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增刊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api tal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
tion)
中医与复杂性问题研究
中西医学的基本差别
在于其哲学基础的差异
刘泰
摘 要: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 和现代医学(西医) 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自从西医传入中国以来, 争论不断。甚至有人主张废除中医。不论中医还是西医, 都是行之有效的医疗体系, 都是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从源头上寻找它们间的差别, 才能理解它们的根本差异。中国的古代传统思想注重于/无0, 而西方哲学注重于/有0。前者强调共性, 后者强调个性。中西方的医学发展, 也是沿着这两个不同路线进行而形成目前的巨大差异。然而, 它们有强大的互补性, 是一个推动我国一些医学发展的重大动力。
关键词: 中医学; 西医学;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中医流派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8) 增刊-0167-04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 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在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中起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她不仅在历史上有重要贡献, 而且还在不断发展。在现今和未来对我国以及世界医疗事业上将发挥积极作用。
不过, 中医在近百年来, 确切地说, 在西方医学进入中国以后, 就不断经历曲折, 逐渐开始衰弱。即使在现在, 还依然受到一些人的误解、歧视, 甚至攻击旨在消灭而后快。在这里只对误解的发生进行讨论, 而不涉及有意的攻击。
就大的方面来说, 中医学的遭遇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是一致的, 因为它是后者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属于同一个哲学体系。
就具体学科而论, 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现
收稿日期:2008-02-10作者简介:刘泰
代) 医学的分歧, 是巨大的, 是体系上的根本差异。
它们各自独立发生与发展, 所走道路是完全不同的, 虽然它们的对象都是病人。然而有一个基本点却是相同的, 那就是都能治好疾病, 都是经过临床检验而行之有效的。
从历史来看, 中西方都曾有过巫术治病, 然而它们不能经受历史的检验, 而被淘汰。巫术或香灰治病有一定效果, 靠的是/心诚则灵0, 基于心理作用。不信就不灵。中西医学都一样, 不管病人信不信, 效果是客观的。它们都来自临床实践。了解这一点之后, 两种医学的互相指责, 是没有根据的, 有的就只是误解。
其实, 就国内医务界而论, 当前的基本状况是互相承认, 互相尊重的。两种医学都是中国医学
, 男, 沈阳人,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北京 100871)
刘泰 中西医学的基本差别在于其哲学基础的差异
的组成部分, 共同为患者服务。而时常出现的不协调声音, 主要来自非医学界。
在医学界本身, 虽然也有分歧, 但仔细分析起来, 到也可以理解。有些疾病目前两种医学都束手无策, 没有资本批评对方, 所以不存在问题。有些疾病两者都能解决, 也没有必要互相指责。问题在于对某些疾病两者互有强弱。对某些领域西医是强项, 而对另一些疾病中医是拿手。以己之长攻人之短, 是很常见的, 也许是军事对抗的主要原则。这也是分歧存在的主要原因。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 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应该是最聪明的。因此, 分析两者分歧发生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否则, 难以找出问题的关键。
二、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起源很早, 无论是针灸还是医方, 都
