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養蜂人家
徐月泙
從台灣頭到台灣尾,自西部到東部,到處都有養蜂人家得分佈。由於辦理養蜂相關的業務,全省的蜂農中,有許多是我所熟悉者。回想民國74年,本場由蠶業改良場改制為蠶蜂業改良場,十餘年來的業務接觸,使我與養蜂人家結了不少的緣,因此也結交不少的朋友。
民國75年,本場發行蠶蜂業專訊,本人因擔任主編,為能提供良好的蜂業資訊,需要蒐集適合蠶蜂讀者的文稿,經常赴養蜂人家採訪,藉以報導蠶蜂業的點點滴滴,專訊讀者群涵蓋全省的養蜂戶,所以在服務讀者期間,我與養蜂人家更有許多雙向溝通的機會。況且採訪的對象大都是養蜂的中堅人物,對養蜂人家也有較多的認識。
民國77年起辦理農村青年專業訓練迄今,每年有30~60位青年農民參訓,為了讓青年蜂農能夠接棒,無論在專業課程或一般生活作息,我均絞盡心力全新全意去輔導、啟發他(她)們,因而對於養蜂的新生代也有相當程度的認識。
民國84年主辦養蜂產銷班輔導業務後,經常要參加各地養蜂產銷班的主要班會或活動,因此與養蜂人家的聯繫更是頻繁。
由於了解養蜂人家,所以我相當欽佩養蜂朋友,也羨慕他們,今天之所以欽佩他們、羨慕他們,是因為他們擁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現在就讓我揭開我心目中的養蜂人家吧!
養蜂人家過著自由自在與大自然為伍的游牧式生活
台灣的專業蜂農,飼養蜜蜂少則 100箱,多則200、300箱,甚至400箱以上,每群蜂約有2萬隻蜂,每天需要的糧食,靠粉蜜源植物開花時由蜂蜜採集來維持,粉蜜源植物,分布全省各地,養蜂人家追逐花草,隨著蜂箱遷移,南來北往的尋覓粉蜜源充足的地方作為蜂場,有的離鄉背井,到有花園處暫居,蜂場坐落在山明水秀、景緻優雅、風光明媚之處,每天徜徉在群山樹叢中與大自然為伍,所呼吸的是新鮮的空氣,所看到的是美麗的風景,過著今天到北、明天到南,毫無拘束的自由自在生活,雖然苦,但亦是甘甜,寬廣而寬闊的胸襟,這裡生活與情境讓人很羨慕他們。
養蜂人家,像蜜蜂一樣篤實勤勞
「小蜜蜂嗡嗡嗡,一天到晚忙工作.....」,小蜜蜂的兒歌正可以形容養蜂人家,養蜂的人每天早出晚歸,白天要餵蜂、檢查蜂群、防治蜜蜂病蟲害發生、採收蜂蜜、花粉、蜂王漿、晚上還要賣蜂產品或作第二天的準備工作,養蜂花費勞力多,全家老老少少,只要住在一起,多少都要分擔養蜂的工作。每個養蜂人家,本生都有販售蜂產品,有的分工好者,婦女在家顧店(或由父母或妻女顧店),而外面勞動的工作則由壯丁處理,但以台灣的養蜂結構而言,以養蜂夫婦兩人經營為主體,他們同進同出,夫婦倆除養蜂以外,與自己配偶相處的時間最長,工作雖辛苦,但相互間的體諒、照顧、愛護、和樂與幸福,讓我相當羨慕與欽佩!
