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生活着一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千百年来,他们默默地经受着天灾人祸的打击和磨砺,谨小慎微地经营着长长的日子。一天天,一年年,就像过一道道关一样,生命的影子稍纵即逝。每一次生理蜕变,每一个生命阶段,无不是经历一次心理的磨难。于是,广大民众不得不把生的希望寄托在心中的神灵身上,借助民间仪式表达对神的敬畏,珍视人的生存,诡秘神幻的青春期阶段更是如此。形形色色的仪式逐渐传承下来,神秘的含义悄悄发生了变化,对神的敬畏逐渐成了一种精神寄托。在这里,一把锁,一根红绳,一束花,承载着个体成长的信息,也寄托着人们对生命的呵护和珍爱,伴随着少年走入丰富多彩的青春期课堂。 赎身 地处关中平原西部的宝鸡地区,淳朴厚道的人们,为了庆贺生命个体走过孩提时代,进入青春期阶段,往往举行“赎身”仪式,就是在孩子十二岁时,象征性地把以前寄托在庙里的孩子的灵魂用祭品赎回来。 赎身的当天,往往是民间传说中神灵的诞辰或其他庙会盛典。孩子的妈妈、姥姥或奶奶等女性长辈带上事先准备好的赎身物品,牵着孩子的手,到神灵面前去赎身。赎身物品就是敬献神灵的供品,称“十二样献果”,一般包括祭品和供果。祭品主要是向神灵承诺过的物品,常见的是当地一种油炸面食,呈佛手状,三个一组,装入纸筒中,插上几片冬青树叶和一朵小红纸花,黄灿灿,绿油油,红艳艳的,生机盎然。供果主要是一些时令水果,瓜桃李枣,无一不可。这些供品,在当地代表上等的礼品,表达对神灵的感谢。除此之外,还要带上与神灵沟通的用品,有香裱、三丈三尺红毛线绳、一条红被面和五大张不同颜色的纸,有红色、橙色、黄色、绿色、紫色,象征天南地北。准备这些物品的过程,也是敬奉神灵的过程,参与者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用不吉利的东西。赎身的孩子当天也要洗漱干净,穿戴整齐,不能马马虎虎,因为今天是他自己的一件大事。千言万语,丝丝缕缕,寄托着人对神灵的百般信赖和诚挚谢意。 到了庙里,主事人把供品接过来放在神灵的供桌上,并通报神灵,然后把赎身人带来的红被面与神灵身上披的红被面相交换,象征孩子带上了神灵的洪福。交接完后,主事人开始给孩子叫魂,她把红毛线绳拉开,两头对齐,在神灵前的香炉后绕一下,再分别从两边拉到孩子的脖子后面,用右手捏住两个线头,放在孩子的脖子后,用毛线把孩子和香炉圈在一起,把赎身人和神灵连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神人交界圈。主事人用左手把赎身人和香炉之间的两根线拉在一起,嘴里叫着赎身人的名字,赎身人的姥姥、妈妈等其他人在旁边应声。叫几声之后,主事人说一些祝福赎身人长大成人的话,再把红毛线绳解开,挽成百索,系在赎身人的脖子上。最后,主事人把五种颜色的纸折成三角形,在赎身人的身上拍打几下,象征驱邪,之后,就边叫魂边把他们送出庙门,临走之前,还要给赎身人的手里放上两个供果,象征回礼。至此,整个赎身仪式就结束了。从这时候起,赎身人从孩子变成了少年。少年从庙里戴回来的百索,要戴一百天以后才能拿下,身上披的红被面要给少年缝成被子,这些物品谁都不能用。 在这一呼一唤,一许一还,一寄一赎中,生命个体顺利地进入了青春期阶段,承载着民俗的信息开始扬起青春的帆。 开锁 陕西关中地区,至今流传着给幼儿拜干亲的习俗,就是给幼儿找一位命好福大,家里子女多的人,寄在他的名下,据说能使幼儿健康成长。幼儿满月当天,干亲要来给幼儿戴上一把锁。