上适应于活力测定外,还有下列一些已列入ISTA和AOSA(美国官方种子协会)《活力测定手册》的9种方法:抗冷测定法、加速老化法、四唑图形法、电导法、幼苗分级法、Hiltner砖砾法、幼苗生长势测定法、冷发芽法、幼根生长斜板法等,在此不作具体介绍。

2、种子活力测定方法

(一)幼苗生长测定 (二)幼苗评定试验 (三)发芽速率测定

(四)低温发芽试验(五)TTC定量法 (六)种子浸出液的电导率测定

(七)加速老化测定

3、种子生活力测定方法

(1)、生物化学速测法(染色法,四唑法 、甲稀蓝法)

(2)组织化学法(靛蓝染色法,红墨水染色法)

(3)荧光分析法

(4)离体胚培养法

《普通植物病理学》

简答题

1、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与菌物在病原物分离培养技术、侵染和传播途径方面有何不同?

2.简述植物菌物病害和细菌病害的诊断技术要点。

大多数菌物病害在病部常产生各种颜色和形状的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等,

像多种作物的锈病、白粉病、黑粉病和黑穗病、灰霉病、霜霉病、菌核病、炭疽病和多种果树的腐烂病等;细菌性病害在病部大多有水渍状的病斑,还常有黄色或乳白色的脓状物(菌脓)外溢,特别在湿度较高的情况下,病部的菌脓更为明显,干燥后形成一层薄膜或凝结成颗粒状的菌胶粒。

诊断的程序 1.全面的症状观察(临床诊断) 2.调查询问病史并了解病害发生的有关情

况和发病的环境 3.实验室的检测与鉴定 4.网络远程诊断系统的应用 5.综合分析比较,得出诊断结论

诊断的依据 1.根据病害的传染特性首先排除非侵染性病害 2.根据病害的症状特点进行诊断

3、简述病原细菌致病性变异和抗药性产生的机理。

抗药性产生的机理:

1.阻止药物进入细胞

2.把药物经外排作用泵出细胞外

3.改变或修饰药物作用的靶位

4.产生能使药物是失活的酶

5.形成救护机制,即形成行的代行途径代替原来被阻断的代谢途径来合成原来的代谢产

物。

致病性变异机理:首先致病性是病原菌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破坏组织结构,并扩散转移

表现出来的性质,要说变异就是这三方面的变异,

例如1.新的入侵宿主的途径。

2.产生新的酶促进病原菌的扩散 。

3.产生新的毒素,毒杀宿主 但产生这些变化的根源还是遗传物质的变异导致病原菌酶

系的改变。病原物致病性的变异机制包括突变,有性杂交,异核现象,准性生殖等。

突变:病原物在遗传性状上出现原因不明的突然变化称为突变。这种变化与遗传物质

发生变化有关,是D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一种碱基被另一种碱基取代,或是通过增加或删除一个到多个碱基对。

有性杂交:有许多真菌在其生活中有有性生殖阶段。在有性生殖中,性细胞结合后经

过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基因进行重新组合,遗传性发生变异,所产生的后代,其生物学特性与亲本不同。

异核现象:在真菌的菌丝体或孢子的每个细胞中,可以含有单核或多核。菌丝体间或

孢子萌发后产生德 芽管间可以进行连接,形成在同一细胞内含有2个或2个以上遗传性不同的细胞核的现象,称为异核现象。

准性生殖:是真菌异核体内发生的重组过程。异核体中2个异质细胞核发生偶然的融

合而形成双倍体核,随之进行一系列的分裂,其中包括非整倍体分裂,最后形成遗传物质重组的单倍体菌株。

4、名词解释:细菌素与抗菌素、染色体DNA与质粒。

细菌素: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有近缘关系的细菌的抗菌物质。

抗菌素:一种具有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

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是组成细胞核的基本物质,是基因的载体。

DNA:脱氧核糖核酸,是一种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以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 质粒:是细菌拟核裸露DNA外地遗传物质,为环形闭合双股DNA存在于细胞质中

5、如何区别病毒与亚病毒、分体病毒与卫星病毒?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的专性寄生生物,其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

