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地震是一种使人类文明毁于瞬间的巨大天灾。它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还不能准确地说出它将要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我们有办法减轻地震所造成的损失,这就是“防震减灾”地震发生的原因与分类:地球内部深层物质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促成地球表层,尤其是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的地带,当它承受不了巨大的应力作用时,或者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根据成因可分为:天然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其中天然地震主要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

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一般影响范围较小,发生的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

塌陷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当地下溶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振动。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

地震是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人们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的有千余次,而七级以上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

地震的几个概念: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地球内部直接发生破裂的地方称震源。震源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到观测点的距离称震中距。震源到震中的距离称震源深度。

按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又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的为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的为深源地震。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横波。

纵波:它向外传播时,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岩石交替受到推(压缩)或拉(膨胀)的作用。

横波:它向外传播时,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使岩石在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上作剪切运动。

纵波与横波相比,前者传播速度快,在地壳中一般为每秒五六千米,且强度小,衰减快;后者传播速度慢,在地壳中一般为每秒三四千米,且强度大、衰减慢。因而,地震时,总是纵波先到达,横波后到达,横波的振动比纵波强。 震级与烈度: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地震越强,震级越大。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中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中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烈度除与震级和震中距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下水分布和土质条件、建筑物结构及抗震性能等有关。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有感地震 震中附近的人能够感觉到的地震。

微震 1级≤震级

破坏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

严重破坏性地震 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灾区丧失或部分丧失自我恢复能力,需要国家取相应行动的地震。

震级每相差一级,其能量约相差30多倍。震级越大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少;反之,震级越小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多。

地震是怎样造成灾害的?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本身并不等同于地震灾害,地震只在一定条件下才造成灾害。

地震波引起地面强烈振动,造成建筑物倒塌或某些自然物崩塌(如山崩),并由此危及人身安全和带来经济损失,这是地震造成灾害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原因。一般而言,中强以上地震便可造成破坏,但破坏的轻重还与震源深度、地震类型、地震发生时间等多种因素有关;另外,还与地震发生的地点有关。如果一次强烈地震发生在渺无人烟的高山或荒漠区,它对人类便不会造成影响;而那些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地震,则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些只占全球15%的地震所造成的人口死亡,竟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85%。除此之外,地震造成的灾害原因还与人类抗御地震的能力和程度有关。这包括许多方面,如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城市水、电、气等生命线工程的设防能力,社会对地震灾害的监测,预报及应急救助能力,人们是否具备防震知识等。

震前异常:事实表明,破坏性地震发生前是有前兆的。这些前兆分为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微观前兆是指用仪器观测到的地球物理、化学和地质构造等的微小变化。宏观前兆是指由人的感官直接觉察到的各种前兆现象。那么,地震前会出现哪些宏观前兆呢?

地下水的异常变化:水位:水量的反常变化,如天旱时节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丰水季节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断流,有时还出现井水自流、自喷等现象;水质的变化,如井水、泉水等变色、变味、变浑等;水温的变化,水温超过正常变化范围等等。

动物异常:据统计,目前已发现地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的动物有130多种,其中反应普遍且比较确切的约有20多种。常见的有:大牲畜,如马、驴、骡、

牛等;家畜,如狗、猫、猪、羊、兔等;家禽,如鸡、鸭、鹅、鸽子等;穴居动物,如鼠、蛇、黄鼠狼等。

动物行为异常大体有三种:兴奋型异常,如惊恐不安、不进圈、狂吠、如癫如狂,仓皇逃窜、惊飞、群迁等;抑制型异常,如行为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不肯进食等;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地声与地光:地声多数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但也有出现在震前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声音类似于机器轰鸣声、雷声、狂风呼啸声、石头相互摩擦声等。地光: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片形光、球状光、火样光、柱状光等;颜色多呈红、白、紫、橙等色。 自然界的变化十分复杂,各种异常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多,并非都是地震前兆。因此,当我们观察地震宏观前兆现象时,一定要注意识别真伪,并及时报告地震部门。

地震来了怎么办?抓住时机,利用预警时间紧急避震。大地震的发生虽然十分突然,但在大地强烈震动之前,仍能出现一些人们能够感觉到的有关现象。这些在大震前短暂时间内出现的、能够预示强烈地震即将到来的临震宏观现象,叫做大震预警现象。主要有:地面的初期振动、地声、地光等。从人们发现预警现象开始,到房屋倒塌,这个时间差称为大震预警时间。据统计,预警时间可达十几秒,少数可达20秒以上,在20秒以内的占83%,平均预警时间为13.6秒。地震时,人们如果能抓住预警时机就会有生的希望。