養蜂人家很多是世襲養蜂,技術由互相模仿學習得來
我認識的養蜂人家中,大都是上一代將技術傳給下一代,這樣經歷數代養蜂,雖然土法煉鋼,還能將養蜂業流傳至今,這都是養蜂前輩們所立下的汗馬功勞。過去每家都有獨特的飼育秘方,然而有人肯公開說,有人則藏起來當秘笈,直迄本場成立後,才將傳統與新開發技術結合,如今在養蜂技術方面,由於國內外資訊均發達,觀摩的機會也多,所以技術一直相當良好。對於開疆闢土的養蜂先鋒,讓人敬佩而懷念,但是肯接納新的養蜂技術的先進們,更應肯定他們,在新與舊的知識中,懂得去蕪存菁,拿捏的當,才識養蜂人家真正成功的地方。
養蜂婦女為女中豪傑,柔中帶剛,認勞認怨
我看到的養蜂人家太太都很漂亮,白天蒙著臉在養蜂場,不容易看到他們的臉,當她換裝與她的另一半出現時,常常讓人有驚為天人的感覺,那種端莊、溫柔、美麗,與那白天養蜂中身挑百斤,每天「武進武出」的養蜂女豪傑來比,會覺得好像判若兩人,當她們伸出她們的雙手時,我看到的是長期擔任粗重工作後粗糙長滿繭的手心,養蜂的婦女和養蜂的男士一樣,除了早出晚歸養蜂外,裡裡外外,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打點,並且還要負擔家務。有人從未養過蜜蜂,但嫁來養蜂人家卻要通過不怕蜂螫的考驗,為了愛情,她們愛屋及屋,任勞任怨,也給養蜂人家帶來最多的溫馨,她們工作時並不遜於男士,柔中帶剛的氣質,使我既欽佩又感動,一種傳統女性的美德,在她們的表現下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
養蜂人家家中的老人與小孩都是養蜂者的最佳幫手
年輕的夫婦到養蜂場,年老的長輩則在家照顧小孩,一到放假日,全家動員到蜂場,老的少的一一動員,尤其在採花粉、王漿期間,家裡沒有空閒的人,每人都能夠多多少少幫些忙,小孩眼睛銳利移蟲、挖王漿都可以學習,甚至產品包裝也可由老少來協助,最讓我佩服的是小小年紀的小孩挖王漿的速度,可不輸給大人哦!終於有養蜂傳人了,讓人真是高興哪!
與養蜂人家深厚的情誼,寫出我對他們的感覺,特別在這年末之際,我誠摰的祝福他們,身體健康,財源滾滾。
我心目中的養蜂人家
徐月泙
從台灣頭到台灣尾,自西部到東部,到處都有養蜂人家得分佈。由於辦理養蜂相關的業務,全省的蜂農中,有許多是我所熟悉者。回想民國74年,本場由蠶業改良場改制為蠶蜂業改良場,十餘年來的業務接觸,使我與養蜂人家結了不少的緣,因此也結交不少的朋友。
民國75年,本場發行蠶蜂業專訊,本人因擔任主編,為能提供良好的蜂業資訊,需要蒐集適合蠶蜂讀者的文稿,經常赴養蜂人家採訪,藉以報導蠶蜂業的點點滴滴,專訊讀者群涵蓋全省的養蜂戶,所以在服務讀者期間,我與養蜂人家更有許多雙向溝通的機會。況且採訪的對象大都是養蜂的中堅人物,對養蜂人家也有較多的認識。
民國77年起辦理農村青年專業訓練迄今,每年有30~60位青年農民參訓,為了讓青年蜂農能夠接棒,無論在專業課程或一般生活作息,我均絞盡心力全新全意去輔導、啟發他(她)們,因而對於養蜂的新生代也有相當程度的認識。
民國84年主辦養蜂產銷班輔導業務後,經常要參加各地養蜂產銷班的主要班會或活動,因此與養蜂人家的聯繫更是頻繁。
由於了解養蜂人家,所以我相當欽佩養蜂朋友,也羨慕他們,今天之所以欽佩他們、羨慕他們,是因為他們擁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現在就讓我揭開我心目中的養蜂人家吧!
