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停车场系统规划技术
1996年10月底原国家科委批准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专题《大城市停车场系统规划技术》的专题合同,同年11月该专题正式开始起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主持单位,在原国家科委、公安部、建设部等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领导直接组织和参与下,专题研究小组全体成员克服了经费短缺、时间紧、要求高的困难,团结一致、积极进取、勤奋努力,经过近两年的精心研究,本专题的研究任务已于1998年10月通过了建设部科技司组织的鉴定。由两院院士周干峙和扬佩昆教授等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课题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总体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本课题是建设部系统"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第一个完成的成果,也是国家科委"九五"科技攻关城市交通方面第一个提交的成果,建设部科技司已经将本课题成果作为建设部系统重大科研成果上报国家科技部。
为了探索科学技术如何更好地转换成生产力,创造出更大地社会和经济效益,以本课题成果为基础,从1998年开始,应用于建设部、公安部主持的国家的"停车场规划建设管理规定与建设标准"的编制工作中,并着手编制"停车场规划指南";为了推动停车场建设产业化,我院已经着手开展"北京市停车场规划、建设、管理示范工程"项目,进行停车场政策、规划、建设、管理的一体化开发,以此来推动全国城市的停车场建设。
一、专题研究的背景
停车场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停车场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点;非公共停车位具有房地产的特性,其供需状况对城市空间供应也有很大的影响。停车场与一般商品不同,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不可储存性,表现在非高峰时段容量过剩,高峰时段容量不足;二是不可运输性,体现在无法实行空间上的调节,如不能把边缘地区停车场的剩余容量输送到中心区去;三是作为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从常识的角度来讲,一辆车至少要占用一个停车位,与道路交通相比,停车位的总需求是"刚性"的。鉴于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紧张,城市停车场的供应与需求始终存在着矛盾。
机动车总是在"停"与"行"两种状态之间转化,"行"状态需要道路条件,"停"状态则要求停车场来保证。随着我国近年来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道路车辆交通量日益剧增,很多大中城市不仅出现了动态交通的严重阻塞,而且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占道停车、违章停车,从而进一步加剧交通阻塞,导致交通事故上升。城市"停车难"状况已引起各方人士的关注。但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停车场建设问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历史"欠帐"很多,问题日益严重,据有关部门预测2010年城市汽车保有量将是90年代中期的4倍以上,可以预见城市交通问题将更加严重,特别是城市停车问题很可能成为实施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和城市道路交通政策的"瓶颈",应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发达国家从50年代开始深入研究城市停车问题,如美国在1956年针对停车特性与城市规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根据近70个城市的调查结果总结出《城市停车指南》(Parking Guide for Cities)。50年代末60年代初进行了CBD停车的研究,并于1965年出版了《城市中心停车》(Parking in the City Center)。1971年出版的《停车指导原则》(Parking Principle , Special Report #125)总结了111个城市的停车研究结果,其停车指标以城市人口为依据,特性指标有停车供应、设施使用、出行目的、停车集聚、持续时间、步行距离及周转率等。香港运输署1995年出版的《停车需求研究》中介绍了香港所进行的停车调查,该调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现状停车调查,目的是收集现状停车设施供应情况,并为2001年—2006年停车供应预测提供基础数据;二是停车特征调查,目的是建立不同用地性质与停车产生吸引之间的关系和停车需求模型。三是车辆拥有者偏好调查,目的是通过询问,了解寻找车位时间、停车付费、乘坐公共交通的等候时间或步行时间等。日本1957年颁布了《停车场法》,大力推广鼓励路外停车场的建设。1962年提出了《机动车场所之确保法实施令》和《自动车保管
