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在城市交通领域中的应用
王克楠*
(交通运输学院 北京交通大学,13120808)
摘要:系统工程是以大型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按一定目的进行设计、开发、管理与控制,以期达到总体效果最优的理论和方法。近年来,随着对系统工程认识的深化及系统工程本身的丰富和发展,系统工程理论已广泛深入到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和评价的各个方面,并极大地推动了城市交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系统工程的理论、技术及方法已成为人们认识和解决交通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工具。
关键词:城市交通;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系统管理与控制
Systems Engineering in Urban Traffic Sector
Kenan Wang
(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13120808)
Abstract: Systems engineering, taking large and complicated systems as object of research, is a set of theory and approaches that sets a certain target for designing, developing, managing and controlling so as to achieve optimized result. In recent years, with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s well as the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s engineering itself, systems engineering has been applied widely in fields of urban traffic planning, construction, administration and appraisal and become a strong driving for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traffic theory and practice. Systems engineering, together with its theory, techniques and approach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heory and tool in helping to identify and solve traffic problems.
Key Words: Urban Traffic; Theory and Approaches of 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 Management and Control
1 引言
城市(包括市区和市郊)道路(地面、地下、高价、水道、索道等)系统间的公众出行和客货输送。在人类把车辆作为交通工具之前,城市公众出行以步行为主,或以骑畜生、乘轿等代步。货物转移多靠肩挑或利用简单的运送工具运输。
车辆出现后,马车很快成为城市交通工具的主体。1819年巴黎市街上首先出现了为城市公共租乘服务的公共马车,从此产生了城市公共交通,开创了城市交通的新纪元。城市交通的特征因各城市的规模、性质、结构、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具有的主要特点则是相同的。首先,城市交通的重点是客运;其次,早晚上下班时间是城市客运高峰;再次,每个城市的客流形成都有自身的规律;最后,城市客运量大笑与各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布局有直接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城市中交通量激增,原始的交通方式已不能满足要求;同时,由于工业发展为城市交通提供的各种交通工具越来越多,从而加速了城市交通事业的发展。
城市交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使城市交通系统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矛盾越来越复杂。如何保证交通系统的健康运行,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城市载体功能,是新形势下城市交通发展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
2 城市交通领域中的系统观
城市交通是一个由其内部要素集合而成,复杂开放、随机可控的大系统。一般而言,它可以分为载体子系统(包括各类交通网络、场站等)、运输子系统(包括运输方式的构成及运输组织管理等)以及交通管理子系统。此外,城市交通大系统的外部环境同样也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包括城市地理环境、城市形态与规模以及城市土地利用及社会环境等。城市交通的有效运行取决于其内部诸要素的整合协同,同时又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
要真正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必须首先认真分析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从系统工程[1]的角度看,城市交通系统的本质特征从系统工程角度来看又包括着以下几个方面。
2.1城市交通系统的相关性
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组成要素,各个子系统都有其独立的内在构成方式和运行机制,但各要素的独立机能只能统一和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道路系统为例,它是由若干个不同功能层次的道路按照一定的衔接关系或空间布局组合到一起,还有一套与之适应的配套设施,如安全设施、行人过街设施等等。但是道路子系统要高效运转,并不完全取决于它本身,还取决于与其相关客货运输系统以及交通管理等子系统的运行条件和水平。假如客货运输系统是以私人小汽车和非社会化的自货自运方式为主,而不是以公共客货运为主,必然由于运行效率的低下而导致路网上的交通负荷成倍增加。
城市交通本身运转效率的高低也受到其外部环境子系统的制约。以城市土地利用为例,一个区域人流、物流的集中程度对人们出行方式的选择有着极大的影响。在集中度低的情况下,人们在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之间就有相对大的选择余地;在高集中度的情况下,当城市交通要尽快实现大量人和物的位移,而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固定性短期内难以改变时,就必然促使人们对出行方式做出选择。而城市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也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城市的生长轴和生长点往往都与城市交通走廊的位置及走向密切相关。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布局的调整以及远郊卫星城的建设也是以交通为先决条件。
2.2 城市交通系统的动态平衡性
城市交通系统供求关系总是处于不断运动、动态平衡之中。道路条件改善对城市交通拥挤状况的缓解作用,往往会因产生新的交通量而被抵消。交通需求总是趋于超过交通设施供给能力。新的道路建设固然减少了出行时耗,但同时使潜在的交通需求(潜在的交通需求受制于拥挤本身的需求。由于受到交通拥挤和停车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人虽然具有购置私人交通工具的能力,但他们宁可选择公共交通的方式出行)变为实际需求。于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形成了新的交通拥挤。可以说,城市交通系统就是在这种“ 均衡——不均衡——均衡”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发展的。
