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四中全会(讲稿)

形势政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背景介绍

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三、深入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思路、新目标、新任务

四、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9人,候补中央委员164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必将成为加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的伟大动力,全面、深刻、准确地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广大青年学生理解时代最强音、积极投身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必然选择。

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背景介绍

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四中全会简介

按照中国共产党规定,中共五年举行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每届中央委员在五年的任期内召开数次期中全体会议。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现在通常是每一届召开七次全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立即召开一中全会,决定中央机构;年份尾数逢3逢8的2月召开二中全会;逢3逢8的下半年召开三中全会;逢4逢9的下半年召开四中全会;逢5逢10的下半年召开五中全会;逢6逢1的下半年召开六中全会;下次党代会前夕召开七中全会。

十一届四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979年9月25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通过叶剑英同志代表党中央、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

十二届四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985

年9月16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讨论并原则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草案)》,决定将这个文件提请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审议。全会讨论确定了关于进一步实现中央领导机构成员新老交替的原则。

十三届四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989年6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对中央领导机构的部分成员进行了必要的调整,选举江泽民同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十四届四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994年9月25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集中讨论了党的建设问题,并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

十五届四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999年9月19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决定增补胡锦涛同志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郭伯雄、徐才厚同志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许运鸿问题的审查报告》。全会决定撤销许运鸿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职务,开除其党籍。

十六届四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04年9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曾庆红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决定,胡锦涛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田凤山问题的审查报告》,决定撤销田凤山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给予其开除党籍处分。

十七届四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简称十七届四中全会)于 2009年9月15日到9月18日之间在北京召开。全会焦点:1、总结党建经验和教训;2、党内民主与集中;3、反腐败与作风建设;4、党的执政基础。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四中全会的主题很多,主要涉及经济、党内建设等重要话题。有几次讨论的是经济问题,比如1979年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就主要讨论农业发展问题。1985年的十二届四中全会上,讨论的是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草案)。在这次会议上,还确定了一个重要的党内组织规范,即中央领导机构的新老交替原则。叶剑英等64位元老退出中央委员会。还有1999年,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拉开国企改革大幕。十四届、十六届、十七届,这三届中央的四中全会,主要对执政党建设问题做了部署。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里面提及的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等提法。

2、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 “路线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6字方针。

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制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定为会议主题。

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概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会期四天,这次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开会时间最晚的一次四中全会。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9人,候补中央委员164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这次会议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会议认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知识拓展

什么是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法制与法治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制指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属于制度的范畴。法制着重讲的是法的一系列规则、原则及与此相关的制度,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 法治的内涵比要法制大的多,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法制与法治二者的联系在于:法制是法治的基础阶段,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即法律的公正;法治是法制的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最终是实现法治,即实现法律公正与社会公正的统一。

人治与法治

法治是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所谓人治,就是国家以一套严格的道德制度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产生社会秩序。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老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新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案例:我们的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详见PPT)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依法治国,就是要用良法治国。法治的固有含义包含了良法和善治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只有那些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符合公平正义要求、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才具备良法的特点。另一方面,善治就是要将民主法治化,通过法治切实保障人民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

这次会议之所以引人注意,举国瞩目,是因为无论是建党以来、还是建国以来乃至改革开放以来,以法治为主题召开的中央全会尚属首次。全会有五项议程:一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二是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三是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四是进行部分人事调整;五是发布公报,对外介绍全会召开情况。

这个会议结束后,产生了三个重要文件,一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二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三是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三个文件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一体,学习《决定》公报和说明两个文件是少不了的。这三个文件的关系是,公报是决定的纲,集中了决定的要点、亮点;决定是核心,是本体,全面阐述了依法治国的大政方略;说明则是对决定最权威的注释。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把这三个文件结合起来,还要把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了解、理解、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总体思维、来龙去脉。

《决定》的起草过程。这个《决定》是由总书记亲自担任起草组组长,起草组先后赴14个省市进行了广泛调研。《决定》的征求意见稿征求了党内外三千多人的意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四次研究,政治局两次审议,最后提交了这次四中全会决议。所以说这个《决定》是集中全党智慧,凝聚全党共识,形成的这样一个《决定》。

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一)《决定》的总体框架

《决定》起草突出了五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工作部署,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二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体现推进各领域改革发展对提高法治水平的要求,而不是就法治论法治。三是反映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四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四是坚持改革方向、问题导向,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直面法治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回应人民群众期待,力争提出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五是立足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既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又不照抄照搬别国模式。

