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导写:关于“如何看待粤语受影响”——2014佛山二模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2014佛山二模]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为成功的地区之一,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因此也到处响起了各自有异的乡音。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对此,有人认为,广东应该大力推广普通话。有人认为,当然是粤语好。也有人认为,粤语与普通话可以并存。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解读〗
一、命题解读
本次作文题为“材料引„„”题型,在命题形式上与2013年广东高考题保持一致。材料展示的是由“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引出的三种看法,选材极具广东特色而又充分体现时代价值。广东作为外来人口大省,外乡人活跃在社会各行各业。南腔北调,五音杂陈,背后更深层次的是文化的差异。作为广东本土居民,无一不在经历着与外乡人在各个层面上交流的尴尬。学生也不例外。作为学生,每天都在使用着语言进行学习和交流。所以这个话题,不生僻,反映的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广东是开放政策的先行者、成功者,也是受益者。开放本身意谓着包容和接纳,自然也就包含对普通话的认可。而方言,是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粤语,在各地方言中,属于独立性较强,内涵较为丰富的方言,有着非同一般的特质。保护这种文化的纯粹性,也是理所当然的事。而保护,往往又意味着隔离,甚至排斥。于是包容与固守就构成似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世界总是发展的,任何一种客观存在也必然需要发展。而发展就预示着丰富和提高,所以作为地方文化载体的粤语,能够也必须兼收其他文化的精华,才能流传久远。
可以说,对“如何看待粤语受影响”这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有效区分不同学生的思维层次,侧重考查学生对某一个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说理的能力,这与目前广东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是一致的。
二、关于材料的“内容”(文字的表层信息)
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的现象,具体有:
1、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成功地区,吸引了各地的人才,因此也到处响起了各地的方言。
2、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有人认为,广东应大力推广普通话,粤语受影响不足为虑。
4、有人认为,当然是粤语好,面对外来语言的冲击,要保护粤语。
5、有人认为,粤语与普通话可以并存,两者并不冲突。
三、关于材料的“含意”(材料的隐含信息)
围绕“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内容进行挖掘,隐含在材料中的信息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一) 语言和生活的关系
1、人口结构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作为本土方言,粤语必然会受影响;
2、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有利于不同地域的人生活沟通的需要,粤语的受影响在所难免;
3、作为本土方言,粤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极高,粤语有利于日常生活的沟通;
4、多元的人口构成,开放的社会环境,粤语与普通话在生活中都有其存在的必要。
(二) 语言的地域性和包容性
1、不同的地域会产生不同的方言,而人口的流动必然会产生不同方言的碰撞,粤语自然也不例外;
2、普通话的推行能解决不同地域的人的交流障碍,有利于不同地域的人的沟通与融合;
3、粤语有着浓厚的广东特色,是千百年来广东人生活沟通的重要工具,理应传承并发展;
4、随着地域观念的改变,地域交流的频繁,在日益强调包容的今天,不同的语言都应得到尊重与发展。
(三)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1、外来人口的涌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的碰撞与融合在所难免;
2、国家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文化核心,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形成统一的语言至关重要;
3、粤语是广东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其独特的价值,理应得到重视;
4、在日益强调文化多元的今天,普通话也好,粤语也好,都有其存在的必要。
(四) 方言的保护与发展
1、人口的迁徙的频繁,地域观念的减弱,方言的继承与发展必然受到影响;
2、方言需要保护与发展,但有利于不同地域人口沟通的普通话更需要重视;
3、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其发展与保护己受到很大的影响,作为反映广东风土人情、文化存在的重要载体,需要保护并发展:
4、方言的保护发展与普通话的推广并不冲突,因为不同的文化需要发展更需要交流。
本题兼具限制性与开放性,材料只是围绕“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个限制范围提供了三种不同的看法,考生可同意,也可不同意,甚至围绕“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个限制范围展开思考,发表看法,言之有理,均视为符合题意。
〖评卷说明〗
只要紧扣材料内容和含意,围绕材料反映的“如何看待粤语受影响”现象引发的思考,均可判为符合题意。
