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及其[离骚]

1

第二讲 屈原及其《离骚》

一、屈原其人

二、屈原精神――《离骚》解读

三、屈原精神与楚民族精神

四、屈原精神对当今人文精神建构的启示

一、屈原其人

(一)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名平(正则),字原(灵均),战国时楚人。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

约生于公元前340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62岁

屈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甚得楚怀王信任。

后为上官大夫所谗,被怀王疏远:起草宪令、自夸功劳。

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苏秦)

顷襄王时,又因令尹子兰之忌,被流放到江南:怀王客死于秦。

悲愤忧郁,最后投汨罗江而死。

博闻强记,学识丰富,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内政――修明法度,任用贤能。

外交――联齐抗秦。

附:战国形势图

(二)屈原在历史上遭到的批评

班固等人:显暴君过、露才扬己、自杀不合圣人中正之道、为臣之道等等

主文而谲谏:“主文”就是注重文采,讲究形式;“谲谏”就是“刺上”的方式应委婉含蓄,不可直露急切。

江郎才尽:南朝江淹

有违孝道:《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三)屈原的盛誉

民俗:端午节. 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2

3

历史上怀才不遇者的隔代知音:

贾谊《吊屈原赋》

司马迁:与日月争光可也。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王逸《楚辞章句》。

李白《江上吟》:“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功名富贵若常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国际上: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芬兰首都

赫尔辛基召开会议,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哥白尼、拉伯雷、何塞.马蒂。

哥白尼(1473-1543):波兰天文学家,日心

说的创立者,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主要贡献:

创立了日心地动说,从根本上动摇了中世世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拉伯雷(1494-1553),法国人。拉伯雷为后人称道的是他的长篇小说《巨人传》。《巨人传》揭露了中世纪都会的黑暗与腐朽,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个性解放的追求。

何塞.马蒂(1853-1859),古巴的杰出的诗人,民族英雄和伟大的思想家。他主张民族独立,接下来,他成为古巴民族的英雄和象征。

2005年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时间,都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

二、屈原精神――《离骚》解读

(一)爱国主义精神:

理想:辅佐君王,实现美政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4

5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行动:至死不离楚国,以身殉国。

《离骚》: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必怀乎故

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王逸注: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河而死。

《橘颂》:“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

生南国兮。”橘踰淮则为枳。

(二)高洁的人格: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品质

开篇八句:自命甚高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颛頊:绝地天通

寅年寅月寅日

采摘香草――精勤修德

《离骚》: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君子比德: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独醒精神 《卜居》: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渔父 》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

6

7

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

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

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三)批判精神与抗争精神

批判精神: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方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抗争精神: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8

9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女媭规劝;陈辞重华;灵氛占卜、巫咸降神;去国远游

陟陞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乱曰: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乱词:理想冲不破现实的束缚、压抑;远游自疏又被眷恋故国之情压倒__以死殉志、以身殉国。

(三)屈原精神的基点:对自我与社会的双重固持。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明哲保身;和而不同;随波逐流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余观渔父告屈原之语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又云:‘众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釃。’此与孔子和而不同之言何异。使屈原能听其说,安时处顺,置得丧于度外,安知不在圣贤之域!而仕不得志,狷急褊躁,甘葬江渔之腹,知命者肯如是乎!故班固谓露才扬己,忿怼沉江。刘勰谓依彭咸之遗则者,狷狭之志也。扬雄谓遇不遇命也,何必沉身哉!孟郊云:‘三黜有愠色,即非圣哲模。’孙邰云:‘道废固命也,何事葬江鱼。’皆贬之也。”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三、屈原精神与楚民族精神

推崇公正无私并加以实践的精神品质

君:《吕氏春秋·直谏》载:

10

11

荆文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以畋于

云梦,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

听朝。葆申曰:“先王卜以臣为葆,吉。

今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畋三月不反;

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王之罪当笞。”

王曰:“不谷免衣襁褓而齿于诸侯,愿请

变更而无笞。”葆申曰:“臣承先王之令,

不敢废也。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

臣宁抵罪于王,毋抵罪于先王。”王曰:“敬

诺。”引席,王伏。葆申束细荆五十,跪

而加之于背,如此者再,谓“王起矣”,

王曰:“有笞之名一也。”申曰:“臣闻君

子耻之,小人痛之。耻之不变,痛之何

益?”葆申趣出,自流于渊,请死罪。文

王曰:“此不谷之过也,葆申何罪?”王

乃变更,召葆申,杀茹黄之狗,析宛路之

矰,放丹之姬。后荆国,兼国三十九。令

荆国广大至于此者,葆申之力也极言之功

1也。

“先王之令”,先王即是楚武王。 1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卷二十三,学林出版社1984年4月初版第1545页。

