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02009
课程英文名:MANAGEMENT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课程类别:必修课
先修课程:无
学 分:3
总学时数:54
周学时数:3
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各专业
适用学生类别:内招生
开课单位: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理解组织的一般管理理论和方法,同时对管理学前沿和发展动态有所了解。旨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管理理论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并为学生日后从事经济管理科学研究以及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作为理论基础课程,也为学生后续课程的顺利学习提供条件。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教学采用案例、游戏和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具体要求如下:在保证本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突出管理学的实用性。有关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或课后要求学生做案例分析,以利于学生能通过接触广泛、大量的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案例,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和掌握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本课程的有关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管理学理论的基本思想、决策与计划常用的技术方法、管理的四大职能作用与主要内容等。
难点:管理主要职能的实际应用方法。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要求
拟安排进行一次课余社会调查。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 [美],《管理学》(第7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徐国华,赵平,《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
[3]郭咸刚,《西方管理思想史》,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4]理查德.L.达夫特,多萝西.马西克[美],《管理学原理》(第4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5]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6]托马斯.S.贝特曼[美],《管理学-构建竞争优势》,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7]弗雷德里克.泰勒 〔美〕,《科学管理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8]彼得.德鲁克 〔美〕,《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9]海因茨?韦里克、哈罗德?孔茨(美)著,马春光译,《管理学-全球化视角:
第11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10]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11]周三多,《管理学-教与学导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12]丽贝卡?奥茨瓦尔(美),《罗宾斯(第7版)学习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五、考核形式与成绩计算
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平时成绩(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考勤)共占40%,期末考试占60%。
六、基本教学内容
第0章 课程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是对《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概要性介绍,通过教学,了解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定位以及相应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参考教材,教学方法与要求,课程浏览。
【重点与难点】
课程定位,课程目标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章 管理与组织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解释管理者是什么以及管理者的角色发生了什么变化;定义管理;区分效率和效果;描述基本的管理职能和管理过程;识别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描述管理者所需的技能;用系统观点解释管理者做什么;用权变观点确定管理者做什么;描述组织是什么以及组织概念的变化;解释研究管理的价值。
【教学内容】
(一)谁是管理者:解释管理者和非管理雇员的区别;讨论如何在组织中对管理者进行分类。
(二)什么是管理:定义管理;解释为什么效率和效果对管理者很重要。
(三)管理者做什么:描述管理的四种职能;解释明茨伯格(Mintzberg)的管理角色理论;描述卡茨(Katz)的三项基本管理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重要性是如何随管理层次变化的。
(四)什么是组织:描述组织的特征;解释组织的概念是如何变化的。
(五)为什么要学习管理:解释概念"管理的普遍性";讨论为什么尽管你没有打算做管理者,但是了解管理也很重要;描述成为一名管理者的挑战和回报。
【重点与难点】
管理者与管理,效率与效果,管理职能,管理角色,管理技能,组织
【教学时数】3学时
第二章 管理的昨天与今天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讨论管理与其他研究领域的关系;说明研究管理史的意义;确认20世纪以前的管理的主要贡献者;概述科学管理倡导者的贡献;描述一般行政管理理论的贡献;概述管理的数量方法;描述早期组织行为倡导者的贡献;解释霍桑研究对管理的重要性;描述正在影响管
理实践的趋势。
【教学内容】
(一)管理的历史背景:解释为什么学习管理的历史很重要;描述早期管理实践的例子。
(二)科学管理:描述弗雷德里克?W?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和吉尔布雷思(Gilbreth)夫妇[弗兰克(Frank)和莉莲(LilLian)]的重要贡献;解释当今的管理者如何应用科学管理。
(三)一般行政管理理论:讨论法约尔(Fay01)的14个管理原则;描述马克斯?韦伯(MaxWeber)对一般行政管理理论的贡献;解释今天的管理者如何应用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四)管理的数量方法:解释数量方法对管理领域的贡献;讨论今天的管理者如何应用数量方法。
(五)理解组织的行为:描述组织行为的早期支持者的贡献;解释霍桑研究(Hawthorne Studies)对管理领域的贡献;讨论今天的管理者如何应用行为方法。
(六)当前的趋势与问题: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关注管理者当前面临的趋势与问题;描述当前的趋势与问题。
【重点与难点】
科学管理,一般行政管理理论,霍桑研究与组织行为
【教学时数】3学时
第三章 组织文化与环境:约束力量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区分管理的万能论和象征论;定义组织文化;识别构成组织文化的七个维度;解释如何才能形成强文化或弱文化;描述雇员学习文化的各种途径;解释文化是如何约束管理者的;描述组织具体环境和一般环境的各种要素;比较确定的与不确定的环境;识别管理者可能与之打交道的各个利益相关者;阐述管理者如何管理外部利益相关者关系。
【教学内容】
(一)管理者。万能的还是象征性的:依据管理者是万能的和管理者是象征性的两种观点,比较管理者的行为;解释管理的自由决定权参数。