在不同环境下紧急避震的要点:如果你住楼房,地震时不能滞留在床上,不能站在房间中央。因为这都是身体最暴露、最不安全的地方。应立即躲在牢固的桌下或床下;低矮、牢固的家具边;开间小、有支撑的房间,如卫生间;内承重墙墙角。千万不能跳楼,不要到阳台、外墙边或窗边去,也不要到楼梯去,更不要去乘电梯。如果你住平房,地震时应立即躲在炕沿下;牢固的桌子或床下;低矮、

牢固的家具边。不要躲在屋顶大梁下、窗户边;不要靠近不结实的墙体;不要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伤或摔伤。如果你正在学校上课,就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震时千万不能慌乱拥挤外逃,待地震过去后再由老师带领,有组织地疏散;如果教室是楼房,一定要记住不要跳楼,不要拥向楼梯。当你在操场或室外时,若在开阔地方,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不要乱跑、乱挤,待地震过去再按老师指挥行动。

如果你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时,就地蹲在排椅下,用书包等保护头部;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等地震过后,听从服务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的门窗、橱窗和玻璃柜台;避开高大不稳和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吊灯、广告牌等悬挂物。

如果你在户外,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和构筑物。如楼房,特别是玻璃幕墙的建筑、高烟囱、水塔等。注意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广告牌等。注意避开其他危险场所,危旧房屋、狭窄的街道、墙等。

如果你在野外,应迅速离开山边、水边等危险场地,选择开阔、稳定地方就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防摔倒;背朝风向,以免吸进有毒气体。避开河边、湖边,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变压器、高压线及生产危险品的工厂或危险品仓库,以防发生意外事故时受到伤害。地震发生后,如果被埋压不能自行脱险时,一定要沉住气。先试着把双手从压埋物中抽出来,保护自己不受新的伤害。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这时你要保持呼吸畅通,尽量挪开脸前、胸前的杂物,清除口、鼻附近的灰土;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如果暂时不能脱险,就要保存体力,不要大声哭喊,勉强行动,尽量闭目休息,维持生命。同时还要与外界联系,当听到人声时用石块敲击铁管、墙壁以发出呼救信号,耐心等待救援。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石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地震绝大部分发生在地壳中。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在行驶的电(汽)车内: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地震过去后再下

车燃气泄露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 遇到火灾时:

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

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把墙上的悬挂物取下来或固定住,防止掉下来伤人。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放在安全的地方。震灾预防包括防震减灾立法,制定预案,建筑物的抗震设防与加固,社会保险,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全面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全社会的抗震防震能力。

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是由于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以及伴生次生的灾害而引起的。保证各类建筑物具有相应的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之一。首先要在对地区和建设场地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搞好国土开发规划和重要工程的建设,使城镇和工程建设避开易造成地震灾害的不利地段,选择安全有利的场地,并明确规定重大项目等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其次要使新建工程和建筑物依据抗震设防标准进行抗震设计和设防,尤其是重大工程和核电站、水库堤坝、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生命线工程更应如此。同时,还要做好震害预测工作,对没有达到抗震要求,而又要长期使用的建筑物,

应采取加固措施。城镇生命线网络可以维护城市的正常功能,也可以让一座城市遭受灭顶之灾,绝不能马虎。

1994年国务院提出了我国未来10年的防震减灾目标:"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的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抗震设防和加固是抗御地震灾害的有效措施,尽量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达到减轻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恢复重建工作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办法,在恢复生产的基础上,制定规划,组织实施,有计划、有步骤、保质保量地搞好重建家园的工作地震时怎样判断震中的远近

地下岩层在发生突然破裂或错动时,原来积聚起来的巨大能量会释放出来,一部分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引起地表强烈震动,这就是地震。地下岩层突然破裂或错动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叫震中。

