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考研试题

华南师大自然地理真题

2002

1. 概念

丰水年组

——是指径流处于丰水期的年份组合,是反映径流多年变化的一个指标。 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

原生黄土——又称老黄土,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第四纪陆相沉积物。主要由疏松的粉砂粒构成,灰黄色,富含易溶岩及钙质结核,柱状节理发育,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易崩解,并具湿陷性。在我国西北及华北地区广泛分布,为黄土中之最典型者,多分布在老的地形部位,沉积后未经大的变动,黄土特性表现得最为明显。人工开发的窑洞也大多分布在这种黄土上。

次生黄土——又称黄土性沉积物。为原生黄土遭侵蚀、搬运后又重新沉积下来的黄土性物质。在中国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黄土高原遭侵蚀后,所携泥沙在黄河中游河谷及下游冲击平原上沉积的结果。次生黄土形状似黄土,但黄土所具有的那些特性,都不如原生黄土明显。它具有沉积层理,粒度变化较大,孔隙度低,无明显的湿陷性。

草甸与草原

草甸——是一类生长在中度湿润条件下的多年生草本植被类型,是一种隐域性植被,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分为河漫滩草甸和大陆草甸,大陆草甸又可分为低地草甸、亚高山草甸和高山草甸。具有草层高而茂密、种类繁多的特征。

草原——是温带夏绿旱生性多年生草本全裸类型,是一种显域性植被,广泛分布于温带内陆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等地。 草原植物的发育节律与草原气候呈明显的适应,具有明显的季相更替。由于草原地区水热条件的差异,可根据草原植被生态外貌特点,划分为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三个主要类型。

生物阻限

2 填空

逆温根据成因不同可以分为那四种:辐射逆温、湍流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

参考《气象与气候学》P57

距今约6亿年古生代的- 寒武纪 --------纪 认为是地球----生命----大爆发的时代

参考地质学的地质年代表

3 简答

发现中间凹陷周围隆起的环状地貌形态是否可以判断为火山口地貌?

(1)否,比如像构造盆地

(2)描述火山口地貌的特征:外形的、地层的

4论述 南半球雪线低于北半球原因

答:(1)雪线的定义,影响雪线的因素(主要取决于气候:气温和湿度):

(2)分析南半球的特征,南半球是水半球,湿度大、温度相对要低,得出结论。

2003

1 名词

大陆岛和海洋岛

大陆岛——又称基岩岛,指地质造构上和大陆有密切联系的岛。大 陆岛原是大陆的一部分,在地质历史上曾和大陆联在一起,由于地壳下沉或 海面上升,才与大陆分离,成为岛屿。因此,大陆岛多分布于大陆边缘,它 的基础多固定在大陆架上或大陆坡上,大陆岛的地质、地貌和其他自然条件 与大陆相似。如我国的台湾岛、海南岛,印度洋的斯里兰卡岛、马达加斯加 岛,大西洋的大不列颠群岛,北冰洋的新地岛,地中海中的科西嘉岛等都是 大陆岛。大陆岛一般面积较大,地势较高。

海洋岛——指发育过程与大陆无直接联系的、在海洋中单独生成的岛屿。海洋岛的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的联系,分 布地区一般离大陆较远。海洋岛按其组成物质和成因,又可分火山岛和珊瑚岛。

河漫滩二元结构 ——河漫滩的表层往往为细粒的粘土和粉沙,是洪水泛滥时悬移质沉积,而其下是粗粒的河床相沉积物,这就是河漫滩的二元沉积结构。

参考 《现代地貌学》p89

逆温层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现象。

《气象与气候学》P56

2 简答

A 地质年代中第四纪分为哪几个世

全新世

更新世

D 为什么热带气旋73%以上发生在北半求

J 以知某流域的径流模数是100000M/KM.年 问该流域的年平均径流深度是多少毫米?

3论述

北半球山地南坡雪线一般高于北坡 但喜马拉雅山却相反 原因何在?

