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伟大的中国西汉哲学家

世界上伟大的中国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鸿茂参圣之才”、一代大儒、《太玄经》的作者扬雄

扬雄(前53-后18),一作“杨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人。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

扬雄从小勤奋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口吃不能剧谈,喜欢潜心思考。为人简易清静,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邀名当世有大度,非圣贤之书不读。曾从严君平不,通《易经》、《老子》,善辞赋。年轻时,曾一度钦慕屈原司马相如的辞赋。他以司马相如的赋为范本,写了不少华丽的辞赋,传至京师,为汉成帝所喜,召为给事黄门郎,与王莽、刘歆、董贤等为同僚。以后认为辞赋不过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法言?吾子》),转而研究哲学。他认为,“经莫大于《易》”,“传莫大于《论语》”,于是就模仿《周易》写了《太玄》,模仿《论语》写了《法言》。

还撰写了《训纂》、《方言》、《苍颉训纂》等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著作。王莽篡权后,扬雄为中散大夫。但他不愿趋炎附势,同流合污。所以甘愿寂寞,不参与朝政,在天禄阁校书,同时自己埋头著书。尽管如此,扬雄还是没有逃脱厄运。

由于刘歆之子刘 为了讨好王莽,伪造了一道“符命”(即谶纬)进献给王莽,不料却坏了王莽的计划,于是被流入,“投诸四夷”。刘曾从扬雄学过上古文字,这就牵连到扬雄。治狱的使者来天禄阁抓扬眉吐雄,扬雄跳阁自杀,未死,后得免。以后一直默默无闻,七十一岁而死。

扬雄思想的代表作是《太玄》和《法言》。《太玄》是他表达自己宇宙论、本体论哲学思想的著作。就《太玄》的结构和形式而言,是一部模仿《周易》而作的半哲学增筮占之书,既有《经》也有《传》。但扬雄还是有所创新,如《周易》用奇、偶二分法,《太玄》则用奇、偶、和三分法;《周易》注重以卦象判吉凶,《太玄》则主要以数来断否泰,等等。《太玄》核心思想是建立了一个以“玄”为宇宙万物的本源的哲学体系。《法言》则是扬雄表达自己人性论、伦理道德、政治学说等思想的著作。

扬雄撰写此书的目的,在于捍卫和发挥正统的儒家学说。在形式上,《法言》模仿《论语》,采用了问答体。就其内容而言,扬雄在书中确立了尊儒宗孔的思想,认为“通天、地、人曰儒”(《法言?君子》);唯有孔子之道是“关百圣而不惭,敝天地而不耻”(《法言?五百》);孔子、周公之道皆为治国兴邦、修身论学的最高理论。主张为学者要崇本抑末,追随周、孔的思想;又指出,诸子之学异于孔子,只有孟子、荀子不异,所以孟、荀要高于诸子,一切学说都应该以孔子为依归,“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好说而不要诸仲尼,说铃也”(《法言?吾子》)。在人性论方面,扬雄提出了“善恶混说”,认为人通过修身可去恶兴善(参见《法言?修身》);在伦理学方面,提出了儒家的“孝”道是做人的最基本

准则,“孝,至矣乎!一言而该,圣人不加焉”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一作“杨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人。 西汉学者、辞赋家。字子云。扬雄少时好学,博览多识,酷好辞赋。口吃,不善言谈,而好深思。家贫,不慕富贵。40岁后,始游京师。大司马王音召为门下史,推荐为待诏。后经蜀人杨庄的引荐,被喜爱辞赋的成帝召入宫廷,侍从祭祀游猎,任给事黄门郎。他的官职一直很低微,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称帝后,扬雄校书于天禄阁。后受他人牵累,即将被捕,于是坠阁自杀,未死。后召为大夫。