是来自民间大量的经验积累, 而逐渐形成理论体系的。只有从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才能清楚地了解她地体系, 她不是凭空而来的。
中医学体系包括经络与脏象。前者是针灸的基本理论, 而后者是医方的基础理论。
针法来自砭石。许慎的5说文解字6说/砭, 以石治病也0。这是针刺疗法的鼻祖, 而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中, 砭石很多。后来才有竹针, 骨针, 以至金属针。
至于穴位, 在新疆和阗出土的东周时期5孔穴主治6残卷中, 记载肾俞等四个穴位。而马王堆东汉墓出土的医学著作(整理出版为5五十二病方6) , 记载目前最早的经络著作, 为5足臂十一脉灸经6, 只有十一条经脉, 而且各自起于手或足, 各自循行互不联系[3]。这与后来的完整经络循行路线是不同的。可见发现穴位在前, 经络学说的形成在后。而在东汉以前, 经络的体系尚不完整。5灵枢6的出现当晚于5足臂十一脉灸经6。可见, 中医学的理论形成是归纳的, 不需要证明的。
脏象的理论载于5黄帝内经#素问6。推测为战国时代作品。在5汉书#艺文志6中记载当时搜集到的医经有:黄帝内经; 黄帝外经; 扁鹊内经; 扁鹊外经; 白氏内经; 白氏外经; 白氏旁篇。共216卷。其中除黄帝内经外, 均已佚失。这说明到了东汉, 中医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而为后世的经典。它的形成不如经络学说那样有迹可寻。但是从本草(中药学) 的发展来看, 却有启发。藁城商代出土种子30余枚, 有杏仁、郁李仁、桃仁等药用种子[4]。
中国药物的发展与食物有关, 食医同源。神农尝百草之说, 有一定的合理性。中药是通过人们亲自品尝而找出来的。药的五味就是尝出来的。至于每种药的疗效, 则是在病人身上直接得出来的。偏方和验方就是长期以来留下来的民间传统, 也可以反应古代先民治病的遗迹。
经过上千年史前期与疾病奋斗的经验, 如何整理并系统化, 就需要一种理论性的思维, 进行贯穿和归纳。阴阳五行学说就是中医学的哲学指导思想。
本来/道0就是反映宇宙间一切规律的, 自然也包括人的生老病死。不同的学派对/道0有不同的理解。中医理论中的/道0是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0最早出自5易传#系词6。在5黄帝内经#素
一、中西医学的哲学思想差异
西方哲学源于古希腊, 属于海洋性国家, 而中
国古代哲学成熟于周, 属于大陆性国家。欧亚由于地理原因, 长期隔绝, 而文化各自独立发展, 形成各自的体系特点。它们之间的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它们的出发点和目标。中国哲学强调/无0, 而希腊哲学强调/有0(或是/在0) [1]。这就决定了它们各自的发展路线。
以/无0为出发点的哲学, 认为/无0大于/有0, 总体大于个体。因之追求普遍真理, 寻找一切事物的总的规律。强调无区别。掌握了这个总规律, 就掌握了一切事物的共同点。那就是/道0。
以/有0为出发点的哲学, 认为/有0大于/无0。/有0的存在就是个体之间有区别。因之强调有区别(包括主观和客观的区别) , 力图掌握个各个事物的严格细致规律。
这两者思维差别的发生, 是有其地理社会原因的。中国由于长期处于农耕社会, 一切都是来自直接的感受和领悟。这也就是其哲学思维的基础。直接的感受(直觉) 是不需要证明的。这种思维方式的结果, 所形成的最高理念是/无0和/无限0。/只可会意, 不可言传0。所以表达出来的思想, 多于暗示而少于清晰。
古希腊是海洋城邦, 以航海贸易为主, 需要计算和数字。例如, 毕达格拉斯学派(约在公元前450年) 就是想用数学来解释自然[2]。这就需要假设和推理。就要有明确的范畴和逻辑。
从这两个不同的出发点, 两者的发展就走上完全不同的路线。两种医学的发展, 也完全在这不同的指导思维下, 各自发展到今天。因之, 其差异是巨大的。
刘泰 中西医学的基本差别在于其哲学基础的差异
问#阴阳应象大论篇6中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0。5素问#生气通天论6:/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0因此, 用阴阳学说来解释生老病死, 是中医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三、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来自
临证实践的总结与概括
