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6:新引擎: 多中心群网化城市体系》发布会”,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倪鹏飞研究员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历时大半年完成。
东北大城市竞争力弱化是东北地区衰退的重要原因
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城市竞争力格局呈现出分化趋势,人口流向成为新风向标,城市间竞争力在总体收敛的表面现象下面临深度分化,
同时,城市竞争力在分化的同时出现了固化现象,城市间“马太效应”凸显。中国城市竞争力表现较好的城市数目较少,而绝大多数城市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并且排名最靠前的十个城市和排名最靠后的十个城市之间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城市竞争力强的城市,城市病也日趋严重。人口单中心过度聚集是导致城市病的重要原因,深圳、北京、广州、上海四个一线城市均排在“城市病”指数的前十位,而中心城区人口规模适当的南通、大连、徐州、苏州等“城市病”程度相对较低。
此外,与去年相比,大连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分别下降了1位和5位,沈阳的可持续竞争力相比去年下降了5个位次。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弱化导致了东北地区的整体表现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
中国已经初步显现'哑铃型'城市体系
报告认为,未来中国将出现一个组织上集群化、规模上哑铃型、结构上多中心、联系上网络化的城市体系。
在城市组织上,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城市群体系,在规模分布上,中国已初步显现出大城市和小城镇“两头大”、中与小城市“中间小”的“哑铃型”规模体系,而且竞争力普遍较强的城市和小城镇多分布于城市群之内,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规模红利的源泉。
在空间结构上,中国全域空间上已经出现了以上海、北京和广州为中心的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部分城市群内部还具有多中心的空间特征。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制度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大城市内部的多中心结构普遍缺失、城市病愈演愈烈。
尽管顶级城市间功能分工和网络化已经浮现,但低级别城市间的等级化联系特征明显,城市网络化联系远未形成。
构建多中心、网络化、集群化、哑铃型的城市体系
报告中建议,具体而言,规划和构建中国城市体系应确立“经济竞争力强、社会凝聚力强、环境永续力强”三个目标价值。
同时,应该以“单中心转向多中心、等级化转向网络化、孤立城转向集群化、尖塔形转向哑铃型”的四项城市体系转换为目标任务,采取重点发展城市群体系、放开对大城市的限制、因地制宜区别发展小城镇、构建多尺度的多中心以及促进城市空间和功能体系的网络化等五项路径措施,推进建立一个经济竞争力、社会凝聚力、环境永续力强的多中心群网化城市体系,包括:一网五带三十群城市群体系,三十百千万城镇体系,四尺度多中心和多功能城市网络体系。
(北青报记者 高语阳)
延伸: 十强城市名单
通过课题组的长期研究及实验,按照指标最小化原则,报告构建了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当前短期竞争力)指数和可持续竞争力(未来长期竞争力)指数,对2015年中国两岸四地29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9个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
2015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十强:深圳、香港、上海、广州、台北、天津、北京、苏州、澳门和无锡。与2015年相比,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城市名单没有显著变化,只有广州超越台北跻身第4位,北京超越苏州跻身第7位。从十强城市的区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港澳台地区,中西部地区无一城市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从综合增量竞争力指数来看,重庆、成都、武汉分列第5位、第8位和第9位,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后发优势比较明显。天津的综合增量竞争力指数最高,而澳门的综合效率竞争力指数优势明显。
2015年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十强:香港、上海、北京、深圳、澳门、广州、杭州、苏州、南京和青岛。与2015年相比,青岛取代厦门进入可持续竞争力十强城市之列,深圳延续了近年来的良好势头,超越澳门跻身可持续竞争力十强城市第4位。虽然香港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被深圳赶超,但是相对于内地城市而言,香港的可持续竞争力优势仍然十分明显。在可持续竞争力的六大分项里,香港的和谐城市、生态城市和全域城市三大指标均位居榜首。
2015年宜居城市竞争力十强:珠海、厦门、舟山、香港、海口、深圳、三亚、温州、苏州和无锡。其中,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分别占据4席和3席,环渤海地区无一城市入选,海南省的海口和三亚双双位列中国宜居城市十强。从近三年来全国宜居城市十强分布来看,珠海一直占据榜首位置,厦门和舟山首次进入宜居城市三甲,温州成为宜居城市十强中进步最快的城市。宜居城市竞争力五个指标维度中,由房价收入比、居民消费购物场所数以及人均住房面积综合反映的城市居住环境的得分最低。