组成,故称分子寄生物。

亚病毒是一类不具有完整病素结构或功能的分子生物,包括类病毒,拟病毒,卫星DNA,

和卫星病毒等。

分体病毒:卫星病毒是指在病毒基因组之外,依赖于该病毒活动的核酸分子组成的亚病

毒因子,并用自己的核酸编码外壳蛋白进行包装,它与辅助病毒一起侵入寄主植物,对侵染有加强作用,卫星病毒核酸的核苷酸序列与辅助病毒的基因组序列无同源性,因此,卫星病毒与辅助病毒无血清学关系

《农业经济学》

简答:

一.农业的经济特征是什么?如何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农业的经济特征:

一、周期性,农业以动植物种养殖为对象。周期性是农业经济的特征之一。

二、高风险型。农业经济不同于工业,整个流程都充满了自然、市场与政策风。

三、自然依赖性。农业经济的特质之一是自然条件高度依赖。不管农业生产形式怎样改变,农业经济相当于其他行业而言,其特征仍然是技术落后,生产原始,效率低下。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1、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因为,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三其他行业原料来源主要渠道。

2、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事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社会的安定。

3、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我国的自立能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我国必须将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工作首位,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只能加强。

二.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现行家庭承包制为什么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制度?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特征:

1、农村土地实行土地公有制,土地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因此,进行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都必须以土地公有制为前提。

2、农村土地公有制的基本形式是集体土地所有制。土地的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具体采取的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制的形式。集体土地所有权具有流转的可能性。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有可能通过征收而发生土地所有权转移。

3、农村农地使用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个不很完整和明晰的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稳定;承包的土地可以有条件转让。

4、农村建设用地使用实行审批制度。乡镇企业建设、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农村村民住宅等乡(镇)村建设,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符合村庄和集镇规划;坚持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涉及农用地的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和用地审批。

现行家庭承包制为什么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取消了人民公社,又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生,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

三.进入新世纪,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义和内容是什么?

进入新世纪,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基本特征:

1、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

2、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3、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过去主要是资源约束变为资源需求和环境约束;

4、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一体化经营步伐加快,混合经济趋势显现;

5、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6、金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增强;

7、农业发展已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重,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高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创汇率的产业和产品的新阶段转变;

8、农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依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价格的提高,向根据市场调整结构和发展多种经营转变。

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容: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围绕上述目标,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是:

1、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产品结构

2、加快发展畜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3、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

4、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5、发展外向型创汇农业,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义:

(一)发展高效农业,有利于解决农产品需求日益增长与农业资源制约加大的矛盾。随著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与此同时,随著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用于农业生产的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逐步减少。从国内外的农业发展规律看,发展高效农业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发展高效农业,坚持走高产、优质、高效并举之路,既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又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既可以充分利用农业资

源,又可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高效农业是通过提高单产、节约资源提高产量和效益的,既是高产、优质农业,又是资源节约型农业。这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面临资源制约加大的矛盾。

(二)发展高效农业,有利于解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与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矛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近些年来,虽然农民收入连续几年以6%以上的速度增长,但农民收入水平仍然较低,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目前农业比较效益低是农民收入低的主要症结所在。发展高效农业,可以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提高附加值增效,这就从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等关键因素上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只有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问题。

(三)发展高效农业,有利于解决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的矛盾。我国必须大力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然而,经营分散,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发挥。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发展规模化种植业和养殖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可以从生产成本、经济效益和经营规模、组织化程度等方面有力克服低效农业的弱点,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为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创造有利条件。

(四)发展高效农业,有利于解决保护生态环境与农业面源污染的矛盾。随著全球农业的加快发展,化肥等农业化学投入品增加,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这就要求加快发展高效农业,把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起来,积极发展高产优质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是什么?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组织形式有哪些?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

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实质就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带动力量;

2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3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

4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基本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

5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组织形式有哪些?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中涌现出了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它们各具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形式: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户+公司+市场”

龙头企业带动型,是指以公司或集团企业为主导,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实行有机的联合,进行一体化经营。在实际运行中,公司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农户。进行专业协作。这种形式在种植业、养殖业特别是外向型创汇农业中最为流行,各地都有比较普遍的发展。

根据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连接机制的不同,它在实际运行中,又具体表现为4类形式:

1.市场联结方式;2.合同契约联结方式;3.参股联结方式;4.承包约束机制

(二)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农户+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市场”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跨户、跨村、跨乡镇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它既包括原有的社区性合作组织或以供销社为依托形成的合作经济组织,也包括以乡村经济技术服务实体为依托,或以农村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专业户为骨干,与从事某一专业生产的农户自愿联合起来组成的各种农民专业协会,还包括农户或家庭企业自愿组成的各类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或股份合作企业。

