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破特权社保会和中国改革一起玩完

作者:转载石勇的文章2013-01-15

摘要: 社保并轨改革的政治逻辑一个国家如果说开始变得富强了,至少得有两个指标:对外能保护自己;对内,能给社会、国民建立一道生活安全线。 这道安全线,就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中国社保制度的各种不公平,养老金亏空的风险,以及人们对养老没有预期,久被诟病,群

社保“并轨”改革的政治逻辑

一个国家如果说开始变得富强了,至少得有两个指标:对外能保护自己;对内,能给社会、国民建立一道生活安全线。

这道安全线,就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

中国社保制度的各种不公平,养老金“亏空”的风险,以及人们对养老没有预期,久被诟病,群议汹汹。而现在,它正处于把“双轨制”并轨,实现基本保障制度的统一等改革的前夜。

天能不能亮?当政者将接受巨大考验。

先天缺陷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这是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所讲的话。

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这是在承诺:年老了,生病了,干不了活了,不要怕,有“社会保障”呢。

但多年来,不是所有人都享受到社会保障的阳光雨露。至少,以养老来说,在过去,国家对“体制内”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人员承担了“国家保障”的责任,但农民只能“养儿防老”,而无业流浪人员只能靠社会救济,得不到则自生自灭。

这样的制度设计,已经流露出把人区分为权力群体、权力亲缘群体和非权力亲缘群体,然后管前者,不管且者的意思。

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保障”向“社会保障”演进,改革力度加大。1991年6月,《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发布。在养老保险的筹资方面,确定社会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和职工三方共同筹资。

于是,养老金“双轨制”闪亮登场了。企业职工的“养老”被推向“社会”,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则仍由财政,也就是纳税人埋单,他们不用交一分钱。这样的制度设计,从一开始就预设了权力群体是特殊人群,在养老制度改革中有豁免权,纳税人要对他们兜到底。

它也是一次裂变:国有企业改革,国家甩包袱了,很多人已不再被认为是权力亲缘群体,无法再享受制度红利。

如果说,在这些历史的片断里,国有企业职工,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甚至农民工还没有“合流”的话,那么,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发布后,经过漫长的煎熬,他们终于作为“双轨制”中的一轨,走到一起了。

而值得注意,在2011年7月《社会保险法》施行以前,所有这些社保改革,都没有全国性的法律支撑,而是行政法规决定的。但对公民提供社会保障是通过政府来做的国家义务,而非仅仅是政府层面的行政责任。

而这条法律,在养老金双轨制的不公已触发社会情绪时,仍然没有“并轨”,把“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的养老,交给了“国务院规定”。从法律层面上,中国错过了一次把所有公民公平、平等地设计为保障主体的机会。这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大缺陷。

很清楚,社保改革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双轨”合为一轨,让公务员和所有人走在一起。2010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求是》上发表文章,指出要改革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加快制度整合,逐步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和城乡衔接。十八大报告则强调,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社保改革的制度设计,其背后的理念,至此已很清晰。而按《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并轨”已是铁板钉钉,尽管改革先拿事业单位人员“下手”,从2009年1月到现在,试点了五个省市,到现在皆毫无结果。

答案也是很清楚的:在制度设计上,仍然预设公务员是特殊人群。喊着“弟兄们往前冲”,自己躲在一边,如何服人呢?

改革预期

温家宝总理曾经所说过:建立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的重要标志。但现代国家还有另一个标志,那就是以“公民”的身份来设计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奉行“弱者优先”的理念。

中国社保,尤其是养老制度、医疗制度,恰恰不是以“公民”身份,而是以“职业”身份来设计;强者优先,而非弱者优先。它建立了一个错误的逻辑原点:对于权力群体和与权力沾边的群体,国家出钱来保,类似于“特供”;而对于非权力群体,国家出强制力,出管理机构,让他们和他们的雇主交钱来保自己。

这当然不公平,而且会恶化成多层次、结构复杂的不公平。后果很清楚:社保系统的合法性在流失,人们很不满意,它也远未建立国家信用,让人相信现在交的钱,年老了可以领到。

从不公平来看,第一种已积怨甚深,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引起了权力群体和非权力群体的社会分裂。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公务员和参公管理的人员凌驾于社会保障制度之上,不交钱,拿的退休金比别人高几倍,同时还有公费医疗侍候,这都无法让人情绪稳定。这种制度设计是通不过政治伦理检验的。这个社会,怕的就是公务员群体玩特殊,在养老、医疗等方面,也形成“公务员啃老百姓”的食物链。