地震波引起的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但粗略地说,可以分为地面的上下跳动和水平晃动。引起地面上下跳动的是纵波。它传播得较快。所以,离震中越近,地面上下颠动越厉害,离震中越远,地面上下颠簸就越轻。引起地面水平晃动的是横波。它传播较慢,速度一般是每秒钟五、六公里,并且衰减得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人们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仍能感觉到水平晃动。在一般情况下,地震时场面总是先上下跳动,后水平晃动,两者有一个时间间隔。我们可以根据感觉到的时间间隔的长短来粗略地判断震中的远近。这个时间间隔越短,说明震中越远。用每秒钟8公里速度和这个间隔时间相乘,可以得出大概的震中距离。

地震震级: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地震烈度:地面及房屋等建(构)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

地震预报一般由省级人民政府发布,情况紧急时,可由市、县人民政府发布48小时内的临震警报,并同时向上级报告。北京地区的地震预报则由国家地震局负责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后,再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向社会发布。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救人方法:

挖掘被埋压人员时应保护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使伤者先暴露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脊椎损伤者,搬运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当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应立下标记,以待救援。 救人原则:先救近,后救远;先救易,后救难;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 ,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

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地震是一种使人类文明毁于瞬间的巨大天灾。它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还不能准确地说出它将要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我们有办法减轻地震所造成的损失,这就是“防震减灾”地震发生的原因与分类:地球内部深层物质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促成地球表层,尤其是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的地带,当它承受不了巨大的应力作用时,或者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根据成因可分为:天然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其中天然地震主要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

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一般影响范围较小,发生的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

塌陷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当地下溶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振动。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

地震是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人们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的有千余次,而七级以上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

地震的几个概念: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地球内部直接发生破裂的地方称震源。震源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到观测点的距离称震中距。震源到震中的距离称震源深度。

按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又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的为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的为深源地震。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横波。

纵波:它向外传播时,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岩石交替受到推(压缩)或拉(膨胀)的作用。

横波:它向外传播时,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使岩石在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上作剪切运动。

纵波与横波相比,前者传播速度快,在地壳中一般为每秒五六千米,且强度小,衰减快;后者传播速度慢,在地壳中一般为每秒三四千米,且强度大、衰减慢。因而,地震时,总是纵波先到达,横波后到达,横波的振动比纵波强。 震级与烈度: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地震越强,震级越大。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中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中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烈度除与震级和震中距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下水分布和土质条件、建筑物结构及抗震性能等有关。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有感地震 震中附近的人能够感觉到的地震。

微震 1级≤震级

破坏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

严重破坏性地震 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灾区丧失或部分丧失自我恢复能力,需要国家取相应行动的地震。

震级每相差一级,其能量约相差30多倍。震级越大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少;反之,震级越小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多。

地震是怎样造成灾害的?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本身并不等同于地震灾害,地震只在一定条件下才造成灾害。

地震波引起地面强烈振动,造成建筑物倒塌或某些自然物崩塌(如山崩),并由此危及人身安全和带来经济损失,这是地震造成灾害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原因。一般而言,中强以上地震便可造成破坏,但破坏的轻重还与震源深度、地震类型、地震发生时间等多种因素有关;另外,还与地震发生的地点有关。如果一次强烈地震发生在渺无人烟的高山或荒漠区,它对人类便不会造成影响;而那些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地震,则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些只占全球15%的地震所造成的人口死亡,竟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85%。除此之外,地震造成的灾害原因还与人类抗御地震的能力和程度有关。这包括许多方面,如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城市水、电、气等生命线工程的设防能力,社会对地震灾害的监测,预报及应急救助能力,人们是否具备防震知识等。

震前异常:事实表明,破坏性地震发生前是有前兆的。这些前兆分为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微观前兆是指用仪器观测到的地球物理、化学和地质构造等的微小变化。宏观前兆是指由人的感官直接觉察到的各种前兆现象。那么,地震前会出现哪些宏观前兆呢?