1、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所选文体的要求。
2、发展等级评分,依据4个评分点,不求全面,只需一点突出,即可按等级评分,直至满分。发展等级原则上不往下跨级打分:如果文章内容和表达均评为一类,则发展等级原则上不能评为二类,其它等级依此类推;如果文章内容(或表达)评为一类,表达(或内容)评为二类,则发展等级可打一类或二类,其它等级依此类推。
3、未拟标题扣2分。出现错别字,1-2个不扣分,3个扣1分,4个扣2分,5个扣3分, 6个以上(含6个)扣4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
4、套作的文章,“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5、关于扣字数分的标准:
①写了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
②写了400字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③写了300字的文章,15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④写了200字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⑤写了100字的文章,5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⑥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⑦只写标题的,给1分,不评0分。⑧完全空白的,评0分。
6、其他评分细则
10分以下,文章不完整,总字数低于200字。
11-20分,文章不完整,总字数201-400字。
21-30分,总字数401-600字;或文章完全离题。
31-36分,文章未在主体位置体现材料内容及含意。
36-39分,文章在主体位置基本体现材料内容及含意,说理空洞,缺乏论据。 40-45分,文章主体部分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有基本的行文思路,论据基本恰当。
46-49分,文章在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的基础上,能做出适当地挖掘,但文章主体不能大而空,有完整的行文思路。
50分及以上,文章在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的基础上,适当地探索,思想有深度,有批判精神或建设性,语言有文采,论据恰当,内容充实,思路清晰,符合逻辑。
7、参照2013年广东省语文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教师下水文〗
文化的重建,粤语的突围
作者:顺德乐从中学 谢植宣
乡音袅袅,乡情依依。生于斯,长与斯,在现代文明之下,已是渐行渐远的记忆。而广东,这个在《春天的故事》里所唱的“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广东,迎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却也面临着不一样的尴尬,作为本土文化载体的乡音——粤语,也在渐渐远离。一个国家的发展毫无疑问需要一个大一统的文化共同体,而作为广东地域文化载体的粤语的日渐式微,却也让不少广东人心生唏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语言则是最具价值的一方文化载体。贺知章在《回乡偶书》里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在他看来,即使“儿童相见不相识”,但在内心深处,因为乡音犹在,即为一家人。而问题在于,贺知章“少小离家”而尚且“乡音无改”,而今日的广东人,生于斯、长于斯广东人却居然面临乡音已改的感慨与困境。
而困境的产生又绝非因为另一个困境,恰恰相反是因为广东的突围。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为成功的地区之一,发展迅猛,五湖四海的人才汇聚于此,自然也带来了各自的乡音,而更重点的一点,彼此的沟通,需要一个能彼此交流的共同语言,毫无疑问,那就是普通话。这是一个多元社会发展的必然。从某种程度来看,粤语的式微反而反映了广东人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时代心态。试想一下,若然囿于一地,固然少了很多外来的烦恼,更能保持自身血统的纯洁性,但却也少了很多与外界接触从而反思提高的机会。就像从生物遗传的角度来看,不同地域的基因结合往往优于同一地域的,因为不同地域的基因在结合时增加了优良基因结合的机会,为实现结合的最佳配置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同理,在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中,有阵痛,但也会擦出融合的火花,而这其实也是一种发展与突破。所以,粤语的式微虽令人心生唏嘘,但其实也是广东社会发展的一种结果,甚至可以说是情理之中的一种必然。
而其实,困境的产生绝非因为各地乡音的涌入,更不是普通话推行的过错,实则是广东地域文化发展的停滞与萎缩,因而作为广东地域文化载体的粤语现状自然就不容乐观。想那90年代初期,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得益于港台文化的滋润,广东在文化领域的发展曾经是何等的辉煌。广东的流行音乐曾引领乐坛,从广东走出去的毛宁、杨钰莹更是为国人所熟悉。尽管不少流行歌曲依然是用普通话传唱,但粤味浓郁,堪称经典。而由黄俊英开创的粤派相声不仅在广东反响热烈,令不少广东人听得如痴如醉,甚至在全国都颇有影响力。而今日,还有谁会关注广东乐坛?还有谁知道粤派相声?倒是上海的周立波凭着他的一张伶牙俐齿把海派清口推向了全国,也让不少国人领略了上海话的特有魅力。而广东的文化特色在哪里呢?文化底蕴在哪里呢?文化标志在哪里呢?而所有这些疑问,我们都无法解答。“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粤语的日渐式微自然也就不可避免。
有一句话说得好:鸡蛋从外面打破的是食物,从里面打破的是生命。是的,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在文化融合日趋多元的今天,广东文化的再度腾飞只能依靠自身的突破。当我们不再被人称为仅是经济城市的时候,当我们也是一个文化重镇的时候,试问,作为文化载体的粤语还会日渐式微吗?
