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文章七分读

朗读,语文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的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胸中能装有百十篇范文、几百首诗歌,就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语文课程标准》中朗读被提到很重要的地位“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二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就能找到答案,“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有学段必不可少的“目标”。在“评价建议”中还有这样的表述:“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朗读就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最好方法和途径;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更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抓住并努力抓好朗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一、朗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试想,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享受时,当声情

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谁会无动于衷?有谁不产生尝试一番的念头,进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例如学孟郊《游子吟》一诗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瞄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长长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 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饱经风霜的脸,泪水禁不住淌满了我年轻的面颊。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了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用有点哆嗦的手轻轻拍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 我知道,我是一根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根春天里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我的一生覆盖。无论漂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牵挂。 今生今世,我,明白了……”。这样,学生的兴趣被我们激发了,又何尝担心效果呢?

第二、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是一篇诗或文,干巴巴的读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正入人们所说一千个读者读“哈姆莱特”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形象。这就是由于审美观念的不同造成的。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扣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

极美的艺术享受,并由此而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听潮》,此文着力突出海潮这部“伟大的乐章”之美,由恬静柔美的“梦幻曲”到明快悦耳的“奏鸣曲”,再到撼人心魄的“交响曲”,加之作者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构成了极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我和学生们反复朗读、吟诵,在诵读中大家仿佛同作者鲁彦一起在夜幕笼罩的海边听潮,具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形成对海潮完美艺术形象的体验与感受。

第三、朗读可以激发人的情感美。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使静态的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景,从而激发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可以说,好的朗读可以使读者、听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化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力量,拨动人的心弦,撼动人的灵魂。例如《白杨礼赞》,作者由衷赞美了白杨树,从白杨树的外形到内在精神,再到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层层深入,逐步推向高潮。反复朗读,自然会激发学生对白杨树、对英勇的抗日军民的钦佩、热爱与赞美之情。

第四、朗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实现的。朗读,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造成人们身临其境感觉的就是借助合乎情理的联想和想象。所以,我们说联想和想象是语言的翅膀,朗读,则是托起这双翅膀的空气。在朗读中根据具体的语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展开双翅自由翱翔于语言的天空。例如,朗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就会联想到牛郎织女在天空自由翱翔的情景;朗读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就会使人联想到辽阔无边、无限美好的北国雪天风光图。再如朱自清的《春》,文章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朗读时,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营造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春”的美境之中,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为文中描绘的意境增添更加丰富的色彩、内容。反复朗读,这种意境感就会越明显、越强烈,联想和想象力就会越丰富。

第五 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我们知道,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思维所运用的载体正是语言。所以,朗读不单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的提高,自然意味着智力的提高。那些高谈阔论、令人折服的政治家,谈锋犀利、语言缜密的名律师,妙语连珠、使人感动的演说家,逻辑严密、富有创意的大学者,莫不是智力超群的佼佼者。而一个口齿不清,说起话来颠三倒四、辞不达意的人,要说他思维敏捷、智力超群,恐怕是没有人会相信的。所以,通过朗读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最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第六、朗读可以陶冶美好情操,培养高尚品德,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在前面几项的基础上,朗读还能最大限度的将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题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而这,也正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朗读文天祥的《正气歌》,会知道如何有浩然正气;朗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会知道朋友情谊的深厚;朗读屈原的《离骚》,会知道爱国之情的源源流长;朗读朱自清的《背影》,会知道父爱的伟大;读孟郊《游子吟》时,

会知道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在朗读中,要体会文章的情感,随主人公的命运或悲或喜;或爱或恨。学会在朗读中辨别真善美、假丑恶,进而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为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构建起一座健康而美丽的精神家园。

总之,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魅力无穷,有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范读以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使语文课的特点真正得以体现,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分文章七分读

———谈语文课教学中朗读的魅力

山东肥城王瓜店街道办事处初级中学

付迎春

朗读,语文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的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胸中能装有百十篇范文、几百首诗歌,就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语文课程标准》中朗读被提到很重要的地位“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二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就能找到答案,“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有学段必不可少的“目标”。在“评价建议”中还有这样的表述:“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朗读就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最好方法和途径;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更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抓住并努力抓好朗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一、朗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试想,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享受时,当声情

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谁会无动于衷?有谁不产生尝试一番的念头,进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例如学孟郊《游子吟》一诗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瞄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长长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 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饱经风霜的脸,泪水禁不住淌满了我年轻的面颊。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了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用有点哆嗦的手轻轻拍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 我知道,我是一根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根春天里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我的一生覆盖。无论漂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牵挂。 今生今世,我,明白了……”。这样,学生的兴趣被我们激发了,又何尝担心效果呢?