2004

二判断

2 花岗岩属于中性的岩浆岩(×)

3 露点温度越低,表示空气中是水汽的含量越高(×)

4 火山岛属于海洋岛,珊瑚岛属于大陆岛(×)

5 岛屿上的生物种类越多,说明与大陆的分离时间越久 (×)

6 第四纪可以称是腐乳动物的时代(×)

7 v型河谷中通常没有河漫滩发育()

8 江心洲较尖端的方向通常指示的是河流的下游方向(×)

9 粘质土的保肥能力强与壤质土(×)

10一套沉淀物由上往下依次出现化学岩、粘土岩、砂岩和砾岩, 代表一次海侵过程 三论述题

1 对流层逆温由哪几种形式?简析其成因

2 简述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3 概要描述湿润条件下由赤道到极地典型植被群落的结构和外貌变化

4 大型水库畜水(如三峡水库)可能对自然环境带来哪些地方的影响

5 观测表明我国东部季风区一些大型湖泊上的年降水量较同区陆地少。解释这种现象的成因

2005

一、名词解释:

第四纪: 第四纪是地球历史的最新阶段,新生代最后一个纪 ,包括全新世和更新世。关于其下限一直存在争议,支持较多的有1.8Ma 和2.6Ma 。虽然国际地层委员会推荐的第四纪的下界年龄为1.80Ma ,但是由于2.6(开始为2.48 )Ma 是黄土开始沉积的年龄,因而我国地质学家,尤其是第四纪地质学家基本都采用后者。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第四系。第四纪(QMatern,ry) 一词,由德努瓦耶(Desnoyers)于1829年首创。他依据法国巴黎盆地的研究,把地球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并把最近的一个时期称之为第四纪。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主要特征有在这时期气候显著变冷、高等生物空前繁衍、人类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地壳运动活跃。

二、简答:

1、山地降水与海拔的关系

答: 地形的抬升会导致降温,水汽凝结形成降水,所以在一定范围内海拔增加会导致降水的增加,但这种增雨并非是无限制的,当气流被抬升到一定高度后,雨量达最大值。此后雨量就不再随地表高程的增加而继续增大,甚至反而减少。这是由于降水一定程度后,空气变得干燥,所以降水减少。

2、地面坡度和降水侵蚀的关系为什么

答:(1)影响降水侵蚀的决定性因素是径流量和流速

(2)分析地面坡度的变化对剖面受雨面积从而对径流量的影响,坡度对流速的影响。 坡面坡度增加,径流流速加快、动能增强,对破面的冲刷增强。淡当坡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却因为受雨面积减少而使坡面径流减少,对坡面的侵蚀反而减弱。据研究。。。。。。(请阅读《现代地貌学》P66页)

3、土壤资源破坏的表现方面

答:土壤资源破坏的过程就是土壤退化的过程,表现形式:

(1)土壤侵蚀

(2)土壤风蚀沙化

(3)土壤盐渍化

(4)土壤污染

(5)土地荒漠化

请参考《土壤地理学》P302-325

三、论述:

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答:(1)人类活动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同时又改造自然环境(人类对大气、土壤、生物、水等各个自然要素的影响)。。。。。。。。。;自然环境会对人类的活动作出反馈(有利的、不利的)。。。。。。

(2)列出当前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问题

(3)要寻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建议。。。。。。。。 可持续发展

( 参考《综合自然地理学》第八章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2006

一、名词解释

化学风化:是指地表和接近地表的岩石因与水溶液、气体等发生化学反应而在原地不仅改变其物理形态,而且也可改变其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分解,并形成新矿物的作用。水是引起化学风化作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水中溶有CO2、O2等气体成分,其作用便更加显著。化学风化作用主要有以下方式: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作用。 高位沼泽:又称贫营养(oligotrophic )沼泽,是沼泽发育的最高阶段。多分布在海拔较高、地势较为平坦的河流分水岭处。该地蒸发量远较降水量为小,地表潮湿,一般无地表积水。由于泥炭的不断累积,沼泽边缘的泥炭分解比中心部位强度大,沼泽表面的中部凸起;富含矿物质养分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不能补给沼泽,主要依靠缺乏养分的大气降水补给,纯灰分含量一般<5%,pH 值为3.0~4.5,呈强酸性,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大气灰尘和鸟兽粪便,无机盐类很少。沼泽内生长贫营养植物,其中泥炭藓占绝对优势,并形成藓丘。中国此类沼泽仅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山地及神农架的山间盆地中有小面积发育 。

沼泽流行的分类是将泥炭沼泽划分为低位、中位、高位三类。

低位沼泽——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丰富,为植物所露的营养较多,莎草科植物占优势,可称富营养沼泽,它是沼泽发育过程的初级阶;

高位沼泽——则是贫营养沼泽,泥炭层很贫乏,以泥炭藓等贫营养植物为主,它沼泽发展的高级阶段;