锁的正面一般镌刻“长命富贵”,背面是麒麟或龙、虎、寿字,称为“长命锁”。据说打制锁的铁不是一般的铁,而是打马掌用的黑铁,象征践踏过万物,经得起打磨。十二岁之前,这把锁一直是幼儿的护身符。等幼儿长到十二岁,干亲就要来把锁打开,庆祝他进入少年时期。 在陕西眉县,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的日子,往往是给少年开锁的日子。事先,少年的父亲要亲自给少年的外婆家、干亲家下请帖,邀请他们前来庆贺。开锁当天,客人来时,还要准备贺礼,或衣服,或鞋帽,或文具等,主人收到后,要恭恭敬敬献于灶前。 中午十二点整,开锁仪式正式举行。有的家庭在戴锁时,曾经承诺开锁时要拉一只鸡,那么今天就得实践诺言。主人就把家里事先饲养的一只公鸡拉到灶王爷面前,把鸡爪子洗干净,给鸡身上绑个红头绳或者披个红被面,家人把鸡搂在怀里。先让穿戴整齐的少年给灶王爷磕三个头,主人往地上奠点酒,抱鸡者用力拍三下鸡头,鸡叫三声,再把鸡拉到厨房门槛上,鸡头朝向门槛外,挥刀一砍,用碗滴几滴血,给少年额头上抹一点,再把鸡身上搭的红头绳或者红被面换过来给少年搭在身上,象征脱胎换骨。然后由干亲从少年脖子上取下戴了十二年的锁,说些祝福少年已经长大的话,屋外开始鸣炮,准备酒席,款待客人。主人依次为客人敬酒,少年的父亲还要为干亲端上谢礼,或鞋袜,或衣服,或毛巾,或被面等,聊表谢意。 面对亲朋,少年略带羞涩,却掩饰不住渐渐成长的迹象。打开身上的锁,就打开了他的生活,他的视野,他的心灵。天真无邪的童年渐渐远去,鲜亮而又朦胧的青春悄然而至,少年就在开锁仪式中开始触摸青春。 还花 除了赎身、开锁仪式之外,在陕西蒲城,历来有“十三岁还花”的习俗。在这里,花儿象征着人的生命,拔花寓意求子,拔不同颜色的花,就代表祈求不同性别的孩子,黄花、白花寓男,红花寓女。拔了花后生的孩子,就是在神面前求来的孩子,是神恩普照的孩子。以后每年的清明节庙会期间,家长都要到山庙里去拔花,象征香火不断。到少年十三岁的那一年庙会,家长要带上少年去还花,即把拔来的花还回去,象征少年的长大成人。 还花的主要礼品就是一大束花,大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制作的,用麦草扎一个类似笤帚把的花把,一般长二尺左右,上面插满彩色纸花,五彩缤纷,很是鲜艳。花把儿最上面有一朵大花,叫“顶花”。晨曦中,少年手捧鲜花,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神采奕奕,兴高采烈,因为今天是他的特殊节日,他将给神灵捧去自己成长的喜悦。到了庙里,少年先给神灵磕头,在爆竹声中把花束献给神灵,然后把带来的红被面在神香上燎一燎,以示分享神恩。据说,有的家庭为了抢早(越早表示心越诚,越吉利),凌晨一两点钟就开始赶路,天蒙蒙亮时,已经给神灵献上了精心准备的花束。每年清明节庙会,还花的少年排成一行行一列列,花与人,人与花,互相簇拥着,很是壮观。朝阳下,还花后的少年披着红被面,站在山头,俯视来时的脚印,心中开始默默寻找自己的路。在这里,一批批的少年认识自己的成长,感受自己的青春仪式。 这些形形色色的民间仪式,给少年的青春期架构了一个民俗的时空载体。仪式的举行过程,就是少年捕捉青春气息的场所,是识别自己年龄与性别的标志性活动。民间仪式教育了少年,也提醒了家长,坦然面对激荡脆弱的青春心灵,奏出和谐的青春乐章。透过仪式,我们也逐渐领悟其中蕴含的对生命繁衍的谨慎和对生命阶段的庆祝,思索民众的生活哲学,感受他们不屈不挠的生命意识。 【责任编辑】姜冰