扬雄一生悉心著述,除辞赋外,又仿《论语》作《法言》,仿《周易》作《太玄》,表述他对社会、政治、哲学等方面的思想,在思想史上有一定价值。另有语言学著作《方言》等。

在辞赋方面,他最服膺司马相如,"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汉书?扬雄传》)。他的《甘泉》、《羽猎》诸赋,就是模拟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而写的,其内容为铺写天子祭祀之隆、苑囿之大、田猎之盛,结尾兼寓讽谏之意。其用辞构思,亦华丽壮阔,与司马相如赋相类,所以后世有"扬马"之称。扬雄赋写得比较有特点的是他自述情怀的几篇作品,如《解嘲》、《逐贫赋》和《酒箴》等。《解嘲》写他不愿趋炎附势去作官,而自甘淡泊来写他的《太玄》。文中揭露了当时朝廷擅权、倾轧的黑暗局面:"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旦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并对庸夫充斥、而奇才异行之士不能见容的状况深表愤慨:"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群卿不揖客,将相不□眉。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

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迹。"可见赋中寄寓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这篇赋虽受东方朔《答客难》影响,但纵横驰说,辞锋锐利,在思想和艺术上仍表现出它的特点。《逐贫赋》是别具一格的小赋,写他惆怅失志,"呼贫与语",质问贫何以老是跟着他。这篇赋发泄了他在贫困生活中的牢骚,多用四字句,构思新颖,笔调诙谐,却蕴含着一股深沉不平之气。《酒箴》是一篇咏物赋,内容是说水瓶朴质有用,反而易招损害;酒壶昏昏沉沉,倒"常为国器",主旨也是抒发内心不平的。另外还仿效屈原楚辞,写有《反离骚》、《广骚》和《畔牢愁》等作品。《反离骚》为凭吊屈原而作,对诗人遭遇充满同情,但又用老、庄思想指责屈原"弃由、聃之所珍兮,□彭咸之所遗",反映了作者明哲保身的思想,而未能正确地评价屈原。《广骚》、《畔牢愁》今仅存篇目。

扬雄早期以辞赋闻名,晚年对辞赋的看法却有所转变。他评论辞赋创作是欲讽反劝,认为作赋乃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另外还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看法,把楚辞和汉赋的优劣得失区别开来(《法言?吾子》)。扬雄关于赋的评论,对赋的发展和后世对赋的评价有一定影响。扬雄在《法言》中还主张文学应当宗经、征圣,以儒家经书为典范。对于后来刘勰、韩愈的文论,颇有影响。

扬雄在散文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如《谏不受单于朝书》便是一篇优秀的政论文,笔力劲练,语言朴茂,气势流畅,说理透辟。他的《法言》刻意模仿《论语》,在文学技巧上继承了先秦诸子的一些优点,语约义丰,对唐代古文家发生过积极影响,如韩愈"所敬者,司马迁、扬雄"(柳宗元《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此外,他是"连珠体"的创立人,自他之后,继作者甚多。

《隋书?经籍志》有《扬雄集》5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扬侍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扬雄中国西汉末年哲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扬雄沉默好思,长于词赋,曾得到大司马王音的赏识,被召为门下史。后来他写了《甘泉》、《羽猎》、《长扬》等赋,得到汉成帝的重视,任职为郎,给事黄门。哀帝时,他摹仿《周易》写作《太玄》,摹仿《论语》写成《法言》,这是他的重要哲学著作。王莽篡位后,扬雄校书天禄阁,因符命案受牵连,被迫投阁,未死,仍为大夫。扬雄又写有《解嘲》、《解难》等,用以自况。

扬雄把“玄”作为他的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认为“玄” 是天地的本原, 而万物是天地相互作用的结果。他说,玄“?ご胍跹舳?发气”,认为“玄”是气的根源。至于“玄”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学术界尚有争议。

扬雄认为“玄”兼赅阴阳,天地万物也都是对立的统一,对立面相互转化,相互推移。认为“盛则入衰,穷则更生;有实有虚,流止无常”。又认为,事物的变化表现为因、革交替,“因而循之,与道神之;革而化之,与时宜之。故因而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因,天道乃驯”。“因” 指事物的继承关系,“革” 指事物的创新变革。他认为在继承过程中有创新,创新过程中又不能离开继承。他说:“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扬雄这些辩证法思想,与他政治上的改革主张紧密相连。