中医学的脏象理论, 并非完全基于脏器的解剖结构, 而是根据临床征候的功能分类。进行这种分类, 并非基于五行的推演, 而是根据千百年的经验积累所进行的归类总结。由于只能从病人整体外观得到所有临床资料, 从证(即证据) 出发就是唯一的途径。从外部的表现(象) 推测出内部的异常(脏) , 就是判断疾病的根据。其特点就是搜集一切可能得到的证, 进行辨证。所以, 取证, 是全身性的, 不单纯是局部的表现。
将所有的证, 进行表里、寒热、虚实的分析, 再归结为哪个脏腑, 就是中医诊断的全部过程。而诊断的是否正确, 就看用药的疗效。疗效好, 就证明诊断正确, 疗效不好, 就证明诊断不正确。这里药物就是检验诊断的尺度。药物的寒热、温凉, 证明疾病的寒热性质。而药物的补泄, 证明疾病的虚实。药物性质的确定, 是根据对已知典型的寒、热、虚, 实症候的疗效而断定。
因之, 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是一个需要经过很长历史时期才能形成的。同时, 也是一个发展缓慢的一个体系, 要积累很多临床经验, 才能提出新的见解、学说或流派。这也是中医学的进展, 是要以百年来计算的, 是要以千百万人的尝试才能确定的原因。
从这里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医的许多著名方药, 只要诊断正确, 疗效是肯定的, 因为它们基于千百万人的实践, 经过临床检验的。
在这里, 我们看到, 中医的哲学思想和临床实践的关系。它是将临床的大量行之有效的实践, 经过整理和归纳, 运用哲学思想进行概括而系统化, 并非用哲学原理代替临床实践。
然而, 这种概括和系统化, 不是严格的定律, 而往往是对现象、事实的解释。也可以说, 这个理论体系, 在很大程度上, 原则(暗示) 多于细致(明晰) 。这也符合中国哲学的特点。
的进程。例如, 四种元素水、火、土、风很像中国的五行。但是, 后来的发展却沿着不同的路线。现代医学源于文艺复兴以后。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 , 虽然是著名画家, 但也是人体解剖学家, 研究过力学、光学等, 开创了人体解剖的先河。威廉#哈维1628年发表5心血运动论6开创了实验生理学的研究。
沿着这个路线, 解剖学、组织学、细胞学以及病理学、药理学等等基础医学很快发展起来。
如前所述, 西方科学, 包括医学, 是以/在0为出发点的哲学体系, 强调区别和分析, 强调范畴和逻辑而发展。事实上, 西方医学的发展, 是在西方产业革命以后, 在自然科学研究发展的基础上, 才真正发展起来的。生物医学的研究进展, 给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 而临床研究也是沿着这个路线进行。虽然现代西医学开始不算早, 但是伴同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 进展很快。目前的现代医学的进展是以5-10年为一个阶段, 新的知识代替旧的结论, 因而导致循证医学的出现。
五、中医的流派与师承
由于中医学发展的特点, 医生们的哲学思想
虽然一致, 基本理论也是共同的, 但是具体临床实践经验却是有明显的差异。这是因为中医理论是原则性的, 因而对具体经验的解释和归纳就有很大的灵活性。个体的经验很大程度上与医疗对象群体的特点有关。因此, 所得到的经验就会有很大不同。流派的产生就是很自然的。
和中国其它传统文化领域一样, 学业或技艺的传承, 是以师徒间个人传授为主。从私塾到书院, 从工匠到商贾, 各行各业都是以个人授徒为主。医学也不例外。在宗法社会中, 医生的社会地位很低, 不属于/良家子0。有文化的医生, 特别是有写作能力、能著书立说者更是不易。然而, 书籍著作是流传后世的重要手段, 无此, 就不足以立足和流传。因此, 形成和创立流派就非常艰巨, 不仅需要独到而行之有效的医路, 而且需要言之成理, 足以服人的理论依据。这就需要对医理进行解释和发扬阐述。但是,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原则多于具体, 可以发挥之处, 空间很大。所以, 在中华数千年的历史上, 不乏著名的儒医, 既能治病带徒, 又能总结经验, 著书传世。因之, 中医典籍浩如烟海, 得以流传至今。
正是由于中医的基础理论体系, 来自归纳, 而非假设, 所以不能用可见的事实证明, 因此, 在中医的发展中, 学术争论很多, 从不间断。立论的根
四、西医(现代医学) 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古代医学虽然也和中医的发生有些类似
刘泰 中西医学的基本差别在于其哲学基础的差异
据, 往往以各自的临证经验, 总结体会而形成独到的见解。系统化以后就形成流派。
中医的流派盛于宋代, 当时战乱频繁, 民生艰苦, 疾病丛生。医生不再泥古, 创造和总结新的经验, /金元四大家0应运而生[5], 从此开创新的局面。在此以前, 使用传统方药, 称为经方派。而以后的医生, 秉承各派特色, 称为时方派。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开创了新的局面, 扩大了思路和眼界。对完善和发展中医体系, 起了重要贡献。