2015年宜商城市竞争力十强: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武汉、成都、杭州,基本上为全国性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其中,香港、北京、上海仍牢牢占据中国宜商城市竞争力三甲位置,重庆从2015年的第9位跃升至今年的第7位,而杭州则取代南京跻身于宜商竞争力十强城市。受经济新常态的影响,无论是宜商城市竞争力的得分均值还是中位数都持续走低,降幅分别进一步扩大至22.34%和24.08%。
2015年生态城市竞争力十强:香港、鄂尔多斯、黄山、十堰、澳门、南宁、大连、北海、丽水和宜昌。中国城市的生态竞争力整体下滑明显,排名后10位城市的得分均值降幅高达2/3左右。低于0.5水平的城市数量则达到197个,“两头少、中间多”的分布格局进一步强化。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城市整体生态竞争力水平最好,环渤海地区和西北地区整体表现较差。
2015年文化城市竞争力十强:香港、北京、澳门、苏州、重庆、广州、杭州、武汉、成都。文化城市建设两极分化较严重,少数城市聚集着大量的文化资源。从各省占百强城市数量看,浙江、江苏、广东、山西、河北、山东数量最多,其中浙江省11个样本城市全部入选文化城市百强。区域的排名依次为港澳、东南、环渤海、东北、西北、中部、西南地区。
2015年信息城市竞争力十强:广州、上海、深圳、香港、北京、杭州、宁波、东莞、厦门、南京。信息城市竞争力依旧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态势,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城市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中部、东北、西南、西北几个区域相对落后。信息竞争力指数低于0.6的城市高达80%,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带动了整体平均值的增加,从而拉高了总体平均分。
报告通过构建城市病指标体系,利用统计数据,对全国38个主要大城市的城市病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深圳、北京、杭州、温州、广州、济南、上海、西安、佛山、石家庄依据严重程度,分别排在第一到第十位。竞争力较强的四个一线城市均排在城市病指数的前十位,深圳市的城市病指数值最高,表明其城市病最为严重。单项(房价、交通、环境)得分较低的温州、济南、石家庄也进入前十名,前十名城市城市病指数均值为0.751,远高于全国38个大城市的平均值(0.476),除个别大城市的城市病指数值相对较低外,多数大城市均不同程度存在城市病。
今天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6:新引擎: 多中心群网化城市体系》发布会”,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倪鹏飞研究员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历时大半年完成。
东北大城市竞争力弱化是东北地区衰退的重要原因
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城市竞争力格局呈现出分化趋势,人口流向成为新风向标,城市间竞争力在总体收敛的表面现象下面临深度分化,
同时,城市竞争力在分化的同时出现了固化现象,城市间“马太效应”凸显。中国城市竞争力表现较好的城市数目较少,而绝大多数城市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并且排名最靠前的十个城市和排名最靠后的十个城市之间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城市竞争力强的城市,城市病也日趋严重。人口单中心过度聚集是导致城市病的重要原因,深圳、北京、广州、上海四个一线城市均排在“城市病”指数的前十位,而中心城区人口规模适当的南通、大连、徐州、苏州等“城市病”程度相对较低。
此外,与去年相比,大连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分别下降了1位和5位,沈阳的可持续竞争力相比去年下降了5个位次。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弱化导致了东北地区的整体表现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
中国已经初步显现'哑铃型'城市体系
报告认为,未来中国将出现一个组织上集群化、规模上哑铃型、结构上多中心、联系上网络化的城市体系。
在城市组织上,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城市群体系,在规模分布上,中国已初步显现出大城市和小城镇“两头大”、中与小城市“中间小”的“哑铃型”规模体系,而且竞争力普遍较强的城市和小城镇多分布于城市群之内,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规模红利的源泉。
在空间结构上,中国全域空间上已经出现了以上海、北京和广州为中心的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部分城市群内部还具有多中心的空间特征。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制度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大城市内部的多中心结构普遍缺失、城市病愈演愈烈。
尽管顶级城市间功能分工和网络化已经浮现,但低级别城市间的等级化联系特征明显,城市网络化联系远未形成。
构建多中心、网络化、集群化、哑铃型的城市体系