(二)组织文化:描述组织文化的七个维度;讨论强文化对组织和管理者的影响;解释组织文化的来源以及如何延续组织文化;描述如何将组织文化传递给雇员。
(三)环境:描述具体环境和一般环境的要素;讨论环境不确定性的两个维度;确认最一般的组织利益相关者;解释管理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四个步骤。
【重点与难点】
组织文化,具体环境与一般环境,利益相关者
【教学时数】3学时
第四章 全球环境中的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阐明以全球关嗲年看待管理的重要性;识别对待全球经营的三种不同态度;描述不同的区域性贸易联盟;解释许多国家加入区域性贸易联盟的原因;比较多国组织、跨国组织和无国界组织;描
述组织走向全球化的典型阶段;阐述民族文化的四个维度;根据四个维度描绘美国文化;识别全球范围的外派经理人员所面对的调整挑战。
【教学内容】
(一)你持有怎样的全球观:比较商业领域的民族中心论、多国中心论和全球中心论;解释管理者对全球差异敏感的重要性。
(二)理解全球环境:描述当前欧盟的国际地位;讨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拉丁美洲其他的区域性贸易联盟;谈谈东南亚国家联盟;解释全球化包含的经济实体的相互依赖性;讨论WTO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商务活动:讨论多国公司、跨国公司以及无国界组织;描述组织走向全球化经历的三个阶段;定义出口、进口、许可证贸易和特许经营;描述全球战略同盟,合资企业和外国子公司。
(四)在全球环境中进行管理:解释全球法律一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对管理者的影响;讨论霍夫斯泰德(Hofstede)评价文化的四个维度;解释九项评价文化的全球维度;讨论今天在全球范围内经营所面临的挑战。
【重点与难点】
全球观,全球环境,组织的全球化,组织的跨文化管理
【教学时数】1学时
第五章 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阐述社会责任的古典观点和社会经济观点;列举赞成和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论点;区分社会义务、社会响应和社会责任;阐述公司的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间的联系;描述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管理及其影响组织文化的方式;阐述管理的"环保"以及组织是如何"迈向环保"的;区分四种道德观;识别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讨论组织改善员工道德行为的各种途径。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社会责任:比较有关社会责任的古典观点和社会经济学观点;区别社会义务、社会响应和社会责任。
(二)社会责任和经济绩效:解释研究结果表明的组织社会活动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解释关于社会义务、社会响应和社会责任的一些结论。
(三)管理的"绿色化":描述组织如何走向绿色;联系"绿色化"与社会义务、社会响应和社会责任。
(四)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管理:讨论共享价值观适用于什么管理目标;描绘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管理和道德的关系。
(五)管理道德:比较四种道德观;讨论影响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的因素;讨论问题强度的六个决定因素;解释道德准则是什么,如何促进它的效用;描述管理者在鼓励道德行为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六)当今世界的道德和社会责任:解释为什么道德
领导很重要;讨论管理者和组织怎样保护那些提出道德问题和道德关注的雇员;描述管理的社会影响。
【重点与难点】
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管理的"绿色化",以价值观为基础的领导,管理道德
【教学时数】3学时
第六章 制定决策:管理者工作的本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概括决策制定过程的步骤;解释为什么决策制定在组织中如此普遍;描述理性决策制定者;对比完美理性和有限理性决策制定方法;解释直觉在决策制定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识别两种类型的决策问题以及用于解决这些问题的两种类型的决策;区分确定型、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条件;描述不同的决策风格。
【教学内容】
(一)决策制定过程:定义决策和决策制定过程;描述决策制定过程的八个步骤。
(二)作为决策者的管理者:讨论理性决策制定假设;描述有限理性、满意和承诺升级;解释什么是直觉,它如何影响决策制定;比较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比较决策制定的三种条件;描述四种决策风格。
【重点与难点】
决策与决策过程,理性决策与有限理性、满意原则、直觉,问题的类型、情形与决策条件,个人决策风格
【教学时数】4学时
第七章 计划的基础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定义计划工作;解释为什么管理者要作计划;描述目标在计划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区分不同的计划类型;说明怎么建立目标;描述设计良好的目标的特征;辨认计划工作的三个权变因素;解释开发计划的方法;讨论对于计划工作的批评;描述如何在动态环境中制定有效的计划。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计划工作:定义计划工作;区别正式计划和非正式计划。
(二)为什么管理者要制定计划:描述计划的目的;讨论从学习计划与绩效的关系中得到的结论。
(三)管理者如何制定计划:定义目标和计划;描述组织可能有的几种目标;解释为什么知道组织陈述目标和真实目标很重要;描述每种不同类型的计划。
(四)设立目标和开发计划:讨论传统的目标设立过程;解释手段一目的链;描述目标管理方法;描述设计良好的目标的特征;讨论影响计划工作的权变因素;描述计划工作的方法。
(五)计划工作当前面临的问题:解释对计划的批评以及它们是否有效;描述当前管理者如何在动态环境下开展有效的计划工作。
【重点与难点】
计划与计划工作,计划的目的与类型,设立目标与开发计划,动态环境下
开展有效的计划工作
【教学时数】2学时
第八章 战略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解释战略管理的重要性;描述战略管理过程的步骤;解释SWOT分析;区分公司层的、事业层的和职能层的战略;区分各种大战略;解释什么是竞争优势,以及为什么它对组织是重要的;描述五种竞争力量;识别各种竞争战略。
【教学内容】
(一)战略管理的重要性:解释为什么战略管理很重要;讨论哪些研究揭示了战略管理的效果。
(二)战略管理过程:列出战略管理过程的八个步骤;描述当管理者分析内外部环境时要做什么;解释资源、能力和核心能力在内部分析中的作用。
(三)组织战略的类型:解释三种增长战略;讨论BCG矩阵及其使用方法;定义SBUs和事业层战略;描述竞争优势在事业层战略中的作用;解释波特(MichaelPorter)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描述三种竞争性战略。
【重点与难点】
战略管理及其过程,组织战略的类型,竞争优势,资源、能力与核心能力
【教学时数】4学时
第九章 计划工作的工具和技术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描述评估环境的三种技术;描述分配资源的三种技术;说明为什么预算是一种普遍应用的计划工具;区别甘特图和负荷图;明确开发PERT网络的步骤;说明决定盈亏平衡点的因素;描述应用线性规划方法的要求;解释项目管理的概念;说明管理者应当如何应用脚本计划方法。
【教学内容】
(一)评估环境的技术:列出环境扫描的不同方法;解释什么是竞争对手情报以及管理者合情合理地收集竞争对手信息的方法;描述管理者如何改进预测的有效性;解释标杆比较的步骤。
(二)分配资源的技术:列出分配资源的四种技术;描述预算的不同类型;解释甘特图;解释负荷图;描述PERT网络分析;计算盈亏平衡点;描述管理者如何进行线性规划。
(三)现代计划技术:解释为什么灵活性对现代计划技术很重要;描述项目管理;列出项目管理过程的几个步骤;讨论为什么脚本计划越来越成为管理者重要的计划工具。
【重点与难点】
评估环境与分配资源的技术,灵活性与现代计划技术,PERT分析与线性规划
【教学时数】1学时
第十章 组织结构与设计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定义组织结构、组织设计;解释结构与设计为什么对一个组织如此重要;描述组织结构的六个关键要素;区分机械式的和有机式的组织设计;识别影响组织