场所确保法实施令》。美国根据城市交通的发展变化不断加深对停车场规划的认识,前后出了三个版本的《停车标准》(The Dimensions of Parking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本世纪初到70年代,发达国家主要的注意力用于建设停车场,以减少交通拥挤。70年代后,逐步转移到通过控制、管理停车活动,来改变人们的出行行为。
目前我国城市停车的严重状况,其中既有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的问题,也有停车政策和规划技术上的问题。当前急需参照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从政策、规划入手,探讨在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过程中,解决城市停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将此理论、方法应用到实际建设中去,这对提高停车设施建设的决策科学化,提高投资的效益,改善交通环境,适应未来现代化城市交通发展的需求,具有深远的社会经济意义。
二、专题的研究内容
本专题研究分为五个部分,另外还有试点城市的应用研究。
1.子题1:部分大城市停车场发展规划、政策及管理调研
本部分内容超出了原定的研究计划,原因是建设部主管部门根据全国停车场规划建设的形势要求,提出通过本次调研,为制定新的"停车场规划建设管理规定"及"停车场规划准则"提供依据。因此,在原定任务的基础上,增加了这一内容。调研涉及15个特大或大城市,调研报告内容包括:
(1)各城市现行停车政策及规定
(2)各城市机动车停车现状
(3)各城市的停车发展规划
(4)停车政策与模型
(5)对修订全国停车法规的建议
2.子题2:停车需求预测技术
停车需求预测技术方法是停车规划技术方法的关键组成部分。需求预测的技术方法由规划的要求、规划目标、所需数据、停车需求预测方法及预测模型组成。
(1)规划的目标和所需数据的确定
对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中的不同规划目标进行分析,提出符合各种规划目标下的停车规划的目标和深度。并考虑对应于各规划目标的各规划阶段城市土地利用、交通政策等停车需求预测必须的所需数据的精度和提供方式。
(2)停车规划要求的确定
在考虑规划目标和规划中停车需求预测的相关数据输入的前提下,提出不同规划目标和规划阶段的停车规划要求。
(3)停车需求预测的技术方法
根据上述规划要求的分析和数据约束,研究停车需求预测的技术方法,提出推荐的停车需求预测模型,并进行试点研究,以检验停车需求预测技术研究的成果。
其成果应用于南京市的停车场规划之中。
3.子题3:城市建筑物配建停车场设置标准
(1)上海市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库设置标准实施情况调研分析
(2)建筑物配建停车泊位需求与配建标准研究
(3)关于我国城市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库发展政策、策略的建议
(4)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花木地区停车规划示例
4.子题4:城市中心区停车设施供应与路网容量平衡关系及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规定研究
(1)城市中心区停车场供应与中心区路网容量平衡;
(2)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规定研究
主要以南京市为试点进行研究。
5.子题5:动静态交通的相互影响分析
(1)道路和出入口的车头间隔分布
研究道路上和出入口匝道的车头间隔分布,临界接受间隔分布的特性,建立合理适用的分布形式的模型,并用实测数据检验。
(2)停车场进出车流特征分析
集中于出入口交通流的基本特征,分析其交通特性。
(3)汇流区的道路交通特性
集中于路上汇流区通行能力、行车速度的计算分析。
(4)通过研究提出适合设置路上/边停车、路外停车的道路交通环境
条件及相应的设置容量要求、停车方式、进出通道要求、管理要求。
通过研究本专题达到了原定的技术要求,即:作为国家及大中城市有关部门进行停车场系统规划建设管理的理论依据和参考。提出了大城市停车场系统规划技术以及适合我国大中城市制定配建停车指标的技术、方法和步骤。
三、专题研究的技术特点与技术路线
1.技术特点体现在:
根据我国目前城市停车问题基本情况不明的状况,及时开展了全国十五个特大或大城市的停车现状与现行政策调研,使国家停车法规的制定建立在丰富的实际数据分析基础上。 力争将停车场规划技术系统化、科学化,与国际成熟的规划方法接轨。
将停车规划理论研究与停车场规划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将研究得到的技术实际应用。如:南京、上海、洛阳停车场规划及停车设施规划等。体现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将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想结合的目标。
2.在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制定了比较科学、可行的技术路线,如下:
(1)选择不同道路交通环境、不同停车环境(不同停车类型、不同停车规模、不同进出口条件)的路段作动静态交通相互干扰观测和运行调查。
(2)总结国内外中心区交通需求管理的经验措施,探讨城市中心区停车系统发展规划、停车需求管理的策略及对策。
(3)总结国内外停车需求预测技术、停车场规划布局技术,结合目前交通规划的技术发展、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和需求状况,制定合理适用的停车系统规划程序,提出大城市配建停车指标制订的方法、步骤和基本原理。