中位沼泽——则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而为中营养沼泽或过渡型沼泽。

包气带:地面以下、地下水位以上的岩土孔隙未被水饱和的地带。又称非饱和带、通气带。它是岩土颗粒、空气、水三者同时共存的复杂地带, 又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过渡带。按水分在剖面上分布变化特点可细分为3个带。悬挂毛细水带又称土壤水带, 分布最靠近地表, 水分供植物生长需要, 与外界水分交换强烈, 降水、蒸散发是导致此带水分消长的直接原因; 毛细水活动带是在潜水面以上由毛细管上升水形成, 其位置随地下水位的升降而变动, 土壤含水量自下而上逐渐减小; 中间包气带介于上述两带之间, 在地下水埋藏较深时此带较厚, 且含水量较小、分布较均匀、变化很缓慢, 如包气带较薄, 毛管上升水与毛管悬着水相互衔接, 中间包气带消失。

二、 简答题

2、水位过程线与水位历时曲线有何不同

答:水位过程线——是指水位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它是以时间为横坐标,水位为纵坐标绘成的曲线。根据需要可绘制不同时段(如年、月、日)的水位过程线,用以研究测站水位的变

化规律。(水位过程线反映了断面以上流域内自然地理因素对该流域水文过程的综合影响,特别是气候因素对水文过程的影响。若把同一测站的各年水位过程线绘在同一张图上,可对该站各年水位进行比较。若把沿河各站同一年的水位过程线绘在同一张图上,则可对上下游各站水位进行比较,并可看出洪水波沿河传播的情形。)

水位历时曲线——历时是指一年中等于和大于某一水位出现的次数之和,制图时将一年内逐日平均水位按递减次序排列,并将水位分成若干等级,分别统计各级水位发生的次数,再由高水位至低水位依次计算各级水位的累积次数(历时) ,以水位为纵坐标,以历时为横坐标,即可绘成水位历时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查得一年中,等于和大于某一水位的总天数(即历时) ,这对航运、桥粱、码头、引水工程的设计和运用均有重要意义。

3、列出全球植物与动物区系的名称

答:全球的植物区系分为6大区:全北区(泛北极区)、新热带区、古热带区(包括非洲、印度和东南亚)、澳大利亚区、好望角区、南极区。

全球动物区系分为6大区: 古北界、新北界、新热带界、埃塞俄比亚界、东洋界和澳大利亚界。

虽然不同学者这对世界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划分为不同的区系区,但不管怎样划分,植物和动物的生物地理格局彼此是相似的,所以也划分出六个生物区区系,即全北区(包括古北区和新北区)、新热带区、非洲热带区、东洋区、澳大利亚区和南极区,巧妙的将动植物区系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4、河流所携带的悬浮物质为什么最容易在河口地方沉积

答:河口是河流入海、入湖、或入水库,与注入水体相互作用的地段。河流所携带的悬浮物质最容易在河口地区沉积的原因是:

(1) 河水径流在河口受到海水或者湖水的顶托,流速减小;

(2) 河流出口门之后,失去了河床的束缚,断面展宽,水流挟沙能力降低;

(3) 不同介质的水体混合,原来呈胶体悬浮状态的物质凝絮沉降。

三、 论述题

3、试述风化壳的基本类型及形成条件。

答:地壳表层在风化作用下,形成一层薄的残积物外壳,它不连续地覆盖在基岩之上,这层风化外壳称为风化壳。因风化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不同,因此常形成不同类型的风化壳,一般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

(1) 碎屑型风化壳:主要由碎屑物组成,一般是寒冷气候条件下以物理风化为主的矿物。

(2) 硅铝—硫酸盐、碳酸盐型风化壳:多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荒漠或草原带

形成的,一般处于化学风化作用的初期阶段。岩石中的K 、Na 、Ca 、Mg 等元素形成易溶盐类淋失,而其中一部分较难溶的硫酸盐、碳酸盐等则因气候干旱残留富集于风化壳中,其标志矿物为石膏、方解石。风化壳一般不厚。

(3) 硅铝粘土型风化壳:多是在温湿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处于化学风化作用中期阶段。

岩石中的K 、Na 、Ca 、Mg 等元素全部析出,Si 也大量被析出迁移,水溶液呈酸性,使硅酸盐和铝硅酸盐矿物分解,形成高岭石、蒙脱石等粘土矿物。风化壳厚度可达数十米。

(4) 砖红土型风化壳: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晚期、母岩彻底分解后的产物。母

岩硅酸盐、铝硅酸盐矿物全部被分解,可迁移元素也全部析出溶失,而Al 、Fe 则形成氧化物如铝土矿、赤铁矿、褐铁矿等,因富含铁质,风化壳呈红色,故称砖红土型风化壳。这种作用成为砖红土化作用。风化壳厚度一般很大,可达百米左右。