例如, 张元素(易水学派) 确立了脏腑议病理论体系, 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领, 辨证分析。并且创立药物的归经, 使药物治疗更为有效。这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起关键的作用。
明末清初形成的温病学派, 在温热病的医疗上, 起巨大的作用。温病学派的建立, 基于瘟疫的发生与流行。传统的伤寒理论与治疗, 不能治疗瘟疫, 因而开始寻找另一路线。最后形成了温病学派, 对发热性的疾病创立了一个完整的诊断和治疗体系。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它对发热性疾病, 包括各种传染病, 提出了新而有效的诊疗原则。
从以上所述, 中医的发展是不断总结经验, 形成流派, 从而不断完善中医的理论体系。另一反面, 师承在中医学的传承上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总的来说, 有各大流派, 各自有各自的医路, 实际上, 每个有实学的医师也各自具备特点。积一生的经验, 各有独到之处。徒弟就是继承者, 无徒就失传。这与现代医学是很不同的。疗效是验证诊断(或学说) 的标准。
由于个人经验之重要, 不同的医师各有特色, 从师就非常重要。清代温病学家叶桂(字天士) 从师17人, 创立卫气营血辨治, 揭示了温病发展的规律, 由此而定立了治则。2003年广东在治疗SARS 中有明确的疗效, 就是根据温病的治疗方法[6]。另外, 也说明在中医发展中广泛收集各家经验的重要性。可以说, 不了解中医的流派, 就不能说了解中医学。以一位(一派) 医师没有治好, 就否定中医的治疗, 就是不懂中医的流派所致。
之短, 更会使问题复杂化。然而, 细心地体察, 不难发现对方的优点。而这一点, 经过几十年的相处, 中国医学界彼此的偏见, 已经日渐化解, 而彼此的理解日益增多。而根本的理解, 是要从源头上来认识。那就是东西方的思维理念的差异。从根本上来说, 东西方的哲学没有好坏之分, 只有出发点的差异, 发展路线的不同。
中国传统医学从/人身一小天地0出发, 重视人的整体, 从总体上辨别病人的体质, 寒热虚实, 进一步分析病位之所在。在这个过程中, 全凭望闻问切, 不假其它手段进行诊断。因此, 对病人的观察很细, 努力发现一切异常, 从而进行辨证, 及时诊断, 及时处理。其最大优点是个性化治疗, 顾及全身, 治疗的副作用很小。
现代医学从病理机制出发, 找出发病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掌握疾病的进程及预后, 因此对具体疾病了解深入, 针对疾病进行处理。
从目前的治疗情况来看, 治疗有些疾病西医是强项, 而对另一些疾病, 中医是强项。而对广大患者来说, 一般首先看西医。效果不好, 就转而看中医。或者急病看西医, 慢性病看中医或者中西医同看。这个事实就已经说明了两者的强烈互补性。
另外, 对一些海外华人来说, 最大的不便是看病。按西方医疗保险的要求, 如果检验的指标不超过正常, 就不能开处方治疗, 不管病人感到多么不适。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少华人要找中医, 或回国看病的原因。
总之, 不管是中医(中国传统医学) 或是西医(现代医学) 都是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 都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的健康事业的。它们间的差异和分歧, 正是弥补它们各自的弱点的他山之石。这是一份中国特有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2]希而贝克, 伊耶. 西方哲学史[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3]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 五十二病方[Z].北京:文物出版
社, 1979.
[4]宋镇豪. 夏商社会生活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5]裘沛然, 丁光迪. 中医各家学说[C].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
[6]张伯礼, 梁树人等. SARS 患者中医证候表现和中西医结合疗
效分析[J]. 天津中医药, 2004, (6) .