(4)在建设部、公安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开展国内首次部分大城市停车场发展规划、政策及管理调研活动,统计了部分城市有关停车场规划的数据,绘制了大量的图表,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停车政策建议。
(5)在上海市1000余座大型公共建筑停车场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上海市配建停车场设置指标及相应的规划技术,其成果在浦东新区的停车场规划中进行了应用。
四、研究成果实际应用效果
在上述专门调查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有关城市的实际项目(如: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花木地区停车规划示例,洛阳市中心区停车场规划、南京市停车场规划等)进行了应用研究,提出了在城市化进程加快过程中,城市机动化水平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停车设施规划方法与实际应用的途径。
研究成果受到了南京市规划局、上海市浦东管委会、洛阳市规划局等应用单位的好评(详见相应的应用证明书)。国内首次部分大城市停车场发展规划、政策及管理调研,经过统计分析,提炼出了大量的国内城市停车的现状信息,其成果已经提供给建设部规划司、公安部
交通管理局以及国内多家交通管理、规划设计单位参考。
本研究在如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
1. 首次在全国开展了十五个特大或大城市停车场现状与政策等内容的调查,并提出了城市中心区停车政策模型,为国家停车法规的制定和城市中心区停车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和辅助决策的有力工具。 2. 系统总结了国外停车场政策与规划的经验,为今后开展停车场规划工作提供参考。 3. 经过研究提出了适合我国城市规划程序的停车需求预测技术方法和停车场系统规划程序。 4. 提出了城市建筑物配建停车泊位需求与设置标准的规划方法。
5. 中心区停车设施供应与路网容量研究数国内首创,相应模型可用于国内其它城市中心区的停车规划中。
6. 南京停车管理规定的研究体现了停车设施发展可持续策略的思想。
7. 首次运用随机服务系统理论分析了路上车流和停车场进出口车流合流区的交通特性,给出了车流延误及排队的计算模型,从而为确定合理的停车场地点及出入口位置奠定了定量分析基础。 8. 本专题研究将理论与经济建设实际紧密结合,对推动全国停车场建设产业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城市停车场系统规划技术
1996年10月底原国家科委批准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专题《大城市停车场系统规划技术》的专题合同,同年11月该专题正式开始起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主持单位,在原国家科委、公安部、建设部等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领导直接组织和参与下,专题研究小组全体成员克服了经费短缺、时间紧、要求高的困难,团结一致、积极进取、勤奋努力,经过近两年的精心研究,本专题的研究任务已于1998年10月通过了建设部科技司组织的鉴定。由两院院士周干峙和扬佩昆教授等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课题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总体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本课题是建设部系统"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第一个完成的成果,也是国家科委"九五"科技攻关城市交通方面第一个提交的成果,建设部科技司已经将本课题成果作为建设部系统重大科研成果上报国家科技部。
为了探索科学技术如何更好地转换成生产力,创造出更大地社会和经济效益,以本课题成果为基础,从1998年开始,应用于建设部、公安部主持的国家的"停车场规划建设管理规定与建设标准"的编制工作中,并着手编制"停车场规划指南";为了推动停车场建设产业化,我院已经着手开展"北京市停车场规划、建设、管理示范工程"项目,进行停车场政策、规划、建设、管理的一体化开发,以此来推动全国城市的停车场建设。
一、专题研究的背景
停车场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停车场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点;非公共停车位具有房地产的特性,其供需状况对城市空间供应也有很大的影响。停车场与一般商品不同,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不可储存性,表现在非高峰时段容量过剩,高峰时段容量不足;二是不可运输性,体现在无法实行空间上的调节,如不能把边缘地区停车场的剩余容量输送到中心区去;三是作为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从常识的角度来讲,一辆车至少要占用一个停车位,与道路交通相比,停车位的总需求是"刚性"的。鉴于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紧张,城市停车场的供应与需求始终存在着矛盾。