4、 为什么平原天然河道是自由弯曲并不断摆动的?浅析其形成机制。

2007

一、 名词解释

全新世——地质时代的最新阶段,第四纪二分的第二个世,开始于12000~10000年前持续至今。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全新统,它覆盖于所有地层之上。全新世是1850年由哲尔瓦(P.Gervais )提出的,并为1885年国际地质大会正式通过。全新世时间短,沉积物厚度小,但分布范围广。由于距今时代短,可应用几种有效的年代测定方法,因此,其地层划分比较详细、精确。全新世与更新世的界限,以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气候转暖为标志,因此又称为冰后期。全新世气候有轻微波动。海面变化与气候相一致,冰后期海面迅速上升,到距今11000年上升到-60米位置。距今6000年海面已接近现今位置,其后仅有轻微的变化。全新世时,人类进入现代人阶段。

地下水位与地下水埋深

地下水位:是指地下水面(潜水面)的绝对高程,即地下水面相对于平均海水面的高度。 地下水埋深:指地下水水面(潜水面)至地面的距离。

我们一般称的地下水是指潜水。潜水 (Underground water)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潜水的自由表面称潜水面,潜水面的绝对标高称为潜水位,潜水面距地面的距离称为潜水埋藏深度,即地下水埋深。

种群与群落

群落——是指生活在某一地段上各种生物有机体的有规律组合,由不同种群组合,是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群落具有一定的群落外貌、种类组成、优势现象、群落结构、群落环境、动态特征和分布范围等基本特征。

种群——是指生活在某一地段上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是种内关系的研究范围。种群的重要特征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例如一个池塘中的鲤鱼是一个种群,这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则构成群落。

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础,群落是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二、 简答题

1、比较土壤立组、质地、结构概念的不同

土壤立组——?

土壤质地——自然土壤的矿物质都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也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

土壤结构——土壤固相颗粒很少是呈单粒存在,它们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土壤中这些团聚体的组合排列方式称为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成土过程的产物,故不同土壤及其发生层都具有一定的土壤结构。

2、顶级群落定义,先锋群落定义

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经过一系列演替,最后所产生的保持相对稳定的群落。如在水陆交界或湖泊边缘出现的水生演替系列,常以沉水植物群落开始,经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等过渡群落阶段,最后发展成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的森林群落,即为该地区的顶极群落。这是一种稳定的、自我维持的、成熟的生物群落。其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群落结构复杂,层次较多,各物种都占据着不同的空间,能最充分最有效地利用周围的资源。一般与当地的气候条件相适应,能反映气候条件的特点。一些学者认为,一种气候条件的地区只有一种顶极群落,即顶极群落的类型取决于那里的气候条件,这就是单顶极学说。另一些学者认为,一种气候条件的地区可有多种顶极群落,因为除气候外,顶极群落的类型还受土壤、生物等因素的影响,这就是多顶极学说。

先锋群落——是演替开始最先建立起来的植物群落。例如在岩石或裸地上,一般是从生长地衣开始的,因为地衣为旱生原生演替的先锋群落。人类在改造盐碱地、沙荒地时,根据气候土壤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应的植物种类,建立先锋植物群落,以便使不毛之地逐步被改造为可生长植物的土地。

华南师大自然地理真题

2002

1. 概念

丰水年组

——是指径流处于丰水期的年份组合,是反映径流多年变化的一个指标。 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

原生黄土——又称老黄土,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第四纪陆相沉积物。主要由疏松的粉砂粒构成,灰黄色,富含易溶岩及钙质结核,柱状节理发育,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易崩解,并具湿陷性。在我国西北及华北地区广泛分布,为黄土中之最典型者,多分布在老的地形部位,沉积后未经大的变动,黄土特性表现得最为明显。人工开发的窑洞也大多分布在这种黄土上。

次生黄土——又称黄土性沉积物。为原生黄土遭侵蚀、搬运后又重新沉积下来的黄土性物质。在中国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黄土高原遭侵蚀后,所携泥沙在黄河中游河谷及下游冲击平原上沉积的结果。次生黄土形状似黄土,但黄土所具有的那些特性,都不如原生黄土明显。它具有沉积层理,粒度变化较大,孔隙度低,无明显的湿陷性。

草甸与草原

草甸——是一类生长在中度湿润条件下的多年生草本植被类型,是一种隐域性植被,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分为河漫滩草甸和大陆草甸,大陆草甸又可分为低地草甸、亚高山草甸和高山草甸。具有草层高而茂密、种类繁多的特征。

草原——是温带夏绿旱生性多年生草本全裸类型,是一种显域性植被,广泛分布于温带内陆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等地。 草原植物的发育节律与草原气候呈明显的适应,具有明显的季相更替。由于草原地区水热条件的差异,可根据草原植被生态外貌特点,划分为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三个主要类型。

生物阻限

2 填空

逆温根据成因不同可以分为那四种:辐射逆温、湍流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

参考《气象与气候学》P57

距今约6亿年古生代的- 寒武纪 --------纪 认为是地球----生命----大爆发的时代

参考地质学的地质年代表

3 简答

发现中间凹陷周围隆起的环状地貌形态是否可以判断为火山口地貌?