扬雄对当时的宗教迷信和谶纬思想作过批判。他说:“神怪茫茫,若存若亡,圣人曼云。”他认为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这是自然之道,而神仙方士们所散布的语言是毫无根据的。扬雄这些思想在当时起过进步作用。

扬雄强调知识的重要,他说渡海须用舟,乘舟须用楫,要不迷失方向,须有知识。扬雄肯定人的认识能力,指出“天地,神明而不测者也,心之潜也,犹将测之,况于人乎,况于事伦乎”。他认为心能周知万物,所以心是“神”。扬雄提出修性之说,主张加强道德修养。扬雄对先秦诸子的道德论都有取舍。在人性善恶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说,也反对荀子的性恶论,提出了“人之性也善恶混”的人性论。他所说的“性”,包括“视、听、言、貌、思” 五个方面, 而对每个人而言,又有“正”、“邪”两个方面,既有善的方面,又有恶的方面。凡人之性都是善恶两方面杂处其间,表现为善或恶,则决定于“学”与“修”。从而提出了“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和“学则正,否则邪”的道德修养论。

他说,“学者所以修性也”,主张人之为学,务必及早,应从“其不奸奸、不诈诈”的儿童时代开始。因为,这时恶习未染,易于修学。一旦染上恶习之后再修学求正,就难以见效。扬雄人性论的善恶、正邪标准大都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仁义礼,并无创见。但他强调学与修,反映了道德修养的某些固有规律。

扬雄高度评价尧舜,推崇孔子,肯定他们为圣人。在扬雄看来,“圣人重其道而轻其禄,众人重其禄而轻其道”。认为圣人高于众人,若将圣人同诸子相比,圣人是“日月”,诸子是“众星”。扬雄反对申、韩之术,但对诸子的言论,并不一概加以排斥,他赞赏老子“言道德”、庄子“少欲”的主张,常以孟轲自比。

扬雄的哲学著作和文学篇章对后人产生过重大影响,受到以后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的极力推崇。西汉末年,桓谭认为他超过了周秦诸子。唐代韩愈将扬雄同孟轲、荀况相提并论,称赞荀况与扬雄“是大醇而小疵”。北宋司马光、王安石对扬雄更加推崇,司马光用30多年的时间集注《太玄》和《法言》,称赞扬雄为大儒,王安石称赞扬雄为“先觉”。

扬雄是汉赋“四大家”之一,又是西汉末年的一代大儒,身兼文学家、思

想家两种身份。《汉书?扬雄传》载其“年七十一,天风五年卒。”(下引本传, 不再出注)天凤为王莽新朝年号,五年即公元18年。其生当在汉宣帝甘露元年,为

公元前53年。是一个跨世纪的人物。扬雄一生历官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及 新朝王莽四帝,又是一位历经两朝,历官四代的耆宿。他文彩焕然,学问渊博;道

德纯粹,妙极儒道。王充说他有“鸿茂参圣之才”;韩愈赞他是“大纯而小疵”的

“圣人之徒”;司马光更推尊他为孔子之后,超荀越孟的一代“大儒”。

世界上伟大的中国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鸿茂参圣之才”、一代大儒、《太玄经》的作者扬雄

扬雄(前53-后18),一作“杨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人。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

扬雄从小勤奋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口吃不能剧谈,喜欢潜心思考。为人简易清静,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邀名当世有大度,非圣贤之书不读。曾从严君平不,通《易经》、《老子》,善辞赋。年轻时,曾一度钦慕屈原司马相如的辞赋。他以司马相如的赋为范本,写了不少华丽的辞赋,传至京师,为汉成帝所喜,召为给事黄门郎,与王莽、刘歆、董贤等为同僚。以后认为辞赋不过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法言?吾子》),转而研究哲学。他认为,“经莫大于《易》”,“传莫大于《论语》”,于是就模仿《周易》写了《太玄》,模仿《论语》写了《法言》。

还撰写了《训纂》、《方言》、《苍颉训纂》等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著作。王莽篡权后,扬雄为中散大夫。但他不愿趋炎附势,同流合污。所以甘愿寂寞,不参与朝政,在天禄阁校书,同时自己埋头著书。尽管如此,扬雄还是没有逃脱厄运。