《决定》共七部分,17000字左右,部署重大法治举措和改革举措180多项。全文分为三大板块。

导语和第一部分构成第一板块,属于总论。第一部分旗帜鲜明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科学内涵,阐述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重大问题。

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构成第二板块,从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出发,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行论述和部署。第二部分讲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从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4个方面展开,对宪法实施和监督提出基本要求和具体措施,通过部署重点领域立法体现依法治国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关系。第三部分讲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从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6个方面展开。第四部分讲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从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严格司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6个方面展开。第五部分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从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4个方面展开。

第六部分、第七部分和结束语构成第三板块。第六部分讲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从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3个方面展开。第七部分讲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从坚持依法执政、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加强涉外法律工作7个方面展开。最后,号召全党全国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

(二)《决定》的主要内容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是贯穿《决定》的主线,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1.2实现总目标,必须坚持五项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要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法、带头守法,要做到“三统一”“四善于”。

“三统一”是: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

“四善于”是: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法维护人民权益。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

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2、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2.1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2.2完善立法体制

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 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

2.3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

2.4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时上升为法律。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

3、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3.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法定职责必须为。行政机关要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法无授权不可为。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3.2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决策是行政权力运行的起点,规范决策行为是规范行政权力的重点。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3.3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推进综合执法;完善市县两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建设,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无缝对接。

3.4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执法程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案例一:不担当不作为 监管形同虚设(详见PPT)

案例二:法律意识淡漠 粗暴执法扰民(详见PPT) 河南新郑夫妻半夜被抛墓地房屋被强拆 2014年8月9日零时许,位于河南省新郑市龙湖镇107公路旁的张红伟家被十几名陌生人撬门进入室内,把睡梦中张红伟和妻子拉出按在一辆没有牌照的面包车里强行带走,夫妻二人被这些人控制四个小时左右,然后扔到一处荒无人烟的墓地里,待到二人回来时家转眼就变成了废墟,屋里的物品都被砸碎,张红伟的妻子面对自己用血汗钱建造的家园成了废墟痛哭流泪。

青海湟中孕妇遭城管殴打胎儿引产 2013年9月起,湟中县多巴镇城管执法中队发现多巴镇新墩村李梅夫妇涉嫌违法搭建彩钢房5间,10月9日对其中3间进行依法拆除,遭怀有身孕的李梅及其丈夫阻止。10月12日,多巴城管中队队员在一家水泥店执法的过程中,与替人看店的44岁妇女李发莲发生肢体冲突,并殃及站在店外的李梅。个别城管人员情绪过激、动手打人,现场的城管中队负责人未加阻止,甚至带头打人,致使李发莲和李梅两人不同程度受伤。为进行伤情检查,李梅夫妇不得不将胎儿引产。

黑龙江哈尔滨犯罪嫌疑人受到刑警和非警务人员刑讯逼供死亡 在讯问犯罪嫌疑人过程中,一些非警务人员与几名刑警一起,数次对拒不供述的嫌疑人电击、灌芥末油,致一人死亡。最新曝出的哈尔滨市道外公安分局警察与“特情”联手刑讯逼供案,反映出执法过程的混乱,严重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威信。

3.5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完善审计制度。

3.6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文件予以公布;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

4、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4.1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干预司法机关办案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造成冤假错案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案例:公正司法——“让审判的归审判、行政的归行政”(详见PPT) 2014年6月16日,中央决定就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这4项改革,在东、中、西部选择上海、广东、吉林、湖北、海南、青海6个省市先行试点,为全面推进司法改革积累经验。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坚持司法公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

4.2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完善司法体制,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办理跨地区案件。

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

完善审级制度,一审重在解决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二审重在解决事实法律争议、实现二审终审,再审重在解决依法纠错、维护裁判权威。

明确司法机关内部各层级权限,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加强职务犯罪线索管理,健全受理、分流、查办、信息反馈制度,明确纪检监察和刑事司法办案标准和程序衔接,依法严格查办职务犯罪案件。

4. 3推进严格司法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明确各类司法人员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确保案件处理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

4. 4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

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

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执法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杜绝暗箱操作。加强法律文书释法说理,建立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制度。

4. 5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完善对限制人身自由司法措施和侦查手段的司法监督,加强对刑讯逼供和非法取证的源头预防,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