城市交通的这种动态平衡性也可以称为自适应性。它不仅体现在上述的道路子系统中,而且在其他子系统,如客货运输、交通管理子系统等,甚至子系统之
间也同样存在。如在客运系统中,不同形式、不同功能的运输方式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客运系统运行水平又直接受道路子系统和交通管理子系统的制约和调节。
2.3 城市交通系统的结构性
结构性是系统有机联系的反应。当系统的组成要素具有不同的结构形式时,该系统就会产生不同的功能和效果。对城市交通系统而言,各子系统内部不同的结构,是直接影响城市交通系统运行质量的重要因素。以道路子系统为例,两个同样规模的路网,由于结构不同,因而反映出的容量大小相同。
不仅道路子系统如此,其他各个子系统同样存在功能结构问题。如货运系统的专业运输与自货自运的比例、客运系统中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的比例等等。 3 城市交通规划中的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
城市交通规划[2]是城市交通发展中最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和车的急剧增长、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等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出现,对城市交通规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要缓解城市交通问题,适应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规划需更加注重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的应用。
3.1 交通规划目的多元化
系统工程理论[3]指出,系统的目标对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交通规划的目的必须多元化,城市交通不仅要保证交通运输畅通、安全、快速、舒适、便捷,而且要考虑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因此,一是要降低城市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二是要提高单位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对土地资源的过多占用;三是要促进城市体系、区域布局的健康发展;四是要支撑城市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的调整。
3.2 交通规划的决策过程中各种分析方法的综合利用
交通规划已从定性分析为主阶段,发展到定量分析为主阶段,并正迈向将定性定量有机结合的新阶段。在交通规划中,需要更加注重将专家理论、数据和各
种信息与计算机仿真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科学理论与实践经验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综合系统的整体优势。
3.3 先进交通规划方法的应用
规划目的的多元化,极大地增加了规划的研究内容。交通规划需更加注重交通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更加注重解决战略规划层面的问题。为分析复杂系统之间的关系,作了理论基础,将宏系统工程等先进系统工程理论需逐步引入到交通规划中。宏系统工程是指关系全局的超大型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决策和组织实施。这一理论力图采用全新的综合大系统的工程概念,运用定性定量参半的方法,采用协调折衷、互补共济等方法,以寻求合适而非最优的思想方法。支持宏系统工程思想的分析方法有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试误分析(try and error analysis )等。与传统系统工程相比,宏系统工程更重视整个系统环境。
3.4 交通规划中交通网络的可靠性研究
在重大自然灾害,如地震等发生后,交通系统对于城市的援救与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灾害发生时,道路交通系统功能对于城市系统总体功能的恢复具有重大影响,因而需要提供具有一定可靠性、能够在灾害中发挥作用的交通网络。城市交通规划过程中,对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预防和救援问题的科学研究设计,可以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城市交通领域中的系统管理与控制
道路交通管理系统是最早将计算机技术引入管理控制系统的少数单位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城市交通控制系统建成以来,已有300多个城市交通控制系统在世界各地运行。
我国的交通管理控制系统发展也比较快。目前,在一些城市,特别是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型城市,在交通管理控制中已采用大量现代技术,以协助交通管理者管理和决策。如交通组织决策[4]中的交通流量动态仿真模拟技术、交通信号控制中的传感器技术、视频技术、监控技术等,指挥调度中的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等。但是从目前的应用情况看,系统集成性差,规模还比较小,总体
水平比较低,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现代先进技术,控制管理人、车、路、环境共同构成的城市交通系统,使交通运动处于最佳状态,是合理分配,疏导交通流,提高现有道路利用率,缓解城市交通紧张状况的最有效手段和方法。集先进系统控制理论及信息技术各项成果的道路交通管理,称之为智能交通管理系统(intelligent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 。它由交通信息综合系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和交通违章监控系统等若干系统组成。
管理系统是城市交通管理发展的方向。在管理手段、管理方式上,它比传统的交通管理有了质的飞跃。
4.1 交通管理手段的智能化
从纯物理系统的角度看,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人、车、路等,都可以抽象为其系统中诸多变量。而道路交通管理就是要通过掌握这些变量的动态和静态信息以及变量给出的条件,经过加工处理,并通过对这些变量进行优化组合和控制,以达到系统运行的最优。上述道路交通管理系统运行的过程,可划分为几个层次:获取变量信息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信息的采集;信息从采集到加工处理之间的过程,可称之为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加工,也可理解为信息的应用。
传统的交通管理对交通系统运行过程的控制,大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整个系统的有效集成,使管理者的“ 大脑”扩展,“四肢”延长,从交通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到控制应用,都可以由控制系统来替代。管理者只需设定管理目标,其他的都由智能化系统来保证实施,并反馈实施效果,自动完善。
4.2 交通管理方式的人性化
传统的道路交通管理,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按照集中管理的方式对道路使用者进行控制和规范,各种道路交通控制手段,包括标志、标线和信号灯,都在迫使交通参与者按照管理者的要求去做,管理者是主动的,道路使用者是被动的。
而智能交通管理在管理方式上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它是在信息共享的条件下,以实现高效率载送和运输为目的。通过向交通参与者提供各种信
息,让道路适用者从不同的方案中选择自己认可的那一种,它是以诱导为主,而不是以强迫为主。