楚文王对王子执法,即是对其父法令的继承:

楚文王伐邓,使王子革、王子灵共捃菜。二子出采,见老丈人载畚,乞焉,不与;搏而夺之。王闻之,令皆拘二子,将杀之。大夫辞曰:“取畚信有罪,然杀之非其罪也,君若何杀之?”言卒,丈人造军而言曰:“邓为无道,故伐之。今君公之子之搏而夺吾畚,无道甚于邓。”呼天而号。君闻之,群臣恐。君见之,曰:“讨有罪而横夺,非所以禁暴也;恃力虐老,非所以教幼也;爱子弃法,非所以保国也;私二子,灭三行,非所以从政也。丈人舍之矣,谢之军门之外耳。”(《说苑.至公》)

楚庄王在非战时对太子施行“茅门之法”: 楚庄王有茅门者,法曰:“群臣大夫、诸公子入朝,马蹄蹂霤者,斩其辀而戮其御。”太子入朝,马蹄蹂霤,廷理斩其辀而戮其御。太子大怒,入为王泣曰:“为我诛廷理。”王曰:“法者,所以敬宗庙、尊社稷。故能立法从令,尊敬社稷者,社

12

13

稷之臣也。安可以加诛?夫犯法废令,不

尊敬社稷,是臣弃君、下陵上也。臣弃君

则主威失,下陵上则上位危。社稷不守,

吾何以遗子?”太子乃还走避舍,再拜请

死。(《说苑.至公》)

楚大臣乃至一般百姓身上也都有反映。《说苑》就载楚成王时令尹子文的执法无私: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

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

责之曰:“凡立廷理者,将以司犯王令,

而察触国法也。夫直士恃法,柔而不挠,

刚而不折。今弃法而背令,而释犯法者,

是为理不端,怀心不公也。岂吾有营私之

意也?何廷理之驳于法也?吾在上位,以

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

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

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执一国

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

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

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成

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说苑.至公》)

一般国人也颂扬持法公正。楚成王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这种对法所具有的“方正公平”的崇尚,有时还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是非抉择。《论语·子路》载: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与孔子的对话,很明显地反映出在法与情产

14

15

生冲突时,楚国与中原的不同的处理方式。父攘羊而子证之,叶公认为是“直躬”,就是以法行事,不循私情。这就直接触犯了宗法礼制下的孝慈亲情。

当然我们并不能说楚人就没有亲情与人情,

《韩诗外传》就记载了两则情与法相冲突之事:

楚昭王有士曰石奢。其为人也,公而

好直。王使为理。于是道有杀人者,石

奢追之,则父也。还反于廷曰:“杀人者,

臣之父也。以父成政,非孝也。不行君

法,非忠也。弛罪废法,而伏其辜,臣

之所守也。”遂伏斧鑕,曰:“命在君。”

君曰:“追而不及,庸有罪乎?子其治事

矣。”石奢曰:“不然。不私其父,非孝

也。不行君法,非忠也。君欲赦之,上

之惠也。臣不能失法,下之义也。”遂不

去鈇鑕,刎颈而死乎廷。君子闻之曰:

“贞夫法哉!石先生乎!”孔子曰:“子

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诗》

曰:“彼己之子,邦之司直。”石先生之

谓也。

楚有士曰申鸣,治园以养父母,孝闻于楚王,召之,申鸣辞不往。其父曰:“王欲用汝,何谓辞之?”申鸣曰:“何舍为子,乃为臣乎?”父曰:“使汝有禄于国,有位于廷,汝乐而我不忧矣。我欲汝之仕也。”申鸣曰:“诺。”遂之朝受命。楚王以为左司马。其年,遇白公之乱,杀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申鸣因以兵卫之。白公谓石乞曰:“申鸣,天下勇士也。今将兵,为之奈何?”石乞曰:“吾闻申鸣孝子也,劫其父以兵,使人谓申鸣曰:‘子与我,则与子分楚国。不与我,则杀乃父。’”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则父之子,今则君之臣,已不得为孝子矣,安得不为忠臣乎?”援桴鼓之,遂杀白公,其父亦死焉。王归赏之。申鸣曰:“受君之禄,避君之难,非忠臣也。正君之法,以杀其父,又非孝子也。行不两全,名不两立。悲夫!若此而生,亦何以示天下之士哉!”遂自刎而死。《诗》曰:“进退维谷。”