由于刘歆之子刘 为了讨好王莽,伪造了一道“符命”(即谶纬)进献给王莽,不料却坏了王莽的计划,于是被流入,“投诸四夷”。刘曾从扬雄学过上古文字,这就牵连到扬雄。治狱的使者来天禄阁抓扬眉吐雄,扬雄跳阁自杀,未死,后得免。以后一直默默无闻,七十一岁而死。

扬雄思想的代表作是《太玄》和《法言》。《太玄》是他表达自己宇宙论、本体论哲学思想的著作。就《太玄》的结构和形式而言,是一部模仿《周易》而作的半哲学增筮占之书,既有《经》也有《传》。但扬雄还是有所创新,如《周易》用奇、偶二分法,《太玄》则用奇、偶、和三分法;《周易》注重以卦象判吉凶,《太玄》则主要以数来断否泰,等等。《太玄》核心思想是建立了一个以“玄”为宇宙万物的本源的哲学体系。《法言》则是扬雄表达自己人性论、伦理道德、政治学说等思想的著作。

扬雄撰写此书的目的,在于捍卫和发挥正统的儒家学说。在形式上,《法言》模仿《论语》,采用了问答体。就其内容而言,扬雄在书中确立了尊儒宗孔的思想,认为“通天、地、人曰儒”(《法言?君子》);唯有孔子之道是“关百圣而不惭,敝天地而不耻”(《法言?五百》);孔子、周公之道皆为治国兴邦、修身论学的最高理论。主张为学者要崇本抑末,追随周、孔的思想;又指出,诸子之学异于孔子,只有孟子、荀子不异,所以孟、荀要高于诸子,一切学说都应该以孔子为依归,“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好说而不要诸仲尼,说铃也”(《法言?吾子》)。在人性论方面,扬雄提出了“善恶混说”,认为人通过修身可去恶兴善(参见《法言?修身》);在伦理学方面,提出了儒家的“孝”道是做人的最基本

准则,“孝,至矣乎!一言而该,圣人不加焉”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一作“杨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人。 西汉学者、辞赋家。字子云。扬雄少时好学,博览多识,酷好辞赋。口吃,不善言谈,而好深思。家贫,不慕富贵。40岁后,始游京师。大司马王音召为门下史,推荐为待诏。后经蜀人杨庄的引荐,被喜爱辞赋的成帝召入宫廷,侍从祭祀游猎,任给事黄门郎。他的官职一直很低微,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称帝后,扬雄校书于天禄阁。后受他人牵累,即将被捕,于是坠阁自杀,未死。后召为大夫。

扬雄一生悉心著述,除辞赋外,又仿《论语》作《法言》,仿《周易》作《太玄》,表述他对社会、政治、哲学等方面的思想,在思想史上有一定价值。另有语言学著作《方言》等。

在辞赋方面,他最服膺司马相如,"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汉书?扬雄传》)。他的《甘泉》、《羽猎》诸赋,就是模拟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而写的,其内容为铺写天子祭祀之隆、苑囿之大、田猎之盛,结尾兼寓讽谏之意。其用辞构思,亦华丽壮阔,与司马相如赋相类,所以后世有"扬马"之称。扬雄赋写得比较有特点的是他自述情怀的几篇作品,如《解嘲》、《逐贫赋》和《酒箴》等。《解嘲》写他不愿趋炎附势去作官,而自甘淡泊来写他的《太玄》。文中揭露了当时朝廷擅权、倾轧的黑暗局面:"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旦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并对庸夫充斥、而奇才异行之士不能见容的状况深表愤慨:"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群卿不揖客,将相不□眉。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