落实终审和诉讼终结制度,实行诉访分离,保障当事人依法行使申诉权利。 案例:是什么让“呼格吉勒图”走到今天?(详见PPT)

1996年4月9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卷烟厂发生一起强奸杀人案,警方认定18岁的呼格吉勒图是凶手,仅61天后,法院判决呼格吉勒图死刑,并于5天后执行。2005年,轰动一时的内蒙古系列强奸杀人案凶手赵志红落网,其交代的第一起案件便是当年这起“4·9”杀人案。

2014年11月20日,呼格吉勒图案进入再审程序,再审不进行公开审

理。 2014年12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高院对再审判决宣告原审被告人呼格吉勒图无罪。

2014年12月30日,内蒙古高院依法作出国家赔偿决定:支付李三仁、尚爱云国家赔偿金共计2059621.40元。

2015年1月,中共新华社党组决定,对在推动呼格吉勒图案重审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汤计予以表彰,记个人一等功。

2015年1月23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证实:呼格吉勒图父母李三仁、尚爱云夫妇向内蒙古检察院递交对办案人员控告举报书。

4. 6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依法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的接触、交往行为。严禁司法人员私下接触当事人及律师、泄露或者为其打探案情、接受吃请或者收受其财物、为律师介绍代理和辩护业务等违法违纪行为,坚决惩治司法掮客行为,防止利益输送。

5、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5. 1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

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案例:爱滋病就业歧视第一案 “案子推动法制进步”(详见PPT)

曾备受关注的“中国爱滋病就业歧视第一案”中,将安徽省安庆市教育局告上法庭的爱滋病感染者、大学生小吴也是一个推动法制进步的实践者。这件事让因爱滋病、乙肝等疾病受到就业歧视的人群意识到:自身合法权利需要依靠宪法和法律武器的保护。“在很多案子的推动下,才有了法制的进步,我也要通过努力,才会有改变。”小吴说。

5. 2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帮教特殊人群、预防违法犯罪的机制和制度化渠道。加强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引导和监督其依法开展活动。

5.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

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统筹城乡、区域法律服务资源,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

5. 4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落实领导责任制。

案例:农民状告环保厅“拿起宪法的武器不退缩”

在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这个以古代雷池所在地而闻名的小城,52岁的农民宋新元因为迈出了“越雷池一步”,以民告官而闻名全省甚至中国。

一个初中文化的农民靠网络查找大量法律资料,通过微博邀请公益律师,为了维护家乡环境不受污染而将安徽省环保厅告上法庭。

为了这场官司,宋新元认真学习国家的宪法和其他相关法律。他说:“宪法赋予了人民相当完整的权利,但很多老百姓了解得还不多。我只是在拿起宪法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作为一个尽到应尽义务的中国公民,我没有什么好怕的,更不会退缩。”

6、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6.1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

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加快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法治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完善职业保障体系,建立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专业职务序列及工资制度。

6.2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普遍设立公职律师,企业可设立公司律师,参与决策论证,提供法律意见,促进依法办事,防范法律风险。发展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队伍。推动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

6.3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健全政法部门和法学院校、法学研究机构人员双向交流机制,实施高校和法治工作部门人员互聘计划,重点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的高水平法学家和专家团队,建设高素质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专兼职教师队伍。

7、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

7.1坚持依法执政

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党委决策部署。政法委员会是党委领导政法工作的组织形式,必须长期坚持。

7.2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党章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全党必须一体严格遵行。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依纪依法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形成严密的长效机制。

7.3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

7.4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的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7.5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依法治军的核心和根本要求。紧紧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眼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创新发展依法治军理论和实践,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

7.6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

坚持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依法行使中央权力,依法保障高度自治,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依法保护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权益。加强内地同香港和澳门、大陆同台湾的执法司法协作,共同打击跨境违法犯罪活动。

7.7加强涉外法律工作

适应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促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

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依法处理涉外经济、社会事务,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三、深入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思路、新目标、新任务

根据《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思路、新目标和新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在什么样的道路上推进法治建设,是一个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重大问题。实践表明,照抄照搬他国的法治道路模式行不通,会水土不服,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道路才最可靠、也最管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人类社会法治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进行实践探索成功开辟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能够切实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法治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的鲜明特征在于,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论指导、学理支撑和行动指南。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注重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果,传承中华优秀法律文化。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法学理论的新概念,是法治建设的新思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我国法治建设迈入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共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形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位一体新格局,为国家治理体系构建坚实的宪法基石和法治基础。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