地下水的异常变化:水位:水量的反常变化,如天旱时节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丰水季节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断流,有时还出现井水自流、自喷等现象;水质的变化,如井水、泉水等变色、变味、变浑等;水温的变化,水温超过正常变化范围等等。

动物异常:据统计,目前已发现地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的动物有130多种,其中反应普遍且比较确切的约有20多种。常见的有:大牲畜,如马、驴、骡、

牛等;家畜,如狗、猫、猪、羊、兔等;家禽,如鸡、鸭、鹅、鸽子等;穴居动物,如鼠、蛇、黄鼠狼等。

动物行为异常大体有三种:兴奋型异常,如惊恐不安、不进圈、狂吠、如癫如狂,仓皇逃窜、惊飞、群迁等;抑制型异常,如行为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不肯进食等;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地声与地光:地声多数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但也有出现在震前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声音类似于机器轰鸣声、雷声、狂风呼啸声、石头相互摩擦声等。地光: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片形光、球状光、火样光、柱状光等;颜色多呈红、白、紫、橙等色。 自然界的变化十分复杂,各种异常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多,并非都是地震前兆。因此,当我们观察地震宏观前兆现象时,一定要注意识别真伪,并及时报告地震部门。

地震来了怎么办?抓住时机,利用预警时间紧急避震。大地震的发生虽然十分突然,但在大地强烈震动之前,仍能出现一些人们能够感觉到的有关现象。这些在大震前短暂时间内出现的、能够预示强烈地震即将到来的临震宏观现象,叫做大震预警现象。主要有:地面的初期振动、地声、地光等。从人们发现预警现象开始,到房屋倒塌,这个时间差称为大震预警时间。据统计,预警时间可达十几秒,少数可达20秒以上,在20秒以内的占83%,平均预警时间为13.6秒。地震时,人们如果能抓住预警时机就会有生的希望。

在不同环境下紧急避震的要点:如果你住楼房,地震时不能滞留在床上,不能站在房间中央。因为这都是身体最暴露、最不安全的地方。应立即躲在牢固的桌下或床下;低矮、牢固的家具边;开间小、有支撑的房间,如卫生间;内承重墙墙角。千万不能跳楼,不要到阳台、外墙边或窗边去,也不要到楼梯去,更不要去乘电梯。如果你住平房,地震时应立即躲在炕沿下;牢固的桌子或床下;低矮、

牢固的家具边。不要躲在屋顶大梁下、窗户边;不要靠近不结实的墙体;不要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伤或摔伤。如果你正在学校上课,就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震时千万不能慌乱拥挤外逃,待地震过去后再由老师带领,有组织地疏散;如果教室是楼房,一定要记住不要跳楼,不要拥向楼梯。当你在操场或室外时,若在开阔地方,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不要乱跑、乱挤,待地震过去再按老师指挥行动。

如果你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时,就地蹲在排椅下,用书包等保护头部;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等地震过后,听从服务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的门窗、橱窗和玻璃柜台;避开高大不稳和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吊灯、广告牌等悬挂物。

如果你在户外,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和构筑物。如楼房,特别是玻璃幕墙的建筑、高烟囱、水塔等。注意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广告牌等。注意避开其他危险场所,危旧房屋、狭窄的街道、墙等。

如果你在野外,应迅速离开山边、水边等危险场地,选择开阔、稳定地方就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防摔倒;背朝风向,以免吸进有毒气体。避开河边、湖边,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变压器、高压线及生产危险品的工厂或危险品仓库,以防发生意外事故时受到伤害。地震发生后,如果被埋压不能自行脱险时,一定要沉住气。先试着把双手从压埋物中抽出来,保护自己不受新的伤害。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这时你要保持呼吸畅通,尽量挪开脸前、胸前的杂物,清除口、鼻附近的灰土;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如果暂时不能脱险,就要保存体力,不要大声哭喊,勉强行动,尽量闭目休息,维持生命。同时还要与外界联系,当听到人声时用石块敲击铁管、墙壁以发出呼救信号,耐心等待救援。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石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地震绝大部分发生在地壳中。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在行驶的电(汽)车内: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地震过去后再下

车燃气泄露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 遇到火灾时:

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

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把墙上的悬挂物取下来或固定住,防止掉下来伤人。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放在安全的地方。震灾预防包括防震减灾立法,制定预案,建筑物的抗震设防与加固,社会保险,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全面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全社会的抗震防震能力。

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是由于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以及伴生次生的灾害而引起的。保证各类建筑物具有相应的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之一。首先要在对地区和建设场地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搞好国土开发规划和重要工程的建设,使城镇和工程建设避开易造成地震灾害的不利地段,选择安全有利的场地,并明确规定重大项目等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其次要使新建工程和建筑物依据抗震设防标准进行抗震设计和设防,尤其是重大工程和核电站、水库堤坝、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生命线工程更应如此。同时,还要做好震害预测工作,对没有达到抗震要求,而又要长期使用的建筑物,