第二种不公平可称之为“结构性不公平”,即以省来“统筹”养老、医疗的钱时,地区之间、非权力群体中各阶层之间的不公平。富的地方,和穷的地方,社保待遇是有很大差别的。而这害苦了流动性很强的农民工,为了养老,他们也要交钱,但由于很难转移接续,只能带走交的钱中的个人部分,企业帮交的那部分,只能当活雷锋了。而对于无业或经济困难的人来说,要在年老时有个保障,也必须交钱,而且还要交够一定年限,这无异于长期恶化他们的生活处境。这种结构性的不公平,相当于是富的地方啃穷的地方,弱者自己保障自己。

第三种就是代际不公平,即“老人(已退休不缴钱的)、中人(快退休不缴多少钱的)啃新人”所造成的不公平。它的食物链大概是“A啃B,B啃C,C啃D……”整个制度设计,以及实际运作就是“寅吃卯粮”的逻辑。

反思一下,这一代际不公平根源于“甩包袱”的思维。国有企业改革中,对人们说换一种玩法,由“国家养老”变为“社会养老”吧。这是养老保险制度在时间上的开始。但是,对于制度设计来说,退休和快退休的人,他们没交或没交多少钱,而要领养老金,这一“转型”成本应该是国家来担,而不是摊给“新人”,说让“新人”来养你们吧。毕竟,“老人”、“中人”在低工资时代所创造的收益是被国家拿去的。

不公平的东西一定是充满风险的。这三种不公平,都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尤其是养老制度设计的“寅吃卯粮”逻辑,是一个高风险的自败系统。“老人、中人啃新人,新人再去啃更新的人”得有一个前提,就是总体上新参保的人比退休的人要持续增加。问题是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摧毁了这个前提,啃到一定时候,恐怕就不够啃了。

看一下国家把转型成本主要推给老百姓的后果:统一养老保险的第二年,即1998年,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空账额为450亿元,1999年为1000亿元,2000年为2000亿元,2005年为8000亿,2007年突破了万亿大关,2011年底突破2万亿,达2.22万亿,这一速度对应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崩溃还有多远呢?

无论对于老百姓,还是执政者,这是强大的改革压力,因为无法再拖下去。

而它,也终于形成了改革的预期。

“并轨”思路

2012年年末,人社部释放出了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信号。

11月,《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征求社会意见。《办法》提出,职工养老保险、新农保以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将实现衔接转换,缴费年限也将明确换算办法。这是在打算把按城乡、有无职业来进行设计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并轨”,对非权力群体统一搞,结束“三驾马车”在社会保障上的割据局面。

12月,人保部副部长胡晓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人社部下一步要干一件什么大事:“将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在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础上,同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就是说,在权力群体和非权力群体上,养老保险制度将进行“并轨”。

这两种“并轨”合二为一,分人群设计、分部门管理、分地区实施的养老保险制度割据局面将被终结。

但中国的改革因为“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还有别的原因,已经具有“拖延症”的症状。说“我们将要干”,和“哪个时候真干”以及“能不能干好”是两回事。在这个关键点,改革者需要一种超越于具体事项上的政治担当。

从政治理念上而言,“并轨”改革必须尽快干,这是毫无疑问的。不公平的制度难以找到为自身辩护的理由,它威胁人们的社会团结和政治认同。预设有点权力的人就是比别人特殊,这个在现代政治文明中是找不到理据的。

而在利害关系上,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风险,债务风险,不断地扩散、积累,不及早改革,到时要控制,恐怕都难了,这是对老百姓、国家的不负责任。在这点上,除了“只要我有利益,哪管以后怎么样”的人之外,执政者和老百姓能够获得改革的共识。老百姓的眼前、长远利益,其实和执政者的长远利益息息相关。

就改革的实质来说,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的“并轨”,并不只是像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也许只是为了解决什么麻烦,它就是现代国家基本制度建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制度的一部分,国家当兑现宪法的承诺。

还不仅仅如此。一个国家的存在,就是给老百姓的生活提供一种“担保”。美元那么硬通,由美国的国家实力和意志在提供担保。按照公民身份来设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它的安全,其实就是在为人们的未来保障提供担保,以国家信用来让老百姓对今天、未来有预期。

按照这样的政治担当来推进社保并轨改革的话,那么,可以跳出以前经常遇到的一些思维陷阱。

一种陷阱就是为了避免改革的震荡,依赖于“试点”来推进。但在阻力很大的时候,往往是无疾而终,或只是“试点”而一再拖延。官员财产申报就是一个例子,曾经的五个省市试点事业单位的“并轨”改革毫无结果也是一个教训。