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迹。"可见赋中寄寓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这篇赋虽受东方朔《答客难》影响,但纵横驰说,辞锋锐利,在思想和艺术上仍表现出它的特点。《逐贫赋》是别具一格的小赋,写他惆怅失志,"呼贫与语",质问贫何以老是跟着他。这篇赋发泄了他在贫困生活中的牢骚,多用四字句,构思新颖,笔调诙谐,却蕴含着一股深沉不平之气。《酒箴》是一篇咏物赋,内容是说水瓶朴质有用,反而易招损害;酒壶昏昏沉沉,倒"常为国器",主旨也是抒发内心不平的。另外还仿效屈原楚辞,写有《反离骚》、《广骚》和《畔牢愁》等作品。《反离骚》为凭吊屈原而作,对诗人遭遇充满同情,但又用老、庄思想指责屈原"弃由、聃之所珍兮,□彭咸之所遗",反映了作者明哲保身的思想,而未能正确地评价屈原。《广骚》、《畔牢愁》今仅存篇目。

扬雄早期以辞赋闻名,晚年对辞赋的看法却有所转变。他评论辞赋创作是欲讽反劝,认为作赋乃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另外还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看法,把楚辞和汉赋的优劣得失区别开来(《法言?吾子》)。扬雄关于赋的评论,对赋的发展和后世对赋的评价有一定影响。扬雄在《法言》中还主张文学应当宗经、征圣,以儒家经书为典范。对于后来刘勰、韩愈的文论,颇有影响。

扬雄在散文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如《谏不受单于朝书》便是一篇优秀的政论文,笔力劲练,语言朴茂,气势流畅,说理透辟。他的《法言》刻意模仿《论语》,在文学技巧上继承了先秦诸子的一些优点,语约义丰,对唐代古文家发生过积极影响,如韩愈"所敬者,司马迁、扬雄"(柳宗元《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此外,他是"连珠体"的创立人,自他之后,继作者甚多。

《隋书?经籍志》有《扬雄集》5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扬侍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扬雄中国西汉末年哲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扬雄沉默好思,长于词赋,曾得到大司马王音的赏识,被召为门下史。后来他写了《甘泉》、《羽猎》、《长扬》等赋,得到汉成帝的重视,任职为郎,给事黄门。哀帝时,他摹仿《周易》写作《太玄》,摹仿《论语》写成《法言》,这是他的重要哲学著作。王莽篡位后,扬雄校书天禄阁,因符命案受牵连,被迫投阁,未死,仍为大夫。扬雄又写有《解嘲》、《解难》等,用以自况。

扬雄把“玄”作为他的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认为“玄” 是天地的本原, 而万物是天地相互作用的结果。他说,玄“?ご胍跹舳?发气”,认为“玄”是气的根源。至于“玄”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学术界尚有争议。

扬雄认为“玄”兼赅阴阳,天地万物也都是对立的统一,对立面相互转化,相互推移。认为“盛则入衰,穷则更生;有实有虚,流止无常”。又认为,事物的变化表现为因、革交替,“因而循之,与道神之;革而化之,与时宜之。故因而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因,天道乃驯”。“因” 指事物的继承关系,“革” 指事物的创新变革。他认为在继承过程中有创新,创新过程中又不能离开继承。他说:“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扬雄这些辩证法思想,与他政治上的改革主张紧密相连。

扬雄对当时的宗教迷信和谶纬思想作过批判。他说:“神怪茫茫,若存若亡,圣人曼云。”他认为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这是自然之道,而神仙方士们所散布的语言是毫无根据的。扬雄这些思想在当时起过进步作用。

扬雄强调知识的重要,他说渡海须用舟,乘舟须用楫,要不迷失方向,须有知识。扬雄肯定人的认识能力,指出“天地,神明而不测者也,心之潜也,犹将测之,况于人乎,况于事伦乎”。他认为心能周知万物,所以心是“神”。扬雄提出修性之说,主张加强道德修养。扬雄对先秦诸子的道德论都有取舍。在人性善恶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说,也反对荀子的性恶论,提出了“人之性也善恶混”的人性论。他所说的“性”,包括“视、听、言、貌、思” 五个方面, 而对每个人而言,又有“正”、“邪”两个方面,既有善的方面,又有恶的方面。凡人之性都是善恶两方面杂处其间,表现为善或恶,则决定于“学”与“修”。从而提出了“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和“学则正,否则邪”的道德修养论。