诱导式控制比传统的集中式控制更符合人的本性,这时交通参与者在综合考虑路网信息的基础上,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取向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在有足够的路网资源的条件下,系统的运行可以向最优接近,这个最优使路网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交通参与者的总体平均时间接近最小值。
5 城市交通系统管理与控制的绩效评价
科学的评论体系和评论方法是城市交通发展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城市交通项目综合评论的方法很多,如价值分析评价法、单纯矩阵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相对来说,交通评价的方法相对固定,而评价体系则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回顾道路交通评价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的是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从最早的以工程造价为标准,到以交通服务水平为标准,再到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内容,发展到现在的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准。每一次的提高,都蕴涵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客观上反映了对城市交通系统认识的逐步深化。
第一次提升,是在交通工程学科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交通流分析技术、交通设计技术、交通工程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第二次提升,引进了环境科学的观念,形成交通环境的研究领域,考虑到道路网环境容量的交通规划、交通公害(噪声、废气)的防治、道路景观的设计等;第三次提升,更加注重社会整体效益,把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对交通评价的每一次提高,都是在上一次基础上增加了新的评价因素,评价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都向前迈进了一步。从交通评价的共性来看,评价体系都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从改善城市交通系统运行效率的角度来衡量经济效益。其具体表现为降低行车成本、减少出行时间、延长车辆使用寿命和提高路网通行能力等方面。这方面的评价指标一般为定量指标。
(2)环境效益评价。主要是考虑交通项目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这方面的评价指标有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等。
(3)社会效益评价。主要是从社会经济系统的角度来考察交通评价各项指标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效益。一方面包括间接经济效益,如促进城市土地的升值,使产业分工得到合理调配等;另一方面,包括无形效益。即由于城市交通改善给社会带来的无法用经济尺度计量的效益,因而这些指标大多是一些定性指标,如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增强了城市经济功能,提高了市民文明意识,促进了产业开发,扩大了市场范围,增加了就业机会,改善了投资环境等等。
系统工程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立足于整体,并统筹全局,将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定向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研究、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只有不断学习借鉴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城市交通发展规律,遵循城市交通发展的规律,规划好城市交通发展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钱学森. 论系统工程[M ].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2] 王 炜. 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实践[M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 陆化普. 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M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 汪应洛.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王克楠(1991— ),男,交通运输学院,北京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
系统工程在城市交通领域中的应用
王克楠*
(交通运输学院 北京交通大学,13120808)
摘要:系统工程是以大型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按一定目的进行设计、开发、管理与控制,以期达到总体效果最优的理论和方法。近年来,随着对系统工程认识的深化及系统工程本身的丰富和发展,系统工程理论已广泛深入到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和评价的各个方面,并极大地推动了城市交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系统工程的理论、技术及方法已成为人们认识和解决交通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工具。
关键词:城市交通;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系统管理与控制
Systems Engineering in Urban Traffic Sector
Kenan Wang
(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13120808)
Abstract: Systems engineering, taking large and complicated systems as object of research, is a set of theory and approaches that sets a certain target for designing, developing, managing and controlling so as to achieve optimized result. In recent years, with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s well as the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s engineering itself, systems engineering has been applied widely in fields of urban traffic planning, construction, administration and appraisal and become a strong driving for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traffic theory and practice. Systems engineering, together with its theory, techniques and approach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heory and tool in helping to identify and solve traffic problems.