对于社保并轨改革来说,“试点”已经是一种拖延的理由,因为它只意味着打破特权而已。被特权所限,则什么都做不成。

另一个陷阱,就是还习惯于“甩包袱”式的改革思维。至少在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对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运行”风险的消除中,已经不能这样做了。应该考虑以国有企红利,财政投入,提高养老金收益率等方式,来弥补历史的欠账,合理地对以前的“老人”、“中人”有个代际补偿,不让成本由“新人”承担。做实个人亏空账户。同时,“并轨”时,对于公务员和参公管理人员如何参保,又如何合理、公平地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分摊成本,也有相应的制度设计。

社保制度的并轨改革,是一次从制度上对人们的社会整合。它能走多远,将折射出中国的深化改革能走多远。

作者:转载石勇的文章2013-01-15

摘要: 社保并轨改革的政治逻辑一个国家如果说开始变得富强了,至少得有两个指标:对外能保护自己;对内,能给社会、国民建立一道生活安全线。 这道安全线,就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中国社保制度的各种不公平,养老金亏空的风险,以及人们对养老没有预期,久被诟病,群

社保“并轨”改革的政治逻辑

一个国家如果说开始变得富强了,至少得有两个指标:对外能保护自己;对内,能给社会、国民建立一道生活安全线。

这道安全线,就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

中国社保制度的各种不公平,养老金“亏空”的风险,以及人们对养老没有预期,久被诟病,群议汹汹。而现在,它正处于把“双轨制”并轨,实现基本保障制度的统一等改革的前夜。

天能不能亮?当政者将接受巨大考验。

先天缺陷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这是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所讲的话。

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这是在承诺:年老了,生病了,干不了活了,不要怕,有“社会保障”呢。

但多年来,不是所有人都享受到社会保障的阳光雨露。至少,以养老来说,在过去,国家对“体制内”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人员承担了“国家保障”的责任,但农民只能“养儿防老”,而无业流浪人员只能靠社会救济,得不到则自生自灭。

这样的制度设计,已经流露出把人区分为权力群体、权力亲缘群体和非权力亲缘群体,然后管前者,不管且者的意思。

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保障”向“社会保障”演进,改革力度加大。1991年6月,《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发布。在养老保险的筹资方面,确定社会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和职工三方共同筹资。

于是,养老金“双轨制”闪亮登场了。企业职工的“养老”被推向“社会”,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则仍由财政,也就是纳税人埋单,他们不用交一分钱。这样的制度设计,从一开始就预设了权力群体是特殊人群,在养老制度改革中有豁免权,纳税人要对他们兜到底。

它也是一次裂变:国有企业改革,国家甩包袱了,很多人已不再被认为是权力亲缘群体,无法再享受制度红利。

如果说,在这些历史的片断里,国有企业职工,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甚至农民工还没有“合流”的话,那么,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发布后,经过漫长的煎熬,他们终于作为“双轨制”中的一轨,走到一起了。

而值得注意,在2011年7月《社会保险法》施行以前,所有这些社保改革,都没有全国性的法律支撑,而是行政法规决定的。但对公民提供社会保障是通过政府来做的国家义务,而非仅仅是政府层面的行政责任。

而这条法律,在养老金双轨制的不公已触发社会情绪时,仍然没有“并轨”,把“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的养老,交给了“国务院规定”。从法律层面上,中国错过了一次把所有公民公平、平等地设计为保障主体的机会。这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大缺陷。

很清楚,社保改革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双轨”合为一轨,让公务员和所有人走在一起。2010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求是》上发表文章,指出要改革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加快制度整合,逐步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和城乡衔接。十八大报告则强调,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社保改革的制度设计,其背后的理念,至此已很清晰。而按《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并轨”已是铁板钉钉,尽管改革先拿事业单位人员“下手”,从2009年1月到现在,试点了五个省市,到现在皆毫无结果。

答案也是很清楚的:在制度设计上,仍然预设公务员是特殊人群。喊着“弟兄们往前冲”,自己躲在一边,如何服人呢?