即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其中,科学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要恪守立法为民,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严格执法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当前法律实施环节存在的很多问题,不少是由于执法失之于宽、失之于松 选择性执法、随意执法等问题引起的。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对执法的监督,坚决查处执法犯法、违法用权等行为,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干预。

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国的重心。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使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如果司法不能坚持公平正义,司法就没有公信力,依法治国就难以全面推进。当前实现公正司法,要加快推进司法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制度。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严格司法,开展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诉讼权利。

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以主人翁意识,发自内心地认同法律、信仰法律、遵守和捍卫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习惯,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要不断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自治,支持各类社会主体依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4、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国家治理体系本质上就是国家制度体系,只有通过法制化,将各种国家治理制度上升为宪法和法律,以法律的普遍约束力和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才能提升国家治理体系的执行力。国家治理能力,包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国家机构依法履职的能力,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提高这些能力,最关键是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5、树立宪法法律权威

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宪法和法律是党和全体人民共同意志的凝结,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要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宪法法律的制度,通过国家宪法日、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向宪法宣誓等,让人们感受到宪法法律就在身边,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权力正确行使,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建立公民法人权利负面清单制度,保证公民法人法无禁止皆可为,推

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监督政府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确保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加强法治建设,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要特别重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等热点领域的人权保障,充分保障公民的财产权和救济权。

6、坚持依法执政和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对国家各项事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依法执政体现在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执政党能不能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据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的成效。坚持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关键是要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确保党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执政权,实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法治化。坚持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关键是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机制,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实现从严治党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有纪可执、执纪必严、违纪必究。把加强权力制约监督、严惩腐败、整风肃纪作为当前党内法规制度建设重点,决不允许有超越党纪国法的特权和特殊党员,决不给腐败留有制度空间。

四、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性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凝聚了全党智慧,体现了人民意志,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必须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扎实抓好落实。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

改革开放以来,从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确定依法执政基本方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到建设法治政府、完善司法体制,中国发展的进程,也正是法治进步的过程。实践证明,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

和规范作用。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重要保障 今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可说前所未有。快速发展期,面对多元利益诉求如何定纷止争,促进公平正义?改革深水区,面对多样实践探索如何划定边界,掌握改革航向?社会转型期,面对多变思想观念如何调和鼎鼐,凝聚广泛共识?越是在关键时刻,越需要发挥法治的作用,让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要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以法治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要准确把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全会决定,就需要把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放在这样的高度来理解。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 [ 四个第一次 ]

第一次在建党历史上把法治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第一在建国历史上把法治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第一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历史上把法治作为了中央全会的主题;第一次中央全会以法治为题作出重要决定。仅就中央全会主题来讲,可以说对法治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人事调整

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马建堂、王作安、毛万春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李东生、蒋洁敏、王永春、李春城、万庆良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杨金山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之前作出的给予李东生、蒋洁敏、杨金山、王永春、李春城、万庆良开除党籍的处分。

形势政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背景介绍

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三、深入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思路、新目标、新任务

四、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9人,候补中央委员164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必将成为加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的伟大动力,全面、深刻、准确地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广大青年学生理解时代最强音、积极投身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必然选择。

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背景介绍

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四中全会简介

按照中国共产党规定,中共五年举行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每届中央委员在五年的任期内召开数次期中全体会议。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现在通常是每一届召开七次全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立即召开一中全会,决定中央机构;年份尾数逢3逢8的2月召开二中全会;逢3逢8的下半年召开三中全会;逢4逢9的下半年召开四中全会;逢5逢10的下半年召开五中全会;逢6逢1的下半年召开六中全会;下次党代会前夕召开七中全会。

十一届四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979年9月25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通过叶剑英同志代表党中央、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

十二届四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985

年9月16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讨论并原则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草案)》,决定将这个文件提请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审议。全会讨论确定了关于进一步实现中央领导机构成员新老交替的原则。

十三届四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989年6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对中央领导机构的部分成员进行了必要的调整,选举江泽民同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十四届四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994年9月25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集中讨论了党的建设问题,并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

十五届四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999年9月19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决定增补胡锦涛同志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郭伯雄、徐才厚同志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许运鸿问题的审查报告》。全会决定撤销许运鸿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职务,开除其党籍。

