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1能量:机,热,电,辐,化,核
能源的分类:①按地球能量来源a地球本身b地球外天体c地球天体相互作用(潮汐能)。 ②按被利用程度a常规能源b新能源。
③按获得方法a一次能源b二次能源。
④按能否再生a可再生能源b非再生。
⑤按能源本身性质a含能体能源(石油)b过程性能源(水,电,潮汐)。 ⑥按能否作为燃料a燃料能源b非燃料能源(加热)。
⑦按对环境污染a清洁能源b非清洁能源。
1.3五大污染:①温室效应:大部分太阳光短波辐射可以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球表面
温度升高;与此同时,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使
散失到宇宙空间的热量减少,导致地球温度升高。
引起气体:二氧化碳,CFC,二氧化氮 来自:能源,农业,冷冻空调设备 应对措施:a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化石燃料消耗量,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 b开发不产生CO2的新能源,如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 c推广植树绿化,限制森林砍伐,制止对热带森林的破坏。
d减缓地球人口增长速度,在农村发展“能源农场“,利用种植薪
柴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
e采用天然气等低含碳燃料,大力发展氢能。
②酸雨:SO2,NOx,燃烧化石燃料造成。
③臭氧层破坏:原因,人类过多使用氟氯烃类物质和燃料燃烧产生的N2O
N2O使臭氧层NO浓度增加,NO与臭氧作用生成NO2和
氧,最终导致臭氧层变薄。
④热污染:指日益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排放的各种废热所造成
的环境污染。
⑤放射性污染:核能开发利用中造成的污染。
1.4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
第二章
四冲程发动机①进气冲程:活塞下行,进气门打开,空气吸入充满气缸
②压缩冲程:所有气门关闭,活塞上行压缩空气,接近冲程终点时,开始喷射燃油。
③膨胀(下行)冲程:所有气门关闭,燃烧的混合气膨胀,推动活塞下行,唯一做功冲程。
④排气冲程:排气门打开,活塞上行,派出燃烧废气,开始下一循环。
第三章
3.1煤炭,洁净煤技术:减污提效的煤炭加工,燃烧,转换,污染控制等新技术的总称。
燃烧前处理:①选煤②型煤③水煤浆
3.2石油产生:按照有机成由理论,沉积于水底的有机物和其他淤泥物一道随着地壳的变迁,埋藏深度增加,有机物开始经历生物和化学转化阶段。
煤的产生:原始植物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转变而成。
3.3天然气 组成:主要是甲烷
液化石油气 组成:丙烷,丁烷
粗煤气 组成:CO,H2,CO2
3.4核燃料 核裂变:将重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中等质量的原子核
核聚变:将几个轻核聚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
主要的核燃料:铀235,铀238,钚239
第四章
4.2火力发电 凝汽式热力系统简图
过热器
4.3水电站 组成:水库,引水道,电厂
第五章
5.1 E=MC² 焦=KG·(M/S)²
5.2 反应堆:动力堆分类①轻水堆 ②重水堆 ③气冷堆 ④快中子增殖堆
核反应堆的保护措施①陶瓷燃料芯块 ②燃烧元件包壳 ③压力壳 ④安全壳
第六章
6.1太阳能 缺点①能流密度低②强度受各种因素(季节,地点,天气)影响不能维持常量
热利用:①太阳能集热器 ②太阳能热水器 ③太阳能采暖 ④太阳能干燥
⑤太阳能制冷和空调 ⑦太阳池 ⑧太阳能热动力发电
光利用:太阳电池
平板集热器组成:①吸热体,吸收太阳能并将其内的流体加热
②透明盖板 减少集热板与环境之间的对流和辐射散热,并
保护集热板不受雨雪,灰尘侵袭。
③保温材料 防止集热器向周围散热
④壳体 骨架,有一定的机械强度,良好水密性和耐腐蚀性。
6.2 风力机 分类①水平轴风力机 ②垂直轴风力机 ③特殊风力机
组成①风轮 ②机轮 ③桁架
6.3地热能 资源分类①蒸汽型 ②热水型 ③干热岩型 ④地压型 ⑤岩浆型
地热发电,热水型地热发电:
① 闪蒸系统:高压热水从热水井中抽至地面,由于压力降低部分热水会沸腾并
“闪蒸”成蒸汽,蒸汽送至汽轮机做功;而分离后的热水可继续利用后排出
② 双循环系统:地热水先流经热交换器,将地热能传给另一种低沸点的工作流
体,使之沸腾产生蒸汽。蒸汽进入汽轮机做功后进入凝汽器,再通过热交换
器完成发电循环,地热水则从热交换器回注入地层。
6.4生物质能:转换方式①取热②燃烧发电
6.5潮汐能 单库单向电站,一昼夜发电2次
单库双向电站,4次
双库双向电站,全时
海洋温差能发电 ①开式循环系统
②闭式循环系统
③混合式循环系统
①②比较:都有蒸发器,发电机,凝汽器,海水泵,但②没有真空泵 技术难点 效率低,工程难度大,选址难,成本高。
第七章
7.2氢能的储存方法:①高压气态储存
②低温液氢储存
③金属氢化物贮藏
7.3燃料电池 组成:①电极 ②电解质 ③外部电路负荷
工作原理图
第九章
9.4热阻分析
9.5热泵技术 分类①压缩式热泵 ②吸收式热泵 低温热源①空气 ②地下水 ③土壤