他说,“学者所以修性也”,主张人之为学,务必及早,应从“其不奸奸、不诈诈”的儿童时代开始。因为,这时恶习未染,易于修学。一旦染上恶习之后再修学求正,就难以见效。扬雄人性论的善恶、正邪标准大都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仁义礼,并无创见。但他强调学与修,反映了道德修养的某些固有规律。

扬雄高度评价尧舜,推崇孔子,肯定他们为圣人。在扬雄看来,“圣人重其道而轻其禄,众人重其禄而轻其道”。认为圣人高于众人,若将圣人同诸子相比,圣人是“日月”,诸子是“众星”。扬雄反对申、韩之术,但对诸子的言论,并不一概加以排斥,他赞赏老子“言道德”、庄子“少欲”的主张,常以孟轲自比。

扬雄的哲学著作和文学篇章对后人产生过重大影响,受到以后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的极力推崇。西汉末年,桓谭认为他超过了周秦诸子。唐代韩愈将扬雄同孟轲、荀况相提并论,称赞荀况与扬雄“是大醇而小疵”。北宋司马光、王安石对扬雄更加推崇,司马光用30多年的时间集注《太玄》和《法言》,称赞扬雄为大儒,王安石称赞扬雄为“先觉”。

扬雄是汉赋“四大家”之一,又是西汉末年的一代大儒,身兼文学家、思

想家两种身份。《汉书?扬雄传》载其“年七十一,天风五年卒。”(下引本传, 不再出注)天凤为王莽新朝年号,五年即公元18年。其生当在汉宣帝甘露元年,为

公元前53年。是一个跨世纪的人物。扬雄一生历官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及 新朝王莽四帝,又是一位历经两朝,历官四代的耆宿。他文彩焕然,学问渊博;道

德纯粹,妙极儒道。王充说他有“鸿茂参圣之才”;韩愈赞他是“大纯而小疵”的

“圣人之徒”;司马光更推尊他为孔子之后,超荀越孟的一代“大儒”。


相关文章

  • 人教版七上历史第三单元检测题
  • 七上历史第三单元检测题 班级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是诗仙李白歌颂秦始皇的诗句,这首诗肯定了秦始皇哪方面的功绩?( )A ...查看


  • 1_初一历史复习资料
  • 第十一课 "伐无道,诛暴秦" 秦的1.徭役繁重. 暴政 2.赋税严重 3.刑法残酷 4.秦二世更加残暴 导致1.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大泽乡引发农民起义,在陈建设政权,陈胜为王. 起义失败 2.项羽取得巨鹿之战 ...查看


  • Dnrzneh文学常识试题
  •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罗兰 文学常识专项复习 一.文学常识综合检测: ...查看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学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就 第三节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与近代落后的原因 据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明代以前,世界上重要的创造发明和重 ...查看


  •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总结
  •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总结 dfs 最早的诗歌总集 六义:风雅颂(内容) 赋比兴(表现手法) 开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 孔子 儒家创始人,中国最早教育家,提倡'礼''仁',晚年整理大量古典文化典籍 <论语>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查看


  •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创新教学策略
  •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教学创新策略 山东省平度市门村镇唐田中学 赵书高 [关键词] 历史课改:概念教学:学科渗透与整合:科技创新:名人名言 [摘要] 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是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主旋律:主要手段是加强概念内涵教学,进行概念的比较与辨 ...查看


  • 高考文学常识
  • 高考必备文学常识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一.先秦文学 (一)上古神话传说 记录上古神话的书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两部:<山海经>.<淮南子>. [<淮南子>] 亦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 ...查看


  • 高考必备文学常识(学生)
  • 高考必备文学常识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一.先秦文学 记录上古神话的书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两部:<山海经>.<淮南子>. [<淮南子>] 亦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撰. 1 ...查看


  • 中国古代十大历史学家
  • 中国古代十大历史学家 1.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公元前422年) 入选理由:一,左丘明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学奠基人.先秦史官文化时代第一位有名可考的史学家.相传他所著<左传>与早前的<尚书>相比,应是中国第一部完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