十六届四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04年9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曾庆红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决定,胡锦涛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田凤山问题的审查报告》,决定撤销田凤山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给予其开除党籍处分。

十七届四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简称十七届四中全会)于 2009年9月15日到9月18日之间在北京召开。全会焦点:1、总结党建经验和教训;2、党内民主与集中;3、反腐败与作风建设;4、党的执政基础。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四中全会的主题很多,主要涉及经济、党内建设等重要话题。有几次讨论的是经济问题,比如1979年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就主要讨论农业发展问题。1985年的十二届四中全会上,讨论的是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草案)。在这次会议上,还确定了一个重要的党内组织规范,即中央领导机构的新老交替原则。叶剑英等64位元老退出中央委员会。还有1999年,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拉开国企改革大幕。十四届、十六届、十七届,这三届中央的四中全会,主要对执政党建设问题做了部署。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里面提及的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等提法。

2、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 “路线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6字方针。

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制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定为会议主题。

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概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会期四天,这次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开会时间最晚的一次四中全会。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9人,候补中央委员164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这次会议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会议认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知识拓展

什么是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法制与法治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制指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属于制度的范畴。法制着重讲的是法的一系列规则、原则及与此相关的制度,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 法治的内涵比要法制大的多,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法制与法治二者的联系在于:法制是法治的基础阶段,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即法律的公正;法治是法制的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最终是实现法治,即实现法律公正与社会公正的统一。

人治与法治

法治是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所谓人治,就是国家以一套严格的道德制度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产生社会秩序。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老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新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案例:我们的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详见PPT)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依法治国,就是要用良法治国。法治的固有含义包含了良法和善治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只有那些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符合公平正义要求、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才具备良法的特点。另一方面,善治就是要将民主法治化,通过法治切实保障人民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

这次会议之所以引人注意,举国瞩目,是因为无论是建党以来、还是建国以来乃至改革开放以来,以法治为主题召开的中央全会尚属首次。全会有五项议程:一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二是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三是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四是进行部分人事调整;五是发布公报,对外介绍全会召开情况。

这个会议结束后,产生了三个重要文件,一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二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三是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三个文件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一体,学习《决定》公报和说明两个文件是少不了的。这三个文件的关系是,公报是决定的纲,集中了决定的要点、亮点;决定是核心,是本体,全面阐述了依法治国的大政方略;说明则是对决定最权威的注释。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把这三个文件结合起来,还要把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了解、理解、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总体思维、来龙去脉。

《决定》的起草过程。这个《决定》是由总书记亲自担任起草组组长,起草组先后赴14个省市进行了广泛调研。《决定》的征求意见稿征求了党内外三千多人的意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四次研究,政治局两次审议,最后提交了这次四中全会决议。所以说这个《决定》是集中全党智慧,凝聚全党共识,形成的这样一个《决定》。

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一)《决定》的总体框架

《决定》起草突出了五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工作部署,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二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体现推进各领域改革发展对提高法治水平的要求,而不是就法治论法治。三是反映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四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四是坚持改革方向、问题导向,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直面法治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回应人民群众期待,力争提出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五是立足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既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又不照抄照搬别国模式。

《决定》共七部分,17000字左右,部署重大法治举措和改革举措180多项。全文分为三大板块。

导语和第一部分构成第一板块,属于总论。第一部分旗帜鲜明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科学内涵,阐述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重大问题。

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构成第二板块,从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出发,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行论述和部署。第二部分讲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从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4个方面展开,对宪法实施和监督提出基本要求和具体措施,通过部署重点领域立法体现依法治国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关系。第三部分讲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从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6个方面展开。第四部分讲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从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严格司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6个方面展开。第五部分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从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4个方面展开。

第六部分、第七部分和结束语构成第三板块。第六部分讲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从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3个方面展开。第七部分讲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从坚持依法执政、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加强涉外法律工作7个方面展开。最后,号召全党全国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

(二)《决定》的主要内容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是贯穿《决定》的主线,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1.2实现总目标,必须坚持五项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要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法、带头守法,要做到“三统一”“四善于”。

“三统一”是: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

“四善于”是: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法维护人民权益。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

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2、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2.1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2.2完善立法体制

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 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

2.3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

2.4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时上升为法律。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

