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插秧图--读杨万里的[插秧歌]

放歌渔者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适逢南国水乡插秧时节,读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插秧歌》,一幅雨中插秧的农耕风俗图画浮于眼前。

清晨初起,原野朦朦,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全家冒雨来到田头,一个个身披蓑衣,头顶箬笠,犹如戴盔挂甲、全副武装的士兵投入紧张的战斗,在白茫茫的水田里摆开了阵势,拔秧、抛秧、接秧、插秧,各有所司。不知不觉间,雨势渐猛,淋得浑身湿透了。 淅淅沥沥的雨声中,家人招呼农夫小憩片刻,且去用“朝餐”。手脚不停地忙活着的农夫,仿佛连抬起头来望一眼的功夫也没有,答非所问地将家人支吾了开去:“莳下去的秧苗还没有扎下根来,况且秧还没有莳完。去照管好家里的鹅儿和小鸭,不要让它们到田里来胡乱糟蹋。”

这首诗描绘的是全家老少齐动员,冒雨抢插秧苗的场景。农谚说:“芒种插秧是个宝,夏至插秧是根草”,说的是插秧农时不饶人。尽管各地插秧的农时农事有所先后,但是,“田事起矣,一年之命系于此时”。一到插秧时节,万不能失时,必须应时抢插。所以,诗人也不含糊,提笔开篇就直叙其事,直绘其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口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一连串插秧的农事活动令人目不暇接,紧张而有序的抢插秧苗的场景跃然纸上。接下来诗人将两个形象化的譬喻叠用,把箬笠和蓑衣分别比作士兵的头盔和铁甲,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即便浑身被雨淋透了,仍不能下火线。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农耕社会里,插秧本身就是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诗人借譬喻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进一步突出了战天斗地、雨中抢插的紧张气氛。

如果说,前四句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给读者展示了一幅鲜活灵动的雨中抢插的视觉画面,那么,后四句又以新巧的构思,给读者奉送了一场绘声绘色的雨中抢插的视听享受。诗人在继续对活跃在画面上的农夫“低头折腰”的情态进行点染的同时,设计了一段农夫与家人精彩对话的画外音。口语白话、直意曲说的一问一答,加上农夫生性自然、即兴而为的肢体语言,把抢农时雨中插秧的紧张气氛渲染到了极点,读完使人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纵览全诗,初读起来似乎粗俗了些,但细细品味方觉俗中有雅。箫瑞峰先生说:“这首《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较之当时故作艰深、讲究'无一字无来历’的江西派末流,这样的作品自然是别具一格。”

杨万里为官几十年,正直敢言,累遭贬抑,晚年不再出仕,闲居乡里长达15年之久。但他在诗坛上却久负盛名,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号称“南宋四大家”。杨万里的诗以活法新意著称,尤以七言绝句的妙趣横生、清新活泼的风格受人喜爱,被称为“诚斋体”,在南宋诗坛又是自成一家。他现存的诗篇大部分是吟咏江风山月的写景抒情之作和应酬之作,但由于他一生热爱农村,体恤农民,也写了不少反映农民生活的诗篇,虽然数量并不很多,但描写了真实的农村生活,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高。他主张用自己的眼和手,将“活泼泼”的自然风景和生活场景捕捉到笔底来加以表现,而不像江西诗派那样向故纸堆中讨灵感。这首《插秧歌》,便是从农村普遍存在的景物环境中,从农民丰富多彩的劳动生活气息里撷取来的镜头,加上朴实无华、形同口语的表述,“自然是别具一格”,尤其是最后的一段对话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

对于今天的年轻读者来说,对诗中全家齐动员,抢农时雨中插秧的场景,以及诗人借农夫的答问,来抒发自己的种种情怀,很难体会和理解了。然而我这个曾经的乡下人,读到杨万里的这首诗时,想起儿时跟随父母下地插秧的情景,仍然可以超越时空直接感受到凝聚于诗中的生活情趣和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我的老家地处长江下游,滨江临海,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打我记事的时候起,父母亲就一直耕耘着祖辈留下来的土地和稻麦两熟复种制的耕作栽培方式。江海黄梅五月天,“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是农家最繁忙的季节,家家户户举家老小一齐出动。第一天“开秧门”,备好香烛黄纸在田边地头祭烧,祈求土地爷保佑五谷丰登;蒔秧结束“关秧门”,拿一把秧苗回家放在门墙边,企望“秧苗认得自家门,丰收稻谷盈满门”。后来成立了人民公社,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插秧是大人们的事情,儿童们不用下地了。现在有了插秧机,世世代代“四更乘月躇陇陌,不间朝昏与亭午”的辛劳往事成了永远的记忆。