机动车总是在"停"与"行"两种状态之间转化,"行"状态需要道路条件,"停"状态则要求停车场来保证。随着我国近年来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道路车辆交通量日益剧增,很多大中城市不仅出现了动态交通的严重阻塞,而且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占道停车、违章停车,从而进一步加剧交通阻塞,导致交通事故上升。城市"停车难"状况已引起各方人士的关注。但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停车场建设问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历史"欠帐"很多,问题日益严重,据有关部门预测2010年城市汽车保有量将是90年代中期的4倍以上,可以预见城市交通问题将更加严重,特别是城市停车问题很可能成为实施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和城市道路交通政策的"瓶颈",应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发达国家从50年代开始深入研究城市停车问题,如美国在1956年针对停车特性与城市规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根据近70个城市的调查结果总结出《城市停车指南》(Parking Guide for Cities)。50年代末60年代初进行了CBD停车的研究,并于1965年出版了《城市中心停车》(Parking in the City Center)。1971年出版的《停车指导原则》(Parking Principle , Special Report #125)总结了111个城市的停车研究结果,其停车指标以城市人口为依据,特性指标有停车供应、设施使用、出行目的、停车集聚、持续时间、步行距离及周转率等。香港运输署1995年出版的《停车需求研究》中介绍了香港所进行的停车调查,该调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现状停车调查,目的是收集现状停车设施供应情况,并为2001年—2006年停车供应预测提供基础数据;二是停车特征调查,目的是建立不同用地性质与停车产生吸引之间的关系和停车需求模型。三是车辆拥有者偏好调查,目的是通过询问,了解寻找车位时间、停车付费、乘坐公共交通的等候时间或步行时间等。日本1957年颁布了《停车场法》,大力推广鼓励路外停车场的建设。1962年提出了《机动车场所之确保法实施令》和《自动车保管
场所确保法实施令》。美国根据城市交通的发展变化不断加深对停车场规划的认识,前后出了三个版本的《停车标准》(The Dimensions of Parking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本世纪初到70年代,发达国家主要的注意力用于建设停车场,以减少交通拥挤。70年代后,逐步转移到通过控制、管理停车活动,来改变人们的出行行为。
目前我国城市停车的严重状况,其中既有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的问题,也有停车政策和规划技术上的问题。当前急需参照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从政策、规划入手,探讨在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过程中,解决城市停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将此理论、方法应用到实际建设中去,这对提高停车设施建设的决策科学化,提高投资的效益,改善交通环境,适应未来现代化城市交通发展的需求,具有深远的社会经济意义。
二、专题的研究内容
本专题研究分为五个部分,另外还有试点城市的应用研究。
1.子题1:部分大城市停车场发展规划、政策及管理调研
本部分内容超出了原定的研究计划,原因是建设部主管部门根据全国停车场规划建设的形势要求,提出通过本次调研,为制定新的"停车场规划建设管理规定"及"停车场规划准则"提供依据。因此,在原定任务的基础上,增加了这一内容。调研涉及15个特大或大城市,调研报告内容包括:
(1)各城市现行停车政策及规定
(2)各城市机动车停车现状
(3)各城市的停车发展规划
(4)停车政策与模型
(5)对修订全国停车法规的建议
2.子题2:停车需求预测技术
停车需求预测技术方法是停车规划技术方法的关键组成部分。需求预测的技术方法由规划的要求、规划目标、所需数据、停车需求预测方法及预测模型组成。
(1)规划的目标和所需数据的确定
对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中的不同规划目标进行分析,提出符合各种规划目标下的停车规划的目标和深度。并考虑对应于各规划目标的各规划阶段城市土地利用、交通政策等停车需求预测必须的所需数据的精度和提供方式。
(2)停车规划要求的确定
在考虑规划目标和规划中停车需求预测的相关数据输入的前提下,提出不同规划目标和规划阶段的停车规划要求。
(3)停车需求预测的技术方法
根据上述规划要求的分析和数据约束,研究停车需求预测的技术方法,提出推荐的停车需求预测模型,并进行试点研究,以检验停车需求预测技术研究的成果。
其成果应用于南京市的停车场规划之中。
3.子题3:城市建筑物配建停车场设置标准
(1)上海市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库设置标准实施情况调研分析
(2)建筑物配建停车泊位需求与配建标准研究