Key Words: Urban Traffic; Theory and Approaches of 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 Management and Control
1 引言
城市(包括市区和市郊)道路(地面、地下、高价、水道、索道等)系统间的公众出行和客货输送。在人类把车辆作为交通工具之前,城市公众出行以步行为主,或以骑畜生、乘轿等代步。货物转移多靠肩挑或利用简单的运送工具运输。
车辆出现后,马车很快成为城市交通工具的主体。1819年巴黎市街上首先出现了为城市公共租乘服务的公共马车,从此产生了城市公共交通,开创了城市交通的新纪元。城市交通的特征因各城市的规模、性质、结构、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具有的主要特点则是相同的。首先,城市交通的重点是客运;其次,早晚上下班时间是城市客运高峰;再次,每个城市的客流形成都有自身的规律;最后,城市客运量大笑与各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布局有直接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城市中交通量激增,原始的交通方式已不能满足要求;同时,由于工业发展为城市交通提供的各种交通工具越来越多,从而加速了城市交通事业的发展。
城市交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以及人们观念的变化,使城市交通系统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矛盾越来越复杂。如何保证交通系统的健康运行,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城市载体功能,是新形势下城市交通发展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
2 城市交通领域中的系统观
城市交通是一个由其内部要素集合而成,复杂开放、随机可控的大系统。一般而言,它可以分为载体子系统(包括各类交通网络、场站等)、运输子系统(包括运输方式的构成及运输组织管理等)以及交通管理子系统。此外,城市交通大系统的外部环境同样也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包括城市地理环境、城市形态与规模以及城市土地利用及社会环境等。城市交通的有效运行取决于其内部诸要素的整合协同,同时又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
要真正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必须首先认真分析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从系统工程[1]的角度看,城市交通系统的本质特征从系统工程角度来看又包括着以下几个方面。
2.1城市交通系统的相关性
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组成要素,各个子系统都有其独立的内在构成方式和运行机制,但各要素的独立机能只能统一和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道路系统为例,它是由若干个不同功能层次的道路按照一定的衔接关系或空间布局组合到一起,还有一套与之适应的配套设施,如安全设施、行人过街设施等等。但是道路子系统要高效运转,并不完全取决于它本身,还取决于与其相关客货运输系统以及交通管理等子系统的运行条件和水平。假如客货运输系统是以私人小汽车和非社会化的自货自运方式为主,而不是以公共客货运为主,必然由于运行效率的低下而导致路网上的交通负荷成倍增加。
城市交通本身运转效率的高低也受到其外部环境子系统的制约。以城市土地利用为例,一个区域人流、物流的集中程度对人们出行方式的选择有着极大的影响。在集中度低的情况下,人们在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之间就有相对大的选择余地;在高集中度的情况下,当城市交通要尽快实现大量人和物的位移,而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固定性短期内难以改变时,就必然促使人们对出行方式做出选择。而城市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也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城市的生长轴和生长点往往都与城市交通走廊的位置及走向密切相关。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布局的调整以及远郊卫星城的建设也是以交通为先决条件。
2.2 城市交通系统的动态平衡性
城市交通系统供求关系总是处于不断运动、动态平衡之中。道路条件改善对城市交通拥挤状况的缓解作用,往往会因产生新的交通量而被抵消。交通需求总是趋于超过交通设施供给能力。新的道路建设固然减少了出行时耗,但同时使潜在的交通需求(潜在的交通需求受制于拥挤本身的需求。由于受到交通拥挤和停车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人虽然具有购置私人交通工具的能力,但他们宁可选择公共交通的方式出行)变为实际需求。于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形成了新的交通拥挤。可以说,城市交通系统就是在这种“ 均衡——不均衡——均衡”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发展的。
城市交通的这种动态平衡性也可以称为自适应性。它不仅体现在上述的道路子系统中,而且在其他子系统,如客货运输、交通管理子系统等,甚至子系统之
间也同样存在。如在客运系统中,不同形式、不同功能的运输方式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客运系统运行水平又直接受道路子系统和交通管理子系统的制约和调节。
2.3 城市交通系统的结构性
结构性是系统有机联系的反应。当系统的组成要素具有不同的结构形式时,该系统就会产生不同的功能和效果。对城市交通系统而言,各子系统内部不同的结构,是直接影响城市交通系统运行质量的重要因素。以道路子系统为例,两个同样规模的路网,由于结构不同,因而反映出的容量大小相同。
不仅道路子系统如此,其他各个子系统同样存在功能结构问题。如货运系统的专业运输与自货自运的比例、客运系统中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的比例等等。 3 城市交通规划中的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