3、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3.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法定职责必须为。行政机关要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法无授权不可为。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3.2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决策是行政权力运行的起点,规范决策行为是规范行政权力的重点。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3.3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推进综合执法;完善市县两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建设,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无缝对接。

3.4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执法程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案例一:不担当不作为 监管形同虚设(详见PPT)

案例二:法律意识淡漠 粗暴执法扰民(详见PPT) 河南新郑夫妻半夜被抛墓地房屋被强拆 2014年8月9日零时许,位于河南省新郑市龙湖镇107公路旁的张红伟家被十几名陌生人撬门进入室内,把睡梦中张红伟和妻子拉出按在一辆没有牌照的面包车里强行带走,夫妻二人被这些人控制四个小时左右,然后扔到一处荒无人烟的墓地里,待到二人回来时家转眼就变成了废墟,屋里的物品都被砸碎,张红伟的妻子面对自己用血汗钱建造的家园成了废墟痛哭流泪。

青海湟中孕妇遭城管殴打胎儿引产 2013年9月起,湟中县多巴镇城管执法中队发现多巴镇新墩村李梅夫妇涉嫌违法搭建彩钢房5间,10月9日对其中3间进行依法拆除,遭怀有身孕的李梅及其丈夫阻止。10月12日,多巴城管中队队员在一家水泥店执法的过程中,与替人看店的44岁妇女李发莲发生肢体冲突,并殃及站在店外的李梅。个别城管人员情绪过激、动手打人,现场的城管中队负责人未加阻止,甚至带头打人,致使李发莲和李梅两人不同程度受伤。为进行伤情检查,李梅夫妇不得不将胎儿引产。

黑龙江哈尔滨犯罪嫌疑人受到刑警和非警务人员刑讯逼供死亡 在讯问犯罪嫌疑人过程中,一些非警务人员与几名刑警一起,数次对拒不供述的嫌疑人电击、灌芥末油,致一人死亡。最新曝出的哈尔滨市道外公安分局警察与“特情”联手刑讯逼供案,反映出执法过程的混乱,严重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威信。

3.5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完善审计制度。

3.6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文件予以公布;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

4、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4.1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干预司法机关办案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造成冤假错案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案例:公正司法——“让审判的归审判、行政的归行政”(详见PPT) 2014年6月16日,中央决定就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这4项改革,在东、中、西部选择上海、广东、吉林、湖北、海南、青海6个省市先行试点,为全面推进司法改革积累经验。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坚持司法公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

4.2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完善司法体制,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办理跨地区案件。

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

完善审级制度,一审重在解决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二审重在解决事实法律争议、实现二审终审,再审重在解决依法纠错、维护裁判权威。

明确司法机关内部各层级权限,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加强职务犯罪线索管理,健全受理、分流、查办、信息反馈制度,明确纪检监察和刑事司法办案标准和程序衔接,依法严格查办职务犯罪案件。

4. 3推进严格司法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明确各类司法人员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确保案件处理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

4. 4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

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

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执法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杜绝暗箱操作。加强法律文书释法说理,建立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制度。

4. 5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完善对限制人身自由司法措施和侦查手段的司法监督,加强对刑讯逼供和非法取证的源头预防,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

落实终审和诉讼终结制度,实行诉访分离,保障当事人依法行使申诉权利。 案例:是什么让“呼格吉勒图”走到今天?(详见PPT)

1996年4月9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卷烟厂发生一起强奸杀人案,警方认定18岁的呼格吉勒图是凶手,仅61天后,法院判决呼格吉勒图死刑,并于5天后执行。2005年,轰动一时的内蒙古系列强奸杀人案凶手赵志红落网,其交代的第一起案件便是当年这起“4·9”杀人案。

2014年11月20日,呼格吉勒图案进入再审程序,再审不进行公开审

理。 2014年12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高院对再审判决宣告原审被告人呼格吉勒图无罪。

2014年12月30日,内蒙古高院依法作出国家赔偿决定:支付李三仁、尚爱云国家赔偿金共计2059621.40元。

2015年1月,中共新华社党组决定,对在推动呼格吉勒图案重审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汤计予以表彰,记个人一等功。

2015年1月23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证实:呼格吉勒图父母李三仁、尚爱云夫妇向内蒙古检察院递交对办案人员控告举报书。