(3)关于我国城市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库发展政策、策略的建议
(4)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花木地区停车规划示例
4.子题4:城市中心区停车设施供应与路网容量平衡关系及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规定研究
(1)城市中心区停车场供应与中心区路网容量平衡;
(2)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规定研究
主要以南京市为试点进行研究。
5.子题5:动静态交通的相互影响分析
(1)道路和出入口的车头间隔分布
研究道路上和出入口匝道的车头间隔分布,临界接受间隔分布的特性,建立合理适用的分布形式的模型,并用实测数据检验。
(2)停车场进出车流特征分析
集中于出入口交通流的基本特征,分析其交通特性。
(3)汇流区的道路交通特性
集中于路上汇流区通行能力、行车速度的计算分析。
(4)通过研究提出适合设置路上/边停车、路外停车的道路交通环境
条件及相应的设置容量要求、停车方式、进出通道要求、管理要求。
通过研究本专题达到了原定的技术要求,即:作为国家及大中城市有关部门进行停车场系统规划建设管理的理论依据和参考。提出了大城市停车场系统规划技术以及适合我国大中城市制定配建停车指标的技术、方法和步骤。
三、专题研究的技术特点与技术路线
1.技术特点体现在:
根据我国目前城市停车问题基本情况不明的状况,及时开展了全国十五个特大或大城市的停车现状与现行政策调研,使国家停车法规的制定建立在丰富的实际数据分析基础上。 力争将停车场规划技术系统化、科学化,与国际成熟的规划方法接轨。
将停车规划理论研究与停车场规划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将研究得到的技术实际应用。如:南京、上海、洛阳停车场规划及停车设施规划等。体现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将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想结合的目标。
2.在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制定了比较科学、可行的技术路线,如下:
(1)选择不同道路交通环境、不同停车环境(不同停车类型、不同停车规模、不同进出口条件)的路段作动静态交通相互干扰观测和运行调查。
(2)总结国内外中心区交通需求管理的经验措施,探讨城市中心区停车系统发展规划、停车需求管理的策略及对策。
(3)总结国内外停车需求预测技术、停车场规划布局技术,结合目前交通规划的技术发展、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和需求状况,制定合理适用的停车系统规划程序,提出大城市配建停车指标制订的方法、步骤和基本原理。
(4)在建设部、公安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开展国内首次部分大城市停车场发展规划、政策及管理调研活动,统计了部分城市有关停车场规划的数据,绘制了大量的图表,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停车政策建议。
(5)在上海市1000余座大型公共建筑停车场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上海市配建停车场设置指标及相应的规划技术,其成果在浦东新区的停车场规划中进行了应用。
四、研究成果实际应用效果
在上述专门调查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有关城市的实际项目(如: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花木地区停车规划示例,洛阳市中心区停车场规划、南京市停车场规划等)进行了应用研究,提出了在城市化进程加快过程中,城市机动化水平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停车设施规划方法与实际应用的途径。
研究成果受到了南京市规划局、上海市浦东管委会、洛阳市规划局等应用单位的好评(详见相应的应用证明书)。国内首次部分大城市停车场发展规划、政策及管理调研,经过统计分析,提炼出了大量的国内城市停车的现状信息,其成果已经提供给建设部规划司、公安部
交通管理局以及国内多家交通管理、规划设计单位参考。
本研究在如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
1. 首次在全国开展了十五个特大或大城市停车场现状与政策等内容的调查,并提出了城市中心区停车政策模型,为国家停车法规的制定和城市中心区停车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和辅助决策的有力工具。 2. 系统总结了国外停车场政策与规划的经验,为今后开展停车场规划工作提供参考。 3. 经过研究提出了适合我国城市规划程序的停车需求预测技术方法和停车场系统规划程序。 4. 提出了城市建筑物配建停车泊位需求与设置标准的规划方法。
5. 中心区停车设施供应与路网容量研究数国内首创,相应模型可用于国内其它城市中心区的停车规划中。
6. 南京停车管理规定的研究体现了停车设施发展可持续策略的思想。
7. 首次运用随机服务系统理论分析了路上车流和停车场进出口车流合流区的交通特性,给出了车流延误及排队的计算模型,从而为确定合理的停车场地点及出入口位置奠定了定量分析基础。 8. 本专题研究将理论与经济建设实际紧密结合,对推动全国停车场建设产业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