设计的四个权变因素;描述简单型结构、职能型结构和事业部型结构;解释基于团队的结构是什么,并说明组织为什么要采用这种结构;描述矩阵型结构、项目结构、内部自治单位以及无边界组织;解释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以及它对组织设计的影响。
【教学内容】
(一)组织结构的定义:讨论传统的和现代的关于工作专门化的观点;描述部门化的五种方式;解释交叉职能团队;区分指挥链、职权、职责和统一指挥;讨论传统的和现代的关于指挥链的观点;讨论传统的和现代的关于管理跨度的观点;说明影响组织的集权化和分权化程度的因素;解释正规化在组织设计中是如何运用的。
(二)组织设计决策:对比机械式组织和有机式组织;解释战略和结构之间的关系;说明组织的规模是如何影响组织设计的;讨论伍德沃德(Wo。dward)在技术与组织结构关系方面的发现;解释环境的不确定性是如何影响组织设计的。
(三)常见的组织设计:对比传统的三种组织设计;解释基于团队的结构、矩阵型结构和项目型结构;讨论虚拟组织、网络化组织和标准化组织的设计;描述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重点与难点】
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组织设计的关键要素及权变因素,常见的组织设计,集权与分权,矩阵型结构,学习型组织
【教学时数】5学时
第十一章 管理沟通与信息技术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定义沟通;解释人际沟通过程;描述据以评价和选择沟通方法需要考虑的因素;说明非言语沟通如何对管理者产生影响;解释人际间有效沟通的障碍及克服的措施;对比组织中的各种沟通方式及网络;描述信息技术领域对管理沟通有重要影响的两个新发展;讨论信息技术对组织的影响。
【教学内容】
(一)理解管理沟通:区分人际沟通和组织沟通;讨论沟通的作用。
(二)人际沟通过程:解释沟通过程的所有要素;列出管理者可能用到的各种沟通方法;描述非言语沟通以及它是如何发生的;阐述人际间有效沟通的障碍以及克服这些障碍的方法。
(三)组织中的沟通:阐述沟通是如何在组织中流动的;描述沟通网络的三种常见类型;讨论管理者应当如何对待小道消息。
(四)理解信息技术:描述技术是如何影响管理沟通的;定义电子邮件、即时信息、音频邮件、传真、电子数据交换、电话会议、可视会议、内部互联网和外部互联网;阐述信息技术是如何影响组织的。
【重点与难点】
沟通的含义与沟通过程,人际沟通和组织沟通,人际
沟通障碍及克服方法,组织沟通与信息技术的影响,非言语沟通,小道消息与管理者
【教学时数】3学时
第十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解释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意义;描述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区分职务说明与职务规范;对比招聘与解聘的各种方案;描述各种不同职务所适用的人员甄选手段;识别各种类别的培训;解释绩效评估的各种方法;描述组织的报酬制度应包含的内容;讨论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课题。
【教学内容】
(一)为什么人力资源管理很重要;人力资源管理过程。解释为什么组织的人力资源会成为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列出组织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使员工保持高绩效的八项必要活动;讨论对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影响最直接的环境因素。
(二)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解聘;甄选;上岗引导;培训。比较职务分析、职务说明书和职务规范;讨论职务潜在候选人的主要来源;描述不同的甄选方式以及对不同的职务哪种方式最合适;描述真实工作预览并说明它为什么很重要;解释为什么上岗引导如此重要;描述不同的员工培训方法以及这些培训是如何提供的。
(三)员工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职业发展。描述不同的绩效评估方法;讨论影响员工薪酬与福利的因素;描述基于技能的薪酬体系;描述现今员工的职业发展。
(四)人力资源管理当前面临的问题:解释管理者该如何处理公司的裁员问题;讨论管理者该如何进行员工队伍多样性的管理;识别组织最常见的利益相关者;解释什么是性骚扰,管理者该如何认识这一问题;描述组织如何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问题。
【重点与难点】
人力资源管理及其过程,人力资源与组织的竞争优势
【教学时数】1学时
第十三章 变革与创新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对比关于变革的"风平浪静"与"急流险滩"两种观点;描述管理者能对组织作些什么变革;解释人们为什么会抵制变革;列示降低变革阻力的策略;说明促进组织文化变革的情境因素;解释流程再造与变革有什么关联;描述减轻员工压力的办法;说明创造与创新的区别;解释组织如何能激发和培育创新。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变革:定义组织的变革;阐述变革是如何影响管理者工作的。
(二)变革的力量:讨论外部和内部变革推动者;对比内部和外部变革推动者的聘用选择。
(三)变革过程的两种不同观点:对比变革的风平浪静观和急流险滩观;阐述
卢因(Lewin)的三步骤变革过程;讨论如今管理者所要面对的环境。
(四)变革管理:描述管理者该如何变革组织的结构、技术和人员;解释人们为什么会抵制变革以及管理者该如何应对这种抵制。
(五)变革管理中的新问题:解释为什么变革组织文化如此困难以及管理者该怎么做;描述员工压力以及管理者该如何帮助员工减少压力;讨论进行一次成功的变革需要做些什么。
(六)激发创新:解释为什么创新不仅仅是创造;解释创新的系统观;描述激发组织创新的结构、文化和人力资源因素;解释什么是创新带头人,为什么他们对于组织的创新十分重要。
【重点与难点】
组织变革与管理工作,变革力量,变革过程,变革的阻力及减少阻力的措施,组织的创新
【教学时数】3学时
第十四章 行为的基础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定义组织行为学关注的焦点和目标是什么;描述态度的三种成分;确认态度的一致性所扮演的角色;解释员工满意度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说明作为一名管理者,怎样使用迈尔斯-布瑞格斯人格类型框架和大五人格模型;界定情绪智力;阐述归因理论,并运用它来解释个体行为;指出管理者在判断他人时经常使用哪些捷径;解释管理者如何塑造员工的行为。
【教学内容】
(一)为什么要了解个体行为:解释为什么将组织视为一座冰山的观点对理解组织行为十分重要;描述组织行为学关注的焦点和目标;定义管理者想要解释、预测和影响的五项重要的员工行为。
(二)态度:描述态度的三种构成成分;讨论与工作有关的三种态度;描述工作满意度对员工行为的影响;解释个体如何调和态度和行为之间出现的不一致。
(三)人格:对比迈尔斯-布瑞格斯类型指标(MBTl)和大五人格模型;描述公认的解释组织中的个人行为的最权威的五项人格特质;解释情绪和情绪智力对行为的影响。
(四)知觉:解释对知觉的研究如何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个体行为;描述归因理论的主要因素;讨论基本归因错误和自我服务偏见是如何扭曲归因的;列举判断他人时常走的三条捷径。
(五)学习:解释操作性条件反射如何帮助管理者理解、预测和影响行为;描述社会学习理论对工作中的人员管理的意义;讨论管理者该如何塑造行为。
【重点与难点】
个体行为、态度、人格、知觉、学习
【教学时数】1学时
第十五章 理解群体与团队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区分正式群体与非正
式群体;描述群体发展的五个阶段;描述角色和规范对员工的行为有什么影响;描述群体行为模型中的关键构成要素;指出群体决策的优势和劣势;解释工作团队在组织中日益盛行的原因;描述在组织中运用最广泛的四种类型;列出高效工作团队的特点;说明管理者如何建构信任。
【教学内容】
(一)理解群体行为:定义群体的各种类型;描述群体发展的五个阶段。
(二)理解工作群体的行为:解释决定群体绩效和满意度的主要因素;讨论角色、规范、遵从、地位系统、群体规模和群体内聚力是如何影响群体行为的;解释群体规范对组织的利和弊;定义群体思维和"搭便车效应";描述群体内聚力和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讨论冲突管理是如何影响群体行为的;描述群体决策的优势与劣势。
(三)使群体转变为高效的团队:比较群体和团队;解释为什么团队在组织中变得如此流行;描述常见的团队类型;列举高效团队的特点。
【重点与难点】
群体,群体行为,团队,使群体转变为高效的团队
【教学时数】1学时