十多年前,现代诗人乐本金作过一首词《一剪梅·插秧》,曾获全国第四届新田园诗词大赛一等奖。词的全文是这样的:

滴翠青秧似画帘,桃欲争妍,李欲争妍。

花衫如蝶扑秧出,笑语清甜,歌更清甜。

晚照明霞接暮烟,累在田间,乐在田间。

农家妹子竞争先,抢个晴天,绣个春天。

诗人以独特的韵律感、独有的审美情趣和新的语境,生动地表现了新农村的现实生活和新农民的精神风貌,通篇洋溢着诗人对乡村新生活的热爱之情,为世人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插秧歌!

放歌渔者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适逢南国水乡插秧时节,读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插秧歌》,一幅雨中插秧的农耕风俗图画浮于眼前。

清晨初起,原野朦朦,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全家冒雨来到田头,一个个身披蓑衣,头顶箬笠,犹如戴盔挂甲、全副武装的士兵投入紧张的战斗,在白茫茫的水田里摆开了阵势,拔秧、抛秧、接秧、插秧,各有所司。不知不觉间,雨势渐猛,淋得浑身湿透了。 淅淅沥沥的雨声中,家人招呼农夫小憩片刻,且去用“朝餐”。手脚不停地忙活着的农夫,仿佛连抬起头来望一眼的功夫也没有,答非所问地将家人支吾了开去:“莳下去的秧苗还没有扎下根来,况且秧还没有莳完。去照管好家里的鹅儿和小鸭,不要让它们到田里来胡乱糟蹋。”

这首诗描绘的是全家老少齐动员,冒雨抢插秧苗的场景。农谚说:“芒种插秧是个宝,夏至插秧是根草”,说的是插秧农时不饶人。尽管各地插秧的农时农事有所先后,但是,“田事起矣,一年之命系于此时”。一到插秧时节,万不能失时,必须应时抢插。所以,诗人也不含糊,提笔开篇就直叙其事,直绘其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口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一连串插秧的农事活动令人目不暇接,紧张而有序的抢插秧苗的场景跃然纸上。接下来诗人将两个形象化的譬喻叠用,把箬笠和蓑衣分别比作士兵的头盔和铁甲,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即便浑身被雨淋透了,仍不能下火线。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农耕社会里,插秧本身就是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诗人借譬喻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进一步突出了战天斗地、雨中抢插的紧张气氛。

如果说,前四句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给读者展示了一幅鲜活灵动的雨中抢插的视觉画面,那么,后四句又以新巧的构思,给读者奉送了一场绘声绘色的雨中抢插的视听享受。诗人在继续对活跃在画面上的农夫“低头折腰”的情态进行点染的同时,设计了一段农夫与家人精彩对话的画外音。口语白话、直意曲说的一问一答,加上农夫生性自然、即兴而为的肢体语言,把抢农时雨中插秧的紧张气氛渲染到了极点,读完使人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纵览全诗,初读起来似乎粗俗了些,但细细品味方觉俗中有雅。箫瑞峰先生说:“这首《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较之当时故作艰深、讲究'无一字无来历’的江西派末流,这样的作品自然是别具一格。”

杨万里为官几十年,正直敢言,累遭贬抑,晚年不再出仕,闲居乡里长达15年之久。但他在诗坛上却久负盛名,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号称“南宋四大家”。杨万里的诗以活法新意著称,尤以七言绝句的妙趣横生、清新活泼的风格受人喜爱,被称为“诚斋体”,在南宋诗坛又是自成一家。他现存的诗篇大部分是吟咏江风山月的写景抒情之作和应酬之作,但由于他一生热爱农村,体恤农民,也写了不少反映农民生活的诗篇,虽然数量并不很多,但描写了真实的农村生活,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高。他主张用自己的眼和手,将“活泼泼”的自然风景和生活场景捕捉到笔底来加以表现,而不像江西诗派那样向故纸堆中讨灵感。这首《插秧歌》,便是从农村普遍存在的景物环境中,从农民丰富多彩的劳动生活气息里撷取来的镜头,加上朴实无华、形同口语的表述,“自然是别具一格”,尤其是最后的一段对话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