六、中西医学的各自优点及强烈的互补性
如上所述, 东西方医学在其各自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 经历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形成了各自的体系。在互不了解的情况下, 发生歧见和冲突是必然的, 不可避免的。然而, 它们各有所长, 只有处理得当, 互相了解, 就不难发现彼此的长处。
简单地对比, 难以解决问题, 而以己之长攻人(责任编辑:子豫)
2008年增刊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api tal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
tion)
中医与复杂性问题研究
中西医学的基本差别
在于其哲学基础的差异
刘泰
摘 要: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 和现代医学(西医) 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自从西医传入中国以来, 争论不断。甚至有人主张废除中医。不论中医还是西医, 都是行之有效的医疗体系, 都是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从源头上寻找它们间的差别, 才能理解它们的根本差异。中国的古代传统思想注重于/无0, 而西方哲学注重于/有0。前者强调共性, 后者强调个性。中西方的医学发展, 也是沿着这两个不同路线进行而形成目前的巨大差异。然而, 它们有强大的互补性, 是一个推动我国一些医学发展的重大动力。
关键词: 中医学; 西医学;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中医流派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8) 增刊-0167-04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 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在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中起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她不仅在历史上有重要贡献, 而且还在不断发展。在现今和未来对我国以及世界医疗事业上将发挥积极作用。
不过, 中医在近百年来, 确切地说, 在西方医学进入中国以后, 就不断经历曲折, 逐渐开始衰弱。即使在现在, 还依然受到一些人的误解、歧视, 甚至攻击旨在消灭而后快。在这里只对误解的发生进行讨论, 而不涉及有意的攻击。
就大的方面来说, 中医学的遭遇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是一致的, 因为它是后者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属于同一个哲学体系。
就具体学科而论, 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现
收稿日期:2008-02-10作者简介:刘泰
代) 医学的分歧, 是巨大的, 是体系上的根本差异。
它们各自独立发生与发展, 所走道路是完全不同的, 虽然它们的对象都是病人。然而有一个基本点却是相同的, 那就是都能治好疾病, 都是经过临床检验而行之有效的。
从历史来看, 中西方都曾有过巫术治病, 然而它们不能经受历史的检验, 而被淘汰。巫术或香灰治病有一定效果, 靠的是/心诚则灵0, 基于心理作用。不信就不灵。中西医学都一样, 不管病人信不信, 效果是客观的。它们都来自临床实践。了解这一点之后, 两种医学的互相指责, 是没有根据的, 有的就只是误解。
其实, 就国内医务界而论, 当前的基本状况是互相承认, 互相尊重的。两种医学都是中国医学
, 男, 沈阳人,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北京 100871)
刘泰 中西医学的基本差别在于其哲学基础的差异
的组成部分, 共同为患者服务。而时常出现的不协调声音, 主要来自非医学界。
在医学界本身, 虽然也有分歧, 但仔细分析起来, 到也可以理解。有些疾病目前两种医学都束手无策, 没有资本批评对方, 所以不存在问题。有些疾病两者都能解决, 也没有必要互相指责。问题在于对某些疾病两者互有强弱。对某些领域西医是强项, 而对另一些疾病中医是拿手。以己之长攻人之短, 是很常见的, 也许是军事对抗的主要原则。这也是分歧存在的主要原因。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 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应该是最聪明的。因此, 分析两者分歧发生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否则, 难以找出问题的关键。