第十六章 激励员工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定义动机的过程;描述三种早期的动机理论;说明如何通过目标激励员工;指出强化理论与目标设置理论之间的差异;找出一些方法进行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设计;描述公平理论中激励的含义;解释期望理论中的关键联系;描述管理者当前面对哪些动机问题;指出在管理活动中哪些具体措施能够更有效地激励员工。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动机:动机的定义;解释动机作为一个满足需要的过程。
(二)早期的动机理论:描述马斯洛(Masl。w)需要理论的五个层次以及这一理论是如何运用到动机方面的;讨论根据X理论和Y理论,管理者如何实现员工激励;描述赫茨伯格(Herzberg)的激励一保健理论;解释赫茨伯格的满意和不满意观。
(三)当代动机理论:描述麦克利兰(McClelland)提出的推动人们从事工作的三种需要;阐述目标设置理论和强化理论是如何解释员工激励的;描述工作特征模型如何指导管理者设计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讨论公平理论对员工激励问题的意义;对比分配公正和程序公正;解释期望理论包含的三种联系以及它在激励问题中的作用。
(四)当代动机问题:描述跨文化的动机挑战;讨论管理者需要面对的激励多元化员工队伍的挑战;描述账目公开管理和绩效工资方案。
【重点与难点】
动机,动机理论
【教学时数】4学时
第十七章 领导
【教学目的
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解释管理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差异;阐述领导的特质理论与行为理论;解释费德勒的权变模型;对比赫塞-布兰查德的情境理论与领导者参与模型的差异;概述路径-目标模型;对比事务领导者与变革领导者的差异;描述领袖魅力的领导者、愿景规划的领导者以及团队领导者各有哪些主要特点;解释领导者可能拥有的各种权力资源;谈谈领导者如何创造一个信任的文化;解释领导风格中的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
【教学内容】
(一)管理者与领导者:对比领导者与管理者;解释为什么领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行为课题。
(二)早期的领导理论:论哪些研究显示了领导的特质;对比四种行为理论的发现;解释领导行为的双重本质。
(三)权变的领导理论:解释费德勒(Fiedler)的领导模型是怎样的一种权变模型;对比情境领导理论和领导者参与模型;解释路径一目标理论是如何解释领导行为的。
(四)有关领导的最新观点:区分事务型领导者与变革型领导者;描述领袖魅力型领导和愿景规划的领导;讨论团队领导包括哪些内容。
(五)有关领导的当前问题:描述领导权力的五种来源;讨论当前领导者面临的问题;解释为什么有时领导可能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重点与难点】
管理者与领导者,领导理论
【教学时数】4学时
第十八章 控制的基础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定义控制;描述三种控制方法;解释控制为何重要;描述控制过程;区分三种不同类型的控制;描述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的特性;讨论影响一个组织的控制系统设计的权变因素;解释三个当代问题-工作场所隐私、员工偷窃、工作场所暴力-如何影响控制。
【教学内容】
(为方便理解,基于第20章的教学内容被并入本章)
(一)什么是控制以及控制为何重要:控制的定义;对比设计控制系统的三种方法;讨论控制很重要的原因;解释计划一控制链。
(二)控制过程:描述控制过程的三个步骤;解释为什么衡量什么比如何衡量更重要;阐述管理者在控制过程中采取的三个行动过程。
(三)控制组织绩效:定义组织绩效;描述最常用的组织绩效衡量标准。
(四)监控和衡量组织绩效的工具:对比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解释管理者使用的财务控制和信息控制类型;描述平衡计分卡和标杆比较在控制中的运用。
(五)当代控制问题:描述管理者该如何针对文化差异调整控制;讨论管理者面对的工作场
所问题的类型以及他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重点与难点】
控制及其过程,组织绩效及其衡量,针对文化差异调整控制
【教学时数】3学时
第十九章 作业及价值链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描述转换过程在作业管理中的地位;说明为什么作业管理对于所有类型的组织都是重要的;定义价值链管理;详述价值链管理的目的;说明价值链管理对于组织和管理的要求;描述进行价值链管理的优点和障碍;讨论作业管理中技术的作用;叙述质量是如何作业管理的;说明ISO9000和6σ(六西格玛)。
【教学内容】
(一)作业管理及其为何重要:解释什么是作业管理;对比服务业组织和制造业组织;描述管理者在改进生产率方面扮演的角色;讨论作用管理的战略作用。
(二)价值链管理:定义价值链和价值链管理;描述价值链管理的目标;讨论成功的价值链管理的要求;描述价值链管理带来的好处;解释实施价值链管理的障碍。
(三)当前作业管理的问题:讨论技术在生产制作中的作用;描述各种质量维度;解释ISO9000和六西格玛。
【重点与难点】
作业管理,价值链管理,管理者在改进生产率方面扮演的角色
【教学时数】1学时
第二十章 控制组织绩效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定义组织绩效;说明为什么衡量组织绩效是重要的;描述不同的组织绩效衡量方法;区别用来监控和衡量组织绩效的财务控制工具;说明怎样用管理信息系统来监控和衡量组织绩效;描述平衡计分卡是怎样监控和衡量组织绩效的;讲述怎样用最佳实践的标杆比较来监控和衡量组织绩效;讨论在协助组织获得更高绩效过程中管理者的作用。
【教学内容】
(为方便理解,基于本章的教学内容被并入第18章)
【重点与难点】
(并入第18章)
【教学时数】2学时
七、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课堂讲授:面授辅导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教师的答疑,习题讲解,对现实案例进行解析,师生的双向交流讨论,总结提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视频材料: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基础,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问题选择视频材料,在课堂上观看视频材料或引导学生在课后观看。通过对视频材料的观看、讲解与讨论,帮助学生加强理解,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深化对相关管理问题的思考。
案例讨论:案例法是管理学原理课程学习的重要
方法,学生通过对案例材料的阅读、思考,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尝试针对相关提出解决措施。在案例讨论中,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辩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游戏模拟:管理学知识的获得不但要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吸收,还需要通过亲身的体会,通过课堂上的管理游戏、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教学活动,同时激发学生课后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的动机,可让本课程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组作业:管理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布置不同类型的小组作业,学生通过一起观看视频材料、分析企业案例、联系参观企业、撰写书面报告等,能较好地锻炼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自学辅导: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向提供大量的视频音频材料、课外阅读材料等,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辅以教师有效的指点,学生可自主探索相关领域的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撰写人:苏晓华 审核人: 王虹
撰写日期:2007-6 审核日期:2007-7
??
??
??
??