第一章
1.1能量:机,热,电,辐,化,核
能源的分类:①按地球能量来源a地球本身b地球外天体c地球天体相互作用(潮汐能)。 ②按被利用程度a常规能源b新能源。
③按获得方法a一次能源b二次能源。
④按能否再生a可再生能源b非再生。
⑤按能源本身性质a含能体能源(石油)b过程性能源(水,电,潮汐)。 ⑥按能否作为燃料a燃料能源b非燃料能源(加热)。
⑦按对环境污染a清洁能源b非清洁能源。
1.3五大污染:①温室效应:大部分太阳光短波辐射可以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球表面
温度升高;与此同时,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使
散失到宇宙空间的热量减少,导致地球温度升高。
引起气体:二氧化碳,CFC,二氧化氮 来自:能源,农业,冷冻空调设备 应对措施:a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化石燃料消耗量,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 b开发不产生CO2的新能源,如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 c推广植树绿化,限制森林砍伐,制止对热带森林的破坏。
d减缓地球人口增长速度,在农村发展“能源农场“,利用种植薪
柴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
e采用天然气等低含碳燃料,大力发展氢能。
②酸雨:SO2,NOx,燃烧化石燃料造成。
③臭氧层破坏:原因,人类过多使用氟氯烃类物质和燃料燃烧产生的N2O
N2O使臭氧层NO浓度增加,NO与臭氧作用生成NO2和
氧,最终导致臭氧层变薄。
④热污染:指日益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排放的各种废热所造成
的环境污染。
⑤放射性污染:核能开发利用中造成的污染。
1.4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
第二章
四冲程发动机①进气冲程:活塞下行,进气门打开,空气吸入充满气缸
②压缩冲程:所有气门关闭,活塞上行压缩空气,接近冲程终点时,开始喷射燃油。
③膨胀(下行)冲程:所有气门关闭,燃烧的混合气膨胀,推动活塞下行,唯一做功冲程。
④排气冲程:排气门打开,活塞上行,派出燃烧废气,开始下一循环。
第三章
3.1煤炭,洁净煤技术:减污提效的煤炭加工,燃烧,转换,污染控制等新技术的总称。
燃烧前处理:①选煤②型煤③水煤浆
3.2石油产生:按照有机成由理论,沉积于水底的有机物和其他淤泥物一道随着地壳的变迁,埋藏深度增加,有机物开始经历生物和化学转化阶段。
煤的产生:原始植物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转变而成。
3.3天然气 组成:主要是甲烷
液化石油气 组成:丙烷,丁烷
粗煤气 组成:CO,H2,CO2
3.4核燃料 核裂变:将重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中等质量的原子核
核聚变:将几个轻核聚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
主要的核燃料:铀235,铀238,钚239
第四章
4.2火力发电 凝汽式热力系统简图
过热器
4.3水电站 组成:水库,引水道,电厂
第五章
5.1 E=MC² 焦=KG·(M/S)²
5.2 反应堆:动力堆分类①轻水堆 ②重水堆 ③气冷堆 ④快中子增殖堆
核反应堆的保护措施①陶瓷燃料芯块 ②燃烧元件包壳 ③压力壳 ④安全壳
第六章
6.1太阳能 缺点①能流密度低②强度受各种因素(季节,地点,天气)影响不能维持常量
热利用:①太阳能集热器 ②太阳能热水器 ③太阳能采暖 ④太阳能干燥
⑤太阳能制冷和空调 ⑦太阳池 ⑧太阳能热动力发电
光利用:太阳电池
平板集热器组成:①吸热体,吸收太阳能并将其内的流体加热
②透明盖板 减少集热板与环境之间的对流和辐射散热,并
保护集热板不受雨雪,灰尘侵袭。
③保温材料 防止集热器向周围散热
④壳体 骨架,有一定的机械强度,良好水密性和耐腐蚀性。
6.2 风力机 分类①水平轴风力机 ②垂直轴风力机 ③特殊风力机
组成①风轮 ②机轮 ③桁架
6.3地热能 资源分类①蒸汽型 ②热水型 ③干热岩型 ④地压型 ⑤岩浆型
地热发电,热水型地热发电:
① 闪蒸系统:高压热水从热水井中抽至地面,由于压力降低部分热水会沸腾并
“闪蒸”成蒸汽,蒸汽送至汽轮机做功;而分离后的热水可继续利用后排出
② 双循环系统:地热水先流经热交换器,将地热能传给另一种低沸点的工作流
体,使之沸腾产生蒸汽。蒸汽进入汽轮机做功后进入凝汽器,再通过热交换
器完成发电循环,地热水则从热交换器回注入地层。
6.4生物质能:转换方式①取热②燃烧发电
6.5潮汐能 单库单向电站,一昼夜发电2次
单库双向电站,4次
双库双向电站,全时
海洋温差能发电 ①开式循环系统
②闭式循环系统
③混合式循环系统
①②比较:都有蒸发器,发电机,凝汽器,海水泵,但②没有真空泵 技术难点 效率低,工程难度大,选址难,成本高。
第七章
7.2氢能的储存方法:①高压气态储存
②低温液氢储存
③金属氢化物贮藏
7.3燃料电池 组成:①电极 ②电解质 ③外部电路负荷
工作原理图
第九章
9.4热阻分析
9.5热泵技术 分类①压缩式热泵 ②吸收式热泵 低温热源①空气 ②地下水 ③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