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生活着一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千百年来,他们默默地经受着天灾人祸的打击和磨砺,谨小慎微地经营着长长的日子。一天天,一年年,就像过一道道关一样,生命的影子稍纵即逝。每一次生理蜕变,每一个生命阶段,无不是经历一次心理的磨难。于是,广大民众不得不把生的希望寄托在心中的神灵身上,借助民间仪式表达对神的敬畏,珍视人的生存,诡秘神幻的青春期阶段更是如此。形形色色的仪式逐渐传承下来,神秘的含义悄悄发生了变化,对神的敬畏逐渐成了一种精神寄托。在这里,一把锁,一根红绳,一束花,承载着个体成长的信息,也寄托着人们对生命的呵护和珍爱,伴随着少年走入丰富多彩的青春期课堂。 赎身 地处关中平原西部的宝鸡地区,淳朴厚道的人们,为了庆贺生命个体走过孩提时代,进入青春期阶段,往往举行“赎身”仪式,就是在孩子十二岁时,象征性地把以前寄托在庙里的孩子的灵魂用祭品赎回来。 赎身的当天,往往是民间传说中神灵的诞辰或其他庙会盛典。孩子的妈妈、姥姥或奶奶等女性长辈带上事先准备好的赎身物品,牵着孩子的手,到神灵面前去赎身。赎身物品就是敬献神灵的供品,称“十二样献果”,一般包括祭品和供果。祭品主要是向神灵承诺过的物品,常见的是当地一种油炸面食,呈佛手状,三个一组,装入纸筒中,插上几片冬青树叶和一朵小红纸花,黄灿灿,绿油油,红艳艳的,生机盎然。供果主要是一些时令水果,瓜桃李枣,无一不可。这些供品,在当地代表上等的礼品,表达对神灵的感谢。除此之外,还要带上与神灵沟通的用品,有香裱、三丈三尺红毛线绳、一条红被面和五大张不同颜色的纸,有红色、橙色、黄色、绿色、紫色,象征天南地北。准备这些物品的过程,也是敬奉神灵的过程,参与者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用不吉利的东西。赎身的孩子当天也要洗漱干净,穿戴整齐,不能马马虎虎,因为今天是他自己的一件大事。千言万语,丝丝缕缕,寄托着人对神灵的百般信赖和诚挚谢意。 到了庙里,主事人把供品接过来放在神灵的供桌上,并通报神灵,然后把赎身人带来的红被面与神灵身上披的红被面相交换,象征孩子带上了神灵的洪福。交接完后,主事人开始给孩子叫魂,她把红毛线绳拉开,两头对齐,在神灵前的香炉后绕一下,再分别从两边拉到孩子的脖子后面,用右手捏住两个线头,放在孩子的脖子后,用毛线把孩子和香炉圈在一起,把赎身人和神灵连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神人交界圈。主事人用左手把赎身人和香炉之间的两根线拉在一起,嘴里叫着赎身人的名字,赎身人的姥姥、妈妈等其他人在旁边应声。叫几声之后,主事人说一些祝福赎身人长大成人的话,再把红毛线绳解开,挽成百索,系在赎身人的脖子上。最后,主事人把五种颜色的纸折成三角形,在赎身人的身上拍打几下,象征驱邪,之后,就边叫魂边把他们送出庙门,临走之前,还要给赎身人的手里放上两个供果,象征回礼。至此,整个赎身仪式就结束了。从这时候起,赎身人从孩子变成了少年。少年从庙里戴回来的百索,要戴一百天以后才能拿下,身上披的红被面要给少年缝成被子,这些物品谁都不能用。 在这一呼一唤,一许一还,一寄一赎中,生命个体顺利地进入了青春期阶段,承载着民俗的信息开始扬起青春的帆。 开锁 陕西关中地区,至今流传着给幼儿拜干亲的习俗,就是给幼儿找一位命好福大,家里子女多的人,寄在他的名下,据说能使幼儿健康成长。幼儿满月当天,干亲要来给幼儿戴上一把锁。锁的正面一般镌刻“长命富贵”,背面是麒麟或龙、虎、寿字,称为“长命锁”。