1
管理学原理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102009
课程英文名:MANAGEMENT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课程类别:必修课
先修课程:无
学 分:3
总学时数:54
周学时数:3
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各专业
适用学生类别:内招生
开课单位: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理解组织的一般管理理论和方法,同时对管理学前沿和发展动态有所了解。旨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管理理论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并为学生日后从事经济管理科学研究以及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作为理论基础课程,也为学生后续课程的顺利学习提供条件。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教学采用案例、游戏和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具体要求如下:在保证本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突出管理学的实用性。有关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或课后要求学生做案例分析,以利于学生能通过接触广泛、大量的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案例,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和掌握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本课程的有关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管理学理论的基本思想、决策与计划常用的技术方法、管理的四大职能作用与主要内容等。
难点:管理主要职能的实际应用方法。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要求
拟安排进行一次课余社会调查。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 [美],《管理学》(第7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徐国华,赵平,《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
[3]郭咸刚,《西方管理思想史》,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4]理查德.L.达夫特,多萝西.马西克[美],《管理学原理》(第4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5]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6]托马斯.S.贝特曼[美],《管理学-构建竞争优势》,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7]弗雷德里克.泰勒 〔美〕,《科学管理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8]彼得.德鲁克 〔美〕,《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9]海因茨?韦里克、哈罗德?孔茨(美)著,马春光译,《管理学-全球化视角:
第11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10]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11]周三多,《管理学-教与学导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12]丽贝卡?奥茨瓦尔(美),《罗宾斯(第7版)学习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五、考核形式与成绩计算
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平时成绩(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考勤)共占40%,期末考试占60%。
六、基本教学内容
第0章 课程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是对《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概要性介绍,通过教学,了解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定位以及相应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参考教材,教学方法与要求,课程浏览。
【重点与难点】
课程定位,课程目标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章 管理与组织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解释管理者是什么以及管理者的角色发生了什么变化;定义管理;区分效率和效果;描述基本的管理职能和管理过程;识别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描述管理者所需的技能;用系统观点解释管理者做什么;用权变观点确定管理者做什么;描述组织是什么以及组织概念的变化;解释研究管理的价值。
【教学内容】
(一)谁是管理者:解释管理者和非管理雇员的区别;讨论如何在组织中对管理者进行分类。
(二)什么是管理:定义管理;解释为什么效率和效果对管理者很重要。
(三)管理者做什么:描述管理的四种职能;解释明茨伯格(Mintzberg)的管理角色理论;描述卡茨(Katz)的三项基本管理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重要性是如何随管理层次变化的。
(四)什么是组织:描述组织的特征;解释组织的概念是如何变化的。
(五)为什么要学习管理:解释概念"管理的普遍性";讨论为什么尽管你没有打算做管理者,但是了解管理也很重要;描述成为一名管理者的挑战和回报。
【重点与难点】
管理者与管理,效率与效果,管理职能,管理角色,管理技能,组织
【教学时数】3学时
第二章 管理的昨天与今天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讨论管理与其他研究领域的关系;说明研究管理史的意义;确认20世纪以前的管理的主要贡献者;概述科学管理倡导者的贡献;描述一般行政管理理论的贡献;概述管理的数量方法;描述早期组织行为倡导者的贡献;解释霍桑研究对管理的重要性;描述正在影响管
理实践的趋势。
【教学内容】
(一)管理的历史背景:解释为什么学习管理的历史很重要;描述早期管理实践的例子。
(二)科学管理:描述弗雷德里克?W?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和吉尔布雷思(Gilbreth)夫妇[弗兰克(Frank)和莉莲(LilLian)]的重要贡献;解释当今的管理者如何应用科学管理。
(三)一般行政管理理论:讨论法约尔(Fay01)的14个管理原则;描述马克斯?韦伯(MaxWeber)对一般行政管理理论的贡献;解释今天的管理者如何应用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四)管理的数量方法:解释数量方法对管理领域的贡献;讨论今天的管理者如何应用数量方法。
(五)理解组织的行为:描述组织行为的早期支持者的贡献;解释霍桑研究(Hawthorne Studies)对管理领域的贡献;讨论今天的管理者如何应用行为方法。
(六)当前的趋势与问题: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关注管理者当前面临的趋势与问题;描述当前的趋势与问题。
【重点与难点】
科学管理,一般行政管理理论,霍桑研究与组织行为
【教学时数】3学时
第三章 组织文化与环境:约束力量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区分管理的万能论和象征论;定义组织文化;识别构成组织文化的七个维度;解释如何才能形成强文化或弱文化;描述雇员学习文化的各种途径;解释文化是如何约束管理者的;描述组织具体环境和一般环境的各种要素;比较确定的与不确定的环境;识别管理者可能与之打交道的各个利益相关者;阐述管理者如何管理外部利益相关者关系。
【教学内容】
(一)管理者。万能的还是象征性的:依据管理者是万能的和管理者是象征性的两种观点,比较管理者的行为;解释管理的自由决定权参数。