改革预期

温家宝总理曾经所说过:建立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的重要标志。但现代国家还有另一个标志,那就是以“公民”的身份来设计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奉行“弱者优先”的理念。

中国社保,尤其是养老制度、医疗制度,恰恰不是以“公民”身份,而是以“职业”身份来设计;强者优先,而非弱者优先。它建立了一个错误的逻辑原点:对于权力群体和与权力沾边的群体,国家出钱来保,类似于“特供”;而对于非权力群体,国家出强制力,出管理机构,让他们和他们的雇主交钱来保自己。

这当然不公平,而且会恶化成多层次、结构复杂的不公平。后果很清楚:社保系统的合法性在流失,人们很不满意,它也远未建立国家信用,让人相信现在交的钱,年老了可以领到。

从不公平来看,第一种已积怨甚深,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引起了权力群体和非权力群体的社会分裂。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公务员和参公管理的人员凌驾于社会保障制度之上,不交钱,拿的退休金比别人高几倍,同时还有公费医疗侍候,这都无法让人情绪稳定。这种制度设计是通不过政治伦理检验的。这个社会,怕的就是公务员群体玩特殊,在养老、医疗等方面,也形成“公务员啃老百姓”的食物链。

第二种不公平可称之为“结构性不公平”,即以省来“统筹”养老、医疗的钱时,地区之间、非权力群体中各阶层之间的不公平。富的地方,和穷的地方,社保待遇是有很大差别的。而这害苦了流动性很强的农民工,为了养老,他们也要交钱,但由于很难转移接续,只能带走交的钱中的个人部分,企业帮交的那部分,只能当活雷锋了。而对于无业或经济困难的人来说,要在年老时有个保障,也必须交钱,而且还要交够一定年限,这无异于长期恶化他们的生活处境。这种结构性的不公平,相当于是富的地方啃穷的地方,弱者自己保障自己。

第三种就是代际不公平,即“老人(已退休不缴钱的)、中人(快退休不缴多少钱的)啃新人”所造成的不公平。它的食物链大概是“A啃B,B啃C,C啃D……”整个制度设计,以及实际运作就是“寅吃卯粮”的逻辑。

反思一下,这一代际不公平根源于“甩包袱”的思维。国有企业改革中,对人们说换一种玩法,由“国家养老”变为“社会养老”吧。这是养老保险制度在时间上的开始。但是,对于制度设计来说,退休和快退休的人,他们没交或没交多少钱,而要领养老金,这一“转型”成本应该是国家来担,而不是摊给“新人”,说让“新人”来养你们吧。毕竟,“老人”、“中人”在低工资时代所创造的收益是被国家拿去的。

不公平的东西一定是充满风险的。这三种不公平,都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尤其是养老制度设计的“寅吃卯粮”逻辑,是一个高风险的自败系统。“老人、中人啃新人,新人再去啃更新的人”得有一个前提,就是总体上新参保的人比退休的人要持续增加。问题是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摧毁了这个前提,啃到一定时候,恐怕就不够啃了。

看一下国家把转型成本主要推给老百姓的后果:统一养老保险的第二年,即1998年,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空账额为450亿元,1999年为1000亿元,2000年为2000亿元,2005年为8000亿,2007年突破了万亿大关,2011年底突破2万亿,达2.22万亿,这一速度对应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崩溃还有多远呢?

无论对于老百姓,还是执政者,这是强大的改革压力,因为无法再拖下去。

而它,也终于形成了改革的预期。

“并轨”思路

2012年年末,人社部释放出了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信号。

11月,《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征求社会意见。《办法》提出,职工养老保险、新农保以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将实现衔接转换,缴费年限也将明确换算办法。这是在打算把按城乡、有无职业来进行设计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并轨”,对非权力群体统一搞,结束“三驾马车”在社会保障上的割据局面。

12月,人保部副部长胡晓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人社部下一步要干一件什么大事:“将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在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础上,同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就是说,在权力群体和非权力群体上,养老保险制度将进行“并轨”。

这两种“并轨”合二为一,分人群设计、分部门管理、分地区实施的养老保险制度割据局面将被终结。

但中国的改革因为“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还有别的原因,已经具有“拖延症”的症状。说“我们将要干”,和“哪个时候真干”以及“能不能干好”是两回事。在这个关键点,改革者需要一种超越于具体事项上的政治担当。

从政治理念上而言,“并轨”改革必须尽快干,这是毫无疑问的。不公平的制度难以找到为自身辩护的理由,它威胁人们的社会团结和政治认同。预设有点权力的人就是比别人特殊,这个在现代政治文明中是找不到理据的。

而在利害关系上,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风险,债务风险,不断地扩散、积累,不及早改革,到时要控制,恐怕都难了,这是对老百姓、国家的不负责任。在这点上,除了“只要我有利益,哪管以后怎么样”的人之外,执政者和老百姓能够获得改革的共识。老百姓的眼前、长远利益,其实和执政者的长远利益息息相关。