据说打制锁的铁不是一般的铁,而是打马掌用的黑铁,象征践踏过万物,经得起打磨。十二岁之前,这把锁一直是幼儿的护身符。等幼儿长到十二岁,干亲就要来把锁打开,庆祝他进入少年时期。 在陕西眉县,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的日子,往往是给少年开锁的日子。事先,少年的父亲要亲自给少年的外婆家、干亲家下请帖,邀请他们前来庆贺。开锁当天,客人来时,还要准备贺礼,或衣服,或鞋帽,或文具等,主人收到后,要恭恭敬敬献于灶前。 中午十二点整,开锁仪式正式举行。有的家庭在戴锁时,曾经承诺开锁时要拉一只鸡,那么今天就得实践诺言。主人就把家里事先饲养的一只公鸡拉到灶王爷面前,把鸡爪子洗干净,给鸡身上绑个红头绳或者披个红被面,家人把鸡搂在怀里。先让穿戴整齐的少年给灶王爷磕三个头,主人往地上奠点酒,抱鸡者用力拍三下鸡头,鸡叫三声,再把鸡拉到厨房门槛上,鸡头朝向门槛外,挥刀一砍,用碗滴几滴血,给少年额头上抹一点,再把鸡身上搭的红头绳或者红被面换过来给少年搭在身上,象征脱胎换骨。然后由干亲从少年脖子上取下戴了十二年的锁,说些祝福少年已经长大的话,屋外开始鸣炮,准备酒席,款待客人。主人依次为客人敬酒,少年的父亲还要为干亲端上谢礼,或鞋袜,或衣服,或毛巾,或被面等,聊表谢意。 面对亲朋,少年略带羞涩,却掩饰不住渐渐成长的迹象。打开身上的锁,就打开了他的生活,他的视野,他的心灵。天真无邪的童年渐渐远去,鲜亮而又朦胧的青春悄然而至,少年就在开锁仪式中开始触摸青春。 还花 除了赎身、开锁仪式之外,在陕西蒲城,历来有“十三岁还花”的习俗。在这里,花儿象征着人的生命,拔花寓意求子,拔不同颜色的花,就代表祈求不同性别的孩子,黄花、白花寓男,红花寓女。拔了花后生的孩子,就是在神面前求来的孩子,是神恩普照的孩子。以后每年的清明节庙会期间,家长都要到山庙里去拔花,象征香火不断。到少年十三岁的那一年庙会,家长要带上少年去还花,即把拔来的花还回去,象征少年的长大成人。 还花的主要礼品就是一大束花,大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制作的,用麦草扎一个类似笤帚把的花把,一般长二尺左右,上面插满彩色纸花,五彩缤纷,很是鲜艳。花把儿最上面有一朵大花,叫“顶花”。晨曦中,少年手捧鲜花,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神采奕奕,兴高采烈,因为今天是他的特殊节日,他将给神灵捧去自己成长的喜悦。到了庙里,少年先给神灵磕头,在爆竹声中把花束献给神灵,然后把带来的红被面在神香上燎一燎,以示分享神恩。据说,有的家庭为了抢早(越早表示心越诚,越吉利),凌晨一两点钟就开始赶路,天蒙蒙亮时,已经给神灵献上了精心准备的花束。每年清明节庙会,还花的少年排成一行行一列列,花与人,人与花,互相簇拥着,很是壮观。朝阳下,还花后的少年披着红被面,站在山头,俯视来时的脚印,心中开始默默寻找自己的路。在这里,一批批的少年认识自己的成长,感受自己的青春仪式。 这些形形色色的民间仪式,给少年的青春期架构了一个民俗的时空载体。仪式的举行过程,就是少年捕捉青春气息的场所,是识别自己年龄与性别的标志性活动。民间仪式教育了少年,也提醒了家长,坦然面对激荡脆弱的青春心灵,奏出和谐的青春乐章。透过仪式,我们也逐渐领悟其中蕴含的对生命繁衍的谨慎和对生命阶段的庆祝,思索民众的生活哲学,感受他们不屈不挠的生命意识。 【责任编辑】姜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