(二)组织文化:描述组织文化的七个维度;讨论强文化对组织和管理者的影响;解释组织文化的来源以及如何延续组织文化;描述如何将组织文化传递给雇员。
(三)环境:描述具体环境和一般环境的要素;讨论环境不确定性的两个维度;确认最一般的组织利益相关者;解释管理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四个步骤。
【重点与难点】
组织文化,具体环境与一般环境,利益相关者
【教学时数】3学时
第四章 全球环境中的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阐明以全球关嗲年看待管理的重要性;识别对待全球经营的三种不同态度;描述不同的区域性贸易联盟;解释许多国家加入区域性贸易联盟的原因;比较多国组织、跨国组织和无国界组织;描
述组织走向全球化的典型阶段;阐述民族文化的四个维度;根据四个维度描绘美国文化;识别全球范围的外派经理人员所面对的调整挑战。
【教学内容】
(一)你持有怎样的全球观:比较商业领域的民族中心论、多国中心论和全球中心论;解释管理者对全球差异敏感的重要性。
(二)理解全球环境:描述当前欧盟的国际地位;讨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拉丁美洲其他的区域性贸易联盟;谈谈东南亚国家联盟;解释全球化包含的经济实体的相互依赖性;讨论WTO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商务活动:讨论多国公司、跨国公司以及无国界组织;描述组织走向全球化经历的三个阶段;定义出口、进口、许可证贸易和特许经营;描述全球战略同盟,合资企业和外国子公司。
(四)在全球环境中进行管理:解释全球法律一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对管理者的影响;讨论霍夫斯泰德(Hofstede)评价文化的四个维度;解释九项评价文化的全球维度;讨论今天在全球范围内经营所面临的挑战。
【重点与难点】
全球观,全球环境,组织的全球化,组织的跨文化管理
【教学时数】1学时
第五章 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阐述社会责任的古典观点和社会经济观点;列举赞成和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论点;区分社会义务、社会响应和社会责任;阐述公司的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间的联系;描述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管理及其影响组织文化的方式;阐述管理的"环保"以及组织是如何"迈向环保"的;区分四种道德观;识别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讨论组织改善员工道德行为的各种途径。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社会责任:比较有关社会责任的古典观点和社会经济学观点;区别社会义务、社会响应和社会责任。
(二)社会责任和经济绩效:解释研究结果表明的组织社会活动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解释关于社会义务、社会响应和社会责任的一些结论。
(三)管理的"绿色化":描述组织如何走向绿色;联系"绿色化"与社会义务、社会响应和社会责任。
(四)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管理:讨论共享价值观适用于什么管理目标;描绘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管理和道德的关系。
(五)管理道德:比较四种道德观;讨论影响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的因素;讨论问题强度的六个决定因素;解释道德准则是什么,如何促进它的效用;描述管理者在鼓励道德行为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六)当今世界的道德和社会责任:解释为什么道德
领导很重要;讨论管理者和组织怎样保护那些提出道德问题和道德关注的雇员;描述管理的社会影响。
【重点与难点】
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管理的"绿色化",以价值观为基础的领导,管理道德
【教学时数】3学时
第六章 制定决策:管理者工作的本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概括决策制定过程的步骤;解释为什么决策制定在组织中如此普遍;描述理性决策制定者;对比完美理性和有限理性决策制定方法;解释直觉在决策制定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识别两种类型的决策问题以及用于解决这些问题的两种类型的决策;区分确定型、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条件;描述不同的决策风格。
【教学内容】
(一)决策制定过程:定义决策和决策制定过程;描述决策制定过程的八个步骤。
(二)作为决策者的管理者:讨论理性决策制定假设;描述有限理性、满意和承诺升级;解释什么是直觉,它如何影响决策制定;比较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比较决策制定的三种条件;描述四种决策风格。
【重点与难点】
决策与决策过程,理性决策与有限理性、满意原则、直觉,问题的类型、情形与决策条件,个人决策风格
【教学时数】4学时
第七章 计划的基础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定义计划工作;解释为什么管理者要作计划;描述目标在计划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区分不同的计划类型;说明怎么建立目标;描述设计良好的目标的特征;辨认计划工作的三个权变因素;解释开发计划的方法;讨论对于计划工作的批评;描述如何在动态环境中制定有效的计划。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计划工作:定义计划工作;区别正式计划和非正式计划。
(二)为什么管理者要制定计划:描述计划的目的;讨论从学习计划与绩效的关系中得到的结论。
(三)管理者如何制定计划:定义目标和计划;描述组织可能有的几种目标;解释为什么知道组织陈述目标和真实目标很重要;描述每种不同类型的计划。
(四)设立目标和开发计划:讨论传统的目标设立过程;解释手段一目的链;描述目标管理方法;描述设计良好的目标的特征;讨论影响计划工作的权变因素;描述计划工作的方法。
(五)计划工作当前面临的问题:解释对计划的批评以及它们是否有效;描述当前管理者如何在动态环境下开展有效的计划工作。
【重点与难点】
计划与计划工作,计划的目的与类型,设立目标与开发计划,动态环境下
开展有效的计划工作
【教学时数】2学时
第八章 战略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解释战略管理的重要性;描述战略管理过程的步骤;解释SWOT分析;区分公司层的、事业层的和职能层的战略;区分各种大战略;解释什么是竞争优势,以及为什么它对组织是重要的;描述五种竞争力量;识别各种竞争战略。
【教学内容】
(一)战略管理的重要性:解释为什么战略管理很重要;讨论哪些研究揭示了战略管理的效果。
(二)战略管理过程:列出战略管理过程的八个步骤;描述当管理者分析内外部环境时要做什么;解释资源、能力和核心能力在内部分析中的作用。
(三)组织战略的类型:解释三种增长战略;讨论BCG矩阵及其使用方法;定义SBUs和事业层战略;描述竞争优势在事业层战略中的作用;解释波特(MichaelPorter)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描述三种竞争性战略。
【重点与难点】
战略管理及其过程,组织战略的类型,竞争优势,资源、能力与核心能力
【教学时数】4学时
第九章 计划工作的工具和技术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描述评估环境的三种技术;描述分配资源的三种技术;说明为什么预算是一种普遍应用的计划工具;区别甘特图和负荷图;明确开发PERT网络的步骤;说明决定盈亏平衡点的因素;描述应用线性规划方法的要求;解释项目管理的概念;说明管理者应当如何应用脚本计划方法。
【教学内容】
(一)评估环境的技术:列出环境扫描的不同方法;解释什么是竞争对手情报以及管理者合情合理地收集竞争对手信息的方法;描述管理者如何改进预测的有效性;解释标杆比较的步骤。
(二)分配资源的技术:列出分配资源的四种技术;描述预算的不同类型;解释甘特图;解释负荷图;描述PERT网络分析;计算盈亏平衡点;描述管理者如何进行线性规划。
(三)现代计划技术:解释为什么灵活性对现代计划技术很重要;描述项目管理;列出项目管理过程的几个步骤;讨论为什么脚本计划越来越成为管理者重要的计划工具。
【重点与难点】
评估环境与分配资源的技术,灵活性与现代计划技术,PERT分析与线性规划
【教学时数】1学时