16

17

四、屈原精神对当今人文精神建构的启示

(一)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

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

切。

对自我和社会的双重固持――高洁人

格、爱国主义及批判精神与抗争精神

独立人格:生存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

关注社会:爱国精神的当代体现;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持有批判精神。

持守信仰并加以实践的精神品质:公正、正义等人文精神。

(二)就知识分子而言

王岳川先生对“知识分子”的定义颇具启发:

在我看来,所谓知识分子指这样一类

人:他们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并在人格

上达到自我觉醒,以求知为目的,不断创

造、传播、使用文化,忧国忧民,对社会

发展极具责任心,对现实社会不断加以反

省批判,以自己的良知作为社会的良心和

评判社会事物进步或退步的标准。(《文化

话语与意义踪迹》)

18

1

第二讲 屈原及其《离骚》

一、屈原其人

二、屈原精神――《离骚》解读

三、屈原精神与楚民族精神

四、屈原精神对当今人文精神建构的启示

一、屈原其人

(一)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名平(正则),字原(灵均),战国时楚人。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

约生于公元前340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62岁

屈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甚得楚怀王信任。

后为上官大夫所谗,被怀王疏远:起草宪令、自夸功劳。

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苏秦)

顷襄王时,又因令尹子兰之忌,被流放到江南:怀王客死于秦。

悲愤忧郁,最后投汨罗江而死。

博闻强记,学识丰富,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内政――修明法度,任用贤能。

外交――联齐抗秦。

附:战国形势图

(二)屈原在历史上遭到的批评

班固等人:显暴君过、露才扬己、自杀不合圣人中正之道、为臣之道等等

主文而谲谏:“主文”就是注重文采,讲究形式;“谲谏”就是“刺上”的方式应委婉含蓄,不可直露急切。

江郎才尽:南朝江淹

有违孝道:《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三)屈原的盛誉

民俗:端午节. 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2

3

历史上怀才不遇者的隔代知音:

贾谊《吊屈原赋》

司马迁:与日月争光可也。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王逸《楚辞章句》。

李白《江上吟》:“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功名富贵若常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国际上: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芬兰首都

赫尔辛基召开会议,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哥白尼、拉伯雷、何塞.马蒂。

哥白尼(1473-1543):波兰天文学家,日心

说的创立者,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主要贡献:

创立了日心地动说,从根本上动摇了中世世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拉伯雷(1494-1553),法国人。拉伯雷为后人称道的是他的长篇小说《巨人传》。《巨人传》揭露了中世纪都会的黑暗与腐朽,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个性解放的追求。

何塞.马蒂(1853-1859),古巴的杰出的诗人,民族英雄和伟大的思想家。他主张民族独立,接下来,他成为古巴民族的英雄和象征。

2005年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时间,都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

二、屈原精神――《离骚》解读

(一)爱国主义精神:

理想:辅佐君王,实现美政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4

5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行动:至死不离楚国,以身殉国。

《离骚》: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必怀乎故

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王逸注: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河而死。

《橘颂》:“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

生南国兮。”橘踰淮则为枳。

(二)高洁的人格: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品质

开篇八句:自命甚高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颛頊:绝地天通

寅年寅月寅日

采摘香草――精勤修德

《离骚》: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君子比德: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独醒精神 《卜居》: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渔父 》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

6

7

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

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

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三)批判精神与抗争精神

批判精神: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方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抗争精神: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8

9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女媭规劝;陈辞重华;灵氛占卜、巫咸降神;去国远游

陟陞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乱曰: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乱词:理想冲不破现实的束缚、压抑;远游自疏又被眷恋故国之情压倒__以死殉志、以身殉国。

(三)屈原精神的基点:对自我与社会的双重固持。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明哲保身;和而不同;随波逐流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余观渔父告屈原之语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又云:‘众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釃。’此与孔子和而不同之言何异。使屈原能听其说,安时处顺,置得丧于度外,安知不在圣贤之域!而仕不得志,狷急褊躁,甘葬江渔之腹,知命者肯如是乎!故班固谓露才扬己,忿怼沉江。刘勰谓依彭咸之遗则者,狷狭之志也。扬雄谓遇不遇命也,何必沉身哉!孟郊云:‘三黜有愠色,即非圣哲模。’孙邰云:‘道废固命也,何事葬江鱼。’皆贬之也。”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三、屈原精神与楚民族精神