根据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不同,其具体运作可分为三种模式:1、“嵌入式”结合模式;2.“产权式”结合模式;3.“衍生式”结合模式。

(三)其他类型

除了以上两种基本类型外,还有其他一些类型,如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型、专业大户带动型等,但从我们上面对产业经营组织的界定来看,其实这些组织类型只是以上两种类型的初级阶段或变种。如专业市场带动型中的专业市场,往往是公司形式存在的,从这种意义上理解,其实也应属于龙头企业带动型的;专业大户带动型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会向以上两种形式逐步转变。

五.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难点是什么?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呈现以下特点:

(一)从转移地域看,跨地区转移日趋活跃。改革开放后,一方面,随着乡镇企业及个体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其转移;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近几年城镇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明显增多,使得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日趋活跃。但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还是依靠在农村社区内部的就地转移。

(二)从转移产业看,以第二产业为主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绝大部分转移到了工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偏低。

(三)从转移方式看,以兼业型为主 目前绝大部分转人农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他们或者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利用家庭辅助劳动力来经营农业。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属于季节性转移,即农忙务农,农闲务工或经商。

(四)从不同区域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在东南沿海石茵及大中城市周围的经济发达地区,虽然元面莎,但由于非农产业发展快、资金较雄厚、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转移途径多、速度快;相反,在不发达地区,因二、三产业不发达、资金短缺、交通不便、市场狭窄、劳动力素质低,劳动力转移途径少、速度慢。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难: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加大。因为,一方面中国人口还会继续增加,因而劳动力潜在供给还会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生产投人的增加和科技的进步引起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以及耕地的逐步减少,种植业所需的劳动力会进一步减少。这就会给农业劳动力转移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二)需要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素质低。一般说来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比较高,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各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但目前农村的劳动力素质较低,其转移就产生了困难。

(三)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但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

(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失业矛盾突出。

(五)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目前劳动市场的发育程度不高,特别是劳动力供求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劳动就业法律法规体系和就业制度等方面,还不适应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要求,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存在相当程度的盲目性,这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关于2014年转岗培训学员退费的通知
  • 关于2014年转岗培训学员退费的通知 发布人:田景新 发布时间:2014-3-14 17:45:16 所属关联:工作通知 各位学员: 现将2014年专业技术人员转岗培训学员有关退费情况通知如下: 一.人员范围: 1.网上报名参加2014年专 ...查看


  • 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工作的原因.问题与对策
  • 2011年第lO期 (总第202期)学胃教育研究StudiesinPreschooIEducadonNo.10.20llSerialNO.202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工作的原因.问题与对策术 刘春琼料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实验幼儿园,泉州36 ...查看


  • 赣州农业学校大记事
  • 日期时间 2011/10/20 工作主题大事记 2011/10/22 2011/10/24 2011/11/05 2011/11/202011/12/052012/02/132012/03/01 2012/03/07 2012/03/09 ...查看


  • 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全国农牧渔业大县局长轮训班上强调 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发布日期:2012年4月5日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何苗 白璐 农业部举办的2012年第二期农牧渔业大县局长轮训班于3月26日在京开班. ...查看


  • 农艺师的评选资格
  • 农业职称专业设置 农学(含作物栽培与耕作.作物遗传育种.热带作物); 园艺(含果树.蔬菜.茶叶.花木.蚕桑) ; 土壤肥料(含土壤调查.土壤管理与应用.肥料管理与应用.土肥测试.土地利用规划.土壤环保.节水农业);植物保护(含农作物病虫草鼠 ...查看


  •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
  • 摘要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是农业现代化重要的物质基础.实施农业机械化是加快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农业机械化在我国现代 ...查看


  • 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国家级培训的课程构建
  • 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国家级培训的课程构建 作者:秦莉 李玲玲 来源:<时代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14期 摘要:四川幼儿师专连续两年参加了四川省"国培计划"的子项目--农村幼儿园&qu ...查看


  • 食品企业员工培训制度
  • 食品企业员工培训制度 1.计划的编制与实施 1.1企管部负责编写与实施<年度员工培训计划>. 1.2计划实施期为每年生产停机期. 1.3企管部于每期培训后进行考试.考核或予以资格确认. 1.4企管部定期对班组或个人质量目标完成情 ...查看


  • 中国农机化十二五规划
  • 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