(1)否,比如像构造盆地

(2)描述火山口地貌的特征:外形的、地层的

4论述 南半球雪线低于北半球原因

答:(1)雪线的定义,影响雪线的因素(主要取决于气候:气温和湿度):

(2)分析南半球的特征,南半球是水半球,湿度大、温度相对要低,得出结论。

2003

1 名词

大陆岛和海洋岛

大陆岛——又称基岩岛,指地质造构上和大陆有密切联系的岛。大 陆岛原是大陆的一部分,在地质历史上曾和大陆联在一起,由于地壳下沉或 海面上升,才与大陆分离,成为岛屿。因此,大陆岛多分布于大陆边缘,它 的基础多固定在大陆架上或大陆坡上,大陆岛的地质、地貌和其他自然条件 与大陆相似。如我国的台湾岛、海南岛,印度洋的斯里兰卡岛、马达加斯加 岛,大西洋的大不列颠群岛,北冰洋的新地岛,地中海中的科西嘉岛等都是 大陆岛。大陆岛一般面积较大,地势较高。

海洋岛——指发育过程与大陆无直接联系的、在海洋中单独生成的岛屿。海洋岛的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的联系,分 布地区一般离大陆较远。海洋岛按其组成物质和成因,又可分火山岛和珊瑚岛。

河漫滩二元结构 ——河漫滩的表层往往为细粒的粘土和粉沙,是洪水泛滥时悬移质沉积,而其下是粗粒的河床相沉积物,这就是河漫滩的二元沉积结构。

参考 《现代地貌学》p89

逆温层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现象。

《气象与气候学》P56

2 简答

A 地质年代中第四纪分为哪几个世

全新世

更新世

D 为什么热带气旋73%以上发生在北半求

J 以知某流域的径流模数是100000M/KM.年 问该流域的年平均径流深度是多少毫米?

3论述

北半球山地南坡雪线一般高于北坡 但喜马拉雅山却相反 原因何在?

2004

二判断

2 花岗岩属于中性的岩浆岩(×)

3 露点温度越低,表示空气中是水汽的含量越高(×)

4 火山岛属于海洋岛,珊瑚岛属于大陆岛(×)

5 岛屿上的生物种类越多,说明与大陆的分离时间越久 (×)

6 第四纪可以称是腐乳动物的时代(×)

7 v型河谷中通常没有河漫滩发育()

8 江心洲较尖端的方向通常指示的是河流的下游方向(×)

9 粘质土的保肥能力强与壤质土(×)

10一套沉淀物由上往下依次出现化学岩、粘土岩、砂岩和砾岩, 代表一次海侵过程 三论述题

1 对流层逆温由哪几种形式?简析其成因

2 简述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3 概要描述湿润条件下由赤道到极地典型植被群落的结构和外貌变化

4 大型水库畜水(如三峡水库)可能对自然环境带来哪些地方的影响

5 观测表明我国东部季风区一些大型湖泊上的年降水量较同区陆地少。解释这种现象的成因

2005

一、名词解释:

第四纪: 第四纪是地球历史的最新阶段,新生代最后一个纪 ,包括全新世和更新世。关于其下限一直存在争议,支持较多的有1.8Ma 和2.6Ma 。虽然国际地层委员会推荐的第四纪的下界年龄为1.80Ma ,但是由于2.6(开始为2.48 )Ma 是黄土开始沉积的年龄,因而我国地质学家,尤其是第四纪地质学家基本都采用后者。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第四系。第四纪(QMatern,ry) 一词,由德努瓦耶(Desnoyers)于1829年首创。他依据法国巴黎盆地的研究,把地球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并把最近的一个时期称之为第四纪。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主要特征有在这时期气候显著变冷、高等生物空前繁衍、人类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地壳运动活跃。

二、简答:

1、山地降水与海拔的关系

答: 地形的抬升会导致降温,水汽凝结形成降水,所以在一定范围内海拔增加会导致降水的增加,但这种增雨并非是无限制的,当气流被抬升到一定高度后,雨量达最大值。此后雨量就不再随地表高程的增加而继续增大,甚至反而减少。这是由于降水一定程度后,空气变得干燥,所以降水减少。