二、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起源很早, 无论是针灸还是医方, 都
是来自民间大量的经验积累, 而逐渐形成理论体系的。只有从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才能清楚地了解她地体系, 她不是凭空而来的。
中医学体系包括经络与脏象。前者是针灸的基本理论, 而后者是医方的基础理论。
针法来自砭石。许慎的5说文解字6说/砭, 以石治病也0。这是针刺疗法的鼻祖, 而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中, 砭石很多。后来才有竹针, 骨针, 以至金属针。
至于穴位, 在新疆和阗出土的东周时期5孔穴主治6残卷中, 记载肾俞等四个穴位。而马王堆东汉墓出土的医学著作(整理出版为5五十二病方6) , 记载目前最早的经络著作, 为5足臂十一脉灸经6, 只有十一条经脉, 而且各自起于手或足, 各自循行互不联系[3]。这与后来的完整经络循行路线是不同的。可见发现穴位在前, 经络学说的形成在后。而在东汉以前, 经络的体系尚不完整。5灵枢6的出现当晚于5足臂十一脉灸经6。可见, 中医学的理论形成是归纳的, 不需要证明的。
脏象的理论载于5黄帝内经#素问6。推测为战国时代作品。在5汉书#艺文志6中记载当时搜集到的医经有:黄帝内经; 黄帝外经; 扁鹊内经; 扁鹊外经; 白氏内经; 白氏外经; 白氏旁篇。共216卷。其中除黄帝内经外, 均已佚失。这说明到了东汉, 中医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而为后世的经典。它的形成不如经络学说那样有迹可寻。但是从本草(中药学) 的发展来看, 却有启发。藁城商代出土种子30余枚, 有杏仁、郁李仁、桃仁等药用种子[4]。
中国药物的发展与食物有关, 食医同源。神农尝百草之说, 有一定的合理性。中药是通过人们亲自品尝而找出来的。药的五味就是尝出来的。至于每种药的疗效, 则是在病人身上直接得出来的。偏方和验方就是长期以来留下来的民间传统, 也可以反应古代先民治病的遗迹。
经过上千年史前期与疾病奋斗的经验, 如何整理并系统化, 就需要一种理论性的思维, 进行贯穿和归纳。阴阳五行学说就是中医学的哲学指导思想。
本来/道0就是反映宇宙间一切规律的, 自然也包括人的生老病死。不同的学派对/道0有不同的理解。中医理论中的/道0是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0最早出自5易传#系词6。在5黄帝内经#素
一、中西医学的哲学思想差异
西方哲学源于古希腊, 属于海洋性国家, 而中
国古代哲学成熟于周, 属于大陆性国家。欧亚由于地理原因, 长期隔绝, 而文化各自独立发展, 形成各自的体系特点。它们之间的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它们的出发点和目标。中国哲学强调/无0, 而希腊哲学强调/有0(或是/在0) [1]。这就决定了它们各自的发展路线。
以/无0为出发点的哲学, 认为/无0大于/有0, 总体大于个体。因之追求普遍真理, 寻找一切事物的总的规律。强调无区别。掌握了这个总规律, 就掌握了一切事物的共同点。那就是/道0。
以/有0为出发点的哲学, 认为/有0大于/无0。/有0的存在就是个体之间有区别。因之强调有区别(包括主观和客观的区别) , 力图掌握个各个事物的严格细致规律。
这两者思维差别的发生, 是有其地理社会原因的。中国由于长期处于农耕社会, 一切都是来自直接的感受和领悟。这也就是其哲学思维的基础。直接的感受(直觉) 是不需要证明的。这种思维方式的结果, 所形成的最高理念是/无0和/无限0。/只可会意, 不可言传0。所以表达出来的思想, 多于暗示而少于清晰。
古希腊是海洋城邦, 以航海贸易为主, 需要计算和数字。例如, 毕达格拉斯学派(约在公元前450年) 就是想用数学来解释自然[2]。这就需要假设和推理。就要有明确的范畴和逻辑。
从这两个不同的出发点, 两者的发展就走上完全不同的路线。两种医学的发展, 也完全在这不同的指导思维下, 各自发展到今天。因之, 其差异是巨大的。
刘泰 中西医学的基本差别在于其哲学基础的差异
问#阴阳应象大论篇6中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0。5素问#生气通天论6:/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0因此, 用阴阳学说来解释生老病死, 是中医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三、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来自
临证实践的总结与概括
中医学的脏象理论, 并非完全基于脏器的解剖结构, 而是根据临床征候的功能分类。进行这种分类, 并非基于五行的推演, 而是根据千百年的经验积累所进行的归类总结。由于只能从病人整体外观得到所有临床资料, 从证(即证据) 出发就是唯一的途径。从外部的表现(象) 推测出内部的异常(脏) , 就是判断疾病的根据。其特点就是搜集一切可能得到的证, 进行辨证。所以, 取证, 是全身性的, 不单纯是局部的表现。