第十章 组织结构与设计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定义组织结构、组织设计;解释结构与设计为什么对一个组织如此重要;描述组织结构的六个关键要素;区分机械式的和有机式的组织设计;识别影响组织
设计的四个权变因素;描述简单型结构、职能型结构和事业部型结构;解释基于团队的结构是什么,并说明组织为什么要采用这种结构;描述矩阵型结构、项目结构、内部自治单位以及无边界组织;解释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以及它对组织设计的影响。
【教学内容】
(一)组织结构的定义:讨论传统的和现代的关于工作专门化的观点;描述部门化的五种方式;解释交叉职能团队;区分指挥链、职权、职责和统一指挥;讨论传统的和现代的关于指挥链的观点;讨论传统的和现代的关于管理跨度的观点;说明影响组织的集权化和分权化程度的因素;解释正规化在组织设计中是如何运用的。
(二)组织设计决策:对比机械式组织和有机式组织;解释战略和结构之间的关系;说明组织的规模是如何影响组织设计的;讨论伍德沃德(Wo。dward)在技术与组织结构关系方面的发现;解释环境的不确定性是如何影响组织设计的。
(三)常见的组织设计:对比传统的三种组织设计;解释基于团队的结构、矩阵型结构和项目型结构;讨论虚拟组织、网络化组织和标准化组织的设计;描述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重点与难点】
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组织设计的关键要素及权变因素,常见的组织设计,集权与分权,矩阵型结构,学习型组织
【教学时数】5学时
第十一章 管理沟通与信息技术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定义沟通;解释人际沟通过程;描述据以评价和选择沟通方法需要考虑的因素;说明非言语沟通如何对管理者产生影响;解释人际间有效沟通的障碍及克服的措施;对比组织中的各种沟通方式及网络;描述信息技术领域对管理沟通有重要影响的两个新发展;讨论信息技术对组织的影响。
【教学内容】
(一)理解管理沟通:区分人际沟通和组织沟通;讨论沟通的作用。
(二)人际沟通过程:解释沟通过程的所有要素;列出管理者可能用到的各种沟通方法;描述非言语沟通以及它是如何发生的;阐述人际间有效沟通的障碍以及克服这些障碍的方法。
(三)组织中的沟通:阐述沟通是如何在组织中流动的;描述沟通网络的三种常见类型;讨论管理者应当如何对待小道消息。
(四)理解信息技术:描述技术是如何影响管理沟通的;定义电子邮件、即时信息、音频邮件、传真、电子数据交换、电话会议、可视会议、内部互联网和外部互联网;阐述信息技术是如何影响组织的。
【重点与难点】
沟通的含义与沟通过程,人际沟通和组织沟通,人际
沟通障碍及克服方法,组织沟通与信息技术的影响,非言语沟通,小道消息与管理者
【教学时数】3学时
第十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解释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意义;描述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区分职务说明与职务规范;对比招聘与解聘的各种方案;描述各种不同职务所适用的人员甄选手段;识别各种类别的培训;解释绩效评估的各种方法;描述组织的报酬制度应包含的内容;讨论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课题。
【教学内容】
(一)为什么人力资源管理很重要;人力资源管理过程。解释为什么组织的人力资源会成为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列出组织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使员工保持高绩效的八项必要活动;讨论对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影响最直接的环境因素。
(二)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解聘;甄选;上岗引导;培训。比较职务分析、职务说明书和职务规范;讨论职务潜在候选人的主要来源;描述不同的甄选方式以及对不同的职务哪种方式最合适;描述真实工作预览并说明它为什么很重要;解释为什么上岗引导如此重要;描述不同的员工培训方法以及这些培训是如何提供的。
(三)员工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职业发展。描述不同的绩效评估方法;讨论影响员工薪酬与福利的因素;描述基于技能的薪酬体系;描述现今员工的职业发展。
(四)人力资源管理当前面临的问题:解释管理者该如何处理公司的裁员问题;讨论管理者该如何进行员工队伍多样性的管理;识别组织最常见的利益相关者;解释什么是性骚扰,管理者该如何认识这一问题;描述组织如何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问题。
【重点与难点】
人力资源管理及其过程,人力资源与组织的竞争优势
【教学时数】1学时
第十三章 变革与创新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对比关于变革的"风平浪静"与"急流险滩"两种观点;描述管理者能对组织作些什么变革;解释人们为什么会抵制变革;列示降低变革阻力的策略;说明促进组织文化变革的情境因素;解释流程再造与变革有什么关联;描述减轻员工压力的办法;说明创造与创新的区别;解释组织如何能激发和培育创新。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变革:定义组织的变革;阐述变革是如何影响管理者工作的。
(二)变革的力量:讨论外部和内部变革推动者;对比内部和外部变革推动者的聘用选择。
(三)变革过程的两种不同观点:对比变革的风平浪静观和急流险滩观;阐述
卢因(Lewin)的三步骤变革过程;讨论如今管理者所要面对的环境。
(四)变革管理:描述管理者该如何变革组织的结构、技术和人员;解释人们为什么会抵制变革以及管理者该如何应对这种抵制。
(五)变革管理中的新问题:解释为什么变革组织文化如此困难以及管理者该怎么做;描述员工压力以及管理者该如何帮助员工减少压力;讨论进行一次成功的变革需要做些什么。
(六)激发创新:解释为什么创新不仅仅是创造;解释创新的系统观;描述激发组织创新的结构、文化和人力资源因素;解释什么是创新带头人,为什么他们对于组织的创新十分重要。
【重点与难点】
组织变革与管理工作,变革力量,变革过程,变革的阻力及减少阻力的措施,组织的创新
【教学时数】3学时
第十四章 行为的基础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定义组织行为学关注的焦点和目标是什么;描述态度的三种成分;确认态度的一致性所扮演的角色;解释员工满意度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说明作为一名管理者,怎样使用迈尔斯-布瑞格斯人格类型框架和大五人格模型;界定情绪智力;阐述归因理论,并运用它来解释个体行为;指出管理者在判断他人时经常使用哪些捷径;解释管理者如何塑造员工的行为。
【教学内容】
(一)为什么要了解个体行为:解释为什么将组织视为一座冰山的观点对理解组织行为十分重要;描述组织行为学关注的焦点和目标;定义管理者想要解释、预测和影响的五项重要的员工行为。
(二)态度:描述态度的三种构成成分;讨论与工作有关的三种态度;描述工作满意度对员工行为的影响;解释个体如何调和态度和行为之间出现的不一致。
(三)人格:对比迈尔斯-布瑞格斯类型指标(MBTl)和大五人格模型;描述公认的解释组织中的个人行为的最权威的五项人格特质;解释情绪和情绪智力对行为的影响。
(四)知觉:解释对知觉的研究如何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个体行为;描述归因理论的主要因素;讨论基本归因错误和自我服务偏见是如何扭曲归因的;列举判断他人时常走的三条捷径。
(五)学习:解释操作性条件反射如何帮助管理者理解、预测和影响行为;描述社会学习理论对工作中的人员管理的意义;讨论管理者该如何塑造行为。
【重点与难点】
个体行为、态度、人格、知觉、学习
【教学时数】1学时
第十五章 理解群体与团队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区分正式群体与非正
式群体;描述群体发展的五个阶段;描述角色和规范对员工的行为有什么影响;描述群体行为模型中的关键构成要素;指出群体决策的优势和劣势;解释工作团队在组织中日益盛行的原因;描述在组织中运用最广泛的四种类型;列出高效工作团队的特点;说明管理者如何建构信任。
【教学内容】
(一)理解群体行为:定义群体的各种类型;描述群体发展的五个阶段。
(二)理解工作群体的行为:解释决定群体绩效和满意度的主要因素;讨论角色、规范、遵从、地位系统、群体规模和群体内聚力是如何影响群体行为的;解释群体规范对组织的利和弊;定义群体思维和"搭便车效应";描述群体内聚力和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讨论冲突管理是如何影响群体行为的;描述群体决策的优势与劣势。
(三)使群体转变为高效的团队:比较群体和团队;解释为什么团队在组织中变得如此流行;描述常见的团队类型;列举高效团队的特点。
【重点与难点】
群体,群体行为,团队,使群体转变为高效的团队