新材料作文导写:关于“如何看待粤语受影响”——2014佛山二模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2014佛山二模]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为成功的地区之一,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因此也到处响起了各自有异的乡音。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对此,有人认为,广东应该大力推广普通话。有人认为,当然是粤语好。也有人认为,粤语与普通话可以并存。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解读〗
一、命题解读
本次作文题为“材料引„„”题型,在命题形式上与2013年广东高考题保持一致。材料展示的是由“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引出的三种看法,选材极具广东特色而又充分体现时代价值。广东作为外来人口大省,外乡人活跃在社会各行各业。南腔北调,五音杂陈,背后更深层次的是文化的差异。作为广东本土居民,无一不在经历着与外乡人在各个层面上交流的尴尬。学生也不例外。作为学生,每天都在使用着语言进行学习和交流。所以这个话题,不生僻,反映的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广东是开放政策的先行者、成功者,也是受益者。开放本身意谓着包容和接纳,自然也就包含对普通话的认可。而方言,是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粤语,在各地方言中,属于独立性较强,内涵较为丰富的方言,有着非同一般的特质。保护这种文化的纯粹性,也是理所当然的事。而保护,往往又意味着隔离,甚至排斥。于是包容与固守就构成似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世界总是发展的,任何一种客观存在也必然需要发展。而发展就预示着丰富和提高,所以作为地方文化载体的粤语,能够也必须兼收其他文化的精华,才能流传久远。
可以说,对“如何看待粤语受影响”这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有效区分不同学生的思维层次,侧重考查学生对某一个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说理的能力,这与目前广东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是一致的。
二、关于材料的“内容”(文字的表层信息)
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的现象,具体有:
1、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成功地区,吸引了各地的人才,因此也到处响起了各地的方言。
2、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有人认为,广东应大力推广普通话,粤语受影响不足为虑。
4、有人认为,当然是粤语好,面对外来语言的冲击,要保护粤语。
5、有人认为,粤语与普通话可以并存,两者并不冲突。
三、关于材料的“含意”(材料的隐含信息)
围绕“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内容进行挖掘,隐含在材料中的信息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一) 语言和生活的关系
1、人口结构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作为本土方言,粤语必然会受影响;
2、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有利于不同地域的人生活沟通的需要,粤语的受影响在所难免;
3、作为本土方言,粤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极高,粤语有利于日常生活的沟通;
4、多元的人口构成,开放的社会环境,粤语与普通话在生活中都有其存在的必要。
(二) 语言的地域性和包容性
1、不同的地域会产生不同的方言,而人口的流动必然会产生不同方言的碰撞,粤语自然也不例外;
2、普通话的推行能解决不同地域的人的交流障碍,有利于不同地域的人的沟通与融合;
3、粤语有着浓厚的广东特色,是千百年来广东人生活沟通的重要工具,理应传承并发展;
4、随着地域观念的改变,地域交流的频繁,在日益强调包容的今天,不同的语言都应得到尊重与发展。
(三)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1、外来人口的涌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的碰撞与融合在所难免;
2、国家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文化核心,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形成统一的语言至关重要;
3、粤语是广东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其独特的价值,理应得到重视;
4、在日益强调文化多元的今天,普通话也好,粤语也好,都有其存在的必要。
(四) 方言的保护与发展
1、人口的迁徙的频繁,地域观念的减弱,方言的继承与发展必然受到影响;
2、方言需要保护与发展,但有利于不同地域人口沟通的普通话更需要重视;
3、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其发展与保护己受到很大的影响,作为反映广东风土人情、文化存在的重要载体,需要保护并发展:
4、方言的保护发展与普通话的推广并不冲突,因为不同的文化需要发展更需要交流。
本题兼具限制性与开放性,材料只是围绕“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个限制范围提供了三种不同的看法,考生可同意,也可不同意,甚至围绕“粤语作为本土方言,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个限制范围展开思考,发表看法,言之有理,均视为符合题意。
〖评卷说明〗
只要紧扣材料内容和含意,围绕材料反映的“如何看待粤语受影响”现象引发的思考,均可判为符合题意。
1、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所选文体的要求。