4. 6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依法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的接触、交往行为。严禁司法人员私下接触当事人及律师、泄露或者为其打探案情、接受吃请或者收受其财物、为律师介绍代理和辩护业务等违法违纪行为,坚决惩治司法掮客行为,防止利益输送。

5、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5. 1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

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案例:爱滋病就业歧视第一案 “案子推动法制进步”(详见PPT)

曾备受关注的“中国爱滋病就业歧视第一案”中,将安徽省安庆市教育局告上法庭的爱滋病感染者、大学生小吴也是一个推动法制进步的实践者。这件事让因爱滋病、乙肝等疾病受到就业歧视的人群意识到:自身合法权利需要依靠宪法和法律武器的保护。“在很多案子的推动下,才有了法制的进步,我也要通过努力,才会有改变。”小吴说。

5. 2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帮教特殊人群、预防违法犯罪的机制和制度化渠道。加强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引导和监督其依法开展活动。

5.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

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统筹城乡、区域法律服务资源,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

5. 4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落实领导责任制。

案例:农民状告环保厅“拿起宪法的武器不退缩”

在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这个以古代雷池所在地而闻名的小城,52岁的农民宋新元因为迈出了“越雷池一步”,以民告官而闻名全省甚至中国。

一个初中文化的农民靠网络查找大量法律资料,通过微博邀请公益律师,为了维护家乡环境不受污染而将安徽省环保厅告上法庭。

为了这场官司,宋新元认真学习国家的宪法和其他相关法律。他说:“宪法赋予了人民相当完整的权利,但很多老百姓了解得还不多。我只是在拿起宪法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作为一个尽到应尽义务的中国公民,我没有什么好怕的,更不会退缩。”

6、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6.1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

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加快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法治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完善职业保障体系,建立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专业职务序列及工资制度。

6.2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普遍设立公职律师,企业可设立公司律师,参与决策论证,提供法律意见,促进依法办事,防范法律风险。发展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队伍。推动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

6.3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健全政法部门和法学院校、法学研究机构人员双向交流机制,实施高校和法治工作部门人员互聘计划,重点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的高水平法学家和专家团队,建设高素质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专兼职教师队伍。

7、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

7.1坚持依法执政

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党委决策部署。政法委员会是党委领导政法工作的组织形式,必须长期坚持。

7.2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党章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全党必须一体严格遵行。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依纪依法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形成严密的长效机制。

7.3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

7.4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的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7.5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依法治军的核心和根本要求。紧紧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眼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创新发展依法治军理论和实践,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

7.6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

坚持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依法行使中央权力,依法保障高度自治,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依法保护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权益。加强内地同香港和澳门、大陆同台湾的执法司法协作,共同打击跨境违法犯罪活动。

7.7加强涉外法律工作

适应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促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

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依法处理涉外经济、社会事务,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三、深入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思路、新目标、新任务

根据《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思路、新目标和新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在什么样的道路上推进法治建设,是一个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重大问题。实践表明,照抄照搬他国的法治道路模式行不通,会水土不服,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道路才最可靠、也最管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人类社会法治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进行实践探索成功开辟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能够切实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法治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的鲜明特征在于,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论指导、学理支撑和行动指南。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注重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果,传承中华优秀法律文化。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法学理论的新概念,是法治建设的新思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我国法治建设迈入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共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形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位一体新格局,为国家治理体系构建坚实的宪法基石和法治基础。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

即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其中,科学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要恪守立法为民,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严格执法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当前法律实施环节存在的很多问题,不少是由于执法失之于宽、失之于松 选择性执法、随意执法等问题引起的。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对执法的监督,坚决查处执法犯法、违法用权等行为,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干预。

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国的重心。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使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如果司法不能坚持公平正义,司法就没有公信力,依法治国就难以全面推进。当前实现公正司法,要加快推进司法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制度。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严格司法,开展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诉讼权利。

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以主人翁意识,发自内心地认同法律、信仰法律、遵守和捍卫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习惯,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要不断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自治,支持各类社会主体依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4、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国家治理体系本质上就是国家制度体系,只有通过法制化,将各种国家治理制度上升为宪法和法律,以法律的普遍约束力和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才能提升国家治理体系的执行力。国家治理能力,包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国家机构依法履职的能力,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提高这些能力,最关键是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5、树立宪法法律权威

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宪法和法律是党和全体人民共同意志的凝结,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要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宪法法律的制度,通过国家宪法日、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向宪法宣誓等,让人们感受到宪法法律就在身边,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权力正确行使,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建立公民法人权利负面清单制度,保证公民法人法无禁止皆可为,推