将所有的证, 进行表里、寒热、虚实的分析, 再归结为哪个脏腑, 就是中医诊断的全部过程。而诊断的是否正确, 就看用药的疗效。疗效好, 就证明诊断正确, 疗效不好, 就证明诊断不正确。这里药物就是检验诊断的尺度。药物的寒热、温凉, 证明疾病的寒热性质。而药物的补泄, 证明疾病的虚实。药物性质的确定, 是根据对已知典型的寒、热、虚, 实症候的疗效而断定。
因之, 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是一个需要经过很长历史时期才能形成的。同时, 也是一个发展缓慢的一个体系, 要积累很多临床经验, 才能提出新的见解、学说或流派。这也是中医学的进展, 是要以百年来计算的, 是要以千百万人的尝试才能确定的原因。
从这里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医的许多著名方药, 只要诊断正确, 疗效是肯定的, 因为它们基于千百万人的实践, 经过临床检验的。
在这里, 我们看到, 中医的哲学思想和临床实践的关系。它是将临床的大量行之有效的实践, 经过整理和归纳, 运用哲学思想进行概括而系统化, 并非用哲学原理代替临床实践。
然而, 这种概括和系统化, 不是严格的定律, 而往往是对现象、事实的解释。也可以说, 这个理论体系, 在很大程度上, 原则(暗示) 多于细致(明晰) 。这也符合中国哲学的特点。
的进程。例如, 四种元素水、火、土、风很像中国的五行。但是, 后来的发展却沿着不同的路线。现代医学源于文艺复兴以后。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 , 虽然是著名画家, 但也是人体解剖学家, 研究过力学、光学等, 开创了人体解剖的先河。威廉#哈维1628年发表5心血运动论6开创了实验生理学的研究。
沿着这个路线, 解剖学、组织学、细胞学以及病理学、药理学等等基础医学很快发展起来。
如前所述, 西方科学, 包括医学, 是以/在0为出发点的哲学体系, 强调区别和分析, 强调范畴和逻辑而发展。事实上, 西方医学的发展, 是在西方产业革命以后, 在自然科学研究发展的基础上, 才真正发展起来的。生物医学的研究进展, 给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 而临床研究也是沿着这个路线进行。虽然现代西医学开始不算早, 但是伴同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 进展很快。目前的现代医学的进展是以5-10年为一个阶段, 新的知识代替旧的结论, 因而导致循证医学的出现。
五、中医的流派与师承
由于中医学发展的特点, 医生们的哲学思想
虽然一致, 基本理论也是共同的, 但是具体临床实践经验却是有明显的差异。这是因为中医理论是原则性的, 因而对具体经验的解释和归纳就有很大的灵活性。个体的经验很大程度上与医疗对象群体的特点有关。因此, 所得到的经验就会有很大不同。流派的产生就是很自然的。
和中国其它传统文化领域一样, 学业或技艺的传承, 是以师徒间个人传授为主。从私塾到书院, 从工匠到商贾, 各行各业都是以个人授徒为主。医学也不例外。在宗法社会中, 医生的社会地位很低, 不属于/良家子0。有文化的医生, 特别是有写作能力、能著书立说者更是不易。然而, 书籍著作是流传后世的重要手段, 无此, 就不足以立足和流传。因此, 形成和创立流派就非常艰巨, 不仅需要独到而行之有效的医路, 而且需要言之成理, 足以服人的理论依据。这就需要对医理进行解释和发扬阐述。但是,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原则多于具体, 可以发挥之处, 空间很大。所以, 在中华数千年的历史上, 不乏著名的儒医, 既能治病带徒, 又能总结经验, 著书传世。因之, 中医典籍浩如烟海, 得以流传至今。
正是由于中医的基础理论体系, 来自归纳, 而非假设, 所以不能用可见的事实证明, 因此, 在中医的发展中, 学术争论很多, 从不间断。立论的根
四、西医(现代医学) 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古代医学虽然也和中医的发生有些类似
刘泰 中西医学的基本差别在于其哲学基础的差异
据, 往往以各自的临证经验, 总结体会而形成独到的见解。系统化以后就形成流派。
中医的流派盛于宋代, 当时战乱频繁, 民生艰苦, 疾病丛生。医生不再泥古, 创造和总结新的经验, /金元四大家0应运而生[5], 从此开创新的局面。在此以前, 使用传统方药, 称为经方派。而以后的医生, 秉承各派特色, 称为时方派。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开创了新的局面, 扩大了思路和眼界。对完善和发展中医体系, 起了重要贡献。