第二、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是一篇诗或文,干巴巴的读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正入人们所说一千个读者读“哈姆莱特”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形象。这就是由于审美观念的不同造成的。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扣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

极美的艺术享受,并由此而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听潮》,此文着力突出海潮这部“伟大的乐章”之美,由恬静柔美的“梦幻曲”到明快悦耳的“奏鸣曲”,再到撼人心魄的“交响曲”,加之作者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构成了极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我和学生们反复朗读、吟诵,在诵读中大家仿佛同作者鲁彦一起在夜幕笼罩的海边听潮,具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形成对海潮完美艺术形象的体验与感受。

第三、朗读可以激发人的情感美。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使静态的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景,从而激发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可以说,好的朗读可以使读者、听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化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力量,拨动人的心弦,撼动人的灵魂。例如《白杨礼赞》,作者由衷赞美了白杨树,从白杨树的外形到内在精神,再到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层层深入,逐步推向高潮。反复朗读,自然会激发学生对白杨树、对英勇的抗日军民的钦佩、热爱与赞美之情。

第四、朗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实现的。朗读,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造成人们身临其境感觉的就是借助合乎情理的联想和想象。所以,我们说联想和想象是语言的翅膀,朗读,则是托起这双翅膀的空气。在朗读中根据具体的语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展开双翅自由翱翔于语言的天空。例如,朗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就会联想到牛郎织女在天空自由翱翔的情景;朗读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就会使人联想到辽阔无边、无限美好的北国雪天风光图。再如朱自清的《春》,文章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朗读时,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营造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春”的美境之中,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为文中描绘的意境增添更加丰富的色彩、内容。反复朗读,这种意境感就会越明显、越强烈,联想和想象力就会越丰富。

第五 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我们知道,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思维所运用的载体正是语言。所以,朗读不单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的提高,自然意味着智力的提高。那些高谈阔论、令人折服的政治家,谈锋犀利、语言缜密的名律师,妙语连珠、使人感动的演说家,逻辑严密、富有创意的大学者,莫不是智力超群的佼佼者。而一个口齿不清,说起话来颠三倒四、辞不达意的人,要说他思维敏捷、智力超群,恐怕是没有人会相信的。所以,通过朗读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最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第六、朗读可以陶冶美好情操,培养高尚品德,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在前面几项的基础上,朗读还能最大限度的将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题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而这,也正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朗读文天祥的《正气歌》,会知道如何有浩然正气;朗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会知道朋友情谊的深厚;朗读屈原的《离骚》,会知道爱国之情的源源流长;朗读朱自清的《背影》,会知道父爱的伟大;读孟郊《游子吟》时,

会知道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在朗读中,要体会文章的情感,随主人公的命运或悲或喜;或爱或恨。学会在朗读中辨别真善美、假丑恶,进而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为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构建起一座健康而美丽的精神家园。

总之,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魅力无穷,有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范读以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使语文课的特点真正得以体现,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分文章七分读

———谈语文课教学中朗读的魅力

山东肥城王瓜店街道办事处初级中学

付迎春


相关文章

  • 三分做事  七分做人(前  言)
  • 三分做事  七分做人(前  言) 俗话说,三分做事,七分做人.事实也充分证明,决定人生成败的三分在做事.七分在做人,人生的一切成功归根到底都是做人的成功,人生的一切失败归根到底都是做人的失败. 人生一世,一是做人.二是做事. 在做事与做人之 ...查看


  • 人生,不过一杯茶
  • 人生,不过一杯茶,满也好,少也好,争个什么!浓也好,淡也 好,自有味道.人生,因为在乎,所以痛苦.因为怀疑,所以伤害. 因为看轻,所以快乐:因为看淡,所以幸福.我们都是天地的过客,很多人事,我们都做不了主."心"字三个点 ...查看


  • 每一个在你生命里出现的人,都有原因的
  • 每一个在你生命里出现的人,都有原因的 每一个在你生命里出现的人,都有原因, 喜欢你的人给了你温暖和勇气. 你喜欢的人让你学会了爱和自持. 你不喜欢的人教会你宽容与尊重. 不喜欢你的人,让你自省与成长. 没有人是无缘无故出现在你的生命里的, ...查看


  • [三分能力七分责任]
  • <三分能力七分责任> 1.责任就是对工作的完成,就是对职位的坚守,就是对人性的升华:责任意味,付出意味着奉献. 2.工作意味着责任,责任意味着在工作上的良性互动.当我们对别人负有责任的同时,别人也为我们承担责任. 3.态度决定一 ...查看


  • 2014女生节祝福语短信
  • 女生节励志信条: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男生是为了伺候你,为了受你折磨,为了代替你父母一辈子照顾你而生的!单身的赶紧找,有伴侣的赶紧调教! 星星美,月亮美,不及你的眼睛美;草儿美,花儿美,不及你的心灵美;眼睛美,心灵美,也不及你的节日美.祝你女 ...查看


  • 经典人生哲理小故事
  • 经典人生哲理小故事 约翰的胡子以及英若诚的游戏 约翰留胡子已有多 ,忽然他准备把胡子剃掉,可是又有点犹豫:朋友.同事会怎么想,他们会不会取笑?我经过数天的深思熟虑,他终于下决心只留下小胡子.第二天上班时,他已有足够的的心理准备来应付最糟的状 ...查看


  • 读[三分能力七分责任]有感
  • 读<三分能力七分责任>有感 "责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切实的履行责任,尽职尽责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才是完美展现自身能力与价值.在<三分能力七分责任>这本书的扉页就有这样的一句话.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在我们 ...查看


  • 赞美李白的诗句
  • 赞美李白的诗句 1.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府开,俊逸鲍参军. 2.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3.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4.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 ...查看


  • 2013七夕节周末温馨祝福语
  • 本文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2013七夕节周末温馨祝福语>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13七夕节周末温馨祝福语 七月七日鹊桥仙,金风玉露恨苦短,朝朝暮暮常相伴,不羡牛郎羡鸳鸯!七夕情人节快乐! 天上神仙不羡仙,只慕鸳鸯在人间.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