城市交通规划[2]是城市交通发展中最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和车的急剧增长、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等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出现,对城市交通规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要缓解城市交通问题,适应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规划需更加注重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的应用。
3.1 交通规划目的多元化
系统工程理论[3]指出,系统的目标对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交通规划的目的必须多元化,城市交通不仅要保证交通运输畅通、安全、快速、舒适、便捷,而且要考虑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因此,一是要降低城市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二是要提高单位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对土地资源的过多占用;三是要促进城市体系、区域布局的健康发展;四是要支撑城市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的调整。
3.2 交通规划的决策过程中各种分析方法的综合利用
交通规划已从定性分析为主阶段,发展到定量分析为主阶段,并正迈向将定性定量有机结合的新阶段。在交通规划中,需要更加注重将专家理论、数据和各
种信息与计算机仿真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科学理论与实践经验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综合系统的整体优势。
3.3 先进交通规划方法的应用
规划目的的多元化,极大地增加了规划的研究内容。交通规划需更加注重交通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更加注重解决战略规划层面的问题。为分析复杂系统之间的关系,作了理论基础,将宏系统工程等先进系统工程理论需逐步引入到交通规划中。宏系统工程是指关系全局的超大型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决策和组织实施。这一理论力图采用全新的综合大系统的工程概念,运用定性定量参半的方法,采用协调折衷、互补共济等方法,以寻求合适而非最优的思想方法。支持宏系统工程思想的分析方法有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试误分析(try and error analysis )等。与传统系统工程相比,宏系统工程更重视整个系统环境。
3.4 交通规划中交通网络的可靠性研究
在重大自然灾害,如地震等发生后,交通系统对于城市的援救与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灾害发生时,道路交通系统功能对于城市系统总体功能的恢复具有重大影响,因而需要提供具有一定可靠性、能够在灾害中发挥作用的交通网络。城市交通规划过程中,对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预防和救援问题的科学研究设计,可以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城市交通领域中的系统管理与控制
道路交通管理系统是最早将计算机技术引入管理控制系统的少数单位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城市交通控制系统建成以来,已有300多个城市交通控制系统在世界各地运行。
我国的交通管理控制系统发展也比较快。目前,在一些城市,特别是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型城市,在交通管理控制中已采用大量现代技术,以协助交通管理者管理和决策。如交通组织决策[4]中的交通流量动态仿真模拟技术、交通信号控制中的传感器技术、视频技术、监控技术等,指挥调度中的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等。但是从目前的应用情况看,系统集成性差,规模还比较小,总体
水平比较低,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现代先进技术,控制管理人、车、路、环境共同构成的城市交通系统,使交通运动处于最佳状态,是合理分配,疏导交通流,提高现有道路利用率,缓解城市交通紧张状况的最有效手段和方法。集先进系统控制理论及信息技术各项成果的道路交通管理,称之为智能交通管理系统(intelligent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 。它由交通信息综合系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和交通违章监控系统等若干系统组成。
管理系统是城市交通管理发展的方向。在管理手段、管理方式上,它比传统的交通管理有了质的飞跃。
4.1 交通管理手段的智能化
从纯物理系统的角度看,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人、车、路等,都可以抽象为其系统中诸多变量。而道路交通管理就是要通过掌握这些变量的动态和静态信息以及变量给出的条件,经过加工处理,并通过对这些变量进行优化组合和控制,以达到系统运行的最优。上述道路交通管理系统运行的过程,可划分为几个层次:获取变量信息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信息的采集;信息从采集到加工处理之间的过程,可称之为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加工,也可理解为信息的应用。