2、地面坡度和降水侵蚀的关系为什么

答:(1)影响降水侵蚀的决定性因素是径流量和流速

(2)分析地面坡度的变化对剖面受雨面积从而对径流量的影响,坡度对流速的影响。 坡面坡度增加,径流流速加快、动能增强,对破面的冲刷增强。淡当坡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却因为受雨面积减少而使坡面径流减少,对坡面的侵蚀反而减弱。据研究。。。。。。(请阅读《现代地貌学》P66页)

3、土壤资源破坏的表现方面

答:土壤资源破坏的过程就是土壤退化的过程,表现形式:

(1)土壤侵蚀

(2)土壤风蚀沙化

(3)土壤盐渍化

(4)土壤污染

(5)土地荒漠化

请参考《土壤地理学》P302-325

三、论述:

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答:(1)人类活动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同时又改造自然环境(人类对大气、土壤、生物、水等各个自然要素的影响)。。。。。。。。。;自然环境会对人类的活动作出反馈(有利的、不利的)。。。。。。

(2)列出当前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问题

(3)要寻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建议。。。。。。。。 可持续发展

( 参考《综合自然地理学》第八章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2006

一、名词解释

化学风化:是指地表和接近地表的岩石因与水溶液、气体等发生化学反应而在原地不仅改变其物理形态,而且也可改变其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分解,并形成新矿物的作用。水是引起化学风化作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水中溶有CO2、O2等气体成分,其作用便更加显著。化学风化作用主要有以下方式: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作用。 高位沼泽:又称贫营养(oligotrophic )沼泽,是沼泽发育的最高阶段。多分布在海拔较高、地势较为平坦的河流分水岭处。该地蒸发量远较降水量为小,地表潮湿,一般无地表积水。由于泥炭的不断累积,沼泽边缘的泥炭分解比中心部位强度大,沼泽表面的中部凸起;富含矿物质养分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不能补给沼泽,主要依靠缺乏养分的大气降水补给,纯灰分含量一般<5%,pH 值为3.0~4.5,呈强酸性,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大气灰尘和鸟兽粪便,无机盐类很少。沼泽内生长贫营养植物,其中泥炭藓占绝对优势,并形成藓丘。中国此类沼泽仅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山地及神农架的山间盆地中有小面积发育 。

沼泽流行的分类是将泥炭沼泽划分为低位、中位、高位三类。

低位沼泽——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丰富,为植物所露的营养较多,莎草科植物占优势,可称富营养沼泽,它是沼泽发育过程的初级阶;

高位沼泽——则是贫营养沼泽,泥炭层很贫乏,以泥炭藓等贫营养植物为主,它沼泽发展的高级阶段;

中位沼泽——则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而为中营养沼泽或过渡型沼泽。

包气带:地面以下、地下水位以上的岩土孔隙未被水饱和的地带。又称非饱和带、通气带。它是岩土颗粒、空气、水三者同时共存的复杂地带, 又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过渡带。按水分在剖面上分布变化特点可细分为3个带。悬挂毛细水带又称土壤水带, 分布最靠近地表, 水分供植物生长需要, 与外界水分交换强烈, 降水、蒸散发是导致此带水分消长的直接原因; 毛细水活动带是在潜水面以上由毛细管上升水形成, 其位置随地下水位的升降而变动, 土壤含水量自下而上逐渐减小; 中间包气带介于上述两带之间, 在地下水埋藏较深时此带较厚, 且含水量较小、分布较均匀、变化很缓慢, 如包气带较薄, 毛管上升水与毛管悬着水相互衔接, 中间包气带消失。

二、 简答题

2、水位过程线与水位历时曲线有何不同

答:水位过程线——是指水位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它是以时间为横坐标,水位为纵坐标绘成的曲线。根据需要可绘制不同时段(如年、月、日)的水位过程线,用以研究测站水位的变

化规律。(水位过程线反映了断面以上流域内自然地理因素对该流域水文过程的综合影响,特别是气候因素对水文过程的影响。若把同一测站的各年水位过程线绘在同一张图上,可对该站各年水位进行比较。若把沿河各站同一年的水位过程线绘在同一张图上,则可对上下游各站水位进行比较,并可看出洪水波沿河传播的情形。)