就改革的实质来说,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的“并轨”,并不只是像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也许只是为了解决什么麻烦,它就是现代国家基本制度建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制度的一部分,国家当兑现宪法的承诺。

还不仅仅如此。一个国家的存在,就是给老百姓的生活提供一种“担保”。美元那么硬通,由美国的国家实力和意志在提供担保。按照公民身份来设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它的安全,其实就是在为人们的未来保障提供担保,以国家信用来让老百姓对今天、未来有预期。

按照这样的政治担当来推进社保并轨改革的话,那么,可以跳出以前经常遇到的一些思维陷阱。

一种陷阱就是为了避免改革的震荡,依赖于“试点”来推进。但在阻力很大的时候,往往是无疾而终,或只是“试点”而一再拖延。官员财产申报就是一个例子,曾经的五个省市试点事业单位的“并轨”改革毫无结果也是一个教训。

对于社保并轨改革来说,“试点”已经是一种拖延的理由,因为它只意味着打破特权而已。被特权所限,则什么都做不成。

另一个陷阱,就是还习惯于“甩包袱”式的改革思维。至少在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对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运行”风险的消除中,已经不能这样做了。应该考虑以国有企红利,财政投入,提高养老金收益率等方式,来弥补历史的欠账,合理地对以前的“老人”、“中人”有个代际补偿,不让成本由“新人”承担。做实个人亏空账户。同时,“并轨”时,对于公务员和参公管理人员如何参保,又如何合理、公平地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分摊成本,也有相应的制度设计。

社保制度的并轨改革,是一次从制度上对人们的社会整合。它能走多远,将折射出中国的深化改革能走多远。


相关文章

  • 还富于民才有中国的持久繁荣与进步
  • 童大焕 草根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360pskdocImg_0_xyz 冰火相容 - 童大焕首页 360pskdocImg_1_xyz 还富于民才有中国的持久繁荣与进步 2009-07-12 http://www.caogen. ...查看


  •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背景下的社保改革
  • 摘 要:慷慨的福利制度产生的财政赤字是希腊债务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面对为数不多的政策选择,社保改革是希腊应对危机的核心内容之一.不进行社保改革,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财政问题.渡过危机.由于政府管理体制的内在缺陷.工会的激烈反对,加上欧盟外部压 ...查看


  • 废除户籍制度:问题及解决办法
  • 我主张尽快废除户籍制度,代之以身份证管理. 一些学者说,没有必要废除户籍,应当改革户籍:不能激进,应当渐进.似乎在中国现在做什么都谈渐进,渐进就是对的,否则是激进,不符合中国国情. 但是像隔离型的户籍制度,本质上是封建社会.防控型社会的产物 ...查看


  • 有关两会的一些事件
  • 例一,2014两会最接地气的廉政文化教育读本 "两会"召开前夕,生活书店在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三联韬奋书店及"两会"代表驻地书报亭等地设立赠阅台,与会代表.委员可凭代表证.委员证在以上地点免费领 ...查看


  • 财政部部长:中国有50%以上可能滑入中等收入陷阱|楼继伟|财政部部长
  • 财政部部长:中国有50%以上可能滑入中等收入陷阱 2015年04月26日 07:34 来源:凤凰财经综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851人参与187评论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 凤凰财经讯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4月24日表示,中国在 ...查看


  • 中国养老保险体制的现状和难题
  • [财新网](专栏作家 刘允铭)一.中国养老保险体制的历史回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建国后不久,在工业部门和公务员.教育及医疗行业,集中化的养老金体制就被建立了.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中国的工业部门以全民所有制为主,在这种经典的社会 ...查看


  • 浙江省嘉兴市2013届高三上学期基础测试历史试题
  • 高中学科基础测试 历史试题卷 2012年11月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 间100分钟. 2.采用机读卡的考生请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在机读卡上,不采用机读卡的考生请将选 择题的答案 ...查看


  • 公平社会分配,缩小财富差距
  • 理论探讨 公平社会分配,缩小财富差距 车燕平 山西省吕梁市会计学校山西吕梁033000 [摘要]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在增长过程中,民众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如何公平.合理地做好社会财富的分配,本文从打破垄断提高居民工资收入,成 ...查看


  • [消费社会]--丰盛社会中的混乱读书笔记
  • <消费社会>--"丰盛社会中的混乱"读书笔记 本节放在整本书的末尾,起着总结全书的作用.本节分为三个小点来阐述混乱的三种形式"暴力""非暴力亚文化"以及"疲劳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