报告中建议,具体而言,规划和构建中国城市体系应确立“经济竞争力强、社会凝聚力强、环境永续力强”三个目标价值。
同时,应该以“单中心转向多中心、等级化转向网络化、孤立城转向集群化、尖塔形转向哑铃型”的四项城市体系转换为目标任务,采取重点发展城市群体系、放开对大城市的限制、因地制宜区别发展小城镇、构建多尺度的多中心以及促进城市空间和功能体系的网络化等五项路径措施,推进建立一个经济竞争力、社会凝聚力、环境永续力强的多中心群网化城市体系,包括:一网五带三十群城市群体系,三十百千万城镇体系,四尺度多中心和多功能城市网络体系。
(北青报记者 高语阳)
延伸: 十强城市名单
通过课题组的长期研究及实验,按照指标最小化原则,报告构建了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当前短期竞争力)指数和可持续竞争力(未来长期竞争力)指数,对2015年中国两岸四地29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9个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
2015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十强:深圳、香港、上海、广州、台北、天津、北京、苏州、澳门和无锡。与2015年相比,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城市名单没有显著变化,只有广州超越台北跻身第4位,北京超越苏州跻身第7位。从十强城市的区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港澳台地区,中西部地区无一城市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从综合增量竞争力指数来看,重庆、成都、武汉分列第5位、第8位和第9位,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后发优势比较明显。天津的综合增量竞争力指数最高,而澳门的综合效率竞争力指数优势明显。
2015年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十强:香港、上海、北京、深圳、澳门、广州、杭州、苏州、南京和青岛。与2015年相比,青岛取代厦门进入可持续竞争力十强城市之列,深圳延续了近年来的良好势头,超越澳门跻身可持续竞争力十强城市第4位。虽然香港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被深圳赶超,但是相对于内地城市而言,香港的可持续竞争力优势仍然十分明显。在可持续竞争力的六大分项里,香港的和谐城市、生态城市和全域城市三大指标均位居榜首。
2015年宜居城市竞争力十强:珠海、厦门、舟山、香港、海口、深圳、三亚、温州、苏州和无锡。其中,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分别占据4席和3席,环渤海地区无一城市入选,海南省的海口和三亚双双位列中国宜居城市十强。从近三年来全国宜居城市十强分布来看,珠海一直占据榜首位置,厦门和舟山首次进入宜居城市三甲,温州成为宜居城市十强中进步最快的城市。宜居城市竞争力五个指标维度中,由房价收入比、居民消费购物场所数以及人均住房面积综合反映的城市居住环境的得分最低。
2015年宜商城市竞争力十强: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武汉、成都、杭州,基本上为全国性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其中,香港、北京、上海仍牢牢占据中国宜商城市竞争力三甲位置,重庆从2015年的第9位跃升至今年的第7位,而杭州则取代南京跻身于宜商竞争力十强城市。受经济新常态的影响,无论是宜商城市竞争力的得分均值还是中位数都持续走低,降幅分别进一步扩大至22.34%和24.08%。
2015年生态城市竞争力十强:香港、鄂尔多斯、黄山、十堰、澳门、南宁、大连、北海、丽水和宜昌。中国城市的生态竞争力整体下滑明显,排名后10位城市的得分均值降幅高达2/3左右。低于0.5水平的城市数量则达到197个,“两头少、中间多”的分布格局进一步强化。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城市整体生态竞争力水平最好,环渤海地区和西北地区整体表现较差。
2015年文化城市竞争力十强:香港、北京、澳门、苏州、重庆、广州、杭州、武汉、成都。文化城市建设两极分化较严重,少数城市聚集着大量的文化资源。从各省占百强城市数量看,浙江、江苏、广东、山西、河北、山东数量最多,其中浙江省11个样本城市全部入选文化城市百强。区域的排名依次为港澳、东南、环渤海、东北、西北、中部、西南地区。
2015年信息城市竞争力十强:广州、上海、深圳、香港、北京、杭州、宁波、东莞、厦门、南京。信息城市竞争力依旧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态势,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城市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中部、东北、西南、西北几个区域相对落后。信息竞争力指数低于0.6的城市高达80%,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带动了整体平均值的增加,从而拉高了总体平均分。
报告通过构建城市病指标体系,利用统计数据,对全国38个主要大城市的城市病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深圳、北京、杭州、温州、广州、济南、上海、西安、佛山、石家庄依据严重程度,分别排在第一到第十位。竞争力较强的四个一线城市均排在城市病指数的前十位,深圳市的城市病指数值最高,表明其城市病最为严重。单项(房价、交通、环境)得分较低的温州、济南、石家庄也进入前十名,前十名城市城市病指数均值为0.751,远高于全国38个大城市的平均值(0.476),除个别大城市的城市病指数值相对较低外,多数大城市均不同程度存在城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