水位历时曲线——历时是指一年中等于和大于某一水位出现的次数之和,制图时将一年内逐日平均水位按递减次序排列,并将水位分成若干等级,分别统计各级水位发生的次数,再由高水位至低水位依次计算各级水位的累积次数(历时) ,以水位为纵坐标,以历时为横坐标,即可绘成水位历时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查得一年中,等于和大于某一水位的总天数(即历时) ,这对航运、桥粱、码头、引水工程的设计和运用均有重要意义。

3、列出全球植物与动物区系的名称

答:全球的植物区系分为6大区:全北区(泛北极区)、新热带区、古热带区(包括非洲、印度和东南亚)、澳大利亚区、好望角区、南极区。

全球动物区系分为6大区: 古北界、新北界、新热带界、埃塞俄比亚界、东洋界和澳大利亚界。

虽然不同学者这对世界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划分为不同的区系区,但不管怎样划分,植物和动物的生物地理格局彼此是相似的,所以也划分出六个生物区区系,即全北区(包括古北区和新北区)、新热带区、非洲热带区、东洋区、澳大利亚区和南极区,巧妙的将动植物区系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4、河流所携带的悬浮物质为什么最容易在河口地方沉积

答:河口是河流入海、入湖、或入水库,与注入水体相互作用的地段。河流所携带的悬浮物质最容易在河口地区沉积的原因是:

(1) 河水径流在河口受到海水或者湖水的顶托,流速减小;

(2) 河流出口门之后,失去了河床的束缚,断面展宽,水流挟沙能力降低;

(3) 不同介质的水体混合,原来呈胶体悬浮状态的物质凝絮沉降。

三、 论述题

3、试述风化壳的基本类型及形成条件。

答:地壳表层在风化作用下,形成一层薄的残积物外壳,它不连续地覆盖在基岩之上,这层风化外壳称为风化壳。因风化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不同,因此常形成不同类型的风化壳,一般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

(1) 碎屑型风化壳:主要由碎屑物组成,一般是寒冷气候条件下以物理风化为主的矿物。

(2) 硅铝—硫酸盐、碳酸盐型风化壳:多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荒漠或草原带

形成的,一般处于化学风化作用的初期阶段。岩石中的K 、Na 、Ca 、Mg 等元素形成易溶盐类淋失,而其中一部分较难溶的硫酸盐、碳酸盐等则因气候干旱残留富集于风化壳中,其标志矿物为石膏、方解石。风化壳一般不厚。

(3) 硅铝粘土型风化壳:多是在温湿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处于化学风化作用中期阶段。

岩石中的K 、Na 、Ca 、Mg 等元素全部析出,Si 也大量被析出迁移,水溶液呈酸性,使硅酸盐和铝硅酸盐矿物分解,形成高岭石、蒙脱石等粘土矿物。风化壳厚度可达数十米。

(4) 砖红土型风化壳: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晚期、母岩彻底分解后的产物。母

岩硅酸盐、铝硅酸盐矿物全部被分解,可迁移元素也全部析出溶失,而Al 、Fe 则形成氧化物如铝土矿、赤铁矿、褐铁矿等,因富含铁质,风化壳呈红色,故称砖红土型风化壳。这种作用成为砖红土化作用。风化壳厚度一般很大,可达百米左右。

4、 为什么平原天然河道是自由弯曲并不断摆动的?浅析其形成机制。

2007

一、 名词解释

全新世——地质时代的最新阶段,第四纪二分的第二个世,开始于12000~10000年前持续至今。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全新统,它覆盖于所有地层之上。全新世是1850年由哲尔瓦(P.Gervais )提出的,并为1885年国际地质大会正式通过。全新世时间短,沉积物厚度小,但分布范围广。由于距今时代短,可应用几种有效的年代测定方法,因此,其地层划分比较详细、精确。全新世与更新世的界限,以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气候转暖为标志,因此又称为冰后期。全新世气候有轻微波动。海面变化与气候相一致,冰后期海面迅速上升,到距今11000年上升到-60米位置。距今6000年海面已接近现今位置,其后仅有轻微的变化。全新世时,人类进入现代人阶段。

地下水位与地下水埋深

地下水位:是指地下水面(潜水面)的绝对高程,即地下水面相对于平均海水面的高度。 地下水埋深:指地下水水面(潜水面)至地面的距离。

我们一般称的地下水是指潜水。潜水 (Underground water)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潜水的自由表面称潜水面,潜水面的绝对标高称为潜水位,潜水面距地面的距离称为潜水埋藏深度,即地下水埋深。

种群与群落

群落——是指生活在某一地段上各种生物有机体的有规律组合,由不同种群组合,是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群落具有一定的群落外貌、种类组成、优势现象、群落结构、群落环境、动态特征和分布范围等基本特征。

种群——是指生活在某一地段上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是种内关系的研究范围。种群的重要特征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例如一个池塘中的鲤鱼是一个种群,这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则构成群落。

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础,群落是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二、 简答题

1、比较土壤立组、质地、结构概念的不同

土壤立组——?