養蜂人家過著自由自在與大自然為伍的游牧式生活
台灣的專業蜂農,飼養蜜蜂少則 100箱,多則200、300箱,甚至400箱以上,每群蜂約有2萬隻蜂,每天需要的糧食,靠粉蜜源植物開花時由蜂蜜採集來維持,粉蜜源植物,分布全省各地,養蜂人家追逐花草,隨著蜂箱遷移,南來北往的尋覓粉蜜源充足的地方作為蜂場,有的離鄉背井,到有花園處暫居,蜂場坐落在山明水秀、景緻優雅、風光明媚之處,每天徜徉在群山樹叢中與大自然為伍,所呼吸的是新鮮的空氣,所看到的是美麗的風景,過著今天到北、明天到南,毫無拘束的自由自在生活,雖然苦,但亦是甘甜,寬廣而寬闊的胸襟,這裡生活與情境讓人很羨慕他們。
養蜂人家,像蜜蜂一樣篤實勤勞
「小蜜蜂嗡嗡嗡,一天到晚忙工作.....」,小蜜蜂的兒歌正可以形容養蜂人家,養蜂的人每天早出晚歸,白天要餵蜂、檢查蜂群、防治蜜蜂病蟲害發生、採收蜂蜜、花粉、蜂王漿、晚上還要賣蜂產品或作第二天的準備工作,養蜂花費勞力多,全家老老少少,只要住在一起,多少都要分擔養蜂的工作。每個養蜂人家,本生都有販售蜂產品,有的分工好者,婦女在家顧店(或由父母或妻女顧店),而外面勞動的工作則由壯丁處理,但以台灣的養蜂結構而言,以養蜂夫婦兩人經營為主體,他們同進同出,夫婦倆除養蜂以外,與自己配偶相處的時間最長,工作雖辛苦,但相互間的體諒、照顧、愛護、和樂與幸福,讓我相當羨慕與欽佩!
養蜂人家很多是世襲養蜂,技術由互相模仿學習得來
我認識的養蜂人家中,大都是上一代將技術傳給下一代,這樣經歷數代養蜂,雖然土法煉鋼,還能將養蜂業流傳至今,這都是養蜂前輩們所立下的汗馬功勞。過去每家都有獨特的飼育秘方,然而有人肯公開說,有人則藏起來當秘笈,直迄本場成立後,才將傳統與新開發技術結合,如今在養蜂技術方面,由於國內外資訊均發達,觀摩的機會也多,所以技術一直相當良好。對於開疆闢土的養蜂先鋒,讓人敬佩而懷念,但是肯接納新的養蜂技術的先進們,更應肯定他們,在新與舊的知識中,懂得去蕪存菁,拿捏的當,才識養蜂人家真正成功的地方。
養蜂婦女為女中豪傑,柔中帶剛,認勞認怨
我看到的養蜂人家太太都很漂亮,白天蒙著臉在養蜂場,不容易看到他們的臉,當她換裝與她的另一半出現時,常常讓人有驚為天人的感覺,那種端莊、溫柔、美麗,與那白天養蜂中身挑百斤,每天「武進武出」的養蜂女豪傑來比,會覺得好像判若兩人,當她們伸出她們的雙手時,我看到的是長期擔任粗重工作後粗糙長滿繭的手心,養蜂的婦女和養蜂的男士一樣,除了早出晚歸養蜂外,裡裡外外,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打點,並且還要負擔家務。有人從未養過蜜蜂,但嫁來養蜂人家卻要通過不怕蜂螫的考驗,為了愛情,她們愛屋及屋,任勞任怨,也給養蜂人家帶來最多的溫馨,她們工作時並不遜於男士,柔中帶剛的氣質,使我既欽佩又感動,一種傳統女性的美德,在她們的表現下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
養蜂人家家中的老人與小孩都是養蜂者的最佳幫手
年輕的夫婦到養蜂場,年老的長輩則在家照顧小孩,一到放假日,全家動員到蜂場,老的少的一一動員,尤其在採花粉、王漿期間,家裡沒有空閒的人,每人都能夠多多少少幫些忙,小孩眼睛銳利移蟲、挖王漿都可以學習,甚至產品包裝也可由老少來協助,最讓我佩服的是小小年紀的小孩挖王漿的速度,可不輸給大人哦!終於有養蜂傳人了,讓人真是高興哪!
與養蜂人家深厚的情誼,寫出我對他們的感覺,特別在這年末之際,我誠摰的祝福他們,身體健康,財源滾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