对于今天的年轻读者来说,对诗中全家齐动员,抢农时雨中插秧的场景,以及诗人借农夫的答问,来抒发自己的种种情怀,很难体会和理解了。然而我这个曾经的乡下人,读到杨万里的这首诗时,想起儿时跟随父母下地插秧的情景,仍然可以超越时空直接感受到凝聚于诗中的生活情趣和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我的老家地处长江下游,滨江临海,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打我记事的时候起,父母亲就一直耕耘着祖辈留下来的土地和稻麦两熟复种制的耕作栽培方式。江海黄梅五月天,“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是农家最繁忙的季节,家家户户举家老小一齐出动。第一天“开秧门”,备好香烛黄纸在田边地头祭烧,祈求土地爷保佑五谷丰登;蒔秧结束“关秧门”,拿一把秧苗回家放在门墙边,企望“秧苗认得自家门,丰收稻谷盈满门”。后来成立了人民公社,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插秧是大人们的事情,儿童们不用下地了。现在有了插秧机,世世代代“四更乘月躇陇陌,不间朝昏与亭午”的辛劳往事成了永远的记忆。

十多年前,现代诗人乐本金作过一首词《一剪梅·插秧》,曾获全国第四届新田园诗词大赛一等奖。词的全文是这样的:

滴翠青秧似画帘,桃欲争妍,李欲争妍。

花衫如蝶扑秧出,笑语清甜,歌更清甜。

晚照明霞接暮烟,累在田间,乐在田间。

农家妹子竞争先,抢个晴天,绣个春天。

诗人以独特的韵律感、独有的审美情趣和新的语境,生动地表现了新农村的现实生活和新农民的精神风貌,通篇洋溢着诗人对乡村新生活的热爱之情,为世人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插秧歌!


相关文章

  • "插秧歌[宋]杨万里"阅读试题及答案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插秧歌 [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注]莳: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 (1)此诗是 ...查看


  • 三年级下古诗(全)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此诗描写的是垂柳. {2}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的颜色如碧绿色的玉. {3}妆成:装饰, ...查看


  •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太子头上的 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板块一 修辞手法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查看


  • 芒种节气诗词
  • [导语]又是一年芒种到,发条短信问声好,气温升高易犯困,午后休息多养身,均衡营养多锻炼,保健养生身康健,愿你幸福乐无边,开心快乐到永远.下面是本站为您整理的芒种节气诗词,仅供大家查阅. 篇一.<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 ...查看


  • 写景诗:[宿新市徐公店]
  • <宿新市徐公店>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杨万里.其古诗全文如下: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译文]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 ...查看


  • 泸州市2015年中考复习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 (16篇)
  • 课 外 古 诗 词 赏 析 专 项 训 练 一.阅读<春日寄乡友>,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春日寄乡友 王僧儒 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 翠枝结斜影,绿水散圆文. 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 何时不悯默,是日最思君. 1.这首诗 ...查看


  • 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
  • <古诗词三首 牧童 舟过安仁 清平乐·村居> 万州区沙河小学 冉崇斌 课文分析 <牧童>中的"牧童"是放牛放羊的孩子,诗题简洁明了,直接点明诗歌描写的对象和内容."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 ...查看


  • 麦茬中稻机插秧特点及育秧技术
  • 麦茬中稻机插秧特点及育秧技术 摘要总结分析了麦茬中稻机插秧的生产特点和生育特点,提出 了与机插秧相配套的育秧关键技术,旨在使这项轻简栽培方式在麦 稻连作区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以形成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新动 力. 关键词麦茬中稻;机械插秧;特点 ...查看


  • 水稻插秧机维修保养技巧
  • 水稻插秧机维修保养技巧可归纳总结为"一换.二洗.三查.四调.五保养". 一换.就是更换发动机.插秧箱.齿轮.驱动.插植臂.齿轮箱中的机油和齿轮油.按插秧机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要求,发动机工作一季或50小时后应更换机油:插秧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