2、发展等级评分,依据4个评分点,不求全面,只需一点突出,即可按等级评分,直至满分。发展等级原则上不往下跨级打分:如果文章内容和表达均评为一类,则发展等级原则上不能评为二类,其它等级依此类推;如果文章内容(或表达)评为一类,表达(或内容)评为二类,则发展等级可打一类或二类,其它等级依此类推。
3、未拟标题扣2分。出现错别字,1-2个不扣分,3个扣1分,4个扣2分,5个扣3分, 6个以上(含6个)扣4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
4、套作的文章,“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5、关于扣字数分的标准:
①写了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
②写了400字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③写了300字的文章,15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④写了200字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⑤写了100字的文章,5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⑥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⑦只写标题的,给1分,不评0分。⑧完全空白的,评0分。
6、其他评分细则
10分以下,文章不完整,总字数低于200字。
11-20分,文章不完整,总字数201-400字。
21-30分,总字数401-600字;或文章完全离题。
31-36分,文章未在主体位置体现材料内容及含意。
36-39分,文章在主体位置基本体现材料内容及含意,说理空洞,缺乏论据。 40-45分,文章主体部分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有基本的行文思路,论据基本恰当。
46-49分,文章在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的基础上,能做出适当地挖掘,但文章主体不能大而空,有完整的行文思路。
50分及以上,文章在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的基础上,适当地探索,思想有深度,有批判精神或建设性,语言有文采,论据恰当,内容充实,思路清晰,符合逻辑。
7、参照2013年广东省语文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教师下水文〗
文化的重建,粤语的突围
作者:顺德乐从中学 谢植宣
乡音袅袅,乡情依依。生于斯,长与斯,在现代文明之下,已是渐行渐远的记忆。而广东,这个在《春天的故事》里所唱的“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广东,迎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却也面临着不一样的尴尬,作为本土文化载体的乡音——粤语,也在渐渐远离。一个国家的发展毫无疑问需要一个大一统的文化共同体,而作为广东地域文化载体的粤语的日渐式微,却也让不少广东人心生唏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语言则是最具价值的一方文化载体。贺知章在《回乡偶书》里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在他看来,即使“儿童相见不相识”,但在内心深处,因为乡音犹在,即为一家人。而问题在于,贺知章“少小离家”而尚且“乡音无改”,而今日的广东人,生于斯、长于斯广东人却居然面临乡音已改的感慨与困境。
而困境的产生又绝非因为另一个困境,恰恰相反是因为广东的突围。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为成功的地区之一,发展迅猛,五湖四海的人才汇聚于此,自然也带来了各自的乡音,而更重点的一点,彼此的沟通,需要一个能彼此交流的共同语言,毫无疑问,那就是普通话。这是一个多元社会发展的必然。从某种程度来看,粤语的式微反而反映了广东人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时代心态。试想一下,若然囿于一地,固然少了很多外来的烦恼,更能保持自身血统的纯洁性,但却也少了很多与外界接触从而反思提高的机会。就像从生物遗传的角度来看,不同地域的基因结合往往优于同一地域的,因为不同地域的基因在结合时增加了优良基因结合的机会,为实现结合的最佳配置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同理,在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中,有阵痛,但也会擦出融合的火花,而这其实也是一种发展与突破。所以,粤语的式微虽令人心生唏嘘,但其实也是广东社会发展的一种结果,甚至可以说是情理之中的一种必然。
而其实,困境的产生绝非因为各地乡音的涌入,更不是普通话推行的过错,实则是广东地域文化发展的停滞与萎缩,因而作为广东地域文化载体的粤语现状自然就不容乐观。想那90年代初期,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得益于港台文化的滋润,广东在文化领域的发展曾经是何等的辉煌。广东的流行音乐曾引领乐坛,从广东走出去的毛宁、杨钰莹更是为国人所熟悉。尽管不少流行歌曲依然是用普通话传唱,但粤味浓郁,堪称经典。而由黄俊英开创的粤派相声不仅在广东反响热烈,令不少广东人听得如痴如醉,甚至在全国都颇有影响力。而今日,还有谁会关注广东乐坛?还有谁知道粤派相声?倒是上海的周立波凭着他的一张伶牙俐齿把海派清口推向了全国,也让不少国人领略了上海话的特有魅力。而广东的文化特色在哪里呢?文化底蕴在哪里呢?文化标志在哪里呢?而所有这些疑问,我们都无法解答。“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粤语的日渐式微自然也就不可避免。
有一句话说得好:鸡蛋从外面打破的是食物,从里面打破的是生命。是的,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在文化融合日趋多元的今天,广东文化的再度腾飞只能依靠自身的突破。当我们不再被人称为仅是经济城市的时候,当我们也是一个文化重镇的时候,试问,作为文化载体的粤语还会日渐式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