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行四边形》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大家好!
我是辛安小学的数学教师管洪芳,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平行四边形》,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分以下五部分(课件)谈一谈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认识平行四边形》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垂直概念和三角形底与高的基础上,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特性、底和高,为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打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渗透应用意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不论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上,还是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及四年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在图形具体的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它的边的特征、特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能正确测量和画出它的高。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等活动中,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强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特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能正确测量和画出它的高。
难点:会画平行四边形底所对应的高。
第二部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本节课主要运用活动体验法,辅之以其他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三部分:学法指导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猜一猜、练一练等一系列活动中自主参与知
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四部分 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要求学生准备三角尺、直尺、方格纸、小棒、钉子板。教师准备课件、三角尺、直尺、长方形框架。教学程序分五个环节完成。 环节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我展示一个长方形框架,提醒学生注意看,变成什么形状了?(拉动,预想学生很容易回答出,由此揭示课题并板书。
环节二 联系生活,初步感知
1.(课件)学生从这些图片中找平行四边形。
2. (课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平行四边形?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与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感悟到数学的价值,使数学和生活达到了和谐统一。
环节三 ( 自主探究、验证猜想、知识的有效迁移) 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分四步完成,学生动手做平行四边形并猜想边的特征,小组验证得出特征,将三角形的特性、底与高的画法迁移到平行四边形中,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做平行四边形中,教师要巡视并进行一定的辅导,预想学生可能出现下列情况:(课件)要求每一位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为后续学习高做铺垫,教师我用画平行线的方法在黑板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用两个大小一样的三角板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为猜想边的特征打基础。
二、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先猜想边的特征,然后鼓励学生验证,对于对边相等,学生很快就可验证;但对边平行预测少部分学生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验证,大部分同学只是凭直觉得出结论,但不会说理,教师要适时引导此类学生。
(4)小结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课件演示特征并板书特征。)以上的探究活动,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先进行组内验证,再进行全班交流,产生不同思维碰撞的同时达成共识,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给予评价,特别注意发挥赏识教育的积极作用,接着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判断。提问:为什么第2个图形不是呢?同时引导学生由此特征得出正方形和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体现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
对于特性(框架演示) ,和三角形的特性对比,让学生给它的这一特性取个名字,名字可能五花八门,如拉伸性,可拽性、不稳定性等,教师首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在由三角
形特性的应用,出示平行四边形易变形这一特性的应用的图片。使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有更现实的理解。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同样将三角形的底与高迁移到平行四边形中,在对比中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先用课件复习三角形的底和高,然后课件出示一平行四边形,演示它不同的对边的高的画法,注意让学生说一说画高时应注意什么?接着提问:平行四边形同一底边上的高有几条?这几条高长度?为什么?问题有困难,可以提示:这一组高其实是这一组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预想通过提示学生不难回答。
然后做课本的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五题,提醒学生先想画高步骤再独立完成。
环节四 练习巩固,强化新知
1.出示4道定义理解的题. 特别注意第二题的讲解。
2. 想想做做3,让学生在拼图与课件演示中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异同。
环节五 反思小结 持续发展
在学生谈体验、谈收获的基础上,教师将本节课的思想方法概括如下(课件出示)
接下来是布置作业
请看我的板书设计,其中这个图为什么要画在下方?使到黑板演示的同学很方便画出高。
第五部分 补充说明
我在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进行大胆尝试:
一、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放手让学生实践,教师始终关注每一位学生参与探索的过程,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咨询者与合作者,只有完成这种转变,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本节课力争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独立探究,在探究中形成学习数学的亲身体验,进而内化为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观念,力求做到让学生感悟到什么?经历到什么?体验到什么和收获到什么?这种理念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认识平行四边形》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大家好!
我是辛安小学的数学教师管洪芳,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平行四边形》,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分以下五部分(课件)谈一谈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认识平行四边形》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垂直概念和三角形底与高的基础上,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特性、底和高,为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打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渗透应用意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不论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上,还是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及四年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在图形具体的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它的边的特征、特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能正确测量和画出它的高。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等活动中,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强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特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能正确测量和画出它的高。
难点:会画平行四边形底所对应的高。
第二部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本节课主要运用活动体验法,辅之以其他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三部分:学法指导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猜一猜、练一练等一系列活动中自主参与知
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四部分 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要求学生准备三角尺、直尺、方格纸、小棒、钉子板。教师准备课件、三角尺、直尺、长方形框架。教学程序分五个环节完成。 环节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我展示一个长方形框架,提醒学生注意看,变成什么形状了?(拉动,预想学生很容易回答出,由此揭示课题并板书。
环节二 联系生活,初步感知
1.(课件)学生从这些图片中找平行四边形。
2. (课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平行四边形?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与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感悟到数学的价值,使数学和生活达到了和谐统一。
环节三 ( 自主探究、验证猜想、知识的有效迁移) 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分四步完成,学生动手做平行四边形并猜想边的特征,小组验证得出特征,将三角形的特性、底与高的画法迁移到平行四边形中,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做平行四边形中,教师要巡视并进行一定的辅导,预想学生可能出现下列情况:(课件)要求每一位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为后续学习高做铺垫,教师我用画平行线的方法在黑板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用两个大小一样的三角板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为猜想边的特征打基础。
二、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先猜想边的特征,然后鼓励学生验证,对于对边相等,学生很快就可验证;但对边平行预测少部分学生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验证,大部分同学只是凭直觉得出结论,但不会说理,教师要适时引导此类学生。
(4)小结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课件演示特征并板书特征。)以上的探究活动,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先进行组内验证,再进行全班交流,产生不同思维碰撞的同时达成共识,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给予评价,特别注意发挥赏识教育的积极作用,接着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判断。提问:为什么第2个图形不是呢?同时引导学生由此特征得出正方形和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体现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
对于特性(框架演示) ,和三角形的特性对比,让学生给它的这一特性取个名字,名字可能五花八门,如拉伸性,可拽性、不稳定性等,教师首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在由三角
形特性的应用,出示平行四边形易变形这一特性的应用的图片。使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有更现实的理解。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同样将三角形的底与高迁移到平行四边形中,在对比中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先用课件复习三角形的底和高,然后课件出示一平行四边形,演示它不同的对边的高的画法,注意让学生说一说画高时应注意什么?接着提问:平行四边形同一底边上的高有几条?这几条高长度?为什么?问题有困难,可以提示:这一组高其实是这一组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预想通过提示学生不难回答。
然后做课本的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五题,提醒学生先想画高步骤再独立完成。
环节四 练习巩固,强化新知
1.出示4道定义理解的题. 特别注意第二题的讲解。
2. 想想做做3,让学生在拼图与课件演示中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异同。
环节五 反思小结 持续发展
在学生谈体验、谈收获的基础上,教师将本节课的思想方法概括如下(课件出示)
接下来是布置作业
请看我的板书设计,其中这个图为什么要画在下方?使到黑板演示的同学很方便画出高。
第五部分 补充说明
我在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进行大胆尝试:
一、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放手让学生实践,教师始终关注每一位学生参与探索的过程,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咨询者与合作者,只有完成这种转变,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本节课力争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独立探究,在探究中形成学习数学的亲身体验,进而内化为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观念,力求做到让学生感悟到什么?经历到什么?体验到什么和收获到什么?这种理念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