【教学时数】1学时
第十六章 激励员工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定义动机的过程;描述三种早期的动机理论;说明如何通过目标激励员工;指出强化理论与目标设置理论之间的差异;找出一些方法进行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设计;描述公平理论中激励的含义;解释期望理论中的关键联系;描述管理者当前面对哪些动机问题;指出在管理活动中哪些具体措施能够更有效地激励员工。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动机:动机的定义;解释动机作为一个满足需要的过程。
(二)早期的动机理论:描述马斯洛(Masl。w)需要理论的五个层次以及这一理论是如何运用到动机方面的;讨论根据X理论和Y理论,管理者如何实现员工激励;描述赫茨伯格(Herzberg)的激励一保健理论;解释赫茨伯格的满意和不满意观。
(三)当代动机理论:描述麦克利兰(McClelland)提出的推动人们从事工作的三种需要;阐述目标设置理论和强化理论是如何解释员工激励的;描述工作特征模型如何指导管理者设计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讨论公平理论对员工激励问题的意义;对比分配公正和程序公正;解释期望理论包含的三种联系以及它在激励问题中的作用。
(四)当代动机问题:描述跨文化的动机挑战;讨论管理者需要面对的激励多元化员工队伍的挑战;描述账目公开管理和绩效工资方案。
【重点与难点】
动机,动机理论
【教学时数】4学时
第十七章 领导
【教学目的
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解释管理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差异;阐述领导的特质理论与行为理论;解释费德勒的权变模型;对比赫塞-布兰查德的情境理论与领导者参与模型的差异;概述路径-目标模型;对比事务领导者与变革领导者的差异;描述领袖魅力的领导者、愿景规划的领导者以及团队领导者各有哪些主要特点;解释领导者可能拥有的各种权力资源;谈谈领导者如何创造一个信任的文化;解释领导风格中的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
【教学内容】
(一)管理者与领导者:对比领导者与管理者;解释为什么领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行为课题。
(二)早期的领导理论:论哪些研究显示了领导的特质;对比四种行为理论的发现;解释领导行为的双重本质。
(三)权变的领导理论:解释费德勒(Fiedler)的领导模型是怎样的一种权变模型;对比情境领导理论和领导者参与模型;解释路径一目标理论是如何解释领导行为的。
(四)有关领导的最新观点:区分事务型领导者与变革型领导者;描述领袖魅力型领导和愿景规划的领导;讨论团队领导包括哪些内容。
(五)有关领导的当前问题:描述领导权力的五种来源;讨论当前领导者面临的问题;解释为什么有时领导可能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重点与难点】
管理者与领导者,领导理论
【教学时数】4学时
第十八章 控制的基础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定义控制;描述三种控制方法;解释控制为何重要;描述控制过程;区分三种不同类型的控制;描述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的特性;讨论影响一个组织的控制系统设计的权变因素;解释三个当代问题-工作场所隐私、员工偷窃、工作场所暴力-如何影响控制。
【教学内容】
(为方便理解,基于第20章的教学内容被并入本章)
(一)什么是控制以及控制为何重要:控制的定义;对比设计控制系统的三种方法;讨论控制很重要的原因;解释计划一控制链。
(二)控制过程:描述控制过程的三个步骤;解释为什么衡量什么比如何衡量更重要;阐述管理者在控制过程中采取的三个行动过程。
(三)控制组织绩效:定义组织绩效;描述最常用的组织绩效衡量标准。
(四)监控和衡量组织绩效的工具:对比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解释管理者使用的财务控制和信息控制类型;描述平衡计分卡和标杆比较在控制中的运用。
(五)当代控制问题:描述管理者该如何针对文化差异调整控制;讨论管理者面对的工作场
所问题的类型以及他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重点与难点】
控制及其过程,组织绩效及其衡量,针对文化差异调整控制
【教学时数】3学时
第十九章 作业及价值链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描述转换过程在作业管理中的地位;说明为什么作业管理对于所有类型的组织都是重要的;定义价值链管理;详述价值链管理的目的;说明价值链管理对于组织和管理的要求;描述进行价值链管理的优点和障碍;讨论作业管理中技术的作用;叙述质量是如何作业管理的;说明ISO9000和6σ(六西格玛)。
【教学内容】
(一)作业管理及其为何重要:解释什么是作业管理;对比服务业组织和制造业组织;描述管理者在改进生产率方面扮演的角色;讨论作用管理的战略作用。
(二)价值链管理:定义价值链和价值链管理;描述价值链管理的目标;讨论成功的价值链管理的要求;描述价值链管理带来的好处;解释实施价值链管理的障碍。
(三)当前作业管理的问题:讨论技术在生产制作中的作用;描述各种质量维度;解释ISO9000和六西格玛。
【重点与难点】
作业管理,价值链管理,管理者在改进生产率方面扮演的角色
【教学时数】1学时
第二十章 控制组织绩效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定义组织绩效;说明为什么衡量组织绩效是重要的;描述不同的组织绩效衡量方法;区别用来监控和衡量组织绩效的财务控制工具;说明怎样用管理信息系统来监控和衡量组织绩效;描述平衡计分卡是怎样监控和衡量组织绩效的;讲述怎样用最佳实践的标杆比较来监控和衡量组织绩效;讨论在协助组织获得更高绩效过程中管理者的作用。
【教学内容】
(为方便理解,基于本章的教学内容被并入第18章)
【重点与难点】
(并入第18章)
【教学时数】2学时
七、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课堂讲授:面授辅导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教师的答疑,习题讲解,对现实案例进行解析,师生的双向交流讨论,总结提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视频材料: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基础,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问题选择视频材料,在课堂上观看视频材料或引导学生在课后观看。通过对视频材料的观看、讲解与讨论,帮助学生加强理解,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深化对相关管理问题的思考。
案例讨论:案例法是管理学原理课程学习的重要
方法,学生通过对案例材料的阅读、思考,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尝试针对相关提出解决措施。在案例讨论中,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辩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游戏模拟:管理学知识的获得不但要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吸收,还需要通过亲身的体会,通过课堂上的管理游戏、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教学活动,同时激发学生课后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的动机,可让本课程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组作业:管理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布置不同类型的小组作业,学生通过一起观看视频材料、分析企业案例、联系参观企业、撰写书面报告等,能较好地锻炼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自学辅导: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向提供大量的视频音频材料、课外阅读材料等,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辅以教师有效的指点,学生可自主探索相关领域的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撰写人:苏晓华 审核人: 王虹
撰写日期:2007-6 审核日期:2007-7
??
??
??
??
1