推崇公正无私并加以实践的精神品质

君:《吕氏春秋·直谏》载:

10

11

荆文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以畋于

云梦,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

听朝。葆申曰:“先王卜以臣为葆,吉。

今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畋三月不反;

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王之罪当笞。”

王曰:“不谷免衣襁褓而齿于诸侯,愿请

变更而无笞。”葆申曰:“臣承先王之令,

不敢废也。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

臣宁抵罪于王,毋抵罪于先王。”王曰:“敬

诺。”引席,王伏。葆申束细荆五十,跪

而加之于背,如此者再,谓“王起矣”,

王曰:“有笞之名一也。”申曰:“臣闻君

子耻之,小人痛之。耻之不变,痛之何

益?”葆申趣出,自流于渊,请死罪。文

王曰:“此不谷之过也,葆申何罪?”王

乃变更,召葆申,杀茹黄之狗,析宛路之

矰,放丹之姬。后荆国,兼国三十九。令

荆国广大至于此者,葆申之力也极言之功

1也。

“先王之令”,先王即是楚武王。 1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卷二十三,学林出版社1984年4月初版第1545页。

楚文王对王子执法,即是对其父法令的继承:

楚文王伐邓,使王子革、王子灵共捃菜。二子出采,见老丈人载畚,乞焉,不与;搏而夺之。王闻之,令皆拘二子,将杀之。大夫辞曰:“取畚信有罪,然杀之非其罪也,君若何杀之?”言卒,丈人造军而言曰:“邓为无道,故伐之。今君公之子之搏而夺吾畚,无道甚于邓。”呼天而号。君闻之,群臣恐。君见之,曰:“讨有罪而横夺,非所以禁暴也;恃力虐老,非所以教幼也;爱子弃法,非所以保国也;私二子,灭三行,非所以从政也。丈人舍之矣,谢之军门之外耳。”(《说苑.至公》)

楚庄王在非战时对太子施行“茅门之法”: 楚庄王有茅门者,法曰:“群臣大夫、诸公子入朝,马蹄蹂霤者,斩其辀而戮其御。”太子入朝,马蹄蹂霤,廷理斩其辀而戮其御。太子大怒,入为王泣曰:“为我诛廷理。”王曰:“法者,所以敬宗庙、尊社稷。故能立法从令,尊敬社稷者,社

12

13

稷之臣也。安可以加诛?夫犯法废令,不

尊敬社稷,是臣弃君、下陵上也。臣弃君

则主威失,下陵上则上位危。社稷不守,

吾何以遗子?”太子乃还走避舍,再拜请

死。(《说苑.至公》)

楚大臣乃至一般百姓身上也都有反映。《说苑》就载楚成王时令尹子文的执法无私: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

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

责之曰:“凡立廷理者,将以司犯王令,

而察触国法也。夫直士恃法,柔而不挠,

刚而不折。今弃法而背令,而释犯法者,

是为理不端,怀心不公也。岂吾有营私之

意也?何廷理之驳于法也?吾在上位,以

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

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

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执一国

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

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

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成

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说苑.至公》)

一般国人也颂扬持法公正。楚成王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这种对法所具有的“方正公平”的崇尚,有时还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是非抉择。《论语·子路》载: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与孔子的对话,很明显地反映出在法与情产

14

15

生冲突时,楚国与中原的不同的处理方式。父攘羊而子证之,叶公认为是“直躬”,就是以法行事,不循私情。这就直接触犯了宗法礼制下的孝慈亲情。

当然我们并不能说楚人就没有亲情与人情,

《韩诗外传》就记载了两则情与法相冲突之事:

楚昭王有士曰石奢。其为人也,公而

好直。王使为理。于是道有杀人者,石

奢追之,则父也。还反于廷曰:“杀人者,

臣之父也。以父成政,非孝也。不行君

法,非忠也。弛罪废法,而伏其辜,臣

之所守也。”遂伏斧鑕,曰:“命在君。”

君曰:“追而不及,庸有罪乎?子其治事

矣。”石奢曰:“不然。不私其父,非孝

也。不行君法,非忠也。君欲赦之,上

之惠也。臣不能失法,下之义也。”遂不

去鈇鑕,刎颈而死乎廷。君子闻之曰:

“贞夫法哉!石先生乎!”孔子曰:“子

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诗》

曰:“彼己之子,邦之司直。”石先生之

谓也。

楚有士曰申鸣,治园以养父母,孝闻于楚王,召之,申鸣辞不往。其父曰:“王欲用汝,何谓辞之?”申鸣曰:“何舍为子,乃为臣乎?”父曰:“使汝有禄于国,有位于廷,汝乐而我不忧矣。我欲汝之仕也。”申鸣曰:“诺。”遂之朝受命。楚王以为左司马。其年,遇白公之乱,杀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申鸣因以兵卫之。白公谓石乞曰:“申鸣,天下勇士也。今将兵,为之奈何?”石乞曰:“吾闻申鸣孝子也,劫其父以兵,使人谓申鸣曰:‘子与我,则与子分楚国。不与我,则杀乃父。’”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则父之子,今则君之臣,已不得为孝子矣,安得不为忠臣乎?”援桴鼓之,遂杀白公,其父亦死焉。王归赏之。申鸣曰:“受君之禄,避君之难,非忠臣也。正君之法,以杀其父,又非孝子也。行不两全,名不两立。悲夫!若此而生,亦何以示天下之士哉!”遂自刎而死。《诗》曰:“进退维谷。”

16

17

四、屈原精神对当今人文精神建构的启示

(一)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

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

切。

对自我和社会的双重固持――高洁人

格、爱国主义及批判精神与抗争精神

独立人格:生存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

关注社会:爱国精神的当代体现;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持有批判精神。

持守信仰并加以实践的精神品质:公正、正义等人文精神。

(二)就知识分子而言

王岳川先生对“知识分子”的定义颇具启发:

在我看来,所谓知识分子指这样一类

人:他们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并在人格

上达到自我觉醒,以求知为目的,不断创

造、传播、使用文化,忧国忧民,对社会

发展极具责任心,对现实社会不断加以反

省批判,以自己的良知作为社会的良心和

评判社会事物进步或退步的标准。(《文化

话语与意义踪迹》)

18


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学案
  • 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 1.通过鉴赏<离 ...查看


  • [〈楚辞〉成书之探索]商榷
  • <〈楚辞〉成书之探索>商榷 熊人宽 摘要:汤炳正先生"<楚辞>成书五阶段论"大胆想象,思路开扩,但缺少文献佐证.汤先生认为:"凡见于前者即略于后,乃<楚辞章句>的惯例&quo ...查看


  •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生悲剧美
  •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生悲剧美 姓名: 叶红红 学号:[**************] [论文框架] 1.内容摘要 2.关键词 3.正文: 3.1.放逐异地的失落 3.2.知音难觅的忧愁 3.3.怀才不遇的愤懑 3.4.<离 ...查看


  •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离骚]教案(七)
  • <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屈原其人和"楚辞"这种诗歌样式.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也是"楚 ...查看


  • 屈原的藉家及其美政理想的现代价值
  • 屈原的藉家及其美政理想的制度设计 黄震云 司马迁写作的<屈原传> 只说他是楚之同姓,不及故里,由此引发藉家之争. 长期以来流行的说法是屈原是湖北秭归人,关键依据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四的一段注释,说秭归因屈原姐 ...查看


  • 文心雕龙辨骚
  • 摘要:刘勰的<文心雕龙·辨骚>篇是对"骚"进行批评的一篇专著,除充分肯定屈原的价值和地位外,还阐释了自己对文学审美本质和创作规律发展的看法,提出"四同"."四异"说,归 ...查看


  • 试论屈原及其[楚辞]在唐代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
  • 摘要:屈原和<楚辞>在唐代产生深远的原因,一是屈原精神与人格魅力的影响,二是楚辞本身对唐人的影响. 关键词:屈原楚辞唐代影响 屈原及楚辞的影响众所周知,历代对其研究和评价的专著和相关论文层出不穷.然迄今为止,学者对楚辞在古代的传 ...查看


  • 李中华.邹福清:屈原形象的历史诠释及其演变
  • humanities.cn 提交 2008/12/07 阅读: 256 来源: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1 摘要:两汉人心目中悲剧的屈原,宋代以后逐渐被塑造成为忠君爱国的圣贤,明清之际遗民学者笔下的屈原则是富有民族气节.满怀孤愤的 ...查看


  • 论屈原的经济思想
  • 第25卷第3期2010年6月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SocialSciences Edition) Vol.25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