传统的交通管理对交通系统运行过程的控制,大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整个系统的有效集成,使管理者的“ 大脑”扩展,“四肢”延长,从交通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到控制应用,都可以由控制系统来替代。管理者只需设定管理目标,其他的都由智能化系统来保证实施,并反馈实施效果,自动完善。
4.2 交通管理方式的人性化
传统的道路交通管理,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按照集中管理的方式对道路使用者进行控制和规范,各种道路交通控制手段,包括标志、标线和信号灯,都在迫使交通参与者按照管理者的要求去做,管理者是主动的,道路使用者是被动的。
而智能交通管理在管理方式上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它是在信息共享的条件下,以实现高效率载送和运输为目的。通过向交通参与者提供各种信
息,让道路适用者从不同的方案中选择自己认可的那一种,它是以诱导为主,而不是以强迫为主。
诱导式控制比传统的集中式控制更符合人的本性,这时交通参与者在综合考虑路网信息的基础上,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取向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在有足够的路网资源的条件下,系统的运行可以向最优接近,这个最优使路网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交通参与者的总体平均时间接近最小值。
5 城市交通系统管理与控制的绩效评价
科学的评论体系和评论方法是城市交通发展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城市交通项目综合评论的方法很多,如价值分析评价法、单纯矩阵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相对来说,交通评价的方法相对固定,而评价体系则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回顾道路交通评价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的是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从最早的以工程造价为标准,到以交通服务水平为标准,再到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内容,发展到现在的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准。每一次的提高,都蕴涵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客观上反映了对城市交通系统认识的逐步深化。
第一次提升,是在交通工程学科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交通流分析技术、交通设计技术、交通工程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第二次提升,引进了环境科学的观念,形成交通环境的研究领域,考虑到道路网环境容量的交通规划、交通公害(噪声、废气)的防治、道路景观的设计等;第三次提升,更加注重社会整体效益,把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对交通评价的每一次提高,都是在上一次基础上增加了新的评价因素,评价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都向前迈进了一步。从交通评价的共性来看,评价体系都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从改善城市交通系统运行效率的角度来衡量经济效益。其具体表现为降低行车成本、减少出行时间、延长车辆使用寿命和提高路网通行能力等方面。这方面的评价指标一般为定量指标。
(2)环境效益评价。主要是考虑交通项目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这方面的评价指标有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等。
(3)社会效益评价。主要是从社会经济系统的角度来考察交通评价各项指标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效益。一方面包括间接经济效益,如促进城市土地的升值,使产业分工得到合理调配等;另一方面,包括无形效益。即由于城市交通改善给社会带来的无法用经济尺度计量的效益,因而这些指标大多是一些定性指标,如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增强了城市经济功能,提高了市民文明意识,促进了产业开发,扩大了市场范围,增加了就业机会,改善了投资环境等等。
系统工程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立足于整体,并统筹全局,将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定向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研究、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只有不断学习借鉴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城市交通发展规律,遵循城市交通发展的规律,规划好城市交通发展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钱学森. 论系统工程[M ].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2] 王 炜. 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实践[M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 陆化普. 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M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 汪应洛.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王克楠(1991— ),男,交通运输学院,北京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