应采取加固措施。城镇生命线网络可以维护城市的正常功能,也可以让一座城市遭受灭顶之灾,绝不能马虎。

1994年国务院提出了我国未来10年的防震减灾目标:"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的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抗震设防和加固是抗御地震灾害的有效措施,尽量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达到减轻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恢复重建工作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办法,在恢复生产的基础上,制定规划,组织实施,有计划、有步骤、保质保量地搞好重建家园的工作地震时怎样判断震中的远近

地下岩层在发生突然破裂或错动时,原来积聚起来的巨大能量会释放出来,一部分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引起地表强烈震动,这就是地震。地下岩层突然破裂或错动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叫震中。

地震波引起的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但粗略地说,可以分为地面的上下跳动和水平晃动。引起地面上下跳动的是纵波。它传播得较快。所以,离震中越近,地面上下颠动越厉害,离震中越远,地面上下颠簸就越轻。引起地面水平晃动的是横波。它传播较慢,速度一般是每秒钟五、六公里,并且衰减得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人们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仍能感觉到水平晃动。在一般情况下,地震时场面总是先上下跳动,后水平晃动,两者有一个时间间隔。我们可以根据感觉到的时间间隔的长短来粗略地判断震中的远近。这个时间间隔越短,说明震中越远。用每秒钟8公里速度和这个间隔时间相乘,可以得出大概的震中距离。

地震震级: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地震烈度:地面及房屋等建(构)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

地震预报一般由省级人民政府发布,情况紧急时,可由市、县人民政府发布48小时内的临震警报,并同时向上级报告。北京地区的地震预报则由国家地震局负责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后,再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向社会发布。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救人方法:

挖掘被埋压人员时应保护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使伤者先暴露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被压者不能自行爬出时,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脊椎损伤者,搬运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当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应立下标记,以待救援。 救人原则:先救近,后救远;先救易,后救难;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 ,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

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相关文章

  • 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工作总结
  • 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工作总结 岐山县第三初级中学始建于2007年.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1199名学生,92名教职工.国家教育科学"十一五"课题研究实验学校.市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 学校 ...查看


  • 市地震局地震科普宣传工作总结
  • 为全面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与意识,努力提高全民的地震科学文化素质,20**年,**市地震局深入实施提升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工程,积极开展防震减灾进机关.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和进家庭活动,地震科普工 ...查看


  • "5.12"防震减灾宣传周活动总结
  • "5.12"防震减灾宣传周活动总结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两周年之际,为纪念国家第四个防震减灾日,进一步加大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和抗震设防意识,XX市在全市举办了以&q ...查看


  • 防震减灾活动方案
  • 剑阁县汉阳中学 2013年防震减灾活动方案 为了进一步宣传防震减灾知识,传播防震减灾科学信息,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与能力,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根据县教科局的要求,经研究,结合学校实际,决定开展2013年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具体活 ...查看


  •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 2014---2015学年大陇中心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 实 施 方 案 一.目的意义 防震减灾事业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公益事业,关系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认真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防震减灾科普宣 ...查看


  • 防震减灾主题班会活动总结1 (2)
  • 开展" 防震减灾"安全教育活动 学校:永城市第六初级中学 班级:七年级( 活 动 总 结 1)班 开展" 防震减灾"安全教育活动 活动总结 为了进一步做好学校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活动,增强全校师生的防震 ...查看


  • 防震减灾手抄报: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 本报讯(记者 张丹)5月 12日是第七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河东区以"科学减灾,依法应对"为主题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区人防办.地震办制作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展 ...查看


  • 学校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总结
  • 自开展防震减灾工作以来,在市.区科技局的精心指导下,我校防震减灾工作结合学校的实际,紧紧围绕打造平安校园工作,从提高广大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增强师生应急避灾能力着手,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几年来做如下工作: 一.学校领导重视防震减灾科普基地的创 ...查看


  • 乡镇防震减灾工作总结doc
  • 2012年度防震减灾工作总结 县地震局: 一年来,我镇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地震局的精心指导下,我镇以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甘肃省防震减灾条例 ...查看


  • [寻甸县"十一五"时期防震减灾规划]
  • 寻甸县 "十一五"时期防震减灾规划 (2006-2010) 目 录 序言 一.规划背景 (一)面临形势 (二)存在问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遵循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三.重点项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