土壤质地——自然土壤的矿物质都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也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

土壤结构——土壤固相颗粒很少是呈单粒存在,它们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土壤中这些团聚体的组合排列方式称为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成土过程的产物,故不同土壤及其发生层都具有一定的土壤结构。

2、顶级群落定义,先锋群落定义

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经过一系列演替,最后所产生的保持相对稳定的群落。如在水陆交界或湖泊边缘出现的水生演替系列,常以沉水植物群落开始,经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等过渡群落阶段,最后发展成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的森林群落,即为该地区的顶极群落。这是一种稳定的、自我维持的、成熟的生物群落。其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群落结构复杂,层次较多,各物种都占据着不同的空间,能最充分最有效地利用周围的资源。一般与当地的气候条件相适应,能反映气候条件的特点。一些学者认为,一种气候条件的地区只有一种顶极群落,即顶极群落的类型取决于那里的气候条件,这就是单顶极学说。另一些学者认为,一种气候条件的地区可有多种顶极群落,因为除气候外,顶极群落的类型还受土壤、生物等因素的影响,这就是多顶极学说。

先锋群落——是演替开始最先建立起来的植物群落。例如在岩石或裸地上,一般是从生长地衣开始的,因为地衣为旱生原生演替的先锋群落。人类在改造盐碱地、沙荒地时,根据气候土壤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应的植物种类,建立先锋植物群落,以便使不毛之地逐步被改造为可生长植物的土地。


相关文章

  • 生物保护学电子书版
  • 试题1 试题: 物种灭绝的后果包 括: . . . . 此外,野生动植物对科研.教育.娱乐.对外交往以及旅游等方面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动植物物种大量消失,必然对以上方面造成巨大影响. [参考答案] 破坏生态平衡 .影响优良品种的培养 ...查看


  •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考研真题
  •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考研真题汇总 2000年人文地理 一.名词解释: 1. 人口合理容量 2. 美国苏尔提出的"文化景观" 3. "世界岛" 4. "历史地理学"(侯仁之的观 ...查看


  • 如何进行高三地理复习
  • 如何进行高三地理复习 高三地理应如何进行科学复习,我想首先要熟悉研究往年的高考地理试题.高考地理试题对中学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高考地理试题,认识高考地理试题的价值取向,对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效益 ...查看


  • 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2016备考的建议
  • 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全国Ⅱ卷)分析 及2016年高考备考建议 甘肃省秦安县第一中学 (贠世世 贾彦伟 孙淑萍) 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全国Ⅱ卷)分析 及2016年高考备考的建议 贠世世 贾彦伟 孙淑萍 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综 ...查看


  • 2013年高考后反思
  • 2013年高考后试题分析和反思 --宋宝军 这几天认真研读了新课标地理卷,试题延续了前几年命题思路的同时,在考察内容和考查方式上更加突出了新课程理念,试题考核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三大知识板块,涉及到人口.农业.等值 ...查看


  • 2014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考试答案
  • 单选题 题目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循环经济追求的目 标的是( ). A B C D 限制人均 GDP 的无限增长 充分.重复.循环利用资源 环境与生态保护 效率和利润最大化 标记 续检查) (本试题作答时存在不确定性可做标记待后 选项 单选题 ...查看


  • 地理教学投稿指南
  • 地理教学投稿指南 <新课程报· 地理 导刊>2010年第27-42期约稿计划 1.二轮综合专题及综合测试卷的约稿作者 综合专题目录: 专题1 地理图像判读与综合分析 专题2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专题3 地理计算方法与技巧 专题 ...查看


  • 地理选择题答题技巧
  • 地理选择题答题技巧 命题人 刘峰 2015-01-29 由于选择题不叙述推理过程,解题入口宽.方法多,再加上猜答得分概率为1/4,所以普遍认为选择题尤其是单项选择题比较容易.这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是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选择题要想得高分. ...查看


  • 地理计算方法与技巧
  • 综合专题复习⑵ 地理计算方法与技巧 姜张木/浙江省上虞中学 312300 一.考核方向 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用地理数据说明地理事物(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是现代地理学的发展方向之一." ...查看


  • 广州各区期末试卷(初中)
  • 初一试题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语文) http://bbs.eduu.com/thread-1780967-1-1.html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2(语文)http://bbs.eduu.com/thread-17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