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监督政府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确保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加强法治建设,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要特别重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等热点领域的人权保障,充分保障公民的财产权和救济权。

6、坚持依法执政和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对国家各项事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依法执政体现在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执政党能不能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据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的成效。坚持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关键是要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确保党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执政权,实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法治化。坚持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关键是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机制,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实现从严治党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有纪可执、执纪必严、违纪必究。把加强权力制约监督、严惩腐败、整风肃纪作为当前党内法规制度建设重点,决不允许有超越党纪国法的特权和特殊党员,决不给腐败留有制度空间。

四、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性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凝聚了全党智慧,体现了人民意志,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必须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扎实抓好落实。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

改革开放以来,从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确定依法执政基本方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到建设法治政府、完善司法体制,中国发展的进程,也正是法治进步的过程。实践证明,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

和规范作用。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重要保障 今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可说前所未有。快速发展期,面对多元利益诉求如何定纷止争,促进公平正义?改革深水区,面对多样实践探索如何划定边界,掌握改革航向?社会转型期,面对多变思想观念如何调和鼎鼐,凝聚广泛共识?越是在关键时刻,越需要发挥法治的作用,让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要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以法治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要准确把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全会决定,就需要把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放在这样的高度来理解。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 [ 四个第一次 ]

第一次在建党历史上把法治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第一在建国历史上把法治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第一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历史上把法治作为了中央全会的主题;第一次中央全会以法治为题作出重要决定。仅就中央全会主题来讲,可以说对法治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人事调整

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马建堂、王作安、毛万春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李东生、蒋洁敏、王永春、李春城、万庆良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杨金山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之前作出的给予李东生、蒋洁敏、杨金山、王永春、李春城、万庆良开除党籍的处分。


相关文章

  • 师德师风演讲稿:师德师风主题演讲稿
  •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初为人师时,不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以为自己就是一个"孩子王".后来,当渐渐融入教师这个角色,才感到自己更需要的是一颗真心与挚爱 ...查看


  • 小学生尊师爱校演讲稿
  • 篇一:尊师爱校 演讲稿 争当尊师爱校的文明学生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争当尊师爱校的文明学生> 一个人,无论地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他都不会忘记老师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所花费的心血,饮水思源,怀师感恩.一代伟人毛 ...查看


  • 我的校园,我的故事演讲稿
  • 我的母校,我的自豪 各位领导,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厚爱,能给我这一次机会走到台上表达我的思索与感动.我有一颗真心,和向同学们无限敞开的胸怀.但是有人说:你的心在哪里,你的幸福就在哪里.当我用心去感受校园生活的脉搏时 ...查看


  • 竞聘演讲稿:2014高二主任竞聘上岗演讲稿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今天,我能够在这里参加竞聘演讲,汇报我参加教育教学工作以来所经历的探索和追求,要感谢学校为我们创造的这一次机会.作为宁乡四中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教育教学工作者,能在这么多的教育前辈.领导和同行面前展示自我, ...查看


  • 党支部书记党性教育讲稿2
  • 党支部书记党性教育讲稿2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龙源村党支部书记:姜瑞基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这是刚刚胜利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判断.这个判断符合五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表达了亿万中国人共同的生活 ...查看


  • 三八妇女节演讲稿:三八妇女节发言稿精选
  • 同志们: 今天,全区各条战线的妇女代表群芳荟萃.欢聚一堂,隆重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4周年.在此,我代表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向全区广大妇女群众和妇女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问候!向关心.支持我区妇女事 ...查看


  • 庆七一演讲稿:七一颂党演讲稿
  • xx同志6月30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xx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x年的历史,是为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x年的历史,就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 ...查看


  • 庆七一演讲稿:七一颂党演讲稿范文
  • xx同志6月30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xx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x年的历史,是为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x年的历史,就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 ...查看


  • 国庆节黑板报:2017国庆节演讲稿精选
  • 国庆节演讲稿:我最爱我们的祖国 亲爱的同学,如果你问我:"你最爱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我最爱我们的祖国". 历史的长河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曲曲折折.回首新中国五十五年的艰难历程,中国人民是在困境 ...查看


  • 六中全会讲稿二
  •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一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学 习 讲 稿 (宣讲人:阮明扩) 2011年11月3日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一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