例如, 张元素(易水学派) 确立了脏腑议病理论体系, 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领, 辨证分析。并且创立药物的归经, 使药物治疗更为有效。这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起关键的作用。
明末清初形成的温病学派, 在温热病的医疗上, 起巨大的作用。温病学派的建立, 基于瘟疫的发生与流行。传统的伤寒理论与治疗, 不能治疗瘟疫, 因而开始寻找另一路线。最后形成了温病学派, 对发热性的疾病创立了一个完整的诊断和治疗体系。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它对发热性疾病, 包括各种传染病, 提出了新而有效的诊疗原则。
从以上所述, 中医的发展是不断总结经验, 形成流派, 从而不断完善中医的理论体系。另一反面, 师承在中医学的传承上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总的来说, 有各大流派, 各自有各自的医路, 实际上, 每个有实学的医师也各自具备特点。积一生的经验, 各有独到之处。徒弟就是继承者, 无徒就失传。这与现代医学是很不同的。疗效是验证诊断(或学说) 的标准。
由于个人经验之重要, 不同的医师各有特色, 从师就非常重要。清代温病学家叶桂(字天士) 从师17人, 创立卫气营血辨治, 揭示了温病发展的规律, 由此而定立了治则。2003年广东在治疗SARS 中有明确的疗效, 就是根据温病的治疗方法[6]。另外, 也说明在中医发展中广泛收集各家经验的重要性。可以说, 不了解中医的流派, 就不能说了解中医学。以一位(一派) 医师没有治好, 就否定中医的治疗, 就是不懂中医的流派所致。
之短, 更会使问题复杂化。然而, 细心地体察, 不难发现对方的优点。而这一点, 经过几十年的相处, 中国医学界彼此的偏见, 已经日渐化解, 而彼此的理解日益增多。而根本的理解, 是要从源头上来认识。那就是东西方的思维理念的差异。从根本上来说, 东西方的哲学没有好坏之分, 只有出发点的差异, 发展路线的不同。
中国传统医学从/人身一小天地0出发, 重视人的整体, 从总体上辨别病人的体质, 寒热虚实, 进一步分析病位之所在。在这个过程中, 全凭望闻问切, 不假其它手段进行诊断。因此, 对病人的观察很细, 努力发现一切异常, 从而进行辨证, 及时诊断, 及时处理。其最大优点是个性化治疗, 顾及全身, 治疗的副作用很小。
现代医学从病理机制出发, 找出发病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掌握疾病的进程及预后, 因此对具体疾病了解深入, 针对疾病进行处理。
从目前的治疗情况来看, 治疗有些疾病西医是强项, 而对另一些疾病, 中医是强项。而对广大患者来说, 一般首先看西医。效果不好, 就转而看中医。或者急病看西医, 慢性病看中医或者中西医同看。这个事实就已经说明了两者的强烈互补性。
另外, 对一些海外华人来说, 最大的不便是看病。按西方医疗保险的要求, 如果检验的指标不超过正常, 就不能开处方治疗, 不管病人感到多么不适。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少华人要找中医, 或回国看病的原因。
总之, 不管是中医(中国传统医学) 或是西医(现代医学) 都是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 都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的健康事业的。它们间的差异和分歧, 正是弥补它们各自的弱点的他山之石。这是一份中国特有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2]希而贝克, 伊耶. 西方哲学史[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3]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 五十二病方[Z].北京:文物出版
社, 1979.
[4]宋镇豪. 夏商社会生活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5]裘沛然, 丁光迪. 中医各家学说[C].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
[6]张伯礼, 梁树人等. SARS 患者中医证候表现和中西医结合疗
效分析[J]. 天津中医药, 2004, (6) .
六、中西医学的各自优点及强烈的互补性
如上所述, 东西方医学在其各自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 经历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形成了各自的体系。在互不了解的情况下, 发生歧见和冲突是必然的, 不可避免的。然而, 它们各有所长, 只有处理得当, 互相了解, 就不难发现彼此的长处。
简单地对比, 难以解决问题, 而以己之长攻人(责任编辑:子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